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9年六月號 第282期 |
<目次> 證果之路/奉旨著作 大道金篇/死隨念 體天弘道 虛原聖訓 濟世度迷 道家的智慧/列子 社會救濟基金 法句經故事集 醒世歌/馮振隆 乾隆紀事 太上感應篇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人生軼聞 張公藝百忍集 懂得堅持/丁乾
|
「證果之路」 聖筆 王生 扶 |
濟公活佛
降
二○二○年三月廿八日
歲次庚子年三月初五日
詩曰:俗子凡夫無所依
疾驅躍馬不停蹄
若無智慧身邊帶
難把煙塵換彩霓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十二章
向東生長的樹最終會倒向東方
善的「信念」可以塑造善的「德行」,善的「德行」可以養成善的「習慣」,
善的習慣可以培養善的「性格」,善的性格可以創造今生與來生善的「命運」。
《雜阿含•自恐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國,住在尼拘律樹園中。
當時,佛陀的堂弟摩訶男,來禮見佛陀,對佛陀說:
「世尊!迦毘羅衛國,物質豐富百姓安樂,而且人口眾多美麗繁華,
但我每天在這個城市裡生活出入,面對許多憤怒的狂象、奔逸的馬兒,
橫衝直撞的車輛,瘋狂的惡人,可說是險象環生。所以,我很擔心不知
哪天會被撞死,而死亡前又忘記憶念佛陀、憶念正法、憶念比丘僧,
因此,常常心裡惶恐暗忖:命終之後,不知道會淪落到哪一道?
轉生去何處?」
佛陀對摩訶男說:
「不用擔心!不用害怕!你命終之後,不會淪落去三惡道,
也不會有不好的報應,譬如有一棵樹,從小樹苗開始,就傾向東
方順勢生長,即使繼續成長茁壯時,依然朝向東方傾斜生長,
日後如果有人砍倒這棵樹,那麼,這棵樹會朝哪個方向倒下呢?」
摩訶男對佛陀說:「世尊!當然是朝東方倒下。」
佛陀又對摩訶男說:
「你也是一樣,若命終時,不會生於三惡道,為什麼呢?就像一個裝滿
酥油的玻璃瓶子,在流水中被石頭撞破,碎玻璃會沈入水底,但酥油一定會
浮在水面上一樣。
而你長久以來,都在憶念佛陀、憶念正法、憶念比丘僧,死後即使身
體被火化,或被丟棄在墳場間,任由禽鳥野獸啃食,或風吹、日曬、雨淋
,經久曠日後,身體都化為煙塵了,但因為心靈長期受著「正信」日夜薰陶
,平日又能持戒、布施、聽聞正法、開發智慧,引領心識昇華,所以,
未來能轉生於安樂美好之處,或是出生於天界。」
此篇經典很明確地說明,平日若能養成修行的良好習慣,臨終時
自能隨時憶起修行的功夫,獲得善法的助益。
例如,三、五天才打坐一次,雖然禪坐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效果
不會比每天打坐二十分鐘好。因為,每天打坐可以養成禪修習慣,
並且時時憶念覺性,覺知身、心無常、苦、無我的實相。如果平日
不培養修行功夫,只想寄託於臨終一念,一旦面臨死亡的來臨,
必定心慌意亂,六神無主,只能隨順業力流轉,毫無招架之力。
|
濟公活佛
降
二○二○年四月十一日
歲次庚子年三月十九日
詩曰:飛來翠鳥問漁船
河裡魚蝦是否鮮
篙女回答溪水澈
放牠一馬莫相煎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十三章
迴向的重要
修行,一定要學會「正確的迴向」,所謂正確的迴向,是指做任何善
業時,都應該將這份善業導向涅槃解脫。
正確的迴向有三種益處:
一、未來世會主動修行:如果善業強大,未來世會主動想要探索修行的
教理教義,想要參加禪修。
二、未來世會被動修行:如果善業較弱,未來世會不斷遇到他人熱心
鼓勵修行,或推介參加禪修。
三、享受福報:善業會感召福報,而且此福報會讓自己造更多善業,
累積修道資糧。若是沒有迴向,此福報有可能會淪為吃喝嫖賭等造
不善業的風險,甚至因此墮入三惡道中。
上列三種益處並非意外或巧合,而是有因有緣才能產生的。而且
,一個人基於這些因緣條件以及習氣之下,又會繼續累積更多善業,
帶來安樂的生活。
《雜阿含•老夫婦經》記載:
有一日清晨,佛陀與阿難尊者,進入舍衛城中乞食。在城中看見二
位年耆根熟,駝背如鉤的年老夫妻,瑟縮在巷子中燒垃圾的地方取暖。
佛陀對阿難說:
「這一對老夫婦,如果能在年輕時經商努力工作賺錢,以他們夙
世的善業福報將可成為舍衛城中的首富;如果他們出家學道,並精勤
修行的話,也能在今生證得四果─阿羅漢;
如果能在壯年時經商努力工作賺錢,可成為舍衛城中第二富豪;
如果他們出家學道,也可證得三果─阿那含;
如果能在中年時經商努力工作賺錢,可成為舍衛城中第三富豪;
如果他們出家學道,也可證得二果─斯陀含;
如果在老年之際才經商努力工作賺錢,可成為舍衛城中第四富豪;
如果他們出家學道,也可證得初果─須陀洹。
可是如今,他們已經年老力衰,又落魄到窮無立錐之地,晚景淒涼,
再也沒有多餘的力氣與時間賺大錢,也沒有多餘的力氣與時間可證得任何果位。」
此經中所記載的主角,乃是一大富長者的兒子。
他在年少時並未接受教育,成年後,娶了富家女為妻,然而妻子也和他一
樣無知。當二人的父母相繼去世時,他們各自從父母那裡繼承了龐大的財產
,因此變得非常富有。
但是,夫妻二人不懂得理財營生,只會吃喝玩樂,揮霍財富,過著豪奢
放逸的日子。當他們所有的錢財皆耗盡後,就開始變賣土地、林園,甚至棲
身的房子。最後,他們孑然一身,成了一無所有的窮人,只能靠著行乞維生。
他們夫妻二人本來皆有資糧可以在此生證道,甚至脫離輪迴,但因過去世
做了福德善業後,缺少迴向證得涅槃之願力,所以此生過著吃喝玩樂,沒有目
標的生活,不但在福盡後轉為窮困,失去了一切財產,也失去證道、斷除輪迴的機會。
此外,這部經有二項重要的啟示:
一、迴向的重要:福德善業(布施、持戒、禪修皆屬之)經迴向後,
即轉變成波羅蜜,此波羅蜜將成為未來世,趨向解脫的資糧。
二、佛法不是宿命論,而是緣起論:以佛教而言,完全歸罪於過去的業
,並非是正見,因為,佛陀說的是因緣法。例如,若有一個人說:「我會開悟
證果是我的業,為什麼還要禪修?」這就是誤解了佛法,此經中大富長者之子
「他過去的業可以使他成為首富,或證得阿羅漢,但是他沒有去經商營生,
也沒有去修行,所以,一生毫無成果。」就是一個明證。
|
「大道金篇」 聖筆 王生 扶 |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二○二○年三月廿一日
歲次庚子年二月廿八日
詩曰:布穀聲聲晝夜催
田間阡陌燕翻飛
披星戴月耕耘苦
待到倉箱滿溢歸
聖示:吾今日以「死隨念」為題,供世人參悟。
死隨念
古往今來,生老病死都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在歷史的長河中,
人類也遭受過非常多的瘟疫災難,如今新冠肺炎瘟疫的疫情嚴峻,
更值得世人省思,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生死的課題。
《雜阿含•說法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石主釋氏的村落。
當時,石主釋氏村落有很多村民因為感染瘟疫而死,各處人民不論是
男、或是女,皆從四面八方前來佛陀的僧團,受持三歸依。而那些已經罹
患疾病的人,不論是男、或是女;是年長者、或是年幼者,皆自稱名字:
我某甲等,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全村落的人、全城邑的人,皆悉如是。
當時,世尊也勤為諸聲聞說法。
那時,抱著強大信念而歸依三寶者,死後皆轉生於人道、天道之善道中。……
由此段經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時代的人民,一樣會
遭受瘟疫的肆虐,加上當時醫療技術有限,所以,不論身份貴賤或是地位高低
,只要被傳染,是生是死就只能聽天由命。
然而,即使面對死亡的恐懼,也無法阻擋村民們最後的希望。他們人不
分男女老幼,地不分東西南北,皆陸續完成了三皈依,坦然接受生、老、
病、死自然法則的洗禮。
其實,世界到處都是死亡,平常卻鮮有人注意死亡的來臨。而「死隨念」
是以憶念死亡、思惟死亡,來對「死亡」加以觀照。
因為對每個人來說,死亡是無法避免的,那一天肯定會到來,它是確鑿的
、是必然的,是世人無法改變的。所以,訓練自己的心去觀照,去理解這現象
,當死亡來臨時,就能輕易地面對它。
一個人若沒有訓練自己的心,當面對自己的死亡時,或親密朋友或親人
的死亡時,必定會異常痛苦、悲傷,但任何人若有訓練觀照死亡,他們將能
坦然自若地面對死亡。
在《增一阿含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世尊告訴眾比丘:「你們要修行死亡想,思惟死亡想。」
此時,一位比丘對世尊說:「我常常修行、思惟死亡想。」
世尊問說:「你是怎麼思惟、修行死亡想呢?」
比丘回答說:「我思惟自己只剩下七天的生命,但能精勤修行七覺支
,而獲得法益,就死後無憾了。」
世尊說:「停!停!比丘!你太放逸了。」
又有比丘對世尊說:我思惟自己只剩下六天的生命,也有說只剩下五天
、四天、三天、二天或一天生命的,但世尊都對他們說:「停!停!比丘!
你太放逸了。」
世尊說:「當於一呼一吸之中思惟死亡想,便脫生、老、病、死、愁
、憂、苦、惱。如是,比丘!當知作如是學。」
又有一次,佛陀問阿難尊者:「你一天憶念多少次的死亡?」
阿難回答說:「大約一千次。」
佛陀說:「還是放逸,如來(佛陀的自稱)憶念每一次呼吸中都會面對死亡。」
其實,世間的實相是「緣起」的、「緣生」的,所以,一個人若能時時
在每一次的呼吸中憶念死亡,接受世間一切實質的現象,則生病時不會恐懼
,年老時不會悲惱,面對死亡時也不會恐懼,才能真正認識什麼叫做「平靜」
,也才可以離開世間一切「苦」的逼迫。
|
「虛原聖訓」 賢筆劉生 扶鸞 |
玉皇大帝 登台
國曆一○九年三月七日
農曆庚子年二月十四日
爾後,國曆每月第一週鸞期,由吾玉皇大帝登台,親為信眾靈療
、加持,有需求而來者,不得拒人於堂外。
|
「叩稟堂務事宜」 賢筆劉生 扶鸞 |
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年二月廿一日
歲次庚子年一月廿八日
聖示:土地公乃人世間最貼近眾生之神,眾生有難,當地土地公其實都知曉,
他們職責就是清楚掌握當地鄉里居民吉凶命運。作善事,可以加分;為惡,
則消其福。但所有行為皆須遵循天理與前世造業定數。
能成為土地公正神,都是助人有功,甚至捨己救人之善眾,一心為他人著想
,才可能被指派其職,受眾人香火。
二、云何被尊稱「福德正神」、福神、財神爺?土地公為社里之神,
但凡地方生民遇有人、事、物諸等問題,皆可叩求作主排解或治疾去煞否?
聖示:遠古時代只為了求心安,拜一顆石頭或一株樹,祈求人們平安、
大地豐收,長遠流傳後,便演生為土地公,土地公所為為善助人,
天地人三界功德圓滿,被冊封為「福德正神」。福德正神因為貼近民眾,
凡善信、誠心祈求財富者,皆會出手相助,又被稱為「福德正神」。
鄉里信眾之事,大多可作主排解,但無法逆天理而為改變一個人該受之果報。
三、世人亦不甚解「地基主」之原由?恭請略述簡歷?
聖示:地基主乃遠久前死亡或埋葬於那塊土地之亡魂,他們早存在於此,
人們開發其地而後到,家裡土地很多都有地基主存在,如果住進住宅後
感覺不平靜者,都可以拜地基主,與他和平共處。
四、人們都得需錢財以維生計,然「福」是以努力工作與為善不輟「造」
來的,非拜仙佛「求」來否?
聖示:錢財多寡乃造業而來,神佛要賜你財,也要你積功累德才能為你添福添財
,如果沒有行善積德,哪賜你的財也只是挪日後財運於今日先用而已,
眾生需知此道理。
五、大多做生意者,如何權衡祭拜福德正神與地基主為宜?
聖示:做生意者應先拜當地福德正神,再拜地基主,若只拜地基主而沒
拜福德正神,此乃本末倒置。 |
林生叩稟:
一、請簡述本堂仙佛對信眾無形『靈療』之功能(此含括那些要項之助益)?
關聖帝君 登台
二○二○年四月十日
歲次庚子年三月十八日
聖示:其實『靈療』只是個代稱,除了被外靈干擾,本身氣場不佳外;
有積德者,為師還能助你趨吉避凶,少走冤枉路;更能在適當時機提點
善信該注意的意外發生;身體該注意的健康;有佛緣者且有福德者,
自能從中感應。
二、修不離『行善立德』,亦得注意貴何存心為要?
聖示:行善立德貴在不存心,行善而不覺在行善,行善後便忘記剛剛行
過善,只是很單純的,因為慈悲憐憫而發心助人,以這樣行善立德才是
真正的行菩提心,行菩薩道。
三、大多一時發乎虔誠而立願、或發乎善心而行善易,然恆持則難。
故行善立德者得如何堅定心志永不退?
聖示:對人生徹悟之人,便能行善立德永不退轉。持戒、禪定而後升起
慧心,每天如實的修持己身;捨五蘊、消五毒,心如明鏡不欲染塵者
,自能堅定不退。
|
「濟世度迷」 (信眾叩問) 賢筆劉生 扶鸞 |
「靈療時恩主對眾弟子的個別指示」
司命真君
登台
賢筆劉生 扶 西元二○二○年三月廿八日
庚子年三月初五日
聖示:○弟子,吾剛剛問無極蒼天,妳餘生該做什麼?
吾得到的答案:做自己,善待自己。
別老是自哀自憐!妳不疼愛自己,也沒人會憐愛妳。不解心中的苦,
命終時必定要輪迴去完成妳未完成的功課。妳的心地是良善的,
只差在放過自己,對人慈悲也用在自己身上。
妳能超脫三界,別再束縛自己,天界有妳此善心人的位置。
「執著不再,輪迴不再。」
聖示:○弟子,一個人的生命隨著一個人的心臟共存亡,而一個人的心臟
跳動的次數有一定的壽命。妳現在首要照顧的就是妳的心跳,千萬別讓它跳快了!
跳太快,它的使用壽命就會減短,不管是藥物調整、或者藥品控制都不
要抗拒,妳別處都沒問題,全心照顧妳的心跳,可延妳壽命。
聖示:○弟子,欲運開不是求神拜佛,當知命運反應著你前世的作為
,今生若覺時運不佳無貴人相助,更應當行善布施且不求回報,
心中有所求取回報功德便顯弱相,所謂無相布施便是以悲憫且無私無求的付出
,懂得不斷的付出財運不求自來,也能感招貴人相助。 |
玄天上帝 登台
賢筆劉生
扶鸞
二○二○年四月十一日
歲次庚子年三月十九日
陳信士:弟子所經營事業已辛苦多年了,為何諸謀不遂? 聖示:你晚年才能發跡,趁這段時間一直放生、布施,不問成果,更不要
去想有沒有回報,天上會給你晚年一次機會,沉住氣, 你中年還有一劫。
別想現在翻身,你會重跌一跤。用想翻身的心力用在放生、布施,才是扭
轉你命運的方法,世人總以為努力能戰勝命運,但卻不知命運已被注定
,唯有積德消業你的努力才會有成效。你的心地是善的,可雕塑的,吾才
跟你說這麼多,因為你聽的進去,你的命運多舛,為師能助你的是扭轉
你命運的方法,這世界沒有神蹟,只有因果。
林信女:扶持夫君辛苦多年,何時能盼妻以夫貴?又殷望何時有小孩?
聖示:林弟子,妳跟妳丈夫真是同病相憐!你們的八字生辰太雷同了,
一起承擔,一起吃苦,這就是共業。你們前世,一起販賣野味,許多生靈
被你們殺害,還包括有身孕的母親,這就是妳今生難有小孩原因。今生如
果你們倆人能改變,一起放生、一起懺悔當成一生的志業來做,晚年你們
將有一次自新發蹟的機會,在這之前累積功德,才是妳的首要任務,其餘
強求不來。
吾賜詩訓勉二位,心中能銘記放生布施以積德!
為求鮮美作羮湯 塗炭生靈萬剮傷
是非由來終有報 到頭終需業力償
林信女:父親身體健康現況如何、能康復嗎?是何業愆、如何化解? 聖示:林弟子,一家人會聚首,皆因殺業;會成父母子女,皆因業報相符
。不是你選擇家庭,而是業報幫你選擇,別怨!
如果你想幫你父親減輕痛苦,每天幫他唸大悲咒並迴向給他,
持續不斷,你的孝心也能感動天,會有幫助。
孝心善行,無需計較成果,埋頭一直做,自有他的果報。
|
「道家的智慧-列子」 王文迪 整理 |
第七篇 為什麼有的人吃一頓飯就很滿足?有的人擁有大量財富還不滿足?
楊朱說:
「人的一生無法安逸,主要是因為四件事:
一為長壽,二為地位,三為名聲,四為財富。
因為這四件事情,人們就會怕鬼、怕人、怕權勢、怕刑罰。
如果你不考慮逆天改命,就不會羨慕那長壽的人;
如果你不汲汲營求權勢,就不會在意地位的高低;
如果你不追求地位高低,就不會在乎名聲的好壞;
如果你不貪圖富貴榮利,就不會羨慕財產豐厚的人。
如此,才真正是順應自然的人。
人生如果可以如此安然,天下就沒有能和你對抗的東西,
人生就可以自己作主。」
周朝的老百姓有句俗話:「農夫可以坐看死去。」農夫早出晚歸
,粗茶淡飯就覺得味道好極了,如果拿魯國的君王和農夫相比,
農夫會覺得君王太累了,所以山村野夫覺得,自己的生活才是天底下最幸福的。 楊朱說:「豪宅、錦衣、玉食、美女,擁有了它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然而,擁有這些的人還會要再追求別的物質,這是貪得無厭,是陰陽之氣裡的蛀蟲
。所以,臣子再忠心也不能讓君主放心,還常常帶來災禍。」
楊朱又說:「君主與臣子互相放心,朋友與自己都得到利益,這是古代
的行為準則,老子說:『名聲是身外之物。』鬻子說:『不要名聲的人沒有憂
愁。』但是仍然有無數的人去追求名聲,難道名聲真的無法捨棄,有名聲的
人就尊貴榮耀;沒有名聲的人就卑賤屈辱。尊貴榮耀便安逸快樂;卑賤屈辱
便憂愁苦惱?
因為憂愁苦惱是人不喜歡的,而安逸快樂是人所喜愛的,所以,
名聲哪裡能夠去得掉呢?最可憐的就是為了死守虛名,而拖累真實的人生
,這樣的人生在煩惱、痛苦、危險、死亡之中度過,那麼,所謂的『解脫』
也都談不上了。」
|
『法句經—故事集』 |
主題:謹言慎行
偈曰:愚人的各種技倆只會傷害自己,破壞德行與智慧。
有一次,大目犍連尊者與勒叉那尊者一齊外出化緣時,看見一隻人面
蛇身的餓鬼。
佛陀說,這隻人面蛇身鬼的名字是沙提枯達。它在某一個過去世時,
擅於投擲石頭。有一天,他請求他的老師允許他練習投擲,老師警告他練
習時不可以打到牛或人,否則一定要賠償牛主人或人的親戚,所以要他另
外找目標練習。
後來,沙提枯達發現一位修行人在外化緣,他心想這是個理想的目標,
因為修行人沒有親戚、沒有保護人,也不是牛,不必負責賠償。他就向這
修行人投擲石頭,修行人因此喪失性命。
社會大眾知道這件事情後,非常憤怒,也殺死他。由於他的惡業,
他死後墮落到悲慘的惡道中,並且要受很長時間的苦。今生,則變為人面
蛇身的餓鬼,而且他的頭時時刻刻受赤紅鎯頭的錘打。
佛陀說:「愚人的技術只會傷害自己,而沒有任何益處。」
|
主題:頑倔不馴的車匿
偈曰:不要結交壞朋友,不要與卑鄙的人來往,
應該結交善知識,且與品格高尚的人為友。
車匿是陪伴悉達多(佛陀的俗名)王子離開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時
的侍者,當悉達多王子究竟證悟,成為佛陀時,車匿也出家為比丘。
但儘管身為比丘,他卻因為自認與佛陀的關係密切而非常頑強
、憍慢。他經常說:「佛陀出離世間、出家修行時,只有我一人隨侍在旁。
但現在,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出生為婆羅門)卻說他們是佛陀的大弟子
,而且有權指導我們!」
當佛陀糾正他的行為時,他保持緘默,事後卻仍然譭謗、揶揄舍利弗和
大目犍連兩人。佛陀因此幾次勸誡他:「車匿!舍利弗和大目犍連兩人都
是卓越的比丘,並且善待你,你應該親近他們,並友善對待他們!」
雖然佛陀多次勸誡,車匿仍我行我素,繼續詬病、譭謗舍利弗與大目犍連。
佛陀說車匿無法立即改過,但等到佛陀入滅後,他就會知所變化。
佛陀入滅的前一夜,喚阿難到床邊來,並告訴阿難在他入滅後,默擯車匿,
也就是說所有的比丘都不要理睬他,也不要邀請他參與任何事。
佛陀入滅後,車匿領教到其他比丘對他的態度後,深切後悔過去錯誤的
言行舉止,因此向僧伽認錯和致歉。從此以後,他改變言行,並且在禪修
時遵照他們的指導,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
|
主題:固若磐石
偈曰:如同堅固的石頭不為風動,智者也不為毀譽所動。
跋提是祇樹給孤獨園的一位比丘。由於個頭矮小,大家就以「矮個
兒跋提」稱呼他。甚至有些年輕比丘經常拉他的鼻子、耳朵或拍他的頭而嘲笑他:
但跋提心地非常善良從不生氣、也不回嘴。事實上,他的內心和神情
都十分寧靜安祥。
佛陀知道跋提的耐心時,就說:
,山不為風所動,阿羅漢也不為毀辱所動!」
這時候,其他的比丘才知道跋提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
『醒世歌』 |
惜陰
日逝一日兮日輪出 日新月將兮用功夫
光陰不再兮不回流 今日之後兮無今日
此揭示「一寸光陰一寸金。」世人絕對無法住光陰之流逝,或設法讓其回流
。是以祇有儘可能把握當下用其功夫,完成所應負起之人生使命。
|
『乾隆紀事—紀昀』 |
紀事廿五
滄州插花廟的尼姑,姓董氏。
一天,是廟神大士的生日,尼姑準備好供具,忽然身感疲倦
,就倚靠幾案睡了片刻。
恍惚中,她夢見大士對她說:「你不獻供,我也不挨餓;你就是獻供,
我也不會多麼飽。寺門外有流民四、五批,討不到飯吃,就將要餓死了。
你停止操辦供品,給他們施捨飯食,功德勝於供我十倍。」
她每年供神以後,都把供品施捨乞丐,說這是菩薩的旨意。 |
紀事廿六
田某聽說景和鎮一個醫生有奇藥,但距離那兒有一百多里。天剛亮他就狂奔
而去,天傍晚了才狂奔回來,累得氣息奄奄。
但是這天晚上衛河水猛漲,船不敢渡。田某仰天大哭,聲淚俱下。
大家雖然都可憐他,但也沒有辦法。
此時,忽然一個船夫解開纜繩招呼道:「如果還有天道,這人就不會
淹死。來來,我渡你過去。」
他奮然搖櫓,橫沖滔天的波浪前進,一彈指間船已到達東岸。觀看的
人都合掌念誦:「善哉!善哉!」
|
紀事廿七
東城門外,看見五、六個吊死鬼從門縫進來,恐怕是找替身。請告示百姓
,不要虐待僕妾,不要追逼債務,諸事都互相讓著,別爭鬥,那麼鬼就沒辦法了。」
辛彤甫大怒,把老人打了一頓趕走了。
老人也不怨不悔,走到階下,撫著膝蓋說:「可惜呵,這五、六條命,
不能救了。」
過了幾天,報告城裡有四人上吊。辛彤甫大驚,急忙找來老人問話。
老人說:「連著幾天迷迷糊糊的,什麼都記不起來了。今天我才知道曾遞
過這個狀子。莫非是得罪了鬼神,叫我挨打麼?」
當時這事便傳揚開來,於是家家防備,果然有兩人上吊而得救:一個是
某婦女因被婆婆虐待而上吊;婆婆深為後悔。一個是因欠債而上吊;債主
當即燒了債券。於是兩人都沒有死。
可知命運雖然在事前都已註定了,但如能盡人力爭取,也必然能挽回十分
之一二。又可知人命關天,鬼神雖然事前就知道某某該死,但如有一線希望
,也必會轉借人力加以救助。
氣數到了,就像嚴冬颳風下雪一樣,大地也不得不是一派酷寒景象。至
於穿著皮襖、堵了門窗避風雪,則由人去隨便想辦法,老天並不禁止。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乘威迫脅。
釋義:利用威勢,逼迫脅制。
說明:利用權勢威脅人的事情,可以說不勝枚舉。如:做官的嚴刑逼供
;強迫百姓服工役,並且還限期完工;催討徵收錢糧,則是急於星火;
以及富貴人家,欺侮淩逼婦女;逼人賣掉田產,強行素債,催討租金等等,
都是乘威迫脅,必定會遭到天怒人怨,沒有不受到報應的啊!
|
篇文:縱暴殺傷。
釋義:放縱暴行,殺傷人命。
說明:放縱暴行,無論是將軍、宰相、官吏、百姓都會犯啊!但是,
最嚴重的,就是用軍隊來肆意地屠殺;其次則是審判,容易有濫殺
無辜的情形發生。
而暴行已經是不可以了,何況還放縱自己的心去做呢?這就是最
顯著最大的惡行啊!
然而擁有放縱暴行權利的人,不但不肯放縱暴行,卻反過來施行仁心
,救活許多人的性命,這就是最大最顯著的仁心仁行啊!
另外「殺傷」,也兼含了傷害物類的生命,這也是必須要知道的。
|
『人生哲理典故』 馮振隆/文 |
主題:僕之門仁義存焉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古時代,嘗以小竊為盜而受誅。然而諸侯之戰,勝者為王、為侯,
此竊國者為侯,其府第則仁義之風存焉。司馬遷於此特別叮囑,此非虛言也。
於一般社會而言,殺人者償命,此乃嚴刑竣法也。惟者,於戰場之
上一將功成萬骨枯。殺人無數者,反成英雄矣。竊鐮刀之小賊一旦被擒,
將入監坐牢,而逃稅不繳之賦稅大盜,卻心悠悠然,若無其事,逍遙法外
,此豈非天下之一大矛盾者也。
太史公嘗云:「何知仁義,已饗其利者有德。」故伯夷醜視周,
遂餓死於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盜跖暴戾無比,其徒卻誦義
無窮。由此觀之,「竊鉤(鐮刀)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侯之門
仁義存,非虛言也。」
荀悅曰:「立氣齊(速),作威作福,廣結私交,以立疆勢於世者
,謂之游俠。」此乃彼對游俠所下之定義也。
韓非子則曰:「儒以文亂法,(言文之蔽,小人以僿),而俠以
武犯禁(即以力而犯法)然二道皆非也。而學士多稱於世者云。今游俠
,其行也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行必果,諾必成,不愛其軀,
赴湯蹈火,以舒人困,置死生存亡於度外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蓋亦大有人在焉。此太史公之所以引韓非之言,蓋欲陳游俠之美於天下耳。」
至如閭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然則儒、墨皆
擯棄而不載。至如朋黨結群,劫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砥
名游俠亦醜之也。此乃無賴三教九流,自為社會所不齒,豈能等同於上
揭名躁一時之游俠同日而論者也。
自秦以前,街巷間游俠之士,悉被湮滅而不見於史冊,令人遺憾之
至也。及漢興,垂之於今,而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俠士,
為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者也。蓋也彼時或干當世之法,然其私
下廉潔、羞惡、辭讓之心,始終一貫,終生不改其由衷者也。
文天祥曰:「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意即三網之命脈實則以
正氣貫穿而一脈相承者也。而其衷心所秉持莫不以道義為根本耳。
中庸曰:「君子尊德性」即道義心之謂也。
論語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義不外忠魂義膽。史記云:
「彼其忠實心,誠心於士大夫」。此乃以忠奉公之謂也。
人生處世,為人講道義,言必信,行必果,不衿其能,不伐其功;
為商守誠信;奉公秉忠實,盡己任,守廉潔,拒賄行,則其人也忠肝
義膽,仁義存焉,世人莫不稱賢也。
|
『人間軼聞』
|
軼聞十二
蘇州史家巷的蔣申吉,是我同年科舉老友的孩子。他的兒子娶妻徐氏
,十九歲,夫妻感情相當和諧。
生孩子滿月,忽然擺酒喚郎君共飲,說:「這是告別酒,我與
郎君緣分到了將要離去,昨天老冤家已到,情勢很難挽回。諺語說: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我死後,郎君也不要再想念。」
說完痛哭。
蔣申吉愕然,還用好話安慰她。
徐忽然摔掉杯子站起來,豎起眉目,不再是平日的樣子,躺在床上,
向著西邊大叫:「你記得萬歷十二年影光書樓上的事嗎?兩人設計害我
,我死得有多慘!」
然後,用手打臉,打到流血,接著,又用剪刀刺自己,聽口音,
是山東話。蔣家人圍著徐跪地哀求,但總是不能化解,就這樣過了三天。
有個和尚,一向有道行,蔣申吉要派人召請他。徐氏厲聲說:
「我是你家祖宗,你敢召僧人驅除我嗎?」
就作出蔣氏祖父的語氣,口吻很像,呼喚奴婢的名字,一個不差,
責怪子孫不好的敬奉某某,但也有似是而非,有的對有的不對。
和尚到來,徐歎氣說:「禿奴可怕,我走,我走。」
和尚剛出門,徐卻又罵道:「你家媳婦房中,能一天到晚讓和尚住嗎?」
和尚對蔣申吉說:「這是前世冤業,已經二百多年,才終於找到。
拖得越久報得越深,老僧無能為力了。」
和尚走了,不肯再來,徐隨後死了。死時,臉如裂開的布帛,
究竟不知是什麼冤。這是乾隆二十九年二月的事。
|
『張公藝百忍集』 |
六九、訓斥綺語 指明道原 有一天,公藝前往親戚家中弔祭,看到幾位道士,在那裡批評他人長短,
互相訕笑打罵,並談及閨房中的私事,說不盡風流趣事。
公藝假裝沒聽到,就說:「聖人說:『攻乎異端,斯害已矣。』」
其中有一位道士說:「我們道教是出自太上老君,怎可說是異端呢?」
公藝說:「太上老君有談到閨房私事,互相打情罵俏嗎?」
道士說:「我們上壇就宣揚正道,有禁忌要遵守,既已退壇,
就沒禁忌了。」
公藝說:「神明在心中,古人說:『進思忠,退補過,意誠心正,
格物致知,窮理盡性。』時時要以聖賢存心,刻刻不要忘記道德,怎麼
可以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肆無忌憚呢?這就是所謂的藐視正法欺瞞神
明,自獲其罪了,怎可說是太上老君的教化呢?」
那些道士羞愧地說:「我們都犯了大錯,希望聽老爺的教訓,請問
老爺,誦經禮懺可以薦亡嗎?」
公藝說:「文昌帝君說:『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朝斗是為
了寡過贖罪,念經是為了作福消愆,要正經學做人的道理,從中心領神
會就是了。
如果有人請求誦經薦亡,祈求感動上天者,必須令其眾孝眷捧香
,跪在壇前聽經懺的宗旨。誦讀的人要將經懺的內容解釋清楚,希望
亡者在世間所造諸罪苦,使孝眷得以聽聞經中的真義,心中替亡者改過
。又要吩咐後代的人照道理去做,如果不遵照道理行事,不但無功,
反而會招來不幸。」
道士又說:「聽老爺的教訓,道理平順又無偏差。請問幽冥的事情
,老爺怎能知道誦經薦亡,可以得到感應呢?」
公藝說:「聖賢所遺留的經傳,道家佛教所傳下的經典,到處都記
載得很詳細,以前仙人曾說:『三教一理無差別,仁義禮智信根加;
若人全得倫常法,冥陽同懿德光華。』」
道士又請問說:「如今當道士的人,為何身家多很貧寒?」
公藝唱誦說:「富貴從來一理同,何言學道累家窮;陰功廣積宜勤儉
,德潤身榮富亦通。」
眾道士齊聲說:「深為先生的明訓所感動。」
這是張公藝「訓斥綺語,指明道原」,為第九十六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頑人不識理和情,動作元為不自驚;
公藝一身成濟渡,冥陽有賴亦同行。
|
『 作者:丁乾 |
司馬禪師想要選一個人到大溈山去擔任住持,他下令敲鐘召集全寺僧人
,宣布說:「你們誰能當著大家面前,精準地回答我一句話,我就派他去大
溈山當住持,每一個人都有機會,但要看各位的本事了。」
司馬禪師拿起一個淨瓶,說道:「這個不是淨瓶,是什麼?有誰能回答?」
眾僧抓耳撓腮,面面相覷,禪師手裡拿的分明是淨瓶,卻不能稱淨瓶
,那稱作什麼呢?華林和尚在那兒也不知所措。
這時候來了一個蓬頭垢面的和尚,他說:「讓我來試試!」眾人一看
,原來是寺內專司勞役的雜務僧,都哈哈大笑,說道:「燒柴做飯的,
居然也想試試!」
司馬禪師問道:「你叫什麼?」
和尚沉靜地回答:「靈佑。」
於是靈佑和尚走上前去,從禪師手中接過淨瓶,放在地上,然後一
腳踢出院牆,轉身退了回去。
司馬禪師驚喜地叫道:「這正是大溈山的住持啊!」
既然不是淨瓶,那就一腳踢倒,何必多說?眾僧目睹靈佑深得禪機,
個個口服心服。後來,靈佑和尚便去大溈山擔任住持,創立中國禪宗
五大宗派之一的溈仰宗。
無論是成就一番大事業,還是擁有一件珍品,無論是道德操守,
還是榮譽名聲,都像老方丈列舉的瓷瓶一樣,永存還是損毀,取決於
長久珍惜或揚棄的瞬間。答案既然是否定的,就沒有必要再討論它的歸屬。
世間的事情都是如此,有時取決於一瞬間的堅持。
堅持原本不容易,況且道路很長,一直走下去也很寂寞,可是一
旦放棄,所有努力都將功虧一簣,成功是從堅持中而來,也是從寂寞
中來的。
著名的中醫學家李時珍耐得二十七年的寂寞,寫下醫學寶典
《本草綱目》,史學家司馬遷在屈辱中耐得寂寞,終有紀傳體的
奠基之作《史記》問世;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為了能靜心完
成作品《復活》,吩咐僕人對外宣布他已死亡;作家蘇童成名後
,上門要求採訪及希望晉見者絡繹不絕,各種學會、研討會邀請如
雪花般飛來,蘇童卻很冷靜地表示門外的繁華與自己全無關連,
二○○二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匈牙利作家凱爾泰斯一向拒絕採訪
,不出席各種會議,以至幾種版本的《世界文化名人辭典》都查不到他的名字。
總之,在喧囂而躁動的世界,一般是很難耐得住寂寞,因為世間有太誘惑
,殘酷現實中又有太多羈絆,然而成就一番事業又必須能耐得住寂寞,
做什麼事都需要下一番苦功,這是我們必須深切體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