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2年2月號 第314期 |
<目次> 111年冬令救濟捐助明細 法會訓鸞 生天並不難/奉旨著書 莊子為你開智慧/奉旨著書 道德經淺說 心靈智慧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醒世歌/馮振隆 民間善惡實錄 太上感應篇 光明想念/丁乾 足球球星 信者得見 |
「法會訓鸞」 聖筆 王生 扶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二年十二月廿四日
歲次壬寅年十二月初二日
詩曰:
寒風無意貫高樓
世上人人望列侯
一晌貪歡終是夢
毋留遺憾曳心頭
聖示:一天很短,短得才剛擁抱絢麗的晨光,就已經日薄崦嵫
、晚霞斑斕。
一年很短,短得才剛迎來春意盎然花紅柳媚,就已經秋風瑟瑟
、殘冬臘月。 一生很短,短的才剛享受著風華正茂的青春年華,就已經
暮景桑榆、風燭之年。
正由於寒來暑往流光易逝,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珍惜,
因為,在滾滾紅塵中,錯過的不會再回來,唯有珍惜你此刻所
擁有的,不虛擲生命,才是有智慧的人。
今日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珍惜機緣,參與本院堂一年一度
的週年慶法會,放下凡塵俗事,置身在青山疊嶂、綠樹滴翠的
環境中,同霑法益,度過充實的一天,實乃難得的機會。
又示:昔時,舍利弗尊者聽到阿說示尊者說:「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他就了解有生必定有死,為什麼還要去看戲、
玩樂?這即是舍利弗尊者證初果的智慧。
眾生的性情、品德、才能與稟賦雖各不相同,但不管在哪裡,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個道理是相通的。人往往都會跟自己趣味
相投,或氣質、性情相通者在一起,善者會自然與善者聚在一起
,惡者也自然與惡者聚在一起,不論是過去、現在或將來的眾生
都一樣。
故,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當學習與清淨者相應,要慎選像
舍利弗尊者這樣的朋友與老師,才會聖凡並進,最後超凡入聖。
又示:聖書「生天並不難」業已繳書天廷,茲敘錄功果如下:
參與締著此部聖書全勤者記一道功。
效勞達四分之三以上者,功同全勤論記。
其餘每參與一次以十五功記之,但最高不得超越半道功。
凡參與助印此部聖書者,依祈願酌予照準,爾後陸續印贈者同
之。
又示:莊重之法會業已圓滿成功,茲敘功如下:
主事 ─ 二百功。
副主事 ─ 一百八十功。
參與之鸞生 ─ 一百五十功。
其餘參與盛會者,不論老少 ─ 各記八十功。遠地者加計功四十
,以慰其誠。
又示:今日法會朗朗經聲迴盪十方,上徹蒼穹,誦經組居功
厥偉,主持者加記功八十,組員加計四十功。
又示:香積菩薩們分工合作,井然有序地協助完成盛宴,
實乃辛勤倍至。故今日主廚加計一百二十功,其餘凡有參與
廚房炊事者,加記功四十,贊助食材者除依功過律記功外,
再加計三十功以勉之。
又示:謹訂於農曆壬寅年十二月廿三日(國曆一一二年一月十四日
)星期六,舉行恭送本堂眾恩師回天述職暨恭謝壬寅年值年太歲
星君儀式。
謹訂於農曆癸卯年正月十四日(國曆一一二年二月四日)星期六
,舉行迎迓本堂眾恩師回鑾暨恭奉癸卯年值年太歲星君儀式。
又示:法會已功德圓滿,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辛苦了,可,吾退。
|
「生天並不難」 聖筆 王生 扶 |
韋馱菩薩
降
二○二二年十月八日
歲次壬寅年九月十三日
詩曰:
歲月悠悠顧自行
浮雲淡抹水輕盈
功名苦累隨它去
不再人間悵惋情
聖示:吾今日降為「生天並不難」一書作跋。
跋
《中部•賢經》記載,佛陀說:「沒有任何譬喻能夠形容天界的快樂
,即便是做世界之王的快樂,也還不如天界的千萬分之一。」
世間有很多人誤解佛陀反對生天,事實上,不論是佛陀的出家弟子
或是在家弟子,命終後不是證得涅槃,就是往生欲界天、色界天等
天界善處。
佛陀從未反對生天,只曾說過凡夫生天後仍有下墮三惡道的危險,
所以,佛陀在《增支部》中對給孤獨長者說:「有五種法在這世間
是可愛,可樂,可意,難得的。哪五種呢?一、長壽;二、美貌;
三、名聲;四、快樂;五、生天。這五種難得之法,並不能因為祈
願、希求而獲得……,而是在應做的福德上不放逸而獲得。」
經中記載諸多生天應具備的福德,如禮敬父母,修習布施、供養、
持戒、禪定、梵行等。若你今生無法證得涅槃,轉生天界修行是
一個甚為理想的方式,因為,天界多是平靜、安寧之處,天界也
充滿著善心、有修行的天神,而且生天後亦不需為生活奔波。
所以,若能生天修行,可減少許多惡業的干擾,又能享受福報,
實乃一舉兩得之事也。
今值南天虛原堂「生天並不難」一書即將付梓之際,吾簡數語以為跋。
韋馱菩薩跋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壬寅年九月十三日
|
「莊子為你開智慧」 聖筆 王生 扶 |
藺且真人
降
二○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歲次壬寅年十月廿六日
詩曰:
莫道時來運不及
穩紮穩打方無敵
人生誰不聽天命
天命還需自命依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十二章
在宥
【在宥的主旨】
在是自在,宥是寬恕,「在宥」是指悠閒自在,寬容自得的意思。
反對人為,提倡自然,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就是本篇的主旨。
【在宥的內容精要】
一、黃帝問道廣成子
黃帝在位十九年,政令通行天下。
他聽聞廣成子已得大道,並居住在崆峒山,便親自前往拜見。
說:「我想取天地之精華,來幫助五穀成熟,以養育百姓。
我還想主宰陰陽二氣,以順應萬物的生長,我應該怎樣去做呢?」
廣成子回答說:「你所要問的,是大道的精髓;但你所想主宰的
,卻是大道的殘渣。自從你治理天下以來,天上的雲氣還沒有積
聚足夠就下雨(比喻風雨不調),地上的草木還沒到秋天就枯黃凋落
(比喻炎涼失節)。你想用大道的精氣助長萬物,那反而是摧殘他們
;你想用人的智力去改變人間事,只是揠苗助長而已,哪裡能談論
至道呢?」
黃帝聽了廣成子一席話,回去以後,清齋一心,棄置朝政,築起清
心寂智的靜室,舖上潔白的茅草作坐墊,謝絕交往,獨居三個月,
然後再次前往求教。
黃帝問道:「聽說先生已經通達至道,請問怎麼樣修養身心,
才可以長生不老?」
廣成子回答說:「問得好啊!來,我告訴你什麼是『至道』。
」 廣成子繼續說:「至道的精髓,幽深渺遠;至道的至極,晦暗
沉寂。不要向外觀、向外聽,靜守精神,自然健康長壽。內心
寧靜,不要使身形疲勞,使精神動盪恍惚,這樣就可以長生。
眼睛不看多餘的東西,耳朵不聽多餘的聲音,內心不考慮多餘
的事情,讓內心守護著身體,身體就能夠長生。因為,智巧太
盛就會使你的修道受到敗壞。
我固守這一貫的大道,和保持陰陽二氣的和諧,所以我修身一
千二百年,形體依然健康不衰。」
本篇寓意是說:黃帝問道於廣成子,是想控制陰陽,使其順從人
意。這種想以「有為」治天下的作法,不但破壞了萬物的本性,
也破壞了人的本性,完全是捨本而逐末。
二、至高無上的貴人
希圖治理邦國的人,必定是貪取夏、商、周三代帝王,統治之
利益而又看不到後患的人。這樣做是憑藉統治國家的權力,來
貪求個人的僥倖,而貪求個人的僥倖又能不喪國者,又有多少呢?
擁有土地的國君,必然擁有眾多的物品。擁有眾多的物品又能不
受外物所役使者,才能夠主宰天下萬物。這樣的人能遨遊於天地
四方,無拘無束來去自如,這樣擁有萬物而又超脫於萬物的人,
才稱得上是至高無上的貴人。
本篇的寓意是說:古往今來,勞心於治天下者,皆是為了攘名奪
利,唯有無私、無我的至人,才合乎自然之道,也才是至高無上
的貴人。
【在宥的人生哲理】
在「有為而治」和「無為而治」中,有為是手段,無為也是手段。
表面上看來,有為和無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以工作方法來看,
它們卻是殊途同歸,都是以達到「治」為目的。
而莊子認為治天下不如宥天下,統治者應當無為而治,這樣才
合乎天道。
|
藺且真人
降
二○二二年十二月十日
歲次壬寅年十一月十七日
詩曰:
伏案凝神閱聖賢
老生病死不流連
春光易逝容顏換
歲歲霜絲染少年
聖示:吾今日降著:「莊子為你開智慧」
第十三章
天地
【天地的主旨】
本篇的主旨仍在於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跟《在宥》的主旨
大體相同。
【天地的內容精要】
一、道法自然
貫通於天地的是「德」,通行於萬物的是「道」,善於治理天下
是靠各盡其能各任其事,讓能力和才幹充分發揮則是靠技巧。
技巧統屬於「事物」,事物統屬於「義理」,義理統屬於「德」,
德統屬於「道」,道統屬於「自然」。所以說,古代治理天下的
君王,無(私)欲而天下富足,無為而萬物自化,淵靜而百姓安定。
本篇寓意是說:做為君王者要以德為本,無心無為,讓一切成
於自然,從而成為天道的體現者。這就是《禮記》中說:「悟了
大道,萬事都能成就;無心於獲得,鬼神也會敬服」的境界。
二、快樂是一種自我感覺
莊子說:「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
不醜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己處顯。
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
意思是說:不貪圖錢財,不追求富貴;不以長壽而喜,不以夭折
而悲;不以顯達而榮,不以窮困而恥;不以撈取利益為己有,
不以統治天下為顯赫。顯赫就會炫耀,萬物原本歸結為一,
生與死並沒有差別。
本篇寓意是說:快樂與悲傷都是來自於自身的感覺,它源自於
你對事物的看法,所以,生活中的快樂是自己去尋找的。
懂得生活的人,總是保持恬然無憂的心境,以微笑面對生活,
以寬大的胸懷面對事物。他們不受外物牽累,不被世俗名利
蒙蔽,因為他們懂得,快樂從來都是源自內心的自我感覺,
沒有外物強加於你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三、技藝與機巧
子貢經過漢水南岸,見一老叟正在菜園裡整地開畦,挖了一條
地道直通井邊,抱著水甕澆水灌地,費力又功效甚少。
子貢說:「現在有一種機械,每天可以澆灌上百個菜畦,省力
又功效多,老先生你不想試試嗎?」
老叟問說:「應該怎麼做呢?」
子貢說:「用木料加工成機械,後頭重而前頭輕,用它來提水
就像從井中抽水一般,速度快得如同沸水往外溢出一樣,它的
名字就叫做桔槔。」
老叟臉色微變並譏笑著說:「我從我的老師那裡聽過這樣的話,
有了機械,就會產生機巧之事;有了機巧之事,就會產生機巧之心
;機巧之心放在胸中,就會失去純樸的天性;失去純樸的天性,
就會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會被『道』所拋棄。
我並不是不知道那種機械,只是不願使用罷了!」
子貢聽了羞愧難當,低頭不語。
本篇寓意是說:莊子所推崇的是「技藝」,而非「機心」。
「技藝」是自我潛能的發展,這種發展完全順應自然,能獲得
心靈的自由提升。
「機心」則是一種機械化,其出發點在於功利機巧,目的在於
減輕勞苦,以滿足物質欲望,如此反而會讓心靈愈漸空虛匱乏。
不過,莊子哲學雖然反對機械,但又並非將所有的機械一概
摒棄,而是認為只要是順應自然、保持本性,不為外物所役
,不為機械所累即可。所以,文末才又借孔子之口說出「識其
一,不識其二」的義理。
【天地的人生哲理】
所謂「無為」,其實是為了保持每個人的天然稟賦,做真正的
自己,如此,才不會被外物擾亂心志,而喪失德性,這才是一種大智慧。
|
「道德經淺說」 |
谷神章第六
經文: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解】大道的元神不生不滅,大道的靈性永遠存在,其玄奇
且神妙。萬物之初,都是由此太極之道孕化而生,祂就好像
是萬物之母。
大道幽深,空虛無物,其中有靈、其中有能、其中有神、其中
有德、其中有智,其出神而入化,活靈而活現,是不能以思想
意識去分析研判的。
【註】谷神:比喻大道的元神、性靈。在人即為不生不滅之真
如本性。
玄牝:原始之母。乃太極未明、混沌之初時。
經文: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解】這太極的生化之間,形成了開創宇宙之門,亦成為了
創造天地的根源。
在背後這推動太極運化的力量就是「道」,而這大道的力量
,同樣也推動著一切成住壞空之演變。
經文: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解】綿綿細細,似空非空,似存非存,其含藏之能量,
使之不盡,用之不竭。
人心之谷神,即是道性、即是佛性,亦能發揮綿綿若存
,用之不盡的能力。
萬物雖是大道所創,卻也是由人心所為。心可成佛,心能
證道,大道雖然原本存在,但大道之法,卻是應運人心而生。
人心向道,則佛道之法常存人間;人心背道,則佛道之法
漸衰漸微。道不遠人,人自遠道;福慧不遠人,人自遠福
慧;佛仙不遠人,人自遠佛仙。
當人心漸漸離道,德智自是不能圓滿,我們原本所具足之
福慧,當然是難續難存,用之有盡也。
【註】勤:窮盡。
|
「心靈智慧」 |
主題:「詩佛」王維: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放過自己
懂得放過自己,才是人生當中最大的智慧!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你過得幸福與否,
只在於你自己,與他人真的沒有多大的關係。
唐朝的王維是一位嚴重被世人低估的偉大詩人,王維與同時期
的孟浩然並稱王孟,但宋代文豪蘇軾卻認為,王維的水平要
更高一些,他說孟浩然是韻高才短,但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
王維有一首詩:《酌酒與斐迪》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這首詩是王維約四十歲時與好友斐迪喝酒談心時所作,斐迪與
王維志趣相投,二人經常在一起交流論道,關係非常密切。
本詩主要是說:兄弟啊!我給你斟酒,希望你喝了以後能自我
寬慰,要知道,這世上人情反覆無常,都有可能反目成仇。你
也不要指望那些富貴的人提攜幫助了,因為他們只會恥笑你的
落魄,就連小草也要遭受風雨的蹂躪,含苞待放的花朵也要被
寒風洗禮,這世上所有的事不過是浮雲而已,咱們還不如吃好
睡好,給自己加個雞腿,不要想那麼多。
從這首詩的內容可以看出,斐迪當時應該是遇到了什麼事,
很激動、很憤怒、很煩惱,心情不好,所以才來找王維藉酒
澆愁,而王維則寫下了這首詩送給他,作為開導和勸慰。
王維被稱為「詩佛」,這首詩大概就是王維中年開始,
真正悟道的體現。
「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這個句子看似在說要
與世無爭,實則在說要「放過自己」。許多人認為王維的佛禪
思維,是消極隱世,因為他覺得這個世界太過於凶險,人情
翻覆,世態炎涼,看透了就對這個世界過於失望,倒不如躲
到山裡隱居起來。
這種解釋說對也不對,因為,這是王維的一種人生大智慧,
與其說他是消極避世,倒不如說他是真正懂得享受人生,
享受生活的人,更難得的是,他懂得如何「放過自己」。
在那看似與世無爭的思想之下,藏著的是對生命的通透理解。
很多時候,我們爭來爭去,並不是和外部爭,而是在「為難
自己」。很多人其實是強己所難,還誤認為自己是積極進取
,認為自己在拼命爭取,其實他是在為難自己。
王維所處的時代,李白、張九齡、孟浩然、杜甫、王昌齡,
這些身負才華和積極進取的人,哪個比王維差?但是,李白
在長安大出風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時候,王維沒有湊熱
鬧去結交李白。
儘管王維和李白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孟浩然,但王維就像不
認識李白一樣,為什麼?因為王維根本就不屑於出風頭、
湊熱鬧。他認為沒有必要和太多的人做朋友,把那麼多人
請到自己的生命中,又有什麼意義?過好自己就行了。
孟浩然和李白一樣,一輩子都想在官場出人頭地,但王維
卻只想辭掉官職,過好自己的生活,因為他不想「為難自己」。
生命就是這樣,有的人想要轟轟烈烈,有的人只想過好當
下的每分每秒,享受生命的意義。我們不能因為王維超凡
出世,而指責他是一位消極的人,相反地,他是一位懂得
怎麼樣過好自己一生的人。
王維生活的智慧就是「放過自己」,否則,像前面提到的
幾位詩人,李白、孟浩然、杜甫、王昌齡,他們的結局都
不是很好,而只有王維得以善終。為什麼?就是因為王維
懂得「放過自己」,所以,他在詩文和書畫方面,同樣也
獲得很高的成就,這樣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種大智慧呢?
|
主題:「借錢給三人,花錢買敵人」,老一輩的告誡,別不當回事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好心把錢借給別人,到頭來錢
也沒了,兩人之間的友誼也搞砸了。
有一位很久沒聯繫的同學對我說,希望我能借點錢給他應急,
很快就還。然而,他借了錢之後卻再也杳無音信,這個錢並不多
,但,我是不方便再主動聯繫這個同學的,不然大家都會很尷尬。
借貸關係,原本是一種很簡單的經濟往來,但我們身處一個人情
社會,平常的借貸關係往往會摻雜一些複雜的情感和面子,這就
讓原本簡單的借貸變得更為複雜,從而埋下了諸多隱患,好心借
錢卻造成了花錢買敵人的後果。
老話說「借錢給三人,花錢買敵人」,說的是哪三種人呢?
一、開口就借大錢的人
我們普通人賺錢不易,說得辛酸一點,都是血汗錢,每一分都
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誰的錢都不是彎彎腰撿起來就能輕鬆賺到。
但是有人對錢的概念不一樣,比如你的全部積蓄也就一百萬,
而有個親戚生意做得很大,開口就和你借一百萬,你是借,
還是不借呢?
一百萬,對這個親戚來說可能只是九牛一毛,如果生意失敗,
這一百萬都很可能排不上他優先償還的考慮之列,而對你來說
卻是傾家蕩產,一旦發生問題,你去找這個親戚多半也是徒勞,
因為有可能還有借了上千萬的人堵在他家門口,你擠都擠不進去。
有的人可能會說,你怎麼不盼著人家好呢?要是他周轉過來了
還不得好好感謝你嗎?
話是沒錯,但是借這種錢的風險超過了你所能承擔的極限,
他不會因為你不借這一百萬而破產,而你卻會因為萬一的一次
失敗而傾家蕩產,這樣的風險,不值得咱們普通老百姓去冒,
所以對這種開口就是大數目的借錢者,乾脆不借才是上策。
二、半生不熟的人
熟人之間借錢,如果數目不大,通常都是有借有還。前面所說
哪怕是熟人或者親戚,數目很大的那種最好不借,但是有時候
小數目的錢,對那種半生不熟的人,同樣也不建議借。
比如朋友的朋友,說熟吧!隔著一層關係,說不熟吧!大家又
都認識,其實按照親疏遠近來說呀,這種人就屬於你不知根
不知底的生人,要是借了不還,你肯定得麻煩你們共同的那
個朋友,到時候人家也很為難。
所以,不借錢大不了當下有點面子上過意不去,但卻少了很多
後面的麻煩,咱們不還有句老話說「借熟不借生」嗎?說的就
是這個道理。
三、以借養借的人
就是借錢借成習慣了的那種人,雖然他很可能有借有還看上去
很講信用,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人終究是越借越多,而且他
們有個特點,就是除了借錢以外沒有其他的創造力來支撐自己
的生活,有的甚至借了錢就是拿去吃喝玩樂嫖賭逍遙。
像這種人你要是可憐他,反而是害了他,倒不如斬釘截鐵地
決絕,畢竟,錢是自己的,不借那是本分,誰也不能指責你
什麼,但是借了,那說不準你就成了孫子,欠帳的反而變成
了大爺。
當然啦!,借不借,或借給誰,都得你自己去考量,人生在
世,總不能活成一個不近人情的吝嗇鬼,但借錢可以考慮情
分,可千萬別讓借錢變成考驗人性,因為人性,永遠也經不
起考驗,特別是在錢的面前。
|
『 法句經-故事集』 |
主題:大布施與小布施的故事
偈曰:
雜草害田地,貪欲害世人。
施與離貪者,故得大果報。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阿耨
樓陀尊者與安古拉(Aṅkura)天神的布施故事。
有一回阿耨樓陀尊者到村裡托缽時,天王因陀伽布施予他一湯匙的飯
,雖然安古拉天神在過去世的一萬年裡修建了一排十二由旬長的火爐
並大量布施,可是這種福報卻不如天王因陀伽一湯匙飯的布施。
佛陀說:「比丘啊!在布施時應該辨別,如果把種子種在良田裡,
會比布施予無數人當食物的果報來得大,可是很多人並沒有這麼做,
所以獲得的福報也不大。」
佛陀就這麼規勸那些樂於布施者,在布施時要懂得識別對象和內心
的素質(喜悅、主動、明白因果),只有把種子種在良田地裡讓
它開花結果,才能獲得更大的福報,接著佛陀開示了這四段詩偈。
評論
布施是一種美德,也是通往彼岸的第一道橋梁,它賜予布施者不自
私與不邪惡,及發展無私和淨念的雙重福報,使布施與受施者都獲益。
布施是一種難得的機會,應該謙虛和平等的布施,布施後不要居功
,也不要把那些受施者當作債主。
本篇四段詩偈中提到的大果報就是指功德,只有布施予那些無貪欲
、無瞋恚、不愚癡、無愛欲者才能得到。
捨離貪欲、瞋恚、愚癡、愛欲後就已得入聖流,成為尊貴的聖人,
擁有無瑕疵、完美品德的聖人就是阿羅漢。阿羅漢在巴利語裡是值
得、應該被供養的意思,這尊貴的稱號被用在佛陀和他的弟子身上
,一直是專門用來形容佛陀和他的聖弟子們。
貪欲、瞋恚、愚癡、愛欲帶來永無休止的輪迴,不捨離貪欲、瞋恚
、愚癡、愛欲,就擺脫不了生死輪迴。
一個人只要斷滅貪欲、瞋恚、愚癡、愛欲,在今世就能證得阿羅漢
果而獲得解脫,這就稱為「有餘涅槃」,由於他還活著,五蘊的繫
縛仍然存在,因此他仍然經歷苦與樂、喜和悲,但是他已無繫縛、
無我執、無區別心,因此不為這些感受而動搖。
當阿羅漢入滅後,五蘊功能停止,他再也沒有感受,他也不再重生
,他的一切受與想已經終止。
而貪、瞋、癡與愛危害世人,猶如雜草危害田地一樣,要布施就應
該布施給那些已捨離貪、瞋、癡與愛欲之人,這才能夠獲得大果報。
|
『醒世歌 』 |
放下
(一)清兮濁兮放下執著
兩者消長兮競相拔河
人力業力兮月將日就
修行落實兮覺行解脫
(二)心兮妄兮邪不正
執著放下兮法益覺醒
此揭示佛治心之道。蓋人心混雜。內心有清與濁含混,有執著與放下共存。
一生之中,雙雙對對,日日月月,皆在拔河較勁。其間非此消彼長,則此長
彼消。是以修行之功夫,端賴於修道而使心不離道,則日就月將,方克期
其落實而得法益達解脫也。
|
『民間善惡實錄 』 |
濟人可以延壽 總鎮王某是山右人,乾隆初年去河南,路過洞庭湖,被風阻隔了
十餘天。他憂悶無聊,想找人能與他交談的,而附近並沒有村落。
第二天有一位老者來拜見,老者容貌清奇,語言也質樸可聽。
問姓氏住所,老者都含糊應答。拿佳餚款待也不拒絕,而且老者
很能喝酒,到百觥也不醉。王某也喜歡喝酒,於是互稱莫逆之
交,天天一起吃飯喝酒。
二人偶爾談及五行之術,老者說:「這個我很有體會,如果不
嫌棄我愚陋,願意陳述鄙見。」
王某非常高興地拿出自己的八字。老者仔細推算,凡是吉凶病痛
以及起居等多項事都寫上日期拿筆詳細記錄了。到年齡五十八的
某天某時,說有墜馬之災,就擱筆不再推算。
王某說:「我的祿位就此終止了嗎?」
老者說:「是命數,修德可以改變,然而修德沒有比濟人更好的
,你請留意。」
說完老者飄然而去。此時風也順利了,於是解下纜繩繼續前進。
以後歷年的遭遇都和老者說的一樣。於是王某奉為神算,吃飯睡
覺都帶著。一天在江上捕獲盜賊很多,細心審問,值得憐憫的十
餘人都放了。
從此他精神愉悅,飲食備常。而所推算的多數都不準了,因而他
也漸漸的淡忘了。
一天策馬山行,他忽然心血上衝,頭暈目眩,像中了邪似的。
於是旁人把他扶下來,經過一段時間才甦醒。而馬則往來狂奔
,數聲長嘶而死。
恍惚中他想起老者的話,拿出以前所寫的一看,時刻一點也不差
。後來王某壽至七十多歲。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咒詛求直。 釋意:在神明前告狀、發誓或詛咒,求神馬上證明
他的道理是對的。 說明:向神明咒詛發誓,不一定要形諸文字奏牘, 凡是與人忿怒爭吵的時候,妄自的呼喚召請神明,
就都算是咒詛。 按照咒誓章說:「凡是一個人在咒詛的時候, 則周圍的人,也多會詛咒他,而一切凶惡之鬼, 也就得以乘虛而入行其禍害了;若不是誠心的懺悔 ,恭請天神降臨解除的話,那就不是那麼容易能
夠斷除咒詛的禍害了。」
所以怎麼可以咒詛呢?
故事:
明朝萬曆初年,西華的里役王著,與繳納賦稅的人家 ,在為所積欠稅錢數目的多寡而爭執時,王著就向城
隍發誓說:自己是對的。 當天晚上他就睡在揚善寺,半夜忽然聽到喝斥開道的 聲音,就起床查看,見到一位官員,站在火炬下面,
戴著頭巾,穿著紅衣,旁邊還有許多的衛士擁護著。 官員大聲的命令,二位壯士就拿著刀走向王著,這時 候,王著立刻拿起了茶几上的墨硯向壯士丟擲,但卻
被壯士手中的刀給刺中,口頰都流著血。 寺裡的僧人被驚醒而起身探視,卻是不見一人,這才
知道剛才王著見到的官員其實就是城隍爺啊! 第二天早上,王著就穿著囚犯的服裝,到城隍廟向城 隍爺謝罪認錯,看到廟中的神像,就跟昨晚夢中所見 相同,而在城隍右邊的那位拿刀的侍衛,身上竟然還
有墨汁的痕跡呢! 過了一個月,王著口頰上的刀傷才痊癒,但是刀痕卻
是很明顯。
【分析】 要知道事情和道理,本來就是有曲有直的,道理若 是直的,則社會上的輿論就很難將它泯滅,日子久了
之後,自然就會明白,何苦去跟別人計較呢? 道理若是曲的,自己反省起來,都會覺得不對,怎麼
還敢對神明咒詛責怪別人呢? 況且凡事都應當要依循著道理去做,安分守己才是, 一旦向神明咒詛,則會被鬼神厭惡,而且必定會遭到
天譴,所以能不戒慎小心嗎?
|
『光明想念』 文/丁乾 |
面對高速變遷的社會,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遭遇無數
的考驗和衝擊,在內心深層留下無可磨滅的記憶,這些林林總總的
吉光片羽,讓我們很容易發動黑暗的想念,在自身的記錄帶中積存
,進而影響未來的運程。
所謂黑暗的想念,大體而言就是容易不滿、猜忌、埋怨、憤怒
、苛責、咀咒、冷漠、憂愁、噪動,情緒無法控管,充滿負面思維
,對於未來,心情低盪到谷底,做事則提不起勁,可謂縈繞著悲觀
和灰色,這是時下許多人常存的生活態樣。
為什麼有此情形呢?因為當今生活壓力太大所導致。
目前的房價過高讓許多年輕族群望屋興嘆,而大學畢業生除理
工科系較易謀職到半導體產業外,其他大都投入服務業,薪資未臻
理想;加以人口老化十分嚴重,中壯階層除照顧年幼小孩外,還需
扶養高齡雙親,可謂傾付全力不得歇息;尤以經濟負荷更為生活難
題,不斷地利率升息,使得每個家庭的貸款壓力再度攀升,這些都
足以使人喘不過氣來,滲入憂煩的因子,日子變得不好過,自然而
然情緒容易崩潰,凡事都往死胡同鑽,信心全然消失,彷彿黑雲罩
頂般。
其實,生命是可貴的,生活是淬鍊的,那能不歷經考驗而能得
到豐美果實,遭逢諸般困境是在所難免的,以什麼視角來對應人生
,才是真正的課題。最好的方式就是常存光明想念,會有柳暗花明
、否極泰來的狀況發生,正向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所謂光明想念,即是感恩、知足、鼓舞、激勵、孝順、坦蕩、
慈悲、助人、喜悅、熱誠,散發正面能量,使人精神煥發,有勇氣、
循正軌邁向未來。這對一個競爭的年代、變化莫測的社會氛圍,
是最佳的處世良方,它能隨時讓我們挽轉頹勢,站在有利的位置。
比如,我們在職場上工作表現未獲主管青睞,絕不能整天埋怨
、不思改進,反而應更積極,於業務推動尋求突破,樂觀面對,
方為正道。或者在夫妻相處發生歧異時,絕對不要口出惡言,應以
感恩之情對待,繼而退讓,謀求共識,才能有效解決,重歸舊好。
就是前所提及房價過高、財政負荷沉重及人口老化,青壯階層
需照顧老小的實際遭遇課題,都要沉著加以疏理,做好財務規劃、
慎選老人安養及幼兒托育,妥適安排處理。任何消極、推諉作法及
搪塞之詞,均無助於釐清事實和妥適解決,反而使問題更加複雜化
而呈現延岩、懸置的狀態。
因此,常存光明想念,以積極、負責任的方式應對,絕對可使
遭逢的困境化險為夷,邁向光明坦途。
|
『足球球星:偏鄉學童比我更需要這筆錢』 |
現年三十歲的足球巨星馬內,是二○一九年和二○二二年非洲
足球先生,也是德甲拜仁隊的主將,戰績卓著。但除了球技以外,
媒體也熱愛報導他私下的為人。
外界眼中的馬內善解人意、生活簡樸,足球媒體形容:「即便
是敵隊支持者,也很難討厭他」。
週薪二十五萬英鎊(約新台幣九百餘萬元)的德甲球星馬內,
曾被人目睹拿著螢幕破碎的智慧型手機,還用得甘之如飴,直到
隊友送給他一部新手機,馬內才捨得扔掉舊手機。
這個在足球界不太常見的景象,一時蔚為話題。
面對記者的提問:「為何連螢幕也捨不得換?」
馬內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把工資都捐給村民了。」
馬內接著說:「我是可以買更多東西,但這些對世界有什麼幫助?」
他反問記者:「小時候我吃不飽、必須出來工作,我赤腳踢球
、也沒有學可以上。可是我永遠不會忘記,村民們湊錢送我去踢球
的日子。現在我有錢了,能幫助別人了,我更想拿這些錢去蓋學校
,讓貧困的人有東西吃、有衣服穿。」
他說:「我沒必要買十輛法拉利、二十隻勞力士鑽錶或二架
飛機,我只希望故鄉的人民,能享受到一點點生命賜予我的恩典。」
一如媒體口中的馬內:雖然飛黃騰達,卻從不忘本,他說:
「我希望粉絲們都能看見我的家鄉,因為那是我的本源。」即便
他當選了非洲足球先生,但在頒獎典禮上靦腆的馬內,還是毫不
猶豫地感謝了自己的家鄉父老。
馬內來自西非的塞內加爾,他的故鄉班巴利(Bambali)是座
靠海的小村落,非常偏僻。那裡沒有學校、沒有醫院,整座省分
有高達七成人口生活於貧困中。
馬內從小沒上學,把葡萄柚當足球踢,藉此練就一身好本領。
有天,他踢球踢得正開心,場邊突然有人捎來消息:「馬內
,你爸爸過世了。」
七歲的他杵在原地,難以置信:「當時爸爸病了很久,起初
只吃一般的成藥,病情復發後,藥就失效了。班巴利沒有醫院,
想看醫生得去隔壁村,但他們還是沒能把我爸救活。」
父親的死讓他立下志願,有朝一日,等自己有能力,一定要
讓班巴利的醫療品質提升。二十年後,已經成為足球巨星的馬內
,終於在班巴利蓋了醫院。他說,與過去惡劣的環境相比,希望
一座醫院或多或少,能帶給當地的人們希望。
二○一九年,馬內捐贈了二十五萬英鎊,在他的家鄉班巴利
建造了一所學校;在二○二一年也同樣在他的家鄉捐贈了五十萬
英鎊(約新台幣一千八百五十萬),在班巴利建造了一所醫院,給
周邊三十四個村鎮提供服務。
除了蓋醫院、學校、運動場,他也出錢出力,為極貧家庭提供
足夠的衣鞋和食物。為幫助二千戶村民擺脫貧困,馬內為每戶家庭
提供每月七十歐元的補助(約新台幣二二三九元)。另外,為鼓勵
孩子們讀書,他自掏腰包,為成績出色的學生提供四百歐元的獎學金。
有媒體統計,馬內每年光是花在家鄉與慈善事業的投入,就超
過一千五百萬英鎊(約新台幣五億五千五百萬元),幾乎是他收入的
一半(他還有周邊商業收入),在世界足壇都是獨一無二的。
成名前,馬內衣著樸素,連握手都要鞠躬九十度,成名後,
馬內質樸無華,就像幸福從未來過。這樣的心境並不是每一個人
都能感同身受,德羅巴之於象牙海岸,埃托奧之於喀麥隆,薩拉
赫之於埃及,雖然各有千秋,但都肩負了國家榮辱的使命,未來
,馬內也會是塞內加爾人口口相傳的英雄,因為他從沒有忘記自
己從哪裡來。
|
『屠夫肝癌還殺債』
文/馮馮 |
幾年前,有一家陌生人來見我,拿了一張照片給我看,求我為照片中的
男子診斷病症(多蒙佛菩薩加被,使我能從照片診症)。我不知道這家人是幹
什麼行業的,但是我看到這個男子有肝癌,而且已到了末期,在他的周圍,
還有成千成萬的豬、牛、羊、 雞、鴨…… 等,血淋淋的鬼魂向他索命。
「這個人是屠夫!」
我對這家陌生訪客說:「他一生屠殺了無數牲口,他殺的每一刀,
現在都須還債了,他現在每一秒鐘都須忍受千刀萬剮的痛楚,他患了肝癌
,已不可救了!」
這家人全都哭泣,承認我所講的是事實。以前我從未見過這家人,
也不知姓氏,更不知道他們的情況。但是我竟見到他們的父親被冤魂索命
。而且過了不久,他進了醫院,醫生證實得了肝癌,不久不治身亡。
這家人後來到佛寺做了很大的超度法事,請了很多法師去為之念經
。做完了四七,他們碰到我在佛寺,就問我:「我們老爺現在升天了吧?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
我的答覆是:「 沒有!」
「不是做了法事嗎?」他們說。
「沒有用!」我說:「我看見他仍在刀山受罪,千刀萬刀插著他全身
,因為他不信佛法,自己沒懺悔,自己不念佛,他不接受佛力接引。
佛力是無邊的,但也要人自己發心向善,肯懺悔、肯接受才行!
你們別以為一頭殺生,另一頭宴僧念經就可以消除惡孽;因果是自造的
,沒有什麼外力可以改變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