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問:人只要心有『我』者,哪其起心動念就不免會『著私、著慾、著執』乎?所以,
修行人最所要注意者就是這個『我』否?
帝君答:此乃是必然的道理。仙尼經有云:「慢不斷故,捨此陰已,餘陰相續生。」意思是
說,「我慢」如果沒有斷,這個五陰色身壞滅後,又會再出生另外一個五陰色身,所以,
佛陀可以根據此現象,而記說某某人命終後往生何處。
我慢,是細微潛隱的「我執」,如果無法去除「我執」,修行將難有所成也。
林生問:可謂『人無時、無處、無不受自我意識所影響著而無有休止乎?』
帝君答:只要還沒有證道果以前,都會受自我意識所影響。
林生問:云何『有我即私、即慾、即執、即不斷在污濁己身心靈不已矣?』
帝君答:在這個紅塵世間,榮華富貴或是名譽地位可以靠努力獲得,但慾望卻是貪得無
厭,永無止境,所以,很多人覺得人生很苦,生活壓迫很苦,事業不順很苦、家庭不和
很苦……,卻不知這是來自於無法滿足的慾望,當然會不斷在污濁己身心靈不已。
林生問:有人就有事,面對一切人事物,我們都不免會頻頻受這個『我』所影響、所作祟乎?
帝君答:當然。「我執」花樣繁多,甜蜜迷人,它以醜陋或美麗的形式攪亂人心,但是智者
懂得:「這是束縛,這是釣鉤。」所以,想方設法要衝破這些桎梏,猶如水中魚兒衝破魚網。
林生問:其實,念即塵,有念即著塵染,此塵染即是不斷在積疊己炁靈之污濁、之沉重否?
所以修行人最所忌諱的就是心著『我識』上心頭乎?
帝君答:是的。只要心著「我識」,就有自己的傲慢和自己的意見,一旦心起傲慢,即難以
與他人的看法一致,所以,如果意見有所相左時,就會導致爭論。佛陀說:「我不與世間爭
,世間與我爭。」這就是凡夫與聖者的差別。
林生問:云何「我們最容易患在『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而常起執見、執念、甚者起分別、
對立、爭執?」這都是固執在五蘊為我之關嗎?
帝君答:是的。苦集滅經有云:「緣於眼睛、色塵,生出眼識,三事和合又生出眼觸,因
為有眼觸所以有感受、有貪愛、有執取、有出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這些都是固執在五蘊為我的狀態下,衍生出來的,人我是非、善惡對錯,亦是如此而生。
林生問:修行人若始終漠視心起『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而自以為是,此等行舉有何不宜?
云何有者會越修越執我深重?
帝君答:自以為是者,不懂得尊重他人,當然也不會受到他人尊重,這就是自然的法則。
一個人如果不懂得向內洞察身心運作,就會執著「我」或「我的」,修得愈久,反而會以
老參自居,因此,越修越執我深重。
林生問:云何我們都易陷在『執著』的觀念上?觀念掌控人的情緒,所以不能有情緒,才能
控制感情,守住正見、正念、正法而不偏邪乎?
帝君答:一個人會陷在「執著」的觀念上,就是不懂無常、苦、無我的真理,即使學習
知道了,也多因為怠惰訓練此心,所以,遇到外境變化,依舊被貪、嗔、癡綁架。
不過,修行也並不是不能有情緒,而是要知道情緒生起的因緣,訓練此心習慣於無常
、苦、無我的環境。例如,每個人都會遇到周遭因緣不斷變化,而感到痛苦、不安、甚至
難過的時候,有時發現自己逐漸在衰老,身體健康大不如前,朋友、親人一個一個凋零,
心愛的物品失去往日的光輝……,這些變化都是自然的法則,我們無法改變自然的法則,
只能接受因緣,如此就不會有劇烈的情緒反應,享受安閒舒適的人生。
林生問:云何『外境本身並無過錯,因為執著才成障礙』?
帝君答:同樣一朵花兒盛開,有人讚賞花好月圓,艷麗無雙,有人感嘆好花不常開,
好景不常在,花開無人賞,花落無人留,這些情形皆是取決於「心」的認知。所以,
外境只是助緣,「心」才是決定生命苦樂的關鍵。
林生問:人只要心有我,即為我所縛。如何才能不受自我所影響、所纏縛?
帝君答:有一次,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尊者:「是眼睛繫縛色,還是色繫縛了眼睛?」
舍利弗尊者回答說:「不是眼繫縛色,也不是色繫縛眼,而是中間有『欲貪』的關係。」
所以佛陀一生唯說「調伏欲貪」,於色、受、想、行、識中調伏欲貪,如果懂得如實
調伏欲貪,就可以不受自我所影響、所纏縛。
林生問:修唯能真正深心信解而覺知本心者,才有可能不斷達到淨靈之成效否?反之,總礙在
世俗修法而常起是是非非之執念,既擾心,修無益乎?
帝君答:沒錯。一般人的「信」是半信半疑,「解」是一知半解,「覺知本心」又根
本不知如何覺知,所以盲修瞎煉,輪迴無止盡。
對於此問題,佛陀曾經教導欝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
四念處,何等為四?內身身觀念住,專精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
、內外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廣說。」
意思是說,修道步驟有四:一、守五戒清淨,二、要有正見,三、身、口、意清淨,
四、修四念處。而四念處的修持就是在覺知身,覺知感受,覺知心念,覺知法,覺知的
方法要時時仰賴正念、正知,而且要勤勞的訓練,如此才能調伏世間的貪和憂,達到超脫
的境界。
林生問:待我們能透徹我之真實義,就可藉修以煉就身心於『無私、無欲、無執』而自如,
自可完全擺脫我而不受我所影響乎?
帝君答:當然。其實眾生所定義的「我」,根本就不存在,因為,所謂的「我」,就只是
「根」、「識」、「觸」、「受」、「想」、「行」等一連串的反應罷了。
林生問:五蘊即身心、即我;我在蘊在,此得煉達何明覺,堪期空我空蘊?空我者,無我
也,即可把自我轉化為真我否?
帝君答:佛陀曾經比喻,被綁在柱子上的一條狗,整日順著柱子而轉,或坐、或躺,都
不離開於柱。而柱子就是五蘊,繩子就是貪愛,眾生對於色(受、想、行、識)不離貪欲,
不離愛念,不離渴愛,隨色(受、想、行、識)而轉,輪迴於色(受、想、行、識)。
所以,修行方法就在於,應當常常善思惟,觀察於心,因為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編者注:五蘊即色、受、想、行、識。
林生問:不論身入何門、心修何法,若能知所參研心法,可冀如水到渠成,自能蒙受契道
入覺之大獲益乎?
帝君答:修行最重要的是知道「正確的方法」,然而許多標榜「正法」的門派,所言內
容根本不是正法,甚至有些連「方法」都不談,只談「信仰」,也就是:只要「信」就
可以解脫,這些都曲解了修道原意。
在《雜阿含》第二○九經,六觸入處經中有記載,世尊告訴諸比丘說:「沙門、婆羅
門於此六觸入處,集、滅、味、患、離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去我法、律遠
,如虛空與大地。」
意思是說,那些沙門(佛教以外的修行者)、婆羅門(印度教徒)如果於眼、耳、鼻、舌
、身、意,觸到色、聲、香、味、觸、法時,所生起的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
、意觸,造成這六種觸是如何集起、如何滅去、如何令人染著、有什麼過患、如何調伏
欲貪、如何斷除欲貪、如何超越欲貪,都不曉得,他們距離佛法就非常遙遠,就像虛空
與大地般,難以衡量的遙遠。
所以,身入對門、心修對法,而且要精勤不懈怠的修行,未來才能獲得大道的利益
,於娑婆世界中解脫。
林生問:當我們能『澈見世間皆無實假空;深悟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而自若,此煉心性
於菩提大道乎?
帝君答:眾生知道「世間皆無實假空」的「世間」是什麼意思嗎?
《雜阿含》第一三○七赤馬天子經中記載,佛陀告訴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
謂:五受陰(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
又在《雜阿含》第二三三世間經中記載,佛陀告訴諸比丘:「云何為世間?謂:六內
入處。云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
所以,先把握正確的知見,弄清楚所謂在「世間」修行,不是在各項儀式或灌頂,
不在玄妙神通,也不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而是往內洞察身心的變化,如此才能轉
化內心貪欲,去除我執,煉心性於菩提大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