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秉持入道之初心

 修道無捷徑,亦無訣竅,然成道卻須具有一關鍵之要件,此要件即是在抱一「虔誠」耳。虔,恭敬也;誠,真心也;虔誠,真心恭敬也,亦即虔心誠意,不生二心、不起二念。凡修而能始終秉持虔誠心志而不渝者,那欲成證道果何難。

 

 當修在剛入道之初心時,此時心態-乃抱持著一顆虔誠、虔敬之心懷來學道禮佛。是以故,在「對神、對人、對事上」-可謂是最俱虔敬虔誠心而景仰聖神、效勞聖神,亦當以虔摯心而上敬下和以待人、以敬事;「在向道上」-虔誠者全心力於體天行道矣,亦最俱道修之學習精神以修善、以精進不懈;「在助道上」-亦當秉誠虔熱忱而效勞,出錢出力而不遺餘力。由此可鑑一個人在道修上,若是能始終秉持入道之初心而修身修德、而勤修不怠,那畢其一生所締造之內外功果自是豐碩不貲,非但成道無虞其難,且應是足足有餘的。

 

 惜大多修者之心態與能耐都難以恆持,誠所謂,發心容易恆心難。除非甚俱佛性、道根而能堅毅恆持外,以一般世修者所持之虔誠心,短者數天、數月;長者可持續數年、數十年不等(大多會受諸因素而退出離去),然有者即使不離道場,也不免會礙在因神、因乩、或因人、事、物等諸種種因素而產生大小不等之心礙與心結,或因執念而影響己信念之心態,或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失去初學道之虔心。蓋心一起執念,則執己是人非,此即是心礙。礙者心受影響而變質-心不虔誠矣,或盡失其虔誠矣。

 

「因虔心而入道,因心礙而離道。」由心虔而心礙,此變化有如天壤之別,爾這就是世修者頗易患之心態,主在尚未能深體道義之真諦使然,亦端在己心之認知與辨識而去留。惟重點在己心之不可離道、棄道,非是不可離修之道堂,因有者工作異動,或因條件上之不許可而無法效鸞等則不在此限。然若是心有道,心即是最好之修道場,故不論人在何處,依然可秉己虔誠心以向道助道,則何處皆可修、皆道場。

 

 然修之易起心礙、之易影響己誠虔者何?其實皆礙在執理而不化也。此理者,「知」障也,知者識也,皆因對理念認知之不同而引生不滿與爭議,可謂一切之煩惱、問題皆由「識」起焉。當一個人道理學多了、懂多了、理念也多了,如果忽略謙虛與包容之心懷,反而易為了一點點區區小事而執念不已,而陷入在理之正反面而引生對立、在對錯與是非圈中爭理執理而爭執不休、爭求爭勝而沒完沒了,爾這都是由識念、執理所引生之心礙也。惟心敬心真者,始可存乎「虛心」而避之。

 

 吾人在修未臻圓明之際、或在處世待人上,須稍把我識收歛之、隱藏之、或安置於中庸之心態,始可不受識擾而執、而偏、而躁、而常易生氣。更須鍊修而齋心之、而抱璞之,使之不著塵染、不著我識我相而自若,如斯可養視而無睹、聽而無聞,果能鍊就到無分別心、無差別相,則此心靜平無波矣。總之,道修者得包容萬理、萬事、萬物而不爭、不著、不礙,此即絕不可讓己心存有絲毫之執念而執著,一執著則無以化矣,惜十之八九總是會執念在心不已。

 

修,改邪歸正;修,啟善臻善;修,終歸靜淨;修,存乎一心。所以,得須懂得常自我觀心、省心、問心、聽聽心、或查察己心,不使有所迷昧、蠱惑,更不容許心偏、心邪、或嗜習染、或著於吃喝玩樂、嫖賭而不覺醒,或道心鬆弛而怠惰等,果能勤掃靈臺諸塵障,自可持心於平靜、於誠虔,也惟能堅秉入道初發之虔誠心,始可望在道程上屢屢建功樹德於不衰不歇,既能頻頻敦功立德,那欲求證豐功碩果可期矣。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