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2年11月號

                    第323期 

 

<目次>

無極皇母慈

莊子為你開智慧/奉旨著書

虛原聖訓

道德經淺說

心靈智慧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民間善惡實錄

太上感應篇

認錯自省/丁乾

小紙片

「無極皇母慈音」

聖筆 王生 扶鸞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三年七月一日

歲次癸卯年五月十四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花甲人生夢  誰憐舊日功

逍遙平淡樂  莫要去爭雄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清茶玉露一般香  桂李梅蘭各自芳

萬物怡然皆有道  人間最美是如常

 

懿示:娘今日以「詛咒別人,禍害自己」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詛咒別人,禍害自己

 

        有一位女子,是在政府部門工作的公務員,因為沒有結婚,加上平日

 

生活單純,開銷不多,所以,身邊存有不少積蓄。

         有一對夫妻知道她小有積蓄,因此,陸陸續續向她借了七百餘萬元做

 

投資,但最後都虧損一空。那對夫妻因為無力償還借款,竟趁夜一走

 

了之,消失無蹤。

         這位女子見他們避不見面,內心非常氣憤,於是,她無時無刻都在詛

 

咒這對夫妻,詛咒他們走向毀滅,房子被燒得乾乾淨淨。然而,天不

 

從人願,自己的房子反而先發生火災,讓她花費近三十萬元才修繕完成

 

,恢復原狀。

         其實,那對夫妻也是被人詐騙的受害者,他們為了躲債,隱身在

 

一處偏遠的果園工作,夜深人靜時,夫妻二人常常相對哭泣。後來那

 

對夫妻時來運轉,他們所擁有的二塊土地先後被建築商人看中,並在

 

交易完成後,獲利近二千萬元。

         於是,夫妻二人回到家鄉,找到這位公務員女子,並清償所有債務

 

,也恢復了舊日的歡笑。

         另一則實例:有一位年輕的母親,對於她不忠和缺席的丈夫,

 

心中充滿憤怒,並且策劃著各種報復行動。

         有一次,她從市場購買新鮮水果和蔬菜,無意中從老闆用報紙製成的

 

袋子上,看到一位僧人的談話:「沉迷於報復的慾望,比傷害我們之人的

 

行為,對我們福祉造成的長期傷害更大。」

         看完後,她心有感觸,眼淚簌簌地滑落她的臉頰。因為,長期以來她

 

心中充滿怨恨,生活毫無品質可言。她哭著哭著,終於,眼淚止住了,

 

她覺得自己心中彷彿卸下了一塊巨石。因為,她已經原諒了她的丈夫,

 

現在決心在沒有丈夫的情況下過上最好的生活。

         其實,在生命過程中,一個人長期所做的行為,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

 

,都很容易成為自己的習慣。例如:

        出於嗔恨的動機而行事,那麼,他就會養成嗔恨的習慣;

       出於貪婪的動機而行事,那麼,他就會養成貪婪的習慣。

         出於守戒的動機而行事,那麼,他就會養成正直的習慣;

        出於奉獻的動機而行事,那麼,他就會養成慷慨的習慣;

         出於善意施捨的動機而行事,那麼,他就會養成慈悲的習慣;

        出於不侵犯他人的動機而行事,那麼,他就會養成平靜的習慣。

       前世養成的習慣會延續至今生,今生養成的習慣也會累積至下

 

一世。一個人無論是善良還是邪惡,都是因為他們自己的行為所

 

造成,所以,自己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是有智慧的人。

「莊子為你開智慧」

正鸞筆 王生 扶

藺且真人 

二○二三年五月廿七日

             

歲次癸卯年四月初九日

詩曰:

 

榮枯有數終無痕  利祿功名天上雲

領悟玄真學貝葉  俗塵不染做庸人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廿七章  讓王

                

【讓王的主旨】

「讓王」即禪讓王位的意思,本篇通過列舉禪讓王位的故事,

 

用以闡述莊子輕物養生、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思想。

【讓王的內容精要】

一、堯、舜讓王

         堯把天下禪讓給許由,但許由不願意接受。

         堯又想禪讓王位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藉口說:「我來做天子

 

,那還是可以的。不過,我現在罹患很深、很頑固的病症,正打算

 

認真治一治,沒有閒置時間來治理天下。」

         到了舜帝時代,舜又要讓位天下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依然

 

用同一個藉口說:「我正患有很深很頑固的病症,正打算認真治

 

一治,所以,沒有多餘時間來治理天下。」來婉拒。

        由此可見,天下應當是最為貴重的東西了,可是卻不能用它來

 

替換生命,這就是懷道的人對待天下跟世俗人大不同的原因。

本篇的寓意是說:

        利祿不可取,王位可以讓,天下固然至重,但卻不能以此危害

 

自己的生命。

二、隨珠彈雀

         隨侯之珠是非常珍貴的珠寶。

         有一位喜愛打鳥的人,卻用貴重的隨珠作彈丸,去彈射高空

 

飛翔的一隻麻雀。人們看了之後,都在嘲笑他。這是什麼道理呢?

 

這是因為付出的代價太過昂貴,而獲得的東西卻太廉價。

         人的生命,遠遠超過那些珠寶的價值,但現在世俗中,

 

卻有很多人冒著危害身體或是危害生命風險,去追逐外物的

 

享受,這不是很可悲嗎!

本篇的寓意是說:

        在君尊臣卑的官場法則下,出仕用世,對自身是大傷害,

 

即便安於被繫縛,也不見得有善終。所以,用寶貴的生命去

 

追逐無用的外物,就如同用隨侯之珠彈打高飛的麻雀,那會

 

得不償失的。

三、衣服雪白的子貢

         原憲和子貢都是孔子的學生。

         原憲住在魯國,房屋狹小簡陋,屋頂是用茅草覆蓋,大門是

 

用蓬草編成,門軸則用桑條固定。整個屋子上漏下濕,而原憲卻

 

能端正地坐著彈琴唱歌。

        有一次,子貢駕著高車大馬,穿著暗紅色的內衣,外罩白色

 

的大褂,去拜訪原憲,但因巷子太小,高大華貴的馬車進不去,

 

只能下車步行前進。到了門口,原憲戴著破帽,穿著破了後跟

 

的鞋,拄著藜杖應聲開門。

        子貢見了驚訝地說:「哎呀!你是生病了嗎?」

         原憲回答:「我聽說,沒有財物叫做貧,勤奮學習卻不能

 

付諸實踐叫做病。如今我原憲,是貧困,而不是生病。」

         子貢聽了退後數步且面有羞愧之色。

          原憲又笑著說:「以迎合世俗而行事,以比附周旋而交友

 

,以勤奮學習來獲得誇讚,以注重教誨來炫耀自己,用仁義作

 

為奸惡勾當的掩護,以高車大馬來作裝飾,這是我不願意去做的。」

本篇的寓意是說:

         衣服雪白的人,不一定內心很清白。一個人與其做壞事而

 

得到富貴,不如守貧窮來得自在。

【讓王的人生哲理】

         孔子身處厄境能隨遇而安,原憲、曾子、顏回生活貧困,

 

卻安貧樂道。而現在物質生活環境遠比以前還好,但很多人

 

依舊活得不開心,這是為什麼呢?

         莊子在此篇點出了差異的關鍵點:「道德價值」,也就是

 

人生境界的高低不同。

         身處道德境界的人,他們是可以純然快樂的,因為他們已

 

經超越了個人的得失,心懷天地、自然,不把快樂建立在一時

 

的窮通之上。他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于富貴,是謂窮困時亦

 

樂,亨通時亦樂,窮通不二,都能處在身心安泰的快樂之中。

藺且真人 

二○二三年六月十日

歲次癸卯年四月廿三日

詩曰:

 

人生恰似水行舟  穩泛使帆不計秋

萬事澹然隨物化  四時風月自悠悠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廿八章  盜跖

                

盜跖的主旨】

         本篇主在闡述莊子的知足無爭,保養心性,才是安樂長生之道

 

理,而這也正表現出濃厚的道家色彩。

【盜跖的內容精要】

一、大盜的大道理

         柳下惠是孔子的朋友,他有位弟弟名叫盜跖。盜跖率有部

 

眾九千人,橫行天下,無所不為。

         孔子對柳下惠說:「做父親的,要管教兒子;做兄長的,

 

要管教弟弟。如今先生你是當世的賢人,可弟弟卻是大盜,

 

為害天下,你卻無法教導他,我私下為先生感到羞愧,我願

 

意替先生去說服他,讓他改邪歸正。」

        柳下惠說:「假如兒子不聽父親的教育,弟弟不接受兄長

 

的教導,即使如先生這樣的能言善辯,又能拿他奈何呢?先生

 

還是不要去。」

          孔子不聽,讓顏回駕車,子貢坐在車的右邊,前去會見盜跖。

         此時盜跖帶著手下正在泰山南邊休息。孔子下了車往前走,

 

對接待傳達的人說:「我是魯國人孔丘,聽說將軍剛直正義,

 

特地前來拜訪。」

         負責接待傳達的人進去通報。盜跖聽了勃然大怒,說:「

 

替我傳話給他:『你花言巧語,妄稱文武,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搖唇鼓舌,專門搬弄是非,以此來迷惑天下的君王。你不要再假

 

借孝悌,欺騙讀書人,妄圖僥倖藉此獲得封侯的富貴。

        你趁早回去還來得及!要不然我將把你的心肝挖出來當作午餐

 

吃掉。』」

         但孔子聽了又請求再次通報,說:「我是柳下惠的朋友,

 

希望能到將軍帳下拜見。」

         負責接待通報的人於是再次通報。盜跖說:「讓他進來!」

        孔子說:「大凡天下人有三種美德:

一、生就魁梧高大,長得漂亮無雙,這是上等的德行。

二、才智包羅天地,能分辨各種事物的道理,這是中等的德行。

三、勇敢果決,能聚集群眾,統率士兵,這是下一等的德行。

           如今將軍同時具備了上述三種美德,可是卻做強盜,

 

實在可惜。將軍如果有意聽從我的勸告,我將說服諸國,

 

派人為將軍建造大城,尊將軍為諸侯,不要再做大盜了。」

        盜跖說:「凡是可以用利祿來引誘、用言語來歸勸的,都是

 

屬於一些凡夫俗子。如今你利用功利來誘惑我,我難道會不知道,

 

富貴只是過往雲煙?

         再說,最大的城池,沒有比天下更大的了。堯舜擁有天下,

 

子孫卻沒有立錐之地;商湯與周武王擁有天下,可是後代卻遭

 

滅絕,這不就是因為他們貪求佔有天下的緣故嗎?

         天與地是無窮盡的,人的死亡卻是有時限的,拿有時限的

 

生命追求無窮盡的天地之物,都不能算是通曉常理的人。

         你所說的,全都是我想要廢棄的,你趕快離開這裡滾回去吧!」

         孔子一再拜謝快步離去,回到魯國,正巧遇到柳下惠。

 

柳下惠說:「我弟弟是不是冒犯了你?」

         孔子仰天長歎道:「我匆匆忙忙地跑去撩撥虎頭、編理虎鬚,

 

幾乎被虎口吞掉啊!」

本篇的寓意是說:

         孔子行仁義,當然不是欺詐。但是,世間有多少罪惡是

 

假借仁義之名而行的呢?

【盜跖的人生哲理】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後,隨著環境的變化,不停地為自己

 

披上各種形色的外衣,而為了掩飾衣衫裡面的真相,於是,

 

時刻抓緊自己的衣衫,惶惶不可終日。

         與其這般心懷恐懼的辛苦偽裝,何不做回真實的自己,

 

坦蕩面對人生,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因為「真實」

 

才是無負擔的美麗。

 

「虛原聖訓」

正鸞智筆 李生扶

普賢菩薩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七月一日

農曆癸卯年五月十四日

聖示:吾今日特降訓鸞。

    述:「了脫輪迴」

        世之人皆有生有死,生死乃自然循環不息,前世所造之餘孽,

 

延伸至今世隨之,稱之「宿業」,而宿業者,乃前世尚未償還

 

之餘孽,故伴隨至今世作祟之。

         富家名門子弟,衣食無缺,無憂無慮,享受人生之福,不須

 

為生活所苦,此乃前世所積之善德所致,今世得以享福。然孤古

 

無依,或丈夫早逝者稱為寡,或妻早謂之鰥,或貧者生活困頓

 

或賤而困苦不堪,或長年臥榻,藥石不離、多受折磨,或一生

 

事業不順遂,或出生時便肢體殘缺等等各種現象,皆為前世之宿

 

業所致,伴隨至今生所苦惱也。

         然今生之宿業,較嚴重者為世人前所造作傷天害理或泯滅良

 

心之事,或專取不義之財,不顧他人痛苦;或愛財如命,一毛不

 

拔,善事不為,但對於花天酒地則是一擲千金,毫不吝惜;或好

 

賭成性,揮金如土;或思淫佚樂,或背信忘義等行為所造之餘孽

 

,隨今世轉生而來。

          世人若欲消除宿業,應早萌善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憐貧濟困,慈悲為懷,並多行佈施、守五戒、捐錢建廟、助印善書

 

、代天宣化、戒殺放生、奉獻仙佛金身等,皆為行善德之舉,不但

 

可消宿業,所行之善德若有富餘,亦可積為後世之福,當多行善以

 

了解輪迴。

          世人當知,「種善因,得善果」,此語實誠不虛,盼世人能體

 

仙佛之慈悲,致力行善積德之。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七月八日

農曆癸卯年五月廿一日

聖示:吾今日登台訓鸞、濟世。

    述:「自省、自勉」

    自省自勉乃為人處事,修身之本。自省者,乃自己省察自己也

 

;自勉者,乃自我勉勵之謂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

 

,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吾在一日之中,以三件事來自我檢討與省察,審視自己

 

每日是否有逾矩之處?為他人工作,重在是否盡忠職守?吾是否有

 

做到?與朋友交往,貴在於信,在與朋友交往時是否有守信用?

 

而在學業上,貴在融會貫通致用,既然受業於師,是否有持續努

 

力精進學習?此乃曾子篤行力學,作為自省自勉之功夫也。

    而世人若能自省自勉,不論待人接物,或求學、或求道等各方面

 

,皆能有所裨益,不致於半途而廢。

    在求學上,若能自省自勉,在習得學問後若能溫故知新,遇不了解

 

之處立即尋求解答,對各種知識皆能以認真不懈之態度對待之,如

 

此之人,則學業必當精進也。

    在求道上,若能自省自勉,無論遇到任何魔考,皆能一一克服,

 

愈挫愈堅,道心愈煉愈固,若能持之以恆,則道果指日可待矣!

    期許世人,都能有自省自勉之心,又何患世道之路崎嶇難行?

 

藍采和仙翁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七月十四日

農曆癸卯年五月廿七日

聖示:現今之世人在人生之道途上時常面臨迷惘、困頓,以致

 

於時常產生內心之恐懼與擔憂,今日吾以「放開心胸」為題,

 

盼世人體悟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輩子順遂,

 

亦不可能一輩子窮愁潦倒,定有好運與惡運相互交雜;而順途

 

或逆途又與前世之宿業因果悠關,前世造多善業轉世者,今生

 

運途順遂,更佳者甚至能享享榮華富貴,前世宿業(惡業)重

 

於善業者,轉生今世之人生則崎嶇多舛,生活倍感艱辛,更惡

 

者肢體不全,或身有重大殘疾等之業力纏身。

    所有之因果皆因個人前世積累之業力所致,然無論前世所造

 

之功過多少而來到今世,皆必須致力勤修,放開心胸以行正道

 

,前世善功多者,能因本身之優勢,繼續累積善功;前世宿業

 

重者更當精進己身之修為、致力行善、持戒以消前業,以減今

 

世之害。

    在民國初年時,有一位姓陸之商人,平時為人海派,喜歡

 

大吃大喝,憑藉己身從事貿易進出口工作得以財源廣進,便

 

大肆揮霍,不知珍惜;有一日,其乘坐之車輛在行經碼頭之

 

路上時,被一輛卡車攔腰撞上,當場昏迷血流不止。正在此

 

時,濟公活佛顯像在夢境中告誡陸姓商人,汝與吾前世有緣

 

,汝在前世經常捐錢建廟,尤喜重塑濟公活佛之神像更是不

 

遺餘力,因而造立不少功德,故今生得以生活富裕,不愁吃

 

穿,然此次之車關便是告誡於你,金山銀山亦有坐吃山空之

 

日,若不知行善積德、修正己身之行為,汝今生之福祿很快

 

必將消耗殆盡,且惡運亦將伴隨而至。

    幸好陸姓商人車禍當下很快送醫,使其性命得以救回,而

 

其心中始終牢記在昏迷中,濟公活佛訓誡他的話。

    陸姓商人痊癒後,便開始勤儉行善、造橋鋪路、捐錢蓋廟

 

,只要能行善之處便有他的蹤跡,也開始茹素,見人便規勸

 

他人向善,以至年老,而其子女亦都有很好之發展,皆從事

 

教職並受人敬重。

    因此,無論世人在前世是為何因、為何果投生至這個世上

 

,皆該放開己身心中之罣礙積德累功,端正己身之行為,

 

終身持志堅修,來日之道果必然可期,甚至能了脫輪迴,

 

以免墜入惡道,盼世人體而行之矣!

 

司馬遷夫子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七月十五日

農曆癸卯年五月廿八日

聖示:吾今日降駕訓鷥。

    述「德」

    德者,修養而有得於心也,即理得於心也。故「德」有:「道德」

 

、「德性」、「德業」、「德化」、「德田」、「德育」、「德風」

 

、「德望」、「德澤」、「德政」……等等。

        世之人往往忽略德乃性之善也,施恩於人謂之德,事物之至真、

 

至善、至美亦謂之德,德乃秉仁心而行正道,行公益事而恩澤於他

 

人等皆謂之德。

        而人生於世,原本皆有德善之本性,惟因受後天環境之影響,

 

或聲色犬馬,或名利貪欲等,導致蒙蔽其原本善性之德,以致不能

 

行諸於外,只思己身之利益,不管他人之利害,因而失其德也。

         天心至仁至正,惟德是輔,凡欲格天心者,惟善惟德,故人若

 

心存善念,以仁立德,其所行之事,皆為正道善德,則可上格天心也。

          所以,德之於人,悠關其一生之成敗。譬如一幢建築物,若能

 

在一開始建造之時就將地基打穩,便不怕此建築物在日後,有傾潰

 

之虞。而修德就猶如建築物之地基,若地基穩固,則建築物便能鞏

 

固,不論風吹日曬,皆無需擔心任何損壞矣!人之德若能健全,則

 

能受到他人愛戴與景仰,人格亦能鞏固,一生將受用無窮,並博得

 

他人之歡心且樂於親近。

    論語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由此而知德對一個人至關重

 

要,願世人,遵德而行,立德於身,進而積德之善矣!思悟之。

 

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七月十八日

農曆癸卯年六月初一日

詩曰:

    天理昭彰秉義理     做惡多端天判兮

    勿望法網遺疏漏     正己行善蒼天期

聖示:吾今日以「天理昭彰」為題,供世人醒悟之。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此語世人皆耳熟能詳,然世之人在

 

為人處事之過程中,時常為了一己之私、之利,卻暫時將之拋諸

 

腦後,總認為這次犯錯姑且原諒自己,下次不要再犯就好,殊不

 

知此時三尸神早已將其過鈙錄之,任何一舉一動皆逃不過蒼天之法眼。

         在民國三十餘年,當時台疆地區尚屬政局不安時期,許多同胞

 

百姓顛沛流離失所,生活工作皆無法安穩,當時有一群人便藉機奮

 

起偷盜之惡行,鎖定老弱婦孺進行搶奪,甚至侵犯婦女之身體,

 

其行徑相當殘暴,當時之警察亦束手無策,抓不勝抓,人人起而

 

效尤,造成社會風氣低劣,人心更是驚慌不安。

         當時有位名叫楊起之強盜,每到夜晚,便在鄉間巷弄內開始窺探

 

,只要看到屋內只有老人或婦女獨處時,便強行闖入民宅進行搶奪,

 

若遇年輕貌美之婦女,除搶奪財物外,更行強姦之情事,行為相當

 

張,其強奪而來之財物,皆拿去花天酒地,日復一日。有一日,其在

 

酒樓喝到酩酊大醉,獨自一人走出酒樓時,立即下起大豪雨,此時雷

 

聲大震,此乃上天已無法忍受其所造之重大惡行,便派雷神將其一劈

 

而死,而楊起之死狀可想而知甚為淒慘,隔日天亮路人見到皆不敢直

 

視,其死狀不僅頭頂腦裂,由頭延伸至腰皆全身裂開、燒焦,讓人見

 

狀便感噁心。

           此乃上天對罪大惡極之人所做之懲罰,而世之人往往都會為自

 

己所犯之錯找藉口脫罪,認為犯一點小惡無傷大雅,又不是殺人放火

 

,世人當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任何事物,積

 

沙皆可以成塔,切勿因小而失大,更別忘了「天理昭彰」隨時伴隨在

 

天律中,亦隨時伴隨在每個世人左右,當惕之,慎之矣!


「道德經淺說」

不盈章第十五

經文: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解】自古以來的道德之士,能悟道之隱微,體道之奧妙,

 

明道之玄奇,達道之無礙。

 

這樣的人,高深莫測,難以明瞭。就是因為莫測高深,我只好勉強

 

的來形容他。

真正的高人,萬萬中選一,能悟陰陽變化之妙,能明進退取捨之理,

 

上盡天道,下盡地理,中盡人事。於平凡事中,有不平凡的見解;

 

於波動境中,有不波動的心境。

這樣的智慧和定力,非世俗之辯聰,或學歷之高低,可以相提並論的。

【註】強為之容:勉強去形容。

經文: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

【解】就像是冬季過川涉冰的豫獸,小心謹慎,絲毫不敢大意,

 

深怕一不小心掉入冰河之中。

 

又像是猶獸的行徑,小心翼翼,深怕驚動了四鄰,而招來不必要的危險。

【註】豫、猶:兩種獸名,個性謹慎,不莽撞衝動。

經文: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

【解】其端莊禮敬的心,就像是受招待的賓客一般。

無貪無執,就像溶化的冰水,不留下一絲的愛染。

敦厚的天性,就像未經雕琢的原木,樸實無華。

心胸如谷,包容大千,不會計較是非與利害。

處在污濁的紅塵之中,似乎與常人沒什麼兩樣。

這些道德之士,平日韜光養晦,不輕露才能,言行動靜,體天

 

而行。做一樣的事,用不一樣的心;做一樣的事,悟不一樣的

 

境。身入紅塵,不染紅塵;身入是非,不染是非;身在泥中

 

,心在泥外。

【註】儼:端莊禮敬。

      渙:散。無貪無執之義。

      敦:敦厚。

      樸:未加工處理過的原木,保有原來的天性之義。

      曠:空廣。

      渾:濁。指紅塵世俗。

經文: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解】誰能處在聲色名利的濁世之中,還能漸漸的撇去塵垢,澄清心境?

誰能長久安住於穢惡的環境之中,還能漸漸的昇華性靈,不受污染?

英雄何以出亂世?只因亂世造英雄。

沒有經歷過逆境的衝擊,又如何能脫胎換骨?

沒有經歷過人事的魔考,又如何能超凡入聖?

沒有經歷過千鎚百鍊,又如何能證得無上道果?

智者以逆境來考驗貪瞋癡,愚者因逆境而隨逐貪瞋癡也。

 【註】孰:誰。

      徐:漸漸。

      動:轉變、昇華。

經文: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解】明白掌握大道之理的人,不會自滿自大。就是因為能謙

 

遜己心,所以能夠遵循舊有的傳承,而不會刻意的創新立異,

 

標榜己能。

大道沒有新舊之分,佛法沒有先後之別,但此末法時期,邪

 

師說法,紛紛而起。自創教派,自立宗主。

讀了幾部經典,悟得幾句文章,得到些許感應,就妄稱通神通鬼

 

,通仙通佛;妄稱成道證果,妄稱菩薩再來;或妄稱隨我者可消

 

業障、隨我者可回佛國、隨我者可證菩提。

標新立異,巧立名目,要財要色,或以催眠邪咒來迷惑信徒,

 

欺騙無知大眾,我們能有智慧來辨別其中的真偽嗎?

【註】弊:舊。

      新成:標新立異。

 

靈智慧』

主題:一個人所受的福報,源於放下四件事,你放下了幾個?

 

人生,有時候要放棄,有時候,要放下。

你知道放棄與放下,有什麼區別嗎?放棄,大多時候是因為迫

 

不得已才被動放棄,心裡難免有種無奈和不甘的遺憾;而放下,

 

是自主自願的選擇,放下的時候坦然,放下以後是釋然。

被迫放棄,難免會有執念,主動放下,如釋重負,所以有人說:

 

「人生最大的煩惱,源於不得不放棄的遺憾,人生最大的福報

 

,源自懂得放下的釋然。」

人這輩子,要學會放下,越早放下,越能活得通透,來看看

 

你放下了幾個?

第一:放下對自己過高的壓力。

人生所有的壓力,其實都是源於自己。

人為什麼會有壓力,往往是因為欲而不得,或者事與願違,所以,

 

人會拼盡全力想要滿足欲望,想要扭轉乾坤,當你和自己較勁的

 

時候,壓力就會不斷加碼。

人生要有追求,但不要強求,你每一次的強求,每一次的明知

 

不可為而為,都只是在考驗自己承受壓力的極限而已,很多事

 

情,並不會因為有更大的壓力就會有更多成功的幾率,相反,

 

盲目給自己施加壓力,只會讓你失敗得更慘更沉重。

即便是同樣的生活壓力,為什麼有的人輕鬆快樂,有的人壓力

 

山大,區別就在於前者懂得放下壓力,而後者,卻只會不斷給

 

自己增加壓力。

人生累不累,取決於自己會不會放下壓力,人要拿得起,放得

 

下,相比於拿起,放下更為重要,因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

 

更好地把握住你能拿得起的那些東西。

第二:放下對朋友過高的期待。

「過高的估計,往往會帶來更多的失望,而每一次失望,其實

 

都是教訓。」說這句話的人,講述了一件親身經歷過的事:

大學畢業以後,他和同學一起來到外地,兩人在同一家公司

 

上班,他們相互支持、鼓勵。幾年後,同學交了女友,很快

 

談婚論嫁,結婚時錢不夠,同學找他借,他二話沒說,就將

 

自己積攢的十餘萬元全部借給同學。同學當時萬分感謝,說

 

要分兩年慢慢還清這筆錢。

過了五、六年,這次輪到他要借錢,原因同樣是為了結婚

 

。但是,當他滿懷信心向這位同學開口,對方卻支支吾吾說:

 

「自己家準備換車,所以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借,希望他能理解。」

自從這件事以後,那位同學開始和他疏遠起來,兩人的關係越

 

走越遠。對此,他不但很失望,而且始終想不明白,當初自己

 

那麼爽快傾其所有地幫助對方,為什麼換來的卻是拒絕和疏遠。

正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有時候,我們總是理所應當地

 

認為朋友一定會對自己怎麼樣,特別是,如果你曾經幫過對

 

方,你會更堅定地認為他一定不會拒絕自己,其實,是你高

 

估了自己在對方心裡的分量。

永遠不要對朋友有過高的期待,朋友之間幫與不幫,永遠不

 

存在契約和責任,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無論對方是袖手

 

旁觀,還是真的愛莫能助,都不要失望,打開格局,一切都會

 

釋然。

第三:放下對孩子過高的盼望。

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話題,問:你期盼你的孩子,將來是什麼樣?

 

這是一個點擊超過百萬次的熱門話題,答案各種各樣,但幾乎

 

所有的父母,都表達了對孩子最美好的期盼。都說「望子成龍

 

」,為人父母,又有誰不想看到自家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光宗

 

耀祖?

現在有很多父母,嘴上說著不給孩子太多壓力,只希望他們

 

健康成長、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就足夠,但其實背地裡各種補

 

習培訓一個也沒少。

為什麼最近這些年,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急劇增多,問題

 

的根源,還是來自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盼。

其實,孩子和父母,只是「胎緣」而已,他們借胎而來,只不

 

過剛好生在你這個家庭,他們有自己的路,有自己的事兒不要

 

一廂情願要孩子按照你的思路生活,只要培養好孩子的品德,

 

鍛煉他自食其力,讓他順應天性成為最好的自己,你就是天

 

下最成功的父母。

第四:放下對完美人生的執念。

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曾感歎:「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杭州靈隱寺也有一副千古名聯:「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

 

求半稱心。」

然而,孔子卻認為,人生只要「盡人事聽天命」也就無所遺憾。

 

由此可見,孔子並不追求至善至美,他不是一個偏執的完美主義

 

者。可惜的是,今天我們有很多人、卻為了追求所謂的完美,

 

陷入了不停地自我消耗。

以前,有位高僧要在兩個弟子中選一個繼承他的衣缽,於是,

 

他設計了一個考驗,要兩位弟子到寺廟後的森林裡,尋找一片

 

最完美的菩提葉。

大師兄在森林裡找啊找,總是覺得找到的葉子有缺陷,而小師

 

弟卻很快找到一片交給了師父,師父說:「你這片葉子並不完美。」

小師弟回答:「是的,師父,我覺得沒有哪片葉子完美,我

 

只是找了一片我覺得完美的葉子交給您,雖然它並不完美,

 

但在我看來,有缺陷的葉子,就是完美。」聽完之後高僧

 

欣慰地笑了。

其實,永遠不可能有完美的生活,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生命,

 

與其事事追求完美,不如只要一個心安理得。放下追求完美

 

的執念,不做自尋煩惱的人,也是一種可以讓人幸福快樂的智慧!

 

主題:情緒不好,是你格局太小,有好情緒,就有好運氣

 

錢鐘書的夫人楊絳說:「人生是一場修煉的過程。」又說:「情緒不好

 

,是你格局太小。」其實,人生最難的修煉,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在水滸傳裡,經常提到一個比較倒楣的梁山好漢—楊志。楊志出身

 

很好,是三代將門之後,從小錦衣玉食,但他時運不濟,押送花石

 

綱的船翻掉,在潦倒之時又在大街上碰到潑皮無賴牛二,然後一時

 

衝動犯下了大罪。

楊志,就是不懂情緒管理的反面案例。那麼與之相對的正面案例,

 

歷史上也不少,比如說韓信,他遇到潑皮無賴的時候,可以忍受胯

 

下之辱,如果韓信也像楊志那樣受點刺激動不動就要玩命,那他也

 

不可能擁有如此輝煌的人生高度。

楊志,是小說中的人物,但這種無法正確掌控自我情緒的人,在

 

現實世界同樣比比皆是,很多人甚至生活中的一些瑣事就足以讓

 

他們情緒失控。

比如帶帶孩子做做家務,這些日復一日的家常瑣事,有時候還真

 

就能點爆一個人的情緒,生活中很多夫妻爭吵家庭不和,就是因

 

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

年輕時,楊絳跟隨錢鐘書在英國留學,期間還生了一個女兒,這

 

對身在異國他鄉的年輕夫婦的生活,簡直手忙腳亂,而且,錢鐘

 

書經常笨手笨腳,不是打翻了墨水,就是弄壞了傢俱。

每當錢鐘書一臉慚愧的時候,楊絳卻從不指責抱怨,總是微笑著

 

說沒關係,鼓勵丈夫繼續專心於學業。

四十年代,錢鐘書和楊絳在上海生活,當時他們的生活非常困難,

 

為了丈夫能安心工作,從未做過粗活的楊絳主動承擔起養家的重任

 

,她每天步行很遠的路去做家庭教師,還學會了砍柴做飯,雖然笨

 

手笨腳甚至經常弄傷自己,但楊絳始終保持著笑容。

有一次,錢鐘書和女兒都發燒生病,看著勞碌的妻子,錢鐘書又

 

心疼又自責,楊絳依舊微笑著安慰他們不要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

關於人生的哲學,楊絳曾說:「人生所有快樂的享受都是基於精神

 

,我們所謂的快樂,都是在把『忍受』轉變為『享受』,這是精神

 

世界對於物質世界的一種勝利!」

對於有著太多生活經歷的楊絳來說,無數的艱難困苦,都是靠這樣

 

的精神來支撐自己,用最通俗的話,就是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

 

化悲痛為力量。

一九九八年,楊絳的丈夫錢鐘書離世,她就將丈夫留下的手稿細

 

心收集整理出版成集,又將他們積累的稿酬全部捐贈,為貧困學

 

子設立獎學金,直到九十六歲的時候,她依舊筆耕不輟,出版了

 

自己的散文集,除了作家、翻譯家、文學研究家。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如果心大,所有的事都是小事,一個人

 

如果心小,所有的事都是可以壓垮他的大事。」

所謂心大心小,其實講的就是格局,越是格局大的人,越能用快

 

樂打敗所有的哀怨困苦,越是格局小的人,越無法忍受生活帶來

 

的考驗。

所以,真正可以決定一個人上限的,其實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

 

的「情緒」。有好情緒,就有好格局,就有好運氣!這就是楊

 

絳帶給別人最好的人生啟示。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執著於老舊的衣服

偈曰:人是自己真正的護衛者,人是自己真正的皈依,


因此人應調御自己,一如商人馴服良駒。

 

難迦拉苦拉是一位貧窮的工人。

         有一天,一位比丘看見他穿著破舊的衣服正在耕種,

 

就問他是否願意出家為比丘。他答應了,就把犁和舊衣服

 

掛在一棵離精舍不遠的樹上,而出家為比丘。

         出家後不久,他對比丘的生活心生不滿,想還俗。

         每次生起這種念頭的時候,他就到那棵樹下去,並且譴責

 

自己:「你還想穿上這老舊的衣服,再恢復工人的艱困生活啊!」

        如此自責之後,他對出家生活的不滿就消失了。所以每次

 

有所不滿,他都去那裡自我檢討。

         其他比丘問他為什麼經常到那棵樹下?他告訴他們:

 

「我去找我的老師。」

         後來,他證得阿羅漢果,就不再去那棵樹下了。

         比丘們就略帶譏諷地問他:「你現在怎麼不再去找你的老師了呢?」

         他回答說:「我以前去找老師,是因為有需要,但現在已經不

 

需要了!」比丘們就去請教佛陀,難迦拉苦拉是否說實話?

         佛陀告訴他們:「他說的是真話,由於自我責備,難迦拉苦拉

 

事實上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

民間善惡實錄

木鎯頭

     
襄陽的太守言如泗在乾隆初年擔任山西聞喜的縣令時,

特別推崇嚴厲。

        他厭惡罪犯狡賴,特別放置了木鎯頭以擊打小腿。夫人賢明有德,

常常規勸他說:
「國家自有規定的刑罰。非法懲罰不論是否有干預法律,

豈是父母官對待老百姓的辦法?」言如泗不聽。
       
        第二年生孫子,相貌很聰慧出眾,只是兩條腿軟弱不能站立,

像癱瘓的症狀。

       夫人說:「過去規勸不聽。現在生孫子這樣,是警示懲罰啊。

如果還執迷不悟,還應當有更嚴重的後果。
 
         言如泗害怕恐懼,深深懺悔,立刻取來刑具燒燬。以後凡是審判案子,

都是用以誠心,不以刑罰。

        孫子長到十多歲,腿骨逐漸堅實,能像平常人一樣走路。

言如泗常常以此告訴別人,是為官的警戒。

太上感應篇』

篇文:無行於妻子。

意:丈夫對待妻子不義不慈。

說明:對待妻子的態度,應該要和氣尊敬;

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要嚴肅端正。

若是對妻子不能夠以禮相待,則失去了夫唱婦隨的義理

;若是不能夠用道理來教導孩子,則傷害了父親生育子女的恩德。

而不義不慈,就叫做無行。今天許多做丈夫的人,對待妻子

,不是刻薄寡恩,就是褻狎無禮;對待孩子,不是姑息太過,

就是苛責太甚,自己本身就不義不慈了,又如何能夠去責怪妻子呢?

故事一:

後漢人張湛,為人嚴謹莊重,而且非常的好禮。經常對自己的

妻兒,講說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他的妻子也能夠和他互相的

勉勵,彼此的督促,因而在鄉里之中頗有聲望。

張湛的榜樣,可以作為教妻教子的典範。

認錯自省』

文/丁乾

         人生的旅途,考驗連連,大都是在錯誤中學習,因為需要充實

 

的專門知能,以及經營合宜的人際互動,方能有效處理各項衍生狀

 

況,從而過著平穩和樂的生活。

         在這過程當中,會遭遇諸多困境,甚至嚴厲衝擊,有極大的

 

挫折感,影響到正常生活,因此必須妥適因應、有效調適,而最

 

直接快速的途徑就是找出問題所在,認真認錯懺悔,誓言不再觸

 

犯,方為真正解決之道。

         在孩提時期,我們容易驕縱跋扈,遇有不順己意的事情,不是

 

號淘大哭,就是吵鬧生非,也喜歡亂丟東西表達不滿情緒。

和兄弟姊妹或其他小朋友遊玩時,對器材或玩具占有慾極強,

 

不願分享,而且對食物愛惡分明,喜歡吃的,一直嚷著趕快給他

 

進食,不合乎口味的,則滴食不沾,偏食情形嚴重,這些都是幼

 

年時期較常發生的行為。

         接著,進入義務教育時期,由於同儕的競爭壓力、師長的嚴格管教

 

及父母的殷殷期許,性格有了重大轉變,從溫和變成噪動,委婉變成直

 

接,容易衝撞頂嘴。

        尤其青少年的叛逆舉動,在這個時間爆發,連偷錢、打架的惡習

 

也沾染上,犯錯的機率更大,更因青春期對異性增生好感,加以網路

 

資訊擷取容易,會瀏覽色情網站而荒廢學業,可說直接踩上地雷,讓

 

自己慌亂無主,精神頹廢,累積甚多罪業。

         再來就是進入職場,這是人生重要階段,需要上司的提攜、同事

 

的協助和自己的努力。

由於工作評比及績效考核,因此要全力以赴才能達成既定目標,就會

 

有抄捷徑的情事發生,不接正常程序進行,而是作假謊報成績,或是

 

攬功將他人工作成果移為自己,這種方式十分惡劣,縱使一時矇騙

 

得逞,卻結下惡緣造作罪過。

         接著是結婚生育子女,大體而言,均會全力經營家庭生活,

 

善待配偶並培植下一代,然而夫妻因成長背景不同,價值觀差異

 

太大,而起爭執情事卻屢有所聞。

         尤其是現今營謀不易收入有限,對財務支出存有不同意見,

 

進而心生不滿大聲呵斥,感情瞬間丕變,再加上現今智慧型手機聯

 

繫便捷,辦公室戀情發生機率提高,導致婚姻因第三者介入而頻臨

 

破裂,甚而離婚收場,種下怨懟的惡緣。

    再來是步入老年時易怒,一般人由於年輕時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

 

,到晚年身體出現狀況,腰酸背痛徹夜難眠,於是情緒暴躁、怨天尤

 

人,親友紛紛疏離,反而增添不滿,成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老者。

    細數人的一生,大都在不斷犯錯中度過歲月,我們步履修行,就是

 

要從內心深處升起懺悔之心,對以往所犯過錯,一一檢視,誓言不再

 

重蹈,至誠懇切極深的往往痛哭流涕,悔不當初,心靈好似洗滌一番

 

,感覺污垢盡除而有重生之感,我們應傾全力而為,才不枉來人間。

小紙片

           

師父看到經常來寺院的一位婦女,她看起來心事重重,所以就問:「最近怎樣啊?」

婦女說:「好重啊!最近好辛苦。」

師父問:「重什麼呢?」

於是,婦女告訴師父她的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各方面的問題,現在幾乎快要承受不了了

 

,所以才來寺院,希望師父能指導她。

師父聽完就叫她跪下來,伸出她的一雙手出來,然後師父拿一小片的紙,放在她的手上。

師父吩咐她說:「在這裡跪坐,不要移動或者離開這個位置,等師父回來。」

說完,師父就離開這個地方,這位婦女跪著坐,經過十分鐘,經過三十分鐘,

 

師父還是沒有回來。

她開始感覺累了,手腳也緊繃起來,這一小片的紙,似乎變得很重

 

,甚至汗開始流了下來。

最後師父終於回來,但就好像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一樣,過了一陣子師父

 

問說:「感覺怎麼樣?」

婦女說:「很重,師父!好累,快承受不住了。」

師父說:「為什麼你不要放下呢?你如果持續保持這種狀態,它一定

 

會很重的。

一張小小的紙是多麼輕盈,如果拿著久了,也會變成很重的東西。

 

所以,如果不要讓生命或者這顆心繁重,應當要懂得放下一些。

即使是有利益的東西,我們要拿著它應用的時候,等工作完畢了就

 

要放下。就好像苦和擔心,更要馬上放下,因為它會影響到我們的

 

這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