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2年9月號 第321期 |
<目次> 無極皇母慈音 莊子為你開智慧/奉旨著書
虛原聖訓 道德經淺說 心靈智慧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醒世歌/馮振隆 民間善惡實錄 太上感應篇 多加鼓舞激勵/丁乾 迴向功德 靈能與再世 為什麼要做功德 |
「無極皇母慈音」 正鸞聖筆 王生 扶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三年六月三日
歲次癸卯年四月十六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降
詩曰:
雨露一通霄
晨湖盡翠瑤
青春稍縱逝
莫讓歲空飆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降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江湖飄渺漫雲煙
林舍虛浮隱太玄
不問紅塵紛擾事
心歸無欲半成仙
懿示:娘今日以「轉念得福」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轉念得福
二十餘年前,有一位商人向一對富有的夫妻好友,借了三百萬
元周轉,但是後來因為生意失敗,沒有能力還錢。時光荏苒,經過
十五年的時間後,本金加上利息就累積超過一千萬元。
因此,商人的好友夫妻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此一來,
原本是知交的朋友,轉眼間變成了仇人,雙方都為了此事而
感到非常痛苦。
那對夫妻四處求神問卜,也找命理師算命,命理師只告訴他們
要做功德,去建佛殿、建廟亭。然而,借出去的錢依然拿不回來。
一日,那對夫妻經他人介紹,去禮拜一位有德的僧人,僧人說:
「雖然你們都想要拿回借款,但是你們不知道前世也拿了他的錢沒有
還。所以,你們必須禪坐,練習放下執著,並且向他散發慈悲心,
同時要撤銷告訴。
因為,你們越努力想要讓他受到懲罰,你們拿回借款的機會就越小。
更何況,以你們目前所擁有的財富而言,縱使沒有拿回那筆錢,也完全
不會影響現在的生活。」
但身為妻子者忿忿卻不平地說:「我和丈夫賺的錢,都是用辛勞
和汗水換來的,我很難原諒一位借錢卻遲遲不還的人。」
不過,就在他們打坐十五天後,身為丈夫者對僧人說:「我
感覺好多了。我現在已經接受了這個事實,我不要他還錢了。」
身為妻子者也對僧人說:「我現在想通了,我以前經常罵他,
現在我收回我所有的詛咒,他欠我們的錢沒還也沒關係,我現在
感覺好多了。」
後來,那位商人東山再起,並從事國際貿易事業,其事業版
圖橫跨台灣、香港、泰國和日本,賺了很多錢,財富甚至超越這
對夫妻,而他也將債務連本帶利清償,與這對夫妻和好如初。
禪坐有很多好處,例如:
一、你可以記得前世發生的事情。
二、你過去做過什麼,不管是好是壞,你都可以瞭解因果業力的法則。
三、你可以從禪坐練習中獲得智慧,這種力量可以幫助你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所以,修行者應該認真學習正確的禪坐方法,如此一來,自己就能改善
很多業障,解決眼前的困難,讓生活更加平安順遂。
|
「莊子為你開智慧」 正鸞聖筆 王生 扶 |
藺且真人
降
二○二三年四月廿二日
歲次癸卯年三月初三日
詩曰:
世態炎涼本正常
千年歲月證滄桑
宜將寵辱拋身外
且臥花陰醉夕陽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廿三章
徐無鬼
【徐無鬼的主旨】
本篇內容雖雜,但主旨都是在宣揚道家「自然無為」的思想,
規勸人們要順應自然,保持真性,莫因外物而傷身失性。
【徐無鬼的內容精要】
一、害群之馬
黃帝帶著方明等六人,到具茨山去拜見大隗。
到了襄城的曠野時,七人都迷路了。此時正巧遇上一位
牧馬的少年,便向牧馬少年問路,問說:「你知道具茨山嗎?」
少年回答:「知道。」
又問:「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麼地方嗎?」
少年回答:「知道。」
黃帝說:「真是奇怪啊!你不但知道具茨山,也知道大隗居住
的地方。那麼,你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嗎?」
少年說:「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馬一樣罷了,只要將妨害馬本
性的人、事、物去除就好了!」
黃帝聽了禮拜稽首,說:「閣下真是『天師』啊!」然後才離去。
本篇的寓意是說:足以損害同類或團體的人,都稱為害群之馬。
所以,對有損國家、眾人利益的團體或個人,要及早發現、及早驅逐。
二、被外物束縛的俗人
好治理的人以做官為榮,身體強健的人以排憂解難為豪;
英勇無畏的人以挺身除患為好,披甲戴盔的人樂於爭戰。
隱居山林的人追求自己的名聲,研究法令的人一心推行法治;
崇尚禮教的人注重儀容,講求仁義的人看重人際往來。
這些人都是被外物牽累、束縛的人。
農夫沒有除草耕耘就不樂,商人沒有生意往來就不安;貪婪的人錢
財積存不多就憂愁,喜好炫耀的人權勢不足就悲嘆。依仗權勢牟利
的人熱衷於變亂,不能恬惔無為。
這些都是順時逐利,各自拘限於一事一物而不能超脫的俗人。他們
全身心地逐利,沉溺於外物之中,一輩子都不知道醒悟,實在是可悲啊!
本篇的寓意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也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評
判他人的對錯,於是就出現了紛爭,造成各種問題的出現。其實,
外物都是無常變異的,所以,遵循自然規則生活,清淨簡單,
反而可以讓自己活得更踏實。
三、自以為是
吳王渡過長江,登上獼猴聚居的山嶺。
猴群看見吳王打獵的隊伍後,皆驚惶不安地四散奔逃,並且躲進了
荊棘叢林的深處。
但有一隻猴子並未逃跑,反而騰身在樹枝間上竄下跳,在吳王面
前展現自己的靈巧。
吳王搭箭射它,它卻能敏捷地拍落射來的飛箭。於是,吳王命令
左右隨從打獵的部屬,眾人齊步射箭,猴子因難以躲避中箭而亡。
吳王轉身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隻猴子誇耀它的靈巧,仗恃著
自己身手敏捷而蔑視我,以至受到這樣的懲罰而死去。要以此為戒
啊!不要傲慢地對待他人啊!」
顏不疑回來後便拜賢士董梧為師,幫助自己剷除傲氣,並且棄絕
淫樂,不再自以為高高在上。經過三年後,國內人人都稱讚他。
本篇的寓意是說:無知雖然可怕,但無知又自以為是的人更可怕
,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做出愚蠢的事,害人害己。
【徐無鬼的人生哲理】
對於道家人士來說,他們在意於自己的修道觀,而不在乎人生觀。
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不同,也沒有一致認同的標準,所以天下
紛爭從未間歇。
故,淡泊而寡欲便是道家人士的追求,常人無法理解,卻是
他們的日常生活。
|
藺且真人
降
二○二三年四月廿九日
歲次癸卯年三月初十日
詩曰:
又見人間四月天
江湖曲盡逝流年
心頭多少浮塵事
化作春風一縷煙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廿四章
則陽
【則陽的主旨】
天地萬物變化無窮,但都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運行,
那就是「道」。所以,本篇內容雖多,但大體還是在談這個「道」。
【則陽的內容精要】
一、蝸牛角上爭長短
魏惠王與齊威王訂立盟約,可是齊威王卻違背了盟約。
魏惠王大怒,打算派人刺殺齊威王。
將軍公孫衍得知後,認為可恥,就對魏惠王說:「君主,
您是萬乘大國的國君,怎麼會用普通百姓的手段去報仇呢?
我願統領二十萬大軍,為您攻打齊國,這才是大國光明正大的做法。」
季子聽說了公孫衍的言論,感到非常不智,說:「現在不用兵打仗
已經七年了,這是王業的基礎。公孫衍實在是個挑起禍亂的人,
君王不要聽從他的主張。」
華子知道這些議論後,很鄙夷二人的說法,說:「極力主張討伐
齊國的人,是挑撥禍亂者;極力勸說不要討伐齊國的人,也是撥
弄禍亂者。」
魏王說:「既然如此,那應該怎麼辦呢?」
華子說:「您還是求助於清虛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吧!」
惠子聽說這件事後,就向魏王引薦了戴晉人。戴晉人對魏王說:
「有一種叫蝸牛的小動物,君主知道嗎?」
魏王說:「知道。」
戴晉人說:「有個國家在蝸牛的左角,人稱觸氏;有個國家在
蝸牛的右角,人稱蠻氏。他們經常為了爭奪土地而發生戰爭,
在戰爭中陣亡將士的屍首數也數不清,而戰勝者為了追趕戰敗者,
通常也要花費十天半月才會完全撤兵返國。」
魏王說:「唉!這不是在講空話嗎?」
戴晉人說:「讓我為您證實這些話。君主您認為宇宙四方與
上下有盡頭嗎?」
魏王說:「沒有盡頭。」
戴晉人說:「一個人在無盡頭的宇宙遨遊後,再返回於人煙存
在的狹小地方,是不是會感到渺小、可有可無呢?」
魏王說:「是的。」
戴晉人說:「在這人煙存在的狹小地方有一個魏國,在魏國中有
一個梁都,在梁都中有你魏王,那麼,大王與那蠻氏相比,有區
別嗎?」
魏王說:「沒有區別。」
戴晉人辭別而去,魏王心中頓感悵然若失。
戴晉人走後,惠子進見。魏王說:「戴晉人真是了不起啊!
像堯、舜這樣的聖人都不足以與他相提並論。」
本篇的寓意是說:世人爭利、爭土地,在道家的人眼裡看來,
就像蝸牛角上的觸氏、蠻氏兩國在拼鬥一樣,目光短淺,荒謬可笑。
而莊子的觀點則是讓人要從「道」的角度去化解矛盾,也就是
從更高、更遠的視角去看同樣一件事,才能調和處理得周全。
昔時,唐代的白居易,曾寫了一組詩歌「對酒」: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就是他在晚年嘗盡人生百味後,借用上述典故寫出的詩歌。
【則陽的人生哲理】
一切是非爭奪,頑固成見,在萬物一齊的大道之觀照下,
都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莊子的處世態度是淡泊名利。因為,淡泊名利者能在眾人面
前不驕傲自滿,在別人譏諷面前不灰心喪氣,始終保持平和從容、
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他不做名利的俘虜,也不為各種利欲所左右,因此,能讓自己
的生命品質不斷昇華。
|
「虛原聖訓」 正鸞智筆 李生扶 |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五月十三日
農曆癸卯年三月廿四日
聖示:吾今日登台訓鸞、濟世。
論「以心制慾」
夫慾者,由心而生,由念而起,一個人若慾望至深,不止傷身
、造業,甚至將傷及生命;而氣血乃人體運行之根基,氣為陽、
血為陰,陰陽調和乃自然之道,若缺其一,則陰陽不調,將失調致
病矣,不可不慎!
古之論語有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亦即在二十歲前之青年,血氣尚未穩定,對許多外在事物之判斷
能力尚未健全,受外在環境事物影響,尤其是色慾,故當戒色,以免
沉迷、傷身而耽誤學業;而二十至四十歲之壯年,在出社會之後,
隨時將面臨形形色色之狀況需應對,而此時血氣方剛,若不稍加控制
己身之脾氣,則易與他人發生爭鬥,傷及生命;五十歲以後之人,
血氣逐漸衰退,此時已年過半百,經歷過許多大風大浪,對世間許
多事物與認知會有所留戀與執著,故應當戒其貪念、執著,以免造
成無法挽回之憾矣!
故世之人,在人生各階段應當:
一、
少之時:當志於學,捨其慾。
二、
壯年時:當志於事(業),捨其樂。
三、
老年時:當勤於修,捨其貪(執)。 世人若秉持上述之原則,在人生各階段務其本份,循正道而行
,將能有所得矣,盼世人能理悟行之、守之矣。 |
張果老仙翁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五月十九日
農曆癸卯年四月初一日
聖示:吾今日降駕訓鸞,觀現今社會有是非眾多,多起因於人與
人間之不信任所致,故以「信」為題論述之。
「信」者誠也,人若無信,則無以立,若無信,人與人之間將
充滿猜忌,社會之紛亂亦將永無止息。
而「信」乃一個人立業之根基,人在社會上必定要靠他人之
協助,無法離群而獨立,欲取信於人,必先自己守信,若自己不先
守信於人,則定無法立業,故信亦為立業之大本也。
論語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
其何以行之哉。」
此乃孔夫子有感於人若無誠信,將無以在社會上立足所云:
即指一個人若言不由衷,行不履約,不知其何以處世為人?就好
像牛車無輗,馬車無軏一樣,又如何能駕御呢?(註:古代車轅
前軸與車衡相連接之插銷,牛車為輗,馬車為軏。)
是故,「信」在為人處事中佔有極其重要之地位,是以孔夫子
盼世人能以信為志,而成其業也,倘若無信,則萬事皆無以為之。
現今之社會由於詐騙之事到處橫行,天天出現在新聞之中,無
形中亦加深了人與人之間對「信」之失望,拉開了人與人之距離,
時日一久,即便日後遇到真正有「信」之人,亦無人能信以為之矣!
盼世人能秉持「信」之信念為人處事,若人人皆能以此為之,
方能逐步拉近人與人之信任,進而匡正社會風氣,避免社會之惡風
繼續沉淪!
|
台中南天宮 關聖帝君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五月二十日
農曆癸卯年四月初二日
聖示:吾今日蒞駕虛原堂,見堂外毫光萬射,足堪貴堂代天宣化
之道果甚豐,盼貴堂眾鸞生再接再厲,持志堅行,繼續共負
代天宣化之責!
詩曰:
萬善之源本為仁
慈悲側隱樂頻頻
良善助人堪及眾
勸爾黎民要認真
論「仁為萬善之源」
夫行善者,皆出自於仁;有仁心之人,始能行善也,故曰:「仁為萬善之源。」
天下間,萬物皆以仁為本,仁存則萬物生,仁絕則萬物滅矣!怎奈世人
多不肯立志求仁,認為仁道與我距離尚遠,殊不知若能立志以仁致力行之,
豈有不可行之者乎?實不為也,非不能也。
凡行善者,如助印善書勸世,捐建廟宇供人宣教,資助校舍培育英才等,
皆自出於仁心,若無仁心為其原動力,又何以解囊助人者哉?
故有仁心者,心中常存慈悲、善良、博愛、側隱之心也,若有仁心,
始能慈悲佈施、為人善良、博愛濟眾、惻隱救難、見義勇為,則世間將
充滿祥和之氣矣!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可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與惡乃一念之差也,盼世人能存仁心
以為萬事,自然可遠惡徑之路。
今日吾簡述仁之重要,盼眾鸞生體而行之。
|
哪吒太子 降
中華民國一一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農曆癸卯年四月初七日
詩曰:
人生在世本迷茫
處處留情為誰忙
四處尋芳淫業深
怎奈人生到頭亡
聖示:吾今日特以「人生何必尋歡」為題,盼世人能了卻情慾之海
,以明心得以見性。
吾觀現今世人每每到了夜晚,三五好友在酒足飯飽,酒酣耳熱之
際,便時常相約「續攤」,所到之處不是聲色場所,便是有女陪仕
之場所飲酒唱歌,而有些場所更有脫衣陪酒,好不歡樂,表面上看
來在這樣的氛圍下享受到了短暫之快樂,但無形中卻犯下了淫禍而
不自知,甚可悲矣!
甚至有許多已婚之男性,棄家庭於不顧,成日沈迷於此類聲色場
所,無形中將影響其事業及功名而不自知,不只花錢傷身,更墬
入迷茫而不自知。
所謂:「萬惡淫為首。」世人若無法在混沌的世界中把持自我,
修練己身之品德操守,只會將己身原有之福德消耗殆盡。
此類之聲色場所皆所費不貲,隨便皆是萬元起跳,若能將此金錢
節省下來,運用到己身之家庭身上,如給小孩更好之教育資源,
亦或是讓子女與父母一同出遊,培養親子之關係不是更好嗎?
亦或是將此金錢拿來濟弱扶貧,損助慈善機構、助印善書勸人
向善……等,任何其他行善之花費皆比花費在此等聲色場所好的多。
吾甚感嘆現今有眾多道德沉淪之事持續不斷在俗塵中綿延,
且更有持續惡化之趨勢,枉費眾神仙佛頻頻下凡揮鸞闡教,
倘若世人再不知收斂,時日一到,天禍降臨嚴懲,休怪蒼天不慈
,盼世人能悟此事之重,及時回頭,以免後患無窮矣!
|
「道德經淺說」 |
寵辱章第十三
經文:寵辱若驚。
【解】順境得志的時候,就高興的不得了;逆境失敗的時候,就忿怒頹喪,
心生不平。
【註】寵:榮耀、得志、順境。
辱:毀辱、失敗、逆境。
經文:貴大患若身。
【解】將我們身體的存在,看做是大患臨頭般的嚴重。
【註】貴:重視。
經文: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是謂寵辱若驚。
【解】什麼叫做寵辱若驚呢?一般人認為,得到成功,受人尊崇,
是榮耀的;遭到失敗,受到不敬,是屈辱的。得失之間,心神就
在那裡上下起伏者,這就叫做寵辱若驚。
一般人都會在乎別人的眼光和想法,受到批評或讚賞,心就會像皮球
一樣跳來跳去,一點定性也沒有,情緒永遠被人事外境牽來牽去,
好像牛。真實的自己那裡去了?被人捧著,就覺得自己很偉大;
被人踏著,就覺得忿怒和不平。其實捧你踏你的,也都是普通的凡
夫罷了。佛仙是靠凡夫所捧才成佛仙的嗎?修行修什麼?修心而已。
經文: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
,吾有何患?
【解】什麼叫做將身體的存在,視做大患臨頭般的嚴重呢?因為
我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身,若我無身,我又有何
憂患呢?
我們高矮胖瘦的外形,以及美醜強弱的身體,乃是由於前世的起心動念
及所造之「業」而生成,其實只是一個由地水火風所組合的「假身」。
為了滿足這個身體的享受和慾望,為了顧及這個身體的形象和名聲,
造作了許多的罪業,費盡了許多的辛苦。為了此身掙一輩子,掙到了
什麼呢?除了掙到了一身的罪業,我們又得到了什麼樣的快樂和提昇呢?
經文: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託天下。
【解】若有人能以重視天下蒼生的疾苦,就像重視自己身上的疾苦一般;
愛護眾生的心,就像是愛護自己的身一樣,這樣的人,我們就可以把天下寄託給他。
視眾生苦為己苦,視眾生病為己病,如此大慈大悲的心,非是自私自利的凡夫所能及也。
|
『 心靈智慧』 |
主題:凡事有因果,世間所有一切,都不是機緣巧合。
明朝嘉靖年間,有一位名叫袁表的讀書人,雖然年紀不大
,但卻天資聰穎才華出眾,在當地有神童之譽,街坊鄰居都認
為這個小夥子將來一定前途無量。
那個時候的人,對人生命運比較迷信,家裡人就帶著袁表找
到一位精通命理術數的先生,請他幫袁表算一算將來的吉凶禍福
,前途發展。
這位命理先生一年接著一年往下進行推算,一直算到袁表壽
終正寢之日,最後說:「你的人生如同坦途一切順利,只可惜壽
命短了點,只能活到五十三歲。」當時,袁表才十幾歲,自然不
會相信,認為算命的滿嘴鬼話一派胡言。
但是,隨著袁表的成長,時間的流逝,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的人生
竟然和算命先生所說一模一樣,比如什麼時候大病一場,什麼時候科
考中舉,什麼時候入仕為官等等,當越來越多的命運軌跡被一一應驗
以後,袁表開始徹底相信「命運」二字!
一想到自己未來的命運都早已註定,一想到自己只能活到五十
三歲,袁表簡直萬念俱灰,覺得人生再也沒有任何意義,他開始變
得消沉抑鬱。
就在這時,心如死灰的袁表非常幸運地得到了一位高僧點撥,
讓他在人生最灰暗的時候悟出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以及
「從前種種如昨日死,從後種種如今日生」等人生至理。
如獲新生的袁表,改名叫袁「了凡」,有了卻過往之意。
從此發願立志,修心行善,一段時間以後,當初算命先生斷下的
預言不再靈驗,袁了凡開啟了「命由我作」的全新命運,最終活
到了七十四歲。
晚年他留下一部家訓叫《了凡四訓》,以他的親身經歷,講述
了人生命運的智慧與真諦。《了凡四訓》中提到的「因果」,就是
指,世上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巧合!很多看似運氣和偶然的事情,
其實背後都有「因果」在推動。
好因得善果,壞因種惡果, 這一法則背後,至少存在五種力
量在推動,使得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並非偶然或運氣。
一、修心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一種無形的吸引力,古人稱之為「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所以,善友、惡友是由我們內心的思想、精神、吸引而
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切修行都是修心為主,《了凡四訓》的作
者袁了凡,從心如死灰到重獲新生,就是得益於修心。
二、信念的力量
越積極的信念,越能帶來積極的結果,越消極的念頭,越容易給
自己帶來壞事。《了凡四訓》認為,人的信念時刻作用於因果,只有
建立並堅持積極的信念,才會得到積極的福報。
三、專注當下的力量
人,既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也無法憑自己的意志主宰未來,能夠
決定的,唯有當下,如果當下的自己有積極的信念,當下的自己能散
發樂觀的吸引力,那麼當下這些積極樂觀的「因」,未來就會帶給你
與之對應的「果」,人生由此就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四、利他行善
《了凡四訓》說:「福之將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禍之將至
,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也就是說,人有沒有福氣,只要看有沒有
行善,一個人會不會招災惹禍,只要看他有沒有造惡。這其實就是古
人一直堅信的「善惡皆有報」,而行善積德,自然會得到福報。
五、原諒和寬恕的力量
無論個人恩怨還是國與國的爭鬥,都可以用原諒和寬恕消解,但是,
很少有人願意使用這種力量,他們被憤怒霸佔了心靈,被仇恨掌控了
思維,於是這個世界每天都在上演各種衝突與矛盾。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被原諒,但大多數的恩怨其實並不
值得糾纏,人往往被怨恨拖累。《了凡四訓》中有句話:「從前種種
,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試著原諒別人,試著寬恕
自己,你就會成為一個煥然一新的人!
|
主題:千古奇文《漁樵問對》:一場辯論,揭示人生禍
福利害的終極奧義!
觀點一:利與害是共生共存的,要用辯證的思維,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
北宋時期,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有位樵夫路過一條小河,過橋時,
碰上了一位漁夫,在小河岸邊垂釣。
樵夫問:「能釣到魚嗎?」
漁夫答:「能」。
樵夫問:「那不用魚餌能釣到魚嗎?」
漁夫答:「不能。」
樵夫問:「魚因吃餌而亡,人卻因為吃魚而受利,兩者都是因為
食物,為什麼得到的結果截然相反呢?」
漁夫答:「人和魚其實都在面對著相同的利害關係。
魚去咬魚餌,是為了生存,人在水邊釣魚,也是為了生存。魚吃魚
餌有被釣的風險,那人在江河湖海中釣魚,也一樣有失足落水的風險。
對於魚來說,不吃食物會餓死,吃了食物可能會被釣,但被釣是有
概率性,餓死是必然性,所以它必須奮力一搏。
人也一樣,釣不到魚就挨餓,釣到了魚才有的吃,這不也存在概率性嗎?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你只看到了事物的發生,卻不知曉其中因果關係。
世間的利害,不就是如此因因果果,共生共存嗎?」
觀點二:世間萬物紛繁複雜,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看待萬物呢?
樵夫又問:「你知道怎麼觀察天地萬物的根本嗎?」
漁夫答:「觀物有三個層次:
一、以眼觀物:用自己的眼睛來辨別事物,辨別是非。
二、以心觀物:用自己內心中的觀念,來衡量事物的價值與是
非對錯。
三、以理觀物:將自己的主觀判斷拋出在外,以純粹客觀的眼光
來看待世界,甚至將自身也視為萬物中的一員,不起任何分別之心。
當一個人不再受困於自己的主觀意願的時候,他的思維就能夠
接近於道,而這就是聖人的境界。」
觀點三:福可以依靠祈求而得嗎?
樵夫又問:「有人禱告鬼神以求福,福可依靠禱告而求得嗎?」
漁夫答:「福禍無門,惟人自召。言行善惡那都是人的因素,
福與禍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果循環是天道的規律,鬼神豈能違背?
如果自己做了壞事,上天降下的災禍,祈禱又有什麼用呢?
還不如平時多修德積善,這才是君子的本分。」
觀點四:天命與緣分
樵夫又問:「你是如何釣到魚?」
漁夫答:「我用魚竿、魚線、魚漂、魚墜、魚鉤、魚餌這六樣漁具。」
樵夫問:「具備這六種漁具就可以釣到魚嗎?」
漁夫答:「六物具備而釣上魚是人力所為,六物具備而釣不上魚
就非人力所為。」
砍柴老人越聽越糊塗了。
漁夫解釋道:「人能夠控制的叫做『緣分』,我準備好漁具並且
到這裡釣魚,就是我能夠控制的。
如果漁具齊全還釣不到魚,這就是『天命』,就是天意。
一個農民如果只想著豐收,卻不去照料莊稼導致荒蕪,這叫人禍
,就是沒有盡到本分。但如果勤勞耕作卻遇到水澇乾旱,這叫天災
,也就是命。」
觀點五:貪是傷害自己的根源
聽到這裡樵夫徹底被漁夫折服了。
樵夫又問:「我經常扛柴,扛一百斤也傷不了我,再加十斤就傷了我
,這是為什麼呢?」
漁夫說:「扛柴的事我不懂,但是我懂得釣魚。我有的時候釣到大魚
,魚的力氣很大,拉又拉不上來,又捨不得放棄,來來回回花了好長
時間才把魚弄上岸,有幾次差點被魚帶入水中淹死,這就不僅僅是傷
到身體了。 魚和柴雖然不同,但因貪心而使人受傷,卻是一樣的。一百斤是你的
力量所能夠承受的,雖然多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在一百斤以外,
就算是一毫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何況是十斤呢?」
聽漁夫說完,樵夫大感敬佩,拜謝道我聽說上古有伏羲說完挑著擔離開了。
|
『法句經-故事集』 |
主題:捨棄貪欲與嗔恚
偈曰:跋悉迦花雖然很香,但是花期極短,日出綻放,日落凋萎。
修學禪定的比丘,當關注於跋悉迦花的香及其短暫的生命週期,
捨棄心中的貪欲和瞋恚。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
曾提及一群比丘與跋悉迦花的故事。
一群來自舍衛城的比丘向佛陀取得禪定的修行方法後,
便到樹林修學禪定。
他們每天早上看著跋悉迦花盛開,黃昏看著它凋謝,於是
他們心想:「在你凋謝前,我將捨棄貪欲、瞋恚與愚癡。」
他們精勤於禪定的修學,佛陀在禪定中看見他們,發出一道金光
,將自己的影相呈現在他們面前,對他們開示道:「比丘們,
這花朵從其莖上凋萎,因此你們應該發奮努力解脫生死之苦。」
聆聽佛陀的開示後,這群比丘都證得阿羅漢果。
評論
本篇敘述了一群比丘,觀照於跋悉迦花在早晨開花,
黃昏凋謝的情景,在這個比喻中,那些集中精力觀照某些
事物者,獲得更高深的知識。
佛陀的教學系統以訓練心為主要目的,棄除心中的垢穢和
腐敗以培養固有的本質,才能完全達到徹底的知識,這是超越
苦界的途徑。
|
『 醒世歌』 |
七七、行貴精進
(一)
道須由行兮非由言 君子重行兮小人言
佛法貴行兮在精進縱其寡聞兮入道先
(二)
雖其多聞兮不修行 有教無行兮不聞等
盲者繪象兮自不見為人數寶兮已無文
此揭所謂精進乃指精力專一,鍥而不捨向道勇猛邁進之義。
書經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反之,為井取水,所鑿其深,
如不見清泉湧現,絕不中止。
故仍不惜憑籍其願力、毅力與恆心,鍥而不捨,勇猛精勵,
則必也得以為井得泉,鍛鐵成劍,功竟而圓成者也。
此乃精進之精義也。於為學、立業或進修,均可奉之為圭臬而行之可也。
汝其參之。
|
『民間善惡實錄』 |
父阻入闈
我縣裡有一位生員某某,博學能聞,二十歲就成了生員。
先達長輩們都很器重他,說他是後起之秀。
這個人也很自負,說考取科第就像撿個草棍一樣容易。
然而奇怪的是,他屢次考試卻總是落榜。
有一次他準備要去考試,就要出發了,忽然中止了,
不知道是甚麼原因?
有知道原委的人就說:「這個人臨行要去考試的時候,夢見
自己的父親對他說:『凡是去省試應試的士子,祖父和父親都要
先去考院考校善惡。積善之家坐轎子,積不善之家戴桎梏。
兒子你今生的科甲就到此為止了,何必風塵僕僕於道路,
連累父親受捆綁之苦』」
於是此人終身不再參加考試,而以廣文終老。
|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每好矜誇。
釋意:每每喜歡驕傲自誇。 說明: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他的思想才能夠顯著;不自誇的人, 他的功勞才會被肯定;不驕傲的人,他的事業才能夠持續的發展。」 然而現在的人,隨意的就向別人驕傲自誇,不知道是何用意?事實上,
也只是被別人見到他不過是夜郎自大而已!
故事:
晉朝的石崇與王愷,兩個人在鬥富,看誰比較有錢。 王愷作了紫絲步障長四十里,石崇就作了錦步障長五十里,
為的就是要勝過王愷。 王愷曾經拿出皇上賜給他的徑尺珊瑚,向石崇誇耀;石崇就拿起鐵 如意把珊瑚給打碎了,王愷因而勃然大怒,石崇就拿出了家中所珍
藏的珊瑚,都是長達二三尺高,就以一株賠給了王愷。
至於其他的珍奇寶物,兩個人都在那裡爭勝,看誰的比較好。 後來石崇因為犯罪,將被砍頭的時候,就嘆氣的說道:「你們殺我
的目的,不就是想要得到我的家產啊!」
|
『多加鼓舞激勵』 文/丁乾 |
俄烏戰爭的影響,使全世界起了重大的變革,顯而易見的是
,各種原料的供給呈現不穩定的狀態,使得物價飆漲,通貨膨脹
加劇,民眾生活受到嚴重衝擊。
尤其,各種產業也因新冠疫情波及,起了重大變化,再加AI
技術的積極研發,撼動了整個商業取向,很多實體店面紛紛關門,
傳統購物習慣受到挑戰,網路訂購貨品已成主流,人力需求愈加萎縮。
而自動化或機器人進入各行業,更加讓此現象白熱化,導致有
些事業體進行整併或裁員計劃,促使經濟疲緩、停滯,整個大環境
不像過去活絡充滿生機,相對地人們遭遇困絀、挫折的機率大為提升
,情緒波動是常有的事,壓力過高成為生活常態。
因而,對情緒跌落谷底、身心感到疲憊的周遭友人適時加以慰藉,
溫言潤語給予鼓舞提振士氣,往往一念之間的開通,讓他勇敢的接受
事實,重新站立起來,面對未來的人生。
總括而言,一般人在成長過程當中,最容易受到打擊而心灰意冷的有三:
一、經濟的拮据
以往升大學是件困難的事,現在普設大學,人人拿到文憑後,卻發
覺尋找工作不易,除了考取專業證照之外,服務業起薪大都二至三萬
,面臨高物價時代,正常開銷後所剩無幾,如果還要租屋必然捉襟見肘。
因此初入社會,年青朋友常覺沮喪,又逢房價飆升,更有無殼
蝸牛的不確定感,我們碰到類似情況,應加寬慰對方,鼓勵其多元
學習,具備第二專才,轉換適合自己發揮的職場,兢兢業業,愈挫
愈勇,一定可以在工作領域上有所突破。
我們一句打氣激勵的話語,往往使一個人邁向康莊大道。
二、遭逢疾病的試煉
儘管現代醫學發達,人類壽命一直延長,然而由於食物的來源、
攝取問題叢叢,主要是農作物噴灑農藥超標,海洋生物遭受污染,
這些農漁產品食用後,極易引發病痛,而年青族群趨之若鶩的各項
飲品,可說滿街都是,長期大量飲用,健康自然亮起紅燈,何以診
所遍佈,病患眾多,其來有自。
我們對罹患疾病的人們,要升起憐憫之心,多加關懷、安慰,
敦促其慎選食材、改善飲食習慣、作息正常,必能轉化體質、重拾康泰。
三、修行課題
現在萬教齊發,各種學說論點百家爭鳴,有些人體證人生無常,
步履修行之路,原本是樁令人深表慶幸美事,可惜有的卻誤入歧途,
專事追求神通靈異,導致精神萎靡不濟。
如遇此等人士,應善加開導修行以奉行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主,
而喜談玄弄虛、大放厥詞,皆非正軌,快快離去為要。
這也是末法時期屢見不鮮的情事,剖析入裡、正向鼓舞,
往往能使跌落困境的人重新出發。
總之,適時地對他人鼓舞激勵,如同和煦的春風沁入心脾,
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
『迴向功德
Ṭhānissaro
比丘著 |
幾年前阿姜放在世時,有一位女士來寺院打坐。
她是一位在廚房做飯的婦女的朋友。
廚房裡的女人告訴阿姜放,這位朋友有一個特別的問題。
每次她想打坐的時候,她的身體都會不受控制地顫抖起來。
所以她和我們一起在佛塔禪坐的那天晚上,果然,她開始不
停地顫抖。
阿姜放有一個具有通靈能力的女弟子,阿姜放交代她去
調查正在發生的事情。
通靈女弟子看到這位女子身後有兩個人在搖晃她。而那
兩個人就是這位女子宿世的父母。這位女子在那一世殺了他們,
而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女子宿世的父母不喜歡她練習禪坐,
因為,她可能會因此擺脫他們的控制。
所以阿姜放的女弟子問他們:「你們想要什麼?她能做
什麼才能讓你滿意?」
然後他們說:「如果她能幫忙造佛像,把功德迴向給我們
,我們就滿足了。」
正好寺院當時正在造佛像。然而,阿姜放卻告訴女弟子:
「你不能對她說這件事。否則,看起來就像我們試圖從她身上
榨取金錢一樣。」
但幾年後,有人在造佛像,她也參與其中,她禪坐顫抖
的現象就因此停止了。
其實,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遇到過誰,也不知道我們過去
做過什麼。因此,為了以防萬一,迴向功德,還清一些舊債的
確是一個好主意。
|
『靈能與再世』 作者:馮馮 |
加拿大以出產電影明星著名,老兩輩的好萊塢金像獎巨星羅蒙馬西
,是加拿大總督之弟,很多加拿大演員在本國無前途,卻在好萊塢打
出天下,不勝枚舉。
例如老一輩的男星葛連福特也是加拿大人,葛連福特以演出
《胭脂虎》出名,他最近已退休,年老的他公佈他自己能追憶前
生六世之往事。
一次是一八零零年代的牧場主人,三十歲時被人槍殺;
一次是一八四零年代的鋼琴師,患肺病死於三十八歲;
再前一生是法國御林軍士兵,二十四歲為爭女人與人決鬥被殺;
再前一生是英國水手,死於一六六六年;
再前一生是三世紀之羅馬基督徒,被投入鬥獸場餵了獅子。
去年得金像獎的女星菲爾狄娜亦在電視上公開承認自知前生
,是個十七世紀的男子劇作家,故此她十三歲即突然能用古體
英文寫作劇本。
這些名人都已經名成利就,並無炫奇之必要,甘冒被譏之險,
以本身聲譽為賭注,公開自稱知道前生,我相信是有其誠懇真實的。
|
『為什麼要做功德
作者:阿贊多比丘 |
因為功德是一種能量,這能量能夠引導到生活的繁榮,
幸福和成功的事業。
……如果功德少的人,日常生活中就會有很多障礙。
……如果功德累計多了,那麼生活中的障礙就會減少。
……如果功德少了或者用完了,曾經犯過不該犯的錯,
就有機會浮現上來影響到生活,使生活遇到很多的挫折,
或使到生活中會有很多障礙。
例如:疾病來纏,生活不愉快,工作上的崗位會動搖,
相愛的人也會失去愛,即使是有少量的財產,仍然無法
維持保留著。
因此,想要擁有生活中的所有財富和完美,必須有足夠的功德。
無論處於在任何狀態,所有人都必須靠功德,無論你是想過
平淡的生活,想有富裕的生活方式,或者想成為有錢人,
億萬富翁或者是神靈等等……。
甚至佛陀放棄掉所有的慾望,只願望進入涅槃成為阿羅漢佛,
也必須要累積到很多,足夠的功德以及波羅蜜,才能夠穩固
的成為了佛陀,得到真正的快樂。
為此原因,我們也是無法避免的,要累積很多的功德。
想有更完美的生活,成功的事業,背後必定要有功德在
支撐你,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