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修在乎於心之靜 |
為何「修在乎於心之靜」?因心乃人之本靈,是以,但看孰能把己心靈定靜住、或清靜下來?靈靜神氣聚合,可使道心堅虔至誠無比,自然惟道是從,秉此股道心即可摒除一切私欲於心懷。此刻之心境,可謂只有道心、正心、善心交織而充塞於身心,別無他念,自無私心、欲心等物情欲利之干擾、之存心,如斯道心更形生焉!哪欲修身、行善、立德,或欲證佛、道之果位,自無虞其難矣。
其實凡有心向修而於剛踏入道程之初心時,大多皆俱有前段所述之虔誠心志以修學,只在於每個人之佛性道根深厚不同,故顯現在虔誠度亦稍有強弱之差別。昔大多難以秉持入道之初心,於稍過一段時日後就難以堅恆虔誠心,以致人心又慢慢熾盛起來,相對道心逐漸薄弱,故易迷難覺。
迷,著欲也;迷者,乃言具有凡心之凡人。凡人即是眾生,凡心即是人心,人心皆不免受生活周遭環境所影響而總受私欲所侵擾,亦總難以有所覺醒,故再怎麼修,依然私心偏重,意念猶深。若是只為自身著想,何能正己以化人?何能公益於社會?更何能習學菩薩之「大公無私,總以普度世人之悲苦為懷。」請問不學菩薩道,何以成證菩薩乎?
修之首要,在於心靜,大凡修之心態,以乍靜還亂為多,乃心受物情欲利所侵擾,難臻靜境,自然無法真正靜平心境。然不靜難以安禪通神,可鑑心靜之重要性,儒曰-惟心靜才能存養心性;道曰-惟心靜才能修鍊心性;釋曰-惟心靜才能明心見性。心靜神明,明道以致誠,有由明而誠,有由誠而明,可謂明則誠、誠則明,誠明不離,心誠心明,道心彌堅,故靜之一字,妙理無窮。
然修學者務須自我要求能做得到心靜之地步,才能神、氣、心合一。神能和-魂魄安,可舒暢身心;氣能平-心柔性醇,則寬厚無爭,可得忍辱精進之殊勝;心能定-可去一切內亂外擾,使心常清靜,靜則智慧增生如泉湧,自然愈日日而精進不已。
世人言修難,難在私欲著心,無法去私為公,去己為眾。若能明修之難在何,爾反其道而行,亦可言修本是易事一樁。蓋學佛修道無它,只在「去私為公,去己為眾。」此即成佛證道最簡要之竅妙、之捷徑。
吾人應及早習學菩薩愛人之心懷,只要學會去愛人,即是聖佛菩薩,說來就是這麼簡單(一如父母愛兒女之心懷,是那麼自然、且容易去做到的,一點都不難。)雖言簡單,但難在你的心頭執念是否能打得開?若是打不開,乃私心作祟使然,誰也幫不上忙,只有任心固執不化矣!此即修道萬千,成佛成仙寥寥無幾,能跳出私欲之樊籠者幾稀。這都是久住凡塵受塵染,十有八、九受恩愛名利酒色財氣 所困囿。又有者事業心較重,一生追逐錢財,易受錢財束縛而不覺、而毀在錢關,但問留著錢財給誰用?不能放下,恐修亦徒勞無功,堪惜、堪憐。勸君能做明智之抉擇與割捨,絕不要錯過生為人身而能藉大道以修回天界之大好機緣。今日在塵凡稍清苦幾年何妨,日後在無涯天界,可逍遙千秋萬世,永無止境。共勉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