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1年六月號

                    第306期 

 

<目次>

皇母慈音

生天並不難/奉旨著書

莊子為你開智慧/奉旨著書

體天弘道

大道釋疑/結語

心靈智慧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醒世歌/馮振隆

民間善惡實錄

太上感應篇

撰文務求慎重/丁乾

業力與果報

寺廟狗

女餓鬼

 

「皇母慈音」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二年三月五日

歲次壬寅年二月三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詩曰:

 

身無寸畝田  心有半邊天

自在沏茶趣  隨雲月下眠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風雨人生怎是家  何貪秋月與春花

紅塵過客少一位  河海能添幾粒沙

     

懿示:娘今日以「古月照今塵」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古月照今塵

 

           在時間的洪流中,每個人都只是「如滄海之一粟而寄

 

蜉蝣於天地之間」。白在《把酒問月》中感嘆: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意思是說:現在的人有誰見過古時候的月亮?

 

但是今日的月光卻曾普照過古人。古人和現在的人都

 

如流水一般,一波接著一波的消逝,古人看到的月亮

 

和現在我們看到的月亮卻是沒有改變的。

        一千五百年前,李白說「今月曾經照古人」,一千五百年

 

後的今天,這句話依然適用。因為,明月萬古如一,古月依舊

 

照今塵。

        古月相伴著地球,旁觀地球的春夏秋冬、潮起潮落;

 

透視地球人類的恩怨情仇、燒殺擄掠;也欣賞著擇善固執、

 

超脫世外的智者。

        古往今來,多少帝王將相為了一己之利,四處興兵爭奪財

 

寶與富饒之土地,造成戰火紛飛,人民受苦無窮,即使這些帝

 

王將相曾經風光輝煌,最後也是煙消雲散,如黃粱夢一場,

 

然而其所造下的殺業,卻會在未來得到慘烈的惡報,實乃

 

竹籃打水一場空,得不償失。

       所以,最有智慧的人是能看透世間假象,懂得入道而修者。

 

不過,修行不能模糊不清、含混籠統,否則難有所成,此概念

 

可以用一典故說明:

        戰國時代,齊宣王喜歡聽吹竽演奏,而且是要大排場的合奏

 

,所以,組成了三百位善於吹竽的樂師,以吹奏優美的樂曲做

 

娛樂,而這三百位樂師都有豐厚的俸祿。 

        在這三百位樂師之中,有一位名叫南郭的人,本身並不會

 

吹竽,但因貪圖豐厚的俸祿,於是向齊宣王毛遂自薦,並自我

 

吹噓是吹竽高手。齊宣王聽了內心甚為喜悅,因此,將他編入

 

吹竽的團隊裡。

       自此以後,齊宣王聽樂隊吹竽,南郭處士就混在裡面,

 

裝模作樣地做出在吹竽的樣子。由於吹竽樂師眾多,樂聲響

 

亮,南郭混在裡面充數,一直都沒有露餡 

        然而好景不常,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

 

齊湣王也是一位愛聽吹竽的帝王,不過他不喜歡聽合奏,

 

反而喜歡聆聽獨奏的韻味。南郭聽聞齊湣王的喜好後,

 

便趕緊逃之夭夭。

        此典故雖然是警惕一般人,做事、做人不可濫竽充數,

 

但若是比喻在修行上,亦是甚為貼切。因為,修行乃是生死

 

大事,更需要準確地學習。所以,不論是在修行的大綱,

 

修行的內容或修行的方法上,都應當沒有偏差,

 

才能邁向正確的目的地。

「生天並不難」

筆 王生 扶

濟公活佛 

 二○二二年三月十九日

 歲次壬寅年二月十七日

詩曰:

 

老嫗為奴日子艱  奔波半百苦勞煎

殘陽晚景餘輝落  守戒生天不再顛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十四章  老婦生天

 

        天界的天人是屬於「放光的生命體」,天人身上所綻放

 

出來的光芒,直接與他內心清淨的程度有關,也就是貪、嗔

 

、痴去除的多寡有關。若是一位天人對身體的執著很輕微,

 

內心的雜染、包袱也極細微,他的光亮就會非常耀眼。

       佛經裡記載,天人常在後夜(凌晨二點至六點)出現,

 

當天人出現時,森林就被光明籠罩。所以,有經驗的禪修

 

者,透過目睹天人所綻放出來的光芒,是鮮明耀眼、光彩

 

奪目,還是夾雜染污、黯淡少光?即可從中判斷該天人內

 

心的的修為程度。

       昔時,有一位財大氣粗的長者,雖然家私萬貫,但吝嗇

 

貪婪,性烈如火,毫無仁慈之心。

        他家中有一老婢,每天從早忙到晚,沒有一刻休息之時

 

,若稍有些許過失,便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不但穿著衣衫襤

 

褸,連吃的粗食也都不足以止飢。她年老窮困,簡直求生

 

不得求死不能。

       某日,她手拿瓶子至河邊取水,想起自己坎坷的人生,

 

就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正巧迦旃延尊者經過,見老婦

 

愁眉淚眼,便問道:「老姊姊!妳為何如此哀傷悲泣呢?」

       老婢說:「尊者,我已年老體衰,還要做主人家的苦役

 

,加上一貧如洗,吃不飽穿不暖,求死不得,所以泣不可仰。」

        迦旃延說:「妳既如此赤貧如洗,何不將『貧窮』賣掉?」

       老婢納悶的說:「貧窮怎麼可以販賣,又有誰會想要買貧窮呢?」

       迦旃延說:「想要賣貧,就應佈施。妳可以對我布施,

 

我願意跟妳買貧。」

       老婢說:「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就連我手中的水瓶,

 

也是主人的,根本就沒有東西可以布施。」

        迦旃延說:「妳現在就拿著我的缽,去河邊舀取乾淨的水

 

,然後布施給我。」

       老婢依照迦旃延尊者的囑咐去做,迦旃延尊者即為老婢祝願,

 

並教她受持八關齋戒一日一夜,以及憶念佛陀的種種功德。

       迦旃延又教導說:「妳一定要保持善良的心,任勞任怨的

 

工作,不要心生怨恨。待伺候主人睡覺後,妳再找個地方,

 

敷設乾淨的草座,一心憶念佛陀,切莫心生惡念。」

       老婢聽從尊者的教導,返回長者家後即依言奉行,

 

並於隔天清晨天將亮之際,一命嗚呼。

       第二天一早,長者早起後,發現老婢已死,於是生氣咒罵

 

,並使喚其他人以草索繫縛雙腳,將老婢的遺體丟棄至森林中。

       在欲界第二層之忉利天中,有一位天神,擁有無數的天人

 

眷屬,他住的宮殿莊嚴華麗。這位天神因為天福享盡而命終

 

,老婢死後立即取代其地位。

       轉生天界之天神、天女們,若屬利根者,自然知道從何

 

處轉生而來。但若屬鈍根者,就懵懂不明,只知享受天上的

 

福報。

        這位新轉生的天女,轉生至天界後,只知縱情享樂

 

,卻不知自己轉生到天上之因緣。

        正巧舍利弗尊者以神通上至忉利天,他明白這位天女生天

 

的因緣,便問道:「天女,妳前生是因何福業而能轉生此天界

 

中呢?」

         天女回答:「不知道。」

         舍利弗便以神通幫助天女瞭解自己生天的因緣。天女知曉

 

後即帶領五百位天神眷屬來到森林,散發百花、焚燒香料,供養

 

死屍。

        由於眾天神身上所散發的光明,照耀整座村林。大家看見後,

 

紛紛爭相走告,趕來森林中觀看。

       大家看見眾天神在供養老婢的屍體時,便問天神:「這名老婢

 

醜惡汙穢,在生之時,一般人都不喜歡看到她,更何況如今已死。

 

何故諸天神卻勤加供養呢?」

        這時天女即解釋她自己生天的因緣,接著便來到迦旃延的面前

 

,迦旃延即為所有的天人說法:布施論、持戒論、生天之論、

 

欲不淨法、出離為樂等等。

        天女及五百位天神因此遠塵離垢,證得初果,然後飛回天宮。

 

濟公活佛 

二○二二年四月九日

 歲次壬寅年三月九日

詩曰:

 

欲樂牽纏盡是癡  寒霜染鬢莫覺遲

挑燈夜戰禪修事  不再茫然不再失

 

聖示:吾今日降著:「生天並不難」

 

第十五章  念佛生天

 

        一個人死亡之後,會依照下列順序,受四種業力所左右而轉生:

        一、重業:此是最強的業力,沒有任何其它的業可以阻止它,

 

所以,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投生。善的重業是指禪修功德,造此善

 

業者未來會轉生天上或人間;惡的重業是指五逆罪:殺父、殺母、

 

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分裂僧團,造此惡業者未來必定下地獄。

        二、慣行業:習慣性上時常造的善業或惡業。習慣的養成

 

並非一天兩天或者偶爾為之,而是經常地做,長期形成的。例如

 

,一生禮敬長輩,習慣持戒,時常布施、助人、隨喜、說好話等

 

,皆是屬於善的慣行業。

       三、臨死業: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善業與惡業。

       四、已作業:如果沒有上述三種的明顯業力時,宿世所造下

 

的業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哪裡。

       昔時,有一位長者的女兒,心地善良又勤於家務,她每日早

 

起第一件事情,就是淨掃家中庭院和兩側門廊。

       有一天,當她在掃地時,恰巧值遇佛陀托缽完,從她的家門

 

前經過。這位女孩見到佛陀,莊嚴高貴、相好光明,比傳聞中的

 

描述還要尊貴,不但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而且非常專注地目視

 

著佛陀。那種歡喜心一直縈繞在心頭,久久都無法忘懷。

       然而,這位女孩的壽命並不長,沒多久就突生重病身亡。

 

不過,由於她心中時常憶念佛陀功德,因此死後即轉生天界。

       一般屬於利根而轉生天界的天人,能夠思惟憶知三件事情:

 

一、我前世是何種有情之身?二、我現在是生在何處呢?

 

三、我過去世是造了什麼善業,而使我生到這天界呢?

       這位女孩即是屬於利根者,因此,她生天後思惟憶知了三件

 

事情:一、自己的前世是人類;二、自己已經生在天上;

 

三、自己過去世是因為見了佛陀而心生歡喜,時常意念佛

 

陀功德的善業,所以得到了這個生天的果報。

       當她明白上述因緣後,就從天界下降至人間,供養佛陀

 

;佛陀受供養後即為她說法,天女因而證得初果。

女孩生天是臨死善業轉生天界的典型例子,不過,臨死善業

 

常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如果能夠養成造各種善業的習慣

 

,或是進行禪修,未來世就容易往上晉升,而毋須擔憂是否

 

會墮落沉淪。

        在這個世間,很多老人、病人都是在貪戀、牽掛、執著

 

,或是在痛苦、恐懼、後悔中死亡。一個人在臨終時如果生

 

起不善心,就容易引發惡業成熟,來世往生惡趣;如果生起

 

善心,就容易引發善業成熟,來世往生善趣。

        因此,適當的臨終關懷甚為重要。適當的臨終關懷有下列

 

重點:

        一、提醒臨終者憶起曾做過的善行。

        請他的家屬、親戚或朋友,宣讀他曾經做過的善行,

 

當臨終者憶起曾經做過的善業並感到高興時,將有可能在

 

下一世,投生至天界或人間。

       二、勸導放下對眷屬、財產等身外之物的執著。

       可以勸導他放下對身外之物的執著,但不要勸勉放棄生命。

 

例如:「人生充滿痛苦,你不要執著這個肉身。」因為這種話

 

是在鼓勵他放棄生命,若是臨終者因為你的話而放棄生命,

 

你將犯下殺生之惡業。

       三、以他的名義做善事,然後讓他隨喜。

      以臨終者的名義去布施、供養,然後在他面前讚歎這些善行

 

,讓他生起淨信心,同時提醒他應該對所做的功德感到高興,

 

這就是隨喜的善業。

         四、教導他禪修業處。

        例如:專注呼吸、散播慈愛、佛隨念等,讓他平靜、

 

歡喜地離世。

        五、為他誦經、說法等。

        適當的臨終關懷,不僅可以幫助臨終者驅除對死亡的恐懼,

 

而且可以改變他們下一生的命運,這是身為子女者都應該學習

 

的善法。

 

 

「莊子為你開智慧」

筆 王生 扶

韓湘子仙翁 

二○二二年三月廿六日

歲次壬寅年二月廿四日

詩曰:

 

人生享有幾多秋  風雨如磐從未休

黃土埋身已過半  痴心還要為誰憂

 

聖示:吾今日降為「莊子為你開智慧」一書作序。

 

 

 

       戰國時期,中土的思想和文學,就已經有甚為玄遠、

 

高深之水平。戰國時代的莊子,雖然一生隱默少聞,卻論

 

述甚豐,他能悟人之不得悟,言人之不能言,浪漫又不失

 

深刻,自然又多含詼諧,行文汪洋恣肆,常令人意出塵外。

       莊子的論述方式主要有下列三言:

       一、以卮言為曼衍

       卮言是指,出於無心而自然流露的語言,這種語言層出無

 

窮,散漫流衍地將道理傳播開來,並能窮年累世,持續流傳下去。

       二、以重言為真

       重言是指,為了讓他人接受自己的道理,而托己說於長者

 

、尊者、名人之言語以自重。

        三、以寓言為廣

       寓言是指,凡出自虛構、別有寄託的語言,無論是禽言獸語

 

、離奇故事,或是不同時空、素昧平生的歷史人物,說出海闊天

 

空的對話,均屬寓言。此乃是莊子的主要論述方式,故,莊子亦

 

自云:「寓言十有八九」,也就是說其論述的大部分篇幅,都是

 

透過寓言故事來說理的。

       在精神上,莊子追求逍遙無恃的自由。在生活態度上,則鄙棄

 

榮華富貴、權勢名利,順應自然,在亂世中保持獨立的人格。這種

 

人生意境,放在現今對權力欲望和金錢遊戲,空前氾濫的現實世界

 

,更顯得高貴稀有。

       因此,透過「莊子為你開智慧」一書,眾生必能體悟莊子知天命

 

,順天意,隨遇而安,悠然自得、瀟灑過一生的真理。

今值南天虛原堂「莊子為你開智慧」一書即將開著之際,吾簡數語以為序。

 

韓湘子仙翁序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壬寅年二月廿四日

 

「大道釋疑(卷八)」

結語

      「業力相牽,果報難避。」在這人世間,凡事都離不開這

 

個業力,業力就是吾人一切善惡的作為,如起心動念,開口動

 

舌,舉步動足,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點滴累積而來,無不都

 

是在這一念心的造作,那份的力量叫做業力。種善結善果,種

 

惡結惡果;萬法皆會空;唯因果不空|經云「縱經百千,所

 

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心要真,旨清淨真純,以臻明心,明心者如同大圓明鏡功能

 

;人能真心流露以愛人人,最善最真;修要在二六時中多用心

 

,修得知所發心、得解行並重、得虛極這一念心於大定、得煉

 

就身心於極端正氣堪竟功。但凡此心尚未能呈顯稍趨清淨狀者

 

,則法就有難以入心之嫌(此即書看不下、經聽不進、且厭離

 

諸善行),甚者心猿意馬,哪就任雜念叢生不已,恐比無修更

 

形落差矣!爾這就是時下大多在修學過程中會輕易犯下進進退

 

退心難定;或浮浮沉沉意難靜之課題。

       經云:「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所以修行者務須以真誠、正意、立願、與不斷布施行善以開闊己

 

大愛胸襟,且信根要深廣,才能體會到實相的法,只要有心追求

 

菩提(即無上佛果)大直道,就能「常存慈悲心,以力行五戒與十

 

善道」,人人有此心,人人可做到,何樂而不為呢?爾這就要

 

好好照顧每一個起心動念。

       人無大信大願力,就難戒掉一切慾貪,恐有欲有執念較重者

 

皆易陷輪迴而難解脫矣!故修須時時深省警惕,更須念念專注心

 

神往內觀照|一念心能造就我們成佛;一念心也會使我們陷入輪

 

迴六道而始終未能醒覺。可鑑修最所要戒慎注意者,全在吾人是

 

否能堅毅這一念心恆持於正善;而永不起一念邪惡。總之,

 

「萬法唯心造,修有千門萬方,唯心能止息於人念堪寂靜、契真。」

      「心為道場,守心無妄念;以戒為師,守戒去惡行。」

 

修能實踐身心於無妄念、無惡行之殊勝者,其已深悟「覺為聖佛

 

,迷為凡夫」,所以唯能「存誠去妄,去迷入覺」者,堪證聖

 

、證佛哉!「或欲知修何心境堪解脫?其實修在身心,全在滌

 

淨此心下工夫,所以但看孰能修到『無我、無欲、無執、無妄』

 

堪解脫。解脫者|屬去迷入覺矣,乃出離無明、煩惱、痛苦而

 

得解脫;解脫,須能徹底放下一切慾望與執著之束縛而得輕安

 

自在,讓身心不生一妄念、不著一塵染,而安住己心性靈恆持

 

在寂靜清澄;斯已煉就此心回復人人本具之真如佛性;人心即神

 

,本來就是佛。」以此共勉之!

末學林生 合掌頂禮


「心靈智慧」

主題:讀懂蘇軾詩詞中的「無常」,就讀懂了人生,從此釋然

 

       人生有時候非常地殘酷,充滿各種變數,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

 

,命運就產生波折與起伏,不但要遭受旦夕禍福的世事無常,

 

也要承受生死離別的聚散無常。

       蘇軾有一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蘇軾對「無常」的理解極富詩意,因為他把人生的「無常」和月亮

 

的變化聯繫了起來。他更把這種無常和變化,從時間的維度進行了

 

總結--從古至今都是這樣。

       原來,陰晴圓缺和相聚離別都只是一種常態,需要我們接受

 

和麵對,所以蘇軾最後接著說了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意思是說:既然不能改變無常,那就微笑著接受無常吧!雖然

 

不能相聚,至少我們還沐浴在同樣的月色之下,只希望遠方的

 

親友都能夠平安幸福!

       蘇軾面對人生的無常,雖然也有傷感與無奈,但很快又可以

 

非常豁達、樂觀地送上自己的祝福。這是一個人在面對無常的時

 

候,最值得學習的地方:你可以傷感,也可以無奈,但一定要保

 

持樂觀與希望!

       每個人都必定會經歷人生的無常,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

 

都要承受。在《西江月平山堂》裡最後一句,蘇軾說:「休言

 

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

        在蘇軾的眼中,活在世上只不過是大夢一場,這並不是消極

 

,而是非常淡泊、非常超脫的境界,如果真正讀懂了蘇軾詩中對

 

「無常」的理解,那我們在面對生活的無常時,自然也就能釋然

 

以對!

 

主題: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孔子的升官發財之道,早學早受益。

 

       在生活中,有很多自命不凡的人,他們覺得自己不是普通的

 

凡夫俗子,有著遠大的理想抱負,還有著高雅的情懷和追求,

 

就像古代的文人群體,非常清高自傲。

       但說到底,這些清高的文人照樣希望自己可以升官發財光耀

 

門楣,就連孔子和他的學生,也毫不避諱自己有想要升官發財的

 

俗世欲望。

       其實,升官發財看似俗氣,但卻也是一種正常的人生追求,

 

一個人有再高雅的情懷和理想,也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才能

 

更好地去實現。所以,不需要覺得升官發財就是件俗氣的事情,

 

古往今來,這都是出人頭地實現人生價值的普遍途徑。

        兩千多年前,一位學生向孔子請教:「老師,要怎樣做,

 

我才能當上官掙到錢呢?」

       孔子也不做作、擺架子,很直接地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

 

,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意思是說,你想要升官發財,就要做好兩個方面。

         一、身居官位,首先要多聽少說。

       多聞,就是多聽別人說,做一個傾聽者,盡可能多吸收

 

外界的資訊。如果有疑難的問題,就暫時放到一邊不要隨口

 

就談自己的看法;對於自己清楚明白的事情,也要慎重地說

 

,不要誇誇其談顯擺自己很懂。

        總之一句話,就是要多聽少說,這樣就不會言多必失或

 

者禍從口出。「寡尤」,就是少犯錯誤的意思。

        二、多看慎行。

        多看就是多學,慎行不是少做的意思,而是指對於沒有把

 

握的事,不要輕舉妄動;對於有把握的事情,也要小心翼翼地

 

認真對待,這樣才能「寡悔」。

       三、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當你做到了多聽少說,多看慎行,說話不會犯錯,做事不會

 

後悔,這樣你就能升官發財了。

        其實,孔子是從「言行」這兩個方面來闡述做人做事的道理

 

,哪怕你不是一個身居官位的人,是一個普通人,也應該用這樣

 

的態度去對待生活與職場工作。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如象陷於泥沼,從邪惡處拯救自己

偈曰:勤奮不放逸,攝護自己的心,如大象自救於泥沼。

 

我們要自救於道德污穢中。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時,

 

曾提及一頭大象─皮維雅卡。

       皮維雅卡年輕時是一頭戰象,英勇無比,現在已經老去。

 

一天牠在池塘洗澡時,不慎陷入泥沼中不能上岸,波斯匿王

 

知道這件事後,派馴象師到泥沼拯救牠。馴象師指示戰士們

 

演唱戰歌,皮維雅卡聽到戰歌打起精神,頓時覺得自己尚在

 

戰場鬥志高昂,牠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終於使自己脫困。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對眾比丘開示道:「比丘們,有如

 

大象救於泥沼,你們也應該自救於那污染道德的泥沼。」

       評論:一個人應當樂於不放逸,唯有不放逸的人,才能

 

時時刻刻看好自己的心,能了解自己的思維與行動的人,才

 

能自救於罪惡的深淵,猶如大象自救於泥沼。

       佛陀藉大象自救為比喻,道出自救的重要性。譬喻是佛陀

 

弘法時慣用的手法,大象成功的自救於泥沼,成為比丘自救於

 

垢穢的象徵。

 

醒世歌』

親情

(一)宿殃果熟兮報冤成親  得失從緣兮苦甘同宗

有求無求兮無所求誕  法無有我兮稱法同行

(二)父子母女兮縱線關係  居家有禮兮克盡孝悌

夫妻兄弟兮橫線關係  互敬互諒兮友恭提攜

(三)家兮族兮原是一體  融洽相處兮相契相依

生命榮光兮愛之情誼

此揭示人之親情聚合莫不源自四行。一為報冤行,二為隨緣行,

 

三為無所求生,四為稱法行。此乃依四行觀而謂之者也。親情在

 

人生中扮演極其重要之角色,因芸芸眾生中竟然偏偏有緣相聚成

 

家人,誠屬不易耳。

當今之世,大多企業已邁向垂直分工之時,家族因而各奔東西或

 

南北,以致親情逐漸趨於淡化而疏遠。如此演變,似有在家族成

 

員之間建立溝通平台以為挽救之必要。

在人生旅程如能具有濃烈之親情,其生命方可散發出充份活力之

 

榮光焉。

 

『民間善惡實錄

負金孽報

        在江南划船的某人,平日駕駛一艘小船往來在各江、湖間

 

,賺取運費。他常常為商旅載運貨物,船艙甚為乾淨,深受許

 

多客戶的青睞。

       有一位老客戶經營南北貿易,經常來坐他的船。後來老客

 

戶又僱船南下,收到貨物錢以後,在坐船回家途中卻發病了。

 

老客戶估計自己不能到家了,瀕臨死亡的時候,對船家說:

 

「我生重病可能將死,請您能將我口袋裡的錢托付交給我的

 

家人,來生我一定會報答您的大恩!」

       船家安慰他,並且答應會將錢轉交給他的家屬。

       商人死後,船家卻禁不起誘惑,在心中生起了貪念,垂涎

 

金錢,因此,想將貨款全部私吞,占為己有。

       於是船家將商人的遺體收殮在棺材裡,途中埋葬於偏僻

 

的道路旁,然後載著貨款直接回家了。

       後來,船家利用侵吞的金錢,慢慢的出來擴大營運,

 

並且廣置田宅,於是成了當地的富家。

        船家先前是沒有子嗣的,後來生個兒子,外貌長得很俊爽

 

,個性也算乖巧,因此,全家人都甚是疼愛。

       但是兒子長大後,卻不事生產,喜歡四處遊蕩玩樂,

 

而且屢教不改,若是責打他就藏到了床底下。船家很生氣,

 

掀開床簾想使勁打。卻忽然看見兒子像一位老者趴在地上,

 

白鬚冉冉,宛然就是船裡病死的商人。船家心中驚恐萬分,

 

扔下棍杖就走開。

       後來船家兒子更加肆無忌憚,揮金如土,毫無節制。

 

每次要打他的時候,就跑去藏在床底下。船家心裡知道,

 

這是他以前侵占貨款的孽報,沒有辦法。

        沒過幾年,家產就被這個兒子蕩盡,船家依然成了窮人。

 

太上感應篇

篇文:穢食餧人。

釋意:用污穢的食物賣人或給人吃。

說明:污穢的食物,或是因為造作的時候不清潔

,或是經過蟲吃鼠咬,或是天熱過夜,顏色味道

 已經變了;或是存放的太久,過期發霉腐壞等等

 ;吃了之後,足以致病傷人。

若是用穢食賣人,或給人吃,別人必定會生瞋恨,

神明也會感到厭惡。

至於家中的婢女僕人,浪費水漿,做了過多的食物

;吃不完就丟到廁所水溝裡面,尤其是屬於大孽啊!

這種的罪孽大半都要歸咎於家庭的主人,沒有教好管

好婢僕;所以彼此都要互相的以此為戒啊!

故事一:

杭州市場中,有一家賣燒鵝的酒店。

有一天,酒店中的一隻燒鵝被毒蛇圍繞,正好被一位在

私塾教書的蒙師看見了;蒙師心想:「這隻燒鵝,若是

賣給人吃,吃的人必定會中毒啊!」

於是就要買下這隻燒鵝,和店主講好了價錢二百文,

但是身上只有一百文錢,就再向鄰居的熟人借了一百文

,就買下了這隻燒鵝;三人就一同前往附近空曠的地方

,埋掉了這隻燒鵝。

正在挖土的時候,從土中啟出了一大錠紫色的金子,

鄰居說:「這錠紫金是我藏的啊!」

店主則說:「紫金是我掉的啊!」

剛巧縣令經過,問得了詳情之後,嘆了一聲說道:「

這明明是蒙師的善念所感應的結果嘛!而你們兩人卻

都想要爭佔蒙師的利益,這就是逆天啊!」

於是縣令就下令,把店主和鄰居用杖責打了一頓,而

將紫金歸給了蒙師所有。

故事二:

虔州有位官吏,名叫李基,他為了要廣為收取放債的

利息,就派了一位僕人到外面,代他索討拖欠的債款。

有一次,僕人討不到錢,就把對方綁在樹上,用糞

水灌對方,對方才肯拿出千文的錢來還債。

這位僕人剛離開沒多久,就在普安寺的前面被雷劈死。

分析:這個公案,不獨警示用穢物給人吃,也在警惕

惡僕仗勢欺人啊!因為有的惡僕,倚仗著主人的勢力

索債,有的甚至直接就進入了別人女子的臥室之中,

直接的侵犯了婦女的身體,往往造成了大禍;這就

是雷斧為什麼常常在惡僕頭頂上面的原因啊!

 

撰文務求慎重

文/丁乾

        現代通訊傳輸快速,文字傳播無遠弗屆,尤其資訊平台

 

「臉書」、「推特」、「line」崛起後,各項資訊大量在網路

 

流動,如果能夠善加運用,傳播佛法妙諦,對於勸化人心,

 

必有助益。

       然而,現在充斥在網路上的言論,很多是假消息、攻訐詞句

 

與煽情用語,因網路點閱人多,動輒幾千人、幾萬人或幾十萬人

 

,在很短時間,就傳布到每個人的手機群組,影響力直接有效,

 

這是網路盛行前,未曾有過的現象。

       在平面媒體時代,我們接受資訊來源就是電視與報紙,

 

電視新聞播報是採定時的,而報紙發行每日一次,當我們看

 

到訊息時已是昨日發生的事,況且電視用戶及報紙訂戶並非

 

全面普及,因此影響層面受到侷限,與網路流通速度,有極

 

大差異。

       有一位法律服務業的工作人員,擅長於自我行銷,每天

 

都會在臉書發表,內容除了個人的專業外,還有為數不少的

 

批判性、調侃、解嘲性質的文章,不乏駭世、驚俗之作,比

 

如戲稱要以爆破方式毀壞已立在海邊的神像,願化為小動物

 

守護在極欣賞女孩的旁邊,故意揭露判決主文且未遮蓋當事

 

人姓名……等;種種驚悚、不當言論,讓人看後十分不安,

 

是典型的負面能量。

       文衡聖帝功過律第三十七章載明:「狂言謬說,毀謗聖

 

賢之罪—三十五刑,削壽祿,註短折籍,以凶禍短折報。」

 

因聖賢永為世間遵循表率,若是擅意毀謗,甚至撰文欲加

 

以毀壞其神像,則是獲罪於天。

       如果能夠善加利用網路宏大的宣傳功效,發表一些忠

 

孝節義的故事,以砥礪人心,或者摘錄聖賢箴言供大眾閱覽

 

,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將日常生活當中溫馨感人的

 

點滴披露,讓人們讀後心有所感,群起效尤,增進社會良善

 

風氣。

        一般出版書籍,一版為一千冊,能夠增印幾版,就可躋身

 

暢銷書,然而嚴謹說來,它流通的速度不及網路,況且,現代

 

人閱讀書籍的習慣大幅下滑,因為人手一機或平板,大都閱讀

 

網路資訊,更加顯現網路已成我們擷取知識或訊息的主流平台。

        職是之故,深切體認網路資訊為現今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而且這些資訊永遠無法流失或被刪除,不像紙本終會腐壞。

 

因此,撰文上傳網路要更加審慎,遣詞造句均需斟酌,尤其

 

避免情緒性、攻擊性、誹謗、捏造的用語,因其造業甚大,

 

又因傳布層面不斷擴大,永無停歇,罪業一直累積,後果不

 

堪設想,所以撰寫文句如同臨淵履薄,多加考證,動機純正

 

,語多勸勉,如此才符合道德規範。

 

 

業力與果報

 

         這才是真正貨真價實的「神童」,而不是那種一天

 

到晚在網路上妖言惑眾的神棍或「假神童」。

       為什麼這名神童有如此出類拔萃的過人天賦呢?我們

 

唯有從佛教的業力因緣果報中可以找得到解答。

        有人說,一個人的聰明是來自於遺傳基因。其實,

 

如果以佛法的業力正見的角度來看,是倒果為因的說法。

        應該說,一個人的基因遺傳是他的聰明、高智商、才華

 

洋溢的「緣」,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果」,而不是「因」。

        以佛法的角度,智慧有兩種,一是世間的智慧;另一是

 

出世的智慧。

       世間的智慧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聰明、才藝;而出世的

 

智慧,是針對解脫煩惱的四聖諦、十二緣起等的體悟與洞悉而言。

       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如果他真的很用功,成績表現卻

 

不盡理想;而另一個學生卻很輕鬆的就可以贏得好成績。這其

 

間的差別,當然存在著很多的因緣,譬如老師的好壞,學習環

 

境及資源的多寡等,但最關鍵之一的因緣卻也往往決定在個

 

人資質的優劣,也就是學習能力的好與壞。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個文豪,名叫黃庭堅,又名黃山谷,

 

他的才華與當時的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黃山谷不止有

 

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親自為母洗滌便器,就是後來做了官

 

,也仍不改其孝行。

       黃山谷中了科舉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

 

,他就任時才二十六歲。

       有一天,當他正在午休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

 

州衙大門,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門外的供案

 

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類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黃山谷

 

趨前一看,看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菜麵,香味四溢,

 

黃山谷便端起來吃,吃完後走回衙府。

       結果一覺醒來,深覺夢境甚為清晰,尤其怪的是嘴裡還

 

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感納悶,但並不以為意,只覺得

 

是做了一場怪夢而已。

        次日午寐時,夢境竟又和昨日完全相似,唇齒間竟還殘

 

留芹菜的香氣。黃山谷甚感詫異,於是他起身步出衙門,循

 

著夢中記憶的道路行去。令他驚訝的是,一路行來,道路的

 

景致竟和夢中所見的完全一樣。

      最後他走到一戶人家門前,但門扉緊閉,黃山谷便上前去

 

叩門,只見一位白髮老婆婆出來應門。

        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麵?

       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非常

 

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

 

,呼她來食用!」

       黃山谷問:「妳女兒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說:「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也正是二十六歲,而昨天又剛好是自己的

 

生辰,於是更進一步問這婆婆,有關她女兒在生時的種種情形。

       老婆婆說,她就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

 

讀書,而且非常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在二十六歲時,

 

生了一場病便死了。死的時候,還說一定會回來看她!

       等黃山谷進到屋裡,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櫃告訴他說,

 

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都鎖在裡頭,只是不知鎖匙放到那裡

 

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

       黃山谷突然記起放鎖匙的位置,依記憶果然找出鎖匙,

 

打開木櫃,在裡面發現了許多文稿,黃山谷細閱之下,

 

大吃一驚,竟與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一樣,

 

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黃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瞭,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

 

母親,於是將老婆婆給接回州衙門,奉養餘年。

       後來黃山谷在州衙後園,建造一座亭園,亭中有他自己

 

的刻像,並且自題石碑像贊曰:「似僧有髮,似俗脫塵,

 

做夢中夢,悟身外身。」

       清代文學家袁枚在聽聞這個傳說後,不禁發出「書到今

 

生讀已遲」的感嘆。意思是說像黃山谷這樣的大文學家,

 

也不是在今生才開始努力讀書的,而是他前生便已累積讀

 

了很多的書。

       以上,雖是傳聞,但頗有趣味,並非鼓吹宿命迷信,

 

只是上開傳聞故事背後與佛法的業力相應,也就是一個人

 

的聰明才智有前因,但並非叫人放棄努力,今生雖無天資

 

,但勤能補拙,終可逆轉前因,但重點仍須出於自願,

 

而萬不可給他人過份的壓力,今生的努力亦將是未來的善因。

 

 

廟狗

         薛叔叔還記得很多年前 Luang Phor Phut(泰國出家僧人隆波普)

 

告訴他的一個真實故事。

       有一次,一位年輕人來到寺廟裡表達他的敬意。接著,

 

這個人向隆波普透露,他記得他的前世是這座寺廟的一條狗。 

       年輕人說,雖然前世他是一條狗,但他能聽懂人的語言,

 

寺院和僧人說什麼,他就聽什麼。 

       然而,每當他想說話回應僧人,加入談話時,他的嘴裡

 

就只有狗叫聲。 

       他記得在佛教聖日,僧侶們會在舍拉殿講法。他也很想

 

上堂坐著聽佛法,但他是一條狗,而且還是一隻患有疥癬的狗

 

。所以大多數時候那裡出入的在家布施者,只會把他趕走。 

        於是,他只好在大殿外躺下,從階梯底下聽法。 

       這位年輕人還記得他作為狗的最後一天。

        一天下午,他躺在離大殿不遠的灌木叢中休息。當時

 

,寺廟正在建設中,一位新出家的僧人正在幫忙。 

         這位僧人扛著一根沉重的木頭,沒有先檢查灌木叢中是

 

否有任何東西,就直接將沉重的木頭扔進了灌木叢裡。不幸的

 

是,那隻狗正在休息打盹,被木頭結結實實的砸中後,那隻

 

狗即因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當狗重生為人時,他還記得他作為狗的前世記憶。 

       所以長大後,他讓父母帶他回同一座寺廟,這樣他就

 

可以見到小和尚。 

        其實,他很感激小和尚殺了他,因為他把他從狗的生活中

 

解救了出來,現在又恢復了人的身份。但遺憾的是,他沒能見

 

到和尚,因為他發現和尚發現自己殺死一條狗,心裡很不好受

 

,就還俗回家了。 

       這讓薛叔叔想起了隆坡鬥常說的一句話,每一個動物或生物

 

都有機會再次成為人類,所以我們應該平等地對待它們,

 

不要打擾它們。

 

女餓鬼

        有一次,阿姜帕遇到一個事件,這讓他對業力的結果毫不懷疑。

        一天晚上,阿姜帕在行禪時聞到一股腐爛的惡臭。 

       那不像是一般動物屍體腐爛的臭味,所以他下定決心要查明其來源。

 

於是他凝聚定力,進而得知臭味來自 Peta(飢餓的幽靈)。所以他向

 

臭味源頭發散慈心,那氣味就消失了。 

       當天晚上,阿姜帕一如往常打坐,並將他的心安定於禪定時,

 

他看到兩位餓鬼坐在 Pha Phu Sing Noi(富星山)的草地上。餓鬼

 

皆是女的,下身披著布幔,但上身赤裸,頭髮蓬亂,皮膚暗淡。 

       阿姜帕前去詢問她們:「怎麼了?妳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餓鬼回答:「我們是住在富星山的餓鬼,我們當餓鬼已經很久了。」

      阿姜帕接著問道:「妳們是做了什麼事情,最終變成了餓鬼呢?」

      餓鬼回答:「我們前世也是人。我們的生計就是以桑養蠶,

 

待蠶結成繭後,就取蠶繭來煮,然後將蠶繭中的絲抽出來,

 

這樣我們就可以拿來製作蠶絲織布了。

        我們做了數十年之久,甚至不記得我們到底煮了多少蠶繭?

 

但是當我們死去時,我們發現自己已經變成餓鬼。」

       阿姜帕又問道:「當妳們還是人類的時候,妳們叫什麼名字?」

       餓鬼回答:「我們是同母所生的姐妹。姐姐叫『Taa』,妹妹叫『Sii』。」

       這就是阿姜帕在禪相結束前所能獲得的所有資訊,這個禪相讓

 

阿姜帕相信業力和輪迴確實是真實的。

       犯了不殺生的第一戒,這些殺業會導致不善的輪迴,即使只是

 

殺害不起眼的小蟲。 

       阿姜帕也解釋說,如果人們只造惡業,而不是對修行(做功德)

 

感興趣,他們將不得不面對自己惡行的全部強度,而沒有善業來減

 

輕影響。 

        所以當這樣的人死後,他們會立即投生到不幸的境地,

 

承受他們惡行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