、嚴謹以戒律為師

修在「心」,旨為善去惡,去惡唯在「戒」字下工夫,可鑑修首重戒慎在己一心耳!而所以要知所戒慎恐懼,乃不使造惡、造罪、造業、或分分秒秒引生妄念不休矣!何因?因舉凡起心動念(意業。若僅屬妄念,其業微小,然積多足以污靈濁重),或舉止動作(身業),或舉凡在「視、聽、言、動」若違背禮數,則無不是罪、無不造業,可謂一個人在「身、口、意」之顯動,實不離「善、惡」二業之功過賞罰簿登錄詳記之。

 

惡乃修之大患,處惡,唯以「戒」防之;處惡,唯以「戒律」嚴謹守之;處惡,唯以「持戒」煆煉身心。故「戒」乃修之重大課題,而亦唯智者始可洞澈「慎獨、塞欲根、閉感官」之重要性,而知以戒慎作為治心制念;而知以戒律作為護心、護身符;而知所須臾戒慎在心,乃不使身心造罪造業。是以,凡修者應嚴謹「以戒為師」,更應嚴謹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精進不懈之戒律。

 

   「戒」乃防非、止惡之意,此即不但不可做惡事,即使丁點邪惡、淫妄之雜亂念頭亦不可存心或妄想。吾人須知戒在心、為善去惡亦在心,全在有無心志否?例如想戒一習染或一毛病,非是你能不能做到,而是在你要不要去做到,心想要做的,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故但問有心否?

 

佛門以「戒、定、慧」,謂修之三學:

 

「戒」-即禁戒,戒止惡行、惡念,使人不做惡、不起惡念,可防止人們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惡業。

 

「定」-即禪定,定心一處,能使人靜慮澄心,由定而靜,智慧開矣。

 

「慧」-即智慧,破妄證真,能使人發現真理而斷愚癡。

 

  能精修「戒定慧」者,可由持戒清淨則心安,心安則可得定,得定則可觀照分明而生智慧矣。

 

  各教門皆定有其戒條、戒規、戒律。在佛門之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此修佛者皆知所戒之。又「持戒度毀犯」,屬「六度」修行法之一種。持戒有三項戒行,「律儀戒」-即佛法規矩、禮貌的戒律,乃遵守佛法,不作諸惡;「攝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饒益有情戒」-是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故知「持戒」乃戒諸惡而行諸善於眾生,為大乘修學者所應共持。

 

  處修之過程,尤注重涵養己心量之開闊,在處世待人之道上,須懂得隱惡揚善,故只視人之好、之長處、之優點而學之、讚美之、景仰之。人孰無過,理應多體諒、包容別人之缺失而隱蔽之,此乃君子之風度。切莫只看人之短、之壞、之差錯弊病而一味言人過錯,或百般指責而攻擊之,實有失道修者之風範。蓋人都具有其善良之一面,然亦不免有其缺點,可謂人在心態上,大多亦有二重、或多重性格之心態,此即常心存善惡交錯,在心念上,善善惡惡反覆變化不定,善中有小惡錯,惡中起伏善念,乃心尚受諸物情欲利影響而呈顯不穩定之心態,故一生中,總在「迷與覺」中攪拌不清,使心起起伏伏,始

終難以覺醒,此乃患在心中缺乏嚴謹遵守「戒律」所致也。

 

  凡修之難以覺醒,無以止定、生慧,此皆礙害在不知「持戒」以修。不持戒者,無以大定;不持戒者,諸習染惡業交集於身心,揮之不去;不持戒者,迷迷惑惑,懵懵懂懂,得過且過,談何精進?總之,修不可輕忽以戒律為師,唯用戒律以時時刻刻防非止惡,用戒律以力予克己止欲,用戒律以摒棄諸惡業之纏身,用戒律以激勵己善性之昇華,用戒律以生定開慧,由智慧以開悟,由開悟而明心見性矣。所以,修當嚴謹以戒律為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