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修以立定志向

 凡有心修道學佛之修學者,都得先能去認知、去明辨道義佛法之解脫、之究竟,以及成佛、證道之真諦,此真諦即是修學之「定義」(即目標)。也惟能確認定義,如此才能堅定己修學之「理念」(理念者志向也,即方向);也惟能堅定理念,才能立定己修學之「心志」(心志者心力也,即動力);亦才能恆持正心不變之「心態」,使能「堅心」如磐石而不移不渝。既俱備「目標、方向、動力、堅心」,將可穩穩駛向「覺悟」之彼岸矣。

 

 然若未能明確道修要義,心難定志,呈顯茫然,無以主宰,必導致修學之心態搖擺不定。舉凡一下修這、一下修那,或常易隨興而跑這廟、跑那堂(相互贊揚、參拜、觀摩學習、或訪到己適之道場皆

無妨),或老會傾向於標新立異之說辭法門,或總喜追逐神佛之顯赫而左右己心志,一顆心始終起伏難定,無法靜下心來,這都是患在心態紊亂、不能定靜之現象,亦都是不明修學定義使然。心不靜,談何修乎?又有者不求甚解以透徹,不法務實以踐行,主觀念影響修學之心態甚矣!觀念偏差,偏之毫厘,差之千里,恐越修越相形見絀。

 

 吾人既有心修善、修佛,就必須要懂得不斷自我要求,才有可能因奮力不懈而有所精進,藉精進以增生智慧,藉智慧以進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可由此階段踐行、了悟之,以求超越、解脫,以證菩提。

 

 如何「修佛修聖」?修全在己身心之煆鍊,應以「靜」作為一切修學之根基,以「靜」作為涵養修心鍊性之昇華,以「靜」作為安禪通神之橋樑,亦惟以靜明靈,始恪增生戒、定、慧之力量。一個人若能養心之常靜,如此常靜常清靜,是可契入真靜而齋心、而臻明心見性之領域。總之,修得鍊就己心靈之昇華、之淨化,以致於使己心境臻契於聖佛仙真之大愛、大悲憫心懷,此即修佛修聖之真義。由此,可議「自心是佛自心修」無疑,不假他人之手,全憑自心之修為。

 

 人生一世,轉瞬間耳,有心修學,須明佛、道真法,立定志向,才有可能「為弘道、為眾生」而多付出、多奉獻些許心力。反之,若心存私慾不遣,矇蔽心智,迷失真我者,豈能輸真誠以體天、體道、體聖佛、體天下生民以祚福乎?那此之修何所獲益乎?又何所意義乎?期諸同修共警醒、惕勵以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