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9年九月號

                    第285期 

 

<目次>

皇母慈音

證果之路/奉旨著作

遠離煩惱的生活/著書

虛原聖訓

濟世度迷

社會救濟基金

法句經故事集

醒世歌/馮振隆

乾隆紀事

太上感應篇

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人生軼聞

張公藝百忍集

寬容處事/丁乾

凡事都要有智慧

 

「皇母慈音」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年六月六日

歲次庚子年閏四月十五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詩曰:

 

橫笛奏斷橋  愛恨任寂寥

舊夢浮雲遠  隨風萬里迢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雁唱雨歇天放晴  白雲遠岫最分明

 一年春色窗間過  且待秋實倉廩盈

 

懿示:娘今日以「共諍源自於貪欲、見解」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共諍源自於貪欲、見解

 

「諍」就是糾正、爭執、是非、鬥爭。

       亙古至今,人世間的共諍就沒有中斷過,到底是什麼因、什麼緣,

 

造成國王與國王之間諍論、大臣與大臣之間諍論、村與村之間諍論、

 

人與人之間諍論呢?答案就是根源於各自的「貪欲心結」,因為有

 

貪欲心結,所以又產生了彼此間的利害關係,因此造成雙方之間的

 

爭執、對立、是非。

       如果只是凡夫俗子的諍論也就罷了,然而,應該清靜無為、不忮不

 

求的出家人,或在家修行者,依然存在嚴重的爭執、對立、是非、鬥爭

 

。這又是什麼因、什麼緣呢?

       答案就是根源於各自偏執的「觀念與見解」,由於貪著於這些偏

 

執的「觀念與見解」,所以各執己見,彼此誰也不服誰,誰也不讓誰。

 

這種諍論不只是出現在不同的宗教之間,連同一宗脈的修行者,

 

仍然存在許多輕重不一的衝突。

      「貪欲」不僅是對財富、權勢、名位、欲樂的貪求與執著,也包括

 

對思想、觀念、見解、信仰等的貪求與執著。由於這些原因,導致人

 

世間一切困擾紛爭,永遠難以停歇。就像一位廚師端出一道菜餚出來

 

,有人覺得鹹了點,有人覺得淡了些,有人覺得很好吃,也有人覺得

 

不對味。所以,想要讓聚在一起的每一個人,都能意見相合乃是不

 

可能的事。

      「貪欲」是一個囚牢,一旦受制於這個囚牢,就會讓當事者只信服

 

自己的貪欲、自己的見解,無法聽進其他人的看法,於是衝動、魯莽、

 

急促地順著個人的見解前進,反而弄巧成拙。更甚者,會造成雙方的傷害。

        例如,對一位擁有百顆芒果樹的園主而言,果園和果樹就是他所

 

擁有的財產,這種「有」就像一個觸角,會深入果園和每一顆芒果樹

 

,即使他的身體在屋子裡,或遠在外地,這個觸角依然會鑽入果園和

 

每一棵樹。

       如果有人拿斧頭砍倒其中一棵樹,果園的主人就會大怒,會去理論

 

、吵架,甚至為此殺人。雖然他擁有的是百棵芒果樹,被人砍掉的也

 

只有一棵,但不論是砍到哪一顆,都會像砍到主人一樣嚴重。

        貪愛是苦的根源,而修行就是為了要摧毀貪愛,所以,如果每個

 

人都能夠實實在在的修行,則人與人之間的磨擦必定能減少,家庭

 

、社會也必定能趨向和諧與安定。希諸兒女勉悟行之。

 

「證果之路」

筆 王生 扶

濟公活佛 

二○二○年六月廿七日

歲次庚子年五月七日

詩曰:

 

明淨波光映夕陽  鄰家怨女數歸航

誓山盟海隨風去  唯剩癡情淚洗妝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十八章  其實你只愛自己

 

       世人最愛的是什麼?有人說是「金錢」,有人說是「健康」,

 

有人說是「地位」,……。其實,這些都是表面上的認知,因為,

 

刨根究底,每一個人的「最愛」都是一樣。

《增支部•茉莉皇后經》中記載:

茉莉皇后第一次到祇樹給孤獨園禮見佛陀,並問法佛陀:「

是什麼因?什麼緣?使一個女人長得面貌醜陋,身材粗劣,

 

而且困苦貧乏,出生卑賤?

是什麼因?什麼緣?使一個女人長得面貌醜陋,身材粗劣,

 

但卻富裕多金,出生高貴?

是什麼因?什麼緣?使一個女人長得容貌姣好,身材苗條,

 

但卻困苦貧乏,出生卑賤?

是什麼因?什麼緣?使一個女人長得容貌姣好,身材苗條

 

,並且富裕多金,出生高貴?」

       世尊說:「面貌美醜與脾氣有關;困苦富裕與布施有關;卑賤高貴與

 

嫉妒有關。」接著世尊再以各種技巧為茉莉皇后說法開化,並說佈施、

 

說持戒、說生天之法、說解脫之法後,茉莉皇后即證得初果。

       一位證得初果之聖者,是決不會打妄語的。因此在《相應部•茉莉經》

 

中的記載,就很值得世人參悟:

       有一次,波斯匿王與茉莉皇后,在宮殿的上層禪坐。

       禪坐結束後,波斯匿王問茉莉皇后說:

      「茉莉!對妳來說,妳有愛任何其他人,勝過於愛妳自己嗎?」

       茉莉皇后回答說:「大王!對我來說,我沒有愛任何其他人,

 

勝過於愛我自己。也就是說,我最愛的人其實是『自己』。」

       茉莉皇后接著反問波斯匿王說:「大王!對你來說,你有愛任何

 

其他人,勝過於愛你自己嗎?」

       波斯匿王回答說:「茉莉!對我來說,我也沒有愛任何其他人,

 

勝過於愛我自己。也就是說,我最愛的人其實是『自己』。」

        後來,波斯匿王去見世尊,並對世尊提起這件事情的過程。

        世尊聽完後點頭稱是,並說偈頌:

      「這顆心經歷一切人、事、物後,證明最愛的人就是『自己』。

 

因此,愛惜自己的人不應該傷害他人。」

       許多人說:「我愛我的女友,我愛我的男友;我愛我的兒子,

 

我愛我的女兒;我愛我的丈夫,我愛我的妻子;我愛這個,我愛那個……。」

 

其實,你誰也不愛,你只愛自己。

       你愛的是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感覺,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希望。

 

你愛對方(或物品)是因為他能滿足你的欲望,如果對方(或物品)無法

 

滿足你的欲望,「愛」就會消失不見。

       例如:鄰居小孩考試不及格,你不會放在心上,但若是自己小孩

 

考試不及格,卻可能無法接受,暴跳如雷。因為,這是欲望在作祟

 

。一對熱戀的男女,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和平分手,也可能反

 

目成仇,這依然與欲望有關。

        所以,世尊偈頌「愛惜自己的人不應該傷害他人」,意思是說,

 

一切問題的癥結點是「自己」,不是他人,不要將自己的欲望,自己

 

的感覺,自己的夢想,自己的希望,強加諸於別人身上,否則,類似

 

的問題將層出不窮,沒有解決的一天。

濟公活佛 

二○二○年七月十一日

歲次庚子年五月廿一日

詩曰:

 

瀲灩波光映眼眸  無常載滿一扁舟

春風又綠湖邊草  浪子回頭不再愁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十九章  無常可怕嗎?

 

       世之人害怕無常,讚美永恆,然而,「無常」才是生命的真相,所以

 

,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好是無常的,壞也是無常的。

 

正因為無常,人生才有未來和希望,透過無常,一個人才有機會覺醒,

 

這也就是因緣法的真諦。

        有一日,齊景公與大臣們在牛山遊覽,當他朝著北方眺望齊國國

 

土時,心有感慨的說:「我的江山一片良田美地,泰山鬱鬱蒼蒼,

 

假如從古至今人都不會死,那該多好?只可惜寡人壽命有限,真不

 

知屆時該何去何從?」說著說著就俯首流涕,眼淚也沾溼了衣襟。

       跟隨的國子、高子兩位大臣也觸景生情的感嘆,說:「對啊!

 

臣等依靠國君的賞賜,即使只有粗茶淡飯維生,駑馬柴車代步,

 

也都還不想死了,更何況是國君您呢?」兩人也跟著俯首流涕。

        隨侍在旁的宰相晏子,諷刺地說:「真是可笑啊!今日之遊,

 

我看見一位怯懦的國君,二位逢迎阿諛的臣屬。假如自古人皆不死

 

的話,那麼現在在位的齊王應該是您的祖上『姜太公』,而國君您

 

現在就只能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在田裡種莊稼,為農事雨水發愁

 

,哪有空閒為壽命長短而悲傷呢?」

        齊景公聽了覺得慚愧,因而舉杯自我罰酒。

        如果世間只有「常」,則窮人將無法翻身,冤仇將無法解開,

 

分離者將無法重聚,失敗者將無法東山再起,生病者將永無治癒之日

 

,種子將不再發芽。所以,「無常」為人類帶來希望,不但可以趕走

 

厄運,化險為夷,更可以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在《雜阿含•因緣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

      「色是無常的,生起各種色的所有因、所有緣,也是無常的,無常

 

因與無常緣所生成的色,怎麼會有『常』呢?

       如是之故,受、想、行、識也是無常的……。

       聖弟子如果正確觀察的話,就會厭離於色,厭離於受、想、行、識

 

,厭離者不生起愛樂,不生起愛樂則獲得解脫。」

        由此部經中所述可知,因為身心五蘊是因緣合和的、無常的,

 

所以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如果能夠如實照見這些實相,

 

心就不會拼命地尋找快樂、逃避痛苦,而得到寧靜和快樂,解脫的智

 

慧也會自然升起。

        因為「無常」,所以人人可以修道,可以覺醒,可以證果。故,

 

擁抱無常,活在當下,才是止息煩惱,認清生命真實面貌的最佳方法。

「遠離煩惱的生活」

筆王生 扶鸞

南海古佛 

二○二○年五月三十日

歲次庚子年閏四月八日

詩曰:

 

霧鎖山頭入室廬  鳥喧荷綠不蕭疏

俗塵倥傯無滋擾  處處皆為禪意書

 

聖示:吾今日降著:「遠離煩惱的生活」

 

第一章   何謂煩惱

 

        煩惱是一種心理的汙染,會讓心處於負面、不善的狀態,所以,

 

能令人煩躁擾動,惱亂身心的情形,都屬於煩惱。

       煩惱可區分為「身體」上產生的煩惱,與「心理」上的煩惱二大類。

     「身體」上的煩惱,每個人所在意的雖不盡相同,但舉凡高矮胖瘦、

 

相貌美醜、體態外觀、健康良窳、病痛折磨、短命長壽……等都屬之。

 

而「心理」上的煩惱則樣式繁多,舉凡喜怒哀樂、緊張焦慮、恐懼慌亂

 

、狂妄自大、自卑沮喪、傲慢虛榮、人際衝突、工作難題、惆悵憂鬱

 

、苦惱煩悶、吹毛求疵……等都屬之。

      「身體」上產生的煩惱,雖然與業力果報有關,但它屬於自然現象,

 

且大部分是有跡可循。這種煩惱可透過外在的協助,獲得實質的改善,

 

例如,生病受傷時可尋找醫師治療;肚子餓了可以進食;天氣冷了可以

 

添加衣服;陽光熾烈可以撐陽傘降溫;腳痠疼了可以坐下來;身體累了

 

可以休息。因此,對於身體上產生的煩惱,本書將略過不予探討。

        而「心理」上的煩惱,唯有自己才能理解,也唯有自己才能解憂、

 

放下,他人只能開導安慰,難有實質的幫助。例如,一位憂傷悒鬱的

 

患者,去找心理醫師做諮商,當心理諮商完成後,這位患者也解除了

 

內心的困擾。然而,這位患者的康復全是依靠心理醫師的「他力」嗎?

 

其實答案是靠患者的「自力」,因為只有患者自己有意願肯往前踏出

 

一步,才會得到治癒,心理醫師只是輔助的助緣,推了一把而已。

       一個人「心理」上的煩惱愈多,就說明他的智慧愈少。

 

「心理」上的煩惱,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外,還會讓身體犯戒造業,

 

可說是痛苦的根源,輪迴的幫手,解脫的羈絆。

       有一次,在一個酷暑難耐的夏日裡,一位甫出家不久的僧人,

 

正在清掃林地落葉。然而,他卻愈掃愈焦躁,愈掃愈不耐煩。

 

因為,當初他是懷抱著開悟解脫的雄心壯志,進入寺院出家,

 

但如今卻被掃不完的落葉,做不完的寺務纏身,他心想:

 

「我是來出家修行的,現在卻被俗事綁縛,難道,我的聰明、

 

才智就這樣白白耗費嗎?」

       出家僧心中愈想愈厭惡,認為這個寺院裡的教育安排不足,法師不夠認真

 

,建物太簡陋,陽光太熾烈,又遍地落葉,看起來一切都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當出家僧在煩想的同時,驀然抬首,卻驚覺住持已站在他面前,並問他說:

 

「煩惱在哪裡?在寺院裡很煩惱嗎?」說完,就滿面堆笑地轉身離開,

 

留下持帚楞立的出家僧。

        出家僧心中暗忖:「是啊!剛才確實是滿腹牢騷,煩惱無比,

 

然而,被住持一打斷,煩惱卻不見了。」於是,充滿法喜的他,

 

重新清掃落葉,內心進入正念正知又平靜的觀照,所有的煩惱也

 

一掃而光。

       所以,煩惱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既然「煩惱並非真實存在」,

 

當然就有方法可以對治,若是方法正確,煩惱也有止息的一天。

 

「虛原聖訓」

賢筆劉生 扶鸞

玉皇大帝 登台  

      

  吾今以「如何看待人身」為題。

  眾生於人世間無不惜愛著自己的肉身,深怕此肉身有一點的損傷,

 

有一點的污穢,總是為了此身「煩惱、擔心、受怕!」

  然你可曾注意到,一碗飯或一碗麵裡,如果有一個人的毛髮或

 

指甲掉入碗中,你便開始厭惡這碗食物甚至倒了胃口,引起這樣的

 

現象卻是因你惜愛的人身或者你惜愛的身邊人。

  身體裡充滿了不淨從外在的毛髮、指甲、皮膚乃至於體內的污穢物

 

、排泄物,任何一樣掉進食物裡更是令人無法接受,試問這樣的肉身你可

 

曾靜定著認清他的真面目?

  人身只是一幕短暫的過客,一幕換過一幕,若你參得肉身的真相

 

便不會浸愛於此身」。

  凡人怕果,因為你害怕去承受所做的惡果;聖者怕因,因為聖者害

 

怕種下惡因。該選擇當一個怎樣的人?睿智的你自然清楚該如何決定

 

自己的未來。

「濟世度迷」

(信眾叩問)

賢筆劉生 扶鸞

 

信士叩問(一):我總有工作不安定感,我已很努力的財施、誦經迴向了。

 

(二)夜裡睡覺,有明顯受外靈干擾、或屬冤親?

聖示:○弟子,一個人若水桶裡漏了三分之二的水,而你只補了三分之一

 

,怎會夠呢?況且福報要滿溢,你才能明顯感覺到福運降臨,而且還不能

 

水桶有漏洞(不能暗地還造惡業),以這樣不造惡業,只造善業的精進修行

 

,必得善報。

你的氣場是不好的,我會請廟方人員寄「七罡符」給你,燒化七罡符後,

 

先加冷水、後加熱水,用此符水,洗淨身體,你會好轉。

 

信士叩問:於某月日動完腦垂瘤手術,但術後復原還不理想、有聞不到、

 

感受不到冷熱,是否還有業力干擾?如何化解?

聖示:○弟子,你此是尚在進行當中,若此以正常進行方向前進

 

,你本應感觀失去,最後壓迫神經癱瘓且無法行動,你已比本該受之

 

業好太多了。

為師勸你用這好不容易保住、且尚能修行的人身好好誦經、持戒、行善

 

,且 有修行之善功皆迴向給你的累世冤親債主,你便能大災化小、

 

小災化無。

 

信士叩問:恭請恩主開示弟子修行還有那方面的缺失及指點改善?

聖示:○弟子,你的修行方向是對的,若你沒走上修行的道路,你遇到的

 

會是桃花。這份正氣,你終生都要把持住,一旦誤觸了非正緣的色戒

 

,你將破財。

修行是你的本命,隨遇而安,淡薄名利,再扶以禪定而升起智慧,

 

你自能逢凶化吉。

 

信士叩問:(一)工作轉職合適方向?(二)自身修行加強的地方?

聖示:個性耿直,有時亦不知變通,這樣之人,容易碰壁。

你要多行善布施,與誦經迴向給累世冤親債主,否則你晚年也將生活

 

居無定所,浮浮沉沉。

當你行善布施、誦經,並持戒不再犯戒,一段時日後,找一份能朝九

 

晚五的工作,安身立命即可。別到處飄泊,否則數再來,桃花再亂

 

上一曲,你晚年會無力回天。

 

信士:(一)今歲已四十餘,卻因何一直未能謀得一穩定工作,

 

此屬何運命之關使然?(二)與父母緣結之恩怨與厚薄?

 

今生有出運或改善之機否?

聖示:你與父母薄緣,因為你前世已不知好好行孝道,

 

百善孝為先,不知行孝道之人,老天也愛莫能助。你二十至三十歲

 

時只要努力,事業可成,如今已過年華,只能有什麼工作便做。

如果懂得行善布施,再振作精神,尚可有安定工作可糊口,若行善

 

布施不為,亦不振作精神,神仙難救矣!

¥靈療時恩主對當事者的個別指示:

○信士帶女兒來靈療(罹患腦性麻痺生活起居都需人照顧。)

聖示:○弟子,你想知道她前世做了什麼妙事?她前世,豬屠者,

 

而你是她孩子。她屠殺供你玩樂,屠殺時亦不知悲憫!每隻皆痛苦而死。

 

斗金,卻未用於行善。她前世供你當闊少,今世受業換你來代償,

 

因果相報所得今日。

示:○弟子,前世她供你金錢,散財之於你,你尚懂得布施乞丐、寺廟。

  今生切莫忘記!別再往酒家,用這些金錢來布施,你的工作運也會有

 

所不同。命運浮沉皆因自己所致,你若好好布施行善,不言鬆懈,

 

你還有一次豐厚收入的機會。

對○弟子的個別指示:

聖示:○弟子,一個人百善孝為先,就算與父多麼的不睦,妳也應該盡妳的本份

 

,父對妳如何是父的事,但妳身為女兒,該盡的孝道依然該要盡責。

  妳的問題不只這個,但先從父母恩開始,一關一關的解,

 

否則妳將來會越行越難。

信士:叩稟先母(資料略)先父(資料略)在陰情形?

聖示:吾調借先母○○○之亡魂,吾觀其魂,此魂病痛猶

 

  在,苦不堪言!吾剛剛已為她簡易靈療,減其苦痛。亡魂自述轉達—

 

我生前嫉妒心甚強,見人功善不知稱讚!並揚其美德,心中還升起莫名妒嫉。

 

今生雖未有大過,但亦無升天資格,只能待來世再次修行道心,將貪瞋癡慢

 

疑盡除後,再判其功過。

  先父○○○亡魂自述轉我生前自認為修行有成,且行善必  

 

大於為惡,但來到冥界,審判我的功並無大於過,對於過份的自信也造

 

成傲慢之心,傲心亦成了轉為天人絆腳石。若再讓我有一次機會,

 

我必定盡全力行善,竭力助人累德。

  如今我雖已可轉世,但面對輪迴的未知將來,心亦是徬徨不安。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沙其卡沙彌的奇蹟

偈曰:若長命百歲,但破戒,放逸,不如持戒,修禪定一天。

    有一天,三十位比丘各自從佛陀得到禪修的題目後,到遠離舍衛城的

 

一個大村落去。

    這時候,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群搶匪要用活人去供養森林的守護靈,

 

他們就到林子裡的精舍去,命令比丘們交出一位比丘,做為祭祀的犧牲。

    每一位比丘,不管年齡大小,都願意犧牲,其中有一位小沙彌沙其卡,

 

雖然仍是稚齡孩童,但由於累世以來積聚了眾多善業,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他透露說他的老師舍利弗預知這次行程會有危險,所以特意安排他

 

陪同其他比丘一起來,而且他應該隨搶匪去。其他比丘聽他這麼一說,

 

雖然很勉強,但他們對舍利弗深具信心,便同意由小沙彌隨搶匪去。

  搶匪的祭祀準備就緒後,搶匪頭目就高舉著劍,朝小沙彌重重擊下,

 

小沙彌這時候正在禪定中,結果劍不僅沒有砍傷小沙彌,反而彎曲變形

 

。頭目就另外換一把劍,再砍下去,這次整柄劍向上直彎,也同樣不能

 

傷到小沙彌的一根汗毛。

    兩次的異常現象讓搶匪頭目震驚不已而放下劍,並且向小沙彌下跪,

 

請求原諒。其他搶匪全都訝異不已,也一齊認錯。他們要求能夠追隨

 

小沙彌修行,小沙彌便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小沙彌就在這些新比丘的陪同下回林子的精舍去,其他比丘看見

 

他回來都很高興,也鬆了口氣,大家就回祇樹給孤獨園向他們的老師

 

舍利弗禮敬。

    之後,他們去見佛陀。佛陀告誡他們:「比丘們!即使長命百歲但

 

犯下搶奪、偷盜或種種罪行,生命就毫無意義;德行具足的活一天比

 

污穢的百年歲月更有價值。」

 

題:疏於照顧母親的子女

偈曰:若長命百歲,但不知究竟正法,不如得見究竟正法一天。

    舍衛城中有對夫婦,生育有幾位兒女。這些兒女都結婚了而且一家和樂。

    後來,丈夫去世了,她的兒女想要分財產,就告訴她:「母親,

 

現在父親已經過世了,妳擁有家產有什麼用呢?我們難道無法照顧妳嗎?」

    他們一再地向母親如此表示,巴戶普提卡也相信他們會照顧她,

 

就把所有的財產分給兒女,一絲一毫也沒留給自己。

  分完財產後,她先到大兒子家去,但不久,大媳婦就抱怨:

 

「妳就知道到我們家住,好像分給我們兩份財產似的。」

    她就到二兒子家去,但同樣的事情也發生了,她只好一個兒子接著

 

一個兒子,一個女兒接著一個女兒的家到處去,但沒有任何一位兒女

 

願意長期照顧她,也沒有任何一位兒女尊重她。

  她也因為對兒女十分失望,而出家為比丘尼。

    她明白自己晚年才出家,不能放逸,必須利用生命中剩餘的時光好好修行

 

,所以,她日夜修習、禪修。

    佛陀從祇樹給孤獨園 透過神通,明白她的修行情況,就放光,勸誡她:

 

「即使長命百歲,但若不修習、奉行佛法,則生命毫無意義。」後來,

 

她正念現前,如法奉行佛陀的教誨,而證得阿羅漢果。

 

「醒世歌」

 

四一凡夫

一)凡夫凡庸兮士夫意 固執我身兮為性義

   自視為我兮實質我 自他區別兮執著己

(二)無明煩惱兮充滿身 多欲憤怒兮嫉憤恨

   忙至臨終兮不歇息 俱為煩惱兮拘囚云

  此揭示凡夫一生祇在養其壽命,而聖者一世則在養其慧命,

 

此兩者之差猶天壤之別耳。

  佛陀云:「凡夫若能以智慧為筏,思維為櫓,以宗教為舵,藉以救贖其靈魂

 

,則可免遭惡魔之侵,而臻於聖者之境。」是則吾儕身為凡夫,理應奉此為鍼砭

 

,受持而篤踐之也。

乾隆紀事—紀昀』

紀事三十二

    田村的徐四,是一位農夫。

    父親死後,繼母生了一個弟弟,極為兇暴不近人情。家中共有百多畝田地

 

,分家時,弟弟以供養母親為由,分取了十分之八,徐四委屈求全,

 

沒有進行爭執。弟弟又選擇好田占取,徐四也依了他。

    後來,弟弟把分得的田產蕩賣乾淨,又從徐四要田種。徐四就把自己

 

的田地全部給了弟弟,自己租田耕種,而且心情感到很舒暢。

    一天夜晚,他從鄰村喝醉酒回家。途中經過一片棗樹林時,遇到一群鬼

 

拋擲泥土,害怕得不敢繼續前進。群鬼啾啾地叫看,逐漸逼近了徐四,

 

等看清徐四的面孔,又都惶恐地倒退起來,說:「原來是謙讓田產的徐四兄。」

    倏地化作黑煙四處散去。

紀事三十三

    舉人李存其說,蠡縣有一處凶宅,一位老儒生和幾個客人住在裡面。

    夜裡窗外撲楞響了一聲,老儒叱喝道:「邪不能侵正,妖不能勝德。

 

我講道學三十年了,還怕你麼?」

    窗外好像是一位女子的聲音說:「你講道學,我早就聽說了。我雖然

 

是個異類,但也讀過不少儒家的書。《大學》的要義在於誠意,誠意的

 

要義在於獨自一人時要謹慎。你的一言一行,一定要遵循古禮,果真是

 

為了自己修身麼?或者是有點為了名聲好聽吧?

    修煉自身、宣揚道學,是天理;為了名聲而爭強好勝,則是私欲。

 

連自己的私欲也抑制不了,還有什麼學可講?這事我不跟你爭論,

 

你在寂靜的夜裡捫心自問:你自己怎麼樣?你說邪敢不敢侵犯你、

 

妖能不能勝過德?這你就完全明白了。何必對我這樣盧嘶力竭呢?」

    老儒汗流如雨,哆嗦著說不出話來。

    過了一會兒,聽見窗外以嘲笑的口吻說:「你不敢回答,說明你

 

還能不欺騙你的心。我暫讓你睡吧!」

    於是撲楞一聲,怪物又拂過屋簷離去了。

太上感應篇』

篇文:決水放火,以害民居。

釋義: 決水沖毀,或是放火焚燒,以毀壞人民居住的房屋。

說明:若是不幸遇到水火的災難,痛苦已是相當的難忍,為何還要忍心

 

去做放火害人的惡事呢?人民所居住的房屋,既然被水火毀壞,家中的

 

資財,也會隨之一空;人和動物的性命,大概多是難保,這種的傷害,

 

實在是太大了,所造的罪惡,也實在是太深了,所以放火決水的惡行,

 

決定是天地難容啊!

  江蘇江都,也就是揚州,有一位姓阮的,與一位姓葛的,

 

兩人結有仇怨,阮某就乘著黑夜放火燒葛某的房子,也因而燒

 

了十幾家的民宅。

  有一天,阮某的房子,忽然無故地起火燃燒,他的妻子當

 

場燒死;而阮某才剛逃離火場,卻又有一大團火球飛到他身上

 

,頃刻之間,就被火燒焦而死。

 

篇文:紊亂規模,以敗人功。

釋義:紊亂他人策劃的規模,以破壞他人事業的成功。

 

說明:規模就像一切的政治、教育、法律、命令之類,都會關係到天下

 

的得失與安危。而小人妒忌他人的成功,就破壞紊亂這些既定的規模。

 

卻不知道破壞他人的成功,實際上就是破壞了國家社會的安定,

 

這種的禍害非常之大,自然罪過也就大了。

  至於紊亂敗壞個人家庭的事情,也是傷天害理罪過不小啊!

 

在宋朝的寰朔戰役,大將楊業奉命與副將潘美率軍進討賊兵。

 

軍隊到達之後,賊兵正在攻打寰州,楊業說:「賊兵的鋒芒現在

 

正是銳利的時候,我軍不可貿然地與賊兵作戰,應該先引兵從大

 

路而出,並事先告知雲朔的守將,從石碣穀來接應,這樣才能萬

 

無一失啊!」

  監軍王優就責備楊業怕死,不敢攻打賊兵,楊業不得已,就取消

 

了原定的作戰計畫,直接出兵攻打賊軍。於是囑咐潘美:「你在穀口

 

將步兵和弓箭隊分為左右兩翼,等到我與賊兵轉戰至此時,你就出來

 

夾擊賊兵,這樣必可大獲全勝。」潘美就屯兵在穀口等候。

  而王優就再以賊兵將要逃遁而去為由,想要爭功,就下令帶領軍

 

隊追趕賊軍而去。等到楊業率軍轉戰到谷口時,發現王優已引兵而去

 

,並未照原先預定的作戰計畫,楊業頓時捶胸大哭,知道大勢已去,

 

就奮不顧身地與賊兵決一死戰,親手殺死了賊兵數百人,最後自己

 

也壯烈陣亡。

  寰朔之役,若不是王優破壞楊業的作戰計畫,楊業早就一戰成功了。

  朝廷知道此事後,就判王優紊亂軍隊紀律的罪名,王優因而自殺。

人生哲理典故

主題:時勢造英雄

∼天下無災害,雖有聖人無所施其才。天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其功∼

 

  生於昇平之世,天下無災害之時,縱使有聖人者出,仰亦無法施展其才

 

華於世;又邦國,或於機構,不論宰官抑或部屬,皆上下一心,和睦共處,

 

相互切磋,和衷共濟,則雖有賢者出,亦難能期其有敬重功勳之標榜出現。

 

蓋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者也。

  漢代有東方朔者精通古籍,諸子百家之說,惟者求其發跡於為官吏步仕

 

途之道,則絲亳無緣耳。是以僅擔任一書記官為己足矣。然者何以如此擁有

 

大智慧博學多聞者都衹甘於任此卑微之職,且一旦與其他精通學究者夥聚,

 

即遭駁斥而戲詆謔之也。

  東方朔則心胸坦蕩,泰然自若而處之曰:「諸公或已知之。時遷代變,

 

情勢已然改易。昔日張儀抑或蘇秦之所以得赫赫耀然於世者,乃由於天下紛

 

擾不安,諸國爭霸不已,其擅遊說之學者遂藉其辯才無礙,口齒伶俐,應世

 

而出人頭地,一展弁舌之才而立其功,是其時也。

    今也,天下無災害,昇平盛世。竊擔任下級官吏一職,雖鞠躬盡粹,以盡

 

一己之力,無所立其功耳。此豈非「天下無災害,雖有聖人,無所施其才。

 

上下和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其功之謂也。」

  太史公曰:「太公望行年七十,賣食棘津。仲尼道之不行,困於陳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災,況以中才者,涉世之末流乎?

 

何可勝言哉!」

 

『人間軼聞

子不語—袁枚

軼聞十五

無錫的曹五輯是雲南蒙化太守,他的兒子,是庚午年舉人,江蘇巡撫莊滋圃的學生。

    乾隆二十一年,無錫流行大瘟疫,華劍光的兒子一向好行善,拿出幾幅古畫,

 

委托曹舉人出售,囑咐說:「要賣八百兩銀子,作為本縣埋葬死人的費用。」

    曹帶畫到蘇州,把畫呈獻給莊大人。莊覺得曹是義舉,畫也很好,就付出了

 

八百兩銀子。

    曹回來後,交八十兩給華說:「只是這個價。」

    華無可奈何,勉強補湊銀子,買得數口棺材,安葬暴露野外的屍骨不夠,

 

還需要更多的棺材。

  不久,舉人病死了,曹太守悲痛不已,焚燒文書給東嶽神,自認為:

 

「做官清正,兒子又沒有罪,不應該得到喪子這樣的果報。」

    回家休息小睡,見青衣人拿著東嶽神的請帖來請。

    曹到了大殿外,神下台階來迎接說:「大人責怪的是,但你兒子近來有不良行為

 

,貪別人的利益,使千百人的屍骨暴露在原野。大人不信,就回去看你兒子書房

 

裡的書箱吧!」

    說完,叫人押一囚犯來,枷鎖鋃鐺響,就是他兒子,太守抱頭痛哭。然後

 

驚醒過來,急忙去他兒子的書房打開書箱,裡面還有七百多兩銀子。詢問僕人

 

,才知道賣畫藏匿價錢的事,他兒媳也不知情。太守從此思念兒子的哀痛少

 

了很多。

附記:人們常常看表面,就以為天地不公。

『張公藝百忍集』

九九、勸合兄弟 諭親和睦

  有一天,公藝有一位至親名叫楊輔仁,來向他借錢,並請求出面

 

和他三個弟弟論理,這是因為三個弟弟家庭生活困苦,各人向公藝借

 

二萬文來奉養父親。

  公藝說:「你家很富有,何必向我借錢呢?我想你要借錢,只不過

 

是想讓人以為你和弟弟一樣貧窮而已。你父親喪葬的祭典,理當要

 

花費,又何必和弟弟計較呢?」

  輔仁說:「同是父親所生,為何我一個人承擔?」

  公藝勸說:「生活在富貴家庭,親依賴你提攜,貧窮的鄰居

 

靠你周濟,何況是兄弟有手足之情呢?

    你的三個弟弟,受人口眾多生活困苦之累,又未曾懶惰。我曾經想過

 

,獨子那有不養雙親的道理?為人雙親,誰不希望自己的兒女相親相愛

 

,同甘共苦呢?如果兄弟平時互相爭長論短,雙親在世,心中一定不高興

 

;雙親過世,靈魂一定不安心,雖然有兒女祭祀,反而會使靈魂哀傷。

    不如你將弟弟們聚集在一起,無論有錢沒錢,共同想辦法將喪事辦妥,

 

如此上可安父母在天之靈,下可啟發子孫的和平相處,豈不是冥間陽

 

間兩相得利嗎?」

  輔仁說:「謹遵先生的教誨,我邀集三個弟弟,將喪葬祭祀的事

 

宜說明清楚。」

    於是將錢湊齊,將喪事辦妥之後,公藝勸告四兄弟仍要和樂共處,

 

輔仁的兒子後來金榜題名。

  這是張公藝「勸合兄弟,諭親和睦」,為第九十九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手足情當重,無情悖理多;

心能存孝友,自合早登科。

『寬忍處世』

文/丁乾

      寬容是一種生活品味,是做人的一種風範。如果我們無法做到

 

寬容待人,即是因為有狹隘的思維存在,這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我們瞭解原由,就應對症下藥,治好這一病症。

  有一天,市場上,果販遇到一位難纏的客人。

  「這橘子這麼爛,一斤還要賣五十元嗎?」客人拿著一個橘子仔細查看。

  「我這橘子是很不錯的,不然你去別家比較看看。」

  客人說:「一斤四十元,不然我不買。

  小販還是微笑地說:「先生,我一斤賣你四十元,對剛來買的

 

顧客怎麼交代呢?」

  「可是,你的橘子品質很差!」

  「不會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就要賣一百元了。」

 

小販依然微笑著。

  不論客人的態度如何,小販依然面露微笑,而且笑得自然又親切。

 

客人雖然語辭仍是嫌棄,最後還是以一斤五十元買了。

  有人問小販何以能一直面帶笑容,小販說:「只有想買的人才會

 

指出東西如何不好。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意見,用幾句話回應回去,

 

他就不會成為我的顧客。」

  小販完全不在乎別人批評他的水果,並且不會生氣,不只修養極佳

 

,也對自己販賣的水果深具信心。我們在生活中真的不如這位小販,

 

平常有人批評我們幾句,我們馬上暴怒,更遑論微笑以對了。而且生活

 

中指責我們的,往往是至親與好友,正如:「良藥苦口利於病,

 

忠言逆耳利於行。」

 

  人生要想永遠快樂,就要善用人生所給你的一切。如果確實明白

 

自己努力的目標,而能適時調整做法,好好運用天賦,則人生沒有做

 

不到的事,許多成功人士也是憑藉這種精神,在生活、學習、工作中

 

超越他人,居於領先。

  但是,應該防範的是,人有喜怒哀樂,是與生俱來表達情感方法。

 

因一個人存活世上,難免會遇到令人高興或氣憤的事。興奮的事可使人

 

精神奮發,並使生活充滿希望。令人氣憤的事卻使人怒火中燒,極可

 

能讓人喪失理智、行為偏頗。

  尤其,當一個人氣上心頭時,往往會意氣用事,做出傷害他人

 

或群體的舉動。因此,生活在世上,首重寬容應對,我們應量以

 

愉快的心情來處理各種問題,即使一旦發怒,最好能忍住,切勿爆

 

發,用理智來抑制激情,如此必能雨過天晴了。

 

走出死胡同


 Jack Loke禪師

      我有一位朋友,年輕時是一名運動員選手,我們十多年沒見面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餐廳見到他,他卻跟我說他得了憂鬱症,一時之間

 

我真的無法接受,一個充滿活力的運動員選手怎會變成憂鬱病者?

       他告訴我,他已經不是以前那個生龍活虎的運動員了,現在每天

 

都在吃藥,有時候真的不想活了。

       我聽他說完之後,我瞭解他的問題發生在那裡,他遇到太多的挫折卻

 

找不到心靈上的安慰,總覺得老天爺在針對他、在追殺他,做任何事情都

 

必定會失敗,對自己的能力已經完全失去信心,也沒有人願意聽他傾訴

 

他的感受,他除了吃醫生給的藥還有安眠藥,再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

 

讓他得到內心寧靜。

我跟他說:「我有辦法治好你的病症。」

他半信半疑的問我:「真的嗎?」

       我繼續說:「真的,只要你願意的話,給我一個星期時間,你每天

 

早上過來這裡跟我一起吃早餐兩個小時,我用『原始佛法』的『無常、

 

無我、苦』給你解析,你只要慢慢的去理解,一個星期後,你的病就

 

不必再吃藥了,一切都是自己救自己。」

       他笑笑望著我說:「老朋友,你可不是要我每天念大悲咒,

 

不停的念佛號……等等的宗教麻醉方式來醫治我嗎?

      老實告訴你,這些方法早幾年前我都試過了,沒用的,都是自我

 

安慰、自欺欺人,當事情發生時我仍然是掌心冒汗、心跳加速,我只

 

有吃藥才能夠把情緒平伏下來。」

       我回答他說:「不是,我不會叫你做一些與病症毫無關係的盲

 

目膜拜,也不會叫你去求神拜佛、念經或念咒。

       我只是把一些問題的邏輯分析讓你瞭解,然後,我們找回問題

 

的源頭,事情就明朗了,只要事情明朗了,就自然而然地把問題解決了。

      原始佛法絕不迷信,是以智慧去分析問題,是自然法則,只要你

 

的感情狀態能夠回歸自然,你的憂鬱病就自然會消失殆盡。」

      其實,只要我們能夠體悟到人生的際遇,成功是需要許多的

 

因緣條件組合才能兌現,然而,只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立,這個

 

期待就會變成泡影,也就是苦的結果。

      所以,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才是正常的現象,我們要活得

 

離苦自在,就必須看清一切因緣聚合的實相,同時去順應它,

 

而不是把這些不能成立的因緣看得太執著,太在乎,我們無法

 

改變因緣聚合的變幻莫測,我們只要全然地接受它,事情就解決了。

      人之所以會有憂鬱病症的源頭,都是把事情的變幻以及成敗得

 

失看得太執著,或者妄想控制什麼事情卻偏偏事與願違。

       聽說,只要憂鬱病者內心感到寂寞時,就會胡思亂想著自己

 

在這個世界被冷落、無能、失敗、什麼也做不了,許多事情也控

 

制不了,很顯然他們太執著。

      例如:有些憂鬱病者對人生會自暴自棄,終日鬱鬱寡歡,

 

感覺生活壓力很大……,可想而知他們都在妄想每天都是沒

 

有壓力的好日子。

      同樣的病症到處可見,有些人只要遇上某些事情要決策的

 

關鍵時刻,就必須拼命的吃藥控制情緒,因為他對自己已經沒

 

有信心,認為每一個決策都註定是失敗的,他期待的生活是

 

沒有煩惱、沒有壓力、沒有競爭、多完美的妄想啊!

       其實,我們根本無法控制一切因緣聚散的變幻莫測,如果有人認為

 

他必須每天都沒有壓力的過生活,每一個願望都必定是心想事成,那麼

 

,他遲早會成為憂鬱病者。

       他們的憂鬱,都是來自他想得到的一切,都應該是一帆風順

 

沒有挫折的,但是卻一直挫敗失意。漸漸的,他深深的認為自己是

 

一個殘缺的人,沒有能力的人,對自己已經完全失去信心的人。

       憂鬱病者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自認為自己是被社會遺棄的人

 

,是不完美的人,自己的遭遇總是比其他人都糟糕的人,所以他們

 

無法抗拒憂鬱。

       我只能告訴憂鬱病者的朋友們,你們的憂鬱病是無法以藥物

 

治療的,因為,是你們自己「走進」憂鬱的迷宮,你們只能夠靠

 

自己從迷宮裡「走出來」。

 

凡事都要有智慧

Ang Szu Wei

        分享一下我以往迷信的放生風格,放生雖好,但是接觸了「正法」,

 

我才懂得不要做太多沒意義的事情。浪費錢又無形中也鼓勵了他人造惡,

 

更傷害了它們。

        以前,我喜歡與家人去買鳥,然後到寺院放生,一直接觸了「正法」

 

,突然,我發現,我們一次性買這麼多,而無形中也就鼓勵他人去捕捉更

 

多的鳥兒來售賣,不是嗎?再有,有些鳥兒要是習慣性被養著,突然買下

 

它去做了放生,不懂尋食,它最終宣告等待餓死而死亡,這不是很可憐嗎?

        再有一個放生案例,那就是以前我們學習藏傳的,在某一個法會裡,

 

寺院放生魚類,我父親就負責隨同一些佛友找地方放生這些魚。

        幾天過去,有個人對我父親說,你們那天放生的魚不合適這裡,

 

它們屬於鹹水魚啊,所以全部都死了,現在好臭啊!……看吧!不單只

 

沒有讓魚兒們好好的活下去,居然還全都死了,更給那兒的居民製造了

 

臭氣的空氣,想到這,心都感覺再次的慚愧與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