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4年1號 第337期 |
<目次> 無極皇母慈音 世間生活/奉旨著書 正道之路/奉旨著書
虛原聖訓 道德經淺說 修道閒談 社會救濟基金 心靈智慧 提升智慧的見解 安分守己/丁乾 前世因緣的延續 政府高官死後下地獄 為何做了那麼多善事運氣仍那麼衰 山神
|
「無極皇母慈音」 正鸞智筆 李生扶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四年十月五日
農曆甲辰年九月三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恭接懿駕
,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吾退!
駕前 九天玄女仙姑 降 詩曰:
終生磋德志
學道貫精英
南域山崗秀
北畝景色明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鸞文字字積累耕
溫習日日見大宗
擇句淺明隱若現
生機活潑法深層
懿示:娘今日以「以心近道」為題,供諸兒女理悟之。
「以心近道」
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者,理也
,不明理,焉修道?故欲修道者,必須先明理,明理之法起於「心
」,若無心明理,則難近道矣!
十餘年前,在苗栗山區有一位名叫釋悟之和尚,在二十五歲時
便皈依佛門,潛心修道,然因寺廟內須開伙,住持便指派釋悟
和尚每日至山下市區採買,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原本釋悟至山
下採買後,便立即返回寺廟工作,然因時日一久,所認識之
人漸多,亦結交不少朋友,有時還利用採買之時,與相識之
友人聊天、玩樂,此等行為住持全然不知。
但人之行為往往可透露其內心之意念,有許多次釋悟在作課時
,時常心不在焉,無法專注於作課之上;而平時之打掃工作,
亦不比往日細心、勤快,住持全都看在眼裡。
有一日,住持告訴釋悟:「你人雖在寺廟中,但心卻嚮往著俗
塵之生活,這樣是在浪費你自己的時間,既然無心求道,從今
日起你就離開吧!」釋悟亦知自己玩心未泯,便黯然離開。
由上述案例可知,一個人要修道、要近道,必先以「心」為前提
,有「心」方能踏出第一步,有「心」方能持之以恆,無論做
任何事情皆同。
故盼諸兒女在面對任何事物,尤其是修道,必先明其理、澄其心
,方能通往康莊之大道,今日簡以示之可也。
可,娘回!
|
『世間生活』
正鸞智筆 李生扶 |
南天豁落靈官王天君降
二○二三年十月五日
農曆甲辰年九月三日
聖示:吾今日特降為「世間生活」一書作跋。
跋
世間生活,顛沛流離,浮浮沉沉,何時可息?世人總在墜入
深淵不可自拔後,方知後悔,此時已晚矣!
由南海觀世音菩薩所著作之「世間生活」一書,借用世人
生活點滴之切身生活之案例,導引世人在生活中所易犯之過錯
,並予以惕勵或警醒之,以達歸至正善之法,是為一部平易近
人,更發人醒思之善書也。
盼世人能多加玩味及助印,使更多世人得以醒悟也,簡以為跋。
南天豁落靈官王天君跋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歲次甲辰年九月三日
可,吾回。
|
『正道之路』
正鸞智筆 李生扶 |
韓湘子仙翁 降
二○二四年十月十二日
農曆甲辰年九月初十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八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春秋時期,有一次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看見有人在路
旁失聲痛苦,孔子停下瞭解原因,其告訴孔子:「我是齊國
的官員皋魚,自小相當好學,遊學諸國,卻未盡到孝順父母
之義務,等我回來時,才發現父母皆已不在世上了。」更有
感而發說出:「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想停下來但風卻不停止,子女想要孝順父母卻已不在世上
」;此種感慨或許曾讓眾多世人有所感觸。人在小時候,父母
念茲在茲時時叮嚀子女要吃飯、要穿衣服、要唸書,及至稍長
,父母嘮叨要努力工作,何時要結婚等,此時的人們總覺得
父母很煩,躲著父母越遠越好,希望不要被父母管最好。
等到自己結婚生子後,感受到子女對自己的態度與叛逆,與
自己當初對待父母的心態相同時,才想起自己小時候亦是如此
對待父母,方有:「養兒方知父母恩」之感觸。
世人往往總認為沒有經濟收入時無法孝順父母,然「孝順」
不只是物質之敬養,而是時時刻刻之陪伴、照顧、體順父母、
使父母開心等,方為孝順之體現,不是用金錢可替代的。當你
有一定經濟基礎後,能為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亦是
孝順之一種心意。
每個人自小便該以誠敬之心孝順父母,切莫等到事業飛黃騰
達時,方認為有能力孝順。「過去了無法追回的是歲月,逝去
了無法見到的是親人」,世人當隨時隨地盡為人子女之孝,亦
是應盡之義務,方能不枉為人身,徒留「樹欲靜而風不止,子
欲養而親不待」之憾也!
可,吾回。
|
韓湘子仙翁 降
二○二四年十月十九日
農曆甲辰年九月十七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九章
「富而好禮」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不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是最擅
長經商理財之孔子弟子,其詢問孔子:「貧窮的人不諂媚,
富有的人不驕傲自大,如何呢?」孔子回答:「可以了,但
是卻不如貧窮卻能自得其樂,富有卻能實踐禮的人。」孔子
知道子貢已能做到「富而不驕
」,但更期望子貢能做到「富而好禮」,由此可見孔子因材
施教之處。而此語之「貧」,除了指為貧窮之外,亦為指非
富有之一般人。
「貧」者大多自我感覺卑微,偶爾會有奉承,攀附權貴等傾向
,有時更易發生偷盜之情事。今之世人在工作時有時為了業績難
免會接觸到有身份地位之人,為了取得訂單或業績,有時對客戶
進行奉承之事。又現今世人常言:「有關係就沒關係。」,有
時為了身邊家人或工作,若能與有身份地位之人攀上關係,在
有需要時便能使用得上。又例如有些人家境原本就不富裕,卻
又染上毒癮,一旦毒癮發作又沒錢,便行偷盜、搶刧之情事,
此皆為貧者(一般人)常見之事。
而「富」者時常自我感覺良好,相較於貧者,氣勢凌人,
自然洋洋自得,得意忘形,甚至易發生邪淫之事,此為人之
傲性使然。富者,其結交之朋友,大多亦以有身份地位者為
主,對一般人更是不屑一顧,總希望能在有錢朋友中得到更
多賺錢之消息,亦可彰顯其人脈之廣闊,故時常見有甚多富
人喜吹噓其認識多少政商名流等話語,為的便是凸顯己身之
地位有多顯耀。
「禮」之核心精神為「敬」,亦是對他人的體恤與尊敬。
孔子曾提醒魯國之君王要:「君使臣以禮……。」,指的便
是希望現今之為政者要能尊重幕僚之專業,體恤幕僚之辛勞
。而企業之經營者亦當善待公司之員工,不壓榨員工,視員
工為重要之資產,給予福利,如此一來,員工自然能留得住,
為公司創造更大之價值。
貧者在日常生活中,難免為了生活需行奉承之事,但當適
可而止,應當堅守本分,時時充實自己之專業,並行善積累
己身之福德,時日一久,貧者亦有可能轉身為富者;而富有
之人,大多為社會上有身份地位之人,或是公司之經營者,
不該唯利是圖,更該體恤與尊敬他人,發揮己身之影響力與
企業之社會責任,方能持續積累現今擁有之福德,並使企業
永續長恆也。 |
韓湘子仙翁降
二○二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農曆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正道之路」一書。
第十章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論語》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修學進
德,始終反求自己;小人貪圖名利,始終求取他人。此種自我
要求,而不要求他人之行,猶同「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之
意,對待自己要嚴格,對待他人要寬容、要仁慈,然今之世人
卻大多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甚為諷刺也。
現今有甚多父母在管教年幼子女時,看見子女划手機,不寫作業
、不念書,父母便開始指責,但當子女開始學習之時,父母自己
卻狂刷手機,完全未以身作則,殊不知在教養年幼子女時應以言
教身教為要。
又常見有時在職場要求他人幫忙時,始終對他人所做之工作品質
及能力之要求吹毛求疵,但當輪到自己執行时,所做出之成果與
品質,卻遠不及他人,自己也不以為意。
又時常見有時要求他人要做好垃圾分類之工作,但當自己用完餐
後,卻也未做好垃圾分類之工作,即使分類也是只作一半,敷衍
了事。
「嚴以律人,寬以待己。」之實例甚多,不勝枚舉,就像世人常
言:「當你的手指著他人之時,其實有四隻手指是指著自己。」
,當我們在指責他人之時,是否有思考過自己也有同樣的過失?
然現今之世人大多只喜歡指責他人,卻甚少檢討反省自己。
孟子曰:「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嚴以律己
」是平時個人便該做到之修為,時刻提醒己身行為不可偏差;而
「寬以待人」,則是對待他人要寬容,以慈悲之心看待這個世間,
當你敬重他人,他人亦能敬重你、愛護你,以「同理心」來看待
世上任何人事物,而非以「我」的角度為出發點,「我」之視野
是狹隘的、是自私的、是故步自封的,唯有站在他人之立場,設
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時日一久,自然可達「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之境也!
|
『欺詐之果報』
正鸞智筆 李生扶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聖示:恭接昊天著書玉詔,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命城隍五里外
,恭接欽差大臣,其餘神人排班候駕,可,吾退。
欽差大臣 南天使者 降
詩曰:
玉詔頒來虛原堂
新書締著墨生香
鸞文引迷開明路
醒悟凡人得益彰
聖示:玉詔宣讀,神人持香恭立接旨。
昊天玉詔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眾神仙佛頻頻降鸞,闡述各類善書聖文
,期使早日渡返迷靈,然迷者自迷,更有愈加沉淪之象,不行光明之大道
,偏履旁門之左道,致使世間欺、詐、拐、騙之惡行層出不窮,亦不知其
各種惡行之果報。
上蒼有鑑於此,特敕命頒著聖書一部,題其顏曰:「欺詐之果報」,盼藉此
書,使惡者速加醒改,莫蹈覆轍;善者惕誡自醒,規過勸善,此部聖書,
特敦請「濟公活佛」為主著仙師,虛原堂智筆為主著鸞乩,自甲辰年十月
十六日起開著,至書成為止,希神人用命,各盡厥職,書成之日,論功行
賞,勿負
朕意
欽哉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甲辰年十月初九日
又示:玉詔宣讀完畢,吾回天繳旨,可,吾回。
|
普賢菩薩 降
二○二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農曆甲辰年十月十六日
聖示:吾今日特降為「欺詐之果報」一書作序。
序
夫欺詐者,乃以虛偽不實之言語或行為,使他人誤信而受
欺詐之。甚多世人不行正道,不欲上進,總盼能不勞而獲,
故萌生眾多欺詐之邪思、邪行,認為以欺詐之方式賺取錢財
最為快速。
欺詐之事之所以生成,實乃世人內心之「貪、嗔、癡」所致
,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若無「貪、嗔、癡」三毒之念作
祟,欺詐之惡行又何以得逞?有時實乃自作自受也。
「欺詐之果報」一書,乃藉以闡述世間各種欺詐之行為,
所衍生之因果報應,除使惡者得以警醒外,亦期藉書中之實
例,使世人深知世間欺詐詭術之型態,避免陷入受欺詐之境地矣!
今值「欺詐之果報」一書即將開著之際,吾簡述數語以為序。
普賢菩薩 序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甲辰年十月十六日
|
「虛原聖訓」 |
南海觀世音菩薩 降
二○二四年九月廿三日
農曆甲辰年八月廿一日
聖示:吾今日特降以「享受人生」為題,供世人悟理之。
「享受人生」
人生在世,各種食、衣、住、行種類繁多,世人大多貪圖享樂
,盼能過上享樂之生活。
然物質之生活往往稍緃即逝,短暫之歡愉只為了滿足當下之慾
望,無論任何物質之享樂,若一旦沉淪往往永無回頭之日也。
真正的「享受人生」,一般「食、衣、住、行」各種享樂,
世人當淺嘗輒止,切莫染之成習,反而應將生活各種物質之慾
念,當成己身修持之考驗與磨練。
就猶如一個立志減重之人,其認知到己身當多運動,飲食要
少糖、少鹽、少油炸等食物,要求自己要忌口,並持之以恆,
自然能順利減重成功,重新恢復健康之身體。
而真正的「享受人生」,便該像減重之人有毅力一般,無論
世間物質之誘惑再多,再精美,都該時時刻刻告訴自己何者當
為?何者不當為?養成內心能靈活克己、自律,逐步淨化內心
之煩擾,當內心之煩擾、誘惑減少後,將能清心自在、修養心
性,進而真正的「享受人生」,享受清靜、少私寡欲之美好人
生也,盼世人能體而行之。
可,吾回!
|
『道德經淺說』 |
自然章第廿九
經文: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解】如果為了滿足私心去奪取天下,在我看來是不能夠達到目的。
經文: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解】因為天下就像無形的神器,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如果想以
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後一定會失敗。如果想以私心去佔有它的人
,最後一定會失去天下。
經文: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解】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沒有失敗;不執著擁有,所以
就沒有失去。
經文: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解】故萬物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有剛強的也有羸弱的;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經文: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所以聖人去除一切極端的想法,去除那些不切實際
的奢望,凡事皆以中道而行。
這一章重點在講做事不過分,生活不奢華,態度不傲慢!
人能如此,不成功也成功。
一時之間的成敗利害,不要去管他,老管著他,他就糾纏
著你!能忘,才是大英雄、大豪傑。
故事:楚莊王滅蠟定心
相傳楚莊王有一次打了勝仗,便在宮內宴請群臣,酒醉之際
刮來一陣疾風,將宮內的所有蠟燭一下子都吹滅了,宮中
一片黑暗,人們也慌亂起來。
混亂當中有人拉扯宮中的一位美女的衣裳,這位女子在掙
扎中拔下了拉扯她衣裳的人的帽纓,並大聲呼叫,有人行
為不規矩,要楚莊王點亮燭火,檢查帽纓。
楚莊王聽後,不僅沒有點亮燈火,反而就叫大家在黑暗中
都拔下自己的帽纓,然後才點亮蠟燭,並沒有追究行為不
規者,他不想為這麼一點小事就懲處大將,而是一直酒宴
盡興而散。
三年之後,晉國侵犯楚國,楚莊王帶領軍隊應戰,發現有一
位武將衝鋒在前,奮不顧身,在他的帶動下,所有的士兵
個個英勇無敵,把晉軍打得大敗而歸。
楚莊王事後嘉獎那位武將,那位武將說:「三年前微臣酒
後失禮,使大王寬容因人而不加罪於我,臣一直想報答您
的恩典。」
楚莊王還是摸不著頭緒,問他究竟,那位武將說:「臣就
是那位被宮女拔去了帽纓的人。」
|
『修道閒談』 文/王文迪 |
創造功德的三種方式
人生在世有壽夭、貧富、窮達、貴賤之分,這些命運的好壞,
皆是源於自作自受。所謂:「為善獲福,作惡招災。」因此,
若欲獲得源遠流長的福報,就必須做功德,因為,功德才是一
個人幸福的來源。
那麼,要怎麼樣做功德以改變命運呢?《增支部8集36經》記載:
有一次,佛陀對比丘們說:「有三種累積功德的方法,它們是
布施,持戒,禪修。」
以下就針對此三福業分別說明:
一、布施
布施指財施、法施、無謂施。佈施能獲得五種果報,即是色身、
壽命、安樂、力氣、辯才五種果報。如果一個人有做佈施,來生
就不會貧困。
曾經有一位新出家比丘在托缽時,看到一位衣著老舊的貧困老嫗
,拿著五公分見方的紙片包供養。回寺院後,比丘打開小紙包,
看到裡面是一小撮鹽巴,新出家比丘知道老嫗的信仰很強,即使
她很窮,但她仍然有善根,這是值得稱讚的。
有心布施者並非每個人都是千萬富翁,能布施的錢也很有限,
所以要選擇福田來佈施,這並非功利也不是有分別心,而是智
慧的表現。
《增一阿含23品1經》記載:「
布施給畜生,可以得到百倍計的福報;
布施給犯戒的人,可以得到千倍計的福報;
布施給持戒的人,可以得到萬倍計的福報;
布施給離欲外道的人,可以得到億倍計的福報;
布施給向須陀洹則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陀洹(初果)以上的聖者。」
除此之外,布施建造寺院、佛像、佛舍利塔也會帶來巨大的功德
,因為只要寺院、佛像、佛舍利塔繼續激發人們的崇敬和信仰,
布施者在他們去世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繼續獲得功德。
而當信徒頂禮一次,布施者的功德會增長一次,只要寺廟有人
使用,布施者的福報都會一直增長,獲福無量。
這些功德會流傳數十年、一代又一代。
二、持戒
在家人基本持守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雜阿含442經》記載:佛陀說:「能受持五戒者,
如指甲上的土那麼少,而不持五戒者如大地之泥土那麼多。」
《增支部》記載:佛陀對比丘們說:「有八樣導向天界,能帶
來快樂的果報,即是三皈依加上五戒。」《長部》記載:佛陀
對在家居士們說:「持五戒有聚財、名聲、自信、不迷亂而死
、生天的效益。」
所以,持戒的果報是生天,能獲得天壽、天色、天的光明。而且
,持戒能讓到一個人的心越來越平靜和清涼,並成為發展智慧的
基礎。
一位很富有,擁有酒店,許多土地,私人學校的企業家,問一位
師父:「今年與明年公司的發展是如何?是否已可以開始建設?」
師父只是很精簡地回答:「如果持好五戒就可以建設,要持好戒
,穩立於五戒,戒讓人不會墮於惡道,災難危險也不會接近,會
繼續富有下去。」
隨後,師父也提到,有一個人生意做得很好,師父提醒他要守好
五戒,否則生意會慘敗,最終此人犯了邪淫戒包二奶,惡因緣促
使他壓重本錯誤投資,結果被人騙了七百萬元,損失慘重。
三、禪修
禪修可分為修止禪與修觀禪兩大類。
很多人願意布施一百次,卻不願意純粹遵守戒律一次;很多人願
意持戒一百次,卻難以打坐禪修一次。
禪修可以讓一個人遠離諸煩惱,生起智慧,從這世間的苦難堆中
解脫出來,此功德,是佛陀所讚歎修行者的最高功德。
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諦」、「緣起法」,為佛法主要綱領、內容,
而「八正道」則為操作方法,八正道中的「四念處」更是日常修
行的關鍵。
一個人如果具備了這些正見,依法訓練正知、正念,則必然能夠
嘗到澄思絕慮、清涼恬靜的意境,並漸漸邁向解脫的究竟之路,
此即是佛陀所說的最高功德。
不過,若是一個人還沒有完全地放下、沒有解脫,也不需要擔心
,因為有佈施、持戒、禪修,這三項功德會保障他的來生。
|
『心靈智慧』 |
主題:為什麼普通人,總是遇不到貴人?說個故事你就懂了
經常有人抱怨,說自己很努力,也有不錯的能力,但就是遇不到
貴人,所以一直找不到改變命運的機會。其實,這種自認懷才不
遇者,可以說大多數普通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此種想法。
俗語說:「貴人幫一把,勝走十年路」,在生活中,的確有很多
平庸的人,因為遇到貴人,從此飛黃騰達,但為什麼他們能夠遇
到生命中的貴人,而自己空有一身抱負,卻沒人願意拉一把呢?
有人說是運氣不佳,但真的僅僅是因為運氣不佳嗎?可能很少有
人從深層去思考此問題,那麼,下面這個故事就會告訴你:任何
人,都可以遇到貴人,關鍵其實並不在於運氣。
昔時有一位商人,經常要對外運送貨物,於是他就想到自己的一
個遠房親戚,這位親戚家中比較窮困,所以商人想把這個長期的
活交給他來做,順便幫襯一把。
親戚知道以後就問:「跑一趟能有多少報酬?」
商人表示,按照行情,每趟給一兩銀子,但是出於對親戚的關照
,特地允許他在返程的時候,從外地帶點貨回來,這樣就能販賣
而多賺一點。
親戚聽完眼珠一轉,說那我得回去商量一下。
數日之後,親戚跑過來,說:「您還得多加一點錢,因為路途遙
遠,路上的風險也不小。」
商人聽了感到很為難,對親戚說:「這個價格很公道,而且是個
長期的活兒,你要不再考慮考慮?」
這個親戚突然臉色一變,當即表示不幹,轉身拂袖而去。
正在商人感到尷尬的時候,手下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咱
們就請隔壁的鏢局送貨,因為是個長期業務,價格還能優惠。」
於是商人就把這個工作,交給了鏢局運送。
然而數日之後,遠房親戚一家人找上門來,嚷嚷吵吵,說商人
為富不仁,寧可把賺錢的工作交給別人,也不願照顧自家的親戚。
從此以後,商人有任何生意上的事兒,也不再考慮所謂的親戚,
而是按照正常的生意規矩,找外人合作。
普通人為什麼總是遇不到貴人?從前面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看到
,很多人即使遇到貴人,也會因為自身的緣由而錯失良機。
我們要明白,人際交往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越是有核心價
值的人,或是價值越不容易被替代的人,遲早會遇到貴人。
但在前面的故事中,商人親戚的價值太低、太普通,很容易就
被人取代,以至於那份原本可以屬於他的工作,輕易就能找到
更具性價比的合作者。
另外一點甚為重要的就是,普通人心裡的算盤,往往打得太精
,精明到讓想幫他的貴人,望而卻步。一個目光短淺而且沒有
格局的人,是很難獲得貴人的認同。
俗語說:「人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窮」,就像前面的故事,
商人好心拉一把遠房親戚,遠房親戚卻反過來算計,就像生活
中你好心扶起一個摔倒的路人,他卻要訛你,你拉朋友一起賺
錢,他卻擔心會虧,等你賺了,他又後悔忌妒,所以像這種心
窮的人,再貴的貴人,也會選擇遠離為上。
其實,想要遇到貴人,只有不斷提升自我,包括能力、認知、
格局,只有先讓自己成為自己的貴人,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
處處遇貴人。
|
『提升智慧的見解』 |
問題:好的習性是善業,壞的則是惡業,那麼獅子、老虎捕
食弱小的動物豈非不斷地造惡業,永受惡報,少有翻身投生
善道的機會?
答:是的。
這是為什麼佛陀在《愚人智者經》裡說:「在惡道並無法可修
、無善可修、無善可造、無福可造。在惡道裡盛行的是互相殘
殺及弱肉強食。」
所以,《法句注》上說,地獄是愚人真正的家。當愚人在大地
獄裡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小地獄裡。在那裡受
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另一個小地獄裡。
如此在地獄裡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餓鬼道。
在餓鬼道受了很久的苦之後,他們會投生到畜生道。
在畜生道裡,他們互相殘殺,造了許多惡業,死後又墮入地獄裡。
如此周而復始許多次之後,他們得以投生為人。
但由於壞習慣,他們又再造下許多惡業,死後又墮入地獄裡。
所以,我們可以稱愚人為地獄的常住者。只有住在地獄很長的
時間之後,他們才來人間一下子,過後再回到地獄裡,這是為
何佛陀說人身難得。
然而,許多人都不珍惜所獲得的人身。他們放逸地過活,隨心
所欲地盡情享受各種欲樂。他們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飲酒,用非法的手段賺錢,以及造下許多其他的惡業。
只有在投生到惡道裡時,他們才後悔之前沒有善用作為人時
的生命,但那已經太遲了。
|
『 文/丁乾 |
我們存活於世上,積極的作法是應發揮潛能,窮盡一切力量
,將家庭經營完善,事業推展順利,同時恪守傳統道德規範
,提升己身靈性修為,做個坦蕩率真的行者。
很多人以為安分守己是墨守成規,保守冷漠的。其實不然,
它反而是勇於承擔責任,能在團體當中作為中流砥柱的。
但是,很可惜,在權勢滔天的現今社會,一些不明究裡的人
,整天在名利漩渦中打轉,做的盡是違逆天理之事,還沾沾
自喜大肆宣揚。尤其時下網路盛行,藉由臉書等社群媒體,
將所作所為透過文字圖照傳輸給大眾,惡劣行徑危害社會甚大。
近日報紙報導,有位高官在職時,竟然收賄美金二萬元,然
後指示下屬單位由廠商得標,後來因決策理念與長官不合而
下台,此案爆發後官司纏訟多年,最後遭到判刑八年定讞。
另外,還有一則報導是一位民意機關首長,任職超過三十年
,每次參選都是高票當選,平時也熱衷參與宗教活動,營造
親民形象,可惜喜愛介入受監督機關的人事調動,無不施壓
促成,同時要求請託者,依其所訂價款支付金錢,可謂公
然索賄。
由於貪婪成性,不顧他人感受,竟然持續犯行,當然事發
而遭到廉政單位調查,開始漫長的司法偵辦審理程序,首長
職務也自動請辭,印證無論任何人只要思想行為踰越本分,
人生很快陷入愁雲慘霧之中。
其實,該民意機關首長,家族財力雄厚,生活相當優渥,
是十足的大富人家,根本不須任何非分之財,惜因一念之
差,步入邪徑,觸犯國家法律恐將遭受嚴懲。
要知,謹守本分,心安理得,樂於助人,前程開闊,才是
每個人應走的人生大道。外界甚多的物欲牽擾,很容易亂
了方寸。其實,現今的生活水平已經達到歷史的高點,不
妨食衣住行育樂力求簡約即可,方不至於興起一些貪求奢
糜闊綽的想念。
總之,安守本分克盡職責,成為俯仰無愧,頂天立地的好
人,是我們一生追逐的目標,當然必須全力以赴始能達成。
|
『前世因緣的延續 』
文/林阿嫂 |
一位女孩子找我訴說苦惱:「我覺得我好難找到真心的朋友。
每次和人交往,總是感覺到一種距離,好像沒辦法真正打開
心房。我總是很努力地付出,但還是覺得好孤獨,好像沒有
人真的理解我。」
其實,我們在這一生中所遭遇的困難,多半是因果牽引的結果。
我看了女孩的前世,原來,她在工作上,為了要掌握更多權力,
有時會下意識的顛倒是非,或是私底下對同事挑撥離間,孤
立那些她認為可能會阻擋她利益的人。
漸漸地身邊的人開始察覺到她的心思,開始會互相提醒,一
起堤防她,跟同事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不信任。當然,也會
有被她挑撥過的人,對她懷恨在心。
前世所種下的因,讓她今生在跟陌生人見面的時候,別人對
她總是會有種距離感,對她有所提防。然而,除了與他人的
緣份,每個人的個性,也都是累世而來的,也因此,我們很
容易會陷入跟累世相同的命運軌跡。
雖然她可能沒有發現,但即使投胎成不同的樣貌,她還是不
自覺還是會有跟累世一樣的習慣出現。想要改變命運,發
現自己的盲點是很重要的,只有意識到問題,我們才可以
從根本解決。
今生的緣分,可能是來自業力的牽引,也可能是感情的牽絆,
但在每一次相遇中,都是一次重新塑造命運的機會。
我們可以透過認識自己、修養內心,發現更深層次的人生意義。
|
『政府高官死後下地獄 塔松寺 』
文/隆波林丹自述 |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日,色界天大梵天王讓我去閻王殿一趟。
這一天,閻羅王穿著華麗的絲綢腰帶,當我稱讚他時,
他轉過來微笑著說:「正在嚴肅的審問。」
當我們到達閻王殿時,所有的天神都穿著紅色的衣服,
只是佩戴的寶石數量有所不同。有些天神全身紅色衣服
上沒有寶石,而有些則佩戴了許多寶石。
今天,大量的高級天神到場,特別是大梵天王或帝釋天
的天帝到來時,天神的服裝上會佩戴寶石。
當大家都準備好後,判官,宣佈:「今天沒有送往天堂
的,都是因罪孽深重而下地獄的。」
第一個被審問的是一位大官員。
這位大官生前是西方人,身材高大、面容莊嚴、鼻子高挺。
地獄官員報告他的罪行如下:
「這個人之前是一位元身居高位者,起初是為了國家
的繁榮而工作,但他為國家服務的方式違背了善業法則
。例如:
一、教唆統治者侵略其他國家,導致大量戰爭和死亡。
當奪取領土後,戰死者及其家屬只得到少量的補償,而
統治者及其黨羽則安享榮華。
二、他隨心所欲,縱情於欲望,任何他想要的他都必須得到。
三、他的演講技巧雖然好,但演講的內容很難找到真相
。大多數時候,他像一個不太令人喜悅的政治家,理由
雖然好,但未必令人喜歡他。
四、他經常飲酒以及有許多其他惡習。」
聽完這些,閻羅王問他:「地獄官員所說的這些全都是
真的嗎?」他低頭不答。
閻羅王便不再提他的罪行,而是問:「你在生活中有
沒有施捨過?」 他沉默無語。
閻羅王又問:「你是否曾經通過幫助他人工作而施行慈
善?」他仍然沉默無言。
接著閻羅王問:「你是否曾想過幫助他人使他們幸福?
」他依然沉默無語。
閻羅王問了三遍,他都無言以對,於是就命令地獄官員
:「我的職責已經完成,將他送到地獄法官尼拉亞班那
裡,從今往後就由尼拉亞班處理。」地獄官員就把他帶
走了,閻羅王讓我跟隨去觀察。
結果發現,地獄法官將他送到蓮花池。在他被投入進去
池之前,蓮花池的樣子是清澈的水,盛開著美麗的大蓮
花,蓮葉圍繞著花朵非常美麗。過後,地獄法官抓住他
,並把他丟進蓮花池裡。
當他被拋入蓮花池時,腳部下沉到蓮花裡,直到膝蓋;頭
部下沉到蓮花裡,直到脖子。
此時,蓮花變成了鐵,水變成了火焰,火焰沒有明顯的熱度
。蓮花的葉子變成了長矛,隨時準備刺穿他的身體。
他的身體變成了像鐵一樣被火焰烤炙,發出紅色的光芒,尖
叫聲非常響亮,因為蓮花的花瓣上有小縫隙,所以聲音可以
傳出來。這個地方是地獄第五層,名為「大烈火地獄。」
我問閻羅王:「他的罪孽如此深重,他要在這裡待多久?」
閻羅王回答說:「他必須在地獄這裡待八千年。當這段時間
滿了後,還要繼續下到更多層地獄。當已經有十位佛陀成佛
了,才有機會從鬼道轉生成阿修羅,再從阿修羅轉生為畜生
,然後必須在畜生道經歷身體受害的命運幾千輩子,才能結
束這些罪業。」
我問:「畜生道結束後,會轉生成什麼國家的人?」
閻羅王回答說:「那是讓人煩惱之國家的人。」
|
『為何做了那麼多善事運氣仍那麼衰?』 |
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
有許多人認識到因果後,知道行善會為自己帶來幸福後,
都會拼命做善事。
但做了那麼多善事,竟然偏偏遇上一些不好的事。有部
分人因此失去信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根本都沒
有!我不想再不做善事了!
其實,我們應該要檢視自己,我們只是做善事嗎?是不
是也同時作惡了呢?有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
、離間他人、咒罵人、說廢話、在心中貪別人的東西、
希望別人受到傷害、對因果沒有太大信心嗎?如果善惡
都做,同時得到快樂和痛苦,那就再正常不過了。
大家有看過一些富豪的傳記嗎?你會發現,他們在未
發跡時,談不上是一個大善人,只是一個普通人。
業的運作就是這樣! 今生所遭遇的,有一大部分是過去
世所造的業促成的。有許多名人、總統、富豪,他們之
所以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已經不是今生的事了。有些是
累積了許多世,生生世世行善的結果。
但試問今生的命運是否完全固定?又不是,佛陀時代的
本那屋主,就在供養完舍利佛尊者後,一躍成為印度的
大富豪。
《增支部》記載,行善佈施、幫助別人後,在現世至
起碼會得到以下的利益:
一、受到許多人的喜愛。
二、能夠結交寂靜的善人,例如修行人、聖者。
三、會有很好的名譽。
四、在大眾中會很有自信。
若根據論藏,這些現世的好處只是很微小的果報,和未
來世的善果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因為,在未來世,
你會經歷比現在百倍、千倍、萬倍、無量倍的快樂和繁
榮呢!
今世的命運很大程度取決於過去世的功過,今世的所
作所為,大程度是在決定未來世的快樂與痛苦。這是
業的運作。
|
『山神』 |
據說在青海省與西藏的交界處,有一座神秘又神聖的梅里雪山,
這座聖山是西藏當地的信仰中心,神聖不可侵犯。
一九八七年日本京都大學的登山隊,組隊來到了西藏的雨崩村,
他們帶著先進的設備來到此地考察,而西藏當地的村民一開始都
很熱情視他們如己出,竭誠款待他們,還教會日本人打酥油、挖
蟲草,並教會了他們如何在高原雪山中生存的本領。
可是村民們卻萬萬沒想到原來這批日本登山客其實另有所圖,
他們竟然是想爬到梅里雪山的頭上,原來他們真正的目的是想
征服西藏村民們所信仰的神山。
西藏村民很憤怒,他們覺得遭到欺騙與背叛,於是村民們橫躺
在登山入口阻止日本人登山。當地政府也運用各種手段說服
西藏群眾,最後還搬來各地的喇嘛將藏民給帶離,但從青海
來的一位喇嘛卻說:「梅里雪山神會給日本人最嚴厲的警告
,但如果日本人不聽,就必將橫死在山裡頭!!」
藏民無奈,只好退回到飛來寺,大家群聚在寺院裡誦經,
但當然不是為這些日本人祈福,他們是在喚醒他們的梅
里雪山神趕緊醒來降災給這批日本登山客。
據當地的幾個守護寺院的耆老回憶說:「當時有三萬多
藏人,坐滿了寺廟和附近的青稞地,集體念經,場面令
人動容且莊嚴。」
最後,也不知是不是梅里雪山神真的甦醒了,就在這批
日本登山客走進雪山之後,山神抖了幾下祂的肩膀,
梅里雪山竟發生罕見的大雪崩;當然,日本人就這樣
被雪活埋了。
當地政府組織了一個18人的救難隊,結果去的17個人
也全被埋在雪山上,屍體一個也沒能找得到。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膽敢跨進山神的領域一步。
七年匆匆而過,這批日本登山客的家屬非常思念他們的
家人,他們堅持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他們也相信是他
們的家人冒犯了山神而得到懲罰。
於是,日本登山客的家屬在七年後組團來到雨崩村,
他們先向當地村民道歉,接著誠懇表達來意,他們向
山神懺悔,並祈求山神讓他們見到家屬的屍體。他們
集體在寺院裡由喇嘛帶領誦經,向山神傳達懺悔之意。
緊接著神奇的事發生了,沒多久又發生了一場雪崩,
在這場雪中夾帶著當初那批登山客及救難隊員全數的屍體。
到底有沒有山神呢?我個人是相信的,因為佛經中就有山
神的記載,而且還詳載了佛陀降伏了山神的事蹟,讓我
對佛陀的信心更加的堅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