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4年8號

                    第344期 

 

<目次>

無極皇母慈音/奉旨著書

正道之路/奉旨著書

欺詐之果報/奉旨著書

道德經淺說

修道閒談

社會救濟基金

心靈智慧

提升智慧的見解

以蒼生為念/丁乾

死後沒有消失

 

『無極皇母慈音』

正鸞智筆 李生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五年六月七日

農曆乙巳年五月十二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可,吾退!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降

詩曰:

    鳥語鶯聲響    初寅曉報鳴

    修心立壯志    大羽展鵬程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金言玉語教人生    善致心田盡力耕

    濟世陰功勤廣積    功名利祿莫相爭

懿示:娘今日以「臨時抱佛腳」為題,供諸兒女悟勉之。

    「臨時抱佛腳」

     世人常云:「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甚多世人不修身

、不行善、不積德、不拜佛,一旦有事,則在神前頂禮,叩求神

 

佛庇佑,此等「臨時抱佛腳」之心態,仙佛又何以感應之?就猶

 

如世人常言年輕之學子,平時不努力唸書,每到考試前一刻,才

 

熬夜苦讀,試想,此舉所考出來之成績,自然不會高於平時就努

 

力唸書之學子。

    又有甚多不明事理者,不修片善,不行半功,一旦有事,卻求

 

仙佛庇佑其福滿盈,或求延年益壽、闔家平安,或求生貴子、前

 

途財利,此等之濫求,雖立下了大願,仙佛又豈能接受其叩求?

 

絕不接納也。

    世人平時便該保有仁慈之心,樂善好施,虔誠禮敬仙佛,一旦

 

有事,雖未叩求於神佛,神佛亦在暗中庇佑之,大事化小,小事

 

化無,又將視其平時行善積德之程度,賜以福壽或財祿,善有善

 

報乃自然之理,絕非強求而可得也。

    奉勸諸兒女,須知「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眼昭昭,惡者錄其

 

罪過,善者報以善報,有德者鬼服神欽,勸諸兒女應急醒悟,善

 

事不分大小,一心奉行、終身奉行,以免一旦有事,「臨時報佛

 

腳」亦是枉然也。

    可,娘回。

 

正道之路

正鸞智筆 李生扶

韓湘子仙翁降

二○二五年五月十七日

農曆乙巳年四月廿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二十章 「輕如鴻毛,重於泰山」

世人行走於塵寰之間,人人皆欲求於安樂、避苦難,然世間

 

萬象,無非因果牽纏,禍福自招。古語云:「人生在世

,所做所為,或輕於鴻毛,或重於泰山」,此言雖簡,理則

 

深遠,誠為世人當所警省。

何為「輕如鴻毛」?乃指人之心念、言行,若出於輕率

、放縱,視善惡為無物,終將如鴻毛之輕,隨風飄盪,一時

 

的謊言,看似無害,卻可毀人信譽,一時的貪婪,看似無傷

,卻能誤己一身,如此種種,皆以輕忽之心,終致沉重之果。

然「重於泰山」者,乃指一個人之善心與正念,雖不起眼,

 

卻有撼動乾坤之力,一句勸人之語,或可解人心結,一念救

 

人於難,便可造福無量。世間許多功德,不在大事,而在細

 

微,今日你伸出一手,他日便有人記你一恩,善行積累

,如山之壘石,時日一久,終可庇蔭後人。

世人往往以成敗來論英雄,卻不知其真正之價值,存乎於一

 

心、一念、一德,有些人家財萬貫,卻為人苛薄,身後如雲

 

煙散去;有些人清貧簡樸,卻樂善好施,名留後世,是以行

 

善積德,無論貧富貴賤,唯在發其願心。

世人當明白何謂「輕」?何謂「重」?輕者不可任其浮沉,

 

重者當自強不息,行善如山,積德如水,久之,自能澤披於

 

世間,福蔭子孫,毋須功名顯赫,毋須聲勢浩大,惟願一生

 

無愧於天,無怍於地,常養浩然之正氣,存忠信仁義之心,

 

不可因事小而輕慢,不可因人微而苟且,每一念、每一行,

 

皆有其因果;每一言、每一步,皆有其遵循。寧靜以致遠,

 

修德以養身,雖不能為聖,亦可為良,縱無法救國,亦可保

 

家也,唯看世人欲擇「輕」或「重」而為人也?

韓湘子仙翁 降

二○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農曆乙巳年五月初五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二十一章「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在萬物凋零的寒冬,百花盡歇,唯有梅花,傲然挺立於風雪之

 

中,不畏霜寒,在寒風中綻放出獨特之清香。「不經一番寒徹

 

骨,焉得梅花撲鼻香」一語:不僅道出梅花之高潔,更暗喻人

 

生的智慧,唯有歷經磨練與苦難,方能在生命中展現獨特之光

 

彩與價值。

欲成大事之人,需能忍人所不能忍,吃人所不能吃之苦,一位

 

醫師的誕生,需歷經十餘年之苦讀與實習;一位有德之人,需

 

歷經生活之磨難,仍能行仁履義;一位技藝超群的雕刻師,需

 

經過不斷的磨練與練習,方能雕刻出栩栩如生之作品,這一切

 

,皆是歷經「寒徹骨」之洗禮。

昔時有一位陳姓與廖姓二位學生,二人皆一同考上醫學系,陳生

 

自小學習認真,在考上醫學系後更期許自己要成為一位仁心仁術

 

之醫生,故仍持續努力,精進課業,在畢業後順利考上醫師執照

 

,幾年後更考取每年名額甚少之眼科專科醫師執照;反觀廖生自

 

考上醫學系後,自認天資聰穎,大玩特玩,心想到了最後一年再

 

開始認真準備國考,誰知為時已晚,廖生在畢業後連醫師國考都

 

沒考上,幾年後陳姓同學升主治醫師時,廖姓同學還在為準備醫

 

師國考所苦;此即為有無歷經「寒徹骨」之實例。

「修行」亦是如此,其不必遠離俗塵,不必削髮為僧,它可以是

 

每日一炷清香,可以是每日靜坐反思,可以是對他人之包容,可

 

以是對己身之醒悟,更可以是在煩惱中,看見無常與放下的智慧

 

;在煩惱來臨時不動怒,在誘惑來臨時能制慾,在困境來臨時能

 

不怨天尤人,能看見內心的貪、嗔、癡、慢、疑,看透人生之空

 

、苦、無常,進而逐步破除我執、洞見真如;世人若能歷經「寒

 

徹骨」之歷練,不僅能得梅花撲鼻香,更能心香自生,法喜充滿

 

,能照亮自己,亦能溫暖人間,進而在「正道之路」上綻放光明也。

可,吾回。

 

欺詐之果報

正鸞智筆 李生扶

濟公活佛 降

二○二五年五月十日

農曆乙巳年四月十三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欺詐之果報」一書。

 

      第八回 「不實經商,名利雙失」

 

聖示:人生在世,無論貧富貴賤,皆當以誠信為懷,以良心為本,

    尤以經商之人,更當恪守道德,所謂:「貨真價實,童叟無

    欺」,古有名訓,亦是修身處事,經營立業之根本也。

濟佛曰:智筆!出發著書去了。

智筆曰:弟子遵命!

      (二人同步出虛原堂,乘蓮台騰空而起。)

智筆曰:恩師!最近好像梅雨季節到來,天氣很不穩定,這二天雨

        下得特別大。

濟佛曰:氣候之變化乃自然之定律,只要用心觀察,亦能察覺出某 

        些自然之規律,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啊!

智筆曰:恩師說的沒錯!另有一件事欲請教恩師,縱使眾神仙佛頻

        頻勸善,卻仍有甚多世人「不信神明,不信報應」,似乎改

        變不大,究竟是何因呢?

濟佛曰:此問題吾來說說,現今經濟水準較過去好,每個人之教育

        程度亦高,相比過去高出許多,加上現今眾多理論大多來

        自於科學之推論,大多有所依據,因此,許多高知識分子

        (並非全部)大多相信其所學所知所見之理論,對宗教命

        理等玄學較不相信,因其較無科學之依據所能證實,除非

        其自身有所經歷或體驗,否則其他人怎麼說亦是不信。

智筆曰:說的也是!但並不是不信宗教之人就不存有善心或慈悲心

        ,也同樣能在其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對吧!

濟佛曰:沒錯!有時尚需一些緣分與機緣來結合,方能有所感應也

     (此時蓮台停在一辦公大樓前。)

智筆曰:恩師!這裡是弟子家附近的辦公大樓!好有趣,恩師等會

        要不要順便參觀弟子之寒舍呢?

濟佛曰:今日以著書為主,且汝之家吾早就去過了,哈哈!

智筆曰:真的嗎?您怎麼沒告訴弟子呢?

濟佛曰:好了,不要聊了,辦正事要緊!

     (師徒二人同乘電梯至二十樓)

智筆曰:恩師這裡是二十樓,應該沒人上班吧!要訪問誰呢?

濟佛曰:隨吾來吧!

     (二人同進入一家生技公司內。)

智筆曰:這公司裝潢相當氣派,裡面只有一間辦公室燈亮著,上面

        寫著執行長,難道就是要訪問他?

濟佛曰:沒錯!

     (此時濟佛佛扇一揮,立刻調出執行長之原靈。)

智筆曰:執行長你好!我是虛原堂智筆,今日與濟公活佛來訪靈,

    且看你愁容滿面,能否把你的狀況說出與大家分享呢?

執行長曰:說來真是後悔!我在五年前創立了這家生技公司,主要 

          請人OEM代工健康食品來銷售,加上大量的行銷及推

          廣,很快銷售量就扶搖直上,也培養了許多死忠之消費

          者,也因此貪心念起,要求員工再開發更多產品,要求

          在商品內偷工減料,並提高售價,以賺取更多利潤;不

          只新產品如此,連原有的品項也都在成份上動手腳。

          就在三個月前,我的財務主管把我的資金都捲走了,還

          找人在網路上攻擊我公司,說我的產品有問題,偷工減

          料,欺騙消費者,讓我的業績一路下滑,現在資金短缺

          的問題也還沒解決,每天還在思考如何籌錢呢!

濟佛曰:你這是自做自受,為人與經商一樣,講的是誠信,誠實的

        商人不當,在商品內動手腳賺取暴利,欺騙消費者,錢被

        員工捲走是上天警惕你要你醒悟,別再做這種缺德欺詐之

        事,加上你的財務主管前世與你亦有業力之關,故將你辛

          苦所賺的錢都帶走,錢還可以再賺,盼你能及時醒悟啊!

執行長曰:弟子遵命!感謝濟公活佛訓示。

          (此時濟佛佛扇一揮,此執行長原靈附體。)

智筆曰:恩師!經商之人賺取利潤是人之常情,但若行不當之行為

        實屬不該,是吧!

濟佛曰:沒錯!世間經商者,須以誠待人、以信立身,不賺非義之

        財,不行害人之事。行一點善,積一分德,則天必佑之,

        業必昌隆也。

智筆曰:恩師提醒的是!恩師,書著完了,等會真不去徒兒家嗎?

濟佛曰:改天有機會再說吧!回去了。

        (二人同乘蓮台回虛原堂。)

        可,吾回。

 

濟公活佛 降

二○二五年五月廿四日

農曆乙巳年四月廿七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欺詐之果報」一書。

 

      第九回 「欺騙大眾,最終成空」

 

聖示:人之一生有許多大事,買賣車輛便是其一,當人們拿出許多

      積蓄,或分期,或貸款,為的便是擁有一輛代步工具,然卻

      有不肖之商人,以不當之手法從中牟利,當知利從誠得,道

      在心中,誠信更為基石,若失其一,則貨雖多而不可久,利

      雖厚而終必散也。

 

智筆曰:徒兒在此叩見恩師!

濟佛曰:免禮!隨吾出發訪靈去吧!

智筆曰:遵命。

    (師徒二人同步出虛原堂,乘蓮台騰空而起。)

智筆曰:恩師!前段時間台疆地區有二件宗教大事,一個是大甲鎮

    瀾宮媽祖進香,一個是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進香,請問恩師

    ,像這種宮廟舉辦進香的意涵為何呢?

濟佛曰:此問題問得甚好!吾藉此機會來說說。無論任何宗教,其

        宗旨皆在教化人心,勸人向善,盼世人心中皆有善心與慈

        悲之心,加上此二間宮廟亦為台疆地區甚為知名之廟宇,

        辦理進香活動,一來可使許多善信齊一信念追隨媽祖之精

        神與信仰,二來亦可藉此活動凝聚隨行善信堅定之信念與

        情感之交流,感受沿途民眾與隨行善信彼此間之互助,更

        可從進香過程中感受仙佛所展現之慈悲與神威,同理可證  

        眾神仙佛同樣不辭辛勞頻頻降鸞著書,能渡(感化)一個

        是一個啊!

智筆曰:弟子明白了!那為何有些仙佛在進香過程中,有些神轎是

        平靜的行走,有些神轎在過程中卻頻頻搖晃呢?

濟佛曰:此一問題亦是眾多世人之疑問;仙佛與世人相同,亦各有

        其基本之特性,就猶如世人之個性有些較內斂,有些個性

        較外向一樣,故在進香過程中,不同仙佛所展現出來之特

        性亦不同,仙佛有文神,有武將,有些溫文儒雅,有些剽

        悍威武,各別所展現出來的氣勢亦不同,一般人是不會感

        受到的,只能從明顯的神轎搖晃而得知,此現象尤以神轎

        抵達其他宮廟時,神轎搖擺之程度更為明顯,此現象就猶

        如世人見到好朋友一樣,有些含蓄的打招呼,有些會相當

        熱絡的互動,這樣你懂了吧!

智筆曰:原來如此,想不到不同仙佛的特性也會有所不同,恩師的

        解答相信可解許多世人心中之疑惑了。

    (此時蓮台停在一廢棄汽車回收廠。)

智筆曰:恩師!我們今天怎麼來到廢棄汽車回收廠,是要做什麼呢

濟佛曰:當然是來訪靈著書啊!難道是帶你來買車嗎?

智筆曰:這裡都是老舊的中古車,不想買,哈哈。

濟佛曰:吾隨口提提你居然還答上話了,快辦正事要緊!

    (此時師徒同步行至一鐵皮屋內,濟佛佛扇一揮,立刻調

    出一人之原靈。)

智筆曰:恩師!請問這位是老闆嗎?

濟佛曰:是的,你問吧!

智筆曰:這位老闆,我是虛原堂智筆,今日與濟佛來此處訪靈於

    你,應屬有緣,請你說出你的狀況,讓世人警惕一下。

老闆曰:我要說什麼!又沒做什麼壞事,還警惕呢?

    (此時濟佛佛扇一揮,此老闆全身痛了起來。)

智筆曰:恩師!他是發病了嗎?怎麼好像全身很難受呢?

濟佛曰:是吾在懲罰他,看他還說不說。

老闆曰:請濟公活佛放過我,我說!我說!

        十多年前我是一名上班族,因工作都做不久,常常因太累

        或不爽就離職,有空就打撞球或喝酒,有一次在一家酒吧

        遇到一位做中古車買賣的人,就聊了起來,對方看我也沒

        工作,就問我要不要去他車行上班?我心想反正也沒工

        作,去試試看也好。

        十多年前中古車行還沒那麼多,訊息及價格也不透明,進

        去了才發現他們都是先以高價報給民眾說要買車,等簽約

        時就找一大堆理由東扣西扣車款,民眾也不知道車輛零件

        之狀況,亦很難找多家比較,就信以為真,因此一買進來

        再轉手出去利潤相當可觀,當時心想這麼好賺,就狂收

        車、賣車,我也因此拿到不少獎金,當時賺得多也花的多

        吃好喝好,但因近幾年來車行一直增加,訊息也都很透明

        ,民眾都會東比西比,看哪一家車商收車的價格較高,現

        在的收入一落千丈,加上許多以前的民眾知道我們都以低

        於市場行情買他們的車,名聲更是差,現在都沒生意,以

        前因揮霍無度,不知保養身體,以前賺的錢這幾年幾乎都

        花在治病上,積蓄也都快花光了,到頭來一場空,真是後

        悔!

濟佛曰:念在你還有悔意,盼你能棄惡從善,或許還能活的久一點

 

老闆曰:弟子知道錯了。

    (此時濟佛佛扇一揮,此老闆原靈附體。)

智筆曰:恩師!現在的中古車買賣,市場價格都很透明,車行也多

        ,多找幾間比價就知道車子的行情在哪,價高者得啊!

濟佛曰:是啊!但此位老闆當時便是仗著資訊不透明而鑽漏洞來欺

    騙民眾,詐騙之財,財不會久遠,誠心立業,業方可長久

    ,盼為商之人能懂箇中之理啊!好吧!回去了。

    (師徒二人乘蓮台同回虛原堂。)

    可,吾回。

『道德經淺說

微明章第卅六

 

經文: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解】事物將要收斂的,必是原有張開過度的;事物將要削弱之

 

前,必是曾經強健的;事物將要毀壞之前,必是曾經興盛的;

 

事物將要得到之前,是必須先付出的。這是微妙簡明的道理。

經文:柔弱勝剛強。

【解】不能小看一些外表顯得柔弱的人,其實柔弱才能真正的

 

勝過剛強,如聖人處事,他常以卑下柔弱自處,反而成就他萬

 

古流芳。

經文:魚不可脫於淵。

【解】水裡的魚是不能離開水的,離開水則不長久且必然死亡。

經文: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解】權謀、刑法、酷刑即是國家兇器,不能施加於人民,否則

 

統治者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如同魚一樣,離開水無法長久生存。

【本章解析】

天下之物,物極必反,陽極必陰,陰極必陽。譬如月缺之後必圓,

 

圓了之後必缺,這是大自然的道理,所以,不必太權謀、太刻意,

 

讓世事交給老天爺吧!對於隱微之明、奧秘之理,默首體會,自有

 

一番心地!

故事:曹操

三國初期,孫權剛在江東立住腳跟,劉備還沒有奪取益州,曹操

 

準時機,要趁孫、劉力量較弱時,一舉殲滅他們。

於是,曹操率百萬大軍之眾,直奔東吳而來,一舉攻下襄陽、江陵。

 

東吳上下,朝野震驚。

面對曹操大軍,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決定共抗曹操。但雙方的力量

 

仍然十分懸殊。只是由於曹軍都是北方人,不善南方水戰,又不服水

 

土,所以,雙方一時處於僵持之中。

 

曹操深知,這場戰役必須要訓練出善水戰的將士才可取勝,幸得荊州

 

降將蔡瑁、張允,就利用他們訓練起曹軍的水戰。

只有三萬大軍的吳軍都督周瑜知道後,深為憂愁,正巧,曹操派蔣幹

 

利用同學身份來遊說周瑜。周瑜巧施反間計,利用蔣幹傳遞假情報,

 

使曹操誤認為蔡瑁、張允是奸細,一怒之下,將二人斬首。

曹操剛斬完二人,馬上醒悟自己中了周瑜的計,但已悔之晚矣。失掉

 

蔡瑁、張允,曹操少了訓練水軍的人才,就拖延了曹軍的進攻。

接著,黃蓋又演出了一場苦肉計,假裝投降曹操,並騙得信任,為後

 

來火燒曹軍準備了火種。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曹軍已初習水戰。加上曹操治軍有方,曹軍水寨

 

已儼然是一龐大的戰船,水寨向南分為二十四門,各門配備艨艟戰艦

 

,好像高大的城廓,內中無數小船,穿梭往來,有條有序。

然而,此時曹操又中了龐統的連環計!

龐統向周瑜提出火攻曹營的妙計,又設法由蔣幹推薦給曹操。

曹操是位求賢如渴、禮賢下士的人,一聽龐統來到,親自迎接。酒席

 

宴上,龐統訴說周瑜恃才罔眾,不得人心,所以才來投奔曹操。曹操

 

一點也不懷疑。

龐統又向曹操建議,將戰船用鐵鍊鎖在一起,或三十船或五十船一排

 

,再鋪上木板,戰船在江中就不怕風浪吹顛了。人在船上,如在平地

 

,也不會頭暈嘔吐了。

聽了龐統的建議,曹操馬上採納了,還說勝利後,要封龐統為三公,

 

龐統卻說:「我獻此計不是求富貴,而是為救萬民。三公我不作,

 

只希望丞相到江東後,不要濫殺無辜就是了。」

曹操一聽,更加深信不疑。但他根本沒想到,用鐵鍊鎖住戰船,

 

平穩倒平穩了,卻又無法活動了,就像人陷在泥中,任敵人來殲

 

滅一樣。

幾天後,周瑜派黃蓋為先鋒,火燒曹軍水寨,使百萬大軍慘敗在

 

數萬大軍手中。

修道閒談』

文/王文迪

人誰無過?

 

《左傳》云:「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一般來說,我們都喜歡看別人的缺點,尤其是在談論別人的

 

不是時,更是興味盎然。不過,我們卻忽略了,自己的缺點

 

和罪惡也一樣等量齊觀,舉不勝舉。

福音(若望81-11)記載:

有一次,耶穌上了橄欖山。第二天一早,他便回到聖殿,眾

 

人來到他那裡,他便坐下,開始教導他們。

這時,法學士和法利塞人(猶太教的四大派別之一)帶來一個犯

 

姦淫時被抓住的婦人。

他們讓她站在人群中央,然後問耶穌說:「老師,這個婦人

 

與人姦淫,當場被抓住。依照摩西法律,應該用石頭砸死這

 

樣的婦人。現在,你有什麼話要說?」

耶穌聽完後卻彎下身,用指頭在地上寫字。

法學士和法利塞人不斷追問,耶穌才直起身來,回答說:「你

 

們當中誰沒有罪,誰就先拿石頭砸她。」接著,耶穌又彎下

 

身,在地上繼續寫字。

他們聽了這話,就從年老的開始,接著是年輕的,一個一個

 

地溜走,最後只剩下耶穌和站在那裡的婦人。

耶穌就直起身,對她說:「婦人,他們到那裡去了?沒有

 

人定妳的罪嗎?」

她回答:「主!沒有!」

耶穌說:「我也不定妳的罪。去吧!從今以後,不要再犯罪了。」

 

耶穌的反應是驚人的。祂沒有說過一句譴責的話,而只說寬

 

恕和憐憫的話。他以和善與仁慈邀請那個婦人去皈依:「我

 

也不定你的罪,不要再犯罪了。」天主不喜歡罪惡,並為罪

 

惡受苦,但祂是有耐心的和仁慈的。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不可能一點惡業也沒有做過,試想:我們

 

都沒有殺生,偷盜,邪淫?都沒有說過謊,離間別人,說別

 

人是非,詆毀別人,說粗惡語,說刺痛人的話,惡意取笑別

 

人,說無益的廢話,說不依循法與律的話嗎?

心裡沒有想過傷害別人,想佔有他人之物,侵犯他人,欺負

 

過別人嗎?我們有不尊重別人,貪婪,妒忌別人,吝嗇,自

 

大嗎?

我們是否完全地清白無過失?

如果我們自己都常這樣生惡念,行惡事了,如此還能理直氣

 

壯地胡亂批評別人,說別人的是非嗎?事實上,我們不但應該

 

常保持寡言,更應該學習菩薩的精神。

曾有人問我:「要怎麼做才能成為菩薩呢?」

我說:「如果能做到基本兩點,就成功一半了。」

一、不侵犯他人(有情眾生)

不會有要侵犯他人的念頭,不會說侵犯他人的言語,不會做侵

 

犯他人的行為。

二、發展慈心

慈心是對所有眾生的無條件愛與祝福,願他們幸福快樂。這種

 

心態不帶任何私心,沒有要求回報。修習慈心的人,內心會

 

保持柔軟、平和。

慈心能化解嗔心,化解對立,是宇宙最強的「人緣術」。

 

我舉一例如下:

讚念長老小時候很有佛緣,寺院和尚教他慈心的竅門,就把它

 

應用起來。

讚念長老小時候平時只要經過嬋外婆在市場的小吃攤,她不是

 

對他冷嘲熱諷,就是想打他屁股,還說他會弄髒她的煎餅。

那天,當長老向她走近時,長老散播著慈心,並說:「對不起

 

嬋外婆,我必須從這裡經過。」

嬋外婆看到讚念長老時說:「你今天看起來很乖喔!我本來已

 

經準備好要打你屁股的,但是既然你態度這麼好又有禮貌,

 

今天就饒了你吧!」說完,她甚至還給了他一些她做的點心。

慈心的威力就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能達成上述二項要點,時時寬容大度,你就是

 

「人間菩薩」了。

文末感悟詩:

晨曦一縷暖心頭  萬念隨風了卻愁

縱有人生煩腦事  融於一水向東流

 

心靈智慧

主題:陰間生死簿,世間善惡皆逃不過法眼

古代有一位秀才,每隔幾天就必須到陰間去代理七殿閻羅王的職務

 

,因為剛好那一殿的閻羅王位缺,所以他暫時去代理。 

只要秀才一到陰間,那裡的文判、武判就會拿生死簿給他看,他看

 

了生死簿便很自然地能依照內容下判斷。 

生死簿登記太太偷了雞……

有一次,他在生死簿裡面看到登記著自己的太太偷了隔壁的雞,連

 

毛總共一斤十二兩重。他覺得很奇怪,就把這一頁折起來做記號。

 等他回陽間的時候,就追問他的太太。他太太起初不肯承認,堅持

 

說沒有。秀才說:「你還敢說沒有,陰間的生死簿裡都已經記錄很

 

清楚。」

一隻雞一斤十二兩

他太太只好承認說,有一天在外面曬穀,隔壁家的雞來吃穀子,她

 

隨手拿了一塊石頭丟過去,打算把雞趕走,不巧把雞打死了。她怕

 

人家知道了會追究,所以把死雞丟棄在牆邊。

秀才讓太太去把那隻雞找了回來,一秤重量恰好是一斤十二兩,不

 

多不少!他們就帶著錢和這隻雞,到隔壁鄰居家賠禮道歉,等於花

 

錢把雞買下來。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勿為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後來,這位秀才又來到陰間,就趕快去查看生死簿,翻到那裡的時

 

候,定睛一看,那些文字都消失了,可是折的地方還是折著,只是

 

文字消失了。

因緣果報真是不可思議啊!而且當初他太太偷偷做這件事時並沒有

 

人看見,可是卻清清楚楚地記載下來了。

結論:善惡若無罪福報,聖賢豈肯信服他

可見我們平常三業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行為,點點滴滴都落

 

入因果。我們以為沒人知道,哪曉得無形中已經被神靈監控,猶如

 

探頭錄像、記錄在案,無法抵賴。

真可謂:陰間生死簿,善惡全記錄,人間所作事,居心之邪正,莫

 

說無人知,鬼神皆清楚。

所以,佛門常說業力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心力不可思議、法

 

界不可思議。頭上三尺有神明,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勸君諸善奉行

 

,諸惡莫作,千萬不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因果分明定不差,古

 

今種豆豈生麻?

 

提升智慧的見解

身弱之人切記求印不求財,乞丐一語點醒虛雲大師

 

民國初年,戰亂頻仍,虛雲大師離開雲居山,南下前往南京

 

,為寺院復建之事奔走。

這日清晨,虛雲大師在一座小城中化緣,他手持缽盂,腳步

 

從容,目光平靜而深邃,雖已年逾古稀,卻步履穩健,氣息綿長。

然而,細心之人或許能發現,這位老和尚眉宇間隱約有一絲憂

 

慮,雲居山毀壞已久,若不及時重建,恐怕傳承會有斷絕之危

 

,虛雲大師心中暗忖。

然南方戰事不斷,民不聊生,籌款一事恐非易事啊!

正當他思緒飄忽之際,一陣微弱的咳嗽聲傳入耳中,虛雲大師

 

循聲望去,只見一個衣不蔽體的乞丐,蜷縮在巷口陰影處。

乞丐面容枯槁,雙頰凹陷,眼窩深陷,看上去命不久矣!然而

 

,那雙眼睛卻異常明亮,仿佛黑夜中的星辰,閃爍著不同尋常

 

的神采。

行人紛紛掩鼻而過,生怕沾染了不祥,虛雲大師卻駐足而立,

 

慈悲之色浮現臉龐。

乞丐嘶啞著聲音道:「老和尚,能否布施些許食物?我已三

 

日未進食了。」

虛雲大師二話不說,將缽中剛化得的半個饅頭和幾個果子遞了

 

過去。

乞丐說:「老和尚周身佛光隱現,內有禪定之氣,外有慈悲之相

 

,分明是得道高僧,只是……。」

他的話戛然而止,欲言又止之態明顯。

虛雲大師被勾起了好奇心,問道:「只是什麼?還請直言。」

乞丐嘆了口氣道:「只是老和尚近來似乎有心事縈繞,眉宇間有一

 

絲鬱結之氣,應是為某處寺院之事煩憂吧!」

虛雲大師聞言心中一震,的確,雲居山重建之事一直縈繞在他心頭

 

,使他有些分心。

虛雲大師說:「不錯,貧僧此行,正是為雲居山重建之事籌措資金。」

乞丐聞言,隨即說道:「老和尚此行,是為求財而來?」

虛雲大師微微一怔,隨即搖頭說:「非為求財,實為法脈傳承,

 

雲居山乃禪宗祖庭,不可廢棄。」

乞丐說:「老和尚口中說不為財,心中卻仍有牽掛,求財豈是高

 

僧本分?」

虛雲大師說:「貧僧並非為私欲求財,而是為法門興盛,為眾生覺悟。」

乞丐說:「我本是江南富商之子,家財萬貫,父親過世後,我繼承

 

家業,開始四處斂財,擴張生意。

表面上看,我的財富與日俱增,生意越做越大,但我天生體弱,

 

操勞過度,不到四十歲就臥病在床。

那時候,我請了最好的大夫,吃了最貴的藥材,卻始終未見好轉,

 

忽有一日,一位雲遊道士路過我家,見我病危,只贈我一句話。」

虛雲大師好奇道:「是何言語?」

乞丐深吸一口氣說道:「『身弱之人,當求印不求財』,當時我不解

 

其意,置若罔聞,結果病情每況愈下,家業也因無人打理而敗落,

 

幾年後,我失去了一切,流落街頭,成了您眼前這副模樣。」

虛雲大師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問道:「那後來呢?你可明白那道士

 

所言何意?」

乞丐說:「明白了,卻為時已晚,那道士所言『印』,並非尋常之印

 

章,而是……。」

正當他要道出關鍵所在時,街角突然傳來一陣喧譁聲,只見一群衙役

 

模樣的人匆匆走來,為首的官員高聲喊道:「各位鄉親!知府大人

 

有令,今日施粥救濟貧民,有需要的速去城南粥棚領取。」

乞丐聞言,對虛雲大師說:「老和尚,我得去領粥了,否則今日無

 

食可食,我們有緣再見吧!」

虛雲大師急道:「施主且慢,你還未解釋那印字的含義。」

乞丐回頭說:「老和尚若想知道答案,明日清晨可來城東的廢棄

 

廟宇一敘,我再告訴您一句,老和尚此行,當轉求印不求財,方能

 

圓滿。」

說完,他便消失在了擁擠的人群之中。

次日拂曉,按約前往城東廢棄廟宇,晨霧彌漫,廟宇破敗不堪。

虛雲大師四處張望,卻不見昨日乞丐的蹤影,只在地上憂一片宣紙

 

,上面寫著:「印者心也,財者相也,相逐心亡,舍本逐末。」

落款二個字:慧通。

坊間傳聞,慧通是舊年間山中的修行者,早年間因執念於募資建廟塔

 

,擴大規模,於是四處化緣,廣募財資,但卻因勞累過度而生重病

 

,寺院備戰火焚毀之後,流落街頭,靠化緣為生。

虛雲大師後來才了悟,乞丐所言『印』並非是尋常印章,而是心印

 

、法印,佛法的真諦不在於寺院的規模大小,而在於心靈的覺悟與

 

法脈的傳承。

身弱之人,當求印不求財,是告誡一個人要明白自己的心,不為外

 

物所動,特別是身體虛弱的人,更應當珍惜生命,尋求心靈的平靜

 

與覺悟,而非耗費寶貴精力去追逐外在的物質財富。

心印之說,指的是心靈的印證,是對佛法真諦的領悟與傳承,所以

 

,建寺求財只是手段,弘法傳印才是目的,若本末倒置,不僅徒

 

勞無功,還可能損害身心。

虛雲大師此行確實過於執著於籌款一事,反而忘了佛法的根本,

 

從今以後,虛雲大師改以弘法為先,傳法度人,在南京及周邊城

 

鎮講經說法,宣揚佛法精髓,他的講法深入淺出,契理契機,使

 

許多人開啟智慧。

隨著他弘法的足跡擴展,雲居山重建所需的資金竟不求自來,

 

許多聽聞佛法的施主,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解囊相助,不僅

 

如此,還有不少能工巧匠,主動請纓參與寺院重建工作,一段時

 

間後,雲居山寺院煥然一新,這一切源於他放下了求財的執著,

 

專注於求印,傳遞佛法真諦,而完成寺院復建目標。

 

以蒼生為念

/丁乾

影響世界各國的經貿大戰如火如荼展開,課徵關稅成為最熱門

 

的用語,這關係各地民眾的日常生活,舉凡物價、就業、匯率

 

、股市、進出口等,都受到嚴重波及,造成人心惶惶不安。

身居高位而擁有權勢者,頒布的任何法令,都與民眾息息相關

 

,比如屬縣市自治事項的土地稅、房屋稅課徵,如果未經細究

 

,僅憑業務單位的評估報告,即提交審議委員會列案討論調高

 

,一經通過立馬開徵,民眾稅賦負擔更加沉重,這對目前經濟

 

仍屬低迷的情況,無疑雪上加霜,可知政府的任一措施,尤其

 

關係百姓荷包的,大家無不關注。

今年四月二日美國宣布實施「對等關稅計畫」,讓世界面臨強

 

烈的經濟風暴,首先是股匯市大跌,股市是一國經濟的重要指

 

標,極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衝擊產生劇烈震盪,因為現在上市

 

公司,許多資金都是購買股票,股價重挫資產大幅縮水,立即

 

影響公司營運,釀成危機,中小企業受到影響尤深。

另廣大民眾因銀行利率極低,也將大量資金投入股市,但股價

 

連續崩跌,不啻為個人財富急遽減少,對未來願景產生破滅,

 

波及程度可見一斑,美國開啟關稅大戰,世界各地同受災殃,

 

往往一人的獨斷橫行,所造後續效應一波接著一波。

再如,喀什米爾事件導致印度向巴基斯坦發射飛彈,造成民宅

 

受損與大規模停電,以及三十一死三十八傷。任何一個國家領

 

導人,在發號施令前能否仔細思量,單一軍事行動必然衍生無

 

辜民眾殞命或流離失所,災情慘重,何以悲憫情懷在現今世界

 

已經少見,非得以強制措施加諸或兵戎相見,類此都是人為釀

 

成極端不幸與痛楚。

顯而易見,擁有權勢者,在這科技發達變遷快速的時代,更應

 

三思而行,無論是機關首長、企業負責人、民意機構代議士、

 

新聞媒體成員,應疼惜百姓,愛護員工,保障其權益為依歸,

 

凡是下任何指令,反映民情或報導社會真相,都要謹慎而為,

 

評估後續效應,以廣大民眾的永續發展為首要考量,以建立溫

 

馨祥和的社會。

 

死後沒有消失

 

隆坡Lersi Lingdam自述: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我去了閻羅王的府邸(閻王殿)觀看審判。

 

地獄官員叫來一位體型肥大、皮膚黝黑、穿著非常舊的農褲的泰

 

國男子。他的臉色看起來非常疲憊。

他一看到我,就一直盯著我看。

地獄官員問了他三次:「你犯了什麼罪?」

他都不聽也不回答,只是看著我。

官員又問:「你做了什麼善事?」

他向我雙手合十,但不說話。

閻羅王對官員說:「讓我來問吧!」

接著,閻羅王問他:「你為什麼一直看著僧人?」

他回答:「我曾經剃度為僧多年。」

閻羅王讓他說下去,他繼續說:「我剃度為僧時戒律還算不錯,

 

常常誦經,但從未修習禪定。但我曾捐錢買魚放生。」

他一提到魚,許多種魚就像真實的一樣冒出來作證。這些魚本

 

來是要被捕殺或出售,但這位僧人買下放生,所以它們很高興。

他繼續說:「當我的僧侶緣盡時,我還俗在素攀武里府(地名)

 

務農。有妻子和孩子,生活非常貧困,需要捕魚維持生計,但心

 

裡仍然想著行善,經常供奉佛像,天天佈施,有時聽法,有時

 

不聽。最後六十七歲去世。」

他講完後就沉默了,但他的眼睛還是不離開我。

閻羅王問:「在你來這裡之前,你想到了什麼?」

他回答:「我想到了當僧人的日子,因為那時很幸福。但還俗

 

後生活非常艱難,想再次剃度,但又掛念妻子和孩子的生活。

臨死時,當我將要離開身體的當時,心裡想著當僧人的畫面,

 

但突然聽到屋頂上傳來一聲巨響,我嚇了一跳,僧人的畫面消

 

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個穿紅衣的人,他們邀請我來,他們的

 

聲音很有威力。」

接著說:「走吧,時間到了。」 就這樣跟他們來了。

閻羅王問:「為什麼你一直看著僧人?」

他說:「看到僧人很安心,你把我帶到哪裡我都願意,但請讓

 

我看到僧人的畫面。」

閻羅王說:「你看著這個畫面,你喜歡哪裡就可以去哪裡。」

接著他看到天神的宮殿、樹神的影像、四大天王和三十三天。

他問:「那個沒有人住的金色宮殿我能住嗎?」

閻羅王說:「這是你自己的三十三天的宮殿,你可以去了。」

當他離開審判地時,他的身形立刻變成了天神。

他走向我,雙手合十禮拜我,說:「我看到了這個畫面,多年

 

來通過電視聽法,記得這個畫面,感謝你來救助我。

說完,他就拜謝,然後天使帶他去三十三天的宮殿。

這就是因為他的善業與對僧人的信心,使閻王判他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