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9年八月號

                    第284期 

 

<目次>

皇母慈音

證果之路/奉旨著作

遠離煩惱的生活/著書

體天弘道

虛原聖訓

濟世度迷

社會救濟基金

法句經故事集

醒世歌/馮振隆

乾隆紀事

太上感應篇

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人生軼聞

張公藝百忍集

寬容處事/丁乾

風塵女郎

 

「皇母慈音」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年五月二日

歲次庚子年四月十日

聖示:母娘臨堂,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

 

恭接懿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駕前九天玄女仙姑 

詩曰:

 

歲月蹉跎短  青春惜貴長

修行圓夢想  奮進鑄輝煌

 

聖示:母娘臨堂,神人靜心接駕,不得失儀!

 

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示:諸賢卿及諸兒女免禮,賜坐!

詩曰:

 

碧瓦朱門九孔橋  昔時古韻未全消

老街僻道今猶在  留與遊人說舊朝

 

懿示:娘今日以「憂鬱源自於欲望執著」為題,供諸兒女悟勉。

     

      憂鬱源自於欲望執著

 

     昔時有一屠戶之家,飼養了上千隻牛,為了讓每一頭牛都能夠健

 

壯肥美,因此,屠戶雇請專人天天牧放這群牛,到牧草豐美的地方吃草

 

,再逐日挑選最肥壯的牛隻,宰殺出售賺錢。

  時光日復一日的過去,這群牛雖已經被宰殺超過一半,然而,這群

 

無知的牛兒卻渾然不知,依舊每日開心地吃著草料,嬉戲玩樂,跳躍奔

 

逐,或與同伴以牛角抵觸爭鬥。

  其實,不僅這群牛如此,世間的人兒也是一樣,不懂得「無常」

 

的道理,只知儲聚財產,貪圖五欲之樂,有的人為了永不滿足的欲

 

求彼此傷害;有的人則為了欲求無法滿足而抑鬱。但當「無常」

 

來臨之際,又無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輪迴的深淵,生生世世無法

 

出離。這樣的人生,又比牛高明多少呢?

  當一個人不順心時,最容易引起心情鬱悶或沮喪,例如:

  得不到想要的人、事、物時;

  或失去擁有的人、事、物時;

  或與不喜歡的人、事、物在一起,又無法逃離時;

  或遇上衰老、病痛、死亡時。

  這種鬱悶或沮喪,與欲望執著程度的強弱有關欲望執著愈強

 

鬱悶或沮喪就愈重;欲望執著愈弱,鬱悶或沮喪就愈輕,而具體

 

表現出來的就是嗔心

  「欲望」和「需要」不同,一個人的欲望會隨著歲月的增加,

 

而增長廣大,花樣也愈來愈多。而且,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

 

無法如願的比例亦會愈來愈多。因此,現代人時常情緒低落、

 

鬱鬱寡歡,甚至形成憂鬱現象,這可以說完全是「自尋煩惱」

 

的結果。

  其實,世上所有的人都一樣出生,暫時存在,慢慢衰老

 

,然後死亡。每個人奮鬥一生,帶不走一草一木;執著一生,

 

也帶不走一分一毫,不論貧賤富貴,總有一天都會走到盡頭。

 

沒有人有特殊的待遇,也沒有人有任何例外,所以,沒有什麼

 

可以執著的。

  故,能接觸修行,乃是一位有福報的人。因為,修行與世俗生

 

活可以同步進行,而修行能帶來平靜,能少欲知足,能洞察身心實相

 

,能超越世間憂惱,最後能斷除一切煩惱,不會因變遷的現象而快樂

 

、悲傷,過著有品質、充滿智慧的世俗生活。希諸兒女勉悟行之。

「證果之路」

筆 王生 扶

濟公活佛 

 二○二○年五月廿三日

歲次庚子年閏四月一日

詩曰:

 

正法曾經訪萬家  奈何戶戶鎖窗紗

燈紅酒綠穿街過  依舊人人困底窪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十六章  還原佛陀所說的「一切法」

 

  一般人總認為佛教的典籍浩瀚無涯,佛法義理精微、深奧難測

 

,非凡夫俗子所能懂,因此,躊躇不決,蹉跎了寶貴的修行時光

  其實,經典中記載著許多佛陀時代的弟子,不乏文盲俗子,

 

或是賤民、殺人魔、妓女、愚笨者,他們有的年長、有的年輕、

 

有的年幼。但是在聽聞佛陀說法後,有當下、有數日、有數週、

 

有數月、有數年……等,依法勤修而證果者。

  由此可見,佛法應該不是錯綜複雜、艱澀難懂,而是架構清晰,

 

理論簡易明確,方法具體有效的,至於一個人修行成敗與否,最重要

 

的關鍵在於是否正確如法?有沒有實修?否則,若是方法錯誤,甚至

 

所修的法是後人篡改,根本不是佛陀所宣說的正法,必定愈修邪見

 

愈重,愈修離證果愈遠。

  在《雜阿含•一切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向佛陀問法說:

  「瞿曇(佛陀俗家名字)!所謂一切者,到底什麼是一切呢?」

  佛陀告訴生聞婆羅門說:

  「所謂一切者,就是指十二入處: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

 

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即是名為一切。

  如果有人說:『十二入處』並非一切,對於瞿曇所說的『一切』

 

,我要捨棄,另外再標新立異別的『一切』的話,那這個人就只是

 

說說而已,如果深入問他內容,他根本就答不出來,為什麼呢?

 

因為這不是他所能懂的境界。」

  在《雜阿含•一切法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向佛陀問法說:

  「沙門瞿曇!所謂一切法者,到底什麼是一切法呢?」

  佛陀告訴生聞婆羅門說:

  「眼睛及色塵生出眼識,三者合和再生眼觸,眼觸因緣又生出感受

 

:有苦的感受、有樂的感受、有不苦不樂的感受,耳、鼻、舌、身、意……

 

也是一樣,是名為一切法。」

在《雜阿含•六觸入處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毘舍離耆婆芒果園中。

  當時,佛陀告訴眾比丘說:

  「有六觸入處,哪六個呢?即眼觸入處,耳觸入處、鼻觸入處

 

、舌觸入處、身觸入處、意觸入處。

  沙門、婆羅門對於這六觸入處是如何集起、如何滅去、如何味著、

 

有何過患、如何厭離,不如實而知的話,這些沙門、婆羅門離我所說的

 

正法,就非常遙遠,猶如虛空與大地之間的距離,那麼遙遠的距離。」

  從上述經典可知,佛陀所說的一切法是圍繞在六根(眼、耳、鼻、

 

舌、身、意),和六境(色、聲、香、味、觸、法)中,所發展出來的生

 

命經驗,也就是各種身、心的反應。

  所以,法是極為普通常見,每個人身上都擁有的。然而,絕大多數

 

人一談到修行,就誤以為修行應該是「特殊的」、「非比尋常」的,因

 

此,總要做些與眾不同的事,直到「不尋常」出現為止。

  其實這是錯解佛義,因為,佛陀所說的法,就是單純的身與心。

 

只要持續學習「身」,持續學習「心」,最後即能照見身不是「我」

 

,心不是「我」的實相。而「實相」就是法!照見了身心的實相,

 

就是「開悟」。

 

濟公活佛 

                                         二○二○年六月十三日

                                         歲次庚子年閏四月廿二日

詩曰:冬去春來不計年  修行入道效前賢

      無慚鶴髮雍容對  百尺竿頭再譜弦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十七章  在家居士的典範-給孤獨長者是如何證果的?

 

  給孤獨長者,乃是舍衛城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

 

,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故,城中人們譽稱其為「給孤獨」。

  在《雜阿含•給孤獨經》中記載:

  有一次,給孤獨長者到摩羯陀國,王舍城護彌長者家借宿,並首

 

次從其口中聽聞「佛陀」這個名號,於是心生大歡喜。給孤獨長者深知

 

「佛興於世,非為小事,得聞正法亦非小事。」是故,次日清晨就迫不

 

及待的,前往寒林禮見佛陀。

  當時,佛陀為其說法,開示、教導、鼓勵、成就歡喜後,世尊說

 

:「諸法無常,應該多行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欲味、欲

 

患、欲出遠離之福。」

  給孤獨長者聽聞佛陀說法後,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悟入了

 

正法,而證得初果。

  佛陀對給孤獨長者說的「法」,其內容主要有三大類,若是在家

 

居士能「做到」,必定能夠證果:

一、觀察諸法無常:

  何謂「諸法無常」?《雜阿含•羅羅經》記載,佛陀對其出家的

 

兒子羅羅說:「什麼是諸法無常呢?眼根是無常的,若眼睛對色塵生

 

出眼識,三者合和再生眼觸,眼觸因緣又生出感受:有苦的感受、有樂的

 

感受、有不苦不樂的感受,這些都是無常的。耳、鼻、舌、身、意……

 

也是一樣。」

  一位在家居士若能常常「當下」觀察,六根對六塵是無常的,

 

五蘊是無常的,就可以看到「無我」,看到「苦」。

二、應該多行布施福事,持戒福事,生天福事:

  在家居士若能持守五戒,量力常行布施,未來必定能夠生天(欲界天)

 

,這種生天的基礎是「持戒」,只布施不持戒是難以生天的。

三、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對欲望的貪愛、欲望的禍患、欲望的調伏方法,都十分清楚明白

 

,而不會沉迷其中。

吾舉一真實案例說明:

  有甲、乙二位年輕人,深具佛緣,對修行都極為精進。

  甲雖然沒有跟隨禪師修學止禪,但看了禪師的著作後,依樣畫葫蘆

 

打坐禪修,不但獲得禪定的力量,而且短時間就修到四禪。

更特殊的是,一般初學者打坐都難以持久,因為不只會腳痛難耐,連腰

 

、背也會痠痛不已。然而,甲的修行波羅蜜厚實,即使通宵打坐八小時

 

,也不會有身體上的疼痛,隔天又精神飽滿的去上班,令他信心十足,

 

立下「三十歲以前要證到初果」的宏願。

  乙聽了內心欣羨不已,也相信他一定可以成就。

  後來乙大學畢業沒多久就削髮出家為僧,有次回到故居拜訪甲,並問說:

 

「你發願三十歲以前要修行成就,修成初果聖者,你現在還在幹什麼啊?」

  當時,時年二十八歲的甲說:「哎呀師父!你不要講這個,我現在一帆風

 

順,諸事亨通,老闆待我不薄,還分給我不少股票呢!」當時的甲,開

 

著進口轎車,不但工作順利,也交了一位漂亮、家境富裕的獨生女做女

 

友,早就已經將修行一事,拋諸九霄雲外。

乙僧心想:「貪欲當頭,沒得救了。」

  結果,甲於二○○二年罹患癌症,後來病情惡化,從肝癌轉移至骨頭、

 

鼻咽癌。那時候的甲,已經痛到什麼法都不能修,什麼定都不能入。

 

隔年,才三十餘歲就撒手人寰。

  這就是不知欲味、欲患、欲出遠離,誤認自己會永遠健康平安,而錯

 

過了修行機會的實際例子。

  在《雜阿含•給孤獨生天經》中記載:給孤獨長者罹患重病命終後,

 

轉生欲界第四天的兜率天,並從天界回到人間謁見佛陀。

  給孤獨長者初次見到佛陀即證得初果。對佛、法、僧、戒的信心充滿,

 

能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實踐佛法、推廣三皈五戒,常行布施迴向,不但讓

 

全家族的人受益,自己也生天為天神,為日後證得阿羅漢果鋪路。

  世之人如果能夠學習給孤獨長者的精神,亦步亦趨修行,他日也必定會

 

有成就的一天,有證果的一天。

 

 

「遠離煩惱的生活」

筆王生 扶鸞

北極紫微大帝 

二○二○年五月十六日

歲次庚子年四月廿四日

詩曰:

 

湖邊謐靜纜漁艖  煦煦春陽賞落花

自遠人間煩惱事  消愁釋憒忘還家

 

聖示:吾今日降為「遠離煩惱的生活」一書作序

 

 

 

  煩惱的禍患可說是無法計量,因為,一旦煩惱生起,就會惱亂一

 

個人的內心,令他難以保持理智,或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甚至同

 

時傷害自己以及他人。導致今生就受到惡報,或未來世受到惡報,或

 

今生與未來世都受到惡報。

  煩惱不但會引發身心憂苦,讓人善念消退,惡念增長,或導致財務

 

損失,名聲敗壞,或被善友指責,到了臨命終時更生起大憂悔,而墮入

 

諸惡趣。

  因為世間的人都有大小不一之煩惱,所以,不論是山村野夫或修行人

 

,在家居士或出家僧道,每個人皆在尋找共同的答案:「如何消除心中的

 

煩惱?」

  《清靜經》云:「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

 

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既是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眾生常受煩惱憂慮的原因,在於心不清靜而生妄求外物之心,因此

 

,若能澄心遣欲,去除妄心,就能讓貪嗔痴三毒消滅,恢復清靜真心。

  所以,減少煩惱的方法,不是提升滿足欲望的能力,而是要想方

 

設法降低欲望,或是進一步訓練自己的心,以洞察實相,接受實相,

 

讓煩惱無法生起,或是生起的煩惱能快速遠離。

今值南天虛原堂「遠離煩惱的生活」一書即將開著之際,吾簡數語以為序。

 

北極紫微大帝序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庚子年四月廿四日

「虛原聖訓」

賢筆劉生 扶鸞

南極仙翁 降

國曆一○九年五月三十日

農曆庚子年閏四月初八日      

 

        芸芸眾生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觸所奴,造就自以為真之

 

無明煩惱俗塵,任憑慾望貪愛縱情而造業,永遠難以脫離業報輪迴。

收伏造作妄念之心,莫再被五蘊所奴役,遠離五蘊所造之假像,升起明

 

心真性,你才能真實醒悟,你眼前所見之景象皆是緣生緣滅之因緣所致

 

,既然是因緣妄念夢幻一場,眾生又何需為著夢境執著而爭論不休。

  不管佛、道、儒皆脫不開禪定,唯有在禪定乃至於正定之中,才能

 

開發出讓你離相的般若大智慧,悟道了輪迴解脫生老病死乃至於明心見

 

性之大覺大圓滿皆由禪定而生,否則念經不悟其意,行善不知迴向於解

 

脫善緣功德,都將只是原地停滯而已,修行者切要深究其義,人生短短

 

數載,已不容偏道修行,運用餘無多歲月,早禪修以斷無明妄念。

  可,吾退。

「濟世度迷」

(信眾叩問)

賢筆劉生 扶鸞

¥靈療時恩主對當事者的個別指示:

濟公活佛 登台

對○弟子的個別指示:

聖示:○弟子,妳身上有受戒印記。

  受戒過,卻修果未成,其實妳離天界最低門檻那時只差一步之

  遙。此種人再轉世,命皆中上之有。

  妳若能再次覺醒,悟性自然甚高,妳命本該再次修道,事業再

  忙,也只能衣食無缺,投資亦不可成。越投資錢越少,不如將

  此精力勤修道,妳只要專心修道,錢財水到渠成。

  妳唯一該掛心的是妳孩子的健康(天意),如果妳孩子聽的進

  去,請他和妳一起修行,行善布施,然後迴向給「他」的累世

  冤親債主。若他還做不到,妳替他做,幫他迴向,否則到時妳

  便能驗證吾所言之天意是為何物。

對○弟子的個別指示:

聖示:○弟子,吾道妳一生,讓妳信服!

  妳從小出生在一個爺官職、父官職家庭,從小異性緣很好,多

  位男性追求,以致難以選擇,從年輕飄泊在外,與家人緣份較

  薄,在外委屈,總是一個人扛下。尤其與夫之相處,是妳心中

  的痛,妳嫁之男花心、好飲,財到時豪灑,財去時又言語暴

  力,拈花惹草,妳心實累了!

  此人心性到老皆如此,妳看不到他轉變,到他轉變之時,妳已

  不在。

  妳的身心已處疲累許久,妳將悶出頑疾,若再不修心讓自己心

  結打開,恐會不及。

  他已無法改變,可是妳可以改變妳的心境。若妳能行善放生,

  且常常做,又能戒殺,妳能挽救妳家庭官司殺戮一場。妳若能

  延妳自身性命,這場官司能免除(妳細細體會其意)。

對○弟子的個別指示:

聖示:○弟子,你前世曾出家,但最後還俗了。所以你佛緣深厚,

  前世未修完,今生還不是再來了。若你不下定決心,下輩子,

  一樣再來一次。你滿意你的現狀嗎?若答案是「否」。

  為師勸你別再等來世,因為來世會更苦,苦、苦、苦。

對○弟子的個別指示:

聖示:○弟子,既然你有悔悟決心。

  你能做到從此:不殺生、不盜取、亦任何邪淫皆不能動搖否?

  一個人能大破大立、能震天憾地,把所有任何有關邪淫之物全 

 

  部除盡,千萬別讓自己有機會睹物思起!

  開始處處只想著如何努力工作,報答父母恩。

  一有精力就去慈善團體當志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亦

  要篩選。行善布施補你的過失,直到補平,你才有可能由戒定

  而開始「禪定」。

對○弟子的個別指示:

聖示:○弟子,妳的倔強,惹的妳一生苦。

  命運是註定,但卻能改。妳要從脾氣改變,妳的心境才會轉。

  妳尋求一顆靜心,拜佛獻花,那是向外求,如果妳能悟到心是

  向內求,心境便能轉化,妳每次來到廟內,拿香之虔誠,仙佛

  會助佑妳,妳亦要幫妳自己,事情終會過去。

「法句經-故事集」

主題:行刑者的命運

偈曰:唱誦毫無義理的千句話,不如唱誦一句有法益的話,


聽聞之後,可以使人寂靜。

    坦巴達提卡擔任政府行刑者的任務屆滿五十五年後正式退休。

 

在擔任行刑者之前,他曾經是一名小偷。

    退休後有一天,他到河中去沐浴,並且攜帶特別的食物回家。

    回家後,正要享受這份美味時,卻看見剛出禪定的舍利弗站在門口,

 

這時候他心裡想著:「我這一生,都在行刑處決小偷,現在我應該供

 

養這位比丘。」所以就邀請舍利弗進入屋內,並尊敬地供養食物。

  供養後,舍利弗向他說佛法。但坦巴達提卡卻無法集中心思聽講,

 

因為他的心思受到過去擔任行刑人時種種往事的干擾。舍利弗明白他的

 

困擾,為了導正他的心念,就機敏地問他是否出於憤怒、仇恨而行刑?

 

或只是執行公務而已。

    坦巴達提卡回答說:「我只是接受國王的命令,自己沒有任何殺人的

 

惡意或願望。」

  「既然如此,你有何罪過可言!」舍利弗說。

  舍利弗的說法讓坦巴達提卡內心較為寧靜,就請舍利弗繼續說法。

 

這時,他專心聞法,更具耐心與理解力。聞法後,他恭送舍利弗走了一

 

段路,然後獨自回家,但卻意外喪生。

  當天傍晚,佛陀抵達比丘的聚會時,比丘們告訴佛陀有關坦巴達提

 

卡的惡訊,並請問他往生何處。

    佛陀說,雖然坦巴達提卡今生造惡業,但後來領悟佛法,所以往

 

生兜率天。

    比丘們卻懷疑,一個造做惡業的人,怎麼可能只聽聞一次佛法後,

 

就獲得如此殊勝的法益。

    佛陀向他們解釋說,時間長短不是問題,如果能夠正確理解的話,

 

極使一句法語也可以帶來莫大的法益。

 

主題:往生梵天的方法

偈曰:與其百年間每月供養成千上百的祭祀,


不如頃刻之間供養修行的人,


如是供養,勝過百年的祭祀。

    舍利弗的叔叔是一位婆羅門,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

 

。他的叔叔回答說,他每個月供養裸身的苦行者,希望將來能往生梵天。

    舍利弗告訴他說,他的老師們並不了解往生梵天的方法。說完後,舍利弗更

 

引領叔叔去見佛陀,並請求佛陀開示確實可以使人往生梵天的佛法。

  佛陀向舍利弗的叔叔說:「供養一湯匙的食物給真正的聖人,比你供養

 

那些不值得供養的人更好。」

 

主題:火祭不究竟

偈曰:在林中火祭百年,不如頃刻之間供養修行的人,


如是供養,勝過百年的火祭。

    舍利弗的侄子是一位婆羅門。

    有一次,舍利弗問他,有沒有做過任何的功德。他的侄子回答說,

 

他每個月都在火祭中犧牲一隻羊,期望將來能往生梵天。舍利弗告訴

 

他說,他的老師們一直給他錯誤的教法,他的老師們根本不知如何往

 

生梵天。

  然後,舍利弗引領侄子去見佛陀,佛陀就教他確實可以往生梵天的

 

佛法,並告訴他說:「頃刻之間,頂禮真正的聖人比火祭犧牲一百年好。」

註:「火祭」在當時的伊朗和印度相當流行。部份人認為火是神祇之一。

 

有些人認為透過火祭,他們可以討好神祇,而得到賜福和保護。另外,

 

動物祭祀和在恆河中沐浴也很普遍。佛陀是當時唯一指出這些方法都是

 

無益的宗教師。

 

「醒世歌」

 

孝道

百善之首兮孝為先 立身之本兮孝悌

為人子女兮善侍老 孝道周全兮世永傳

  此揭示孝字係入土將半之老人由其子女承侍之意。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又論語有云:「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又云:「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凡此皆謂:克盡孝悌之人,即為仁者是也。汝其勉而行之可也。

 

乾隆紀事—紀昀』

紀事三十

  先太夫人的娘家姓曹,有個老媽子能看見鬼。

  外祖母回娘家時,和她說起陰府的事,老媽子說:

  「昨天在某某家見到一個鬼,可真是癡到極點。但是

 

那情狀可憐,也叫人心酸神傷。

  鬼名叫某某,住在某村,家道也算小康,死時有二十七八歲。

 

剛死百天後,他妻子請我去作伴。我看見他常坐在院裡丁香樹下

 

,有時聽見妻子的哭聲,有時聽見兒子的哭聲,有時聽見兄嫂和

 

妻子的吵罵聲。

  雖然他怕陽氣烘逼而不能靠近,但也堅持在窗外側耳細聽,

 

滿臉的淒慘表情。

  後來看見媒人進了妻子屋中,他愕然驚起,張著兩手東張西望。

 

後來聽說沒有談成,臉上稍有喜色。

  過後媒人又來了,來往于兄嫂和妻子之間。他則奔走隨在後面,

 

惶惶然若有所失。送聘禮那天,他坐在樹下,眼睛直盯著妻子的房,

 

淚漣漣如下雨。

  此後每當妻子出入,他就隨在後面,眷戀的表情更強烈。出嫁前一晚,

 

妻子在收拾妝具,他又在簷外徘徊,或倚著柱子哭泣,或低頭如有所思。

 

聽到屋裡有一點咳嗽聲,他就從窗縫往裡看,就這麼折騰了一夜。

  我長歎道:『癡鬼何必這樣!』他好像沒有聽見。

  男方的人進來,拿著燭火往前走。他躲在牆角站著,仍翹首望著妻子。

 

我陪同妻子出來,回過頭去,看見他遠遠地隨著來到男方家,被門神擋住了。

 

他叩頭哀懇,才被允許進屋。

  進了屋就躲在牆角,望著妻子舉行婚禮,呆立著如癡如醉。一直到吹燈就寢,

 

他還不離開,結果被土神驅趕,才狼狽地出來了。

  當時我受他妻子委託,回去看看孩子,他也隨著我回來了。

 

只見他直接進入妻子的房間,凡妻子坐過、睡過的地方,他都一一看看。

 

隨即聽到孩子找媽媽哭啼起來。他跑出去,環繞在孩子的周圍,

 

兩隻手握在一起,做出無可奈何的樣子。

  不一會兒,他嫂子出來,打了孩子一巴掌。他便頓足捂著心,

 

在遠處做出切齒的樣子來。我看不下去,便回去了,不知後來怎樣了。」

  嗚呼,君子以「義」約束自己而不負人,不因為活著或死去而有所不同;

 

小人經常負於人,也不因為活著或死去而有所不同。一般人的情分,是人在

 

情分也在,人死情分也死了。但是一想起死者的情狀,仍時時感到戚戚然。

 

紀事三十一

宋蒙泉說:

    孫峨山先生,曾在高郵的船中臥病不起。忽然覺得似乎上岸散步,

 

並感到很輕鬆爽適。不一會兒有人領他向前走,他恍恍惚惚地忘記

 

為什麼要向前走,也沒多問。

    接著來到一戶人家,門庭豪華,院落清潔。漸漸走入內室,見一少婦

 

正在分娩。他想退避,被領他的人從背後拍了一掌,就昏迷不醒入事了。

 

等過了好久他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身形已經縮小,躲在襁褓中間。

 

心裡明白這是已經轉生,無可奈何了。

    一想說話,就覺得寒氣從門向內鑽,說不出來。他環視室中,室中的家俱

 

器物和對聯書畫,都十分清楚。到第三天的時候,婢女抱著他洗澡,失手掉

 

在地上,他就又失去了知覺。醒來的時候,仍舊臥病船上。

    家人說,他已經氣絕三天,只是因為四肢柔軟,心膈還溫,才沒敢入殮。

 

孫峨山先生急忙索取一紙,寫出自己的見聞,派人沿他所走的路線去那戶他

 

曾轉生的人家,告訴主人不要以過笞打婢女。然後,又慢慢地為家人詳述了

 

事情的經過。

    當天他的病就徹底好了,於是便親自前往他曾轉生的人家,見到婢女等

 

人都如同老相識一樣。這家主人老年無子,與孫峨山先生相對惋惜歎息,

 

並稱奇異。

太上感應篇』

篇文:勞擾眾生

釋義:勞擾百姓,將百姓視同牛馬一般地驅使而不愛惜。

說明:只要是人,哪一個不想自己得到安定快樂幸福呢?若是自己想要求得

 

安定快樂幸福,而卻狠心地驅使勞擾百姓;或是自己已經處在安定幸福快樂

 

的環境當中,於是就不知道百姓被驅使、被勞擾的痛苦,這都是非常不仁慈

 

的行為。

春秋時代,孔子的學生顏淵告訴定公說:「古代的聖王大舜,能夠善巧地

 

使用民力,而不使人民感到勞擾疲憊;所以大舜當帝王的時候,國內就沒

 

有逸樂、沒事幹的百姓。周穆王的時候,造父善於駕馭車馬,所以造父

 

所養的馬,就沒有一匹是閒置休息的。

要知道,鳥餓了就會到處地啄;獸餓了,就會向地上拼命地抓;人窮極餓極了

 

,就會變得奸詐;馬跑累了,就會停下來休息。自古到今,從來就沒有一個政權

 

,能夠勞擾驅使百姓,而沒有危險的啊!」

篇文:破人之家,取其財寶。

釋義:破壞有錢的人家,以奪取他的財寶。

說明:不小心破壞了別人的東西,已經是有損自己的道德了,何況是為了奪取

 

別人的財寶,而不擇手段地去破壞他人的家啊!

或是用勢力去明搶硬幹;或是暗地裡使用陰謀詭計,而陰謀詭計,雖然可能逃過

 

法網,然而明搶硬幹,必定是難逃法律的制裁,但是所造的罪孽就更重了啊!

要比人間的計贓論罪的法律懲罰,還要嚴格好幾倍,因為陰惡比陽惡更為嚴重,

 

所以陰間法律的懲罰,必定重於陽間法律的懲罰啊!

人生哲理典故

主題:四面楚歌

夜聞漢軍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

 

  此乃「四面楚歌」一詞出典之處也。

  項羽受劉邦所施君臣離開之計,而致強將勇士流失,情勢轉弱,見大勢已去

 

,不得已也衹好固守垓下而動彈不能。

    漢軍及諸侯之兵團團圍住,夜聞漢軍四面皆歌,項王乃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帳中飲。

    項羽有美人名虞,常追隨左右;駿馬曰騅(白馬)戰常騎之。於是項王悲歌慨歎

 

,余身歷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乃自賦詩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唱數次,美人和之。項羽泣,淚流滿面,左右皆泣,哭不成聲,莫能仰視之也。

  虞美人唱此名曲與項羽告別後遂自刎而亡。虞姬之墓上所栽植之草,

 

稱之為「虞美人草」,亦即「粟花」之別名,此即戀戀不捨,心有遺憾、

 

牽掛之意也。

  「四面楚歌」即四面所唱皆為楚之國歌,漢軍用此計以擾亂楚軍之心防而致

 

使項羽陷入於孤立感,敗北感之錯亂心態。由此典故可以引伸為四方皆滿佈著反對

 

者,不滿之聲浪,此起彼落,而自己卻孑然一身,陷於孤微寡與狀態之謂也。

『人間軼聞

子不語—袁枚

軼聞十四

  呂兆鬣,是紹興人,因考上進士被任命陝西韓城縣令。

    侍讀學士嚴冬友與他相交很好,閒話間問道:「先生的名字叫兆鬣,為什麼取

 

這個字?」

    呂說:「我前生是北通州陳氏家的馬,花白色,鬣(鬃毛)長三尺多,陳氏畜養我有恩。

 

有一天,我在馬廄中聽到陳氏妻生孩子,三天生不下來,他的親戚說:『這是難產,

 

必須要接生婆幫著才能生下來;可惜住在某村,離這裡三十里遠,一時難以到達,

 

怎麼辦呢?』

    又一親戚說:『派奴僕騎長鬣馬去,可以立即請來。』

    說完,果然有一老奴來騎我。我心想平日吃主人的豆糧,如今主母有急難,

 

是我報恩的時候,就奮力向前衝。遇到有一深澗絕壁艱險,兩崖相隔一丈多,

 

繞路過去,本來可以晚點到,而一時救主心切,於是騰空躍起,跌入深崖中

 

,骨折而死。

    老奴因為抱著我的背,沒碰到峰崖,結果不死。我死後,馬上見到白鬍鬚老翁

 

引領我到一衙門,見頭戴烏紗的神在上方坐,說:『這馬有良心,人都難得,

 

何況畜生呢?』

    官差寫一文書,像古文篆字,綁在我的馬蹄上,說:『押送他去一好地方。』

    遂後冉冉而升,不覺就已進入輪迴,成為紹興呂氏家的孩兒。周歲以後,

 

頭發還分成兩邊,像馬鬃一樣,所以名叫兆鬣。」

『張公藝百忍集』

九八、受誣無怨厚待他人

    公藝的左鄰有一位姓白的人,有一天買豬回家,晚上就脫索逃走了,

 

找了三天沒有尋獲,就往公藝家來。看到公藝家中養了一頭豬,很像他

 

家走失的豬,就向公藝說:「老爺!這頭豬是否我家前日所走失的豬嗎?」

公藝說:「如果是你的,你就牽走吧!」

白某就要將這頭豬牽走,公藝的家人很生氣,不肯讓他牽走,公藝急忙阻

 

止說:「讓他牽去吧!他家沒有豬可餵養,這頭豬又值不了幾個錢!」

 

就讓他牽走了。

  過不了多久,所遺失的豬在林中尋獲,白某知道他犯了大錯,有人叫

 

他要備酒席向公藝道歉,有人叫他將豬牽回去還給公藝。白某隨即叫人將

 

豬牽回去還公藝,並代他認錯,希望老爺能赦罪。

  公藝說:「這是小事情,怎麼如此說呢?那有何罪過呢?」

  這是張公藝「受誣無怨,厚待他人」,為第九十八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有量真寬量,名賢果是賢;浮雲空聚散,湛湛一青天。

 

『寬忍處世』

文/丁乾

  古人云:「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君子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從社會生活的具體

 

實踐加以觀察,寬容大度確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養。

  蔡元培先生曾說過:「人家的毀譽,不必計較。」的確,在人生旅途上

 

,人們經常會遇到指責與批判,如何正確對待,反應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和道德修養。

  一個人的聲譽,往往容易毀於他人的議論裡,人言確是可畏,

 

蔡元培先生以「不必計較」來對待他人惡意攻訐,要求人們不必把個人的

 

名聲看得太重。因為毀人名聲或許得逞於一時,但終究會敗露,一個人的

 

品行是客觀存在的,它最具說服力,況且「人言不足恤」,對待毀人名聲

 

的流言蜚語,無言是最好的輕蔑。

  人們常因毀謗而憂心,進而失去信念,也會因稱譽而喜悅,導致停步不

 

前。與其因毀而憂,不如自強不息,堅定信心,走自己的路;與其因譽而

 

喜,不如謹慎謙虛,不驕不躁,更上一層樓。先哲們諄諄教誨我們:不為

 

己憂,不為物喜。這是我們做人處世應該牢記的。

  要想成就事業,首先要有寬以待人的處世習慣。反之,一個人以敵視

 

的眼光看,對周圍的人處處防備,心胸窄小,不能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

 

孤獨而陷於憂鬱和痛苦之中,一個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肯定受

 

人歡迎,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因而更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相容就是寬厚、容忍,

 

心胸寬廣,忍耐力強。一個人若能寬以待人,在生活中養成將心比心,推己

 

及人的做人做事習慣,定會受人尊敬和歡迎。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記住這些教誨甚有助益,它可以避免提出人們難以接受的要求,

 

也避免由此而來的難堪局面,推己及人,是以自己為尺規,衡量言行舉止能

 

否為人所接受,其依據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即自己站在對方的位置上,

 

想想對一個行為或言論的反應、感覺如何,進而理解他人、體諒他人。如此

 

,會自覺地寬以待人了。

  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人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可知,有修養的人,待人寬厚,要求自己十分嚴格。只有嚴於律己,才能更有

 

感召力。在工作中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在日常生活中,以禮待人,遵守信約

 

;發生摩擦時主動退讓,寬容待人,十足具備成功者的泱泱風度,深值我們細加省思!

 

風塵女郎』


 Jack Loke禪師

 

  有一位風塵女子向一位森林派元老請教,她想學佛,她之前已經找過好幾位

 

師父問過了,那些師父都一直認定她必須離開風月場所的工作,才可以靜心學佛。

  這次她坦白跟元老說:「師父,我知道我是沒辦法戒除我在男人身上貪

 

得無厭的心態,這是我求生的本能,我只會做這個,其他的、我沒有信心

 

可以養活自己,所以請別叫我離開風月場所。」

  元老靜聽後回答說:「好,你可以繼續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也可以同時學佛。」

  這女子聽完後非常高興的感謝元老,元老繼續說:「但是你要遵守的是

 

保持覺醒,無論你在做什麼。」

  一個星期後女子滿臉苦惱回來見元老:「師父,我發現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每當我保持覺醒的時侯,無法開口跟男人要錢,如果我要錢的話,

 

就表示我沒有保持覺醒。

  前幾天,見到幾位一直都捧場的客人,但在我保持覺醒的時候,我的貪念和

 

虛榮心消失了。那些錢對我來說,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我如果貪圖這些不是很

 

愚昧無知嗎?但是當我失去覺醒狀態的時侯,金錢的誘惑、虛榮的幻象又回來了……。」

  元老回答說:「我完全不在乎你貪得無厭,而是你必須做一個決定,你想不

 

想擁有自己的意識,保持覺醒?」

  女子皺起眉頭,又舒緩反復了好幾次,最後她說:「我在保持覺醒的時侯覺

 

得自己很自在、很寧靜,沒有煩惱也沒有痛苦,我找回我自己,這個體驗是美好

 

的,值得保持永久,我想,那個貪念又恐懼得失的心態並不值得我失去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