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4年2號

                    第338期 

 

<目次>

冬令救濟捐助明細

無極皇母慈音

正道之路/奉旨著書

欺詐之果報

道德經淺說

修道閒談

社會救濟基金

心靈智慧

提升智慧的見解

力爭上游/丁乾

轟動泰國最有名報應

在日常生活中累積強大善業的方法

 

「無極皇母慈音」

正鸞智筆 李生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登台

二○二四年十一月二日

農曆甲辰年十月初二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恭接懿

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可,吾退!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降

詩曰:

    明辨是非途    回頭速醒悟

    唯心識綱常    遠離幽冥路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可,吾回!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整駕登堂日正明    善惡禍福海濁清

    倚念迷兒淚未乾    盼修善功返瑤京

懿示:娘今日以「修善以消劫數」為題,供諸兒女理悟之。

       

  「修善以消劫數」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自古至今,均合一理,豈虛妄乎?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善惡兩途,報應分明。善者,天降以福;惡者,天降以禍。

 

為善者,逢凶終將化吉;為惡者,雖祥終將轉禍。

 今有甚多富有之人,不信神明,不信報應,不守道德,或

 

犯邪淫,或虧孝行,或逞凶鬥狠,或顛倒是非,或爭名奪利

 

,或以富壓貧,旁人勸其行功立德,則言不需要;勉勵其

 

方便佈施,則言又有何用?一旦災禍臨身,後悔已晚,或

 

家宅公司遭水災淹沒,或逢祝融侵蝕,或散盡家產,或身

 

敗名裂,或妻離子散,此等惡貫滿盈,皆為不知修善之報

 

應,世人不識報應,今天道加速以報,以彰效尤。

又現今亦有甚多修善之人,虔敬仙佛,敬重天地,或孝雙

 

親,或敦鄰里,或印善書,或修廟宇,或守五戒,或行佈

 

施,或利物救民,或為善不欲人知,縱使未加提醒,善行

 

仍堅而行之,一旦功成果滿,天必佑之福之,或賜以壽祿

 

,或消除災禍,或蔭及子孫,或賜平安稱意之福。

善惡有言、念、行之分,稍有不慎,禍福悠分,善惡之徑

 

,一步之遙;善惡之界,一線之隔。盼諸兒女,速醒修善

 

,以消劫數,幽酆永除。

可,娘回!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聖示:下週鸞期,備香案,恭接昊天著書玉詔。

 

『正道之路』

正鸞智筆 李生扶

韓湘子仙翁降

二○二四年十一月九日

農曆甲辰年十月九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十一章 「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知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論語:為政》

 

,是孔子對學生子路之教導;古文中,「知」與「智」相通

 

,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這是智慧,而此語亦蘊藏

 

二種含意:

一、治學之態度:

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不要裝懂。

要以誠實的態度面對各種知識,不可驕傲,方能認清

 己身知識上之問題,加以改進。

    今之世人,從小至大,在求學求知識之過程中,往往會遇

到有不懂之處,然當老師或他人詢問自己是否清楚明瞭之時,

往往礙於面子或害羞,而不敢承認不知道,仍硬著頭皮說自己

清楚明白,此語一出,對方便真以為其所傳達之知識或內容對

方知悉,實際上,卻使自己的無知與知識之不足日益積累,最

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二、待人處事:

        該知道的就知道,不該知道的就算知道也要裝作不知道,

  

    才能明哲保身,方為真正的智慧。以子路直率之個性,難免會

    得罪權貴,孔子希望子路能明白此理,以保護自己。

        世人往往在待人處事時,為了得到他人之重視,尋求表

    現,時常說話未經大腦便脫口而出,導致得罪於他人而不自

    知,應當體現「大智若愚」、「時然後言」、「非禮勿言」之

    真意,當做時才做,當說時才說,方可不至於在待人處事之過

    程中與他人產生不愉快也。

 

    可,吾回。

 

韓湘子仙翁 降

二○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農曆甲辰年十月二十三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十二章 「視、聽、言、動」

有一次,顏淵請教孔子有關「仁」之問題,孔子回曰:「非禮

 

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只要不符合「禮」

 

的事情,便是「非禮」,對於「非禮」之事情,不聽不看,

 

不說不做,要管好自己的耳朵及眼睛,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及

 

手腳,方能實踐「克己復禮」之「仁」。

非禮勿視:

 

「眼睛為靈魂之窗」,一個人之思想是否純正?由眼神可看

 

出端倪,念邪之人其眼神散漫、迷惘、無神;念正之人其眼

 

神明亮、清晰、有神,尤以吸毒、酒醉、邪淫深重者最為明顯。

    現今世間社群網路媒體發達,各種影片充斥,稍有不慎

,眾多邪淫之影片便映入眼簾,正所謂「眼觀美色起淫念」

,無形中使世人心中生起淫念,進而犯下淫禍;又今有許多

 

女子因世風開放,穿著清涼,走在路上難免會讓路人心中心

 

生邪念,若遇把持不住之男子,可能將進行跟蹤或騷擾,甚

 

至發生許多偷窺、偷拍之情事;世之人若能將以上種種當成

 

「非禮勿視」之情事看待之,自可避免禍端也。

非禮勿聽:

 

「不聽是非之言,不聽讒言,不聽無理之言」;古代有多少

 

君王聽信小人之讒言因而亡國?有多少人聽信是非之言而引

 

發戰爭及禍端?時至今日,有甚多世人喜聊八卦、道人是非

 

,見人便說他人之是非,且未加以證實,若不知分辨哪些話

 

為「非禮」之言,一旦誤信而以訛傳訛,將造成當事人重大

 

之身、心傷害,不可不慎也!

非禮勿言: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世人常云:「

飯可以亂吃,話不可以亂說」,要說話之前必須三思,不是

 

要你不說,而是要慎言,如果只會說一堆無意義的話,不如

 

不說。

    常見世人在待人處事時,時常口出惡言,有時為了展

 

示其威嚴,時常咆哮、怒罵或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無形

 

中將產生言語霸凌之情事,若遇到抗壓性低的人,其心中

 

將形成莫大之壓力;在與人互動之時應當口出善言、尊重

 

他人,心中常保與人為善之心進行溝通為是。

非禮勿動:

 

動乃意念之生起所引發之行為,一旦身心受到外界之干擾,

 

內心又沉不住氣之時,便易引發有紛爭之行動。

    常見甚多血氣方剛之青年,本該戒之在鬥,然因受對方

 

言語、行為之挑釁便大打出手,或是酒酣耳熱之後與他人不

 

小心碰撞,就感到不爽而發生鬥毆。

「非禮勿動」中之「動」的產生,皆起因於聽到、看到

、或受到他人言到「非禮」對待而引發,一旦內心不夠「

 

清靜」、「沉穩」,自然將易受到擾動也。

    孔子所云之非禮勿「視、聽、言、動」,其更深層之意

,旨在期許世人要能「以靜制動」,培養內心之「清靜」,

心一旦能「清靜」,將不受任何非禮之「視、聽、言、動」

 

之影響,亦將淡然看待世間之萬物,自能實踐行仁履義之道

,逐步朝正道之路前行也。

    可,吾回。

 

韓湘子仙翁 降

二○二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農曆甲辰年十月十四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十三章 「子絕四」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乃孔子之弟子子貢

 

,描述其對老師之尊敬,讚美老師人格之偉大。「不憑空揣測

 

;不武斷行事,不固執己見;不自私為己」,體現出孔夫子為

 

人處世之原則與大公無私之精神。

一、「毋意」:

    沒有依據而胡亂猜測,無法去偽存真,得知真相。許多人

 

總喜歡對事情妄下定論,當事實與其定論恰巧相符時,便自傲

 

料事準確;當事實與定論不符時,更有眾多理由反駁;又現今

 

有眾多世人喜對他人之事妄下評論,在未釐清事實之真相時

 

,自行推衍結論,任意造謠生事,此皆為不可取之行為。

二、「毋必」:

    在尚未與他人討論或深思熟慮前便獨斷獨行,將使其行為

 

產生偏差。人是群體之動物,無法離群索居,大多數之世人,

 

無論食、衣、住、行,皆離不開與人共處,一旦無法與他人

 

共處、共事,做事總衝動、莽撞行事,終將遭到旁人唾棄、

 

背離也。

三、「毋固」:

    不採納他人之言而固執己見,處事將無法周全。世之

 

人往往在許多事物上多有執著,總希望他人要接納自己的意見

,但卻無法聽取他人之建議,總想改變他人之想法,試想,

 

連自己都無法輕易改變根深蒂固之觀念或習慣,又豈能要求

 

他人能改變想法?當自己無法改變環境或他人之想法時,

 

首先要改變的則是自己。

四、「毋我」:

    不與人為善而自我偏私,是自欺欺人之行為。在子絕四

 

中,「毋我」最為重要,若能做到「毋我」,則「毋意」、

 

「毋必」、「毋固」皆將減少,甚至不會發生,主因在於

 

「自私自利」,總以自我為出發點,心中「我執」之意念甚

 

深,故衍生出眾多紛紛擾擾之事端,無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

 

想,無法以包容之心看待外界,倘若能放下「我執」,兼容

 

他人與萬事萬物,則事端亦將減少也。

    子絕四為待人處世之準繩,若能深切理悟其意含,對生

 

活及修行之道路上將能有莫大之助益也。

   可,吾回!

欺詐之果報

正鸞智筆 李生扶

濟公活佛降

二○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農曆甲辰年十月三十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欺詐之果報」。

             

      第一回  「欺詐果報話因由」

 

聖示: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

  之禍福,乃由業力而來,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自作自受,

  無人可替。《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罪,

  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

  肯代受。」當明果報之理,行善積德,切莫造作惡因,追悔

  莫及。

濟佛曰:智筆!吾倆此次奉旨著作「欺詐之果報」聖書,汝有何感

    想啊?

智筆曰:弟子首先叩見恩師,第一次見恩師之聖顏,果真與廟堂中

    之神像一樣威嚴。弟子此次能再次奉旨著作聖書,實感謝 

    上天之畀重,弟子亦當竭盡心力完成聖務。

濟佛曰:孺子可教也!汝剛剛提到吾之本尊與廟堂之神像相同,那

        是自然!此乃因目前世上眾多神像,自古至今,經歷眾多

        仙佛顯化於雕刻神像者或有緣之人,經歷代傳授至今,故

        今世人所見之神像樣貌,與真正之仙佛的本尊確實大多相

        同也。

智筆曰:原來如此!所以以後要認識仙佛之前,可以先從認識神像

    開始囉!

濟佛曰:亦可這麼說也!

智筆曰:請問恩師,此部「欺詐之果報」一書之頒著,是否乃因上

    蒼見今世間詐騙之術橫行,有眾多無辜之百姓受害,加上

    行詐之人日益增加,故盼藉此聖書以醒惕世人呢?

濟佛曰:然也!此部聖書之頒著,乃上天不忍坐視此類事件持續惡

        化,若不再加以警示世人,恐將不可收拾,此風斷不可長

        ,若不再加以警示不可也。

智筆曰:那請教恩師,所有詐騙案件之形成或發生,都是因為受害

    者的無知或同情心被利用而受到詐騙的嗎?抑或是其中亦

    有其因果之關連性呢?

濟佛曰:汝問到今日主題之重點了。詐騙案件之所以形成,如你所

        說之兩種情況皆有,但有些並非只是受害者單純受騙而已

       

        一種是因世人之「貪、嗔、痴」使然,當詐騙之人抓住民

        眾各種慾念之心裡後,便開始計畫一連串之詐騙手法,並

        撰寫詐騙之腳本,其細膩度堪比電影之劇本詳細。

    另一種是當詐騙之惡人尋找受害者之當下,有些受害者

    因前世有業力帶到今世,須蒙受詐騙而損失金錢方可消其

    前業,其中之關係牽扯複雜,形成數以萬計之詐騙事件。

    你可想想,世界上之人口數十億人,為何有些人不會被詐

    騙之惡人盯上?又有些人即使被盯上,卻不會因慾念而上

    當受騙,又為何有些人被盯上後,旁人皆知是詐騙,但當

    事人卻深信不疑?只要仔細想想,便可得知因由。

智筆曰:恩師這樣大致說明,弟子是否可以認知為,起因由人性之

    各種慾念而起,若再加上前世之業力果報在身,自然容易

    受騙上當;倘若本身之慾念不生,或能在第一當下進行確

    認分辨之人,或是能行善積德之人,縱使前世有業力果報

    隨身,也較不會受騙上當,歹徒也自然較不易得逞是嗎?

濟佛曰:你說的沒錯!「行善積德」能消前業或消災劫,萬惡皆起

        於「貪」,起於「慾」,前世若有業力隨身,自然就有各種

        慾念伴隨,其就好像一把鑰匙(慾),一旦啟動,汽車的引

        擎(災劫)及各種零件便開始接續運轉,環環相扣,事件

        便一直衍生下去。

智筆曰:那今日會有案例要警世嗎?

濟佛曰:今日著書之首回,吾倆先就欺詐之果報之因由簡單說明,

        下回開始就有精彩之案例與世人做剖析了。

智筆曰:弟子相當期待,也相當開心能與「濟公活佛」恩師一同著

        書。

濟佛曰:你少貧嘴了!多學點好的才是,今日也說了不少,至此可

        也。

可,吾回!

『道德經淺說

不道章第三十

 

經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解】知曉使用「道」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仗恃自己

 

的兵力而去強取天下。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對方一定不

 

服氣,一旦有機會,對方也會想盡辨法來報復殺人的行為。

經文: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解】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耕耘,雜草叢生

 

。等到戰鬥之後,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這些都是造

 

成凶荒之年的主要原因。

經文: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解】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不使殘民害國的事繼續漫

 

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

經文: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解】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去侵犯鄰邦。

 

而且善於用兵的人,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就不再炫耀自己

 

的能力。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經文: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解】因為他認為戰爭之事,是不得已才戰的,所以等到戰

 

事平定之後,就不再逞強兵力了。

經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解】逞強不是長久之道,譬如萬物它是循著自然軌道行走的

 

,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所以仗恃

 

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既然知道不合乎大道,就要趕快

 

停止好強、好勝、好戰之心。

在本章裡,老子認為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為,「師

 

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揭示了戰爭

 

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老子主張反戰的思想,無論在當時還

 

是後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故事:勝亡

一天,魏武侯與李克一起聊天。

魏武侯問道:「吳國那麼強大,為什麼會這麼快就滅亡了呢?

 

這其中有什麼道理嗎?」

李克回答說:「吳國滅亡,是因為它每次戰爭中都取得勝利。」

魏武侯聽了感到很奇怪,接著問道:「每次戰爭都取得勝利,

 

這是國家的福氣,國家應該更加強大才對啊!可是吳國卻偏偏

 

因為這個原因而滅亡了,這是什麼道理呢?」

李克說:「正是因為每次戰爭都取得勝利,吳國才會滅亡。

因為常常打仗,就會讓軍隊和老百姓疲於奔命,而屢次勝利

 

就會使得君主驕傲自滿。驕傲自滿的君主,又會常常驅使老

 

百姓去疲於奔命,這樣的國家就不滅亡,才是天下少有的現

 

象呢!

君主驕傲自滿,就會更加恣意妄為,這樣,他就會想盡一切

 

辦法去掠奪財物,而百姓疲於奔命就會心懷怨恨,心懷怨恨

 

就不能安心生產,這樣,難免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謀反。從

 

君主到普通的百姓都走上了極端的道路,吳國滅亡還算是晚

 

的了。這也就是吳王夫差自殺的原因吧!」

魏武侯說:「有道理!屢戰屢勝為什麼會導致滅亡呢?」

李克說:「老子說:功成名就,就應該全身而退,這才是真

 

正的天道。不懂得急流勇退,自己的生命尚且不能保存,又

 

怎麼能夠保全自己的國家呢?為國者一定要切記這個道理。」

修道閒談』

文/王文迪

我們的命運並不是固定的

 

「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命裡有時終須有,

 

命理無時莫強求」,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句子。不過,

 

這種宿命論的說法,卻被佛陀斥為邪見,因為,佛陀

 

所說的是「緣起」法。

宿命論講的是「因、果」,緣起論講的是「因、緣、

 

果」,也就是說因要結成果是有「條件」的,而「緣」

 

就是這個條件,條件不足,果就不會出現。

在泰國有一位很著名的僧人,受到泰國國王的封銜。

 

在他還未出家時,已經有具神通的大師父看好他未來

 

將會讓許多人解脫。

出家後,這位僧人也一直修持得很好,享有極高的名譽

 

。然而因為煩惱未斷,在得到許多名聞利養後,他的

 

心轉變了,他竟然被發現以出家僧人的身份和女子發

 

生性行為,並將寺廟的錢中飽私囊,最終被擯出(趕出)

 

僧團。

這是極為可惜的例子,假如他能時時保持正念,管好

 

自己的心,成功修持下去截斷部分或所有煩惱,他就

 

可能真如大師父預言那樣,修行有成,也教導許多人解脫。

一九九七年,有一位韓國男孩,在「慈藏庵」的功德箱

 

中偷了三萬韓元(台幣七百餘元),食髓知味的他想再行

 

竊時,卻被僧侶撞見,僧侶制止他並讓他離開。

僧侶的決定改變了男孩的性格,後來他不再覬覦別人的

 

東西,並透過努力工作讓生活更好。廿七年後,即將成

 

為人父的男孩,拿著二百萬韓元(台幣四萬八千餘元)

 

一封信放入慈藏庵的功德箱。

在信中他寫道:「靠著僧侶當天的舉動,我才能夠成為

 

一位善良的人。因為,當年偷錢時被僧侶溫柔制止並放

 

過,讓我一直耿耿於懷,最近將成為新手爸爸,想好好

 

懺悔並補償,作為孩子的好榜樣。」

這位僧侶的舉動對男孩而言就是「善緣」,因為善緣,

 

讓一時犯錯的男孩走上正軌,成為一個善良又懂得感恩

 

的人,人生才不至於變調。

另外一個例子在《雜阿含經》中有記載:

大財長者出生在巴拉納西的一個巨富之家,娶了一位

 

娘家富有的女子為妻。

他沒有運用智慧去管理自己的財產,也沒有付出努力去

 

工作投資,而是將所有的財富都揮霍於美酒、鮮花、塗

 

香、音樂和歌舞等,終至一貧如洗。

當他們已年老,前往仙人落處精舍乞食時,才得以遇

 

見佛陀。

有一天,佛陀見到了大財夫婦,他告訴阿難尊者:

如果大財年輕時好好經營生意,他會成為巴拉納西的

 

首富;若年輕時出家,他會證得四果,而他的妻子會證

 

得三果。

同樣地,如果他中年時妥善打理事業,他會是城中的第

 

二富者;若出家,他會證得三果,而他的妻子會證得二果。

即使在他上了年紀後,如果可以這麼做,他依然會成為

 

城中的第三富人;若出家,他仍能證得二果,而他的妻

 

子會證得初果。

然而,由於懶惰玩樂,如今他一無所有,既沒有在家人

 

的財富,也空無出家人的法財,而且死後會墮入地獄。

這些就是命運並不是固定的例子。

經典上說:「布施是財富的因。」《增支部》也記載:

 

「懶惰、不努力是財富的障礙。」如果有人一心想要富

 

有,拼命布施,卻不再勤奮工作,不再認真經營事業,

 

認為一直布施就會富有。那麼,財富要從何而來呢?要

 

如何引爆過去的善業而帶來財富呢?業力想要送錢給我

 

們,都找不到管道了。

在得到錢財之前必須先工作,在收割之前必須先耕種,

 

「萬事起頭難」,所有事情剛開始一定都是困難的,若

 

不學習,你能期待自己會讀書、寫字嗎?所以,人生禍

 

福、命運好壞是由自己所造,並非全由業力主宰,唯有

 

自己多培植好因好緣,建立善的美德,才能改變人生,

 

擁有希望的未來。

心靈智慧

主題:有種大智慧的人,一個朋友都沒有,卻很快樂

 

如果說有一種人,連一個朋友都沒有,估計你根本不

 

會相信,因為一個人要在社會生活,怎麼可能沒有朋友?

對於每一個正常的普通人來講,沒有朋友,是件不可思

 

議的事,生活中,我們需要和朋友交流,朋友之間也需

 

要相互支援,彼此說明,都說:「千里難尋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

所以,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能多結交一點朋友,

 

最好是朋友遍天下。但是,你可能無法想像,真的有一

 

種具有大智慧的人,不但沒有朋友,而且他還過得很快

 

樂,那麼這到底是種什麼樣的人呢?

一、吃過朋友虧的人

莊子和惠子,原本是關係非常好的摯友,兩人無論是學

 

識或者思想,都經常可以形成碰撞,彼此都有收穫。

 

但是後來,惠子被魏國聘任為宰相,兩人從此以後很

 

少有見面的機會。

於是莊子特地前往魏國看望,而這個時候,有人跑去

 

對惠子說:莊子突然來這裡,估計是想取代你的宰相

 

之位。惠子深知自己的才能遠不及莊子,害怕真的會被

 

取而代之,於是派出殺手,想要抓住莊子。

莊子知道以後,反而主動找到這位老朋友,他說我這次

 

來,只是想講一個故事:南方有一種叫鵷的神鳥,它只在

 

梧桐樹上休息,只吃最上等的仙果,但是生活在地上以

 

腐食為生的鴟鳥,卻總以為鵷會搶自己的食物,真是可

 

悲又可笑。故事說完以後,莊子揚長而去,從此和惠子斷

 

絕交往。

其實在生活中,很多人也有過莊子故事中的經歷,當你被

 

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出賣、又或者被欺騙被傷害,那你就寧

 

可沒有朋友,也不願再經歷這樣的痛苦。

二、境界很高的人

還有一種沒有朋友的人,是境界很高的人。莊子逍遙游中

 

的大鵬鳥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九萬里,當他奮起而飛的時

 

候,底下的麻雀卻嘲笑大鵬不如像他們一樣生活在叢林,有

 

蟲子就吃,累了就落在地上休息,何苦要飛那麼高,飛那

 

麼遠?但是大鵬對麻雀的嘲諷視而不見。

當一個人的境界,遠超過身邊其他人的時候,他就不可能和

 

他們成為朋友,別人既不會理解,也不會支持,這樣的話,

 

還不如在孤獨中尋找理想和未來。

三、淡泊名利的人

莊子中還講到一個故事,說莊子不願做官,隱居在深山老林

 

怡然自樂,但皇帝卻請他曾經的朋友找到莊子,勸他出山從

 

政,並許以高官厚祿。莊子不為所動,說:「我寧遊戲汙瀆

 

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非常堅定地予以拒絕。他那

 

位曾經的朋友,只好悻悻而歸。

淡泊名利的人,不需要通過複雜的人際交往來實現人生的價

 

值,哪怕粗衣素食,也照樣活得逍遙自在。

不需要朋友的人,也許並不是內心孤僻,而是他知道怎樣獨

 

處,知道如何跟自己的心靈對話。正如莊子所言:「獨往獨

 

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能夠和孤獨做朋友的人,即使一個朋友也沒有但卻能活得快

 

樂的人,才是真正有大智慧的強者。

提升智慧的見解

問題:龍婆,小時候家裡窮,迫於無奈,我必須殺螺、

 

殺蟹、殺魚來餵養鴨子。現在,我已經變成一個好人了

 

,總是行善。

我想請問,當我將功德迴向給那些螺、魚、蟹時,它們

 

會原諒我嗎?

答: 它們會不會原諒,這沒關係。殺螺、殺蟹的罪比殺

 

人小得多。我們不需要去執著它,迴向功德就是一種原諒

 

的方式。

就像央掘魔羅尊者,他殺了上千人,不是九百九十九人,

 

而是超過一千人。坦帕薩提卡這個強盜,殺了上萬人,但

 

當他聽完舍利弗尊者的一場說法後,就證得了初果須陀洹。

所以,不應該心存執念,因為執著於那些事情只會讓我們

 

困在其中。我們已經把功德迴向給他們了,視作他們已經

 

得到了,所以應當讓心安定下來,放下這些負擔,並專注

 

於行善,特別是向善的方向前進。如此一來,那些業報就

 

追不上我們了。

問題一:師父,我聽一位有神通的人說,我家裡的地基主是

 

宗教的信徒。我打算供養僧團,把功德迴向給他們,但不

 

確定他們是否會喜歡因為佛教和教似乎不和我該怎麼

 

辦呢?現在家裡的情況不太好,煩惱重重請師父慈悲幫助我吧

師父答:不管一個人去世後成為什麼樣的鬼魂,不論是哪個

 

種族或宗教的鬼魂,他們都能接受功德,接受的都是一樣的。

問題二:哦我真是愚昧。我以為教徒去世後就成為教的

 

地基主。難道天神沒有區分教或佛教嗎?

師父答:沒有。天神就是天神,仙女就是仙女,沒有宗教之分。

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吧我記不清是哪一年了,我去合艾的時候

 

,電力公司給我安排在一棟招待所,那棟招待所的牆壁是與

 

○教院牆連接在一起的。大概晚上七點,我關上門準備睡覺。

突然,約有三十位頭上裹著布巾的女性坐在我的床邊。我看

 

到她們是教徒,便問:你們是教徒嗎?

她們回答:是的。

 我問:來這裡做什麼?

她們說:來請求功德。

我問:「○教徒也接受功德嗎?

她們說:是的,教的鬼魂也接受功德。

我問:「但我是佛教的僧人。」

她們說:沒關係。

我又問:為什麼你們去世後沒有墮入地獄?

她們說「○教徒在吃動物()前必須現宰,而宰殺動

 

物的都是男性,不是女性。

總之,教的鬼魂也同樣需要接受功德。你做功德吧

 

他們會接受的。即便他們不接受,功德也還是100%歸於你。

提問者:師父,阿修羅是屬於夜叉還是天神呢?

師父:阿修羅是天神的一種。

  阿修羅翻譯過來就是「不敢」,夜叉翻譯為「值得尊敬的

 

人」,如果直譯,夜叉其實是「天神」的意思。但是我們誤

 

解了,以為夜叉就是長得可怕的存在。

提問者:阿修羅也有天宮,但他們總是一臉煩躁,他們做

 

了什麼功德?

師父:能投生為阿修羅的人,是因為他們在做功德時摻雜了

 

憤怒。

意思是,當他們要做功德時,有人稍稍插話,便心生憤怒。

 

在接受戒律時,又有人胳膊碰了他們一下,就又生氣了。

因此,他們的臉有點煩惱,但並不像畫中的那樣煩惱 (畫中

 

一般都是猙獰的臉)。如果他的臉長成那樣,天女都跑光了。

 

他們的面容比天神遜色一下,並且也有自己的天宮。

力爭上游

/丁乾

現今世界局勢由於俄烏戰爭的影響,各國之間的對抗更加激烈

 

,而地緣政治的興起,以及自由貿易人為干預和保護主義再度

 

橫行,致使國際經濟動盪衍生疲軟現象。

受到連動影響,許多行業也受波及,求職愈顯困難。

先從教育工作談起,有位天資聰穎青年,負笈到英國攻讀,

 

窮盡心力得到名校法學碩士,博士學位,然而學成歸國尋覓

 

教職卻屢屢碰壁,最後僅能任職一年一聘的博士後研究,

 

萬一未獲續聘前景堪慮。

何以優秀人才淪落至此?一為台灣出生驟降,學生人數大幅

 

減少,連帶教師員額縮編,另在學術殿堂過久,全無人脈關

 

係,如果學校遴選過程不是公允,勢必無法擇優聘任,當然

 

名落孫山是必然結果,艱辛的求學歷程可謂付諸流水,令人喟嘆。

還有就是財富分配嚴重不均,而居底層庶民,人數最多,大部

 

分從事服務業,薪資僅夠生活的起碼開銷,房價高漲而想購屋

 

,絕對遙不可及。

那麼,要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年代另闢蹊徑,走出一條康莊坦途?

首先就是要建立自己第二專長,現在職場轉換極快,尤其AI

 

舉進入態勢更加明顯,因此,充實另一個專業技能,可讓職場

 

生涯不致中斷。

其實,每一個人降生人間,都會歷經很多挑戰,上至達官貴人,

 

下至販夫走卒,均無法避免,重要的是,要善用此層出不窮的

 

考驗,砥礪自己心志,養成樂觀進取的態度,並且轉念,而且

 

在事情稍有轉機改善後,撥出時間也從事公益與慈善工作,種

 

植福田及累積正能量,人生必然更加開闊,在逆境中求生存,

 

跌倒後從新站立,不畏不懼,愈挫愈勇,勇闖一片天,成功一

 

定屬於我們的。

 

轟動泰國最有名報應

 

泰國家喻戶曉的天王巨星梅克,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

 

患上了「類天皰瘡」怪病,並於二○二四年三月二十日

 

離世,享年五十四歲。

模特兒出道的梅克在泰國影視界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有著泰國張國榮之稱號。

他主演過很多部電影,票房都很火爆。特別是一九九九

 

年主演泰國經典鬼片《幽魂娜娜》中「麥克」一角之後

 

,梅克獲封「億萬英雄」走紅全球。

二○一六年,梅克參加了泰國的一期通靈綜藝節目。現場

 

的通靈師說,梅克是一位愛憎分明,有仇必報的人,這方

 

面的業力很大。通靈師又問梅克是不是傷害過很多小動物

 

,因為他看到了它們的怨靈就在梅克身邊。

梅克說他從小家境貧窮,所以從五歲開始,他就經常外出

 

找吃的。他幫助父母抓魚,每天都能抓一大袋子。後來,

 

還去森林裡打鳥。等他六歲時,就已經是個像模像樣的小

 

獵人。因為,梅克特別怕蛇,所以只要他看到蛇,就會用

 

彈弓將它們一擊斃命。

梅克說他小時候不懂事,殺了很多小動物,自己都數不清了

 

。長大後,去了一個地方的寺廟,那裡誰都不認識他。然而

 

寺廟裡的高僧看到他就直接說:「你小時候殺了很多小動物

 

,你未來將會全身疼痛。」

通靈師問梅克想對這些怨靈說什麼?梅克說他希望請求它們

 

寬恕,並表示自己願意做功德給它們。因為,他說身體每天

 

都很痛,有時痛到無法睡覺,有時痛到無法走路,上廁所都

 

爬著過去。

梅克原本只是身體莫名疼痛,上完節目後沒多久,有一天發

 

現手掌發癢,接著出現了水泡,慢慢皮膚也開始一片片出大

 

水泡,流血流膿之後結痂,然後再繼續長水泡,不斷循環。

梅克看了很多醫生,都無法找出病因,最後一位泰國醫學院

 

的皮膚科權威表示,梅克患上的是罕見皮膚病「類天皰瘡」

 

。短短三年,病痛已經將梅克折磨得判若兩人了。

就在梅克一家一籌莫展的時候,他的朋友牽線幫他找到了一

 

位很有名的通靈師派善先生。派善先生對梅克的太太和朋友

 

說,梅克前世是巴基斯坦人,是一位富有的大商人。他和國

 

王做生意,所以也很有權勢。梅克的前世得罪過很多人,甚

 

至對佛教等宗教做過不好的事情,所以他今生有很大的業力

 

要償還。

在前世,有七個人受梅克欺壓、傷害最重。派善先生不僅說

 

出了這些人在上一世叫什麼、做什麼,甚至還清楚地講出這

 

些人今生的名字與大概所在的地方。

因為前四個人今生都轉生成了和尚,派善先生也給出了寺院

 

的大概信息,所以他們很快就被找到了。這四位和尚都已經

 

圓寂,所以梅克能做的就是親自前往這四人生前所在的寺院

 

,通過一系列儀式進行懺悔。

而第五位是在泰國南部北大年府的一位教師,她是一位穆斯

 

林女士,但已去世十五年了。於是,梅克親自去了這位女士

 

所在的村子,用當地請求赦免罪行的方式完成懺悔儀式。因

 

為梅克在泰國很受歡迎,村子裡的人很高興他能過去,也很

 

願意幫他,整個儀式進行得非常順利。

當對這五位前世債主進行懺悔儀式之後,梅克的身體的出現

 

了好轉,醫生將他的藥量減少,而他的睡眠質量也大大改善

 

。這讓梅克和他的親友信心大增,他們開始尋找最後兩位前

 

世債主。

第六位前世債主是T先生。當梅克的太太和朋友歷盡艱辛找

 

T先生的地址,趕過去後才發現,T先生十多年前就搬走了

 

。還好,根據現任屋主提供的信息,梅克的太太和朋友最終

 

聯繫到了T先生,而這位T先生在得知事情原委之後,一口就

 

答應參加梅克的懺悔儀式,並且由於擔心梅克的身體,不想

 

讓他過於勞累,T先生決定自己親自來到梅克家。

T先生坦言,他感到相當驚訝,因為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有七

 

、八位,他搬離那裡也已經有十五年了,而且地契上面沒有

 

寫他的名字,沒想到竟然能找到他。

更神奇的是,這位T先生覺得他這次過來是在做善事,應該會

 

交好運,於是在給梅克買見面禮物時,隨手用梅克家的房屋

 

號碼買了幾張彩票,結果中了九張彩票,一共十八萬泰銖,

 

相當於十六萬多台幣。

而就在T先生接受了梅克的懺悔之後不久,他又中了大獎。

 

真是應驗了「善有善報」這句古話,看來放下怨恨、原諒他

 

人也是為自己增加福氣,帶來好運的好辦法呢。

前六位前世債主解怨之後,梅克一家開始聯繫最後一位債主

 

,然而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原來這位債主今生是穆

 

斯林,不相信輪迴轉世的說法,並將梅克的懺悔儀式視為對

 

他的侮辱,所以完全沒有協商的餘地。

其實,這個結果早有徵兆。派善先生在講述第七個人的信息

 

時提到,這個人前世是佛教徒,因為遭受了極大的欺負,所

 

以發誓來生要去其它宗教。

不知道是前世債主不原諒無法消除業力,還是因為心理壓力

 

太大,梅克的病情急速惡化。二個多月之後,梅克因為細菌

 

感染在並於二○二四年三月二十日離世,離開了深愛他的家

 

人和朋友,終年五十四歲。

梅克的故事真是非常離奇曲折,他幼年貧困,青年飛黃騰達

 

,中年卻怪病纏身。而這個病似乎就是針對他精心設計的一

 

般,作為一個天生英俊帥氣,在演藝界靠臉吃飯,又達到天王

 

巨星這個級別的梅克來說,這種病不僅讓他身體上遭受巨大痛

 

苦,對他的精神和內心也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不過,後來派善先生告訴梅克的太太說,梅克今生已經盡全力

 

去懺悔贖罪,也遭受的巨大痛苦,所以他的業力已經還清,不

 

會再跟到下一世了。

經中記載:「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人生在世只有多行

 

善積德,廣結善緣才能給自己帶來美好的未來。

在日常生活累積強大善業的方法

/正智居士

                                           

話說我有一位朋友,他有能力可以看到一個人散發出來的光芒。

 

如果一個人平時做很多善業,就會散發出很強很耀眼的白光,

 

如果沒有做很多,光芒就會比較暗淡。

有一次,這位朋友打量一下我後便說:「你的光很強。」

於是問我平時都在做什麼,有累積什麼功德?我便一五一十

 

地和他說了。

我希望所有遇到我的人,生命都會有所提升,所以不藏私,

 

把我每天所做的善行都分享出來:

一、早上起床後,我便會跪在神臺前,禮敬並皈依三寶。

二、之後便會持守五戒十善。

三、然後便會讚美佛陀:

佛陀啊!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你是我們最值得尊敬的!

你的戒德穩如喜馬拉雅山,

你的定德深如海洋,

你的慧德寬廣如天空,快速如閃電,

你的解脫德綻放得如茉莉花,

你的解脫智見尖銳如利針!

禮敬你啊!世間之主!

四、接著便會捐錢供養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每天一點點。

五、在吃飯前,我都會先把食物供給以佛陀為上首的僧團,

 

心想著讓他們先吃,然後我才吃。無論我得到什麼食物還是

 

飲料,我都會這樣做。

六、在日常生活中會修習正念,平時會花時間坐禪、行禪、

 

修習慈心等等。

功德簡介:

禪修的功德大於持戒和佈施。

佛陀在偉拉麼經中排列說,功德之最是「無常想」。

七、每天都會分享佛法。

大家如果想仿效的也可以轉載這裡的文章, 以利益世間 。

八、在做完功德後都會迴向功德。

九、到了臨睡覺前都會再次禮敬三寶。

十、再次持五戒十善。

十一、再次讚美佛陀

十二、再次迴向功德

此外還會做其他功德,但因為不是每天做,所以沒有羅列出來。

根據論藏的記載,在死亡時,一個人如果沒有做一些重業

 

(例如五逆重罪,禪那),臨死時也沒有想起什麼或做些什

 

麼業,接著成熟的就是平時習慣做的業。

因此每天都做大量功德,是對我們未來投生到善道有很大

 

的保障的。

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一點點啟發。

編者註:

一、作者是採自授三皈依,自授五戒法。即是:第一次先

 

在寺院由出家比丘授三皈五戒,爾後,每天在家中佛前誦唸:

我皈依佛,我皈依法,我皈依僧(共三次)。接著誦念:

我持守不殺生戒

我持守不偷盜戒

我持守不邪淫戒

我持守不妄語戒

我持守不飲酒戒

二、作者的迴向功德,主要是將當日所做善業,迴向作為通往

 

涅槃的助緣,作為止息煩惱的助緣,而不是求大名,求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