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8年六月號

                    第270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在家持戒功德/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

大道釋疑

社會救濟

醒世歌/馮振隆

太上感應篇

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善事力為/丁乾
心思不正鬼神都不服氣

放任

林積還珠

現世因果實例

 

聖訓暨金篇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司命真君    登台

二○一九年三月三十日

歲次己亥年二月廿四日

 

人命脆薄終臥床  未能治癒已空囊

今生最錯無修道  待到臨危悔斷腸

 

聖示:吾今日以「生天的差別」為題,供世人參悟。

 

生天的差別

 

  許多宗教都會提到生天,雖然每一教派有其堅持的理論,然而綜合而言,「行善生天」是

 

所有宗教都贊同的方法之一,就以佛法來說,《雜阿含》第一二九九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天神,容貌顏色絕美,於天快亮時來到佛前,其身上所散放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

 

孤獨園林,他在頂禮佛足後,恭敬地退坐一旁。

這位天神以偈語問佛:「一位有智慧的人,要持守何種戒行儀態,得到哪些善業,才能於來世

 

往生天界呢?」

  佛陀也以偈語回答說:「應該奉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

 

不綺語、不起貪愛心、不起瞋恨心、堅信因果業報的正見,以上十種善業便是往生天界之路。」

  在此部經典中,佛陀回答奉行十善就能如願生天。

  在《雜阿含》第一二二三經中,就有一則實際的例子: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林內。

  當時,王舍城中有一位讀書人,貧窮困乏,生活拮据。但是他對於佛、法、僧的信念,

 

毫不動搖,並且終生受持五戒,多聞廣學,量力力行慈善布施,具有堅定不移的正見。

  當他身壞命終之後,即轉生至欲界第二層天的三十三天。一轉生便具備三項勝過第一層帝

 

釋天天神的優越條件,何者為三?一、天神的壽命,二、天神的絕好容貌,三、天神的威德名聲。

帝釋天的天神看見他有這三項特優條件,立刻前往天主帝釋的面前報告此事。

  天主帝釋即對天神說:「諸位仁者,此位新天神於王舍城時,是一位讀書人,貧窮困乏,

 

生活拮据。但他對於佛陀的『正法』和『律儀』,有堅定不傾動的信心,乃至於正見成就。

 

因此,身壞命終之後,才能轉生彼天,並且具備三項勝過帝釋天天神的優越條件。」

  此經說明受持五戒,力行慈善布施的善果報,也是佛陀常常鼓勵在家居士:

 

持戒→布施→生天(欲界天)的規則。

  依據《正法念處經》所述,持七種戒的人可以生於欲界六天,分為上中下三個等級:

  持守不殺生戒,生四天王天(帝釋天)

  持守不殺生戒、不偷盜戒,生三十三天。

  持守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婬戒,生夜摩天。

  持守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婬戒、不妄語戒(不兩舌、惡口、綺語)

 

生兜率天。

  受世間戒,信奉佛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生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亦是如此。

  那麼,一樣是生天,未來輪迴是否會有所差異呢?

  在《雜阿含》第八六一至八六三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佛陀告訴諸比丘:「欲界第四層兜率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的四百年

 

,而兜率天天神的天壽有四千歲。

  欲界第五層化樂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的八百年,而化樂天天神的天壽有八千歲。

  欲界第六層他化自在天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間的一千六百年,而他化自在天天神

 

的天壽有一萬六千歲。

  行善的發心越清淨、福報越大者,往生越高的欲界天,但如果不是持戒布施修行,

 

而是單純藉由行善轉生為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於彼天享盡天福後命終,

 

有可能會往生在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之中。

  但修習佛法的多聞聖弟子若轉生為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神,於彼天界命終

 

,則絕不會往生於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之中。」

  也就是說,佛陀弟子與凡夫轉生欲界天是有差別的,最大差別在於凡夫轉生欲界天後

 

,若天福享盡,有可能還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但佛陀弟子則已免除此項恐懼。

  因此,世人若知曉此道理,應當戮力持戒修行佛法,未來定能步步上升,邁向解脫之道。

 

編者註:轉生色界天和無色界天,必須依靠初禪以上的功夫,因此,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天

 

神,於天福享盡命終之後,是絕不會往生於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之中的。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二○一九年四月十三日

歲次己亥年三月初九日

 

綠草如茵百媚嬌  東風吹綠柳千條

耄翁唯有鬢頭雪  沐遍春陽不肯銷

 

聖示:吾今日以「布施的現世善報」為題,供世人參悟。

 

布施的現世善報

 

  布施後,除了未來生可以獲得許多善報之外,今生也可以馬上獲得大福利和大果報。

  在《增支部》西哈將軍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住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

  當時,西哈將軍去見佛陀。抵達後,向佛陀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

 

在一旁坐好後,西哈將軍問佛陀說:

  「大德!世尊能宣說布施行善後,是否在今生就可以馬上見到善果福報呢?」

  佛陀回答說:「可以的!布施行善的施主,對許多人來說就是一位仁慈良善,

 

又值得親近的人,這是直接可見的布施善果。   

  再者,良善的賢者與廉正之人,都會親近、稱揚布施者。能受到良善的賢者與廉正

 

之人的親近、稱揚,就是直接可見的布施善果。

  再者,樂於布施行善之人,他會善名遠揚。布施者善名遠揚,就是直接可見的

 

布施善果。

  再者,樂於布施行善之人,與任何人相處,不論對方是王公貴族或上層社會的婆羅門、

 

在家居士、或修行者,他都心胸坦蕩,對自己充滿信心,這就是直接可見的布施善果。

  再者,樂於布施行善之人,身壞命終之後,能往生到人間善道或天界享福,這就是直

 

接可見的布施善果。」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西哈將軍對佛陀說:

  「大德!世尊所言前四項直接可見的布施善果,我不但完全贊同,也已經親身體驗到了。

 

但是,樂於布施行善之人,身壞命終後,能往生到人間善道或天界享福,這是我現在還無法

 

驗證的。不過,無論如何,我相信世尊所說一定是真實的。」

  本經文是佛陀說明一位樂善好施之人,在今生至少可得到四種福報,至於第五種福報的死後

 

來世生天,雖然一般人無法體驗,但以因果業力來說,這才是最大的善報。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二○一九年四月二十日

歲次己亥年三月十六日

 

曾經氣盛滿豪情  遠逝韶光已緲冥

平地登雲終是幻  人生註定葉飄零

 

聖示:吾今日以「布施功德大不同」為題,供世人參悟。

 

布施功德大不同

 

  《荀子哀公篇》曰:「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由此可見布施

 

是一件利益甚大之行為。不過,布施之功德利益會因為布施者的心態、布施的對象、布施

 

物品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果報。因此,世人在布施時,若能夠把握布施的真義,未來就可

 

以獲得最大的回饋

  經典上的給孤獨長者,是波斯匿王的主藏官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

 

依的人,被人稱譽為「給孤獨」,他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祇樹給孤獨園」

 

園林給僧團。然而,給孤獨長者也曾因宿世惡業緣故,造成一段經濟拮据的窘境,因此佛陀藉

 

機安慰鼓勵,並對他說布施」之法,此段過程在《增一阿含經》中有所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內。

  當時,給孤獨長者前往世尊住處,頂禮佛足後坐在一旁。

  世尊問說:「長者,你現在還是一樣常行布施嗎?」

  長者赧色回答:「是的,我仍常行布施,只是現在所布施的飲食較粗糙,

 

不像以前的水準。」

  世尊安慰說:「如果在布施的時候,不論所施之物是好、是醜、是多、是少,如果不用慈

 

善悲憫之心,又不發願迴向,又無信心,則由此善行所生之業報來看,不論此人來世出生於何

 

處,即使面對華衣、美食,也會失去興致不樂享受,或無心耕耘所擁有的田業,對五欲之樂也

 

不愛著,就算有僕從奴婢,也都不聽其使喚。

  之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此人布施時不用慈善悲憫之心,所以才受到有福不能享的果報。

  如果長者在布施之時,不論所施之物是好、是醜、是多、是少,只要至誠用心,一如往常

 

,則後世不論出生何處,所需飲食自然充足,七財具足,心常樂於五欲之中。如果有奴婢僕人

 

,也都樂於聽你使喚。

  之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布施之時由衷發歡喜心之故。

  長者,在過去久遠之時,有一位名叫毘羅摩的人,擁有諸多財寶,譬如真珠、虎珀、硨磲

 

、瑪瑙、水晶、琉璃等。他平時是好行各種布施,也常於四城門中,設置攤位,若有需要食物

 

便給食物,需要衣服便給衣服,舉凡衣被、飲食、床臥具、醫藥,竭盡所能地給與。

  但是,長者,你要知道,毘羅摩雖作如是布施,卻不如建一間房舍,用以布施行腳僧,

 

因為此福德是無法計量的。

  但是,即便建房舍用以布施行腳僧,卻不如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聖眾,因為此福德是無

 

法計量的。 

  如果有人做出如毘羅摩般的大布施,及建造房舍布施僧伽,又自受三歸依,雖有無量福德,

 

仍然不如受持五戒之福。

  如果有人做出如毘羅摩般的大布施,及建造房舍布施僧伽,又自受三歸依及受持五戒,雖有

 

不可思議之福,仍不如在彈指之頃,心生慈愍眾生之念,因為此福德是無法計量的。

  如果有人做出如毘羅摩般的大布施,及建造房舍布施僧伽,又自受三歸依及受持五戒,且在

 

彈指之頃,心生慈愍眾生之念,如此福報功德雖無量無邊,卻不如須臾之間,生起對於世間不可

 

樂之想(出世解脫之想),因為此福德是無法計量的。

  這位毘羅摩並非他人,事實上就是我的前身。

  長者,你應當明白,我在過去久遠所作之功德,即因信心不斷,心不起貪著。所以,長者,

 

想要布施之時,不論是多、是少、是好、是醜,只要是以:一、歡喜心惠施,二、不起貪愛功德

 

的執著,三、能以雙手親自布施奉獻,就不要假手他人,四、不要忘記發願迴向,如此當獲無窮之福。」

  此篇經文中,佛陀並不重視物質上布施的多或少,而是強調布施的清淨心態才重要。若佈施時不用心

 

、不發願、無信心,縱使有福報也無法好好享受;若佈施時用慈心、誠心與捨心,歡喜布施,後世就可

 

享受得到布施的福報,此箇中因由,世人當明悟之。

「在家持戒功德」

天上聖母 

二○一九年四月十三日

歲次己亥年三月初九日

詩曰:

 

水流石上詠歌聲  柳上風輕小調哼

無愧清白馳歲月  凜然浩氣寫人生

 

聖示:吾今日降為:「在家持戒功德」一書作跋

 

     

 

  《論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加諸

 

於別人的身上。對持戒而言,這句話就是最好的詮釋。

  因為,當一個人清楚明白,如果有人想要殺害我,我一定驚恐不喜,我如果驚恐不喜,

 

對方一定也是驚恐不喜,那麼,我為什麼要去殺害他人呢?

  其次,我若不喜歡他人來偷盜我的財物,別人也一樣的不喜歡。那麼,我為什麼要偷盜

 

他人的財物呢?

  其次,我既不喜歡他人來侵犯我妻女,別人也一樣的不喜歡有人去侵犯其妻女。那麼,

 

我為什麼要侵犯他人的妻婦呢?

  再次,我尚且不喜樂被人欺騙,別人也一樣的不喜樂被欺騙。那麼,我為什麼要欺騙他呢?

  再次,我尚且不喜樂他人離間我與親朋好友的關係,別人也一樣的不喜樂被離間。那麼,

 

我為什麼要離間他人與親朋好友的關係呢?

  又次,我尚且不喜樂他人對我說粗話,別人也一樣的不喜樂別人對他說粗話。那麼,

 

我為什麼要對他人發出罵辱的粗語呢?

  又次,我尚且不喜樂他人所說的綺語,別人也一樣的不喜樂別人對他說綺語。那麼

 

,我為什麼要對他人說綺語呢?

  當這個人有如此覺醒之後,便會至誠受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

 

不惡口、不綺語戒,心中也不樂於犯戒。如此一來,身心清淨,生活祥和,未來要證得果位,

 

就更是指日可待了。

今值南天虛原堂締著「在家持戒功德」一書即將付梓之際,吾簡數語以為跋。

 

天上聖母跋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己亥年三月初九日

 

「大道釋疑」

叩稟人的脾氣最難制難改」之有關常識供參(一二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以屬何因由,皆會令人發『脾氣』?云何『生氣最傷身敗德』?

帝君答:每個人的心都希望一直得到快樂,而不要痛苦;希望每一次都能成功,而不喜歡失敗;

希望自己喜愛的人或物品,永遠不要分散別離。但是,因緣所生之事物都是無常、變異的,

所以,當一個人面對違逆心意的外境,又執著有一個「我」被傷害,就很容易升起嗔心。

而當一個人生起嗔心時,容易意氣用事,所以敗德傷身也常常因此而來。

林生問:有屬何因由,會令人無明之火常舉,以致怨恨不滿而充塞身心乎?

帝君答:執著「我」和「我所」。

編者註:「我所」是指「我的所有物」。

林生問:若人易執己知見者,必定嗔火常燒乎?

帝君答:當然。十二因緣的「取」,包含「欲取」、「見取」、「我語取」、「戒禁取」,

其中,「我語取」就是執己知見,意思是說,如果他人對我的見解有異議或不贊同,

就會生起想要辯論,或是非說服對方要同意我的看法不可的心態。如此一來,對立就容

易產生,嗔火也會伴隨而來,這也是造成輪迴的原因之一。

林生問:可謂每個人的脾氣(性情)都不一樣,此純屬個人素養、或含括累夙世秉性與習氣之關?

帝君答:二者都有。

    例如,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在無人教導之情況下,看到家中過節殺雞,就會心生悲憫,

希望家人不要殺雞。然而,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即使在父母長輩諄諄教誨之情況下,

依然喜歡虐待,甚至虐殺小動物。此二種情形,就是宿世所帶來的習性所影響,最佳的例子。

林生問:云何『人的脾氣最難制伏亦最難改』?

帝君答:最難制伏亦最難改的不是脾氣,而是「欲貪」,

因為嗔心是緣於欲貪無法滿足所造成。

    欲貪是一個強大的力量,它會導致人們的人格低落,就好像水總是往低處流,

 

不可能向上攀一樣,不過對有智慧的農夫而言,他懂得建造儲水池,阻止水流失

,甚至會充分利用水的功能,建造水車灌溉作物。

    這就譬如一位修行者,懂得如何訓練自己的心,讓它變得強而有力,而經過調伏的

 

心,就會帶來快樂與成就一樣。

林生問:脾氣屬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之『怒』乎?又七情六欲及一切思想都是氣的鼓盪乎?

帝君答:「怒」、「惡」都是脾氣的一種表現

    而後一句應該倒過來說,即因有七情六慾及思想之蠢動,而有氣的鼓盪。因為,當一個人

的心念清淨祥和時,則氣血必定和暢,百病不生,因此,修行者心神內斂,收攝六根不外馳

,時時觀照,自然妄念止息,不起煩惱。

林生問:有者會為丁點小事就動不動生氣,生氣有善惡之分否?有過失嗎?

帝君答:生氣是屬於不善心,心不善就會造很多的惡業。

    例如昔時琉璃王年輕時,到迦毘羅衛城學習,曾受到釋迦族人的羞辱。那時,

琉璃王曾發誓:「若當上國王,必報此仇!」琉璃王登基之後,在惡臣的佞言鼓勵下,

便帶兵攻伐迦毘羅衛國,滅了釋迦族。然而,在他班師回朝途中,因為將其軍隊駐紮

在乾河床上,半夜就被上游山洪爆發衝下來的洪水淹沒。琉璃王雖然滅了釋迦族,

最終也毀滅了自己,就是典型的例子。

林生問:云何『氣浮易暴躁』?生氣亦屬『心病』乎?

帝君答:「氣浮易暴躁」只是現象之一,因為,心胸狹窄斤斤計較的人,或是虛榮心強

、壓力過大、身體有疾病(如虛火亢盛)、睡眠不足、不當飲食、環境……等心理、生理

、環境因素,都容易讓一個人暴躁易怒。故,唯有修身養性的培養,才能減少傷害的發生。

林生問:云何:『發脾氣乃人短暫之發瘋』?當氣恨熾盛時,己身亦甚難以理智制住乎?

帝君答:這只是一種形容詞,因為,發脾氣有強弱之分,輕微的包括煩躁、憂愁、生悶氣……等

 

,嚴重的發脾氣可以形成兇殺,或者毀滅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所以,一個人如果懂得修行,坐著有正念、正知;站著有正念、正知;走著有正念、

 

正知;言談舉止都要有正念、正知,時時保持正念、正知,就能減少彼此的傷害。

林生問:觀人脾氣之好壞,而可窺見其人修為之高低否?常生氣者,亦頗影響修行否?

帝君答:當然,以貪、嗔、癡三毒而言,嗔是最容易改善的,如果自詡為修行之人,

 

但脾氣依然很衝,就表示修未入心。其實,一位真正有修為的人,平時一定能保持翩翩的風度

 

,不會輕易發脾氣,也不會出口傷人的。

林生問:有者經長久修行、甚者畢一生,然脾氣依然如故,此屬修法之關、或己身心之關?

 

有何簡易速見效之妙方否?

帝君答:這種現象一般是表面修或嘴上修,或是一心只知向外求,想藉助誦經、持咒、祭煞、

 

消災、解厄等改變,不懂得向內洞察五蘊身心無常、苦,遷流變異的真相,所以難以改變。

    此問題沒有簡易速見效之妙方,只有長期訓練自己的心,讓心具有力量,

 

就不會受情緒所左右。

林生問:修行人首當『制氣』乎?更須時時念念慎防心起無明火乎?

帝君答:「氣」是果不是因,所以「制氣」乃屬枝末之言。

    修行者修行之道當從「根源」如理作意,才能減低貪嗔癡的影響,因為一個人的貪嗔癡

 

,完全是從六根觸六塵中生起,所以,經典中說得非常清楚:「眼、色為緣,生眼識,三事和

 

合生觸,觸俱生受、想、思。」也就是說,「觸」是一個人生起貪嗔癡的根源,不懂得在「觸」

 

的當下,生起正念正知,即使是芝麻綠豆的事情,也可以讓一個人抓狂。

林生問:但凡『我識、我執』越偏重者,遇人事物稍有不遂己意,就甚易起瞋火而大發脾氣乎?

帝君答:這是一定的道理。

    「我執」重的人,就是將身與心當成我。例如,將色身當成是我,或是屬於我的,或是我在色

 

身中,或是色身在我中。受、想、行、識也是一樣,此二十種「身見」沒有破除,就永遠無法證果。

林生問:經云:『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此修之所最忌諱乎?

帝君答:嗔心是一種很粗重的習氣,粗重的習氣都無法降伏,那微細的貪、我慢,就更難去除

 

,如此要想見到修行的成果,可說是遙遙無期了。

林生問:經云:『氣動則萬念動』。氣專、氣平、氣柔則念絕,念絕則『萬象岑寂』乎?

帝君答:對於一位真修實煉者而言,這是會伴隨而出現的現象。

 

 

醒世歌

以德服人

茫茫星際兮有斗星 

 

方向準兮此標柄

欲要人扶兮惟立德 

 

以德服人兮治能臣

        此揭示航海莫不以北斗七星為指標而航行,方可不致於茫茫大海中偏失方向。

 

而於此世道淪喪之際,不得忽略者為以天理為準繩,以德服人為扶梯則必得人扶者也。

太上感應篇』

篇文:危人自安。

釋義 :使人承當危險,只求自己安穩。

說明:千經萬論,只是論一個「心」字,現在我與別人同處在禍亂之中,竟然想要使別人承當危險

 

,而我卻居於安穩,這種居心,實在已經喪失了本有的良知啊!見人之危,君子尚且會想辦法,

 

去解救他人的危難,怎麼能夠使別人危險,而自己安穩呢?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所做的行為,

 

那麼他所得到的,就是最大的災禍啊!

故事:宋朝的李緒,負責掌管永安的軍務。那時候,有股勢力龐大的盜匪,剛剛開始作亂

 

;李緒擔心自己會遭到災禍,就使用詭計,推薦他的好友范鍘,代理自己掌管永安軍。

 

於是范鍘到任後,李緒就離開永安的住所。後來,范鍘的全家都被盜匪給殺了。這事過了

 

沒多久,李緒就被調到臨安,在赴臨安的路上,遇到了強盜,他的全家也都被強盜殺死了。

『人生哲理典故

主題:人才登用之方

~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 

容:

 

裘乃以之皮而製成高貴之衣物;而黃狗之皮極其價廉,自被估之為下賤之物而鄙視之也。

 

職是之故,一旦裘之衣日久穿破,自不得以黃狗之皮用為修補,以免以小害大,轉優為劣,

 

以小人之行敗君子之德矣。

  此則典故在乎揭示在朝者擢人用才之道。亦即百官志士,皆為君子,萬一有人出缺,

 

切不可以小人承其乏、補其缺,以免使其全盤統治管理趨向於劣質化之謂也。

  昔時,齊威王在位,任騶忌子為宰相。淳于髠其人往訪相府,見之曰:「髠有愚見,

 

願陳明于前。」忌子曰:「謹受教。」髠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意即為人臣者,

 

其事奉君上之禮具全,則無所失矣。又者,若無所失,則身名具獲昌榮焉。於其主客一連

 

串問答之中,以下為最為鏗鏘有力之一節:「髠曰:「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

 

忌子曰:「謹受令,謹擇君子,毋混雜小人其閒。」髠又曰:「大車不較(調),不能載

 

其常任,琴瑟不較(弦不調音),不能全其五音。」忌子曰:「謹受令,謹修法律而督奸吏。」

 

訪談畢,髠走辭至門而面其僕曰:「是人者,吾所言之密語有五,其應我猶如谷之迴聲,

 

是人不久必將封矣。」果然一年而後,忌子即受封于下邳,號曰成侯。」

  佛曰:「聞其教而修其道。」意即修佛之人,要在謹受教且能依教奉行,實踐、實踐、

 

再實踐,方可達成修佛之正果。

  俗云:「聲為律、身為度。」意即以聲為音律,和而唱之,以身為法度,力行而篤踐之也

 

。忌子之得以受封,在乎能謹受教言而篤踐其行耳。偉哉!偉哉!

 

張公藝百忍集

  公藝的近鄰,有一吳姓人家,叔姪二人爭分家產,吳姪不服,來向公藝投訴,

 

公藝勸導吳姪說:「古德說:『弟兄叔姪,分多潤寡。』」吳姪聽了之後就醒悟,

 

於是不去爭產。

  不知此時,吳叔也前來,私下聽到公藝勸導姪子的話,也沒有和公藝會面,就逕自回家

 

,心中卻懷恨公藝。

  有一天,吳叔在鄰居看到公藝,不分青紅皂白就朝公藝的臉上吐痰,公藝卻置之不理,

 

也不去擦拭,讓它自乾,如此連吐三次,公藝也不理會。

  吳叔回想一下,就說:「聽人說公藝先生善於忍讓,真是名不虛傳,我實在冒犯,

 

希望張公能原諒我的過錯。」

  公藝說:「你沒有事情是不會冒犯我的。」

  吳叔向公藝請教說:「分家產的事,是公平好呢?還是占分好呢?」

  公藝知到他的心意,即詠一首前人的《分家詩》說:

  分家平量最為奇,占分居心不識時;

  祖德宗功憐潤寡,自裁占分與誰宜。

  吳叔說:「承蒙明訓,我們叔姪分家,唯有我想占分,聽到先生的金玉良言

 

,我決定和姪兒平分。」

  於是迎請公藝大駕光臨,以拈鬮的方式來平分家產。

  這時張公藝「受唾感人,平息爭產」,為第八十四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客人一片是真心,遠慮無憂惻隱深;

  唾面教他多潤寡,君分叔姪一園林。

『善事力為』

丁乾

  

  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最初都是善良,只是後來受到染污,性情變得乖戾。

 

殊不知,勤做善事,必得善果,尤其半夜敲門心不驚,確是最好寫照。

  巴西的醫生調查了五八三位貪官和五八三位廉潔官員。十年之後,貪官有百分之

 

六十以上罹患重症,而廉潔官員罹患病率只有百分之十六,沒有人亡故。特別是因為

 

集體貪污而被撤職的十六名官員,平均年齡雖然只有四十一歲,但是十六人中十五個

 

得重病,其中六人已經死亡。

  為何會如此?因為這些做壞事的人,用盡一生做損人利己勾當,或者心胸狹隘、

 

嫉妒賢能、貪婪無度、違法亂紀……,由於他們擔驚受怕,情緒緊繃,必然導致五行失調

 

,陰陽錯亂。白天食不知味,夜裡無法成眠。如此惶惶不可終日,導致身體免疫機能下降,

 

結果即是容易亡。

  行善必得好報,這未必是行善者主動想要得到的,而是受施者以善良回應的結果。

  在美國境內,有一天夜裡,已經很晚了,一對老夫妻走進一家旅館準備住宿,不巧的是,

 

旅館的房間都住滿了,侍者看見兩位老人非常疲憊,而且十分失望,心想其他旅館恐怕也多

 

住滿無法入住,怎能讓老人流落街頭呢?

  於是,侍者把兩位老人帶到一個房間,對他們說:「這房間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是將就

 

一下,我也只能提供兩位這樣的服務。」兩位老人一看,雖然空間不大但是整潔乾淨

 

,於是高興入住下來。

  第二天,兩位老人到櫃台結帳時,侍者卻說不用付錢。原來,老人住的房間是侍者自己

 

的住處,侍者為此在櫃台待了一晚。得知這情形,兩位老人相當感動,說:「小夥子,你是

 

我們見過最好的服務員,我們如何回報你呀!」

  侍者聽後,笑說:「這沒什麼,兩位不必掛慮,祝您旅途愉快。」

  二星期後,侍者突然接到一封信,打開之後發現裡面是一張去紐約的機票。另有張紙條寫著

 

:「請到所寫地址,自然有好事等著你。」侍者心想,反正有人提供機票,就當旅遊好了。

  到了目的地,侍者看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大酒店,之前他接待過的那對老夫婦正對他微笑:

 

「小夥子,還認得我們嗎?從那天晚上我就看出來你是個人才。這座酒店是我專門為你買下來

 

的,就交給你管理,相信你一定能經營成功。」這就是全球赫赫有名的希爾頓飯店,第一任

 

經理走馬上任的故事。

  可知,如何締結良好關係,就是要勤做善事。多一點諒解、寬容和理解,少一點苛求與責難

 

;多一點愛心,少一些冷漠。設身處地的關懷他人是愛心的體現,也是一種人生智慧,但是它往

 

往放射出此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有許多費盡心思無法得到的東西,憑著助人為樂的舉止卻輕易的

 

得到了,就如同那善良的侍者,深值我們好好省思與效法。

 


心思不正,鬼神都不服氣

           道了法師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他的先祖母太夫人養的小花狗,因為經常偷肉吃,

 

被幾個丫環偷偷弄死了。之後,獨獨有個叫柳意的丫環老做噩夢遭小花狗咬,還常說夢話。

  太夫人得知此事,斷定是柳意這個丫環也經常偷肉吃,小花狗不服氣,才會夢中咬她。

  經過對柳意丫環的盤問,果然如此。

  紀曉嵐還記錄類似的事情:

  據皇家侍衛陳雲亭講,臺灣特使在旅館遇到女鬼上牆偷偷看他,他義正詞嚴斥責了女鬼,

 

可到半夜時有人朝他枕邊投瓦片,驚醒起來又斥罵一番。

  這時女鬼說話了:「你身為官府特使,身份貴重,我沒來得及回避你,被你看到了,

 

遭到你斥罵,我害怕被上神處罰,心裡很是不安。

  可你剛才在睡夢中萌生了邪念,把我誤認為是這個旅館某位保安人員的女兒,盤算著找機

 

會納我為小老婆。我告訴你啊!人心一動,鬼神就知道了。

  所以呀!你這是以邪招邪,上神不會責罰我,我就斗膽投瓦片報復你。」

這位臺灣特使聽了又驚恐又慚愧,沒等到天亮就收拾行李離開了那旅館。

 


放任

          Jack Loke禪師

 

   痛苦與煩惱是每個人都不想遇上的事情,但不見得是壞事。原因是,痛苦與煩惱可以激

 

發我們腦部潛能,啟發出不同的思維產生智慧,悉達多太子也是因為看到生老病死這些痛苦與

 

煩惱才離開皇宮,尋求從苦海中解脫之道。

   然而,現代很多人總以為只要專心念經,念咒,抄經,把這些功德迴向給怨親債主,

 

心中的痛苦與煩惱就可以消失,這種做法無異是水中撈月處於自我催眠狀態中,是無知且

 

可悲的行為。

   我曾經見過一位朋友,學佛到最後卻得了憂鬱症,因為他每天都只是在念經,念咒,抄經

 

將功德迴向給怨親債主。可惜的是,雖然迴向次數很多,但他的事業,他的家庭,他的人際關係

 

……他的種種問題,所帶給他的痛苦與煩惱依然沒有減少,如此惡性循環,他一直想不透為什

 

麼會這樣?長久累積這些無法解開的問題,最後得了憂鬱病症。

   沒錯!念經,念咒,抄經可以讓人平靜,但卻不能讓人增長智慧,原因痛苦仍然存在

 

,煩惱仍然沒有解決,只要我們沒有真正地面對痛苦和煩惱的問題,我們就永遠無法找到消

 

除痛苦和煩惱的良藥。

   這位得了憂鬱症的朋友,根本沒有去思考過他的事業,他的家庭,他的社交活動,以及

 

種種問題真正衝突的原因是什麼?最後卻抱怨佛法沒用,佛菩薩不照顧他,事實上他跟本就誤

 

解了佛法,也用錯了方法,甚至他所學的根本就不是佛法,而是自欺欺人的麻醉藥。

   佛法就像治病良藥,但是有些人只是把藥的包裝紙吃掉,卻把裡面的良藥給丟掉

 

,甚至還每天拼命的在吃包裝紙,結果病情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是愈拖愈嚴重。

   聽說,有些憂鬱病者只要一下雨,他的憂鬱病症就會發作,很顯然,這些病患者想控制天氣

 

。另外有些病患者看到股票下跌就要拼命吃藥,因為他認知的股市,只能上昇不能下跌,多麼天

 

真的妄想,事實上,停止頭腦那個要控制一切的妄想吧!

   所有憂鬱和焦慮的源頭都來自妄想要控制許多的東西,又深怕失去許多的東西,他們內心都有

 

這種非常嚴重的矛盾。就像我們把一輛車的油門加足,卻又同時緊踩著煞車器,相信,這輛車遲

 

早也會變成憂鬱病症,嚴重的話車子也會著火燒起來。

   我們的頭腦會做夢,會有理想和慾望是自然現象,問題是,如果太放任頭腦做夢,讓自己變成

 

理想和慾望的奴隸而沒有覺知,那麼,我們就等於駕著一部沒有煞車器的車子在高速公路上瘋狂地飛

 

奔,發生意外或是翻車是意料中的事情。

相對的,當我們太過壓抑或禁止頭腦做夢,否定慾望和理想,我們就等於是一部缺乏零件不能啟動的

 

車子,人生就會變成有如一堆廢鐵的報廢車。

 

林積還珠

 智真

  林積,是南劍州人,少年時進京趕考,途經蔡州住旅店時,在客房撿到一個布囊,裡面有

 

珍貴明珠數百顆。林積問店主昨天什麼人在此房間住過,店主說是一個大富商。

  林積便交代店主說:「這是我的朋友,如果他又回來可以叫他到京師上庠貫道齋,

 

尋問林積。千萬!千萬!不可誤事!」

  即使這樣,林積仍恐店主人忘了,又在室內寫道:「某年某月某日,有南劍林積假館上庠

 

,有故人元珠,可相訪於貫道齋」。

  不久,富商張客於市中取珠欲交貨時,才發現丟了珍珠,心想︰「我奔波數年只選得這包珠子

 

,今已失一家人如何生計?」

  急忙沿原道尋找直到客棧,聽了店主轉告林積的留言後,立即趕到京師找林積。

  林積核實情況後,如數送還珍珠。張客感激不已,拿出一半的珍珠酬謝林積,林積堅辭不受。

 

張客感恩不盡,將珠子一半於市貨賣,賣得銀子就與林積建立了一座生祠,報答還珠之恩。

  後來,林積參加科考一舉登科,林積中進士後被授予循州判官。

一次,林積擔任一起「海盜案」的審判,上司為了政績好向朝廷邀功,要林積對此案從重懲辦,

 

並且許諾說辦好此案後可以保舉林積的升遷。林積不為利益所動,堅持秉公執法,經過多方查證

 

,認為此案證據不足,便宣告五十八名受冤者無罪釋放。

  那個上司不久就被朝廷免職了,林積後來位至三公,二子歷任顯宦。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世上有些人貪財好利,見了別人的東西也昧著心想要得到,何況是丟

 

下的?撿到了哪肯輕還本主?不知冥冥之中,陰功極重。比如歷史上唐代的裴度早年看相時,

 

相該餓死,只因還了玉帶後來卻出將入相;宋代的竇禹鈞命中無嗣,只為還了遺金,後來五子登科。

  古人云:「積善有善報,積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作惡之家必有餘殃」,善人懷慈悲

 

之心為他人著想,其高尚品質令人神共欽,一切福德會跟隨他,一切禍殃會遠離他,上天會保佑他。

 

境由心造,境隨心轉,要招吉或招禍全在人心如何運用了,因此自古以來人們向人勸善,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世因果實例

西門柳

  伯父前幾年到另外一個村子去辦事,看到有戶人家的老房子廳堂的後牆裂了一個大口子

 

,口子上還有火燎過的痕跡。隨口問起原故,那家說是被雷擊的。

  聽人說,早些年,這家娶了一房兒媳婦。後來她娘家因為發生變故,老母親只有這個嫁出去

 

的女兒可以依靠,就說好了讓母親將家裡房子賣了,過來跟著她一起過。

  哪知等房子賣了,過來投靠女兒時,女兒卻變卦了。老太太到了這個份上,進退兩難,

 

可以說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跪在地上痛哭流淚、直喊老天。

   母親走後不久,女兒抱著一歲多的孩子在廳堂時,一聲炸雷響過,雷電擊破後牆而來

 

,女兒應聲倒地,自然沒有生還的可能。她懷裡的孩子被拋出去一丈多遠,竟然毫髮無損。

  以前在書上看到這類事,總覺得像神話,現在神話卻真真切切地在我老家附近發生。

   管仲說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這個年代,大部分人都倉廩實

 

,衣食足了,再不濟,飯還是吃得上的,可是基本的道德觀念卻是處處缺失。有人提倡孝道

 

,卻成了網上公認的笑柄。如老子所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孝道成了滿天下人的「笑柄」,

 

真是這個沉淪時代的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