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10年四月號

                    第292期 

 

<目次>

封筆開筆訓鸞

證果之路/奉旨著書

遠離煩惱的生活/著書

法句經故事集

社會救濟基金

醒世歌/馮振隆

乾隆紀事

太上感應篇

人生軼聞

誠信為先/丁乾

富豪留不住兒子出家的心

遺憾

 

「皇母慈音」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一年一月三十日

歲次庚子年十二月十八日

詩曰:

舊歲跚辭戶戶春  重迎時序自當珍

如煙往事隨風去  向道清心識妙真

 

聖示:今日是庚子年最後一次鸞期,諸賢生與眾善信

 

大德能抱持虔誠之心,前來恭送本堂眾恩師回天述職

 

,吾心感也。

     

又示:歲末年終,親朋好友之間通常會彼此祝福,眾人也

 

喜歡到寺院裡求吉祥如意。然而,一般人的「求祝福」是

 

求福報、求功德,或求這個、求那個,試問這種求法有用嗎?

 

可以求得到嗎?答案當然是「無法得到」,為什麼呢?因為

 

「無因無果」!

      事實上,那些「願望」、「祝福」最後全都是要靠自己去

 

完成的。故,培養自己的美德才是對自己真正的祝福。

      在歲末年終,每個人都應該回首過去的一年,有哪些不

 

良習性、惡事尚未斷除?有哪些好事做得還不足?就應該好

 

好地努力斷惡修善,則未來自然會有吉祥如意的一年。

 

又示: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經說過:「並非用香、花等來對

 

如來表示恭敬、禮敬、敬奉。」因為,那只是形式上的恭敬

      若弟子們能夠依法,次第地修行,能夠遵循法,正當地

 

修行,這才是真正的恭敬、禮敬、敬奉如來,這才是至上的

 

敬奉!」。

      所以,並不是一味奉承老師,不斷給老師送禮的才是好學

 

生。而是勤奮好學、刻苦耐勞、品學兼優的學生,才是老師

 

心目中的好學生。

      對堂上眾恩師而言也是一樣,不是備辦豐盛的供品才是好

 

門生,而是能遵照眾恩師的教導,在身、口、意上精進提升,

 

才是好門生,才是對眾恩師最大的敬奉。

 

又示:兩個人在一起,要維持良好平衡的關係,已屬不易,

 

更何況是一個團體!幸而本堂諸賢生大多具備寬宏大量的心

 

胸和慈心,才能和氣相處。不過,亦有極少數一、二賢生造下

 

不少口業,吾盼這些極少數賢生能互相理解、尊重,不要進入

 

聖賢之門,依然不斷造作不善業。

 

又示:回顧庚子年一年來,本堂在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之護

 

持下,道務弘展順利,諸賢生們亦多能積功累德,度過豐收的

 

一年。

      尤其是本堂又新培訓了一位乩生「智筆」,此對未來道務

 

運作與發展,會有甚大之助益。因為,「智筆」的學識、涵養

 

俱優,未來必可成為虛原堂之棟樑。

 

又示:凡今日有到堂恭送眾恩師回天述職者,特賜功三十以

 

勉之,又今日有參與廟堂清屯清潔工作者,再賜功三十以酬獎其勞。

 

又示:庚子年聖務已圓滿完成,吾在此先預祝諸賢生新春愉快

 

,辛丑年再相逢了。

      可,吾退。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一年二月二十日

歲次辛丑年正月初九日

詩曰:

 

萬戶千門穢垢除  大江南北望回蘇

迎接春日楣樑上  妙句金邊鍍滿符

 

聖示: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在風光明媚的春日裡,

 

人們的心情顯得特別神懌氣愉,而在喜慶熱鬧的爆竹聲中

 

,每個人也都迫不及待地辭退舊事,迎接新的一年。

        此次回天述職,深獲母娘嘉許肯定,本堂於道務普化、

 

廟堂建設和慈善推動的成果,本堂眾恩師雖同沾稱譽,但實

 

不敢居功,因為此皆有賴本堂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之護持,

 

因此美譽該由大家共享。

又示:世間有四種人,一、從黑暗走向黑暗的人,

 

二、從黑暗走向光明的人,三、從光明走向黑暗的人,

 

四、從光明走向光明的人。

      第一種人生來福報不足,有者貧困,有者貌醜,有者多病

 

,有者少智,生活中充滿了坎坷、苦難和不幸。然而每當他

 

遇到痛苦、煩惱時,不懂得因緣果報的真理,也沒有智慧從

 

內心去調適,反而是產生更多的憤怒、怨恨。這種心態和行

 

為,只會給他帶來更多黑暗,更多痛苦,所以是從黑暗走向

 

黑暗的人。

      第二種人的情況和第一種人一樣,生活中充滿了坎坷、

 

苦難和不幸,但是他有智慧,能夠反省自己,接受現實,

 

改變行為,或入道修身。因此,能改變處境,慢慢從黑暗

 

走向光明。

      第三種人生來福報佳,人生順遂,擁有財富、名位或

 

權勢,但他缺乏智慧,自私、自大、不懂得培養福慧,

 

只知滿足自己的欲望,等到福報享完,未來一定每況愈下

 

,是一個從光明走向黑暗的人。

      第四種人生來福報佳,人生順遂,擁有財富、名位或

 

權勢,而且充滿了智慧,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造福社會,

 

利益大眾,或入道修身。所以今世人生光明,未來也是光

 

明的。

      吾盼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能從上述四種人生際遇獲

 

得啟示,人人都邁向光明的人生。

又示:本堂副堂主王生耀賢,雖身負副堂主之職務,但

 

「無故」未到堂效勞,對堂務未予聞問超過一年有餘,

 

已失去派職的意義,故自即日起免除其副堂主職務。

又示:有賢生建議本堂設置禮斗壇一事,吾說明如下:

      拜斗是道教專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之科儀,稱為

 

「朝真禮斗」。參加拜斗即是朝拜自己本命元辰,使元辰

 

光彩,祛災趨福,祈求平安。

      設置禮斗壇須依正統道教之科儀,設置年度斗燈,

 

「至少」應於春、秋二季為眾善信舉行祈安禮斗法會,

 

然而現今許多廟堂收費高昂,卻便宜行事,省略科儀,

 

實有負善信大德之託付。

      又本堂早先已有設置「元辰燈」,此燈與拜斗意義雷

 

同,故暫時不需再設置禮斗壇。

又示:今日雖是補上班日,但來堂迎迓本堂眾恩師回鑾之

 

賢生與善信大德亦多,吾欣喜眾人向道之心虔敬,故每人

 

特賜功三十以勉之。

 

      可,有請濟公活佛著書,吾退。

「證果之路」

筆 王生 扶

濟公活佛 

二○二一年一月廿三日

歲次庚子年十二月十一日

詩曰:

 

臘月寒涼星斗多  明光熠熠照婆娑

禪思法義是時候  莫道如來無細說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卅一章  實際修行的操作方法 —「思惟」+「隨觀」

 

  法官在提訊一位因貪污而被捕入獄的官員時,問道:

 

「讀聖賢書的才子,怎麼會為了身外之物,而淪為階下囚?」

  官員聽了心生慚愧,歎口氣回答說:「聖賢書只教人

 

理論,卻沒有教人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抗拒金錢的誘惑,

 

而可以不迷失自我。」

  法官說:「那是你學藝不精,聖賢書還有教導格物、

 

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等,只是你沒有智慧,只知表

 

面文字,不懂實踐操作方法。」

  修行的道理也是一樣,如果修行者還停留在誦經、

 

持咒、做儀式等「求心安」的方式,卻不懂修行實踐方

 

法,最終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難有所成。

  佛陀拋棄王位出家修道,一開始即前後跟隨二位大師

 

學習禪定,但發現這並不是解脫的境界,於是放棄四禪八

 

定的道路,改修苦行。經過六年苦行後,意識到苦行也無

 

法達到解脫,又放棄苦行改修中道,並前往菩提樹下,

 

思惟「四聖諦」與「十二緣起」而成佛。

  在《雜阿含•城邑經》中記載:

  世尊告訴諸比丘說: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

 

,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

 

生緣故,老死有。』……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

 

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

  由此經中記載可知,佛陀是在「獨一靜處,專精禪思」

 

,透過「正思惟」了悟十二因緣,並且發現實修方法就是

 

「八正道」。然而,現今許多修行人卻犯了下列錯誤:

  一、將「專精禪思」改為「專精禪定」:禪思是指

 

思惟法義、如實觀察。一個人若能好好思惟法義,並持

 

續不斷的以正觀的方式,「覺知」、「觀察」身心五蘊

 

的運作,就能逐漸看清身心五蘊實相!這也就是需要

 

「思惟」加上「隨觀」操作的重要。

  禪定與禪思雖只有一字之差,但方向卻不一樣。

  二、將「正思惟」改為「無想」、「無念」或「放空」

 

:無想、無念或放空,是修「定」的方法,而正思惟是修

 

「慧」的方法,二者不同。

  三、放棄「正思惟」,只要「信」就好了!

  四、不修「八正道」,改修各種五花八門的方法。

  《雜阿含•舍利弗經》中記載:

  世尊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你知道我所說的

 

『流』嗎?」

  舍利弗回答說:「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

  佛陀又問:「所謂入流分,你知道我所說的『入流分』

 

嗎?」

  舍利弗回答說:「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

 

謂:親近善男子,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此部經是說明邁向初果要具備的四個要素,其中,

 

第三步即是「正思惟」,所以思惟法義是甚為重要的步驟。

 

因為缺乏正思惟的修行方法,很容易受「邪見」誤導,

 

而在與解脫無關的枝微末節上下功夫,徒然浪費寶貴的

 

生命,白忙一場。

  昔時,有一位盜賊潛入寺院裡準備偷盜東西,當時

 

,因為視線昏暗,佛前的燈也快滅了,於是盜賊就用劍

 

將燈炷挑正,使佛燈恢復光明。當燈光照亮周圍,盜賊

 

看見莊嚴的佛像慈容後,頓時感到毛骨悚然。

  盜賊心想:「別人都拿財物來這裡供養,我怎麼能

 

盜取私用呢?」

  於是他當即發願今後不再偷盜,洗心革面向善。

 

以此一念清淨,他的罪障逐漸消除,福德不斷增長。

 

最終於佛陀在世時願力成熟,證得聖果,他就是

 

「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

  「專精禪思」和「正思惟」就像佛前的明燈,

 

一位修行者如果能夠依循這種正確的方式精進修行,

 

必定可以如阿那律尊者一樣,開發智慧,邁向解脫。

 

濟公活佛 

二○二一年一月三十日

歲次庚子年十二月十八日

詩曰:

 

霧漫山頭隱後簷  清風拂柳在堂前

回頭富貴人難靜  放手功名心自閑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卅二章  澈悟法義的操作方法

 

  澈悟法義可以讓修行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減少

 

走冤枉路或走錯路的機會,是邁向解脫的重要關鍵。那麼

 

,如何讓自己能深入法義知見呢?

  在《雜阿含•教誡羅經》中記載:

  佛陀的兒子羅對佛陀說:

  「善哉!世尊!請為我說法,我聽聞法義後,

 

會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當時,世尊觀察羅的解脫智慧尚未成熟,

 

難以了悟增上法,於是問羅說:

  「你有為別人講解過五受陰嗎?」

  羅回答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羅說:「你應當先為人演說五受陰。」

  羅接受佛陀教誨後,即常為人演說五受陰。

 

演說完,又至佛陀住所,對佛陀說:

  「世尊!我已為人演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我聽聞法義後,會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當時,世尊再次觀察羅的心,其解脫智慧仍

 

未成熟,難以了悟增上法,於是問羅羅說:

  「你有為別人講解過六入處嗎?」

  羅回答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羅說:「你應當先為人演說六入處。」

  羅接受佛陀教誨後,即常為人演說六入處。

 

演說完,又至佛陀住所,對佛陀說:

  「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我聽聞法義後,會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當時,世尊再次觀察羅的心,其解脫智慧仍

 

未成熟,難以了悟增上法,於是問羅說:

  「你有為別人講解過因緣法嗎?」

  羅回答說:「沒有,世尊!」

  佛陀告訴羅說:「你應當先為人演說因緣法。」

  羅接受佛陀教誨後,即常為人演說因緣法。

 

演說完,又至佛陀住所,對佛陀說:

  「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因緣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

 

,我聽聞法義後,會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

  當時,世尊觀察羅的心,解脫智已經成熟,

 

能了悟增上法,於是,對羅說:

  「羅羅!一切無常,什麼法無常呢?就是:眼根

 

是無常的,如果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不論

 

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無常的……。」

  當時,羅羅受佛陀教誨後,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成就阿羅漢果,心善解脫(精神解脫)

二千五百年前,《禮記•學記篇》即有記載:「『學』

 

  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

 

知困然後能自強。故曰教學相長。」

  教與學可以互相增長,透過教授、學習,不但能使

 

學生得到進步,教師本身的水準也可藉此提升。而佛陀

 

說法的核心就是「四聖諦」、「五受陰」、「六入處」

 

、「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如果修行者能將這些

 

法清楚地說給自己聽,也能清楚地說給別人聽,必然能

 

深入法義,透過「知」、「行」合一的修持,不起諸

 

煩惱而證得解脫。

 

「遠離煩惱的生活」

筆王生 扶鸞

南海古佛 

 

二○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歲次庚子年十一月五日

詩曰:

 

壯志獨缺橫溢才  偏將嫉妒繞心宅

弗知魂若西天去  兩袖皆空野塚埋

 

聖示:吾今日降著:「遠離煩惱的生活」

 

第三章   煩惱的種類

第五節   嫉妒

 

  嫉妒是對於他人的成就,產生反感、排斥、厭惡的心理狀態

 

,所以一般人不希望看到或聽到,別人在財富、外貌、學識、

 

智慧、人際關係上勝過他。

  嫉妒無所不在,例如:

  女孩嫉妒女孩;

  比丘嫉妒比丘;

  佃農嫉妒自耕農;

  貧窮者嫉妒富有者;

  無房者嫉妒有房者;

  收入低者嫉妒收入高者;

  外貌平庸者嫉妒貌美者;

  無才華者嫉妒有才華者;

  成績差者嫉妒成績好者;

  沒有升職者嫉妒升職者;

  三流演說者嫉妒一流演說者;……。這些都是

 

屬於嗔恨心的一種表現。

  生起嫉妒時首先是傷害自己,讓自己心情鬱悶、

 

不開心,嫉妒也會傷害一個人,中傷一個人,甚至

 

殺害一個人,所以嫉妒會讓人造出很強的不善業,

 

歷史上龐涓與孫臏的恩怨,即是因為嫉妒而產生

 

恩怨的例證。

  龐涓和孫臏同拜鬼谷子為師,一同學習兵法。

 

學成之後二人也先後到魏國效力,但龐涓嫉妒孫臏

 

的才能,也害怕孫臏的存在會威脅到自己的利益,

 

所以在魏王面前以讒言誣陷孫臏,導致孫臏遭受臏

 

刑及鯨面的酷刑,造成身體殘疾。

  事後孫臏運用計謀,逃至齊國。由於孫臏具有

 

軍事才能,因此,很快就被齊王重用。齊國大將在

 

孫臏輔佐下,接連在桂陵、馬陵二地擊敗魏軍,而

 

龐涓也死於馬陵的戰役中,讓孫臏報了受龐涓嫉

 

妒迫害的宿怨。

  在《小業分別經》中記載:佛陀對年青的婆羅門說:

  「某個女人或男人心存嫉妒,對別人所得到的利益

 

、受恭敬、受尊重、受禮敬、受供養時,便會生起嫉妒

 

、憎惡。由於這樣的業,會使他們在身壞命終之後投生

 

在惡趣、地獄之中,如果沒有投生在惡趣、地獄而轉生

 

為人的話,都會是一位平庸,沒有權勢,沒有地位,

 

沒有功名的人。」

  嫉妒是自我毀滅的不善業,只會導致惡業,或轉生

 

地獄,或來世轉生為貧窮孤獨者,可以說沒有任何益處。

 

觀古縱今,歷史上所記載的帝王、美女、首富……活著

 

時被天下人朝拜、景仰,死亡後的屍骨卻無人問津,與乞

 

丐、奴隸死後沒有什麼分別,最後的結局都是荒郊野嶺黃

 

土一坏。所以,有什麼好嫉妒的呢?

  相對於嫉妒的是「隨喜」。隨喜、讚揚他人的成就,

 

會讓自己心情愉悅,輕安自在,減少壓力。而透過培養「

 

隨喜」的心,可以不需花一毛錢就建立善業,這種善行又

 

會導向轉生天界,或轉生為有權勢有地位的人,何樂而

 

不為呢?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美豔妓女絲利瑪,盛裝的嬌軀一樣會腐爛

偈曰:

 

觀此粉飾嬌軀


瘡痍膨脹潰爛


疾病多應思惟


軀體絕非永存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妓女絲利瑪。

  她每天供養食物給比丘們,有一位年輕比丘雖然未曾見

 

過她,卻從其他比丘的討論中而暗戀上她。有一天,年輕比

 

丘和其他比丘一起到絲利瑪家化緣。這天絲利瑪雖然生病,

 

面容憔悴,但在年輕比丘看來仍然非常美麗,他更加迷戀她了。

  當天晚上,絲利瑪忽然去世,第二天頻婆娑羅王拜訪佛陀

 

時提及此事。佛陀建議國王先不急於將她埋葬,過幾天再說。

  幾天後,絲利瑪的身體不再美豔,她的身軀膨脹發紫、

 

潰爛發臭,有了蛆蟲進進出出。這時佛陀帶領眾多弟子來到

 

墓園觀看她的身軀。那位不知絲利瑪已去世的年輕比丘也隨

 

同前往。

  當年輕比丘看到絲利瑪腐臭、膨脹潰爛的身軀時,頓時

 

領悟了人生的無常,生命的實相,人生無法不生老病死。佛陀

 

說:「她活著的時候,有人肯花一千兩銀子,只不過為了與她

 

共度一個晚上。現在即使免費,也沒有人再有興趣了。她的美

 

色已經消失,大家過來看看這軀腐爛的屍體吧!」

  每當看見盛裝打扮的美女時,不妨深思身體的無常性,

 

無需迷戀不捨。

 

主題:老比丘尼優塔羅 身體是病菌住所

偈曰:

 

色身完全垮壞


病菌窩易瓦解


腐朽湧出潰散


有生終歸有死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老

 

比丘尼優塔羅。

  長壽的比丘尼優塔羅,有一天在化緣回來的路上

 

遇見一位比丘,她請比丘接受她的供養。她將化緣

 

得來的食物都給了比丘,接連三天都是如此。

  第四天,她正在化緣時,在狹窄的路上遇見佛陀。

 

她恭敬地向佛陀跪拜行禮,後退時,不小心踩到袈裟

 

跌倒了。佛陀趕緊上前扶她起來並安慰說:「你老了

 

,身體站不穩了,你要瞭解,身子日漸衰弱,隨時都

 

可能分散瓦解掉的。」優塔羅專心思惟佛陀的教誨,

 

終於證得初果。

  無論多強壯的身軀總會老死分解崩潰,身體從

 

一刻到另一刻,無法同樣的存在,它一直在不斷地

 

分解和消失之中。一切緣生的現象,終歸滅亡。雖然

 

我們的頭髮由黑變灰變白,但一般人都不會覺悟這些

 

變化所隱藏的真理─無常。有時我們雖在口頭上承認

 

無常,卻在內心不承認它。如果我們能越早體會無常

 

的真相,內心就能更接近真實,越早得到清淨安樂。

主題:高估自己的僧人觀骸骨無欲望

偈曰:

 

猶如葫蘆瓜


棄撒在秋季


見灰色骸骨


誰還有欲望

  佛陀居住在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次提到一群

 

高估自己的僧人。

  一群僧人向佛陀取得禪觀題目後到樹林僻靜處

 

禪修。他們勤奮努力於禪定的修習,達到甚深禪定

 

的境界,卻自以為已經斷除了欲望,證得阿羅漢果

 

,於是回到精舍準備向佛陀報告自己已證阿羅漢果

 

之事。

  抵達精舍門口時,佛陀已吩咐阿難尊者,請他們

 

暫時先去墳場再說。比丘們按照指示先去墳場,他們

 

認為佛陀要他們去墳場,一定有他的道理。

  在墓園裡,當他們看到腐爛的屍體時,還不覺

 

什麼,但當他們看見剛去世的屍首時,才驚恐地意

 

識到自己尚未斷除欲念,身體仍有蠢蠢欲動的感覺。

  這時佛陀從精舍放光,將自己影像映現在他們

 

面前說:「比丘們!觀看棄撒在地的白骨,就不會

 

有欲望了。」比丘終於覺察到感觀欲望真的難以

 

調伏。他們在擯除一切欲念、淨化內心後證得阿

 

羅漢果。

  要擺脫欲望,先要擺脫執著,學習控制感情,

 

對喜歡的事物不起貪念,對不喜歡的事物不起瞋念,

 

以不貪不瞋淨化自己的心念。

 


「醒世歌」
文/馮振隆

四八清廉自持

(一為政從公兮奉職循理 清廉自持兮切勿逾矩

  衍滋賄風兮如水就下 上下交利兮國政失禮

二)物質主義兮勃然崛起 俗風鄙劣兮貪婪不已

   清廉主義兮因而窒息 道德主義兮遂氣急

(三)政兮黨兮尚為 贈魚于我兮我拒絕

   賄風不長兮戒為最

  此揭示自工業革命以來,物質文明勃起,已釀成精神

 

文明勃起,已釀成精神文明之失衡,是以大文豪羅曼羅蘭

 

即言:「物質主義之抬頭,使政治社會,人心流於鄙俗,

 

貪婪不已。清廉主義將因而窒息,道德主義亦急而氣喘焉!

 

『乾隆紀事—紀昀

紀事四九

  先父姚安公說:鄉里有個名叫白以忠的,

 

偶而買得役使鬼的符咒一冊,希望憑藉這個

 

演習搬運法,或許可以謀生。

     於是按照書上所寫的置辦各種作法的器物,

 

在月光明亮的夜晚,穿著道士的服裝,到墓地

 

裡試驗。

     他按著桌子對著書念誦咒語,果然聽到四面

 

啾啾的聲音。一會兒暴風突然刮起,把他的書捲

 

起落在草地裡,被一個鬼跳出來搶了去。眾鬼吵

 

嚷著一起出來說:「你仗著符咒拘禁差遣我們,

 

現在符咒已經失去,我們不怕你了。」圍聚攏來

 

毆打他,白以忠跌跌撞撞地奔逃,背後瓦片碎石

 

就像急驟的雨點,只能勉強地逃回家中。

     這天夜裡,瘧疾大發,疲困地躺了一個多月,

懷疑也是鬼在作祟。一天,訴說給姚安公聽,既感

羞慚,又感氣憤。姚安公說:「幸運呵!你的法術

不成功,不過成為一個笑柄罷了。倘使不幸而法術

成功,哪裡能知道不因為法術而招致禍患。這是你

的福氣,你又有什麼好怨恨的呢!」

紀事五十

吳惠叔說,他的鄉里有個大戶,只有一個兒子,病得很重。

    葉天士給診斷之後說:「從脈象看得的是鬼證,這不是

 

吃藥所能治得了的。」於是便請上方山道士設壇祈禱。

    到了半夜,陰風颯颯,壇上的燭火都變成了暗綠包。

 

道士橫劍閉目,好像看見了什麼,之後撩開衣服出來了。

 

他說:

    「妖魅作怪,我能祛除。至於幾代的恩怨,雖然有

 

解救的辦法,但能否解救,還在於本人。如關係到天倫

 

、違犯了天條,即便是拜奏上綠章,也不能傳達到神那

 

裡去。

    這個病的起因是:你的父親撇下了你的一個幼弟,

 

你的哥哥撇下了兩個孤苦無依的侄子。你蠶食鯨吞

 

他們的財產,幾乎一點沒剩,又把這孤苦伶仃的孩子

 

,視作路人,以至於他們饑飽冷暖,都無處去說;

 

疾病痛瘁,任他們呼號。

    你的父親在九泉之下非常心疼,告到陰曹地府。

 

陰官下文,要捉你的兒子來償冤。我雖然有法力,

 

但只能給人驅祛鬼神,而不能為兒子驅祛父親。」

    不久,這位大戶的兒子果然死去了。他這一輩子

 

沒有兒子,竟然把侄子立為後嗣。

紀事五一

   里中有位張某,陰險詭詐,即便是至親骨肉,也得

 

不到他的一句真話。他的伶牙俐齒,許多人都被他騙過

 

,人們給他起外號叫「禿項馬」。

     馬禿項就是沒有鬃毛,鬃和蹤同音,是說他閃閃爍

 

爍,無蹤跡可尋。

     有一天,他和父親走夜路迷了路,隔著田壟望見

 

幾個人圍坐著,便喊著問往哪兒走。那幾個人都說向北

 

。於是張某陷在泥沼中。

     他又遠遠地呼問往哪兒走,那些人又都回答說向東。

 

張某往東去,又差點兒淹死。

     他困在泥淖中,走不出來,聽見那幾個人拍著手笑道:

 

「禿項馬,你今天知道胡說八道害人了吧?」聲音近在耳邊

 

,但不見人影。他這才知道是被鬼耍了。

 

紀事五二

  我八九歲時,在從舅安實齋家,聽蘇丈東皋說:

 

交河某位縣令,貪污了官庫的一筆金錢,讓自己的

 

家奴帶回家去。

     家奴行至中途,謊說在黃河中翻了船,金錢沉落

 

河中,而暗中卻派他手下役使的重台帶回自己家中。

     重台又仿效家奴所為,竊取金錢北上,走到兗州時,

 

被盜賊劫殺。

     記住這個故事,就足以相隨波靡,可以勸人自立。

太上感應篇』

篇文:抵觸父兄。

釋義:衝撞觸犯了父親兄長。

說明: 凡是在言語行事之間,稍微有些不順從的

 

意思,就是抵觸。

    須知父兄為五倫之首,而孝悌乃是人道之先,

 

所以對父親兄長應當要恭敬順從,講話的聲音要

 

柔和,臉上的顏色要愉悅,即使是父親稍微有些

 

偏私,兄長侵淩欺侮自己,也只能委屈地加以解

 

釋,反省自修,萬一父兄還是執迷不悟,不肯

 

改變自己,也必須要平心靜氣。

    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感到這樣做是周全適當的。

    若是自己稍微有些憤怒之氣,必定就會犯下了抵觸

 

父兄的罪孽,那就會違背了倫常,悖逆了孝悌的道理

 

,而被天地所不容了。

    顏茂猷先生說:「現在人不尊敬兄長,也是不肯

 

反心自問啊!只要想到茫茫人海,又能有幾個人是

 

自己的同胞兄弟呢?從小就生長在一起,玩在一起

 

,老來要互相地扶持,這樣兄弟之情,自然就會

 

誠摯了啊!」

篇文:強取強求,好侵好奪。

釋義:用強迫的方式取得財物,或用強求的方法

 

要求別人供給;或是喜歡用侵佔的方式,或是喜

 

歡用搶奪的方法。

說明:凡是財物是我本分所不該得的,卻一定要得到

 

,這叫做強;要別人供給財物給我使用,這叫取;

 

使用詭計暗中取得別人的財物,這叫做侵;使用勢力

 

明取,這叫做奪。用這些方法手段所得來的財物,

 

自己自然是難以消受,而且將來必定也會使得自己

 

本命中所擁有的財物都失去了啊!

故事:趙國人衛公雄,年輕的時候,非常地貧窮,

 

對母親的衣食供養,實在是撐不下去了,夫婦二人

 

為此而哭泣。就在第二天掃地的時候,撿到一錠銀子

 

,重二十五兩,因而生活才得以好過些。

    後來衛公雄做了宰相,薪水有一百錠的銀子;當他拿

 

到薪水的時候,發現少了一錠二十五兩的銀子,正要

 

準備明天質問管錢的官員,夜裡就夢到了神明告訴他說:

 

「某年某月某日,你已經先借用了一錠銀子啊!」

 

『人間軼聞

子不語—袁枚

軼聞廿二

   錢塘的舉人王鼎實,是我戊午年的同年考生,年少聰穎

 

,十六歲考中鄉試,但三級的京城考試卻沒考中。他有親戚

 

在京城做官,就留在親戚家住下來。

     王鼎實偶然患點小病,就停止進食,每天喝涼水數杯

 

,對親戚說:「我前世是鏡山寺的僧人,修持數十年,

 

幾乎修成大道。只是平生見有少年考上科舉的,心裡就羨慕

 

;另外貪圖富貴的心沒有斷絕,所以還要經過兩世墮落,

 

現今是第一世。過不了幾天應當轉生到富貴人家,就是順

 

治門外姚家。先生留住我不出京城,想來也是定數啊!」

     親戚勸慰他,王鼎實說:「去來有定數,難以久留,

 

只是父母生我的恩情不能割捨。」

     然後要紙寫信告別父親,大意是:「兒子不幸客死在

 

數千里外,又年輕短命,遺下年少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成為家裡的拖累。但兒子我不是父母真正的兒子,有兄弟

 

某某才是父母的真正兒子。

     我父親還記得某年在茶館與鏡山寺某僧人喝茶的事嗎?

 

兒子我就是那僧人。當時與父親交談很融洽,心想父親忠

 

誠謹厚,怎麼造物主不讓他有後人呢?一個念頭動起,就

 

來做兒子了。兒子的媳婦也是因為幼年時小有善緣。

     鏡中的花水中的月,遇在一起都是幻像,怎麼能長久?

 

父親請不要把我當真兒子看待,盡快斷掉愛的牽掛,這樣

 

可以免除兒子的罪過。」

     親戚問王鼎實:「生到姚家應當是哪天?」

     王鼎實說:「我這一生沒有罪過,這裡死那裡

 

就生,不須要輪回。」

  過了三天到巳時,王鼎實要水洗浴後,盤坐在

 

胡床上,召來親戚,歡笑如平時,王鼎實問:

 

「到中午沒有?」

    親戚答:「正當中午。」

    王鼎實說:「時間到了。」拱手告別而逝。

    親戚去探訪姚家,果然當天生了一兒子,家業很富

 

,有數萬家財。

    (一念之差就輪迴,可怕呀,來世就能保證嗎,再生

 

富貴人家能保不迷失嗎,這世還能記得,來世未必還

 

能記得,不知業力難擋啊!)

  

 

誠信為先

文/丁乾

  處理事務以誠信為首先,談古論今,凡成就大事

 

者都需取信於人,我們要拓展事業,當然無法例外。

 

只有注重誠信、一諾千金,才會在事業合作中取信於

 

人,方能成就大事。

  三國時,漢建興九年,諸葛亮用木牛運輸軍糧

 

,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攻打魏國。魏明帝曹睿親自

 

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費曜、戴陵、郭淮

 

等將領,令費曜、戴陵二位將軍屯紮,自己率大軍直

 

奔祁山。

  面對著兵多將廣,來勢凶猛的魏軍,諸葛亮不

 

敢輕敵,於是命令部隊占據山險要塞,嚴陣以待。

 

兩軍,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戰鬥隨時可能發

 

生。在這緊要時刻,軍中有八萬人服役期滿,而

 

由新兵接替,正整裝準備返回故鄉。魏軍則有三十

 

多萬,兵力眾多。軍會在這八萬老兵離開後更顯

 

單薄,眾將領都感憂心,這些整裝待歸的戰士也是

 

煩躁不安,生怕盼望已久的回鄉願望不能立即實現

 

,估計要到這場戰爭結束後才能回去。

  於是,不少軍將領進言,希望留下這八萬士

 

兵,延期一個月,等打完這一仗再走。諸葛亮斷然

 

拒絕說:「統帥軍隊必須以守信為本,我豈能以一

 

時之需而失信於軍民。」諸葛亮停頓一下,又說:

 

「何況服役期滿士兵早已歸心似箭,家中父母更是

 

倚門而望,盼望他們早日回家團聚。」於是下令各

 

部,催促士兵起程。此令一下,士兵欣喜異常,

 

感激得涕淚交流,紛紛說:丞相對待我們恩重如山

 

,紛紛要求留下參加戰鬥。那些新進士兵也受到極

 

大鼓舞,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痛殲魏軍。

  諸葛亮在緊要關頭不改原有命令,使返鄉的命

 

令成為戰鬥的動員令。他運籌帷幄,巧思奇計,在

 

木門設下伏兵,魏軍先鋒張郃,是一員勇將,被誘

 

入木門埋伏圈中,弓箭齊發,死於亂箭之下。

 

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魏軍大敗,司馬懿被迫引軍

 

撤退。犒勞將士之時,諸葛亮特別褒獎了那些放棄

 

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營中一片歡騰。

  諸葛亮取信於士兵,寧願讓自己一時為難,也

 

要對士兵、百姓講誠信。一次欺詐行為,可能會解

 

決暫時的危機,但是這背後所隱伏的災患,此危機

 

本身更危險,這是居高位者更應信守的。

  人際互動中,欺詐的行為也許能為自己獲得一

 

定的利益,但同時必然失去他人的信任,沒有信譽

 

的人,在社會中難以立足,也不會有人願意和你共

 

同合作。

  總之,不管面臨何種情況,都要克服困難、

 

誠信為重。摒棄欺詐之心,人生才能走得久遠。

 

富豪留不住兒子出家的心

  馬來西亞第二大富豪安南達克裡斯南擁有八十一

 

億美元身家,獨子卻在十八年前放棄一切塵世虛華

 

,遁入空門。

  這位法號阿姜斯裡潘諾(Ajahn Siripanno)的僧人,

 

大半時間在泰國森林隱修,近期回國受訪時,坦承是

 

巨富之子,但既已出家,就與原本家庭毫無關係。

  自從阿姜斯裡潘諾被披露是馬來西亞第二大富

 

豪獨生子後,網路上的弘法影片點擊率飆升。

 

十八年前,馬來西亞第二大富豪安南達克裡斯南

 

的獨生子為尋人生真諦,毅然放棄家族事業,情

 

願追隨佛陀成為出家人,並前往泰國東北部的森

 

林隱修。

  近期,阿姜斯裡潘諾跟隨六十八名泰國高僧回到

 

馬來西亞,出席多項法會活動,他的身份才被曝光。

 

他表示,活動結束會返回泰國繼續進修和弘法,並

 

為世界和平及人類博愛祈福。阿姜斯裡潘諾的母親

 

是泰國人,他從小受到母親薰陶,與泰國有些緣分

 

,長大後選擇到英國升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多年,

二十多歲時決定出家,原本只是短期出家兩個星期,

 

後來就決定完全出家,並到泰國森林隱修。據說阿

 

姜斯裡潘諾會說八種語言,誦經時會以英語、泰語

 

解說。

「當時父親對我放棄一切的決定感到震驚且難過,

 

但他也尊重我的決定,而且時間久了,現在已經可

 

以接受了。」

阿姜斯裡潘諾表示,安南達克裡斯南仍時常以父親

 

身份來關心、祝福他,每當阿姜斯裡潘諾回到馬來

 

西亞時,父親與家人仍會過來看他。安南達克裡斯

 

南也受到兒子的影響,近年都積極低調行善。

三年前,安南達克裡斯南從教會手中買下檳州一座

 

荒廢多年的山林修院,修復並保留三十多間房間,

 

讓出家人休息。

此次,阿姜斯裡潘諾回到馬來西亞,安南達克裡斯

 

南二十三日從吉隆坡到檳州,與兒子在這座山林禪

 

院相聚。

擁有約二五○億令吉(約新臺幣二四○○多億元)

 

身家的安南達克裡斯南,一九三八年在吉隆坡出生,

 

父母原籍斯里蘭卡,育有三名子女。一九七四年創立

 

馬石油公司,旗下企業包括明訊通訊公司(Maxis)、

 

電視臺、產業、航運、博彩等,並且因為與前首相馬

 

哈地私交甚篤,因此有「馬哈地最信任商人」之稱。

這是一個現代版的釋迦牟尼故事,含著金湯匙出生的

 

孩子放棄了榮華富貴,視家財萬貫如浮雲,走進遙遠

 

的泰國叢林苦修多年。雖然阿姜斯裡潘諾是巨富之子

 

,可是目前過得很充實,而且會持續托缽走下去。

讓我們向他頂禮合掌,值得人天贊嘆~善哉!善哉!善哉!~

 

『遺憾』

  有一位中年婦人得了癌症,臨死前家人問她還有

 

什麼遺言,她說;她與丈夫離婚前他丈夫說了一句話,

 

讓她一直烙在內心深處,無法抹去,甚至直到死了化

 

成灰,她還是忘不了他前夫說過那句話,她希望在她

 

死後通知她的前夫,請他把說過那句話寫在紙上,

 

在她墳前燒給她,她想永遠終結這段感情。

  中年婦人死後,她的前夫得知這件事情,在前妻

 

家人要求下,他傷心難過的到來前妻墳前,掉著眼淚

 

請求前妻原諒他,因為,他實在無法想起他們離婚前

 

,他到底說了什麼話?讓她到死都耿耿於懷無法放下。

  人總是健忘的,尤其對自己曾經做過的錯誤,

 

或是自己不想面對的內疚事情,人們都會選擇逃避,

 

無顏面對,雖然這是本能,是保護自己,然而,當

 

我們沒有覺醒,在人生許多的關鍵時刻裡,就會讓

 

自己的創傷,恐懼和焦慮幫我們做出愚昧的決策。

保持覺醒吧!我們永遠不知道,我們下一個起心

 

動念或是決定,都可能會影響日後的人生。

畢竟,沒有覺醒的人,不會質疑自己的愚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