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8年一月號

                    第265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在家持戒功德/奉旨著作

大道釋疑

體天弘道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活在當下/丁乾

一位禪修者的過去五世

我那英俊有錢的花心表哥

無常

遊魂

 

聖訓暨金篇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二○一八年十二月一日

歲次戊戌年十月廿四日

 

布施行善種福田  慳吝降伏非等閒

 

若要人生遠舛誤  良知道義共為眠

     

聖示:吾今日以「相同的布施產生不同的果報」為題,供世人參悟。

 

      相同的布施產生不同的果報

 

布施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

 

有大、有小;有難、有易。不同的布施善業有不同的果報,此理淺顯易懂然而,

 

世人卻容易忽略了另外一種情形,即是相同的布施善業,也會因為「動機」與「無私」

 

的原因,而產生不同的果報。

欲界天依據天人福報大小共分為六層天,而欲界天的天人,是以持戒為前提,加上布施為

 

主要善業投生,包括第一層四天王天,第二層忉利天,第三層夜摩天,第四層兜率天,

 

第五層化樂天,第六層他化自在天。而愈往上的天,其天人福報則愈大,天壽也愈長。

 

例如

一、若一個人布施的動機,是出於為了自己之私利,心中期待著布施就會有所回報,

 

可以累積功德,他內心想著:「當我死後,來生我將能享受因此布施所得的福報。」

 

因此,他把食物、飲料、衣物、交通工具、花環、香料、塗油、床具、房舍、燈燭等

 

民生資具,布施給修行人。

因為此人布施的動機,是出於為了自己之私利,積累功德,當此人死後,會投生到欲界最

 

低層的四天王天當天神。等到此人的善業、神通、名聲、權勢都耗費殆盡之後,他又會輪

 

迴重返到這個世界。

    二、若一個人布施的動機,不是為了自己之私利,沒有期待回報,不是為了累積功德,

 

也不會想:「當我死後,來生我將能享受因此布施所得的福報。」而只是很單純的想:

 

「布施是一件善事,我在行善」因此而布施行善。那麼當此人死後,會投生到欲界第二層

 

的忉利天當天神。

 三、   若一個人布施的動機,不是出於「布施是一件善事,我在行善。」的想法,而是想著:

 

「我的父親、祖父過去都曾這般布施行善,我不能中斷往昔家族的好傳統。」因此而布施行善。

 

那麼當此人死後,來生會投生到欲界第三層的夜摩天當天神。

 四、     若一個人布施的動機,不是出於「我的父親、祖父過去都曾這般布施行善,我不能中斷

 

往昔家族的好傳統。」,而是想著:「我已經很富裕了,可是貧窮的人很多,而富裕的人,

 

不去幫助那些窮人,是為富不仁,是不適當的。」因此而布施行善。那麼當此人死後,來生會

 

投生到欲界第四層的兜率天當天神。

 五、     若一個人布施的動機,不是出於「我已經很富裕了,可是貧窮的人很多,而富裕的人,

 

不去幫助那些窮人,是為富不仁,是不適當的。」而是想著:「正如過去那些古聖先賢們,他們

 

都大力奉行無私善行,我也應該效法他們的無私精神。」因此而布施行善。那麼當此人死後,

 

來生會投生到欲界第五層的化樂天當天神。

 六、若一個人布施的動機,不是出於「正如過去那些古聖先賢們,他們都大力奉行無私善行,

 

我也應該效法他們的無私精神。」而是想著:「布施讓我的心明淨,讓我平靜與喜悅。」因此

 

而布施行善。那麼當此人死後,來生會投生到欲界第六層的他化自在天當天神。

等到此人的善業、神通、名聲、權勢都耗費殆盡之後,他又會輪迴重返到這個世界。

故,布施行善的動機愈高尚、無私、不求回報,愈能得到大福報、大利益。因此,世之人當明白

 

此理,未來行善布施時,不求物質的善報,而是迴向內心得到清淨解脫,則不但該有的福報依

 

然可以享用,又能更增添福報的質與量也。

 『在家持戒功德』     

                                                      筆 王生扶

南海古佛 

二○一八年十月廿七日

歲次戊戌年九月十九日

詩曰:

 

容顏易老不蹉跎  若夢浮生自在活

即便韻華流水去  餘年切莫再消磨

 

聖示:吾今日降著:「在家持戒功德」

 

第十九章   第六戒制戒的因緣

 

佛陀還沒有為比丘們制定非時食戒時,諸比丘於晚上暗夜乞食,有的跌墮溝塹,

 

有的碰觸到女人,有的遇到強盜打劫,有的被蟲獸傷害。由於乞食沒有時機節制

 

,影響修持梵行,因此,當因緣成熟時,佛陀即制定過午不食戒。

《四分律》卷十四與《增一阿含》第四四○經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長相粗曠黝黑的迦留陀夷在夕陽已西下後,著衣持缽,進入城內乞食。

當時正值陰天,天色極為黑暗,迦留陀夷走到一位長者之家門口。那位長者之媳婦

 

已經懷孕,聽到出家人在門外乞食,就親自持飯,出來惠施他。

迦留陀夷的皮膚極為黝黑,當時天空欲將降雨,到處都有閃電橫穿天際。長者之媳婦

 

打開門時,剛好一道閃電劃過,亮光照到迦留陀夷黝黑的臉龐,長者之媳婦頓感驚懼

 

恐怖,於是大叫一聲:「鬼啊!鬼啊!」同時因驚嚇過度而胎墮小產。

這時迦留陀夷言:「大妹,我不是鬼,我是沙門釋子。」

長者之媳婦非常憤恨地說:「沙門釋子,寧可自己切腹,也不應該晚上出來乞食。」

迦留陀夷聽完後隨即回到精舍,但愁憂不歡,坐下自思惟,懊悔已來不及。

那時,在舍衛城內,便有了如此的惡聲:「沙門釋種子,乃咒墮他人之子。」

 

也有人議論紛紛的說:「現在的出家人,行無節度,飲食不知時宜,就像在家的

 

白衣居士一般,那有什麼差別!」

比丘們聽到眾人議論批評後,那些持戒清淨的比丘,也自怨自責地說:「食無禁限,

 

乞食不按時機,實在是我們的不是!」就各共相率至於佛所,頭面禮足,將此因緣

 

,告訴世尊。

當時,佛陀即令人喚來迦留陀夷,問說:「你昨天日暮之時,是否進入城內去乞食,

 

乞到長者之家,使長者的媳婦流產嗎?」

迦留陀夷回答說:「是的!世尊!」

佛陀告訴迦留陀夷說:「你為何不分辨時機是否適當,尤其是天空欲降雨之時進入城內去

 

乞食呢?這實在不是你所應做的,而且一位善男子出家學道,怎麼可以貪著於飲食呢?」

迦留陀夷就從其座起來,回答世尊說:「從今以後,不敢再犯,唯願世尊聽受弟子的懺悔!」

那時,世尊即告訴阿難去打犍椎(寺院中的木魚、鐘、磬之類),集聚諸比丘於普會講堂,

 

並制戒說:「若比丘非時受食,食者波逸提(犯戒)。」

南海古佛 

二○一八年十一月十日

歲次戊戌年十月初三日

詩曰:

 

一窗煙雨一窗秋  落葉紛飛無止休

 

過午不食身體健  禪修守戒享清悠

     

聖示:吾今日降著:「在家持戒功德」

 

第二十章   第六戒離非時食學處

 

離非時食學處是戒除在不適宜的時間內進食的學處,此戒一般也稱為

 

過午不食戒。

「非時」是指不適宜的時間,其定義為從正午開始直到明相(黎明)昇起,

 

這段時間是不用餐的時間,要點分述如下:

一、正午:是太陽正好垂直照射於所在地點經線上的那一剎,因此,正午不能以中

 

午十二點來計算,因為不同地區的日正中時並不相同,在一年之中,不同日期的日

 

正中時也不同,會有數分鐘至十餘分鐘的差異。

二:明相(黎明):是指天剛亮的時候,時間約在日出前的三十至三十五分鐘之間不等。

 

判斷方法如天空出現魚肚白,鳥兒開始嘰嘰喳喳,不用借助燈光也能看清道路等。

三、食物:是指用來充飢的食物,戒律上稱為時限藥(天亮到正午期間才可以食用)

 

主要可分為二大類:

()噉食:也稱作主食、正食,律藏中記載共有五種噉食:飯、麵食、炒糧、魚和肉。」

.飯:由稻穀、麥等穀類的米粒所煮成的飯和粥。

.麵食:以麥為原料製成的麵製品。

.炒糧:由稻穀、麥等穀類的米粒烘炒而成;也包括將稻穀烘炒後所搗成的粉。

.魚:包括魚、蝦、蟹、貝類等一切水生動物。

.肉:禽、獸類的肉、骨、血、皮、蛋等。

()嚼食:也稱作副食、非正食。嚼食是指須經咀嚼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瓜類、豆類等。

若是未煮過的果汁和蔬菜汁例如芒果汁、蘋果汁、柳橙汁、香蕉汁、葡萄汁等,二十四

 

小時都可以食用。不過,大型水果的穀果汁是不允許的,例如椰子汁、西瓜汁、哈蜜瓜汁等。

具足下列三個條件即構成非時食:

一、在非時;

二、食物(時限藥)

三、吞咽。

以下情況是不算構成犯戒的:

一、因為生病或是口渴等因緣,服用小型水果所作成的果汁,鮮奶油、精煉奶油

 

、油、蜂蜜、糖,以及一般藥品者。

二、反芻者在反芻時,在未將食物取出口的情況下而吞嚥者。

三、瘋狂者。

四、心亂者。

 

「大道釋疑」

叩稟住為纏縛,無住為解脫」之有關常識供參(一二一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曷謂『住』?

帝君答:住乃「所住」之意,也就是住著之所。

林生問:云何『住此心者,為纏縛』?

帝君答:「住」一般是指無固定之實體,故「住此心者」是指心執著於一定之對象,

 

如果心執著於一定之對象,心就會被對象束縛,而產生煩惱。

林生問:請釋意『纏縛』?

帝君答:纏縛即被煩惱束縛之意,由於世人受煩惱纏縛而造種種惡行,

 

故而導致無法出離生死。纏縛有以下八種:

    ()無慚:無慚是沒有羞恥心,所以不會厭惡身、口的惡行,喜歡無恥的作惡。

    ()無愧:無愧是不害怕作惡行所帶來的果報。(所有的惡行都一定有無慚、無愧)

    ()嫉妒:嫉妒是厭惡、不喜歡他人的成就。

    ()吝:慳吝是不能容忍他人來分享自己的成就或所得、利益。

    ()追悔:是對自己以前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說了不應該說的話,感到悔恨;

 

或是對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應該說的話沒有說,感到很後悔。

    ()昏沉:昏沉是指心軟弱或者沉重,也就是身與心的呆滯,缺乏精進。

    ()睡眠:睡眠是身與心的有氣無力或遲鈍,而缺乏精進。

 

    ()掉舉:掉是指心下沉,舉是指心上浮,所以掉舉是指心散亂、

 

不穩定,也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林生問:曷謂『無住』?

帝君答:無住就是無住著之所。

林生問:云何『無住者,為解脫』?

帝君答:「無住者」是指心沒有執著於一定之對象,如果心沒有執著於一定之對象,

 

心就不會被對象束縛,也不會產生煩惱。

林生問:請釋意『解脫』?

帝君答:解脫是指心從煩惱束縛中解放,而超脫迷苦之境地,也就是煩惱永遠止息之意,

 

解脫可分為以下二種:

    ()慧解脫:修觀禪,通達緣起法而解脫者。此類解脫者並沒有四禪八定功夫,

 

而是以智慧解脫。

    ()俱解脫(又稱心解脫):俱解脫者得四禪八定、滅盡定,並且依禪定能力而引發神通

 

,也就是具備了慧解脫與心解脫的功夫。

    如果從止息煩惱,得漏盡智慧的解脫層次來說,慧解脫與俱解脫,是平等而沒有差別的。

林生問:修行是自己對自己負責,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乎?

帝君答:當然,修行要真誠,常常要保持心地坦蕩蕩,一片光明,也就是別讓內

 

心有什麼秘密。

    許多修行人喜歡布施,但卻不喜歡持戒,因此一邊行善一邊造惡,然而,「不造惡」才是

 

最殊勝、最根本的。因為捐錢佈施,強盜也可以做,貪汙者、詐欺犯也會捐錢佈施,但就像

 

骯髒的抹布,還沒把布洗乾淨就想染色,是不會好看的。

林生問:騙得了自己,卻騙不了因果乎?

帝君答:當然,即使造下的不是大惡,依然會在因果律上顯現出來。

    例如,在《小業分別經》裡有記載:

    佛陀對一位年輕人說:「當一個人是一位憤怒的人,很容易發怒。即使是稍微被說了幾句

 

,他都會反過來辱罵,找麻煩,生氣,固執,表現出憤怒,仇恨和怨恨。因為完成、受持這

 

樣的行為,他在身壞命終死亡後,會投生到苦界,墮處,在地獄重生。

    如果他身壞命終死亡後,並沒有投生苦界、墮處、地獄,而是來到人間,

 

無論他在哪裡重生,他都是長得醜陋的。」

    所以,一個人長得醜陋,不是父母的錯,而是自己所造業力的結果。

林生問:修行人一切表象之善惡作為、之真偽、之起心動念,皆騙不了聖神天眼之明鑑

 

而行獎善罰惡之登錄乎?

帝君答:「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之人若布施食物,未來會得到健康;布施衣服,未來

 

會得到美貌;布施車乘,未來會得到安樂;布施燈明,未來會得好眼力;布施住所,未來能

 

心想事成。所以,行善造惡,果報絲毫不差,全部都記錄在一個人的業力帳簿中也。

林生問:云何:肉體『陰陽』之氣,可昇華為『純陽』之氣?

帝君答:陽者乃天地之正氣,是無私的,陰者乃藏陰寒之私欲,是自私自利的。因此,

 

若能去除自私自利的私欲,就可昇華為純陽之氣。

林生問:以修達何心境,就會自然安宜吃素而厭食葷腥魚肉?

帝君答:此與個人心念有關,因為修行是為了斷除貪、嗔、癡,若是貪未斷除,

 

即使吃素,也會講究料理,挑東揀西。

    一位修行人進食的目的,不在於為了容顏美麗,或是為了保持身形健美,而是為了能支助

 

身體好好修行。所以,吃不吃素乃是主觀問題,也是個人自由,與解脫無關。

林生問:修行人『佛性開發到何程度,則男女之慾就會自然斷除』?

帝君答:只要「貪愛」還未盡除,就還會有男女之慾,若以證果層次而言,則必須證到三

 

果以上,因為證三果者,已經斷除身見、斷除戒禁取見、斷除疑、斷除貪、斷除嗔,

 

所以不會有男女之慾。

林生問:以修達何心態者,都可轉正法輪而自利利他?

帝君答:必須證到初果以上,因為證初果者,已經斷除身見、斷除戒禁取見、斷除疑,

 

說法不會錯誤,才能自利利他。而尚未證果者,囿於自身正見還沒有圓滿俱足,因此會

 

出現似是而非,用自己主觀的觀點說法之情形,誤導了他人而不自知。

林生問:我們若能安住在般若性空妙智慧裡,心中不留一絲『我見、執著』,我們就能

 

超越而不起自我意識為中心的心態乎?

帝君答:然也,煩惱的原因是貪嗔癡三毒,而三毒的根源是來自對「自我」的執著,由於

 

這種我執,一個人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去主宰「非我」,因而產生「無明」,如果去除了我

 

執,自然能超越「無明」,成為「明」,而不起自我意識為中心的心態。

林生問:真正無住無著,回歸真如本心妙用,至此所行,才說得上恆順利益眾生,

 

亦樂行諸善而不生厭倦乎?

帝君答:當然,若不修,去到哪兒都是一樣煩惱。

佛教思想辭典

 

對機說法

 

佛陀為誘導眾生,要應對象之性質與性格,採取有效之法,取譬而說,

 

給與醫生應病而投藥相同之謂。

  依此說法,其意即謂「對機說法」。此時所謂「機」即指佛陀說法之對象,

 

與佛或法相應謂之機,此乃值得關注之處。

  此種對機說法亦稱之為「隨機散說」、「隨宜說教」或「隨機說法」。

 

如今以此為喻而謂之為「應病與藥」。

  種種經典均曾提及,惟『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報恩品」則謂;「然諸如來

 

,轉法輪,遠離「四失」說相應之法,一無非處,二無非時,三無非器,四無非法

 

。應病與藥,令得復除。」即是如來不共之德。『涅槃經』等亦乎如是言之。

日本自古以來亦云「看人而說法」,即勸人先識別其人而後再應其人而說教之謂。

 

亦有先自我鑑知自己之特徵、能力而後仕,否則將無所成之誡語。

醒世歌』

篇文:發蟄驚棲

善格從羊兮下廿口  其義即養兮廿羊頭

日日眷飼兮廿隻羊  日行一善兮自在流

  此揭示廿口羊,即構成「善」一字。若有世人能日日養廿頭羊,亦即「日行一善」。

 

且日以繼月以行,日日所作皆為饒益眾生之事,且所作已作,皆無回報之求,

 

則此人必將成為至德表現之最。

而所謂「日行一善」即凡「動一仁念,出一良言,盡一分力,助以適需」,

 

均包括在內。亦即淬勵人人日日實踐之也。

張公藝百忍集


被辱不怨仇作恩報

公藝有一位朋友,名叫王在邦,考上茂才。有一位名叫黃永第的人,和他有仇,

 

來對公藝說:「王在邦的茂才是賄賂上司而得來。」

  公藝說:「考試中榜的事情,是由一緣、二命、三風水、四陰功積、五讀書得來,

 

有賄賂可得嗎?不可以隨便污辱他人的名聲。」

  永第就指著公藝說:「你和他是好朋友,所以替他掩蓋。」

  公藝說:「你既然說我掩蓋,那你也去賄賂主考官,我也掩蓋你。」

  永第就大聲說:「你知道我沒有錢,如此欺我太甚。想你不久家產就要毀損,

 

還會遭人殺害,敗家就在眼前了。」

  公藝的家僮聽到這些不吉祥的話,就要打永第,公藝急忙制止,永第憤恨咒離去。

  之後,黃永第又到敖一龍家中,也感嘆王在邦賄買茂才的事情,他不知道敖一龍和王

 

在邦有親戚關係,被一龍扭打,一龍有一小孩被永第一腳踢死,就將永第送官究辦,

 

縣官擬將其充配到遠方,但永第是獨子,尚有八十歲的老母,需要他奉養。

  永第的母親聽到其子犯罪,親自來公藝家中,請求代為想辦法。公藝指示她作「具哀詞」狀

 

,請求讓獨子能養親的事宜,官府果然核准,只要有人具保就可釋放。

  黃母又來請託公藝作保,當永第保釋回家後,公藝教導他說:「為人應當隱惡揚善,

 

不可口是心非,你要謹守文昌帝君的訓文,不要敗壞他人的名聲。」

  永第說:「早聽先生的金玉良言,怎會遭受如此的慘禍,從今以後,要改過從善。」

  這是張公藝「被辱不怨,仇作恩報」,為第七十九個「忍」。

  後人有詩警告說:

  壞人名節必招災,多少頑人不自裁;

  得失原來有定數,何須誹謗惹禍胎。

 

人生點滴

  活在當下

 

       許多人想到自己的未來即憂心忡忡,倘若我們能夠隨著日常生活的情況來調整自己,

 

勢必無須為將來擔憂,且會善用此刻去處理當下所面臨的一切事務。

  一個人對生命的塑造在於當下,而不是依賴過去或仰仗未來,也唯有此刻,才能決定開始或

 

停止做任何事。無論是多大的雄心壯志或多好的美麗願景,光說不練,一切還是站在原點。


  屈從未來的人,容易被未來所玩弄,有些人一面臨困境,就習慣找江湖術士算命,把自己交

 

給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們,自然被巧編的情節和扣人語辭所蒙敝,往往是錢財被騙收場。

  其實,一般人常會為自己的健康、家人、收入、名譽而煩心,總想掌握千變萬化的事物,

 

結果愈是擔心未來,愈對生活失去信心,養成無止盡的慾望。一個老是想要快速攀升生活水平

 

的人,無法領悟何謂平靜安寧的心。

  相信夙命的人,則認為命運早就安排好了,無須努力,沒辦法改變現狀,因此渾渾噩噩、

 

虛無飄渺,生活相當頹廢,他們忘卻、忽略了自己每日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假如我們步履修行,即可悟出人生真理,這是我累世或今生種下的因,必須行功立德,禪定靜心

 

,全力奉持正行。如此惡業消弭,善功日增,成功就在眼前了。

  可知,人的一生快樂的訣竅就是在於做當下必須做的事。毋需煩惱過去、憂慮未來,我們無法

 

回到過去,做過的事已經過去了,我們也無法預測日後可能發生的每件事,畢竟世事多變難以預料。

 

然而有一刻時間是我們可以掌控的,那就是「當下」。

  很多人悶悶不樂、憂心忡忡,其實最大的癥結就是無法忘卻過去的失敗與痛苦,比如在職場的

 

人事升遷,他人捷足先登,占上主管位置,反觀自己兢兢業業,始終未獲賞識,原地踏步走,懷才

 

不遇,每天活在痛苦深淵,另外,對未來又有過多的期盼,希望自己能夠多獲得一些財利,購置理

 

想住宅,愉悅度日,但事與願違,營謀只夠糊口,鍋居小公寓裡,因此鬱鬱歡,每天度日如年。

  其實,活在過去的記憶或未來的夢想中,而錯失此刻,誤失良機是徒勞無益的。時光之河淙淙

 

流淌,我們不應遲滯不動,眼睜睜看著成功的希望變成失敗的記憶。

  偉大的印度詩人及劇作家卡利達沙,用梵文表達了把握當下的簡單道理:「昨日宛如夢境,

 

明日只是幻想,處於今日,要好好地活,使每個昨日成為愉快的好夢,每個明日是希望和喜悅的

 

美景,好好把握今日吧!」此時此刻,正是竭盡我們的力量引導眾生步上菩提大道,珍惜現在與否

 

,完全掌握在自己。

一位禪修者的過去五世

雷瓦達尊者

      有一位禪修者是我的弟子,我教導他辨識五個過去世,通過這個例子,你們可以較好地

 

了解業果法則。一般我會教導禪修者辨識至少五個過去世。對於這位禪修者,他在第五個過

 

去世是位梵天人。

      通過做供養、持戒、修觀禪,是不可能投生為梵天人的。若要投生為梵天人,必須保持禪

 

那直到臨終時,你會立刻投生到梵天界去。梵天人是化生的,他們一出生就擁有成熟完整的色

 

身,不需要進入母胎。梵天人有眼淨色、耳淨色、心所依處色,但是沒有鼻淨色、舌淨色和身

 

淨色。他們有眼淨色,是因為他們想要見到佛陀;他們有耳淨色,是因為他們想要聽聞到佛法

 

。因為沒有身淨色,所以梵天人沒有色身的苦受,沒有身苦也不需要吃食物,他們以禪悅為食

 

,可以隨意去到任何地方,不會像我們因為受制於這個身體,出國旅遊都很麻煩。

      由於擁有身淨色,所以我們有很多的身體之苦;因為擁有鼻淨色、舌淨色,所以我們有很多

 

的苦。那位梵天人(該禪修者的第五個過去世),一生都是在禪那中度過。但他未能在臨死時繼

 

續保持禪那,反而是活著的佛陀影像,在那個時候出現,很殊勝的善的慾界心路過程生起了。

      第四個過去世:因為他臨終前的所緣(目標),是非常殊勝的所緣——佛陀,所以那位梵天人

 

命終之後,投生為一位男人。

      那時他是一位國王。在那一期的生命裡,這位國王也做了很多善業。不過,當國王也因為掌握

 

生殺大權,所以,造惡業的機會也很多。有一次,當他在皇宮裡巡遊的時候,看見有人在餵一頭母牛

 

,那頭母牛非常漂亮,這位國王很喜歡那頭母牛。雖然他做了很多善業,可不幸的是,在他臨命終

 

時出現於臨死速行心最後的所緣,就是那一頭母牛。結果,該國王死後投生為一頭公牛。

 

      因此我們要了解,貪慾和執著是多麼的危險,沒有任何執著是很好的。若在臨命終時你執著

 

自己的兒子,你將不會投生到人、天善趣。因為貪執是不善心,所以我們要小心。心是很微妙的

 

,我們若執取這樣、執取那樣,就很難以把握好心。雖然那位國王,已經累積了很多其他的善業,

 

但臨終一念卻是那頭母牛,導致他投生到畜生道成為一頭公牛。

      第三個過去世:有一天,那頭公牛的主人,想要為僧團做供養,要供養的物品把牛車裝得滿滿的。

 

由於那頭公牛繼承了梵天人和國王的某些特質,所以即使作為一頭公牛,它的性情也是比較溫和善良的。

 

它知道這車物品,是要用來供養僧團的,即使拉起來很沉重,它的心也是滿心歡喜,那時候善心就生起了。

 

因此,那頭牛臨死時最後的所緣就是這個善的業相,由於這是一種善業,所以那頭牛死後投生為一個男人。

      第二個過去世:這個男人後來成為了一位木匠。有一次他修建了一座橋,並把這座橋供養出去,

 

以便供人們和車輛通行使用。很幸運的,木匠在臨終時這項善業成熟了,他又再一次投生為男人。

      第一個過去世:他成為了一個富有的男人。人類最終都會死亡的,在他臨終的時候,最後出現的所

 

緣(目標),是他供養食物給三位比庫。在供養比庫時,他發願:“以此佈施善業的功德,願我像這些

 

比庫那樣,能夠透徹的領悟和知見佛法。”所以他現在的這一世,成為了一名能夠深入修行佛法的人。

 

正因為他在過去世,曾經很成功地證得過禪那,所以現在,他也能很快地證得禪那,而且定力也是很強的。

 

正如佛陀所說:“沒有任何事,會無因、無緣地發生。”

我那英俊有錢的花心表哥

 

      我有一個表哥,他長相非常的英俊出眾,上學時就是學校數一數二的帥哥,而且,眼光超

 

前時尚,氣度不凡,談吐幽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從上學就女人緣特好。

      但他有兩個缺點:一是花心,二是貪吃殺生,因為,他喜歡新鮮野味,還喜歡和朋友去山

 

裡打野味,什麼水裡游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他都來者不拒,再加上,表哥家境特別的好,

 

而且,前些年表哥做生意還賺了很多錢,條件也非常的優越,各種野味買回來或抓回來,他直接

 

殺了做成大餐,什麼大雁肉,獾肉,蛇肉,野兔,甲魚等等……他幾乎都吃過,他還自稱自己是

 

美食家,其實,無形中他就成了一個屠夫。

      表哥還特別花心,記得他上學時就談戀愛,那時候才二十出頭,交個對象最多半年時間,

 

就會找各種理由把人家甩了,用他話說,再漂亮的女人跟他半年他就會膩了。

      所以,在我印象中他是一個很花心的人,一年平均交三個女朋友,我曾經還給他起了一個

 

人販子的外號,但他卻還引以自豪,只要在酒局中,他就會吹噓自己睡過多少多少有品味的女人

 

,什麼醫生,研究生,音樂老師等等……。

      這樣的日子一直到表哥廿九歲那年。也許表哥覺著自己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但他並不想收心

 

,只是想成立個家庭有個孩子,完成父母抱孫子的願望。

      這樣他就開始在很多女人中篩選,最後,他選中了一個相貌中上,家庭也中上的女孩,

 

表哥認為這樣的女孩會聽他的話,管不住他。表哥還說:和這個女孩結婚最大的原因是,

 

那女孩居然答應他婚後什麼都聽表哥,包括表哥有什麼知己她也能理解。

      於是,表哥毫不猶豫的閃婚了,婚禮上,表哥大擺宴席,最好的酒店,最好的婚慶,

 

什麼都是最好的,因為,那個時候是表哥事業最頂峰輝煌的時期。

      但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幸運兒,表哥的灰暗生活,從婚後就逐步開始走下坡路了。

      表哥為了擴大自己的事業,二○一一年先後在本城和周邊城市大量投資建材,服裝,

 

廣告等公司,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四年的時間表哥把所有的積蓄都虧了。

      於是,他一心想把虧的錢賺回來,又把自己名下的幾套房產也賣了,但結果可想而知肯定

 

還是賠錢,最後連父母的錢也賠了,表哥身無分文還欠了三十萬外債。

      表哥的妻子也不再溫柔賢慧了,基本成了怨偶天天和表哥吵架,看不起表哥,最後,

 

直接回娘家不和我表哥生活。結婚前我記得表哥經常說:「你嫂子是我打著燈籠千辛萬苦找到的

 

,是這個世界上脾氣最好、最溫柔的女人。」現在想想他當年的話真的很可笑。

      表哥最可憐之處並不是婚姻和事業,表哥的兒子兩歲左右不會說話,這倒也沒什麼,

 

老人還說貴人語遲,但到了三歲孩子還是不會說話就有問題了。

      去了省立醫院的兒科專家那裡一看,醫生說是「自閉症」,頓時全家人猶如晴天霹靂,

 

陸續又去了幾家省內知名醫院結果還是一樣,接下來的日子就是治病矯正,因為自閉症在醫

 

學界目前是未解之謎,最好的辦法就是矯正,而且,這個病花錢非常的厲害,而表哥之前做

 

生意已經虧了所有積蓄,現在無疑是雪上加霜。

      無奈之下,表哥把最後一輛車賣了,去了南方打工,每個月給妻子寄錢,後期的大部分

 

醫藥費也是妻子娘家出的,這樣一來,表嫂就更加怨恨表哥和看不起表哥了。

      我告訴表哥,這一切都是孩子的業力所致,和你的因果現前,於是,我引導表哥學習佛法。

      沒想到的是他居然聽進去了在南方打工的日子裡,每過幾天他就會給我打電話,跟我討論

 

佛法知識,推廣佛法學習佛法,禮拜天還去廟裡做義工,或參加社會的各種公益勞動,在南方

 

獨身的三年裡,他沒有再談女朋友,酒也不喝了,現在就是一心學佛渡人渡己,一心希望孩子

 

恢復正常,我非常佩服他的決心。

      如今表哥已經回到了家鄉,生活也有了起色,事業也漸漸的穩定了下來,雖然賺不了多少錢

 

,但比以前漂泊打工強多了,自己開了個小店,生意出奇的好,表哥說外債用不了兩年就能還完了

 

,而且,孩子的自閉症也在慢慢的恢復中,現在可以上幼稚園了,也可以和小朋友玩耍了,表哥堅

 

信一定可以用佛法讓兒子恢復正常。

無常

 達真堪布

 

       有了,沒什麼;沒了,也沒什麼!

       一群孩子用沙子建房子、修建築,不小心碰倒了,孩子們就很傷心。其實,這有什麼啊?倒塌了就

 

倒塌了,被風颳沒了就沒了唄,也沒有什麼價值。但是那些幼稚的小孩子,卻很傷心痛苦。

      在智者的眼中,我們有時候就像個孩子。若稍微有人讚嘆,就很高興;若稍微有人誹謗,就很傷心;

 

若稍微被人喜歡,就很得意;若稍微被人討厭,就悶悶不樂;若稍微得到了一點利益,就得意忘形;

 

若稍微遭受一點災難,就執著不已……

       其實,只要是在世間,好也好不到哪去,壞也壞不到哪去。大家都差不多,都在六道中輪迴,

 

都是凡夫俗子,所以互相還看不起誰、看不慣誰啊?只要是凡夫,只要在六道中輪迴,都一樣在輪迴

 

的牢獄裡痛苦著,被貪嗔痴等煩惱緊緊地束縛著,所以沒必要互相攀比、互相看不起。

       當失去了所謂的名聲、榮耀時,很多人既傷心又難過,甚至因絕望而走進絕路。真是愚痴到了

 

極點!這些沒有就沒有了唄,本來就是無常的,本來就是虛假的。作為修行人,就要明白這些真相。

 

一旦沒有了,我們不動心;一旦有了,我們也不動心。無論何時,內心都如如不動,沒有什麼可煩的,

 

也沒有什麼可傷心哭泣的。若是因此而傷心絕望,就像那些兒童一樣,為失去了沙子堆砌的房屋而哭泣。

 

這都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值得的。

       其實,即使得到了世間的利益,也沒有什麼可高興的;若有一天失去了這些,也沒有什麼可傷心的。

 

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有就有,沒有就沒有。緣來緣去,很正常。若是想做一個修行人、成就者,

 

無論行住坐臥,任何時候心都要保持平靜。有了,沒什麼;沒了,也沒什麼;來了,沒什麼;去了,

 

也沒什麼。不可靠是正常的,無常是正常的,這都不離自性,都是自然的,如天上的雲彩一樣,雲卷雲舒。

遊魂

馮馮居士

      加拿大海景墳場葬有好友兩人,一位是源醫生,十多年前駕車夜歸被一青年駕車撞死。

 

源醫生當時才三十一歲,青年有為,前途無量。

       他是一個孤兒──在中國大陸戰亂中,他的父母死于戰禍──他流浪到臺灣,半工半讀,

 

居然讀完了醫學院,成績優異,繼而出國深造,在溫哥華實習方高完畢,剛開始租了一處寫字樓開業。

       那夜是耶誕,他受友人邀請去大學舞會,夜歸遇難。他死前一夜,臉色慘白,忽然對我說起他在

 

聖寶羅醫院實習期間,因趕功課,晚間獨自在解剖室解剖屍體,時值子夜三時許,他突然看見室內十

 

多具躺著的屍體紛紛坐起來!嚇得他奪門而逃!

       他當時問我這事是什麼預兆?我當年還未曾恢復前生及幼時的天眼通,不能知道因果,而他是基督徒。

 

我怎樣去勸他呢?我只好說:「這不是吉兆,明晚的舞會,你最好別去了!」

然後他問我:「一個人死了,有沒有靈魂?」

我說:「有的!」

       他陷入了沉思之中,坐在椅內,良久不語,我猶記得此一神情,當晚我勸他改信佛法,

 

他說他覺得佛教太迷信,他說信主耶穌才得永生,我就不便再跟他談下去了。

       後來他葬在海景墳場,完全沒有人去看他,只有我每年送花給他,送了多年,後來才不去了。

 

記得每次我把一把花放在他的平放的銅板墓碑之時,總感覺到銅牌上發出強烈的磁力吸住我的手,

 

拉我用手按著它,好像有人用力拉我一般,被他一拉,我的淚就流下來了。我會哭叫:「源醫生,

 

源醫生大哥!你好苦啊!」

       那時我仍未能見異物,只可感到他的影子,只可感到他的力量。他其實與我才相遇才幾個月,

 

他因讀我的小說而感動,自願做我的好友兼兄長,我身在異國,也是孤苦淒涼,舉目無親,得此好友

 

,方慶有伴,怎料甫相認識又生離死別?

       後來有一年我病了,住在醫院,半夜看見他登樓來探視我,殷殷問好,又安慰我:「你就快好了,

 

不要擔憂。」我醒來,病房中只見眾人都熟睡,燈光下哪有他人影?我痊癒出院,送花去他的墓碑,

 

哭了一場,他的銅板墓碑緊緊吸著我的手,久久不肯放開。

       這兩次大蒙山,我盼能見他去領受,卻總不見他去,他仍然依戀著骸骨!只有希望他有一天能

 

覺悟而去往生吧!

       在海景墳場的另一個好友,是西人。他是我認識的一位西人醫生的愛子,自然也是基督徒了,

 

他名叫史提芬。我初來加,曾受他家招待住過幾個月,他兄弟多人,只有他與我最合得來,我們一

 

同去採蘋果,一同去玩,他的父母常說我可算是他家的又一個兒子。

      我不願久擾他們,所以另外租了房子與我母同住,後來來往較少,史提芬卻時常來探我,大家在一

 

起很開心,他那時上大學念地理系四年級。有一天來我家吃了午餐,他說要到北方去做暑假工作,

 

自工自給,不再拿父親的津貼,我勸他別去,我叫他安心念好學位,將來才能自立,他不聽我的勸。

       他到了北方,做開馬路測量工作,薄暮時分,開路的壓土機開到,沒看到他,把他壓在重達數噸的

 

壓路機下,不到幾分鐘就死了,可憐他全身都被壓扁,全身都被壓爛了!

      史提芬那時才二十二歲!長得十分高大清秀英俊,卻變成了一團肉醬,棺木運回溫哥華,他的父母兄

 

弟從美國趕來辦理喪儀,西方人習俗由好友親人抬棺,他有五個兄弟,抬柩需要六人,還欠一人,他母親

 

請我亦以義兄弟身份參加抬柩,於情與理,我都應做的,因為我一向很愛這個朋友,除了上面說的源醫

 

之外,史提芬算是我最好的好友了。

       我與他家五子合力抬著靈柩,抬出殯儀教堂門口,當時並不覺得它很沉重,因為五兄弟都是高大雄

 

壯有力氣的。抬放在靈車上,開到海景墳場之後,我們六人又合力抬他下車到墓穴,哪知此時,六個人

 

都抬不動那棺木了!

       我感覺到棺木十分沉重,好像有幾十噸重,壓在地面,怎麼也抬不起來!而那五兄弟都沒有哭,

 

事實上,除了大哥最疼愛這個史提芬之外,其他四個平素都與他合不來,此時都不悲傷,反而最傷心

 

的是我,我的感情一向很重,此時我已哭得淚流滿面,他的母親早已哭倒在地上。

      我感覺到史提芬是不願離開母親,我就說:「伯母,史提芬是捨不得您,您來勸勸他吧!

 

他該入土為安!」

       他母親哭道:「你替我勸他吧!……我……」

       於是我手撫棺面祝道:「史提芬,我們都捨不得你,可是,你終歸要下土才好,

 

別叫你母親太傷心啊!史提芬,我們愛你,你乖乖地做個好孩子吧!我會為你念佛經!」

       然後我聽見棺內一聲歎息和啜泣,五兄弟也都聽見了!四個不睦的哥哥嚇得就跑,

 

大哥哭倒在棺上。我變成唯一能拿主意的人,我命令他們回來,他父親也支持我。

 

之後,六人合力抬棺,此時,那沉重的重力全都消失,依然輕輕可抬,我們把他送到穴邊。

       後來我每年獨自去送花,他的父母兄弟姊妹都已遷居美國,只有我年年去探視他。

 

他葬處距源醫生不遠,我一去就看他們兩人,史提芬的墓碑也同樣發出磁力吸住我,不肯放我走。

 

這次大蒙山,我見到史提芬去聽了,不過他沒有接受超度,我寫此文時,他在望著我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