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9年一月號

                    第277期 

 

<目次>

證果之路/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聖訓:四句話

聖訓:賜詩致賀

聖訓:修行的目的

道家的智慧/列子

法句經故事集

醒世歌/馮振隆

乾隆紀事

社會救濟基金

太上感應篇

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人間軼聞

張公藝百忍集

爭上游/丁乾

及時看見自己

 

「證果之路」

聖筆 王生 扶

濟公活佛 

二○一九年十一月二日

歲次己亥年十月初六日

詩曰:

若寄人生陰伴晴  回眸過往淚盈盈

而今有幸習深法  沐浴春暉吟嘯行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二章    修道的助緣─布施

 

    《增支部•買賣經》中記載: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問佛陀說:

  「世尊,請問是什麼因?什麼緣?一樣是做買賣的商人,有人經商失敗;

 

有人雖然成功,但獲利遠不如預期;有人則獲利符合預期;有人不但成功,

 

甚至獲利遠遠超乎預期?」

  佛陀分析說:「

  第一種人承諾要布施,但事後卻不履行布施的承諾。

  第二種人承諾要布施,但事後的布施卻少於當初的承諾。

  第三種人承諾要布施,而事後也完成了當初的承諾。

  第四種人承諾要布施,事後不但履行布施的承諾,甚至超出當初的承諾。

  因為上述的因,上述的緣,所以有不同的結果。」

  《增一阿含經》中,佛陀亦曾對給孤獨長者說:「布施之時,不論是多、

 

是少、是好、是醜,只要是以歡喜心惠施,不起貪愛執著,以雙手親自布施奉獻

 

,盡量不要透過他人,而且有發願迴向,如此當獲無窮之福。」

  除此之外,尚有許多經典皆有提及布施的利益,若簡而言之,就是「得享財富

 

者,皆是因其過去生樂善好施,曾修過布施善因,或是勸人布施」所致,明白了

 

這些因果法則,世人就不會生起不平衡的心態。

  不過,對修道者而言,如果布施只是為了來世享受福報,那就過於可惜。

 

因為,布施是修道的重要助緣,如果懂得正確的作法,未來解脫就會更加容易。

 

其關鍵因素分述如下:

一、導向輪迴的布施

一個人若是以獲得世間福報之心而布施,這便是陷入輪迴、想要繼續輪迴

 

而做的布施,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福德」。

例如在布施的時候,心中生起想要成為富有之人,或未來可以轉生天界享樂

 

的心願,如此的心願所導向的行為,就會讓此人無法脫離世間的輪迴、無法

 

達到苦的止息。

因為,若轉生於人間,錢財可能會用於吃喝玩樂的享福,甚至為了非分的享福

 

,或是為貪求更多的財富,而利用錢財從事非法之途,反增加更多惡業。

二、超越輪迴的布施

在做布施時,若是心中生起想要朝向涅槃,以趨向解脫、超越世間輪迴的心願

 

而行布施,這就是超越輪迴的布施,也就是一般所稱的「功德」。

例如每次布施結束之後,許願自己以此布施功德能夠導向諸漏盡、為證涅槃緣

 

,如此迴向的方式,即是超越輪迴的布施。

作這種迴向後,未來即使沒有轉生天界,而是投生於人間,仍然會有財富的

 

福報,此類福報可減少為了錢財奔波,而耽誤修行的時間成本;再者,此人

 

會將錢財用於行善供養,或布施寺院等正當途徑,增加更多獲得解脫的善業。

布施除了可以去除慳貪的習性之外,還能長養慈悲心,並且累積修道所需的福

 

德資糧。所以,每個人都應當把握可以「行善積德」的機會,為證果解脫奠

 

定更多的利基。

濟公活佛 

二○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

歲次己亥年十月二十日

詩曰:

廣袤無垠越野疇  鶴飛千里欲歸樓

流金歲月曇花過  守戒積德不再愁

 

聖示:吾今日降著:「證果之路」

 

第三章    修道的基礎─持戒

 

  戒是一切善法的前導,能長養一切諸善根,而且戒就像是所有建築物

 

的地基,地基若穩固,就能蓋出一座座的高樓大廈。

在《增一阿含.高幢品》中記載:

佛陀說:「吾今能成佛,都是由於持戒而來的。所謂五戒、十善,無願不獲。

 

諸比丘!若欲成就其道者,應當作如是學。」

《雜阿含•爪甲經》中記載:

  佛陀說:「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人,就像指甲上的

 

泥土一樣稀少。而不持守五戒的人,就像大地上的泥土一樣廣大無垠。」

  在這個世間裡,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會做布施的義舉,就算是作奸犯科的強盜或

 

是詐騙集團的人,也可以做得到,但是絕大部分的人是不持戒,也做不到的。

 

所以佛陀會說,持戒的人就像指甲上的泥土一樣的稀少。

  《長阿含•遊行經》中記載:佛陀對在家居士說: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謂為五?一、諸有所求,輒得如願;二、所有財產,

 

增益無損;三、所往之處,眾人敬愛;四、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身壞命終,

 

必生天上。」

《雜阿含•圓珠經》中記載:佛陀說:「

若遠離殺生,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必得長壽。

不偷盜,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錢財不喪。

不邪淫,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妻室修良。

不妄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不被譏論。

不兩舌,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親友堅固。

不惡口,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常聞妙音。

不綺語,修習多修習,得生天上,若生人中,言見信用。」

《長阿含•種德經》中記載:佛陀對種德婆羅門說:

「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手能洗淨右手,右手能洗淨左手,此亦如是,   

 

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淨慧,慧能淨戒。」

一般而言,佛陀對在家居士的開示,大多是從最初階的行善造福開始教導,

 

教導如何佈施、如何持戒?因為布施能讓一個人衣食充足,生活條件較佳。

 

而比佈施功德更高的持戒善行,可以讓一個人命終之後再轉生為人或是生天

 

,不會落入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戒可以約束身、口、意的不善行,由於持戒者沒有造惡,所以內心得以淨化

 

、安樂,能做為修持禪定和開發智慧的基礎。在八正道中,與戒直接有關的

 

就有三項,即正語、正業、正命,由此即可見持戒對修行之重要性。

 

「聖訓暨金篇」

賢筆 劉生 扶

關聖帝君    

正鸞 賢筆 劉生扶

二○一九年十月廿五日

歲次己亥年九月廿七日

 

  吾今天就從「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這四句話講起,

 

這四句話是再平常不過的話了,但它的力量卻遠大於你的想像:

「對不起」它包含了一個人的懺悔心。

「請原諒我」它包含了一個人想解怨的心。

「謝謝你」是一個人感恩的心。

「我愛你」是一個人想與你結善緣的心。

  當一個人有勇氣說出口,哪所有的恩怨便無法再繼續,

 

自然不會再與人結怨。

  這四句話早已包含了許多佛理在其中,佛理其實就在生活中,

 

並非艱深難懂的話才能悟得出什麼。想開悟解脫亦是,不要老想著

 

複雜難懂的,把簡單的道理弄懂去實踐,反而有助開悟,實踐的勇氣

 

才是你該修行的方向。

本堂關聖帝君 登台

正鸞 賢筆 劉生扶

二○一九年十一月廿一日

歲次己亥年十月廿五日

致賀鄭金發副堂主賜詩:

鄭生德滿風姿翩,

金口妙言勸世堅,

發揚佛道盡心力,

女嫁良郎定善緣。

  鄭副堂主今嫁女大喜之日,吾亦深感喜慶之心,虛原堂眾仙佛會默默

 

相佑你家庭和樂心想事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鄭副堂主善積德,日後

 

必定一帆風順,闔家平安。

 

賜詩鄭佳函:

鄭生巧手智德擁,

佳偶天成日月恭,

函蓋充周天倫享,

終得俊郎伴一生。

 

賜詩歐建成:

歐君宿世善緣隨,

建業積功耀光輝,

成家有後德永續,

天造佳偶一生陪。

 

編者註:上列二首是賜詩給鄭金發副堂主女兒、女婿。

岳武穆王  登台

中華民國二○一九十一廿三

歲次己亥年十月廿七日

正鸞 賢筆 劉生

聖示:「修行的目的」

  世人修行都為求財富、健康平安,這無可厚非,但眾生殊不知

 

仙佛要你修行是希望你擺脫六道輪迴。

  行善積德可以讓你財足運豐,但在這些過後呢?生、老、病、

 

死依然在,輪迴再世沒擺脫,最後一不小心失足又種下種種惡因,

 

生生世世循迴不休,唯放下五蘊與執著,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林生叩稟:虛原雜誌「大道釋疑」已拾餘年了,如今不再開示是何因?

是問者未見性、未證果,則所問尚乏內容之充實而使閱者達不到精進功效嗎?

本堂主席 關聖帝君

中華民國二○一九十一十三

歲次己亥年十月七日

正鸞 賢筆 劉生

  林堂主,大道釋疑是有其功效,但問的太深,又有幾人能懂?孚佑帝君答了,

 又有幾個人能實踐?林堂主你看了大道釋疑又實踐了多少?

非是恩主不願意再釋疑,實在是不得其功效,故不如從簡單基本的著手,

 

世人還比較易懂、易實踐。修身讓自己心靜,必要時學習「禪坐」,提升自

 

己的靈性,都可以讓修行精進,不要拘泥在艱深的問答裡,卻成了辯論好手

 

而不是成了修行的精進者,哪著書不反成蹉跎歲月、剝奪修行的阻礙。

修行者不應拘泥形式,心是精進的,就算是簡單的道理,悟得其中的精髓也能

 

成仙成道;你不是常說,悟一個字也能成道成佛,不是嗎!?

 

林生叩稟:鸞門弟子畢生參鸞、效勞,待身老身壞而辭世,為何有些鸞生卻

一心冀望其子女,能為他荐入「有辦超拔潛修之道院呢」?

本堂主席 關聖帝君

中華民國二○一九十一廿三

歲次己亥年十月廿七日

正鸞 賢筆 劉生

林堂主,為師希望你能幫吾傳達:

眾鸞門子弟來到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每次參與著書,發心自動

 

幫忙,就是在累積你的功德,種因得因,種果得果,如果你深信不疑

 

,那為何你還覺得你無法往生天界、往生西方?

是不是你自覺業障還很重,或者你知道這邊積功德,卻在另一處損德呢?

 

那既然你內心深處會有此種自知,何不在有生之年改掉陋習,讓自身

 

修行近乎完人,卻要期待身壞之時期望仙佛來接引,這是本末倒置的。

念誦經文消業障,再了解經文含意實踐力行,從前已犯的過錯不再犯

 

,諸善又奉行,如此修持一生到命終,眾仙佛怎可能不來接引你

 

,你又怎需代辦超拔?鸞門弟子尤其要深究此篇文意,恩師們的教導

 

才不致於白費。

 

 

「道家的智慧-列子」

王文迪  整理

第四篇  為什麽有的人富貴通達,有的人貧困潦倒,

 

列子道出人生真諦!

 

     唯心主義者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唯物主義者說:「人定勝天。」

  所以列子把一種非人類所能宰制的力量,稱為「命」;

由人主觀上能掌握的力量叫「力」。

  力量對命運說:「你有什麼功勞,怎麼能和我相比呢?」

     力量說:「人們壽命的長短,財富的多寡,地位的高低,

 

都是我的力量所決定的。」

     命運反駁說:「彭祖的智慧不在堯之上,卻活到了八百歲;顏淵的才能不

 

在一般人之下,只活到了四十八歲。孔子的仁德不在各國諸侯之下,卻被圍困

 

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殷紂王不如微子、箕子、比干之上,卻當上了皇帝。

  如果人的壽命、財富、地位是由人力來決定,那麼,為什麼壞人長壽而好

 

人早夭,聖人窮困而賊人顯達,賢人低賤而愚人尊貴,善人貧苦而惡人富有呢?」

     力量說:「如果按照你所說的那樣,我對事物沒有功勞,那人間的一切

 

難道是你控制的結果嗎?」

     命運說:「既然叫做命運,為什麼要有控制的人呢?我只不過是對順利的

 

事情推動一下,對曲折的事情聽之任之罷了。一切人和事物都是自己長壽自己

 

早夭,自己窮困自己顯達,自己尊貴自  己低賤,自己富有自己貧苦,我怎麼

 

能知道呢?」

     列子接著又舉了二個人的例子來辯論:

  北宮子對西門子說:「我和你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家族、年齡、相貌、

 

言論、做事都與你相同,為什麼人們卻喜歡你、尊重你、相信你、重用你。

 

我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糙的飯菜,住的是茅草屋,外  初便步行。

 

你穿的卻是繡著花紋的絲綢衣服,吃的是精美的飯菜,住的是高大華麗的房

 

屋,外出則車馬成群?」

     西門子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你做事老碰釘子,我做事總是

 

順利,這可能是德行好壞的結果吧!而你卻說一切都和我相同,你的臉皮也太厚了!」

     北宮子無法回答,失魂落魄地回去了。半路上碰到了東郭先生。東郭先生問:

 

「你是從哪裡回來,獨自行走,且面帶鬱悶的慚愧臉色呢?」北宮子說了上述情況。

     東郭先生聽了北宮子的遭遇,就拉著他到西門子家辯論。

     東郭先生問西門子說:「你為什麼要侮辱北宮子呢?」

     西門子說:「北宮子講他的時代、家族、年齡、相貌、言論、做事都與我

 

相同,而低賤與尊貴、貧苦與富有卻與我不一樣。我對他說:『我也不知道是

 

什麼原因。你做事老碰釘子,我做事總是順利,這可能是德行好壞的結果吧!

 

而你卻說一切都和我相同,你的臉皮也太厚了!』」

     東郭先生說:「你的話是錯誤的!北宮子的仁德厚,命運薄,你的命運厚

 

,仁德薄。你的顯達富貴,不是憑智慧得到的;北宮子的窮困,不是冒昧的過失

 

。這都是天命,而不是人力。而你卻自以為了不起,北宮子又自覺慚愧,你們都

 

不懂得這根本的道理。」

     西門子聽了非常慚愧地說:「先生不要講了,我不敢再說了。」

     北宮子聽了很高興,回家以後再也不鬱悶了,穿他的粗布衣服時,覺得有狐

 

貉裘毛那樣的溫暖;吃他的粗糧大豆,覺得有精美飯菜的味道;住他的茅草屋,

 

像是住在寬廣的大廈中;乘坐他的柴車,像是有華麗雕飾的高大車馬,終身舒適

 

自得。

    東郭先生聽到後說:「北宮子已經糊塗很久了,一句話便能醒悟,也是容

 

易醒悟啊!」

句經—故事集』

主題:知識不等於證悟

曰:雖然經常誦唸經文,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

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經文背誦雖不多,但確實奉行,滅除貪、瞋、癡,

如實知見,內心清淨,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

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

    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其中之一精通三藏,嫻熟於唱

 

誦並弘揚經文。他教導眾多比丘,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

 

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證得阿羅漢果,並且透過止觀的禪

 

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

  有一次,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這

 

兩位比丘碰面了。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反而輕視他的朋友,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因此決定盤

 

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也知道他一定會

 

自取其辱。

  所以,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

 

的朋友。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

 

(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因為他只知

 

道教導別人,自己卻不親自修行。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已經證

 

得阿羅漢果,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而對熟

 

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卻沒稱讚

 

他們的指導老師,佛陀向他們解釋說,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像牧

 

牛人,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就像牛主人一樣,

 

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所以說,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

 

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只能背誦一些經文,

 

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並且精進修行,克服了貪、瞋、癡,他的

 

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所以他真正獲

 

得修行的聖果。

主題:瑪伽為何往生為帝釋天王

偈曰:帝釋因為不放逸,所以成為諸天王;

      精進受人贊歎,放逸受人訶責。

    有一天,離車國的摩訶利王子,前來聆聽佛陀講解《帝釋所問經》。

 

佛陀的生動敘述,讓王子以為佛陀一定見過帝釋天王。為了確認,

 

他就問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訶利!我確實認識帝釋天王,也知道他為何成為

 

帝釋天王。」佛陀就告訴摩訶利,身為諸天王的帝釋的某一前世是摩卡

 

拉村子一位名叫瑪伽的年輕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從事很多的社會公益

 

活動,如舖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並奉行七項義務:


  一、奉養父母;二、尊敬長者;三、言語溫順;四、不背後說人閒話

 

;五、慷慨大方、不貪婪;六、實話實說;七、不動氣。

  由於瑪伽在那一生中具足無數的善業和正確的德行,所以往生為帝

 

釋天王。」

主題:無法控制心念的彌醯

偈曰:心念飄忽不定,難以制服,


智者調服心念,一如工匠使箭筆直一般。

人心如同被丟棄在地上的魚,躁動不安,


所以人應該遠離貪愛。

     彌醯比丘有一次在化緣後返回精舍的路上,看見一處美麗、舒適的芒果園。

 

他認為是禪修的好地方,就請求佛陀答應他去那裡禪修。佛陀要他過一陣子再說,

 

因為佛陀明白光憑對一個地方的喜歡,無助於他的禪修。但彌醯急躁難耐,一次

 

又一次的懇求,最後,佛陀只好答應他。

  彌醯就到該芒果園去,並且坐在樹下禪修。雖然整天禪修,但心意紛亂,所以

 

毫無進展,傍晚時分,他就回精舍,向佛陀說他一直受到各式各樣精神煩惱的干擾。

 

  佛陀告誡他,就是因為心容易受到刺激而且易變,所以應隨時隨地,以恰當的

 

方法控制內心。彌醯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證得初果。

醒世歌

何懷千載

一)人生長壽兮百歲留 何苦長懷兮千載

   榮辱得失兮雲煙過 輪迴莫造兮心靈修

(二)人兮生兮如朝露 但求溫飽兮己知足

   何苦庸碌兮何所圖 安貧樂道兮真心悟

  此揭人生短暫譬如朝露,何懷千載愁,內心何苦。將一切名利權勢之如浮雲

 

,但求溫飽已足,何苦自造輪迴之資者哉!不如早日自醒,返照自己,及時善養

 

自我心性真修之也。

乾隆紀事—紀昀』

紀事十

交河有一位老儒生名叫及潤礎,雍正乙卯年參加鄉試,傍晚到達了石門橋。

 

當時,客館已經住滿旅客,只有一間小屋,因窗臨馬槽,沒人願住,

 

及潤礎也只好將就著住了進去。

    夜間,群馬踢跳,難於入睡。人靜以後,忽然聽到馬的說話聲,就屏息聽下去。

    一馬說:「現在才知道忍受饑餓的苦楚,前生貪污騙取的草料錢,

 

如今在哪裡呢?」

    另一馬說:「我們馬輩多是由餵馬的人轉生的,死後才明白,生前絲毫

 

不知,太可悲了。」眾馬一聽,都傷心地嗚咽起來。

    一馬說:「冥間的判決也不很公平,為什麼王五就能轉生為狗?」

    一馬回答說:「冥間鬼卒曾經說過,他的一妻二女都很淫蕩,把他的錢

 

全部偷去給了意中人,這可以抵他的一半罪。」

    一馬插言說:「這是對的,罪有輕重,薑七轉生了個豬身,要受宰割,

 

比起我們馬來豈不更苦。」

    及潤礎忽然輕聲咳嗽了一下,馬語立即停止,寂靜無聲。此事以後,

 

及潤礎經常用以告戒餵馬的人。

紀事十一

  先父姚安公生性嚴厲,家中沒有雜七雜八的賓客。

     一天,姚安公同一個衣衫破爛的人說話,呼喚我們兄弟向他行禮說:

 

「這是宋曼珠的曾孫,不通消息很久了,現今才見到。明末兵亂,你們的

 

曾祖父年十一歲,在戰亂中流浪,靠著宋曼珠才活了下來。」

     於是想方設法替他謀求生計,並告誡我們兄弟說:

     「道義所應當報答的,不必談論因果報應,但是因果確實也不差。過去

 

某公受人重生的恩惠,富貴了以後,看到恩人的子孫零落,他竟然冷漠得

 

像個陌路之人。

     後來某公生病困頓,正在吃藥,恍恍惚惚看到恩人親手交給他兩封信,

 

都沒有封口。一看,則是當年乞求救援的信。某公把杯子打翻在地上說:

 

『我死得晚了!』這天晚上就死去。」

紀事十二

  張受長副使,南皮人,做河南開歸道道員時,曾夜裡閱讀一份

 

斷獄的案卷。

     他思考著自言自語地說:「用刀割頸自殺死的,刀痕應當進去重而出來輕

 

,現在進去輕而出來重,為什麼呢?」

     忽然聽到背後歎息一聲說:「您還算懂事。」

     他回頭觀看,卻並沒一人。唉的歎了口氣說:「多麼厲害,審理案件真

 

可怕啊!這次幸而沒犯錯,怎麼能夠保證別的日子不犯錯呢?」

     於是上書稱病,辭職歸家鄉。

 

紀事十三

  乾隆二十四年,我主持山西的鄉試,有兩份卷子,都考試合格了。

     一個定在第四十八名,填寫草榜時,分房閱卷的考官萬泉縣令呂○口,

 

錯收他的卷子在衣箱裡,竟尋覓不到;一個定在第五十三名,填寫草榜時,

 

陰風吹滅蠟燭有三、四次,換了別的卷子才罷。

     榜揭曉以後,拆封查看,失去卷子的叫範學敷,吹滅蠟燭的叫李騰蛟。

 

我頗為疑心兩個考生是否有缺德之事,所以冥冥之中受到了懲罰。

     但是隔年,乾隆二十五年鄉試,這兩個考生都取中了。範學敷仍舊第四

 

十八名;李騰蛟在乾隆四十六年成為進士。才知道科舉考試是有命運的,

 

早一年也不可得。

     那些忙忙碌碌鑽營追逐的人為了什麼呢?就是追求而得到了,也必然是

 

命裡所應該有的,不去追求也會得到的呵!

太上感應篇』

篇文:敗人苗稼。

釋義:毀壞別人所種植的秧苗稻穀。

說明:

百姓依靠稻穀糧食來養活身命,況且農夫的春耕夏耘種植稻穀,實在是

 

非常地辛苦;而且完糧納稅養家活口,也都是靠著稻穀的收成。

所以怎麼可以阻礙水利,使得田地乾旱;潰決堤防,使得莊稼淹沒;放縱

 

牲畜去踐踏田地、吃掉稻穀,使得天地所生養的稻穀,不能夠收成,農夫

 

的辛苦,徒勞而無功,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

然而不僅是如此,若是在上位的人,不重視農耕的時機,不講究水利的灌溉

 

,而影響了農民的收成,這也是屬於敗人苗稼的行為,也可以用這個罪名來

 

定他的罪啊!

清朝康熙丁未年,湖廣鄉民李甲,以賣牛為業,他每次到了稻穀成熟的時候

 

,就在四更天把所養的牛群放出來,去吃別人田裡所種的稻穀,牛群所吃的

 

面積達數裡之廣,而李甲仍習以為常地這樣做;因為當地地廣人稀,別人也

 

難以察覺這件事。

忽然有一天,李甲被雷打死,他的背上,呈現出四個紅字一一縱牛害稼。

 

意思是說:「李甲放縱自己所養的牛,殘害別人所種的稻穀。」

篇文:破人婚姻。

 

釋意:破壞別人的婚姻。

 

說明有了夫婦的關係,而後才有父子的關係,所以婚姻之道,

就顯得更重大了。

而破壞婚姻的方式有幾種:有的是百般地譭謗,而破壞別人於婚前;

 

有的是多方地阻撓,破壞別人於將婚;有的是無風起浪,破壞別人於婚後

 

。豈知婚姻乃是天定,人怎麼能夠破壞呢?

有的婚姻或許是被別人破壞了,畢竟這樁婚姻不是婚姻啊!然而婚姻的離合

 

是由天定,人若是起心破壞別人的婚姻,這個罪孽就跟殺人相同了。

至於夫婦本是和好,或是因為岳家嫌女婿出身貧賤而生離間,或是公婆因為

 

媳婦貧窮而聽信讒言,這又是賊殺親人,比起用木棒和刀來殺,還要厲害得

 

多了,這些都要引以為戒。

至於嫌棄貧窮而悔婚,依恃勢力而強娶,尤其是有害天理。倘使法官徇私,

 

枉曲地裁判別人離婚,則是大損他的陰德,必定會遭天譴,這是法官要引以為戒的。

 

人生哲理典故

馮振隆/文

主題:自縛必自斃

∼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承秦孝公聘為左庶長,制定嚴刑竣法頒行於天下,厲行政治大改革,

 

以其功績卓著,而被擢升為宰相,翼輔孝公達十八年之久,其中為相十載。

  秦孝公實行新政,東併河西,北收上郡,國富兵疆,雄霸諸候,周室歸藉,

 

四方來貢,而成為戰國羈君,秦遂以強,六世而并諸候,亦皆商君之謀略也。

  惟者,商鞅其人天資聰穎,但無仁恩,以刻薄之行,施行法治主義,致秦人

 

畏鞅甚於秦君,尤其昔日享受特權而遭剝奪之公侯,貴族莫不畜怨積仇高於山

 

而思報復焉。

  不久,秦孝公卒,太子立為惠王,公子虔之徒告密謂商君欲反,遂下令追捕

 

商君。商君逃至函谷關。欲泊宿當地旅館。而旅館主人不知客人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無身份證明者不得入宿,否則受罰。」

  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君逃至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遂復入秦,秦發兵攻商君,

 

殺之於鄭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循,曰:「莫如商君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發跡其干孝公以帝王術,及得用,刑公子

 

虔,削其鼻,欺魏將卯,足見是寡恩薄情之人。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記曰:「以為絲乎!以為保障乎!」古云:「人衣虫。」意即人以蠶絲為衣穿

 

,保障之謂也。所謂「之以法」,即以法管束於民,此與孟子所偈:「德教溢乎

 

四海」之境界相形之下,遜色多哉!

  苟以人身之修為而言,世人皆在紅塵中不斷編織欲望之絲繭,最終作自縛,

 

無法脫身;若要破而出,唯有擺脫欲望之束縛,方得瀟而自在也。此處絲

 

保障之意,而為束縛之義。至破即鬆綁束縛之謂也。

  禮記曰:「苛政猛於虎。」史記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商君自訂苛法行政

 

,而自身卻無可逃於天地苛刑之察,終必也自斃。嗟矣!悲哉!

人間軼聞

子不語—袁枚

軼聞七

乾隆十五年,我住在蘇州江雨峰家。他兒子寶臣去金陵參加鄉試,

 

回家後生重病,雨峰找遍所有名醫,都治不了。

他知道我與薛一瓢交情好,強求我寫信邀請他。

薛還沒到,我與雨峰在門口等候,病人在屋裡呼叫:「顧堯年來了!

接著說:「顧老請坐。」

顧堯年是蘇州的普通百姓,早先因為請願調平米價、領眾毆打官員被蘇州

 

巡撫安大人誅殺了。顧坐下後,對江說:「江相公,你已考中鄉試第

 

三十八名了,病也不要緊,可以放心。賜我酒肉,我就離去。」

雨峰聽到,急忙進房間安慰他說:「顧老快走吧,我會馬上祭奠你。」

病人說:「外面有個錢塘人叫袁某的官員,在門口喧嘩,我害怕,不能走。」

又歎氣說:「薛先生到門前了。這個人是良醫,我應當回避他。」

雨峰急忙出來,拉我讓開路,而薛一瓢果然從外面進來了。告訴他有鬼的事

 

,一瓢大笑說:「鬼既然怕我們二人,就讓我們進去趕走它。」

於是進入房間。薛為病人按脈,我在床前幫忙,一付藥就好了。

 

那年寶臣考中科舉,果然如鬼所報的名次。

軼聞八

  南昌的裘秀才,夏天乘涼,赤裸身體躺在社公(行業神)廟,回家就大病。

     他的妻子以為得罪了社公,就去供奉酒食、燒香紙,為秀才請罪,

 

病果然好了。

     妻子叫秀才去謝社公,秀才發怒,反而寫書信燒給城隍廟,告社公

 

欺詐他的酒食,仗勢為妖。燒過十天後寂靜沒消息,秀才更發怒,又燒

 

信催促,並責怪城隍神縱容屬下貪贓枉法,不該受祭祀。

     當夜,夢見城隍廟的牆上貼一批條,說:「社公欺詐人的酒食,

 

有玷污為官的操守,革去職務。裘某不敬鬼神,愛多事好告狀,

 

交給新建縣責打三十板。」

     秀才醒來,心懷狐疑,以為自己是南昌縣人,縱然有責罰,不應

 

該在新建的地方挨打,夢未必可靠。

  不久,天下雨,雷擊社公廟,秀才心中開始擔憂,不敢出門。

      一個多月後,江西巡撫大人剛入廟行香,被仇人的斧頭傷到額頭,

 

眾官員聚集,追查凶犯。秀才以為是件奇事,跑去圍觀,新建縣令見他神

 

色詫異,喝問:「什麼人?

     秀才結結巴巴說不出一個字,身穿長衫,又沒有頂帶(非官員)。縣令生氣

 

,當街責打秀才三十板。打完後,他才說:「我是秀才,而且是戶部尚書裘

 

大人的親戚。」

     縣令也很後悔,就推薦秀才做豐城縣的教官。(業力不可思議)


公藝百忍集


勉人釋仇 矜孤恤 

  有一天,一位名叫王金鐘的人,來向公藝說:「我有一位仇人名叫范小竹,

 

因為訴訟的事情,害死我哥哥,現在小竹也死了,范妻吳氏守著一個小孩,不肯

 

再嫁給別人。現在有一位名叫汪玉成的人,想娶吳氏為妻,吳氏住在我家鄰近,

 

我想勢逼迫吳氏再嫁,使范家的孤子無依無靠,前途自然寥落,再使用一個計

 

策,就可除絕仇人的後代了。」

  公藝說:「不可以使用這種絕計,如果使用這種絕計,天地一定不容許。

 

范某害死你哥哥,他也死了,可以說上天的報應很公平。你如果再害他家人,

 

上天一再報應在你的頭上,這種冤冤相報的情形,是一點也不爽失的。」

  公藝再詠誦說:

  氣逼人到害,庸人少度外;一為識凶污,二不知清泰;

  只圖報復仇,網縛情貪賴;人世幾十年,怙惡連三代;

  一朝喪其身,幽冥無實貨;敗壞好兒孫,冤纏難解帶。

  公藝詠誦完畢,金鐘隨即說:「謹遵先生訓誡,我哥哥的仇恨不必報復了。」

  公藝說:「你不只是仇恨不再報復,還要遵守文昌帝君的訓文,懂得

 

矜孤恤寡,范氏母子住在你家鄰近,更加要照顧她們,以求得上天的眷顧。」

  金鐘滿口答應要遵從公藝的明訓,使得茅塞頓開,心地一轉,改惡向善。

  這是張公藝「勉人釋仇,矜孤恤寡」,為第九十一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分明解冤義,矜孤恤寡身;

  既為鄰近者,隨處好施仁。

人生點滴

作者:丁乾

力爭上游

    在日本,耕田的農民被視為賤民,連出家當和尚的資格都沒有。無三禪師

 

雖然出身於賤民,但是他一心皈依佛門,於是假冒士族之姓而完成自己的心願。

  無三禪師後來受眾人擁戴為住持,舉行就任儀式當天,有個人突然從大殿

 

中快步走出來,指著法壇上的禪師,大聲斥責:「出身賤民的和尚也能當住持

 

,這是怎麼回事啊!」

  就任儀式莊嚴隆重,誰也沒料到會發生這種事,眾僧都被眼前發生的事

 

感到不知所措,在這種情況下,誰也無法阻止此人說話,只能屏息噤聲,

 

注意事態的發展。

  儀式被迫中斷,場上寂靜無聲,眾人都為無三禪師擔心不已。面對突如

 

其來的斥責,無三禪師從容地笑著回答:「泥中蓮花。」

  絕妙的佛禪妙語,在場的人都喝采叫好,刁難的人也無言以對,不得不高

 

度地佩服無三和尚的修為。就任儀式繼續進行,這突發狀況並未對儀式有所

 

影響,由於禪師的妙語,更增加他的威信,眾人更加擁護他。

  人本就沒有差異性,也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權利

 

,面對他人刁難,能夠泰然處之,方顯真人本色。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因為窮苦而自卑,他們千方百計遮掩

 

自己出身貧寒的事實,結果狀況頻出,甚至釀成無可彌補禍害。其實這完全不

 

必要,正所謂英雄莫問出處,一個人的出身如何,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有什

 

麼錯誤和屈辱可言?

  秦朝時,陳勝是陽城人,早年為人耕種。陳勝年輕時就很有志氣,他出

 

身雇農,從小為地主做長工,深受壓迫和剝削,心中帳恨,逐漸產生反抗壓

 

迫、變革現實的思想,立志要成就一番大事業。

  當時正值秦朝的殘暴統治時期,階級壓迫極深。他不甘受人奴役,同情和

 

自己命運相同的人。有一天,他對一起耕田的夥伴們說:「苟富貴,勿相忘。」

 

也就是以後如果有誰富貴,可別忘了一起吃苦受累的窮兄弟。大夥聽了都覺得

 

好笑:「咱們賣力氣幫人家種,哪來的富貴?」

  陳勝難免有所感慨,嘆息道:「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被統治階級欺瞞的

 

貧苦農民,一時還無法理解代表了他們階級擺脫貧困、壓迫的先進思想。而陳勝

 

的過人之處,即是他率先看到這種貧賤、富貴的不平,並提出改變不平的勇敢要

 

求。反抗的意志猶如一團烈火,在陳勝胸中燃燒。不久,他便以實際行動向人們

 

證明自己的豪言壯語。

  可知,想改變命運,真正的做法是用足力氣,用自己的成就來說話,而不是

 

怨懟。身為人類,即使再尋常,出身再低,只要力爭上游,就會有璀璨的未來。

 

及時看見自己

阿姜查

  因為不瞭解自己,人們可能犯下各種惡行。當他們計畫作惡時,

 

會先環顧四周,觀察是否有人注意。

「媽媽會看到我嗎?」

「先生會看到我嗎?」

「孩子們會看到我嗎?」

「太太會看到我嗎?」

若無人注意,就會放手去做。

他們是在侮辱自己,自以為沒有人注意,趁別人看到之前趕快做完這件事。

 

但他們自己算什麼呢?難道不是某個人嗎?

  他們如此輕視自己,所以永遠無法發現真實的價值,找不到「法」。

 

若你看著自己,就會看見自己。當作惡時,若能及時看見自己,你就

 

可能停止。若希望做些有意義的事,就看著自己的心。若知道如何看

 

自己,就會知道對錯、禍福與善惡了。

  若你一直向外看(外境),就不會知道任何事,這是不知自省的麻煩。

 

向內看(自己心的變化),就會看見善惡,看到善法,就可以記住它,

 

並照著修行。

  斷惡、修善是佛教的核心,諸惡莫作─無論經由身、口、意。

 

那是正確的修行,佛陀的教法。然後,我們的衣服就會乾乾淨淨。

  若心是善良與正直的,就會微笑。

  接下來是「眾善奉行」。

  若心是正直與善巧的,就無須搭車四處求功德,即使坐在家裡,

 

也能獲得功德。多數人只是四處求功德,而不肯斷除諸惡,兩手空

 

空地回到家裡,又回復原先的臭臉,故態復萌地板起臉洗盤子。

 

人們就是不願向內看,因而離功德愈來愈遠。

  若心是善良與正直的,它就是快樂的,心中也會有微笑

 

。但多數人卻很難找到時間微笑。我們能嗎?我們只有在事情

 

稱心時才笑得出來。

  大多數人的快樂是建立在事事稱心如意上,他們必須讓世

 

上每個人都只說令人愉快的事,但每個人是否可能都如此做呢?

 

若那是你想要的方式,怎麼可能找到快樂?我們怎麼可能讓別

 

人每天都只說我們喜歡的事呢?那可能嗎?

  即使是自己的小孩,他們是否也曾說過觸怒你的話呢?

 

你曾傷過父母的心嗎?不只是其他人,甚至連自己的心也可

 

能攪亂我們。

  有時我們考慮的事是令人不悅的,你能怎麼辦?你可能正獨

 

自走路,突然間摔了一大跤,哎喲!問題出在哪裡?到底是誰絆倒

 

了你?你能怪誰?那是你的錯,連自己的心也可能得罪我們。

 

若仔細想想,你將瞭解這是真的。

  有時我們會做連自己都不喜歡的事,你只能說:「該死!」

 

沒人可以責怪。

  我們必須使用「法」來尋找快樂。無論它是什麼,無論是對是錯,

 

不要盲目執著它,只要注意它,然後放下它。當心自在時,你就能微笑;

 

一旦你討厭某樣事物,心就變壞,然後沒有一件事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