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修乃治一切心病 |
心者器也,成器乃指心靈昇華之極至,能否成器?關鍵在心,然這是須經過千錘百鍊之煆煉始可昇華,非是垂手可得。人心本靈妙,無以言喻其奧,唯鑑心之精神、之力量、之影響人甚矣!是以,人之所修者「唯心」。
心乃生念之樞機,念即心識。人著欲利則心私,導致己靈元所存含之天性與人慾常爭相交戰。又人不免受人情事物等影響,以致內心常易耿介在「道心與人心、覺與迷、善與惡、正與邪」之間作抉擇,然人之觀念與見解是一點都不能有所偏差,否則隨時都會引致心疾之堪虞。
心病者何?病者乃心理上之種種執障,亦即心之缺陷,指心念之妄、邪、偏、執、惡,以及貪嗔癡慢疑等之毛病而言,或統稱為「心結、心礙」以概括之。疾之來,源於「私欲」,因心乃無形之精神、之意識,識者感官也,即是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耳識、身識、意識所構成,又稱六根、六塵、六境、六賊。感官即門徑:眼、耳、鼻、舌、身、意-乃「欲」經過之門徑。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即為欲根。修在塞其欲根-使其不放縱而求其適中;閉其門-是閉其邪惡,行其善良者也。
云何降伏其心?伏心制念實難,蓋心為萬法之本,萬法由心生。治心旨去私欲,然人受私欲影響實深,致心念如波濤,起伏不休,都是由心識所生發、所變現出來的。欲降伏此心,唯藉修以昇華己心靈「之慈仁、之真誠、之淨純、之開闊心量」等,果能以諸項相對治。輒才能因慈仁-慈仁者心存博愛而無礙;因真誠-真誠者專一,則心無旁騖,可摒物我而無礙;因淨純-淨純者純真,無惡習嗜染,心呈正善光明而無礙;因心量開闊-量大者則無所不愛、無所不容而無礙。唯上述任一項之無礙,皆可因無礙而安住心、靜下心,使心能穩定如磐石而不動念,使心寂靜明清而不生念,不生不動,伏其心矣。
在醫理上,預防猶重於治療,此即無病時先作預防則易,待病染再醫治則甚其困難。修亦然,一起淫妄、邪思、歹念,當下就要把念頭制死、消滅,否則讓妄念叢生,任心吞噬而無以抗拒矣。在日常行住坐臥,皆須抱持非常嚴謹之態度以約束自己、檢視自己,不使行為偏差,或須臾之縱容,更不容有些許之鬆弛、散慢、怠惰,否則何以振作精神以精進?精進是一股進取之力量,唯精進不懈怠者,最可向道助道與消弭諸心礙於無形,故云「精進」乃是臻善淨靈之最大動力。
修,唯心,念茲在茲,須一直不斷的以自我要求作為精進之推動力,每天都要反躬自省、捫心自問:「認真修學否?」得堅持學習之精神;「去除毛病否?」凡有志氣、有魄力、有膽識者,知錯,當即予力求去除諸毛病,以能改過遷善者最屬精進;「習善造功否?」修在覓回本善真,由習善行善以臻善性,除非執念不化,或激不起善心,然心著私慾者,恐難有所為善之舉,無功累過過加深矣!心執私,不臻善,有違修學真義,將越修越倒退。
禪心本無相,無為以契道,修避乎有所求而為之心態,方可契乎自然。故習善造功須發乎真心,亦唯真心植善以存養,始能愈日日、愈年年而根深己善性之蒂固。心存善真,則心喜愛人助人而為善不輟;心存善真,懂得為理想而奉獻、付出、不遺餘力。秉善真以助益於人群,而能畢生不渝者,此之德功碩大也。
心之所忌,忌在私欲,乃忌諱著私欲而累身,私欲重者,忽略身修意願矣;修之所患,患在有身,身者欲也,欲乃修之障礙。人之偏邪而為惡造罪,無不源於己身縱欲使然。有欲者,心之病;縱欲無度者,乃患心之大病。修即是要藉道義佛法以治己身一切之心病,可謂完全在「克己止欲」下工夫,以達克己止欲之成效。吾人只要能做到寡少私欲,那擾心之事亦將會相對減少,直到無侵擾,則身心清寂恬靜、安詳和樂。
心為人身主宰,為善為惡,造功造過,覺醒迷昧,成佛成魔,全在己心做之來者也。可謂「成也此心,敗也此心;同是一顆心,成敗兩樣情。」但盼世人多警醒惕勵,俾能及時把握當下,及早去迷昧以覺醒,去惡以為善,如有能力,得不斷多造立些許功德,始有可能消解累世無明所造下重重疊疊之夙業冤孽債(今身諸不良秉性,皆乃前身劣性之延傳),待過少功多,可列善魂,唯善者可登昇天堂,永享逍遙自在之樂。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