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無執無住無罣礙

道修在心,旨「認理以歸真」,此即藉修學道義真理,以不斷昇華己心靈之靈明,明者光也、智慧也,藉靈慧以明明德,以格物致知,以致於能融會貫通大道,與圓融萬事萬物而圓明無礙,如斯自可浸沐己身心於無執、無住而無罣礙。反之,有執有住就時有所漏,哪將因漏泄而漏盡一切功果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是至聖孔子說明古昔修學者立身向學的方法,俾使人們都能曉得修身為學的次序。誠可作為現今修者進修大道之範式,故只要能懂得由知止以「定、靜、安、慮、得」之步驟去進修,可免在修學上荒亂腳步,或呈顯雜亂無章,更可獲事半功倍之成效。這是吾人向修須知與遵循之要項,莫可輕忽之。

 

 心修之道程,不免心礙重重,全屬自身所要去面臨,且須一一去突破之障礙。蓋道修首重靜心,然人之心最是難以平靜,大凡心之未能止於靜境者,就會隨心而常浮動念波,或隨口而常說個不停,此即心不靜則動念,念在那,著在那,凡著於私欲之念頭,皆屬妄心,可謂人之心,無不著於妄,故言修,旨全力以去「私欲」一途,別無二法,只要能寡少私欲,則妄念相對減少,少妄則此心趨於靜寂。可鑑靜與否,攸關修之成敗,豈可不惕勵於靜心上多力下工夫乎。

 

 凡修在未稍顯靈明之際,即使涵養有素者,亦恐頗易患無明而心執,「執」者,指執著、執念,即固執於己念、己見、己是等。執屬心結、心礙也,乃修最不可忽視之一大障礙,況執者不知其執,故難以察覺而始終執念不化者比比皆是,可知「執」是多麼影響、礙害與敗壞修者心態之變化,是以,修當時刻審思戒慎執念之侵蝕身心,尤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能多習養善思維,與常靜慮思省己過,以促使身心靈常入靜定以通玄,藉靜神以明靈發慧,藉智慧以驅除、消弭一切加諸於身心之執障,不使有一執念存心,不使受一住之影響。

 

「無住」,無所住之意思,即不住、不著於一切處,法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所住著,隨緣而生,任其自然;然人們居於塵寰物慾充斥、生活富裕之環境裡,大多易受「酒色財氣」所誘惑而著慾炙熱、熾盛;易受「恩愛名利」所蒙蔽而影響心性偏失,此迷惘於「有所住」而無以察覺者多矣。所以,修當堅毅存養道心,以力求使「心無所住」,切莫受人情物事所羈絆住、所困惑住、所執念住而打不開心結。果能做到「無所住」,自可不著念於任何物情而生發愛心,以關愛於周遭之人群矣,此契世尊佛陀所講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吾人步履善道以淨靈,以覓回本善真天性,這是不能停下腳步的。修學不是純理論而停滯在知識之領域裡,而是要切切實實的去做到,才會有相應之回授,否則知之何用何益;修行不是天天要充實些什麼,而是要學習能做到放下些什麼,須把身心受塵染之物情慾利不斷丟棄,能丟才叫放下。然修不免受心執、心住所縛,它是阻道之無形殺手,它是破壞道修之最大敗筆,它會讓善美之心轉變為醜惡之心,其影響人之心性甚廣泛且深邃矣,所以一定要設法鍊就到無執、無住之地步,亦唯多用心多體悟,只要肯下工夫,皆可成事、成證道果的。冀盼人人皆能修達無執、無住,以致於無罣礙之心境。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