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0年六月號

                    第294期 

 

<目次>

皇母慈音

證果之路/奉旨著書

遠離煩惱的生活/著書

虛原聖訓

體天弘道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醒世歌/馮振隆

乾隆紀事

太上感應篇

人間軼聞

樂觀進取/丁乾

轉世記憶58年歷歷在目有善業的人

 

「皇母慈音」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一年三月六日

歲次辛丑年一月廿三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

 

五里外,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詩曰:

 

人生實可貴  日月快如梭

莫管無聊事  修行收穫多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野花廝伴野風吹  搖曳生姿不為誰

寧靜此生須致遠  黃粱一夢笑輪迴

 

懿示:娘今日以「人間的殊勝」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人間的殊勝

 

六道眾生因為業力之關,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境界中。

 

然而,這些環境和境界差異甚大,也各有其特殊之處,例如:

一、西牛賀洲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牛多,

 

二者羊多,三者珠玉多。

二、東勝神州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其土地

 

極廣,二者其土地極大,三者其土地極妙。

三、北俱蘆洲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無所

 

繫屬,二者無有我,三者壽命固定為一千歲。

四、餓鬼道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長壽,

 

二者身形長大,三者他作自受。

五、龍、金翅鳥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長壽

 

,二者身形長大,三者宮殿。

六、阿修羅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宮殿高廣

 

,二者宮殿莊嚴,三者宮殿清淨。

七、四天王天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長壽,

 

二者相貌端正,三者享樂多。

八、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亦

 

有三事勝於人間。何等為三?一者長壽,二者相貌端正,

 

三者享樂多。

但是,人間也有三件事勝過餓鬼、龍、金翅鳥、阿修羅

 

、欲界諸天和其他三大部洲等。哪三件事呢?

一、勇猛強記,能造善業行:

人間有富貴貧賤、壽夭窮通,所以,世人堪忍耐苦,也能

 

廣行善業。例如貧女難陀,貧窮孤獨,靠乞討自活。她看

 

到舍衛國的國王臣民和百姓,皆能供養佛陀及眾僧,因此

 

心生供養之念。雖然整天乞討唯得一文錢,依然毫不猶豫

 

拿去買油,點燈供佛,植福田,造善業。

二、勇猛強記,能修清淨行:

從環境的享受角度而言,天界的確優於人間;但從修行的角

 

度而言,天界並非最好的選擇。因為天界安逸享樂的環境,

 

往往會令人失去修行動力,沉溺在五欲的享樂中難以自拔。

而人間苦多於樂,所以容易生起向道之心,能勤修梵行,

 

清淨持戒,遠離身、口業的過失,進而開啟智慧,邁向解脫。

三、勇猛強記,佛必出其土: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如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成道。雖然

 

娑婆人間不完美,但娑婆人間卻是造就一個人修成無上正等

 

正覺,解脫輪迴的福地。所以,當欲界天人壽命終了要輪迴

 

時,也是以人間為善處歸宿。

上述人間三事不但是非三惡道所能及,還「勝」過「諸天」

 

甚多,因此,珍惜擁有的人身,好好修行,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證果之路」

筆 王生 扶

濟公活佛 

二○二一年三月二十日

歲次辛丑年二月初八日

詩曰:

勝敗得失去莫追  人生終究步殘暉

遍嘗世味無須記  往事流雲夢裡飛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卅五章  證初果的條件

 

       四種果位中,證「初果」是最重要的,為什麼呢?

 

因為,證初果之後不會退轉,剩下的道與果就會法次法

 

向,未來無論如何演變,最多七次人間、天界輪迴轉生

 

,就能獲證二果、三果與四果阿羅漢,差別只在於時間

 

的問題。

        在所有的道果中,初果是最難生起的。因為,一個

 

人要洞見到「我不存在」的實相。身不是「我」,只是

 

世間的物質;心也不是「我」,它可以完全自行運作,

 

根本無法指揮它。這就是最難之處。

        然而,昔時許多出家眾與在家眾,於聽完佛陀的開

 

示後,就證得初果。由此可知,證初果也並非如想像中

 

困難。因為,證初果有三類,茲說明如下:

第一類初果:淨信不疑,持戒清淨。

《雜阿含•舍利弗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

 

世尊告訴舍利佛:

「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

 

,謂: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初果「須陀洹」翻譯成中文是「入流」,就是像

 

高山流水必定會流向大海之意思,所以,入流就是指

 

已經進入聖道之流,未來必定會流向般涅槃。而「入

 

流者」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等四法。意思是說,對於佛、法、僧能淨

 

信不疑,持戒(在家眾持守五戒)也一定不會破戒。反之

 

,如果仍會破戒,就絕不可能是已證初果者。

       佛陀時代,在家弟子中布施第一的男居士是給孤獨

 

長者,而布施第一的女居士則是毘舍佉。毘舍佉曾經捐

 

獻鉅資興建宏大的講堂,佛不僅聽許之,且令目犍連

 

者監工建造,歷時九個月完成,分上下二層,稱為鹿子

 

母講堂。

        而毘舍佉在七歲時,有一天,佛陀經過跋提城。

 

毘舍佉的祖父帶著她去聆聽佛法,開示結束後,毘舍佉

 

即證得入流果(初果)。七歲的毘舍佉不懂禪修,不懂禪定

 

,但因對佛、法、僧淨信不疑,能持戒清淨而成就初果

 

,也關閉了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之門即是最佳

 

例子。

        凡夫對於佛、法、僧的信心有進有退,持戒時好時壞,

 

而初果聖者親身體證佛法,自然斷除對三寶的狐疑,成就

 

對於三寶的不壞信心,並且持戒清淨。因此,四不壞淨是

 

初果聖者的成就之一。

第二類初果:見法初果。

所謂見法即是見到生滅法也就是懂得「思惟」和「隨觀」

 

,見到五蘊身心是無常、苦、無我。

第三類初果:斷除三結。

「結」是繩結,有纏繞、集結的意思。斷除三結即是斷

 

除身見結、戒禁取見結、疑結。

身見結,即是認為色身是我,或色身外有我,色身在我中

 

,我在色身中,心(受、想、行、識)是一樣。以自我

 

為中心的感覺,就是身見結的具體表現。

戒禁取見結,是一種迷信行為,例如:認為透過苦行

 

、宗教儀式、某種特定行為……等,就可以證果解脫。

「疑」是對佛戒的懷疑或猶疑不決。

證初果者尚未斷除貪、嗔,所以仍會享受感官欲樂,但他

 

不會掉進感官欲樂的陷阱,是屬於沒有「我見」的貪;

 

他也仍會生氣不悅,但不會記恨,是屬於沒有「我見」

 

的嗔,而且最終必定會證得涅槃。

濟公活佛 

二○二一年四月十日

歲次辛丑年二月廿九日

詩曰:

人世沉浮終有別  隨緣化解千千結

諸般放下胸懷闊  百歲光陰一夢蝶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卅六章  證二果、三果、四果的條件

 

證初果是修行成功與否的重要分水嶺,一個人是凡

 

是聖,也從此處區隔。故,佛陀曾說:一統大地的

 

國王、往生天界的天人和主宰宇宙的天王,都沒有

 

證初果來得有價值。

在《雜阿含•沙門法沙門果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

 

世尊告訴諸比丘:

「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初果)?謂:三結斷。

何等為斯陀含果(二果)?謂:三結斷,貪、嗔、痴薄。

何等為阿那含果(三果)?謂:五下分結盡。

 

(即斷三結、斷貪、斷嗔)

何等為阿羅漢果(四果)?謂:貪、嗔、痴永盡,

 

一切煩惱永盡。」

佛陀在此部經典中說明:證果的方法就是要修八聖道

 

,修了八聖道後,就可依序證得初果、二果、三果、

 

四果。

       能斷除身見(我見)、戒禁取、疑等三結的人,

 

就是初果聖者。初果聖者很清楚沒有一個「我」,

 

「我」並不存在。當他修到這種程度,其實已經可

 

以不依靠任何人了,因為他內心已經有了達到涅槃

 

的地圖,而且,最多七次人間、天界轉生,就可以

 

證得阿羅漢而解脫。

        能斷除三結,並且貪、嗔、痴淡薄的人,就是

 

二果聖者。只要再來人間一次,就可以證得阿羅漢

 

而解脫。

        能斷除身見、戒禁取、疑、貪、嗔等五下分結的人

 

,就是三果聖者。由於三果聖者斷除了貪和嗔,與人間

 

沒有相應。所以,不會再轉生人間,未來在天界就可以

 

直接證得阿羅漢而解脫。

        貪、嗔、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的人,就是四果阿羅

 

漢的聖者。譬如,因為有酥油()和燈炷(),所以能將

 

油燈(煩惱)點亮,但若長時間不添加酥油,也不更換新的

 

燈炷,油燈就會熄滅不復明亮,一切煩惱將消失殆盡。

       依正法修行的人,會清楚地認知到自己的正念、定力

 

、內觀修到了什麼程度,就猶如一位鋸木者,木頭鋸了多

 

深,樹木是否已被鋸斷了,他的內心瞭若指掌。而當他證

 

果時,心理素質、智慧也會受到強烈震撼,猶如脫胎換骨

 

般,轉變成另一個人,那種輕安喜悅,會綿延不絕,遲遲

 

不能平息。所以,證悟者是完全不需他人認證的。

在這個世間,有五種稀有難得的珍寶,是哪五種呢?

一、佛陀的出現,是世間稀有難得的;

二、教導佛陀所宣說的正法與戒律之人,是世間稀有難得的;

三、能夠了解佛陀所教導的正法與戒律之人,

 

是世間稀有難得的;

四、能夠了解佛陀所教導的正法與戒律,又能依法而

 

行的人,是世間稀有難得的;

五、知恩、感恩的人,是世間稀有難得的。

如今,佛陀所教導的正法與戒律依然存在,世人應當

 

善加把握此千載難逢之機會,依法而行,才不會入寶

 

山卻空手而回。

「遠離煩惱的生活」

筆  王生 扶鸞

南海古佛 

二○二一年二月廿七日

歲次辛丑年一月十六日

詩曰:

 

如煙舊事不知  又在夢中陷淖泥

追悔從來無意義  勤修般若掃痴迷

 

聖示:吾今日降著:「遠離煩惱的生活」

 

第三章   煩惱的種類

第七節   追悔

 

       每個人都有一些美麗的回憶,也有許多不堪回首的往事,

 

然而,過去的往事只能回憶,卻無法回頭。故,俗語有云:

 

「千金難買早知道」。在這個世間:

有人追悔已成雲煙的戀情,

有人追悔失之交臂的財富,

有人追悔每況愈下的健康,

有人追悔衝動辭去的工作,

有人追悔沒掌握住的機會,

有人追悔逝去的光陰,

有人追悔失去的親情,……。

因此,「當初,我應該……。」這句話就成為追悔者

 

最常縈繞在耳際的聲音。

      「追悔」是指追溯以往,對自己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

 

或者應該做的沒有做,應該說的沒有說,回想起來時感到

 

悔恨、懊喪。例如悔恨當時自己為什麼不這樣做?當時為

 

什麼不這樣說?當時自己為什麼要那樣做?當時為什麼要

 

那樣說?

       追悔是屬於四種嗔恨心之一,這種行為會將原來所做

 

的不善業不斷地重複、加強。因此,內心會夾雜不安、憂愁

 

,嚴重者容易形成憂鬱症,影響身心健康,也會形成修道的

 

障礙。

       例如,曾經有位韓國拳擊手,遠赴美國世界拳王寶座而

 

出賽,到了比賽後段期間,韓國拳擊手已明顯無力招架對手

 

攻擊,但是擔任裁判的主審,並沒有及時停止比賽,造成韓

 

國拳擊手被重重擊倒,隔天即因傷重不治而客死異鄉。

        比賽結束後,輿論一面倒地責難裁判失職,此位

 

裁判也因而不斷後悔自己的過失。由於他無法越過事

 

件陰影,最終舉槍自盡,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追悔行為。

       又例如,曾經被人欺侮而無力反抗者,若一直耿耿於

 

懷,每想起一次,就生起嗔心一次,想起十次就生起嗔心

 

十次,若反復去想他人的侮辱,就反復再生起嗔心一次,

 

這也是一種追悔的行為。

       一般人常將懺悔和追悔混為一談,所謂懺悔是指悔謝罪

 

過,也就是請求對方寬恕自己的過失,未來不會再犯。而追

 

悔是不斷地譴責自己,沒有了結的一天。所以,佛陀曾說:

 

「追悔是無濟於事的。」因為那些都是自己的無明、愚癡,

 

或缺乏正念智慧、當機立斷能力造成。故,事件發生後,

 

要誠心懺悔,離惡行善,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即可,不要連

 

三併四地拿來追悔自責。

       其實,回憶只是回憶,回憶只是大腦的記憶功能,

 

在回憶中並沒有一個「我」。所以,它什麼都不是!

 

它不能令你快樂或傷心,如果憤怒會生起,那是因為

 

你相信了回憶是真的;如果貪愛會生起,那是因為你

 

相信了回憶是真的。

       因為,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它當下的因緣,

 

當因緣結束時,事件就已經結束。一個人在還沒有證

 

果之前,都會犯錯,所以,如果懂得開始修習觀照當

 

下、覺知當下,你就能夠掌握當下,減少犯錯機會發

 

生,也減少後悔事件發生。

 

「虛原聖訓」

智筆 李生 扶

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 降

二○二一年四月十七日

歲次辛丑年三月六日

詩曰:

 

天機遙遙不可期  遙看天邊尚可儀

若要天天回頭看 可把心思放心底

聖示:諸兒女免禮賜坐!

  今日 娘特降鸞堂以平日大眾眾生常犯之

 

過錯與眾兒女訓勉之。

        一、人生在世,往往為了錢財而爭取不息,為了

 

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因而矇閉其心,實屬可悲矣!

 

若能看淡一切,錢財乃身外之物,雙手一空任何事物

 

皆帶不走,以此心態看之,可減少因貪利所造下之許多

 

禍根。

        二、現今世上有許多為人子女者,往往己身不知上

 

進努力,長大成人之後不知找份工作維生分擔家庭之

 

負擔,反而整天在家向父母索取錢財花用,甚至若父母

 

不給錢便駡雙親,此種行為甚是不孝,殊不知百善孝

 

為先,若為人子女者不知孝順除犯下重大罪業之外

 

,若又打駡雙親,則天理更不可容,若能把雙親視為家

 

中至寶奉養照顧盡心盡力盡孝,來日將有善報之日,

 

端看現今即有許多實例可證。

聖示:今日娘降鸞有感而發,特說明事例供諸兒女思悟之!

此二現象乃現今世上最為常見且眾生多易疏忽之處,

 

盼諸兒女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可!娘回!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貪婪的比丘

偈曰:智者自己先奉行正法,


然後才教導他人,


如此,才能免於犯錯。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來自

 

釋迦族的僧人優波難陀尊者。

優波難陀是一個善於講法的法師,他總是教導人家

 

不要貪心、少欲知足、節儉、勤勞、樸實修行,但

 

他自己往往言行不一,信徒供養的東西,他都照單

 

全收。

        有一次,他在結夏安居之前到某個村落去,一些

 

年輕比丘欣賞他的辯才無礙,邀請他在該精舍結夏安居。

 

他問在此結夏安居期間,每人可得幾件袈裟的供養。他們

 

回答只有一件。他就不想在此結夏安居,但卻留下他的拖鞋。

       然後來到另一座精舍,當他問清楚每位比丘可以得到兩件

 

袈裟的供養時,他也不想在那裡安居,但也留下他的水杯。

 

然後他又到另外一座精舍去,這裡的比丘可以得到三件袈裟

 

的供養,他離開前留下了他的水壺。最後他來到一座精舍,

 

由於這裡可以得到四件袈裟的供養,他就決定留下來。

       結夏安居後,他到留下東西的所有精舍去領取供養

 

的袈裟,好像他曾在那些精舍結夏安居似的。

        收齊之後,他回他的常住精舍,途中遇見兩個年輕

 

比丘為兩件袈裟和一件精緻的被單爭吵無法妥協,他為

 

這兩個年輕比丘仲裁,他分給每人一件袈裟,卻自己拿

 

走了那件名貴的被單作為仲裁的報酬。

        兩位年輕比丘深感不滿又無可奈何,他們向佛陀投訴

 

,佛陀對優波難陀說:「一個教導他人的人,應該先教導

 

自己,躬親實踐自己的教導;應該以身作則,以良好的身

 

行作為被教導者的模範。」

主題:自作孽不可活

偈曰:惡行由自己做


從自己心中生


惡業摧毀愚者


如金剛切鑽石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在家弟子

 

摩訶迦羅。

        有一個齋戒日,在家弟子們來寺院受持八關齋戒,

 

他們整夜聽經聽法。

       天快亮時,有竊賊往精舍逃來,這時摩訶迦羅正在

 

池塘邊洗臉,竊賊把贓物丟在他身邊後,繼續逃跑。

 

失主人贓俱獲,痛打了摩訶迦羅一頓,摩訶迦羅當場

 

活活被打死。

       天亮後,有比丘來池塘取水發現屍體,回去報告

 

佛陀,並請示佛陀為什麼這樣一位虔誠、努力求法的

 

信徒會如此冤死。

       佛陀對眾人說:「如果從他今世的善行來判斷,

 

他的確不該這麼死於非命。但事實上,他只是在償還

 

過去某一世的惡業而已。那時,他愛上別人的妻子而

 

打死了那位婦人的丈夫,所以才有今世的惡報。」

        可見,自己才是毀滅自己的人,就像切割鑽石需

 

用鑽石本身一樣,一個人的缺點才是毀滅自己的利器。

 

主題:嫉妒的比丘

偈曰:

 

惡慧愚癡人 持錯誤見解


阻正直生活 礙聖賢教法


如格他格草 結果自滅亡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卡拉比丘。

       舍衛城中有一位老婦人照顧卡拉比丘如同照顧自己

 

的兒子一樣。

        有一天,老婦人聽到佛陀的聖德,心中很想親近佛陀

 

、聽佛陀說法。她告訴卡拉比丘她有這個心意,卡拉比丘

 

怕老婦人聽聞佛法後,不再照顧他,所以再三阻撓。有一天

 

,老婦人終於不受卡拉比丘的影響,自己前往祇樹給孤獨園

 

聽法。

       卡拉比丘知道後,也隨後趕到。他告訴佛陀:「這位

 

老婦人,非常愚笨,她不會明白無上妙法的,只教她佈施

 

和戒德就夠了。」

       佛陀知道卡拉比丘心懷不善、自私自利,就告誡他:

 

「僧人!由於你的愚癡和錯誤的見解,你蔑視了我教你的

 

法,你自取其辱,自我毀滅。」

       不可因為一己之私,阻礙他人的善行,更不可因為一己

 

之利,侮蔑智者的教導。錯誤邪惡的邪見,都由自我意識和

 

貪愛產生,它使道德淪陷,引人誤入罪惡的深淵,使人受苦

 

受難。它毀人毀己,不可不慎。

主題:污或淨是自己造

偈曰:

 

自己做惡行 自己被染污


自己不做惡 自己得淨化


淨不淨依己 何人能淨汝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在家

 

弟子估拉卡拉。

        在家弟子估拉卡拉來到祇樹給孤獨園參加齋戒

 

,他整晚聽經聽法。清早,他到精舍附近的池塘邊洗

 

臉時,身邊有一包竊賊遺落的贓物。當主人趕到時,

 

誤以為他是竊賊,將他痛打一頓。

       幸好一些前來提水的婦人認識他,替他作證,

 

證明他不是賊,他才被釋放。

       佛陀知道這件事後,告訴他:「你被釋放,不僅

 

僅是那些婦人的作證,也是因為事實上你並沒有偷竊

 

,你清白無辜。惡行者將入地獄,善行者將在天界重

 

生證悟涅槃。」

        聽完開示後,估拉卡拉證得初果。

       不造惡自清淨,只有自己能淨化自己。淨化的心,

 

擺脫一些痛苦煩惱的繫縛。


「醒世歌」
文/馮振隆

○、德始財末

(一)言悖理出兮亦悖理入  財違理入兮亦違理出

口才伶俐兮口德為尚  愛財以道兮培德心富

(二)富兮貴兮依天理 成賢為聖兮由人意

德始財末兮隆窳隨天

大學云:「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此揭示:口說如背於道理,他人亦以背理之言回應之,

 

即所謂山鳴谷應是也。至財貨之交易亦然,亦即以其

 

人之道還諸其人之身是也。

  古佛云:「要得富貴福澤,乃依天理主張,由不得人

 

;要做賢人君子,乃依世人主張,由不得天。」善哉!

 

 

聖人之言何其貼切,一言中的。汝其參之也。

 

『乾隆紀事—紀昀

紀事五六

       我在福建任督學時,衙署裡有一座筆捧樓,該樓

 

以左右挾有兩座佛塔而得名。我住在下層,上層則牆

 

壁重疊曲折,不是中午就看不大清楚東西。

       過去這裡被山魈占住了,雖然沒有看到獨足向後的樣子

 

。然而夜裡常聽到他的叫聲。偶爾記起杜工部的「山精白

 

日藏」的句子,才悟出鬼魅都是避光而喜歡黑暗。由於房

 

間曲折陰隱,因此鬼魅都潛藏在其中。

       於是我把四面牆壁統統折除,使四面明亮的窗子都打開

 

,三山的翠色霧靄,好像就在眼前。我題了一塊匾,名為

 

「浮青閣」。並寫了一副對聯:地回不遮雙眼闊,窗虛只

 

許萬峰窺。

    從此以後山魈遷到衙署東南角的會經堂。這座堂因為荒

 

廢已久,既對人無害,也就任憑它在那裡銷身匿跡,不能

 

逼得太過份了。

 

紀事五七

       南宮人鮑敬之先生說:他家鄉有位陳生,在神廟讀書。

       一個夏夜,陳生脫衣露體地睡在廓廡下,夢見神將他

 

召至座前,進行嚴厲斥責。

       陳生辯解說:「殿上先有幾個販夫睡了!」

       神說:「販夫可以睡,而你就不可以。他們像禽獸一樣愚蠢

 

無知,哪裡值得計較呢?你是讀書人,難道也不懂禮節嗎?」

        因此,君子對於處世,可以隨俗就隨俗,不必搞特殊

 

;不可隨俗就不隨,也不必去苟同。

       世俗中對於違禮的事,動不動就說某某人曾經做過。

 

不考慮這樣做是否正確,只論事情是否已有先例,自古以

 

來,什麼事情不曾有人做過,難道可以一一拿來作藉口嗎?

紀事五八

        齊舜庭是大盜賊齊大的同族。他長得剽肥粗悍,能把刀

 

用繩子繫住,在兩三丈遠之外投刀傷人,他的同夥稱似為飛刀。

    他的鄰居叫張七,齊舜庭一向把他當作奴僕看,強迫他賣掉

 

他的住房用以擴寬馬廄,並且嗦使他的同夥威嚇他:「你如果

 

不趕快走,立即就有大禍臨頭。」

        張七迫不得已,推帶著妻子兒女倉皇地逃出。

        到了一個不知名的地方,才來到神祠默默地禱告:「小人

 

不幸,被惡毒的強盜所逼,已經窮困交加,饑寒交迫,無路可走

 

了。」然後恭恭敬敬把一根木杖立在神靈面前,看木杖倒向何方

 

就往何方走。

        木杖倒向東北方,於是張七帶著一家人坎坎坷坷、沿途

 

乞討到了天津。在天津把女兒嫁給了一個鹽丁,幫助

 

他曬鹽,勉強能維持生計。

    三四年之後,齊舜庭打劫餉糧的事情敗露了,官兵圍

 

捕他,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又颳風,又下雨,他於是乘

 

著風雨逃脫了。

    考慮到他的同夥中有在商船上的,他想去投奔他這個

 

同夥,偷渡逃走。於是他白天躲藏起來晚上趕路,偷來

 

瓜果充饑,幸虧沒被人發現。一天晚上,他又饑又渴,

 

遠遠的看見有一盞昏昏的燈光。他走過去試著敲了敲門

 

,一個少婦久久地盯著他看,忽然大聲叫道:「齊舜庭

 

在這裡!」

    大概追捕他的公文,已經迅速的送到了天津,並懸賞

 

捉拿他。眾多的鹽丁們聽到叫喊聲馬上集合來對付他,

 

齊舜庭因為手無寸鐵,只好束手就擒。這個叫喊的少婦

 

就是張七的女兒。假如不是把張七逼迫到這裡來,而齊

 

舜庭又變換了裝束,根本無人認識他。而這裡離海口只

 

有幾里路,就會揚帆出海逃脫了。

太上感應篇』

篇文:賞罰不平。

釋義:賞罰若是偏輕,或是偏重,就是不公平了。

說明:若是獎賞有功勞的人,或是懲罰犯罪的人,

 

稍微做錯了一點,便是不公平。而且公道既然不存在

 

,人心就會不服了。這樣不但沒有辦法獎勵有功懲罰

 

犯罪,並且反而會積怨招來災禍啊!

諸葛孔明說:「我的心就像秤一樣,不能夠為人減輕

 

一些或是加重一些啊!」

陳壽稱讚他說:「只要是盡忠益時的人,雖然是仇人

 

,也必定會獎賞;而犯法懈怠,執行公務不利的人,

 

雖然是親戚,也必定會懲罰。倘若肯認罪,便是值得

 

原諒的,就是犯的罪很重,也必定會釋放;而用巧言

 

辯解自己的罪行,雖然所犯的罪很輕,也必定斬殺不饒。」

所以當時蜀國的將領,都能為國家賣命,雖然像魏延

 

這種叛國之徒,當時在孔明領導之下,也沒有任何的

 

異議;而李平、廖立兩位將領,雖然遭到孔明廢除官

 

職,判罪終身流放邊疆,卻都沒有半句的怨言。

所以有權司賞罰的人,應該以孔明作為榜樣啊!

篇文:逸樂過節。

 

釋義:安逸快樂應該要有節制,不可以過度。

說明:安逸快樂是每一個人都喜歡的啊!

《禮記》說:「快樂不可以過度,欲望不可以放縱。」

《國語》說:「人民勞苦的時候,就會想到善;

 

逸樂的時候則會想到淫。」目的就是不要使百姓

 

耽于逸樂。

孟子也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也是不要

 

使人民耽于安樂,況且是過分的安樂,而且又沒有節制啊!

然而這個世界所謂的安逸快樂,最大的也無過於酒

 

色財氣。現在的人,嗜酒就不顧身體,好色就不顧

 

有病,貪財就不顧親人,鬥氣就不顧性命。當還沒有

 

碰到這些境界時,也能夠瞭解這種的道理,也能夠勸

 

化別人。等到自己遇到境界現前的時候,便糊裡糊塗

 

地犯了;這就是看得破,忍不過啊!

如果能夠體認「逸樂過節」四個字,則自己的習氣性

 

情,就能改變,而這些酒色財氣很熟悉的境界,也就

 

會忘掉了。修到了欲望寡、心清淨的時候,便可以頂

 

天立地了啊!

『人間軼聞

子不語—袁枚

軼聞廿四

        五台山僧人,號稱清涼老人,因禪理受到鄂相國敬重。

        雍正四年,老人死了,西藏出生一小兒,八歲不說話。

 

有一天剃髮出家,呼喊說:「我是清涼老人,快給我通知

 

鄂相國。」

        於是鄂相國召小兒來。小兒的應對,都是老人前世的事

 

,一點不錯。指認侍者僕從,都能叫出名字,相識如老朋友

 

。鄂大人於是要試探他,賜給他清涼老人的念珠,小兒手握

 

念珠磕頭說:「不敢,這是僧人我前世獻給相國的物品。」

 

鄂大人很驚異,派他去五台山當方丈。

 

軼聞廿五

        某貴官的長子,性情凶暴,左右隨從稍有不如意

 

,就責打婢女,輕則受傷,重則致死,慘無人道。

        不久長子病死,托夢給平日親信的家奴說:

 

「陰司因我殘暴,罰我為畜生,明天早晨應當投入驢胎。

 

你快去某胡同驢肉鋪那裡,將母驢買回來,救我的命。

 

稍微遲了,就來不及了。」言詞很悲哀。

        家奴驚醒,心裡還在懷疑,然後又睡過去。

       長子又在夢中告訴說:「因為我對你有恩,讓你救援

 

,你難道忘了平日對你的照顧嗎?」

         家奴急忙趕去某胡同,見一母驢將要屠宰。買回園中,

 

果然生一小驢,見了人好像認識。有人叫「大爺」,

 

就跳躍而來。

  有畫士鄒某,住在園子邊上,一天聽到驢叫,那家

 

人說:「這是我家大爺的聲音。」

 

樂觀進取

文/丁乾

  在學習和工作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阻力,在實際

 

生活中,也會面臨很多痛苦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如何對待呢?

  其實,對待苦難有三種可貴的態度,一是不懼怕艱苦

 

,二是勇於戰勝艱苦,三是樂觀地面對艱苦。越國名臣

 

帶領兒子們辛苦創業,從艱困勞作中得到快樂,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范蠡輔助越王勾踐二十多年,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

 

,報了會稽之仇,他因為功績卓著,被封為「上將軍」。

 

范蠡受封之後,想到很多君王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安樂

 

,於是辭官回鄉。

  范蠡辭官之後,首先來到齊國,隱姓埋名,自稱是

 

「鴟夷子皮」,意思是「酒子的外皮」,開始了自己

 

的創業歷程。齊國是一個相當重視工商業和農業的國家

 

,范蠡父子在海邊以耕種為生,辛勤勞作。由於同心協

 

力,苦幹實幹,經過一段時日,就積聚了數十萬財產。

 

由於他們的能力和才幹,在齊國很快成了名人。齊王聽

 

聞他的才能,便派專人請他出來擔任卿相,甚至送來官

 

印。這是與范蠡的本意相違的。

  范蠡感嘆道:「在家能夠艱苦奮鬥聚集千金,做官

 

則位至卿相,這是一個平民百姓最得意的事情,但是常

 

處高位對我而言卻不是一件好事情。」於是他奉還相印

 

,並把家產分給了朋友鄰里,自己一家只帶了金銀珠寶

 

秘密地離開了。

  他來到了定陶,並居住下來,自稱朱公,人們都稱他

 

為陶朱公。他面對新的狀況,對自己的生產又隨機做了調

 

整。范蠡帶領兒子們親自耕種和放牧,克服了各種困難,

 

才獲得了農作的豐收、六畜的興旺。他又把握時機從事商

 

業活動,積累資金,由於他只追求低額的利潤,而且信用

 

良好,沒過多久,他又積累了數百萬的財富,名聞遐邇,

 

大家都知道定陶有個陶朱公,富甲天下。

  在面對風浪的時候,用積極的思想,平靜的心態去對

 

待,風浪總會結束的,待它平息時即是出頭之日。我們應

 

引以為鑑,養成良好習慣,為事業招展打下基礎。

  總之,人生在世,酸甜苦辣都會有。成功是大家期待

 

的,但每個成功者都是從困苦中掙扎過來的。只有樂觀的

 

人,也只有秉持樂觀生活習慣的人,才能戰勝這些困苦和

 

壓力,而且儲蓄能量不斷進取,從而邁向成功。我們唯有

 

如此,才會有一番作為的。

 

世記憶五十八年歷歷在目

        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人生如夢,這夢能不能延續?

 

索巴納,一九二一年出生於緬甸明筵地區的農村,十五歲時

 

出家,是個得有法號的僧人。

    他從二歲開始就一直對家人講述自己的前生和轉生過程。

 

索巴納的前世記憶長達五十八個年頭歷歷在目,之後才慢慢

 

有些淡化。他清楚地說出了前世的自己死了之後,怎麼轉生

 

到今生的家,也向人揭示他前生的夢,如何在這一生實現。

    這一世索巴納將轉生時,他前世的妻子和今生的母親都得

 

到託夢。在前世他虔誠向佛、慷慨施捨,他認為因此積下了

 

福分,使他今世得以如願成為一名學者「學問僧」。

    以下是他對自己轉世過程的陳述:「從小我就記得我的

 

前世是一位土地勘測員,名叫孟波錫,妻子叫瑪雪婷。

 

我們育有一個兒子,我去世時他三歲。

    三十六歲那年,我因發高燒、嘔吐和腹痛被送進醫院。

    我清楚地記得是坐著敞蓬牛車去的,當時天下著雨。

 

到醫院後做檢查,醫生說我需要動手術,以後的情況我

 

就記不起來了。然後我發現自己身處叢林中,孤身一人

 

,感到悲傷、饑渴和沮喪,但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我穿著平常的衣服和涼鞋,留著長髮,頭上裹著一條

 

毛巾。我好像在叢林中遊蕩了兩、三個小時,遇到一個

 

身著白衣的白鬍子老人,肩膀上披著一條白圍巾。

    看見老人後,我所有的沮喪頓時消失。他叫我的名字

 

,告訴我必須跟他走。我跟著他走了大約一小時,到了

 

我家的屋前,門口有一段籬笆和一棵樹。老人讓我在樹

 

下等著,他進屋去了。五分鐘後他走出來說:『你得跟

 

我去另一家。』

    我們向西走。距我家大約七棟房的距離是村長的家。

 

老人再次讓我在屋前等他。他進去約五分鐘後出來,

 

把我叫進去對我說:『你得呆在這裡,我要回去了。』

 

隨後他就消失了。

    我看到屋裡的人,但以後的事情又不知道了,直到我

 

意識到現在的自我存在。

    前世的妻子瑪雪婷夢見一個穿白衣的老人來對她說:

 

『我把你的丈夫送到村長家裡去了。』次日清晨,瑪雪

 

婷跑到村長家裡和他妻子(蕾肯女士)講了自己的夢。

    蕾肯女士自己也夢到了那個老人,那天晚上來告訴她

 

,要把孟波錫作為她的家庭成員委託給她。然後他走出

 

去把孟波錫帶進屋裡來,隨後就消失了。

    從那天以後,蕾肯女士就懷孕了,我便轉生為村長的

 

兒子。

    大約兩歲時,我已經能夠講述這些事情,記得前世所

 

有的親屬、朋友、家產、甚至舊債。」

    孟波錫虔誠信佛,年青時去寺院當過三個月小沙彌,

 

但並未成為正式的僧人。雖然他不經常打坐,卻是敬佛

 

的心很虔誠的人,每天供奉食物給寺裡的和尚,並對

 

他們的佛學研究饒有興趣,曾希望當一名有學問的學者。

    他去世的前一年,捐給寺院一千元緬甸錢,用來買一

 

部巴利文的「三藏」經典,供寺裡的學問僧使用。

    相對他每月四十五元緬甸錢的收入來說,那是不小的

 

數目,因為這相當於二年不吃不喝才能存得下來的錢。

 

索巴納先生認為他的前世「孟波錫」,慷慨所積下的福

 

份,使他得以在今世成為一名學者。

有善業的人

  Luang ta mahaboa

 

一、沒有埋怨

當有善業了,善業的果是智慧,它讓我們能接受

 

生命的實相,讓我們看到以及明白自己與其他人

 

波羅蜜的不同。

二、不害怕

有了善業了,它的果報會成為堅強和勇敢的人

 

,讓他面對一切的障礙不會害怕。

三、不做惡的業

當有了善業,其果報是懂得保護自己,根據個人

 

的善行,會懂得害怕以及慚愧於惡的行將會導致

 

惡果。

四、沒有胡思亂想

當有了善業,其果報是內心有清澈,光明以及平靜。

五、可以等待

當有了善業,得到的果報是內心清涼和忍耐心。

六、可以容忍

當有了善業,得到的果報是內心具有力量。

七、平靜以及清淨

當有了善業,得到的果報是內心充滿平靜以及清涼。

八、可以沒有執著,可以放下

當有了善業,得到的果報是懂得去除以及放下。

九、覺知,醒覺,光明

當有了善業,得到的果報是覺知以及醒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