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陋室好靜修

 修首要讓心平靜下來,然有幾個人能真正使己心靈平靜的下來呢?能做得到者應是不多,為什麼?答案在:「你能管得住你的心嗎?」爾這就是人性良窳之關,有待修以靜之。

 

 偶翻閱唐朝-劉禹錫之「陋室銘」。吾在往昔喜讀古詩詞,惟總是粗心大意,遺落太多心得。此刻,仔細用心靈去體觸詩意,不知怎的-卻感觸殊深,久久停滯在詩畫意境裡-遐思不已。好詩可共鳴人們之心聲,故給予記述下來,以饗知音者共入詩境瀏覽: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

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盧,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指狹小的房間,言喻蝸居於狹小之環境裡。韓詩外傳-彼大儒者,雖隱居於窮巷、於窮鄉僻壤..。況陋室銘所云及南陽諸葛盧,西蜀子雲亭..。斯二者一相一將,英姿威武,忠貞智勇,以及才華節操等出眾,其倆名氣與所創之豐功偉績乃赫赫於世而名垂千古不朽;雖居陋室,卻能由人之行徑而發揮出無比之光芒。同理,論道修亦然,吾人應不以居陋巷、陋室而汗顏、而看輕自己,亦不欣羨住豪宅、開名車、用名牌,或奢侈生活。蓋修身養性乃為人之大本,故應多用功在道途上邁力,務必珍惜有限生命,把握有用身軀,而善予修身修德-全在己心力去下工夫、去踐行,而以所修所行,以成證道果。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菩薩以超靈明之慧光-以致於澈悟、明覺而空然五蘊.。觀世人能熟唸熟背心經者多,熟唸熟背容易,而能知經義與踐行空蘊則寡且難,即使能做到空一蘊者亦恐不多。所以說,若是己心都管不住,又何能去空然「色、受、想、行、識」呢!用什麼去空乎?尤以空識(我相)更難,值得多用心去審思深悟之!也唯先能管得住心,此須由少私寡欲做起,把愛心生發出來,再學習把心用在眾人身上,盡可能少為自己著想,久之,自然而然就可做到全然不為自己打算。一個人能做到不為自身者,身都沒有了,哪有心性之存在?此契空心空性,能空心性者,則何有心執、心結?無執無結者無心之「礙」矣。心無礙者,才有可能逐一去淡空五蘊,讓心完全不著蘊、不著塵,則心靈淨純矣。

 

 百年塵世一場空,孰能悟得澈,看得開;孰能去私欲,放得下。然之所以做不到,可謂全都著在一個「礙」字所緊緊束縛著,或可說,全都困在我識(執事理)束縛裡。識重者,易生心結,以致常執礙在「是非、對錯、好壞、有理無理」中而執理爭理、而爭求不休,此乃不懂得養齋心與見素抱樸之道,難臻心於真靜、於平靜而無波,心起蕩漾者,幾乎心心念念無不受我識所困、所礙、所害。芸芸眾生,試問何人能不生心礙?又何人能掙脫「我識」之束縛?是以故,吾人實應多憑藉道修之力量而力予涵養鍊修之,才有可能把蒙在塵染之欲身-予以洗淨;才有可能把受迷昧之私欲心-予以去除;才有可能把動念不休的心靈-予以降伏。抱虛靜,可鍊就「視而無睹,聽而無聞」,使心不生差別,則此心何礙、何擾乎?

 

人能蝸居陋室而安宜,無礙居家簡陋,儉樸於吃住的生活,其實更能穩定心緒,反而能助長身心靈之鎮靜、之專注,自能好好靜下心而致力於潛修矣。爾要修,就得先學習把心靜定下來;惟能靜定者,才能管得住己心;能管得住心者,才能知行合一;能知行合一而踐履道義佛理者,此屬俱大智、或大仁、或大勇之賢哲、之佛菩薩,修達此正善心懷者,則可在淨化心靈領域裡精進不懈矣。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