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真修不見世間過

書云:﹃如何能徹底遠離諸見?在使「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連此「虛空」一念亦不執著。這樣,才真能廣大無礙,才真能自證菩提。﹄所以華嚴偈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見,令心所向皆無礙。」

 

「佛無眾生,何以成佛?」唯與眾生結善緣,方有成佛之契機。是以故,人人都須要結善緣,即使無善緣,亦絕不可結惡緣,結了惡緣,自食其果,禍害無窮,所以凡處事待人,要懂得善待人人、尊重人人。切莫受「所知障(又名智障-受無明邪見覆蓋慧解,令不聰利,因而障礙菩提之業。又名事障、理障)」所惑而心礙重重-總執理而與人人爭辯而自以為是。如斯,將與眾人結上惡緣,試問那有菩薩會與人交惡而結惡緣呢?蓋心有執,恐難有證果之機矣。又易與人爭執,亦不免常嗔心肆溢矣。要破「所知障」,只有博學廣聞。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起嗔心、瞋怒者,最是愚昧無知,主太固執成見,亦乃局量偏淺所使。觀今世人「習氣、妄念、執性、慾望」特重,以致常受「無明、煩惱、情緒」所障者比比皆是。大凡修持不足者,都是不懂得調心,陶冶心性;不懂得反省觀照,提升自我;不懂得學習抑制脾氣,斷除嗔恨心。

 

 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此段說明如何分辨真、假修道人?若真修道人,「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功過、禍福、或諸患等,此即是自性不動」。迷者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壞,與道相違。」所以想要知道自己是「真修道人或假修道人」,但問自己「對他人過失見與不見」,就可以驗知矣。

 

 如果我們依然執著是非善惡而批評別人的過錯,便是起分別心,由此可知「我相未忘」。他人過錯,與我何涉?起心分別,即生「瞋恚」,甚者嗔念不息、嗔火不滅,煩惱種子已深深植入識田,因而轉成己身大非,最是傷害己身心性靈,亦最為自謀之左,故曰「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偏差)」。

 

 凡動念非人,若出口詆譭批評而與人結怨,或心起憎恨交惡而污染己靈,皆積造己身過失。總之,修行人須如如不動,不理會他人是非善惡好壞;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揚人之善,隱人之過;看人好樣而學習之,看人壞樣而戒惕之。吾人若能涵養忍辱、寬闊心態者,其處任何逆事,唯逆來順受以應對;或遇世間過,皆不以過為錯,唯「合心、和氣、善解、包容」以對待之。若無此器度,豈證得大慈大悲之菩薩心境乎?

 

 了悟修旨在能空掉心性,以喚醒天性;旨在能空物空我,才能去私欲以淨化心靈。可鑑唯患「我識」重者,才會在人我是非對錯上起計較、爭執。真修者,無視自我,當面對加諸於身諸狀況為考題、為考驗,而以真誠、負責、謙虛、平常、放下的心去一一應對、承受,絕無怨言。唯轉我識成智,以智解惑,將可去除蒙蔽與無明,把一切應斷之習氣、妄念、執性盡拋棄,出離諸煩惱,成就菩提無上道,善哉。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