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2年10月號

                    第322期 

 

<目次>

祝壽暨繳書法會訓鸞

莊子為你開智慧/奉旨著書

虛原聖訓

道德經淺說

心靈智慧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醒世歌/馮振隆

民間善惡實錄

太上感應篇

消除憤怒/丁乾

天上聖母

「祝壽暨繳書法會訓鸞」

正鸞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三年八月五日

歲次癸卯年六月十九日

詩曰:

 

山風透嫩涼  拂盪虛原堂

暮鼓晨鐘繞  經文意蘊祥

又詩:

 

曠古白雲閑自悠  江河不改向東流

秋冬春夏年年復  唯有人生終止休

聖示:人生就像走在一條道路上,每走一步就有一步的景觀,雖然

 

歲月的素箋上,注定會泛黃以終,但只要迎著陽光,就不會有陰霾。

 

故,今日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走在智慧的道路上,齊聚一堂虔心

 

為吾祝嘏,令吾感心也。

又示:今日法會雖只有短短一天,但虛原堂內外靈光普照,妙法圓滿

 

,參與法會者皆蒙受不少無形之加持也。

又示: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目標,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

 

中指出:「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

 

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

      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不修道德,即使服食玉液金丹、長生不老

 

之神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反之,如果一個人能修養道德,即使不作

 

祈求也能有福,不求長生也會延年益壽,這才是養生的要旨。」一個人

 

的健康與長壽,雖看似是養生的結果,但其實它與精神層面的養德,

 

關係密切。因為,經常自省、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的人,自然會少招疾患。

      所以,「德行療百病」,道德、善行才是養生的大旨、養生的關鍵。

又示:現代很多修行者修行,是「為來世鋪路」,其實,這是一種狹隘的觀念。

      因為,修行可實現三種利益:一、今世的利益,二、來世的利益,

 

三、解脫的利益。

      修行是很大的善業,而修行善業的果報是「智慧」,它能讓一個人

 

內心清澈、平靜。所以,今世修行除了可以對治今世的問題,善的習

 

性也可以延續至來世,邁向解脫的道路,其利益浩大難量也。

又示:田中無極中央南海紫竹寺諸賢生,蒞堂參贊法會,除虔心敬獻

 

鮮花、水果、壽桃外,並致上祝賀辭,莊嚴今天的法會,吾在此特別

 

表達感念之意。

又示:聖書「無極皇母慈音」業已繳書天廷,茲敘錄功果如下:

參與締著此部聖書全勤者記一道功。

效勞達四分之三以上者,功同全勤論記。

其餘每參與一次以十五功記之,但最高不得超越半道功。

凡參與助印此部聖書者,依祈願酌予照准,爾後陸續印贈者同之。

又示:莊重之法會業已圓滿成功,茲敘功如下:

主事─ 二百功。

副主事─ 一百八十功。

      參與之鸞生─ 一百五十功。

      其餘參與盛會者,不論老少─各記一百功。遠地者加計功

 

四十,以  慰其誠。

又示:一天法會朗朗經聲遙盪十方,颯遝蒼穹,誦經組居功厥偉

 

,主持者加記功八十,組員加計五十功。

又示:今日午宴雖有外燴,但亦有賢生主動料理加菜,豐富菜色

 

,故,今日廚房主事者加計六十功,有協助炊事或清潔工作者,

 

加計四十功以勉之。

又示:今日有贊助食材、水果者,除依功過律記功外,再加

 

計三十功以勉之。

又示:今日法會圓滿成功,諸賢生辛苦了,可,吾退。

 

「莊子為你開智慧」

正鸞筆 王生 扶

藺且真人 

 二○二三年五月十三日

歲次癸卯年三月十六日

詩曰:

 

無名無位無奢求  蹤隱韜光最自由

至道平常今始悟  任他雲雨去還留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廿五章  外物

                

【外物的主旨】

本篇主要在表達一切都應順應自然之道,並拋棄外物之累。

【外物的內容精要】

一、外物不可靠

外在事物是一個人無法控制的,例如忠良之士關龍逢被誅,比干遭

 

戮,箕子被迫裝瘋。相對而言,奸臣惡來依然不能免於一死,暴君

 

夏桀和商紂也同樣身毀國亡。

國君無不希望滿朝文武皆是忠臣,可是臣子即使竭盡忠心,也未必

 

能夠取得國君的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賜死飄屍江中,萇弘被流放西

 

蜀而死。

做父母的無不希望子女孝順,可是子女即使竭盡孝心,也未必能夠

 

受到父母的憐愛,所以孝己被放逐而死,曾參不得父母之愛而悲切。

本篇的寓意是說:

功名利祿、忠孝名節,皆是身外之物,一個人擁有的身外之物雖多,

 

內心也一樣常常恐懼不安,因為,這些身外之物都是不可靠的。

所以,如果能夠時時保持清虛淡泊的心境,悠遊於世間,才是有智慧之人。

二、莊周貸粟

莊周家貧,於是向監河侯借糧。

監河侯說:「可以。等我收取封地的賦稅後,就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

莊周聽後氣得臉色都變了,說:「我昨天來的時候,半路上聽到有人

 

在呼叫。我回頭看了看車輪碾過的小坑溝,發現裡面有條鯽魚在掙扎

 

。我問它:『鯽魚,你在這裡幹什麼呀?』

它回答說:『我是東海水族中的一員,你能用斗升之水來救我嗎?』

我說:『好啊!等我去南方遊說吳、越兩國的國王,然後引出西江之

 

水來迎接你,可以嗎?』

鯽魚聽後氣得臉色驟變,憤怒地說:『我失去了平日生活的環境,

 

已經沒有安身之處。我只要得到斗升之水就可以存活下來,你卻說

 

出這樣的話,你倒不如早點到乾魚店裡找我好了。』」

本篇的寓意是說:對於處在極度窘困境地、等待救援的人,遠水是救不

 

了近渴,緩不濟急的。所以,與其假大方真吝嗇,口惠而實不至的虛應

 

了事,不如實際做事來得實在。


三、靈驗的白龜

宋元君半夜裡夢見有個披頭散髮的人在側門旁窺視,說:「我來自名

 

叫宰路的深淵,是清江的使者,因為在出使河伯的寓所途中時,被漁

 

夫余且捕捉了。」

宋元君醒後,讓卜官占卜,占卜結果顯示說:「這是神龜托夢。」

宋元君問:「漁夫有名叫餘且的嗎?」

左右侍從回答道:「有。」

宋元君說:「叫餘且明日來朝見我。」

第二天,餘且來朝。宋元君問:「你捕撈到了什麼漁獲呢?」

餘且說:「我用網捕捉到一隻白龜,周長有五尺。」

宋元君說:「把你捕捉的白龜獻出來,我有賞賜。」

白龜送到後,宋元君一會兒想養起來,一會兒又想殺掉它,內心

 

非常糾結,於是又讓卜官占卜吉凶。

卜官占卜結果顯示:「殺掉白龜,用此龜占卜,一定大吉。」

於是宋元君命人將白龜剖開挖空,用龜板占卜了七十二次,

 

沒有一次失誤。

孔子說:「神龜能夠託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余且的網;它的智慧

 

能夠占卜七十二次都沒有失誤,卻不能避開挖肉的禍患。這樣看來,

 

智慧有窮盡之時,神妙也有不及之處』。

本篇的寓意是說:人算不如天算,人的智慧再高、再神妙,都難免

 

有得有失,因此大的智慧就是順其自然,而不是恃才傲物。

【外物的人生哲理】

有過分的欲望,才會計較得失,一旦開始計較自己的得失,就會有吉凶

 

。如果降低欲望,即可以消解得失之心,因此,也就不會受制於吉凶之說了。

 

 

藺且真人 

二○二三年五月二十日

歲次癸卯年四月初二日

詩曰:

 

花開花謝自零飛  誰個能將歲月追

澈悟人生休咎事  紅塵不枉走千回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廿六章  寓言

                

【寓言的主旨】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論。莊子闡述道理和主張,常假託於故事人物

 

,而運用寓言的方法,正是《莊子》語言表達上的一大特色。

【寓言的內容精要】

一、曾參領俸

曾參第二次出來做官時,內心已有了變化,說:「當年做官時,

 

雙親都在世,俸祿雖然只有三釜,可是心裡非常快樂。後來再次做官

 

,俸祿雖有三千鐘,可是趕不及拿來贍養雙親,所以,我心裡很悲傷。」

孔子的弟子問孔子:「像曾參這樣至孝的人,應該沒有受利祿牽累的

 

過失了吧?」

孔子說:「曾參已經受到利祿牽累了。如果他內心沒有牽掛,會

 

出現悲傷的感情嗎?對於那些心無所牽的人而言,他們看待三釜

 

或三千鐘的俸祿,就如同看到鳥雀和蚊虻從眼前飛過一樣。」

本篇的寓意是說:曾參雖然輕祿,但未能忘祿、更不能忘親,

 

故還是比不上得天道的人那樣對一切毫不介意。

二、陽子居學道

陽子居曾拜老子為師。

有一次,陽子居往南要回到沛縣,正巧老子到西邊的秦地閒遊

 

,因此,陽子居在梁城見到了老子。

老子問:「你現在安居何處呢 ?」

陽子居回答道:「沛縣。」

老子說:「那正好可以相伴同行。」

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向東而行。

行至難水岸邊時,二人乘船而渡。老子牽青牛先登船,陽子居則

 

牽著馬而後上。老子慈顏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而陽子居

 

則昂首挺胸,其他客人見之趕緊讓座,船主見之馬上奉茶獻巾。

渡過了難水後,二人各自騎牛、騎馬繼續前行。此時,老子歎道

 

:「剛才觀察你的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

 

自大,真是不可教也。」

陽子居聽了面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

老子道:「君子與人相處,如同冰塊溶於水,與人共事,如同童

 

僕謙下,他雖然德性豐厚,卻似鄙俗的山村野夫一樣。」

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的高傲態度,面貌上表現得不矜亦不恭,

 

言語表現得不驕亦不媚。

事後,老子稱讚道:「小子已稍有進步!為人者,生於父母之身

 

,立於天地之間,乃是自然之物。如果貴己賤物則違背自然,

 

如果貴人賤己則違背本性。

所以,等量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借勢而止,言行自然,

 

就會合於大道了。」

本篇的寓意是說:修道的人,首先要去掉矜持驕態,心若不虛,

 

哪能容納大道呢?

【寓言的人生哲理】

《莊子》的寓言非常與眾不同,例如孟子、韓非等人亦可謂善用

 

寓言,但孟子多採用民間傳說故事來加強自己的論辯,而韓非則

 

多利用歷史傳說與典故以佐證自己的說理,但《莊子》的寓言卻

 

大多「皆空語而無事實」,完全是莊子本人虛構而成。

因此,莊子可謂是古代第一位運用虛構手法的作家,也正是這些天

 

馬行空、看似虛妄的想像與虛構,使《莊子》除了具備道家哲學的

 

成分外,更添加了濃厚的文學色彩,將「道」以另一種方式詮釋。

 

「虛原聖訓」

正鸞智筆 李生扶

南天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七日

農曆癸卯年四月二十日

 

聖示:吾今日特降訓鸞,以「人事已非」為題,供世人思悟之。

    古語云:「人事已非」,常指過去之種種,無論是人、事、物等諸

 

一切,皆已成過往雲煙,不待追憶。然世人卻時常追憶過往,憶往年

 

多麼叱吒風雲,憶往年多麼豐功偉業。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善的言行舉止

 

當有所保留,秉而續持之;過去惡的、不良的言行舉止應當秉棄革除之,

 

如此一來,方能在人格修養中得以精進。

    昔時,在高雄有一位劉姓商人,年輕時為了開創事業,成日埋首於工作

 

之中,初創業之期為了節省公司開銷,自己兼任業務到處尋找客戶推銷

 

公司之產品,也因此常需與客戶應酬取得訂單,甚至有些客戶更要求要

 

到酒店尋歡作樂一翻,方願意下單採購,時日一久,劉姓商人雖將生意

 

作得有聲有色,然因常年應酬消耗身體,而罹患肝癌初期,也因身體之

 

體力大不如前,公司之生意一落千丈,讓其時常懷想過去叱吒輝煌的公

 

司已不復在,如今卻落得如此之下場,好在身體之肝癌尚在初期,經配

 

合治療後尚能穩住病情,亦讓劉性商人體悟到,應當警惕過去之錯,改

 

善己身之言行展望未來。因此又東山再起,但不像過去成天應酬喝酒,

 

反而是靠著公司產品獨特之優勢,贏得顧客之青睞,公司之生意亦不輸

 

過往。

    世人往往在年輕時不知愛惜己身之生命,仗著「年輕」、「體力好」

 

而恣意揮霍生命,打拼事業固然重要,但亦當注重己身之健康,量力而

 

為,以免賺了大把鈔票,到最後卻無命可花,或是行動不便看別人幫你

 

花,盼世人能珍惜己身之生命,勿留戀過去「人事已非」之過往,應當

 

把握當下,展望未來為是。

 

 

大成至聖先師 孔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十日

農曆癸卯年四月二十三日

詩曰:

    天經地義孝當先      忠孝二字心相連

    孝敬椿萱盡子職      晨昏定醒奉親前

 

論「為孝之道」

 

    孝或孝順、孝道,乃中國傳統文化之核心!而仁之根本

 

及起始點亦為孝悌,而「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亦

 

反映出中華民族極為重視孝道!

    世間每個人皆由父精母血懷胎十月所生,吸收母體之營

 

養逐漸長為人形,然今世態炎涼,常聞為人子女者逆倫悖理

 

,忤逆雙親之情事,然羊尚知跪乳之恩,鴉尚有反哺之義,

 

而人乃為萬物最高之生靈者,若不知對雙親盡孝,豈不是

 

連鳥獸皆不如!

     論語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也就是說現在所謂的孝,在於能

 

奉養父母,就連狗跟馬都能得到我們的豢養,如果在奉養

 

父母時沒有恭敬之心,那跟豢養狗跟馬有什麼差別呢?孝

 

的最大特點就是對父母有恭敬之心,若無恭敬之心,那奉

 

養父母和餵養狗馬就沒有什麼差別了。

    現今亦有甚多子女在與父母相處過程中時常發生爭執,

 

然百孝經中提及:「孝道貴在心中孝,孝親親責莫回言。

 

」即指出侍奉父母要心存敬意,過程中難免會有衝突或父

 

母有不對之處,此時子女可以提出奉勸,倘若父母聽不進

 

去,身為子女者亦不能反駁、仵逆之情事,則對雙親則為不

 

敬,日後可找適當之時機再進行循循善勸。

    自古至今,孝順之事跡甚多,吾不一一闡述。若能盡孝,

 

則人皆敬之,神靈佑之,若能盡孝,則能家庭和樂,事業順

 

遂,若能趁父母在世時,竭力盡孝,方能避免「子欲養而親

 

不待」之憾事發生,盼世人能以孝為出發點,恪盡為人子女

 

奉養之責矣!

韓湘子仙翁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二十日

農曆癸卯年五月初三日

詩曰:

    天人交戰何時了     紛擾煩悠惹心勞

    怎奈空山無寶尋    了脫煩心任逍遙

聖示:吾今日特以「了脫煩心」為題,供世人參思之。

    煩惱由心起,庸人自擾之,世事多紛亂,何妨扮糊塗。

 

世間眾多俗事紛擾繁雜,當安定己心,大多為世人自尋煩惱

,自困擾之。何以言之,就好比世之人在遇到工作上之困難

 

時,時常在第一時間不是立即想辦法解決之,而是想辦法逃

 

避、拖延,此種作法有何意義?問題還是存在,只要問題一

 

日不解,困擾、煩惱依舊伴隨之。

    昔時,有一名大學生在進行專題研究時,與其指導教授進行

 

研究主題之探討,歷時三個月後,該名大學生仍無法確定專題

 

研究題目,心中滿是苦惱。當其指導教授發現此大學生之問題

 

後,便告訴他:人的一生必將遇見層出不窮之煩惱與挫折,求

 

學有求學時的煩惱,工作時有工作時的煩惱,成家後有養兒育

 

女之煩惱,不同的人生階段皆有困擾,因此,無論你身處在什

 

麼階段,首先要認清你自己現在的身份,就猶如你現在是一名

 

學生,現在正在為尋找研究題目而苦,此時的你應該知道你自

 

己本身的興趣,依照你有興趣的方向看看有哪些議題是別人沒

 

有研究過的,就可作為你的研究主題,此時的你想研究的主題

 

或許很多,要慢慢剔除其他無興趣之主題(煩惱),才能在眾

 

多問題中找出你的研究題目。

    指導教授的一席話,讓該名大學生猶如醍醐灌頂般開了竅,

 

也因此確立其研究專題之題目。

    而人生就好比前述所提,煩惱憂愁無時無刻不在身邊,如果

 

你去想它,煩心便伴隨著你,如果你不去想它,煩心便離你遠

 

去,心中若無煩心跟隨,『心』自然平靜、情緒自然平和、五

 

臟六腑自然協調、身心自然健康,世人常言:『快樂是一天,

 

煩惱也是一天』,端看聰明的世人欲選擇何種日子來過之矣!

 

 

南天豁落靈官王天君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六月三十日

農曆癸卯年五月十三日

聖示:吾今日降鸞訓文,特以「鸞堂禮儀」為題,供鸞堂之眾鸞生

      遵循之。

    鸞堂,即以儒為宗,以神設教,上天指派眾神仙佛頻頻下凡撰

 

以鸞文,盼能藉由上天渡化世人之旨,以鸞文教化世人迷茫之心

 

,遵五倫、守八德,導入正信而歸正道。

    然現今有眾多鸞堂,自稱神通私自假藉仙佛之名義進行鸞堂之

 

規儀,表面上看不出與正規之鸞堂有何不同之處,但實際上卻是

 

由正鸞假藉仙佛之名進行斂財之實,有者聲稱信眾受邪魔所困需

 

花錢祭改;有聲聲稱受祖先討報需花錢消災;亦有者聲稱受前世

 

種種業障所困,導致今生諸事不順等,其主要之目的皆是希望來

 

叩問之善信能掏出錢來進行捐贈;可想而知這些金錢也都落入少

 

數不肖鸞堂主事者之口袋,自然帳務亦不可能透明,而捐錢之信

 

眾卻自以為花錢得以消災,實則不然。

    而各鸞堂在扶鸞時之規儀亦有些許不同,世人在信奉該鸞堂之

 

初期,更應慎思明辯,觀察該鸞堂是否以斂財為目的?是否巧立各

 

種名目要信眾捐錢?這其中各種之捐贈,雖皆為信眾自願捐贈,但

 

實際上是否真能行善?是否真能為信眾去邪除煞?除祖先討報?

 

更應分辨清楚,鸞門不該以營利為出發點。

    世人當知,上天之所以設立鸞堂渡化世人,其旨亦盼藉由鸞文之

 

意涵,讓世人能得以受到教化與啟發,盼能藉此規過勸善,內心由

 

惡趨善,逐步走向正途、心存善念,此外,鸞堂亦會進行濟世之儀

 

式,幫助世人進行各種困頓之解惑,引導信眾之觀念導向正向之思

 

維,避免世人深陷困惑而無法自拔。

    除上述鸞堂之現象外,在正規鸞堂進行扶鸞之儀典時,所有參鸞

 

之鸞生亦當全心一致專注輔佐鸞務之進行,除接鸞生輪流持香恭立

 

接駕外,其於之鸞生不可從事其他事務,亦需避免產生各種聲響干

 

擾仙佛扶鸞儀典之進行;眾鸞生當知:眾神仙佛下凡訓鸞實屬難得

 

,參鸞之鸞生及善信更當藉此自我起悟規正、安定身心,方能不失

 

扶鸞儀典之禮,亦為對眾神仙佛恭禮之敬。

    世人當知,難得在這紛擾的塵世中能有鸞堂之存在,讓世人得以

 

兼顧家庭、事業與修行,盼世人能珍惜至鸞堂參鸞或成為鸞生之機緣

 

,對己身之修為與行善立德之果亦將有所裨益,盼眾鸞生得以恪遵行之。

 


「道德經淺說」

道紀章第十四

經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

,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解】道沒有形象,看不見,稱之為「夷」。道沒有聲音,

 

聽不到,稱之為「希」。道沒有實體,摸不著,稱之為「微」

 

。既然無象、無壞,又無體,是很難感覺「道」究竟是什麼?

 

但這三者都是道的本質,而道也包含了這三種特性。所以說,

 

道本無象,不可以「見」求之;道本無聲,不可以「聞」求之

 

;道本無體,不可以「觸」求之也。

【註】致詰:致—到達。詰—研究透徹。

 

經文: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解】向上尋索,祂晦暗不明,難以觀見;向下追察,又似乎隱隱

 

而現,有跡可尋。若有若無,綿綿不斷,不知道該如何去稱呼祂?

 

祂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內,卻也匿跡於宇宙萬物之中。

【註】皦:光明。

昧:昏暗。

繩繩:連續不斷。

 

經文: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解】大道無極,放之則彌滿六合(上下四方),收之則全然不現,

 

所以沒有形狀,也沒有色象,飄飄渺渺,恍恍惚惚。想要迎接祂,

 

卻無處可迎;想要跟隨祂,卻也無處可跟。觀過去,看未來,無不

 

是道;盡虛空,遍法界,無不有道。此即是人人本有之真實道性,

 

亦是父母未生前之本來真我也。

 

經文: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解】能執持這自古以來就存在的道理,就可以運用大道來治理現

 

今之一切人事之務。能知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大道在無窮無盡的年

 

歲之中,所創造出的宇宙萬象,而其中的道理,這就是道的綱紀。

大道並不立下綱紀,但萬物在運作的過程,冥冥之中,有其循續之

 

道理,依此循續之道理,能知陰陽之消長,能明五行之變化,能知

 

過去,能探未來,能識破天機也。

【註】御:治理。

道紀:大道運化萬物的綱紀。

靈智慧』

主題:陰曹地府的一副對聯,道盡人間善惡,點醒無數世人!

 

西遊記第十回,講唐太宗李世民魂遊地府的故事:由於涇河龍

 

王觸犯天條,被唐太宗的宰相魏徵所斬,所以涇河龍王要唐太

 

宗還他命來,受到驚嚇的唐太宗不久之後重病而亡,於是來到

 

了陰曹地府。

地府的判官崔玨帶他遊覽十八層地獄,在介紹時,崔判官隨

 

口吟誦了一首詩:

人生切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過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這首詩源自地府門口的一副對聯,這副對聯寫的是:

陽間三世,傷天害理皆由你;

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

對聯的意思說得很明白,就是說人活著時為善為惡都由自己

 

做主,但死了以後,都逃不過陰曹地府審判,善良的人自然

 

會有好報,如果為非作惡,就要下十八層地獄。

陰曹地府和六道輪迴,完全體現了古人善惡有報的因果觀念,

 

古人經常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這其實和地府門口那副對聯想要表達的思想完全一致,也就

 

是說,一個人的禍福都由自身的善惡決定,而且善惡終有報

 

,誰也逃不掉。

有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有人說「人性本惡」,但不管

 

善與惡,每個人心裡都很清楚自己到底是善還是惡。

有個故事說: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有四位互不相識的人擠

 

在一間破廟,其中有一個小偷、一個強盜、一個騙子、一個老

 

實人。但是,破廟很小,只夠容納三個人,小偷就說:「老天

 

這樣電閃雷鳴,說明有人做了虧心事,這個人最好自己主動離

 

開這裡,不要連累我們。」

大家都表示同意,不過,誰也不願意主動承認自己做了虧心事

 

。這時,老實人提議:「乾脆大家擠一擠,這麼大的風雨誰出

 

去都不好受!」

但是其他人都不同意。於是騙子開口說道:「咱們都戴著帽子

 

,我們把帽子擺在門口,讓老天爺把做了虧心事的人找出來,

 

誰的帽子被吹走,誰就離開這裡。」

於是,大家一塊將帽子擺在門口,強盜趁人不注意,一腳把老

 

實人的帽子踢到很遠的地方,三個人異口同聲指責老實人做了

 

虧心事兒。沒辦法,老實人只能冒著風雨離開破廟。

然而,就在老實人離開不久,這座廟就在風雨中轟然倒塌,將

 

留在廟裡的其他人全部掩埋。

明代《拍案驚奇》講述了一個的故事:有三個人同坐一條船,

 

其中一個是船夫,一個做生意的商人,和一個被朝廷通緝的壞

 

人,這個壞人在無意中看到商人隨身攜帶的銀子,於是趁其不

 

備將商人打暈過去,為了不讓船夫舉報自己,他還強迫船夫將

 

商人丟下船去讓他淹死。但是船夫寧死也不配合,反而想要救

 

商人一命。

正在壞人想要殺害船夫時,突然一陣強浪襲來,三個人被同時

 

捲入水底。沒過多久,三個人悠悠醒轉過來,才發現到了地府

 

的入口,抬頭一看,就看到門口那副高懸的對聯:「陽間三世

 

,傷天害理皆由你!陰曹地府,古往今來放過誰!」

這時,牛頭馬面如兇神惡煞般出現在壞人面前,把鐐銬枷鎖往

 

他身上一套丟到了十八地獄受苦。然後,地府的判官也走了過

 

來,對商人說:「你平時做生意缺斤少兩坑蒙拐騙,所以折損

 

了自己的陽壽,如今命喪賊人之手乃是咎由自取。」

判官又對船夫說道:「你一生行善積德,多次救起落水之人,

 

不但陽壽未盡,上天還多賞你二十年壽命。」

判官的話音剛落,船夫眼前的景象瞬間就變回了現實,船上

 

只剩下他一個人,而且周圍風平浪靜,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

《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什麼是天道?我們

 

可以假設它是交通規則,只要遵守交通規則,你就可以減少發

 

生事故的概率,如果你偏要反著來,又要超速又要闖紅燈,發

 

生事故就是必然的結果。

其實,天道的規則、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它的名字就

 

叫「良心」,一個人只要問心無愧,即使到了陰曹地府的門口

 

,也不會有任何畏懼。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主題:上聯「天若有情天亦老」,整個唐朝無人能對,

 

宋朝酒鬼巧對下聯

 

在唐朝,名士層出不窮,更是將吟詩作對推向巔峰。詩仙李白、

 

詩聖杜甫,以及賀知章、駱賓王、王勃等人,皆是這個時代的

 

名家,他們的作品傳唱千年,有不少還被收入語文教材之中。

在唐朝的詩人中,還有被稱為「詩鬼」的李賀。他曾寫過一首

 

詩叫《金銅仙人辭漢歌》,被後人爭相傳頌引用,其中最有名

 

的一句就是:「天若有情天亦老」。

此句一出,成為很多人的大愛,文人雅士們就以此為上聯,

 

看誰對得出絕妙下聯。雖然有不少人紛紛作出下聯,但總體

 

並不完美,並不能與上聯形成完美對照。

由於長期無人對出令人滿意的下聯,李賀這句詩在當時也成

 

為一大謎題,司馬光說它是「奇絕無對」了。

一直到了二百年後的宋朝,出現了一個才子對出了下句,這

 

個人就是石延年石延年有一個嗜好,就是他特別好酒,是

 

個酒鬼。

他有一日在和朋友飲酒時,朋友提到「天若有情天亦老」這

 

一句上聯,並說司馬光說它是「奇絕無對」,無人能對。當

 

時,石延年喝得醉醺醺地,一聽沒人能對得上來,內心很不

 

服氣,說:「什麼叫沒人能對得上來?我現在就對給你聽聽。」

結果,石延年就搖搖晃晃地站起來,抬起頭看了看天上的月

 

亮,藉著酒意脫口而出,說: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無恨月長圓

在場眾人一聽都驚呆了,無不對其表示欽佩,因為,此下聯

 

堪稱佳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石延年,是北宋有名的文學家,剛開始,石延年參加數次科

 

舉,皆名落孫山。宋真宗在位時,他頒布了一項特殊的法令

 

,如果有考生三年都沒有中舉,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入仕途。

之後,石延年順利進入仕途,一步一步從地方官員進入中央

 

。他除卻才華橫溢之外,還具有敏銳的政治嗅覺。當時,石

 

延年多次進諫勸皇帝注意西夏、契丹,但皇帝並沒有在意。

 

直到西夏進犯邊境,皇帝才對石延年開始重視。

石延年最著名的事跡大概就是其由一個極愛喝酒的人,轉變

 

為滴酒不沾的人。

北宋仁宗皇帝見他整日沈迷於酒中不能自拔,非常惋惜,就

 

對身邊的臣子說如果石延年能戒酒就好了。

這話傳到了石延年那裡,他聽說了皇上對自己的關愛後,感

 

激涕零,發誓再也不飲酒了。從此竟真的再也不喝酒了,酒癮

 

上來的時候,無論多麼饞酒,多麼難受,他都堅持滴酒不沾,

 

不違背誓言,不負皇帝關懷之恩。

後來,石延年得了重病,臨去世前,家人給他倒酒,想在臨終

 

前滿足他的癮好,但他卻搖頭堅持不喝,至死也不再沾酒。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寂靜的品格

偈曰:

 

身靜及語靜,心寂住三昧,

捨俗樂比丘,是名寂靜者。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善陀迦

 

耶尊者。

善陀迦耶尊者,他的前世是頭獅子。

善陀迦耶比丘不會出現不正當的舉止,他不在大庭廣眾之下

 

打呵欠或伸懶腰,看起來總是那麼的寂靜安祥,故事要從他

 

的前世──當他還在母獅胎中說起。

據說那頭母獅每當獲取獵物後,便進入一個山洞裡休息七日

 

,到了第七日才從洞中出去,打個呵欠、伸伸懶腰、看看四方

 

,然後大吼三聲,出發尋找獵物。善陀迦耶尊者當時就在這麼

 

一隻母獅胎中成長。

所以,善陀迦耶比丘的舉止與獅子十分相似,很少移動,如果

 

移動的話,也非常緩慢,但步伐穩健,而且他總是內心寧靜、

 

沉著。其他比丘認為他的舉止十分怪異,就向佛陀報告。

他們對佛陀說:「世尊,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任何一位像善陀

 

迦耶尊者一樣的比丘,他靜靜的坐著,不打呵欠也不伸懶腰。」

佛陀聽了他們的話後,對他們說道:「比丘們,身為比丘應

 

該如此,像善陀迦耶尊者一樣,身靜、語靜、心寂靜。」

評論:

一個人的身、語、意因為不斷的造業,所以,令他永無休止

 

的墮入生死輪迴之中。如果能做到身靜、語靜、心寂靜,

 

就是邁向解脫的正確道路上。

醒世歌』

節儉

(一)      封建生計兮勤儉為上 昇平致富兮奢傲爭尚

由奢入儉兮猶登山難由儉入奢兮易如脫韁

(二)      節兮約兮量入為出 開源節流兮貧可致富

此揭示台灣黎庶自來秉持勤勞節儉之美德,而奮力於經濟之開發,

 

垂之於今,方有其台灣經濟奇蹟之展現,并於亞洲四小龍之中獨佔

 

鰲頭,顯赫一時。

惟也,所謂「好景不常」,轉瞬之間,今已茫然跌入前所未見之經

 

濟谷底,貧富之差天壤之別,貧窮之家,生活拮据,苦不堪言,

 

令人慨歎之也。

    俗云:「由奢入儉難,由儉入奢易。」吾人雖身處世態炎涼,人

 

人自危之際,為富者理應利用此造福之契機,拿出慈愍之心,多關

 

照生命有欠缺之弱貧,造福社會,使自己成為自己之貴人。

而為貧者,亦應自力自強,秉持「量入為出」以為生計,并力行開

 

源節流之道,勤儉為尚,開創出自活之路,則能知惜福維生者堂可

 

放出明日之曙光,再造璀璨之幸福於未來,汝其參悟之,毋餒志也。

 

『民間善惡實錄

廉明署不延燒

平原的張陶山君,乾隆初年時任職楚省城步縣縣令,他治理縣政

 

時以廉明著稱全縣。

有一天晚上,一位居民沒有看好火,因此發生火災,並且燒毀了

 

房子。當時,火勢很猛烈,而縣署鄰近火災點,因此正受其害。

 

火勢的焰火漸漸逼近,加上狂風大作,眾人都很擔憂害怕,認

 

為不可救。

一會兒有物長一丈多,從天空飄下,寫著「城步縣封」四個字。

 

每個字直徑一尺餘,火光照耀,筆畫很清楚,墜落在儀門前。

此時,馬上風反吹回去了,火勢無以為繼而滅了,縣署安然無恙

 

,附近的人都看到了。

 

太上感應篇』

篇文:常行妒忌。

釋意:經常爭寵妒忌。

說明:男人女人都有妒忌之心,男人見到別人有功名就妒忌,

見到別人富貴就妒忌;別人的位子逼近了自己就妒忌,才能

勝過了自己就妒忌,這些都是因為自己心胸狹窄所造成的啊!

至於婦人為了爭寵而結怨,往往會給家庭帶來了災禍,這種

罪過也是非常的嚴重。

分析:周朝的時候,魏國的將軍龐涓,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華,

就把孫臏的雙足砍斷,後來卻被孫臏所殺;

唐朝的宦官魚朝恩、程元振,妒忌郭子儀的功高官大,每次

都想毀謗謀害郭子儀,而最後卻反而都被判罪;魚朝恩被殺

,程元振被貶而流放到遠方。

宋朝的奸臣韓侂冑妒忌朱熹升任煥章閣待制,於是就結黨

駁赤朱熹為偽學;一時之間,君子都被排斥,和遭到壓制

,後來韓侂冑被史彌遠所殺。

從以上這些歷史公案看來,妒忌的毛病,豈只是婦女而已

,男人也是一樣會妒忌的啊!

除憤怨』

文/丁乾

            時局的變化和生活壓力的加大,讓現代人的情緒控管愈見不穩

 

,在很多場合當中,常見有人怨氣沖天、咆哮如雷,將氣氛僵化到極

 

點,這是我們深深不願看到的情況。

    為什麼如此容易暴怒呢?歸納主要有三:

第一是遭逢挫敗、嚴厲打擊時,最常會引發盛怒,進而失去理智。

比如參加考試名落孫山;爭取升職未獲青睞;結交異性屢遭拒絕;

 

投資失利忐忑不安……等,都會使情緒暴起暴落,動輒指陳不是、

 

大聲呵斥,甚至到達已喪失理智的情狀,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靜下心來探計失敗的原因,努力改正奮發圖強,才是正道,

 

一味洩憤、歸咎他人、逃避躲閃,都會使歷史一再重演,毫無助益。

    二是身體違和常會使情緒起伏不定、時常開罵。

現代醫學發達,醫療院所林立,仍然可見洶湧的看病就診的人潮

 

,依常理言,現今醫術精進、藥效顯著、生活品質十分良好,

 

疾病應漸消退才對。

然而並非如此,我們食用蔬果殘留農藥超標、海洋捕撈漁獲受到

 

污染、電子產品盛行電磁波充斥生活空間,社會屢有負面報導戕

 

害心靈……等,致使身體發生病變、心理罹患憂鬱的人還是處處可

 

見,直接影響到脾氣驟變,極易動怒。

因此,注重慎選食材,以健康飲食為首要,防杜食用有毒餐飲,

 

心胸豁達開朗,維持情緒平和,才能有效防範噪進。

     第三是惱羞成怒。

我們大部極愛面子,做了違逆道德的事情後,被別人知曉而議論

 

紛紛,竟然大發雷霆,拉高嗓門加以駁斥。

尤其,如果喜愛吹噓、作假,當被別人揭穿時,醜態百出,卻不

 

思檢討改進,反而怒目相向,態度惡劣,這即是典型的無理取鬧

 

,以憤怒企圖掩蓋事實,逐漸成為暴怒的常態。

要知,怒氣是無法圓滿解決所發生的一切,唯有真誠的面對真相

 

去除面子的假象,方能獲得大家的尊重,進而立足於社會。

    「火燒功德林」很多人窮盡一生奮鬥不懈,期能出人頭地,闖

 

出一番事業,往往因為脾氣不佳,常常指責他人,導致原可談成

 

的合作計劃因而破局,或者喜愛怪罪員工,怒斥不是,使得優秀

 

同仁紛紛離去,公司營運欲振乏力。

甚至於家中,以長者自居,對妻兒言行,只要不合其意,即大聲

 

呵責,嚴重破壞家庭和諧,可說因為愛發脾氣,讓事業發展遭受

 

困挫,親情和樂陷入谷底。

    可知,盛怒所產生的禍害令人驚悸,不僅人際關係馬上陷入極

 

差的狀態,且會影響即將完成的事務受到波及而功敗垂成,差了一

 

步竟然功虧一簣,顯而易見,無端發脾氣或容易上火暴跳如雷,都

 

會使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我們應理性正向思考,慎防怒氣生起,保

 

持心情愉悅,如此人生道路才能穩健平坦。

上聖母』

Judge翻譯自泰語

有一次Luangpu Seng Pusso在曼谷Wat Samphanthawong寺廟

 

(俗稱Wat Koh)過雨安居。有一次他生重病,根本吃不

 

下飯,只能喝水,他心裡想那天他早上不要去托缽。

但後來仔細一想,才醒悟到僧侶的戒律是不容忽視的。這是

 

佛陀為了利益眾生的幸福而頒佈的戒律。

因此一個早晨都不應該逃過。

他對托缽所得食物後的戒律是把其中的分出來一點,以滋養

 

身體,為了有生命以行善。其餘的則供與僧人沙彌分享,以

 

支持他們修行,作為建立法親眷屬的橋樑—共同創建波羅蜜。

由於身體不舒服的因素,那天他決定比平時走得更近。只要

 

有人佈施一點點就回寺廟,因為沒有力氣走得更遠。

外出前他像往常和僧侶們一起念經、發展禪修,發慈心後他

 

出外托缽,同時心中默念著佛陀名號,時時了知。

由於時間還早,而且一直下著傾盆大雨,人們大概都睡得很

 

舒服,所以,很少有人起床做功德,給僧人佈施食物。

因此,他繼續沿著拍乎叻路行走,直到華人建造的「天上聖母

 

」神廟前區域。此時,天色還很黑暗,除了廟裡燈籠發出的微

 

弱燈光外,廟裡沒有半個人影。

 

這時,他聽到一位女人甜美、美麗、有力的聲音說道:「法師

 

!我想要布施。」

Luangpu Seng在天上聖母神廟前停了下來,平靜地站著,並打

 

開缽蓋,以表明他接受了邀請。

有一名十八歲出頭的女子,容貌十分美麗,一身金色的古裝,

 

穿得像是要演戲一樣的戲服。

她和兩位可愛的男孩,一起走出昏暗的寺廟,皮膚潔白,容光

 

煥發。其中一位男孩拿著金托盤,上面裝滿了粉紅色的桃子,

 

美麗如絲絨,有一種芬芳的香氣彌漫開來。

女子走出來站在最前面,摘下戴著中式鳳凰形狀的帽子,然

 

後像佛教徒一般跪拜。

兩個男孩向女子恭敬行禮,然後將桃果遞給她。那位女子則謙

 

遜地把桃果放入缽裡。

跟在Luangpu Seng後面剛出家的師父當時心想:「這位女人一

 

定是剛演完戲,還沒有脫下戲服,但又有信心積累功德。」

於是Luangpu Seng接受佈施並念經文祝願,然後那位女子優雅

 

地拜了一下,接著帶著兩位孩子一同踏進廟裡,令人目瞪口呆

 

的情景漸漸消失在視線之中。

當太陽的金色陽光逐漸灑滿大地時,Luangpu Seng感受到內心

 

的溫暖,才意識到這就是天上聖母或紅寶石女神(泰國人對華

 

人女神的統一稱呼)。這位女神信仰佛教,知道Luangpu Seng

 

師父生了病,但決心在不逃避僧團職責的情況下進行托缽,

 

因此天上聖母慈悲地希望用仙桃來幫助他治癒疾病症狀。

Luangpu Seng心中滿是喜悅,平靜地合上缽,走回寺廟吃飯。

Luangpu Seng只是想到仙桃兩個字,就能感受到輕盈舒適的飽

 

滿感,病痛也消失了,當他將桃果放入果盤時,桃果就消失了,

 

這種飽足感和輕鬆感讓他七日不食,而且無任何排泄。

這是驚人的。他用那段時間誦經、禪修、弘法、教導僧人和沙彌。

Luangpu Seng師父說那兩個男孩是天上聖母的眷屬,算是天神的

 

耳目。天上聖母脫下象徵高位的頭飾,赤腳走在地上,然後謙

 

卑地彎下身體,鞠躬並虔誠地致敬於代表守戒良好的僧侶,這是

 

為了紀念三寶並表示對佛教的尊重。

這象徵著對佛教教義的無疑信仰,因為佛教是一個能擺脫輪迴的

 

宗教。但每一個宗教都有教義,導致每個人在有限的時間內平和

 

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雖然每個宗教都有其獨特的修行方式,但它們都強調在同一個

 

世界裡共存,熱愛信仰,熱愛世界。

編者註:兩個可愛的男孩是千里眼與順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