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0年五月號

                    第293期 

 

<目次>

皇母慈音

證果之路/奉旨著書

遠離煩惱的生活/著書

虛原聖訓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醒世歌/馮振隆

乾隆紀事

太上感應篇

人間軼聞

真誠待人/丁乾

富人真事案例分享

 

「皇母慈音」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一年一月二日

歲次庚子年十一月十九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詩曰:

 

北嶺陽坡下  虛原繞彩霞

煙嵐隨暮鼓  了卻世喧嘩      

 

(註:虛原堂坐北朝南)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桃羞姹紫柳含煙  山隱幽居度晚年

為吏為官皆是夢  有修有戒賽神仙

 

懿示:娘今日以「謹言慎行」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謹言慎行

 

昔時,有一位將軍對國王說:

「陛下,世間並無業力果報之事,因為,我能記憶前一世

 

的宿命。我的前世是一位屠夫,日日宰殺畜生為業。

 

若是世間真有業力果報之事,我應該會窮途潦倒、

 

體弱多病,怎麼還會出生在貴族世家,並出任大將軍要職呢?」

一旁的奴隸聽完後,即椎心飲泣,國王問奴隸為何如此傷心?

 

奴隸說:「陛下,實不相瞞,我也能記憶前一世的宿命。

 

我的前世是國內的首富,平時輕財好施,扶危濟困,定期進入

 

寺院禮佛。然而,今生卻轉生為奴隸。雖然如此,我的善良習

 

性並沒有改變,我依然將我微薄收入的一半,資助予其他需要

 

的人,並繼續定期進入寺院禮佛。

不過,遭受到這種際遇,我不得不懷疑業力果報的存在。」

由於此二人都只知道前一世,但是對於追溯更久遠的前世,

 

卻絲毫不知,才會有這種錯誤的見解。

此位將軍是因為在某一世,曾以盤子盛裝杜鵑花供養佛的舍利子

 

,供養後又心生歡喜,由於此善業之庇蔭,使他今生富貴、身居

 

要職。但他前世盈千累萬的殺業,於今生善業福報盡了時,會讓

 

他下一世轉生地獄,過著九回腸斷的日子。

而奴隸在某一世是一位牧童。有一天,因為牛隻走失,由於深怕

 

被責罰,於是急如風火地尋找走失的牛隻。半路上他遇見一位比

 

丘向他問路,牧童覺得比丘耽誤了他尋找牛隻的寶貴時間,因此

 

,在心煩意燥下口出惡言,咒罵比丘是奴才。

然而,此項惡口之業並沒有在下一生成熟,反而因其他善業先投

 

生為首富,並樂善好施,喜歡親近寺院。

此生,他因辱罵比丘的惡業先成熟,讓他出生為奴隸之子,受人

 

歧視輕賤。但因他承襲過去生的善行模式,在艱困中繼續布施、

 

親近寺院,加上前一世的功德,會使他今生時來運轉,所求如意

 

,下一生,他將投生在天界,成為天神。」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不論曾經做過的是善業或惡行,都會如迴

 

力鏢一樣回到自己的身上。如果不想成為惡業的獵物,最佳的方

 

法就是「持守五戒」,因為持戒是一切善行的父母,持戒者不但不

 

造惡業,還會牽引緣」出現,使自己身心安寧、祥和、與世無

 

如此一來惡業力就不容易生起,即使修行尚未解脫也能輪

 

迴善道、天界。

「證果之路」

筆 王生 扶

濟公活佛 

二○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歲次辛丑年一月九日

詩曰:彤雲奔涌吐流霞  春色撩人翠影華

      莫道夕陽無限好  時光宛若指間沙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卅三章  證果是否一定需要禪定功夫

 

時,有一位安息人(今之伊朗)到印度北部的罽賓國出家

 

先後修成了禪定五神通,並在眾人面前顯現神足通。

 

其師父告誡他說:「你雖得禪定五神通,但煩惱未斷,

 

切莫顯現神足通而驕傲自大!」

此位安息比丘聽後心生嗔恨,於是以神足通飛回安息國,

 

並在王宮殿前展現神足通。安息國王看見此景後歡喜長跪,

 

而且迎入宮中供養。國王不但親手供養,又安排宮女服侍

經過一段時間比丘便對宮女生出淫欲心導致宮女懷孕

 

禪定神通因而退墮殆盡。於是國王奪走比丘的法衣

 

,將他驅趕出宮

罽賓國的師父聽聞安息比丘的遭遇便對弟子們說:

 

「修得禪定五神通,並非堅固的解脫道,神通是不可倚靠的!」

此例即在說明:禪定神通和證果二者並非絕對關係因為

 

不論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居士,只要證得初果以上,就不會退失

 

,而且最多七次在天界、人間轉生後,就可以解脫,永不輪迴。

 

但是,禪定或神通會因為重病或其他因素退失,並非穩固不變的。

《雜阿含•須深經》中記載:

少年須深在佛陀僧團出家。出家半個月後的某一日,有一比丘對

 

他說:「須深!當知:我們都是已經證得解脫的阿羅漢。」

須深問說:「你們是修初禪而解脫的嗎?」

比丘回答:「不是的,須深。」

須深又問:「你們是修二禪、三禪、四禪或八定而解脫的嗎?」

比丘回答:「都不是,須深。我們是沒有禪定的慧解脫者。」

須深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有不會禪定,而可以成為解脫阿羅漢

 

的呢?於是須深就去問佛陀以解迷惑。

佛陀告訴須深說:「他們都是:先知因緣法,後知涅槃智。

 

然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於不放逸,修得斷除我見,

 

不起諸煩惱而證入解脫的。」……

佛陀說到這裡,須深當下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證得初果。

由此經中可知,證果的關鍵在於:

一、知十二因緣法:依緣起而如實知五蘊無常、苦、無我

二、正思惟:思惟「法義」加上「觀察」。

三、因為正思惟而斷除「我見」,才得以「不起諸煩惱,心得解脫」。

《雜阿含•懷受經》中記載: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

 

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

 

真實堅固。」

此經是佛陀說明:與其同住證阿羅漢的五百位比丘中,三百二十位

 

是慧解脫,九十位是慧解脫又有禪定功夫(俱解脫),九十位是慧

 

解脫又有禪定功夫以及神通(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

因為,當時印度非常盛行修習禪定和神通,有許多已經修成禪定

 

,甚至成就神通的外道在佛陀座下出家。所以,當他們通過

 

正思惟修得慧解脫之後,就稱為俱解脫或是三明的阿羅漢。

 

而單純只有在佛陀座下出家者,只有以「正思惟」修得慧解脫,

 

故,沒有禪定的慧解脫阿羅漢占大多數,即是此因。

 

濟公活佛 

 二○二一年三月十三日

歲次辛丑年二月一日

詩曰:

 

林園大道越寒冬  葉既青蔥花又紅

不與他人爭艷麗  自開自落自從容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卅四章  八正道的修行操作方法

 

熾熱的陽光下,小學生拿出放大鏡做實驗,只要放大鏡聚焦

 

在一個點時,紙張就會輕易冒煙燃燒。其實,修行也是一樣

 

,基本法義觀念要先釐清,修行方法也要正確,修行才能聚

 

焦「突破」。

昔時,佛陀於初轉法輪時,為五比丘說八正道,尊者憍陳如

 

當下即成就初果;而佛陀於入滅前的最後一次說法,依舊是

 

為弟子須跋說了八正道,尊者須跋因而成就解脫阿羅漢果。

八正道的內容,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每一支聖道的內容,都必須與四聖諦相應,

 

才能邁向解脫,否則只是世間善道。因為,世間八正道並不是

 

為了要出離世間,超越世間,只是為了提昇生活品質,改善

 

人際關係,修人天福報。

茲將解脫的八正道分述如下:

一、正見:

世俗的正見,是建立了有善業惡業、因果報應等觀念。

解脫的正見,則是建立了與四聖諦相應的觀察、分別能力。例如:

知見了什麼是「苦」:五取蘊的身心就是苦。

知見了什麼是「苦集」:貪愛是苦的根源。

知見了什麼是「苦滅」:貪愛滅除,苦就滅除。

知見了什麼是「苦滅道跡」:貪愛滅除的方法即是八正道。

二、正思惟:

世俗的正思惟,是思惟減少欲望、不嗔恨、不加害對方的善良行為。

解脫的正思惟,則是與四聖諦相應,邁向解脫,遠離貪愛

 

,離於我見的深層思惟。例如:

正確的觀察與思維,就會知見身心五蘊是無常、苦、無我

 

、非我所擁有的實相,達到生起智慧,捨棄對五蘊貪愛執取

 

,成就滅苦與解脫。

正確的觀察與思維,也會知見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法

 

,所以,不論是親人、朋友、工作、房子、車子、財富……

 

,當因緣仍在時,關係就存在;因緣消失時,關係就消失。

 

因此,不會憂傷、悲痛、懊惱、痛苦!內心愈來愈輕鬆、

 

自在,「心」也就逐漸的解脫自由了。

一位不懂正思惟的人,會將身心當成「我」,當成「常」,

 

一旦這個「我」或「常」發生變異,就痛苦難捱。例如,

 

許多人走不出情關,尤其是一些失婚的女眾,離婚後依然

 

走不出陰影,若婚姻的痛苦真的是來自對方,那麼,既已

 

離開痛苦之源頭,為何仍鬱鬱寡歡呢?如果探本究源,

 

她們的痛苦難熬,就是因為根深蒂固地執著有一個「我」

 

,有一個「常」造成。

三、正語:

世俗的正語,是自我要求戒絕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解脫的正語,是基於有正見和正思惟,知見了「邪語」是

 

痛苦的幫兇之一,所以具備了聖賢心、無煩惱心,無須他

 

人督促,就自然而然捐棄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四種

 

口惡行。

四、正業:

世俗的正業,是自我要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解脫的正業,是基於有正見和正思惟,知見了「邪業」

 

是痛苦的幫兇之一,所以具備了聖賢心、無煩惱心,無須

 

他人督促,就自然而然捐棄殺生、偷盜、邪婬。

五、正命:

世俗的正命,是如法求取食、衣、住、行之所需。例如

 

不販賣人口,不販賣殺人武器,不販賣肉品,不販賣毐藥

 

,不販賣麻醉物品等會損及眾生的職業

解脫的正命,是基於有正見和正思惟,知見了「邪命」

 

是痛苦的幫兇之一,所以具備了聖賢心、無煩惱心,無

 

須他人督促,就自然而然捐棄邪命生活。

六、正精進:

正精進是指隨時隨地,勤奮上進,努力地超越「惡」,

 

即:已生起的惡念令斷,未生起的惡念令不生。以及隨時

 

隨地,勤奮上進,努力地穩固「善」,即:未生起的善念

 

令生起,已生起的善念令增長。

七、正念:

正念是四念處的修持法,即:安住於「身」上隨觀身,

 

安住於「感受」上隨觀感受,安住於「心」上隨觀心,

 

安住於「法」上隨觀法,以熱心、正知、正念,來調伏

 

對於世間的貪、憂。

八、正定:

藉助誦經、念佛號、念咒語,或是觀想佛像,這只是暫時

 

將身心引進到特定狀態,暫時沒有苦受。正確的正定則

 

是心安住於平穩、不亂、不散,根本斷除貪、嗔,究竟

 

涅槃

許多人對「這個時代是否還有阿羅漢存在?」一直抱持

 

質疑。其實,佛陀曾對最後一位弟子須跋說:「若諸比

 

丘能奉行八正道並守護諸根,則此世間就一定會有阿羅

 

漢的存在。」而現今雖是末法時期,但仍有八正道,且

 

有奉行八正道的比丘,所以仍有阿羅漢的存在,此乃是

 

無庸置疑的。

「遠離煩惱的生活」

筆王生 扶鸞

南海古佛 

 二○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歲次庚子年十二月四日

詩曰:

 

繁花滿院北風揚  朵朵昂頭過女牆

名利人生隨際遇  莫裝愁苦滿行囊

 

聖示:吾今日降著:「遠離煩惱的生活」

 

第三章   煩惱的種類

第六節   慳吝

 

慳吝是指不能容忍與他人分享自己所擁有的,也就是俗稱的吝嗇。

 

慳吝的人對於自己的錢財、物品、時間、知識等,都過分愛惜,

 

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顯現,屬於嗔恨心的一種。

慳吝會產生許多過患,例如:

一、人際關係不佳:

一般而言,愛人就會被愛,恨人就會被恨:給與的人就會被給與,

 

剝奪的人就會被剝奪,此乃是世俗人的反應。所以,今天你幫助他

 

,日後就能夠得到他的報答,甚至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二、損己損人:

慳吝的人對自己苛薄,對家人、外人亦不厚道。例如,

 

有一姓崔名和者,家資豐厚,可是為人度量狹小,性情過分吝嗇

 

,要他用錢,就如要割其身肉一般。    其母李氏,在春天蔬菜盛

 

產季節,想吃旱芹菜佐餐,可是崔和痛惜小錢,始終不肯購買。

 

如此守財奴,有財亦不值得!

三、無法享受福報:

昔時舍衛國有一位家財萬貫的富人,名叫摩訶男,

 

平日極盡苛薄自己與僕人,命終後因為沒有兒子繼承,

 

龐大的遺產就被國王全部充公。

摩訶男宿世前曾是一位地主,一日,遇到一位辟支佛

 

托缽乞食,他立即把食物放入辟支佛的缽裡,但隨後

 

他心生後悔,說:「供養布施給出家人,不如賞給自

 

己的僕人,至少還能得到回饋。」導致他的布施變成

 

了不淨施,致使他雖坐擁財福,卻喜歡吃粗食、穿粗

 

衣,無法安享富貴帶給他的五欲之樂,也就是「有福不能享」。

四、來世貧困:

世之人有今生「先貧窮後富有」,有「先富有後貧窮」

 

,有「先貧窮後亦貧窮」,有「先富有後亦富有」的情形

 

,如果把時間軸從一世延到兩世,在下一世,同樣有這

 

四種情況。

造成慳吝的原因,主要來自內心深處的畏懼,例如:因為

 

畏懼於飢渴,所以吝嗇。因為畏懼他人超越自己,所以吝

 

嗇傳授知識、技巧。然而因為畏懼而不作布施,反而會常

 

得到不作布施導致的畏懼。若害怕佈施會讓自己挨餓受渴

 

而吝嗇不佈施,這樣只會讓自己來生沒有福報資糧,更容

 

易挨餓受渴。

所以,去除慳吝的方法,可從少量、量力布施做起,而且

 

待人處事要常存互惠的心態,如此一來,自然能夠得到人

 

心,也為自己的福報鋪路。

昔時,有一位村民奉獻一塊原始森林土地,要給出家僧人

 

做為開闢寺院的基地。另一位富有的在家女居士,則發心

 

要捐資,在森林中的小山上建造講堂和寺院。然而在建造

 

過程中,許多新構想不斷出現,造成費用必須追加很多,

 

於是,這位富有的女居士問說:

「師父,請告訴我們應該用哪個構想,節約型的或是昂

 

貴型的?我們該如何繼續進行?」

師父笑著說:「你們行善,就會有善果。」他只說了這

 

一句話。

最後,當講堂和寺院落成後,顯得莊嚴無比,至今都仍

 

是當地非常著名的修行聖地。

「虛原聖訓」

智筆李生扶鸞

梓潼文昌帝君 降

二○二一年三月十三

歲次辛丑年初一

智筆 李生 扶

聖示:今日貴堂為吾祝壽吾心喜,今日以「禮」

為題,供世人參悟之。

  古人常云「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

此說明人生在世,一切行、住、坐、臥等行為生活

,皆應以禮為基本之準繩,方可在世上與人相敬如賓。

  然除一般生活外,在五倫之君臣、父子、夫婦、

兄弟、朋友等,亦應以禮待之,更不可失其禮數,

此乃古之留傳至今之明訓矣!盼世人思悟之!

  今日趁貴堂祝壽之際,吾簡述數語之,

可,吾退!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觀美色無常而證阿羅漢果

偈曰:

 

此城骨所建


沾滿血與肉


儲藏老與死


我慢及虛偽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嘉娜帕

 

達卡亞尼公主。

她是佛陀繼母的媳婦,非常美麗,嫁給佛陀異母

 

的弟弟難陀。

有一天,她心中想著:「我的兄長本來可以成為這

 

世界的統治者,卻出家為僧,現在成為佛陀。他的

 

兒子羅侯羅和我的丈夫、我的母親都出家了,只剩

 

下我一個人。」這樣思量之後,也到寺院出家為比丘尼。

她這麼做只是為了解除自己的孤單寂寞,不是出於對

 

佛法的信仰。

有一天,她與一些比丘尼來拜見佛陀,佛陀運用神通

 

變化出一位十五六歲的美少女坐在她的旁邊,這位

 

美少女只有公主一人才看得到。公主見到這位美少女

 

,驚奇于她的美豔,相比之下,發覺自己實在老多了

 

、醜多了。

當第二眼再看這位美少女時,美少女變成動人的少婦。

第三眼已變成中年,再看時已變成年邁的老婆婆。

這時她深深感受了人身不停變化的過程。有了這層領

 

悟之後,她對自身美貌的執著也開始消失,最後她看

 

到美少女死後開始腫脹,濃汁與蛆蟲從九孔流出。

 

她在心中思惟:「我的肉身也同樣將衰老變化而後

 

死亡。」

從此她精勤正念觀照無常、無我、苦、空的道理,

 

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主題:卡魯達伊比丘 愚癡只長肌肉不長智慧

偈曰:

 

寡聞愚者


如牛成長


增長肌肉


不長智慧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卡魯

 

達伊比丘。

卡魯達伊比丘總是在人家喜慶時講些喪氣的經偈,

 

在喪葬時講些喜氣的經偈,永遠不知道自己說錯話。

有比丘告訴佛陀此事,佛陀說:「卡魯達伊這種缺乏

 

知識的人,就像一頭牛不用腦,只長肌肉,不長智慧

 

。他在前世也常說錯話。

卡魯達伊某一前世是一位農夫,家裡原本有兩隻牛耕田,

 

其中一隻病死後,農夫要兒子去請求國王恩賜他們另一

 

隻牛幫忙耕田,但他的兒子不肯,反而要他自己去。

農夫卻向國王說:『國王啊!我家有兩隻牛幫助耕田,

 

但其中一隻死了,請你收下另一隻吧!』

還好國王知道他說錯話,也賜給他另一隻牛,他就是

 

現在的卡魯達伊比丘。」

宿世寡聞、缺乏知識、缺乏智慧的人,應當警醒。

 

從今世起就應點滴努力,透過聽聞、思惟、修證,

 

累積善業功德,終有一天能夠成為具有知識、具有

 

智慧的賢聖。

主題:摩訶達那散盡家財 老大徒傷悲

偈曰:

 

少壯不積蓄


不修清淨行


如池邊老鷺


無魚空歎息

摩訶達那是富翁之子,年輕時喜歡吃喝玩樂,與一位

 

千金小姐結婚後,這位千金小姐也只知道揮霍享福。

在他們的父母過世後,夫妻二人生活更是放蕩不知節儉

 

,不知理財,不務正業。所以漸漸散盡家財,一貧如洗,

 

行乞度日。

有一天,佛陀遇見摩訶達那。佛陀告訴阿難者:「看那

 

有錢人家的兒子,沒有人生目標,只知花錢享受,若會

 

理財儲蓄仍是富翁,當初若能放棄世間生活出家也能證

 

果。可惜今天淪落到如此地步,一無是處,就像一隻飛

 

不動的老鷹坐在乾枯無魚的池塘邊空歎息。」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傷。浪費青春、浪費生命,最後

 

終以悲劇收場。青春易逝,轉眼髮蒼齒搖,老死如燎火

 

轉到腳下,修行宜趁早。

主題:沒有子息的王子

偈曰:人若知道自愛,就應該妥善保護自己,


在人生青年,中年和老年的三個階段裡,

 

智者時時醒覺。

菩提羅迦王子興建了一座非常壯觀的王宮。落成典禮時

 

,他邀請佛陀前來賜福,並接受他的供養。

為了這特殊的節慶,他事先用檀香使王宮滿室生香。

 

由於沒有子息,他就在餐廳的地板上舖設長的地毯,

 

並私下祈願,如果他們夫妻終究有兒子的命,就請

 

佛陀踏上地毯。

當佛陀抵達時,王子恭敬地請佛陀進入大廳,但佛陀卻

 

駐足不前,只是望了阿難一眼,阿難明白佛陀的意思,

 

就請王子把地毯收起來。等到王子叫人移走地毯後,

 

佛陀才進入宮中,王子接著供養佛陀。

飯後,王子請教佛陀,何以要求撤走地毯?佛陀反過來

 

問王子是否曾暗中許願:「如果命中註定有兒子的命,

 

那麼佛陀就會踏上地毯?」

王子如實回答:「有!」

佛陀告訴王子,他們夫婦今生不會有兒子,是因為他們

 

前世所造惡業的影響,佛陀進一步說明他們前世的作為。

在過去某一世時,王子夫婦是一次船難的唯一生還者。

 

他們被沖上一座荒蕪的島嶼,只能吃鳥和鳥蛋為生,

 

卻絲毫沒有後悔之心。他們只關心自己的生命,所以

 

不僅自私地摧殘無辜鳥類的生命,連它們的幼鳥也不放過。

因為這些惡業,他們今生不可能有子息。如果當時有

 

少許的悔意,他們今生就會有子孫了。

 


「醒世歌」
文/馮振隆

自活之道

良禽自處兮擇木而棲 良士英明兮擇主而仕

世路多歧何去何從  立志忠良功成名世

古云:「學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又云:「不學無術。」

 

吾人處於物質文明昌盛,企業邁向多角化之世代,如其身無一

 

技之長,胸無點墨之章,焉能求活於世,況且奢求功成名遂者哉。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仕」,莫非自古以來

 

治生之自活之道。但願能一秉忠良,以良知良能,作無私之奉

 

獻,則庶幾不辜負人天之道耳。

 

『乾隆紀事—紀昀

紀事五三

 甯津蘇子庾說:「丁卯年夏天,張氏婆媳一起割麥。

 

剛收拾攏來,有大的旋風從西方來,把麥子吹得四處

 

飄散。媳婦惱怒,把鐮刀擲去,只見風過處灑了幾滴

 

血沾染在地上。兩人正在一起尋找拾取所散失的麥子

 

,媳婦忽然靠在樹上昏昏地像酒醉一樣,覺得自己的

 

魂被人縛住到了一個神祠。

    那神憤怒地喝叱說:『潑婦!竟敢傷我的小吏,

 

快來接受鞭打。』

    媳婦性格向來剛強,抗議說:『窮人家種幾畝麥,

 

賴以活命。烈日之中婆媳辛苦割麥,剛剛完畢,竟被

 

怪風吹散。以為是作祟害人的鬼怪,所以用鐮刀擲它

 

,沒有想到是傷了大王的使者。

    而且使者來往,自有官路可走,為什麼橫著經過民田

 

,糟蹋人家的麥子?如果我為了這個受鞭打,實是心所

 

不甘。』

    神低著頭說:『她的言詞正直,可以遣送回去。』

    媳婦蘇醒,而旋風又吹過,仍舊把她們的麥子卷在一起。」

    說這件事時,吳橋王仁趾說:「這個不知道是什麼神

 

,不曲意庇護他的私人,可以說他是正直的了;先聽浮

 

泛不實的訴說,使媳婦差一點受刑,說他聰明就未必了。」

紀事五四

劉乙齋廷尉任御史時,曾租住西河沿一座房子。                 

          

    每夜都有幾個人敲梆子,聲音琅琅地一直響

 

到早上;轉更時的梆子點,一一都和鼓樓相呼

 

應。到外面看,則什麼也沒有,吵鬧得夜裡得

 

不到片刻的安靜。

    劉乙齋是個倔脾氣,便寫了一篇文章,指摘

 

對方的罪狀,書寫張貼在牆上逐驅吵鬧者。這天

 

晚上便沒有聲音了。劉乙齋感到驚奇,自認為不

 

差於韓愈驅走鱷魚。

    我說,你的文章德行,似乎還趕不上韓愈。

 

但是你性剛氣盛,這一輩子還沒有做什麼見不得

 

人的事,所以悍然不怕鬼。加之你經濟拮据,

 

遷到這座房子,已經無力再遷往別處了。沒有辦法

 

,只好和鬼拼死鬥下去。這在你,可以說是困獸

 

猶鬥;在鬼,則是窮寇勿追。

    你不記得《太平廣記》中記載,周書記和鬼

 

爭房子,鬼怕周書記倔強而離開的故事麼?

 

劉乙齋笑著拍我的背說:「你這個魏收真是

 

輕薄呵,不過你還是瞭解我的。」

 紀事五五

 

先四叔粟甫公,一天前往河城去拜訪朋友。

    途中見一人騎馬向東北奔馳,突然被柳枝

 

掛下馬來。眾人跑過去觀看,已經昏迷未醒。

    過了一頓飯的時間,一個婦女哭喊著走

 

過來,說:「婆婆生病,沒錢買藥,我徒步

 

走了一天一夜,向娘家借了一點衣服首飾

 

,打算換錢為婆母買藥。不想被騎馬賊奪走了。」

    眾人領她來看墮馬的人,當時墮馬的人已經蘇醒。

    婦人呼喊說:「正是這個人。」

    包袱就丟在了路邊。人們問騎馬人包袱中

 

衣物首飾的數目,騎馬人無法回答;婦人所

 

說的數字,與包袱被打開後檢得的數字完全

 

一致。騎馬人不得不低頭承認搶劫之罪。

    眾人認為白晝搶劫,罪該絞死,要捆起來送

 

往官府。騎馬人叩頭請求饒命,表示願把懷中

 

的幾十金送給婦人,用來贖罪。婦人因婆母病

 

情危機,也不願到公堂打官司,於是接受了騎

 

馬人的金錢,放他走了。

    叔父說:「因果報應的迅速,沒有比這件事

 

更迅速的了。每一想到這事,就覺得隨時隨地都有鬼神。」

 

 

太上感應篇』

篇文:擄掠致富。

 

釋義:用強力搶奪別人的財物以致富。

說明:

 

官吏剝削百姓,私下竊取公帑;或是土豪劣紳

 

重利放貸,這些都是擄掠的行為,用這些方法

 

來獲得財富,都是造了使人家破人離、妻啼子

 

哭的惡業。

所以用這種的手段所得來的財富,怎麼能夠

 

安心地享用呢?難道沒有聽說過撲滿的道理嗎?

 

漢朝人用陶器做成一個悶葫蘆,上面有一個孔

 

,只可以放錢進去;而錢進去之後就拿不出來了。

 

人們用它來存錢,等錢存滿之後,就把悶葫蘆

 

打碎,取出錢來,所以稱它做撲滿。

當它在聚錢的時候,惟恐它不滿,等到錢滿了,

 

就得把它打碎了才甘休。這時候,撲滿破了,

 

錢也空了,兩樣都變成虛無的;所以藏得愈多,

 

丟得也就愈多,跟撲滿沒有兩樣啊!

故事:蘇州有位賣油人,有一天賣油的時候,

 

經過了一個大富人家,看到富人家的一個五歲

 

的小孩,頭上戴著紅帽,胸前佩著金鎖,於是

 

心中起了惡念,將孩子抱到偏僻的地方殺了,

 

取走金鎖。從此以後,他就變得富有。

後來生了一個兒子,長相與他殺死的孩子非常

 

相似,他心中就很討厭這個孩子。

當小孩長到五歲時,正逢夏天,天氣很熱,賣油

 

人偶然地睡了一覺,小孩拔下他頭上的銀簪在賣

 

油人的胸膛上刺著玩,賣油人以為是蒼蠅在叮他

 

,舉起手來一拍,銀簪就貫穿了他的胸膛,

 

一命嗚呼了。

篇文:巧詐求遷。

釋義:用奸巧詐偽的手段,來求取自己官位的升遷。

說明:

君子之人,一旦踏入了仕途,便應當要以忠直公正

 

清廉,當作自己分內之事。若是為了求取自己官位

 

的升遷,而使用奸巧欺騙的手段,這種的心術實

 

在是太不正當了啊!

這種人在朝廷之中,必定不會忠於朝廷,做官也

 

不會公正;若是出任地方的官吏,管理百姓的事

 

務,他怎麼能夠廉潔自持呢?

況且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一生之中的功名利祿

 

,上天就已經註定了!即使他終身努力地營求,

 

也是沒有辦法多加一點點!只會徒然地讓通達明

 

理的人恥笑,被鬼神呵斥責備啊!

故事:劉宋孝武帝的時候,戴法興、戴明寶、

 

巢尚之三人,當時在朝廷中,可以說呼風喚雨

 

而權傾一時,凡是經過他們所推薦引用的人,

 

沒有一個被打回票不予任用。

大家想,經由他們三人推薦,官運一定可以亨

 

通了,惟獨顧愷之不以為然,他說:「人的官

 

祿,上天早有安排,不是靠謀略和智巧可以轉

 

移改變的,惟有恭敬謹慎,嚴守本分;若是企

 

圖僥倖,只是徒然地喪失了自己所該謹受的本

 

分,跟官位的得失,一點關係都沒有!」

 

『人間軼聞

子不語—袁枚


軼聞廿三

裘文達大人臨終時對家人說:「我是燕子磯的水神,現在將

 

回歸神位。死後,你們送靈柩到江西,必定經過這個燕子磯,

 

那裡有關帝廟,可去求簽問卜。如果是上上第三簽,我仍為

 

水神。否則,可能有降級處罰,不能回位了。」說完就死了。

    家人聽聞後,半疑半信,某老僕人信的特別堅定,說:

 

「大人是王太夫人所生。太夫人本來籍貫在江寧,回老家渡

 

江時,曾在燕子磯水神廟求子。夜裡夢見穿官服的人來說:

 

給你兒子,並且給你一好兒子。』果然過一年生了大人。」

    裘大人妻子熊夫人送棺材回老家,到燕子磯時,按裘大

 

的話,到關帝廟問卜,果然有第三簽,於是全家大哭,燒紙

 

錢的煙遮蔽了江水,立牌位在廟旁。旁邊有尹文端大人的詩碑。

  我到蘇州,遇風阻擋在這裡停留,就拜祭牌位而題詩

 

在牆壁上:

燕子磯邊泊,黃公壚下過。

摩挲舊碑碣,惆悵此山阿。

短鬢皤皤雪,長江渺渺波。

江神如識我,應送好風多。

(詩大意是在燕子磯停留很感歎,反復看舊石碑心裡惆悵,

 

頭發白了,時光流逝,江神如果記得我,應給我好風)

    第二天果然是大大的順風。

 

真誠待人

文/丁乾

  真心誠意的待人處世,是我們極需具備,

 

有這樣的人格特質,才會放開心扉,獲致人們的瞭解

 

、接納與幫助,便事業邁向成功,受到大家的尊重與

 

敬仰。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一直是個受歡迎的人,甚至

 

他的僕人都喜歡他,正因如此,羅斯福的黑人男僕詹

 

姆斯寫了一本描述羅斯福的書,取名為《羅斯福,

 

他僕人的英雄》。在書中,詹姆斯說出這個富有啟發

 

性的事件:

  「有一次,我太太問總統關於一隻鶉鳥的事。

 

她從來沒有見過鶉鳥,於是他詳細地描述一番。沒多

 

久之後,我們小屋的電話響了。我太太拿起電話,

 

原來是總統夫人。

    他說,他打電話主要是告訴她,她的窗戶外面正好

 

有一隻鶉鳥,如果往外看,就會看得到。他時常做出

 

像這類的小事。

    每次他經過我們的小屋,即使他看不到我們,我們

 

也會聽到他輕聲叫出:『嗨,嗨,嗨,安妮!』或

 

『嗨,嗨,嗨,詹姆斯!』,這是他經過時一種友

 

善的招呼。」

  這樣的一個人,確實是很難讓別人不喜歡他。

  親和的人格魅力,立足點就是真誠,而真誠待人

 

、恪守信義也是得人產生吸引力的必要前提。

 

待人真誠一點、守信一點,能更多地獲得他人的信賴

 

、理解,能得到更多的支援、合作,由此可以獲得更

 

多的成功機遇。

  我們應知人而交,對不甚瞭解的人,應有所防備

 

,對已經基本瞭解,可以信賴的朋友,應該多一點信

 

任,少一些猜疑,多一點真誠,少一些戒備。無須對

 

那些完全值得信賴的朋友,閃爍其詞、含糊不清,

 

因為這種行為實是不明智。

  著名翻譯家傅雷說:「一個人只要真誠,總是能

 

打動人的,即便別人一時不瞭解,日後便會知曉。」

    他還說:「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

 

,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而使人起疑

 

;愛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

 

誠懇、謙卑,都會獲得他人尊重。」

  以誠待人是真得信賴的人們之間的心靈橋樑,

 

通過這座橋,人們打開了心靈的大門,並肩攜水,

 

合作共事,真誠實在,發露真心,敞開心扉,使對

 

方感到信任他,從而卸除猜疑、戒備,成為知心朋

 

友,樂意向我們訴說一切。

  其實,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內隱的一面

 

和開放的一面,人們往往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

 

。然而,開放是定向的,即向自己信得通的人開放。

 

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他人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

 

,爭取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在每個人

 

發展人際關係,與各方交流的過程中,如果防備猜疑

 

被誠信所取代,於人生旅途中往往能獲得極佳的成果。

真人真事案例分享

  很多人不信因果業報的理由不外乎眼見善人無善終,

 

而惡人卻坐享榮貴等不平現象。我們必須承認,古今中外

 

世上的確有很多的爛人,儘管他們平時無惡不做,素行不

 

端,卻仍能升官發財,輝煌騰達,事事如意。既然「善有

 

善報、惡有惡報」,何以如此?

這個問題,必須貫通「過去」、「現在」、及「未來」等

 

三世,以及從「世上只有聖人及凡人之別,而凡人因為有

 

貪嗔痴,所以並不存在絕對的好人及壞人」等兩個角度來

 

思維,才能粗略的理解。

因此,吾人行善若遇挫折切莫灰心,因為「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是時辰未到。」。

接下來,我要分享我的朋友跟我敘述的一則因果業報的

 

真人真事案例。我的這位朋友並非佛教徒,因為他經常眼

 

見許多素行不端又囂張跋扈的惡人依然能安享榮華富貴,

 

因此他很質疑因果業報的真實性。

直到後來,他遇見一件非常玄奇的奇幻事件,致使他開始

 

思考因果業報的真實性。

我的朋友的五舅是一個事業非常成功的中小企業家,他的

 

妻子美貌賢淑,一雙兒女也非常聽話孝順且優秀成材,

 

可謂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

但,我朋友的五舅卻生性刻薄寡恩,待人苛刻,平時也不曾

 

做過任何善行,甚至非常不孝,因為我朋友的外婆(也就是朋

 

友五舅的媽媽)臨死前詛咒我朋友的五舅不得好死。據我朋友

 

轉述,好像我朋友的五舅非但未盡為人子女對母親的照顧義

 

務,甚至為爭奪家產而對其母重大虐待。

然而,我朋友的五舅在各方面卻依然順風順水,致使我的朋

 

友不太相信因果業報。

直到有一天,我朋友的五舅生了一場重病,住進知名大醫院

 

,醫生說他必須換肝。而器官移植必須排隊等候,我朋友的

 

五舅因後台夠硬,透過關係插隊而提前進行手術,手術期間

 

因麻醉之故,我朋友五舅一直處於昏迷狀態,直到手術結束

 

轉回普通病房才清醒。

但神奇的事就從這裡展開,我朋友的五舅醒來第一件事並不

 

是呼喚家人的名字,而是大聲問:「○○○在哪裡?我要找○○○!

家人及護理師雖覺得奇怪,但並沒有多問,直到主治醫師來

 

巡房,我朋友的五舅見到醫師第一句話就是問:「捐給我肝臟的

 

人是不是叫○○○?

醫師一聽當場傻眼,因為根據法律規定,依法對於器官捐贈者的

 

個資必須保密,即便是對器官受贈者也不得透露,然而我朋友的

 

五舅竟然能正確說出肝臟捐贈者的姓名,因此主治醫師既驚又

 

怒,立刻調查究竟是誰洩的密。經過一番調查,結論是不可能

 

有人洩密,因為連護理師都不可能知道,而且病人手術之後到

 

清醒的這一段期間也不可能有任何管道可接觸肝臟捐贈者的個

 

資,於是這變成了一個懸案。

後來,醫師與家屬便問我朋友的五舅是如何得知器官捐贈者的

 

姓名?

我朋友的五舅開始娓娓道來他在昏迷期間夢中所見之事,他說

 

當他昏迷時,身處一片漆黑之中,忽然在黑暗的遠方有一道像

 

鎂光燈的光束照射下來,在光束中有一名年約三十多歲的年輕

 

男子走向他,然後開口操著台語對他自我介紹:「我叫做○○○

 

,我是XX人,我因一場車禍而結束生命,我生前有簽下器官捐

 

贈的同意卡,因此你現在身上的肝臟就是我的。」

這名神秘的年輕男子又說:「你能得到我的肝臟並非偶然,因為我

 

們在前生就曾經結下善緣,在我倆前生的時候,你曾救過我一命

 

,因此在今生你才有這個機緣能得到我的肝臟。而如今我已把我

 

欠你的債給還清了,從現在起我倆已互不相欠,我要走了,望你

 

今後好自為之,再見!

神秘男子說完後便對我朋友的五舅深深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說完

 

便消失不見。之後,我朋友的五舅便清醒,他一醒來便喊著夢中

 

那個神祕男子的名字,他向主治醫師求證那個夢中神祕男子的

 

年紀、出生地等個資,醫師事後回去查證,證實器官捐贈者果

 

然如我朋友五舅所述,完全吻合。

我朋友的五舅清醒之後,又活了15年,之後因其他緣故而往生。

我朋友的五舅為人刻薄寡恩又不孝,也沒做過甚麼好事,卻一

 

生順遂,並非惡有善報,而是因其前生或累世曾積德行善,

 

致使他今生福運高照、事業順遂、妻賢子孝,而他今生的惡

 

行並非不報,待因緣成熟時,必將如向外拋擲的回力鏢一般

 

重重回擊他的五蘊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