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8年八月號

                    第272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大道釋疑

社會救濟

醒世歌/馮振隆

太上感應篇

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以德服人/丁乾

不要迷信過頭

如約再生 聲震江南

聖訓暨金篇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孚佑帝君    登台

二○一九年五月廿五日

歲次己亥年四月廿一日

曰:千百年來修道翁  茲茲念念愛神通

      傳說遁地飛天上  業力臨頭一場空

聖示:吾今日以「神通的有限性」為題,供世人參悟。

神通的有限性

     提起神通,一般人馬上就會聯想到飛天遁地,知過去未來……等超乎常人的能力,卻不

 

知欲修得神通的基本條件是「禪定」功夫,不懂得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方法,是無法獲

 

得神通的。

    另外許多人也誤將通靈與神通畫上等號,其實,通靈只是「看到」或「聽到」,並不能改變

 

「看到」或「聽到」的事件本身,如果想改變「看到」或「聽到」的現象,則必須借助神、鬼的力

 

量。而在「改變」的過程中,往往因為干預因果,或恃強欺弱,雖然一時有效果,但最終只會產生

 

更深的因果業力,結局往往也是得不償失。

    而且,神通並非萬能,若欲以神通扭轉乾坤,則無異是螳臂擋車,即使如佛陀之大成就者,也是

 

無能為力。例如在《十誦律》第三十六卷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上,欽婆羅夜叉勢力範圍內的石窟中。

    當佛陀早起著衣持缽進入王舍城乞食,在用完缽食後即返回耆闍崛山,並進入石窟中坐禪。

    當時提婆達多為了爭奪團僧領導權,想方設法欲謀害佛陀,便雇請四位身體強健的惡漢,前往耆闍

 

堀山,搬運一塊大石頭到石窟的上方,等待佛陀走出石窟,在經行步道上經行時,再推滾大石將佛陀壓死。

    佛陀於傍晚時分出定後,即從石窟中走出,並在石窟前陰涼經行步道之處來回經行。這時四名惡漢與

 

提婆達多見機不可失,於是將大石頭從石窟高處往下推滾,想要砸向佛陀置之於死地。

    因為欽婆羅夜叉時時刻刻都深敬念佛,故在千鈞一髮之際即刻出現,並以雙手接住大石塊,將大石塊投

 

擲到它處,然而大石塊在滾動時,有碎石迸裂出來擊向佛陀

    佛陀為了令眾生生起厭畏心,和教示諸業力不失果報的法則,因此展現神通,在經行步道的開端處隱沒

 

身形,並出現於東方,然而碎石卻緊緊跟隨佛陀而去,即便佛陀隱沒身形,再出現於南方、西方、北方也是

 

一樣。

佛陀又以神通隱沒大海之中,碎石亦緊緊跟隨;

佛陀又以神通飛到須彌山上,碎石依然緊追在後;

佛陀再以神通飛到欲界的四天王天上,碎石亦緊跟在後;

佛陀又從四天王天飛上至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再飛至色界初禪天的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色界二禪天的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色界三禪天的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色界四禪天的阿那婆訶天、福德天、廣果天、不熱天、喜見天、樂見天、阿迦尼天,但

 

碎石仍然緊跟在後。

最後世尊以神足通返還經行的開端處站立,碎石即打在佛陀腳上,導致佛陀流血,而佛陀以

 

精進力遮護住疼痛,並說出以下的偈言: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非天上地中,可遮業報處。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非天上地中,得免宿惡殃。」

由此可知,神通力雖然不可思議,卻不敵業力,一如佛陀遭受落石碎片傷足;又如目犍連尊

 

者死於亂棍之下,即是最有力的明證。

本堂司命真君    登台

二○一九年六月十五日

歲次己亥年五月十三日

曰:

 

為名為利費思量  不管其中多禍殃

霧去雲來人世路  禪修守戒勸賢良

 

聖示:吾今日以「缺乏智慧的宿命通」為題,供世人參悟。

 

缺乏智慧的宿命通

 

       世間常可見到作惡多端的人坐享榮華富貴;而斯文良善的人,卻又艱辛過活的不公平

 

現象,因此,誤認善惡無報。其實,宿世業力是蟄伏且待機而發的,只要善惡因緣成熟,就

 

會得到應得的果報

例如,昔時有一位屠夫求見阿闍世王,希望能滿足他一個願望。

阿闍世王問說:「你要求的願望是什麼?」

屠夫回答說:「王節大會的時候需大肆殺雞宰羊慶祝,懇請國王能賜給我這個機會,負責擔

 

任屠殺羊隻的工作。」

       阿闍世王問說:「殺生的工作是一般人都不願意從事的,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你這麼樂意擔任呢?」

       屠夫回答說:「數世前我是一位貧窮的人,靠著在市場以屠宰羊隻謀生,身壞命終之後即轉

 

生至欲界第一層的四天王天上享福。

      於彼天壽盡後轉生人間又繼續屠羊,結果身壞命終之後再轉生至欲界第二層的忉利天上享福。

      如是六次轉生至人間時都從事屠羊工作,也因為屠宰羊隻的緣故,身壞命終之後遍生於欲界的六天

 

中,享受無量的福報,所以我現在向國王提出這個乞求。」

       阿闍世王質疑道:「就算如你所說,我又怎知是真是假?」

       屠夫回答說:「因為我天賦異稟,能自知過去前生的宿命。」

       阿闍世王聽完後根本不信,認為屠夫是在打妄語,心想如此下賤之人,怎麼可能通曉宿命?

 

因此找機會去問佛陀。

       佛陀對阿闍世王說:「屠夫所講的都是真實無訛的,並非打妄語。此人在過去世中曾遇見一位辟支佛

 

,因見到辟支佛時雀躍歡喜,於是以極為誠懇的心意,從抬頭仰視其首,到低頭俯察其足,都仔細諦觀聖

 

者,並因此生起慈悲喜捨的心,緣於此功德之故,得以一世又一世轉生到欲界六層天上,當轉生至人間時

 

,又具備能通曉宿命的能力。

       因為他的福德善業先成熟,所以能六次往返轉生至天界人間之中,而由於他的惡業尚未成熟,所以尚未

 

受惡報。但是這一世壽命終了,將墮入地獄遭受屠羊之罪報,當地獄受報結束後又會轉生至羊群中,去一一

 

償還他過去宰殺羊隻的惡業。

        此人雖通曉自己的宿命,但功夫尚淺,只能看見六次轉生到天界享福的過去,至於過去第七世之前的前

 

身事跡,並不知道,因此誤認為屠羊即是生天的善因,所以他雖有宿命通,但沒有智慧,乃是非通非明。」

       由此事例即可知曉,即使有宿命通,但未達究竟,也會發生誤判,甚至陷自己於危險之境中。

       例如數月前發生於斯里蘭卡,造成三百人死亡的恐怖攻擊事件中,犯案的炸彈犯,有一名是曾在國外留學

 

富裕茶商家族之子,另二名則是當地香料大亨之子,家世顯赫富裕,不愁吃穿,雖然他們宿世曾做過大布施,

 

今生得以轉生富豪家庭,但都因為缺乏智慧,充滿邪見,不但殺害無數人的生命,也造下自己墮入地獄的惡因。

        因此,一個人今生若有幸接觸善法,就應該精勤修行,調伏世間貪、憂,早日為自己鋪好解脫之路,才

 

不會因為誤入歧途,造了無邊惡業,下無間地獄,萬生萬死,萬死萬生,永無出苦之日。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二○一九年六月廿二日

歲次己亥年五月二十日

 

浮雲朝露總閒遊  試問平生幾事休

古道蜿蜒人罕至  歎來歲月複春秋

     

聖示:吾今日以「改過遷善享福報」為題,供世人參悟。

 

      改過遷善享福報

 

       昔時,有一位夜叉,無意中見到他在跋耆國生前的親友因觸犯國法,正被處以酷刑。夜叉

 

透過神通力,見到他的親友內心生起了瞋恨悲憤,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受刑而亡,將直接墜入地獄。

       當時,跋耆國的君主離車王,因事出城,夜叉即在國王的面前現身,並對國王說:「我的

 

至親○○○因為犯罪被木槍刺穿身體,全身沾滿血污。他可能就在今天或者是明天喪命,他的

 

性命就如同葉子上的朝露一般危脆易逝。希望他能好好地活下去!因為活著要比死了好。」

        離車王好奇問說:「夜叉!你為什麼說『活著要比死了好』呢?」

        夜叉回答說:「陛下!他死後將墜入十六小地獄,那裡住著很多造惡的眾生,那裡甚為恐怖,

 

非常的熱,既殘酷又嚇人。比起地獄,木槍的刑罰要好得多了。」

       離車王說:「我明白了,我可以問你一些問題嗎?」

       夜叉回答說:「陛下,只要你真的有誠意要聽,我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離車王問說:「你騎乘一匹白色的駿馬,揚鬃奮蹄,神態威武優美,身體又瀰漫著陣陣

 

的體香,但你卻赤身裸體,究竟是什麼樣的業力帶給你這樣的果報呢?」

       夜叉回答說:「在毗舍離城中有一條路,路上有一處泥窪。當時我憑著造善業的信心,

 

拿著一堆白色的牛骨,鋪在泥窪之上,讓大眾經過泥窪時不會被濺污。因為這項善的業力,

 

使我獲得白色駿馬當作我的交通工具。

        而我生前對『法』擁有清淨的信心,對人總是謙和有禮,不懷怨恨,因此獲得面如冠

 

玉的美貌。

       又我常為人說法,為他們建立對『法』堅定的信心,因此善業獲得如天人一般的體香。

       但有一次,我的朋友們在洗澡,當時我並無惡意,只是在跟他們開玩笑,將他們的衣物

 

放置在高處並藏起來。就因為這樣,落得今日無衣可遮蔽身體的下場。」

        離車王說:「只不過是開個小玩笑的遊戲造惡,尚且得到這樣的果報,那如果心懷惡

 

意的話,下場又將如何呢?」

       夜叉回答說:「若有人心懷惡意,並透過身、口去作壞事的人,死後必將墜入地獄裡

 

。但那些心懷善念,喜歡行善布施的人,他們死亡後肯定會往生到善趣。

       陛下!我因為過去的惡業,使我今日得不到衣服、遮避之處所,加上因為沒有人將他們對

 

沙門、婆羅門行布施的功德迴向給我,所以我現在過著裸體的生活。」

       離車王問說:「夜叉啊!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你得到衣服呢?」

       夜叉回答說:「有一位比丘住在城外的猿遊境,名叫伽比他迦。他修習禪定,守護根

 

門,嚴持戒律,其心已達涅槃之境,他是大福田。

       如果國王能供養給他一套或兩套僧衣,當他接受時,你就把這份功德迴向給我,這樣你

 

就可以看到我有衣服穿了。」

       雖然以前離車王不信佛法,但因親眼目睹夜叉顯身,及對他所說的一番話而生出信心。

       隔天,離車王處理完事務後,攜帶八套衣袍去供養伽比他迦比丘。

       伽比他迦比丘對離車王說:「行布施的功德為諸佛所讚歎,願你行布施所得的利益無量

 

,我接受這八件衣袍,願這項布施的功德迴向給那位夜 叉。」伽比他迦比丘慈悲接受供養並

 

祝願迴向。

        接著,離車王便見到夜叉身塗檀香木粉,騎著駿馬,身穿華麗的衣袍,在隨從的陪伴下很

 

莊嚴威儀地現身。

       看見這樣的情景,離車王心生無比歡喜,回宮後,離車王即釋放了身受木槍刺穿身體的罪犯。

        之後,離車王再到伽比他迦比丘處供養他,並請比丘為他說法。

       伽比他迦比丘對離車王說法云:「一位常懷恭敬之心並且日夜精進修持佛法的人,雖然

 

可以逃得過墮入地獄之刑,但他之後的輪迴轉世仍將依其業力的成熟而受報。

       陛下!您應以清淨的心念及信心,從今起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同樣的,您也必須

 

持五戒,不能破戒。

        在這世上,從此刻起,不得殺生,不得偷盜,善待自己的妻子,不得妄語,不得飲酒

 

及使用麻醉品。

        對有德行的沙門與婆羅門,以大信心布施食物、飲品、藥物、寢具、衣服和住所。若你

 

依此奉行,功德自然能長久倍增。」

        離車王後來成為皈依三寶的弟子,並證得了初果須陀洹。

        而那位曾受木槍刺穿身體的囚犯,也從痛苦中解脫,重獲自由,歡喜地加入僧團,

 

並證得了四果阿羅漢。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二○一九年六月廿七日

歲次己亥年五月廿五日

曰:

 

凡塵世事話滄桑  利祿功名盡渺茫

有道有德街上走  輕風一路散清芳

 

聖示:吾今日以「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福」為題,供世人參悟。

 

有道才有德,有德才有福

 

        一個人的德行來自一顆善良的心;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仁德的修為。只有德行好

 

的人,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也才能創造自己的福報。

       昔時,有一位名叫孫洪的人,年輕時候就讀於太學(即現今的大學)

一日,同住宿舍的同學,收到一封家書,內容提到家人夢見今年上榜的榜單,而且還有孫洪

 

的名字,孫洪內心十分好奇,於是商請同學將其家書借來閱覽。

        孫洪看到家書中寫道:「昨天晚上,夢見一位神人送來登榜人的名單,你和孫洪都名列

 

其中。但孫洪的名字下方,有紅色的字體註記著:『某年某月某日,有一對夫妻因為在生活

 

上有諸多不合,難以再同甘苦共患難生活,鬧著要離婚,孫洪因為替他們代寫離婚契約書,

 

取消本來應有的功名。』」

        孫洪感到非常詫異,說道:「的確是有這件事情,但也沒有想到會因此受到上天的譴責!」

        等到大考結束後,那位同住宿舍的同學果然應試高中,而孫洪則名落孫山。

        孫洪回鄉之後,去拜訪當時離婚的二人,結果夫婦兩個都還沒有再與他人結婚。於是,

 

孫洪隨即委婉地勸導兩人重歸和好,讓他們歡喜破鏡重圓再婚。

       隔年,孫洪參與應試,果然上榜高中,一掃過去落榜的陰霾。

       如果沒有深入了解一對夫妻失和的原因,就輕率勸人離異,乃是一件有失道德的事情,

 

甚至會因此種下嚴重的後果,故,若知錯能改,一切就都還會來得及的。

       又例如有一位離開家鄉到異地創業開設旅館的陳姓業者,經過十餘年的經營後,

 

賠光了積蓄。

       在人生陷入黑暗,對未來充滿著迷茫時,他發現自己的帳戶裡莫名多了數十萬元。本以為

 

是銀行入錯帳,後來一位朋友通知他,是他這位朋友聽聞到他遇到困境,而主動要幫助他的。

        原來,這位朋友曾在十餘年前到當地旅遊,但因為錢包丟了,陳姓業者不但免費提供住宿

 

飲食,還要他不用償還費用,就因為這個善因,才獲得資助。

       有了這筆錢,陳姓業者再次把旅館裝修,重新開張,生意也慢慢恢復往日的水準,

 

得以翻轉人生。

       所以,有德才會有福,而在收穫福報之前,要先懂得付出,才能創造更多的福報。

 

「大道釋疑」

叩稟如何才能不受自我所影響」之有關常識供參(一二

 

林生問:人只要心有『我』者,哪其起心動念就不免會『著私、著慾、著執』乎?所以,

 

修行人最所要注意者就是這個『我』否?

帝君答:此乃是必然的道理。仙尼經有云:「慢不斷故,捨此陰已,餘陰相續生。」意思是

說,「我慢」如果沒有斷,這個五陰色身壞滅後,又會再出生另外一個五陰色身,所以,

佛陀可以根據此現象,而記說某某人命終後往生何處。

    我慢,是細微潛隱的「我執」,如果無法去除「我執」,修行將難有所成也。

林生問:可謂『人無時、無處、無不受自我意識所影響著而無有休止乎?』

帝君答:只要還沒有證道果以前,都會受自我意識所影響。

林生問:云何『有我即私、即慾、即執、即不斷在污濁己身心靈不已矣?』

帝君答:在這個紅塵世間,榮華富貴或是名譽地位可以靠努力獲得,但慾望卻是貪得無

 

厭,永無止境,所以,很多人覺得人生很苦,生活壓迫很苦,事業不順很苦、家庭不和

 

很苦……,卻不知這是來自於無法滿足的慾望,當然會不斷在污濁己身心靈不已。

林生問:有人就有事,面對一切人事物,我們都不免會頻頻受這個『我』所影響、所作祟乎?

帝君答:當然。「我執」花樣繁多,甜蜜迷人,它以醜陋或美麗的形式攪亂人心,但是智者

懂得:「這是束縛,這是釣鉤。」所以,想方設法要衝破這些桎梏,猶如水中魚兒衝破魚網。

林生問:其實,念即塵,有念即著塵染,此塵染即是不斷在積疊己靈之污濁、之沉重否?

 

所以修行人最所忌諱的就是心著『我識』上心頭乎?

帝君答:是的。只要心著「我識」,就有自己的傲慢和自己的意見,一旦心起傲慢,即難以

 

與他人的看法一致,所以,如果意見有所相左時,就會導致爭論。佛陀說:「我不與世間爭

 

,世間與我爭。」這就是凡夫與聖者的差別。

林生問:云何「我們最容易患在『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而常起執見、執念、甚者起分別、

 

對立、爭執?」這都是固執在五蘊為我之關嗎?

帝君答:是的。苦集滅經有云:「緣於眼睛、色塵,生出眼識,三事和合又生出眼觸,因

 

為有眼觸所以有感受、有貪愛、有執取、有出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這些都是固執在五蘊為我的狀態下,衍生出來的,人我是非、善惡對錯,亦是如此而生。

林生問:修行人若始終漠視心起『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而自以為是,此等行舉有何不宜?

 

云何有者會越修越執我深重?

帝君答:自以為是者,不懂得尊重他人,當然也不會受到他人尊重,這就是自然的法則。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向內洞察身心運作,就會執著「我」或「我的」,修得愈久,反而會以

老參自居,因此,越修越執我深重。

林生問:云何我們都易陷在『執著』的觀念上?觀念掌控人的情緒,所以不能有情緒,才能

 

控制感情,守住正見、正念、正法而不偏邪乎?

帝君答:一個人會陷在「執著」的觀念上,就是不懂無常、苦、無我的真理,即使學習

 

知道了,也多因為怠惰訓練此心,所以,遇到外境變化,依舊被貪、嗔、癡綁架。

    不過,修行也並不是不能有情緒,而是要知道情緒生起的因緣,訓練此心習慣於無常

 

、苦、無我的環境。例如,每個人都會遇到周遭因緣不斷變化,而感到痛苦、不安、甚至

 

難過的時候,有時發現自己逐漸在衰老,身體健康大不如前,朋友、親人一個一個凋零,

 

心愛的物品失去往日的光輝……,這些變化都是自然的法則,我們無法改變自然的法則,

 

只能接受因緣,如此就不會有劇烈的情緒反應,享受安閒舒適的人生。

林生問:云何『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帝君答:同樣一朵花兒盛開,有人讚賞花好月圓,艷麗無雙,有人感嘆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花開無人賞,花落無人留,這些情形皆是取決於「心」的認知。所以

 

外境只是助緣,「心」才是決定生命苦樂的關鍵。

林生問:人只要心有我,即為我所縛。如何才能不受自我所影響、所纏縛?

帝君答: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尊者:「是眼睛繫縛色,還是色繫縛了眼睛?」

 

舍利弗尊者回答說:「不是眼繫縛色,也不是色繫縛眼,而是中間有『欲貪』的關係。」

    所以佛陀一生唯說「調伏欲貪」,於色、受、想、行、識中調伏欲貪,如果懂得如實

 

調伏欲貪,就可以不受自我所影響、所纏

林生問:修唯能真正深心信解而覺知本心者,才有可能不斷達到淨靈之成效否?反之,總礙在

 

世俗修法而常起是是非非之執念,既擾心,修無益乎?

帝君答:沒錯。一般人的「信」是半信半疑,「解」是一知半解,「覺知本心」又根

 

本不知如何覺知,所以盲修瞎煉,輪迴無止盡。

       對於此問題,佛陀曾經教導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

 

四念處,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

 

、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意思是說,修道步驟有四:一、守五戒清淨,二、要有正見,三、身、口、意清淨,

 

四、修四念處。而四念處的修持就是在覺知身,覺知感受,覺知心念,覺知法,覺知的

 

方法要時時仰賴正念、正知,而且要勤勞的訓練,如此才能調伏世間的貪和憂,達到超脫

 

的境界。

林生問:待我們能透徹我之真實義,就可藉修以煉就身心於『無私、無欲、無執』而自如,

 

自可完全擺脫我而不受我所影響乎?

帝君答:當然。其實眾生所定義的「我」,根本就不存在,因為,所謂的「我」,就只是

「根」、「識」、「觸」、「受」、「想」、「行」等一連串的反應罷了。

林生問:五蘊即身心、即我;我在蘊在,此得煉達何明覺,堪期空我空蘊?空我者,無我

 

也,即可把自我轉化為真我否?

帝君答:佛陀曾經比喻,被綁在柱子上的一條狗,整日順著柱子而轉,或坐、或躺,都

 

不離開於柱。而柱子就是五蘊,繩子就是貪愛,眾生對於色(受、想、行、識)不離貪欲,

 

不離愛念,不離渴愛,隨色(受、想、行、識)而轉,輪迴於色(受、想、行、識)

  所以,修行方法就在於,應當常常善思惟,觀察於心,因為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編者注: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林生問:不論身入何門、心修何法,若能知所參研心法,可冀如水到渠成,自能蒙受契道

 

入覺之大獲益乎?

帝君答:修行最重要的是知道「正確的方法」,然而許多標榜「正法」的門派,所言內

 

容根本不是正法,甚至有些連「方法」都不談,只談「信仰」,也就是:只要「信」就

 

可以解脫,這些都曲解了修道原意。

    在《雜阿含》第二○九經,六觸入處經中有記載,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沙門、婆羅

 

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

 

,如虛空與大地。」

    意思是說,那些沙門(佛教以外的修行者)、婆羅門(印度教徒)如果於眼、耳、鼻、舌

 

、身、意,觸到色、聲、香、味、觸、法時,所生起的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

 

、意觸,造成這六種觸是如何集起、如何滅去、如何令人染著、有什麼過患、如何調伏

 

欲貪、如何斷除欲貪、如何超越欲貪,都不曉得,他們距離佛法就非常遙遠,就像虛空

 

與大地般,難以衡量的遙遠。

    所以,身入對門、心修對法,而且要精勤不懈怠的修行,未來才能獲得大道的利益

 

,於娑婆世界中解脫。

林生問:當我們能『澈見世間皆無實假空;深悟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而自若,此煉心性

 

於菩提大道乎?

帝君答:眾生知道「世間皆無實假空」的「世間」是什麼意思嗎?

    《雜阿含》第一三○七赤馬天子經中記載,佛陀告訴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

 

謂:五受陰(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

    又在《雜阿含》第二三三世間經中記載,佛陀告訴諸比丘:「云何為世間?謂:六內

 

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所以,先把握正確的知見,弄清楚所謂在「世間」修行,不是在各項儀式或灌頂,

 

不在玄妙神通,也不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而是往內洞察身心的變化,如此才能轉

 

化內心貪欲,去除我執,煉心性於菩提大道也。

醒世歌

兩根火柴

 

兩根火柴兮何數最  以譬雙足兮十一微

廣義而喻兮九九巍  兩足尊展兮九倍威

此揭示二次大戰尾聲之典故。

  二次戰末為收拾殘局,世界四大巨頭包括史大林、莫索里尼、羅斯福及邱吉爾相約於羅馬宴聚

 

議軍事,宴畢茶餘,史大林提問:「以此兩根火柴創造數字,其最大數為何?」蓋此四人皆智慧超

 

人,聰明絕頂。瞬間邱吉爾遂答以「最大數應是九十九,而最小數是十一耳。」

  於企業之經營自可以此喻,激勵員工士氣。蓋其佳績之締造莫不依賴十一號先生之協力,亦即

 

「兩足尊」之才盡其力耳憑其兩足奮力不懈踏遍市場自可創造出九倍之佳績奉獻於公司。

 

鑑乎此,公司能否使每位十一號先生人盡其才升格為九十九號先生是經營成敗之關鍵所繫。謹藉此

 

典故勉之也。

 

太上感應篇』

篇文:以私廢公。

釋義: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說明:以個人的喜怒恩怨,而廢棄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人以私廢公,

 

就會邪正不辨,那麼朋友鄉党之間,就會有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嫌疑了。

一個人若是以私廢公,更進而愛憎不當,那麼就會連累了自己的家人─父子至親骨肉,也都

 

會變成冤家了。人情蒙蔽的害處,莫甚於此啊!

無論是賢愚貴賤,每個人都有這種毛病,只是輕重不同罷了。知道這個毛病的害處,就應

 

當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執的性情;平下心來,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夠這樣做,

 

便是有大學問,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從前洛陽縣令孔翊,在衙門的廳前放一個火盆,凡是有關說請托的檔,一律投入火盆燒掉,

 

連看都不看。他說:「縣令與百姓最近了,官場上難免會有許多請托,若是照辦的話,則

 

百姓就會受害;若是不照辦的話,就不免會得罪人;惟有請托的信函到我手上,我不拆開

 

,立即將它投入火盆燒掉,在我來講,我不知道請托的是什麼事;而在請托的人來說,也

 

不至於得罪他們啊!因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標準,審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據,

 

怎麼可以以私廢公呢?」

後來他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

文:竊人之能。

釋義:竊取他人的技能,據為己有。

說明:例如竊取他人的文章,以為是自己的文章;竊取別人的謀劃,以為是自己的謀劃;

 

竊取別人的功勞,以為是自己的功勞;竊取師傅的教誨,以為是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

 

自欺欺人的行為,必定會遭到譴責。

故事:周朝的時候,梁山發生山崩,晉國的國君就召見大夫伯宗,瞭解山崩的情形。

 

大夫在前往覲見國君的路途中,遇一車夫,說起山崩之事,伯宗問車夫,「那要如何解決

 

呢?」

車夫說:「很簡單,只要晉君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梁山去哭泣拜祭,那麼河水就會流

 

動了。」

伯宗就用車夫的建議,向晉君報告,晉君採納照辦之後,河水果然就開始流動了。晉君

 

就問伯宗:「你是怎麼知道這個方法的?」

伯宗回答:「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啊!」

孔子聽到之後就說:「伯宗這個人,快要絕後了啊!因為他竊取了別人的善行,以為是

 

自己的善行啊!」

後來伯宗果然遇害身亡,他卿大夫的官位,也就斷絕了。

『人生哲理典故

主題:謀財之道,近乎兵法

∼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此乃魏文侯執政之際,李克為宰相所暢述之言論。意即他人將貨拋售之時,吾即將其貨購存之。

 

而俟市場缺貨,他人欲滿足需求而購入時,便將存貨售出也。譬如,農作收穫期屆臨,即大事收購農

 

穀以為存,以俟之產出時,始將農穀出售而將絹絲購存。

此乃李克所揭市場機能,臨機應對之策耳。雖其論述,看似容易,行之則並非易事耳。

  此小題所提「產產」即指商賣交易之事。伊尹即商湯之名宰相,呂尚即扶佐周文王建國之大功臣

 

呂公望,姜子是也。要言之,一一皆為一代傑出之精明能幹之宰臣,其所出之政經策略,堪稱出

 

類拔萃,無與倫比。

  至孫吳即指孫子、吳子,亦即大名鼎鼎之兵法家。而商鞅即為秦制定法律之法家。凡謀財之道

 

為商之計,莫不皆以上揭宰臣,兵法家之謀略而為教誨效仿者,否則似難冀其有所成焉。

  惟者,年湮代,世態變遷,時至今日商場已亦步亦趨邁向地球村之時代,企業之經營亦演變而

 

成為多國化、多角化、多樣化、精緻化,細分化之型態,苟能力求獨創力(originality)之展現,以日新

 

又新之活力、新穎形象面世,則其貨殖之利,工商之營,而達於巨富,必也位列國之中第一矣。

  古謂:「謀財以道,則天從之。」如反其道而行之,則成「謀則不以其道」,其行也必成大學所

 

言:「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則賄賂公行於世,其害也甚於疫癘,禍亂相踵,無已時歟!

 

張公藝百忍集

施藥被誣利人釋隙

  公藝經常施十全大補丸,以利人的種種病苦。當時有一位名叫嚴見才的人,家境貧窮,有一個

 

女兒已經十二歲,身染重病有一年多,即將要死,想要嫁禍給公藝,就來到公藝家,向他求助一服

 

藥丸來治病。公藝給他一劑藥丸,拿回家給女兒吃了一半,到隔天就死了。

  當時張家有一位客人名叫梁一善,與公藝正在談因果報應的事,見才來到家中,就對公藝說:「

 

多蒙你施捨殺人的藥丸給我女兒,她服下後不久就死了。」

  公藝說:「為何這樣說呢!用過此藥的人很多,被調理好的病人也很多。」

  見才說:「我的女兒是被你的藥所毒死。」

  一善說:「聽說你女兒已經病了一年多,為何怪罪被藥丸毒死呢?」

  見才說:「不相信,我把屍體抬來給你看。」

  公藝問說:「你的藥丸還有餘的嗎?」

  見才答說:「藥丸只吃了一半。」

  公藝說:「你回去將下的藥丸拿來。」見才轉身回去拿藥丸。

  一善說:「此人沒有良心,想嫁禍於你。」

  公藝說:「我自有辦法。」

  不久,見才把藥丸拿來交給公藝。

  公藝說:「你說我的藥丸有毒,我將藥丸拿來吃看看,如果吃了會死,我就償還你女兒的命。」

  見才說:「你試吃也要你給我棺木,不吃也要給我棺木。」

  一善說:「聽你說話的意思,沒有給你棺木就不甘休了。」

  見才說:「給我棺木,我就不說藥丸有毒。」

  一善說:「張先生對你那麼好意施藥,你還有天良嗎?如沒給棺木,也不可說人家給你的藥丸

 

有毒,這有損害從醫者的名聲。」

  公藝想了很久,就說:「你可以來拿棺木。」

  見才高興地說:「多謝!多謝!」這棺木約價值二千文,竟然抬走了。

  公藝為了這件事受到委屈而悶悶不樂,一善說:「昨天施藥,今天施棺,後來必定大富又大貴。」

  公藝說:「今天遇到這種冤屈的事情,以後凡是醫生要施發醫藥,應當要謹慎,可在他的面前

 

嚐試,才不致於有後遺症。」

  嚴見才自從女兒身亡之後,誣賴公藝施藥毒死,如此不良的行為,經過一個多月,全家的人都

 

感染瘟疫,身體虛弱,個個東倒西歪,連水牛也沒人飼養,活活的餓死。此時正是農忙時期,

 

託人向公藝求藥丸,張家的人不肯發給。

  公藝說:「要想行利益他人的事,怎可以心懷私怨呢?」就發給他一劑藥丸,服用之後,一

 

家痊癒。於是見才經常跟人說到此事,這恩將仇報的事,以我的事例為證。

  這是張公藝「施藥被誣,利人釋隙」,為第八十六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利人利物事真奇,施藥施棺自便宜;

  積德到頭終不校,恩將讎報任渠為。

以德服人

丁乾

  

  一般俗世常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即你如何對待我,我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敬你。

 

但我們應仔細考量它所帶來的禍害,因為原本是一人痛苦,現在卻要兩人都痛苦,並且還給雙方帶來

 

巨大的身心創傷難以抹平。

  難道沒有更好的對策?其實,天下沒有解不開的結。如何解結?就是以德服人,以德報怨。

  七里禪師是一位得道高僧,每天講經說法之餘,都在禪堂的蒲團上打坐,一天半夜,一個強盜

 

突然闖進來,拿著刀子對著他的背,說:「把櫃子裡的錢全部拿出來,不然,就要你的命!」

  「錢在抽屜裡,櫃子裡沒錢。七里禪師說,「你自己去拿,但要留一點,米也不多,請不要

 

全部拿走,否則,明天會挨餓!」

  沒有想到如此輕易得到這些銅錢,強盜非常得意地說:「算你識相,老禿驢!」

  「拿了這麼多錢,不說聲謝謝就走嗎?」老禪師突然冒出一句話來,「做人不要太過貪心,要給

 

別人多少留點東西。」

  「謝謝!」強盜說完轉身走了,但心中十分慌亂,因為他偷盜幾十年,還沒遇過這種情形。

 

 

他愣了一下,才想起不該拿走全部的錢,於是他掏出一把錢放回抽屜。

  後來,強盜被官府提拿,根據他的供詞,差役把他押到寺廟去見七里禪師。差役問道:「

 

幾天前,這個強盜來這兒搶過錢嗎?」

  「他沒有搶我的錢,是我給他的。他臨走時還說聲謝謝,就這樣。」七里禪師回答。

  這個強盜被七里禪師的寬容感動了,他淚流滿面,樸通一聲跪在七里禪師面前,請求禪師收他

 

為弟子,七里禪師起初不答應。他就長跪三日,七里禪師終於收留他。

  不僅在中國,西方國家也能找到以德服人的思想,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著作《悲慘世界》開篇即

 

宣揚這種思想。

  三個員警押著一個男人米里艾主教大步迎向前去微笑對員警說:「他是這麼說的吧?『那

 

是留我住一晚的老神父送給我的。』……他說的全是真話。」

  他轉向冉阿讓,和地說:「又見到您,我真高興。但是,銀燭台不也送給您了嗎?您為什麼

 

不把它也帶走呢?」冉阿讓渾身發抖,像快要暈倒似的。主教說:「再見吧!我祝福您。請記住,

 

這一家的門,不管早晚,不管什麼時候都是開著的。」

  他洗淨了他的靈魂,把他拯救回來。主教米里艾的智慧和博愛,讓人由衷欽佩。面對他收留過

 

夜卻偷走了銀製餐具的冉阿讓,他毫不猶豫選擇以德服人、以德報怨,並寬容地表示銀燭台也要送

 

給他。寥寥數語真誠而自然,沒有絲毫做作,卻顯現出他偉大的人格魅力,拯救了迷失的冉阿讓,

 

這要比鞭打、酷刑更直接有效,何樂而不為呢?

 


不要迷信過頭

Jack Loke禪師


  記得我在淨土宗的時侯,有一次去拜訪一位佛友,到了他家看見他正在拿著一杯水念

 

大悲咒,他太太抱著一個大概二~三歲的小孩,小孩正在哭著,我問他出了什麼問題?

  他說近來小孩都在哭,我每次都念大悲咒水給他喝,等下就沒事了,大悲咒水真的

 

很靈,簡直不可思議。

  我馬上阻止他說:「小孩這樣哭不正常了,趕緊送他去醫院才是。」

  但他一臉不以為然地說:「我每次都是念大悲咒水,每次都靈,你看著,等下他就不哭了。」

好像我在多管閒事似的。

  我不管那麼多,把他兩夫妻帶著小孩拉了上車直接往醫院走。

  做了檢查,醫生說小孩是長期感冒未就醫,併發肺炎疫苗感染,如果再遲幾天過來,

 

恐怕會有生命危險。

  這就是盲目迷信的代價,許多對佛教沒有正知,正見的人都會沉迷在這些毫無根據的

 

念佛號、念咒、盲目膜拜的儀式上,甚至有些人認為自己缺乏運氣,去找一些神棍改運,

 

於是心甘情愿的把金錢貢獻給這些神棍。

 


如約再生 聲震江南

/杜若

  明孝宗弘治年間(一四八八年∼一五五年),福建侯官縣有一老儒生,博學善文,

 

很有才華。遺憾的是,屢次科舉都未能考中。老儒秉性木訥,不善營生,家境日益窮困。

 

他有一個兒子,不擅讀書,靠著耕種勉強餬口。

  老儒生活到七十歲,臨死之前,取出生平著作,題寫了一首詩,立下遺願後就去世了。

 

由於家境貧困,沒錢入殮安葬。儒生的四、五個門生湊了一些錢,為其舉辦葬禮。

  明世宗朱厚熜登基後,改元嘉靖。江南出了一名年少才俊,且稱某公。

  某公十五歲中解元,十六歲時於禮部的考試中獲得優異成績。此人天資聰慧,才思神敏。

 

不到五年,就親自執掌閩地的科舉考試,為國選拔人才。他的文章在八閩一帶儒生中競相傳誦,

 

風靡一時。

  後來又因他是翰林院重臣,主持天下科舉考試,很受世人敬重。都城官民士人無不羨慕他

 

,欽佩他,如此年輕就能擔當大任,實在罕見,紛紛視其為神仙中人。

  九月十五日,正值某公誕辰。眾多官員都來為他慶賀。

  某公一直應酬到晚上。這天他喝醉了,謝絕客人後,回到船上閉艙酣寢。當他酒醒後,

 

已是夜半十分,看著窗外一片皎潔的月光,靜謐的月夜美得就像一幅畫。某公一時興起,

 

帶著一名隨從上岸,踏著月光,信步而走。

  月色如畫,心情也格外愜意,不知不覺走了幾里路。一路走來,所見山川林壑,猶如故

 

地重遊一般,某公不禁暗自詫異。

  就在這時,臨近村舍傳來一陣哭聲,聽來格外傷悲。夜深人靜,某公聽聞如此悲愴的哭

 

泣聲,也跟著傷心悲惋。

  循聲走進一偏僻的小角落,發現哭聲從一戶茅草屋中傳來。他命隨從前去察看,且見一

 

位八十歲老婦,正點著紙燈,以野菜麥粥祭奠亡夫。

  某公向老婦作揖問禮,談話間得知,老婦亡夫已去世二十年,而今日正是其亡夫的祭日

 

。巧的是,今天也是某公的生辰,他正滿二十歲!

  據老婦所說,她的亡夫生前是位大儒,一生著述頗豐。老儒在臨死前,於一本書後題寫

 

一首詩讖,叮囑她好好收藏,還笑著說:「我的文章意義高深,如果我不再來,誰能識得其

 

中的玄妙呢?我生平為人無愧天地,死後必得善報。再有來世,必當大為振興我宗族,令天

 

下寒士揚眉吐氣啊。」說完後大笑一聲,老儒生氣絕而亡。

  某公一聽,急忙打開老儒的著作,驚奇地發現,他此生應試的所有內容,無論決科會試

 

,一切試卷的八股文範本、廷試策論等等,在老儒生的著作裡竟然應有盡有。

  儒生臨死前所寫詩讖曰:「拙守窮廬七十春,重來不複老儒身。煩君盡展生平誌,

 

還向遺編悟夙因。」

  某公讀罷,恍然大悟,憶起前生,再看看四周的居所,真是自己的故居。某公看著昔日

 

的臥榻,不由悲從心生,哭了起來。老婦以為他是先夫的門生呢。

  某公說:「不是。我是您先夫的再生之人。」

  老婦大吃一驚,回想夫君臨死前說會再轉世重生而來,她用牙咬他的腿,刺指血塗在

 

上面,以做記號。

  某公脫下靴子,發現他的腿上果然有一道血色齒痕,清晰可見。老嫗當即放聲大哭。

  這樁轉世奇聞驚動了縣令、太守、當朝官員,聽聞者無不驚訝愕然。

  其後,某公買下田宅、奴婢,傾盡資財賑給老嫗母子。昔日,凡是周恤濟助過老儒生

 

的人,某公也都加倍恩酬。

  短短幾日,這件轉世奇聞傳遍八閩。自長江以南,眾人對他的再生故事津津樂道,

 

一時傳為美談。

  某公作為再生之人,他將前世的滿腹經綸,神敏才思洋洋灑灑盡揮考場,終令天下寒士

 

揚眉吐氣,也如願大興前生門第,完成前世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