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7年十月號 第262期 |
<目次> 聖訓暨金篇 在家持戒功德/奉旨著作 人間的智慧/奉旨著作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因材施教/丁乾 輪迴轉生 生前執著死後也難解脫 封疆大吏如何躲過了生死大劫 |
『聖訓暨金篇』 聖筆 王生 扶 |
本堂司命真君
降
二○一八年八月十六日
歲次戊戌年七月初六日
詩曰:何苦風霜掛滿腮
求名為利一頭栽
平常日子平常過
寡欲清心福自來
聖示:吾今日以「為善成神」為題,供世人參悟。
為善成神
行是減少他人痛苦的仁慈行為,所以一個人如果能行善積德,將來必有福報,
也會改變命運。 清朝乾隆年間,位於天山北麓的烏魯木齊在修築城牆時,順應民間信仰,
也修建了一座新的城隍廟。 在動工後的第三天,駐防烏魯木齊的都統(相當於現今的省長),於當夜做了一個夢 夢見有個儒冠打扮之人來見他。此人自稱姓紀,名永寧,陝西人,昨日經天山之神推薦,
玉皇大帝詔准,將出任烏魯木齊城隍,所以特來告知地方首長。 都統夢醒之後,甚覺奇怪,也半信半疑,於是寫了封信,央請陝西巡撫畢秋帆代為查詢 紀永寧其人其事。畢秋帆為此特地向各州、縣發出公文,命令各地詳細查明此人的情況,
但結果毫無所獲,也未聽聞有個名叫紀永寧的。 當時,正好嚴道甫在修撰《華州志》(相當於現今的縣志)。有位姓紀的人,拿了一份家譜來 ,請求把他遠祖的事跡,編入州志。嚴道甫翻閱這份紀氏家譜時,「紀永寧」這個名字隨即映入 眼簾。但此人是明朝中葉的貢生,一生也沒有什麼顯赫的功業,只是嘉靖三十一年華州地震時
,曾捐款埋葬了四十多名地震死難者。 嚴道甫隨即將此發現,寫信告訴都統。都統收到這封信的當日,正好烏魯木齊城隍廟落成
,此即證明紀永寧確實到烏魯木齊城隍廟上任。可見善有善報,絲毫不差也!
|
『在家持戒功德』 聖筆 王生扶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八年七月廿一日
歲次戊戌年六月初九日
詩曰:和顏善語悅人心
柳岸輕歌送妙音
自始自終無悔過
春風一路瑞龍吟
聖示:吾今日降著:「在家持戒功德」
第十三章
第四戒制戒的因緣
《十誦律》第二卷記載:
有一次,佛陀在維耶離國,與大比丘們一起結夏安居。 因為當時鬧饑荒,生活艱苦,許多人衣食不繼,甚至餓死,由於自顧不暇,
根本沒有多餘的食物給乞食之人。佛陀因此召集比丘們說:
「你們應當知道,這裡的居民自己及妻兒都無法溫飽,如何能施食給我們呢?
你們可到你的善知識處,或親友故里,或自己信任的人那裡去安居,
不要再在這裡因為飲食的緣故受各種苦惱。」
眾比丘聽了佛陀的話,就各自尋找去處安居。
其中有一些比丘到婆求摩河邊的村落安居。在這個村落中有很多富貴人家,奴婢、
財寶、谷米豐饒,各種物品應有盡有。當時在河邊安居的比丘這樣想:
「現在鬧饑荒,乞討不到飲食。而這個村落中有許多富貴人家,谷米豐饒,
我們比丘們應當共相讚歎,說:『居士應當知道,你們將要得到大利益。
今有大比丘僧在你們的村落邊安居。在這些人中某某是證四果的阿羅漢、
某某是證三果的阿那含、某某是證二果的斯陀含、某某是證初果的須陀洹。
某人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某人得無量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
無量捨心。某人得五定、六定、七定、八定,某人得不淨觀。』」
這些比丘作這種思惟之後,就到村落中的富貴人家共相讚歎,說:「某人是證
四果的阿羅漢,我也是證四果的阿羅漢,某人是證三果的阿那含,我也是證三果
的阿那含,……。」
那些在家居士聽了比丘的話,隨即生起清淨心。心想:「我們將得到大善的利益,
有大福田僧眾來我們村落安居。某某是證四果的阿羅漢、某某是證三果的阿那含,
……。」
那些居士因此得到無比的信心,即使是在饑荒年代,依然踴躍供養衣食給這些比丘僧
。那些安居比丘吃了這些飲食,個個精力充沛,容光煥發。
按照佛陀的制度,每年有兩次比丘聚合大會,即春末最後一個月和夏末最後一個月。
當時正逢大眾夏安居三個月已經結束,這時婆求摩河邊的比丘安居結束,來到維耶
離國佛陀住處。
維耶離的比丘遠遠見到這群比丘,便前來迎接,為其安排住所。維耶離比丘問他們乞食
是否容易?旅途是否勞累?婆求摩河的比丘回答說:「我們乞食不缺,但一路走來很勞累。」
維耶離比丘看到這些比丘容顏豐潤,便問道:「現在到處都沒有飯吃,大多數比丘都因
為缺少食物而餓得面黃肌瘦,衣衫襤褸,你們是靠什麼因緣能夠乞討到食物,安居時
這些比丘就將過程告訴了維耶離的比丘。維耶離比丘問說:「諸長老!汝等所互相讚歎的
,確實有證得果位嗎?」婆求摩河的比丘回答說:「確實沒有。」
維耶離的比丘,便呵責婆求摩河比丘:「你們所做的事,不是沙門應當做的,不符合佛道
,出家之人不應當這樣做。你們不知道佛陀經常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教人離妄語嗎?
你們僅僅為了獲得飲食的緣故,沒有證得過人聖法,卻自說言得。」
維耶離比丘事後將此事告訴佛陀。佛陀於是召集眾比丘,制定了不妄語戒條。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八年八月十一日
歲次戊戌年七月初一日
詩曰:
樹梢知了鬧紛紛
試問滄桑懂幾分
儘管出頭天籟訴
還能聒噪幾晨昏
聖示:吾今日降著:「在家持戒功德」
第十四章
第四戒
離虛妄語學處
離虛妄語學處,也稱為不妄語戒,亦即是戒除說虛妄不實話語的學處。
虛妄語,又作虛誑語,「虛誑」是不存在、不真實的事物,「語」是表達它是存在的
、真實的。例如沒有看見說看見,沒有聽到說聽到,不知道說知道,欺騙他人。
說虛妄語無論是經由口頭說出,或者書面所寫,乃至手勢等肢體語言,
凡是故意的欺騙都會構成犯戒。
若是具足了下列四項構成要素即違犯不妄語戒:
一、不真實的事;
二、心存欺騙;
三、以各種方法使人明白;
四、對方了知該義。
受持不妄語戒者也應儘量避免以下三種語言:
一、兩舌─搬弄是非,向某甲傳某乙的是非,向某乙傳某甲的是非,乖離親友。
二、惡口─罵詈咒詛,使他人難堪。
三、綺語─沒有意義的世俗浮辭,例如講八卦,閒聊等,這些雜談只會讓人增長放逸、
忘失正念。
妄語的惡業有分輕重:
一、如果妄語所破壞的利益小,為小罪;所破壞的利益大,則為大罪。
二、若由於不想布施而故意說:「我沒有」等方式為小罪;如果所說的是偽證而
破壞利益者,則為大罪。三、為了開玩笑而故意誇大其辭為小罪;對未曾看見的說:
「曾看見」等方式,則為大罪。
以下情況是不構成犯戒的:
一、因衝動等未經思考而急速說出者。由於沒有欺騙的心,所以不犯戒。
二、口誤,欲說此而誤說彼者,使得所說的內容與他所想要講的有所不同。
三、瘋狂者。
四、心亂者。
持守不妄語戒能獲下列十四種善報:諸根明淨,語詞清晰、甜美,牙齒平置純白,
牙齒不太粗,不太細,不太短,不太長,樂觸,口有青蓮花香,隨從恭敬聽聞,言語受歡迎,
舌如蓮花瓣一般柔軟紅薄,不掉舉,不輕躁,如此等善果。
|
『人間的智慧』 聖筆王生扶 |
陳希夷仙翁
降
二○一八年七月廿八日
歲次戊戌年六月十六日
詩曰:風光背後總堪驚
絕壁高峰豈有平
飛燕伯勞已遠去
一廂春月照空庭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卅四章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白話:
小事都會倉皇失措的人,福祿微薄,就如電光雷火般一瞬即逝;
而遇難能夠臨危不亂的人,能享有如山嶽四海的福祿。
說明:
不夠穩重,小事都會慌張失措的人,即使偶然有一點好的成績,也會稍縱即逝,
無法持久享有。
例如元朝末年的張士誠,本以撐船販賣私鹽為業。當時,官府賦稅勞役很重,民怨沸騰
,適逢各處起兵反元者眾,不甘受官府和地方豪強欺壓的張士誠,乘勢率弟兄起義。
他招徠貧苦鹽丁和無業遊民,攻下三十六處鹽場,並自立為「誠王」,國號大周。
但張士誠生性疑心重,沒有一定的主見,遇事則斤斤計較,怕冒險吃虧出差錯。
待朱元璋一舉擊潰陳友諒後,隨即揮師東向,打敗張士誠,最後被朱元璋命人亂棍打死。
而一個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能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人,則可以扭轉局勢,
得到大福報。
例如謝安與孫綽等人曾划船到海上遊玩,正當他們玩得興高采烈之時,天氣突然起了變化
,海風推著海浪陣陣翻湧,遊船在波濤中顛簸不定。大家都害怕起來,只有謝安鎮定自若
,照常吟詩唱歌。
謝安臨危不懼的氣慨,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浪之中,在政治風浪中也是這樣。有一次,
宰相桓溫想推翻晉室,爭奪王權,發覺謝安和王坦之是最大絆腳石。因此擺設盛宴,大宴朝
中官員,並且埋伏了武士,想利用這個機會,殺掉謝安和王坦之。
風聞消息的謝、王二人,到了桓溫府上之後,王坦之嚇的膽戰心驚、汗流浹背,衣服都濕透了
,他雙手直打哆嗦,連記事本也倒著拿。
而謝安則十分鎮靜,到了廳堂,他從容自在地坐上席位,對桓溫說:「我聽說護衛國家的將領,
都有自己的職責和道德,應該把兵力部署在邊境上嚴守疆土,建功立業,沒想到您怎麼從牆壁後
面向別人捅刀子呢?」
桓溫笑著回答說:「沒辦法,我是逼不得已的啊!。」
接著,謝安與桓溫在輕鬆的氣氛中,對國事相談甚久,桓溫因為謝安
心胸寬闊而膽怯,就立刻撤去伏兵。
謝安這種驟然臨之而不驚的大丈夫氣概,即是「有難怡然不動」的最佳寫照。 |
陳希夷仙翁
降
二○一八年八月十八日
歲次戊戌年七月初八日
詩曰:河邊兀坐少人陪
葉落柳枝蕩漾垂
莫歎鏡前形像老
光陰從未在乎誰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卅五章
積功累仁,百年必報;大出小入,數世其昌。
白話:
修善積德,雖然眼前不一定享受到福報,但是有朝一日,必能得到應得之福。
而買賣應該公平,若是給與的多,拿取的少,甘願自己吃虧之人,必然家道數世昌隆。
說明:
「積功累仁」是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利的善行,當因緣成熟,善行必定會得善果,即使歷經百年
也一樣可以得到,任誰都無法搶走。
例如,有一位名叫張南麓者,一天出外,看見路旁,有人丟失了一個袋子,提起來很重,原來裡面
裝了三四百金。於是,他特意等待失主,到了第三天,這才看見一個人,慌慌張張地一路尋找東西
來了,張南麓問清他的確切情況,並與袋中物品驗證吻合後,就把袋子歸還給失主。
張南麓晚年生下了兒子張虛江,張虛江年幼讀書,過目就能背誦,年紀輕輕,在嘉靖年間的會試
中就名登榜首,子孫也都很昌盛。
反過來說,如果「積惡不仁」,則必定有惡報,當因緣成熟,就絕對逃不過。例如,有一位名叫
何塞的職業獵人,在非洲追蹤象群時,被一隻警覺的大象發現,還沒等他來得及瞄準和射擊,
就被追趕上來的大象一腳踩死。
又有一位名叫波塔的職業獵人,帶領一群業餘獵人在非洲狩獵時,當時這群獵人同樣是在追蹤象群
,一隻大象為了保護幼象而向波塔奔來,用象鼻將他抬捲了起來,正當其他獵人開槍射殺這隻大象時
,牠倒臥在地死去,但剛好壓在波塔身上,導致他傷重不治,這就是「積惡不仁」的業力報應。
「大出小入」是寧願自己吃虧,也不佔他人便宜,這樣的家道一定會數世昌盛。《易經》云:
「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說有厚福德之人能載物,能承載享受好的東西,並有威德讓大眾信服
,如果沒有福德則無法載物,很多事情都將付諸東流,甚至會遭受別人的背叛和妒恨,導致一事無成。
故平常生活中要多惜福造福,培養好的德行,行利益他人之事,福報才能源源不絕。
|
「大道釋疑」 叩稟「真如實相本清淨,不修永沉淪」之有關常識供參(一一八) |
林生問:一切眾生的自性清淨心:『亦稱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等。
能否一一簡易提示各稱名之由來?
帝君答:佛陀說法是依對象、地域的差異,而有不同比喻,所以名稱雖異,但意義相同。
例如,對台北人而言,台中是南部,但對高雄人而言,台中是北部,然而不論是南部或北部
,都是指台中一地,故瞭解原由,就能豁然了悟。
林生問:『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云何『惟此獨實,不變不壞而名實相』? 帝君答:實相是真理,也是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真理不會因為時間的更迭而改變,
而本來面目也並不玄奇,例如有出生就有死亡,有相聚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失敗,
有得到就有失去,有期望就有失望,有順境就有逆境……,所以接受實相,就不會
患得患失,憂悲惱苦,只可惜世俗的教育是「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容易自尋煩惱。 林生問:云何『實相法界』?實相與法界,同體異名乎? 帝君答:實相與法界為同體異名,因為若以三諦而言,則空諦為真如
,假諦為實相,中諦為法界,故也。 林生問:云何『實相無相』?『實相看不見嗎』? 帝君答:因為「相」是指現象,所以實相沒有實在性之實體,
故云「實相無相」。 林生問:於諸物之中,一念不起,便是無相乎? 帝君答:般若多羅尊者問達摩:「於諸物中,何物無相?」達摩回答說:「於諸物中,不起無相。」
因為相是由心所生,所以諸物之中,不起執著,便是無相。如何不起執著,即是如實觀一切事物的無常
、苦、無我,如果能夠如此時時思維法義,自然就能體悟。 林生問:云何『實相般若』?云何『無漏實相』? 帝君答:三種般若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此三種般若乃是一種次第,
也就是第一步透過文字般若來聞慧,第二步透過觀照般若來思慧、修慧,
最後破除無明達到實相般若(直證真實)。「無漏實相」是指對實相無漏失之意。
林生問:由許多事例而可知真理藏於微妙的本質裡,雖然看不見, 但事實上確有這東西乎? 帝君答:當然,眼睛所看到的多是表面,也未必是事實,唯有用「心」才能看到真
正重要、真實的東西。 林生問:達摩大師壁觀九年,就是為了要悟入實相、深體實相乎?可謂『全在心上用功夫』 之一位道道地地實修人乎? 帝君答:達摩東來中國,是為了弘法,而面壁九年是為了等傳人。至於「全在心上用功夫」乃是
後人論述,非其個人言論,因為這句話過於籠統、簡化。 林生問:達摩云『亦不睹惡而生嫌』。為何修行人也不容看人缺失、 過錯而生氣、或心生排擠之行為? 帝君答:所謂「亦不睹惡而生嫌」,是指看到一個人為非作歹,或行殺、盜、淫、妄之惡事
,一般人會嫉惡如仇,但修行人知道其中必有因緣果報,不是無因無緣而起,所以對其愚
痴心生憐憫之意。 林生問:云何『真如緣起』? 帝君答:「真如緣起」正確的意思是指五蘊「無常、苦、無我、無我所」真相如是地呈現,
而五蘊本身的無常真相,即是所謂的「真如」。至於後人對「真如」的說法,有各家各派不
同的解釋,誰都不服誰,故不予說明之。 林生問:當自性起一念『無明』而生起萬法,此屬自性之著迷,迷則不清淨乎?
帝君答:當然,透過一面骯髒的玻璃,無論看到的是什麼,都不會與原來的東西完全一樣。 林生問:真如本清淨,皆由於心存物而起妄念,才將本來如如真如所覆蓋乎?
帝君答:若依大乘佛教派別之說,是如此沒錯。 林生問:云何『不假名相,實無恆住定相乎』?『無體相故無量,如虛空無障礙乎』? 帝君答:因為「諸法無定相」,依靠語言或文字所表白的法相,只是片面的,如果要從語言或
文字理解真實意義,有其困難,故爾。又「真如性體」於一切諸法圓融通達,悉無障礙,
故言「無體相故無量,如虛空無障礙」。
林生問:云何『萬事皆虛善不虛;萬物皆空德不空』?
帝君答:因為一切諸相,都是緣生緣滅,是不實的,故云「萬事皆虛、萬物皆空」;
而善業德行即使時空變遷,因緣成熟時,也會受報,故云「唯善不虛、唯德不空。」
現今之人,總想佔便宜,不肯吃眼前虧,所以缺乏善性、德行,自然無法改變命運
,避禍得福。 林生問:修須知,唯不斷精勤修戒定慧,才能煉就『真如不離佛,不離法, 身心自然恆持清淨無染,即得解脫苦海,安樂自在乎』? 帝君答:修行沒有捷徑,就如爬山須一階一階拾級而上般,透過不斷的覺知生命真相,
才能解脫苦海,安樂自在也。
|
『佛教思想辭典』 |
輪迴(samsara)
不論何等人民,總以為人一旦死亡,即一切歸於無,而甚感無奈。
一流之宗教教學者,平常將死以客觀去看待,死即是一切之消滅,但一旦自己接近死
亡之階段,即以種種之解釋,想把將消滅之自己予以掌握,此即人類之所以為人類之故。
且看原始生活中之民族或古代之人亦有再生,即佛教所說之轉生而信以為真者,
亦是當然之事。於印度認為階級身分之級別屬人類本來之物,以再生為標準而為等級
區別,以奴隸為一輩子之民族,藉以誇示種族之優越性。
像這樣,不問文明人或原始人,只要是人,惟有此生此世生存於此世間之想法,
實在無法感覺出人的生存之意義。於是設法祈求自己之存續並加以期待。可是人並不
能期待肉體之存續,因此而有靈或魂等精神上之實在之追求,且以此之存在而信之。
尤有進者,與此靈魂不滅之信仰,反而轉至靈魂所寄託之肉體,以為死後靈魂會回歸
肉體而保存肉體之想法,因而有製作木乃伊之民族。此種生存之存續之觀念,亦是印度
之輪迴觀之根據。
茲者,輪迴係生物生死所經之過程,經過各種不同世界之循環之事,正有如車輪之
迴轉無窮盡一樣而名之。梵語samsara即「輾轉」或「移換」之意。印度以生物
之移換稱之為六道。亦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等。
於佛教而言,此類之世界稱為迷之世界,或苦之世界,此謂之六道輪迴抑或生死輪迴。
然者何以在這樣世界輪迴轉生?蓋一切依過去之善惡為業因,而現在之善惡為業果;
現在之善惡之業因,又將成為未來之善惡之業果之因果報應之理所致之故。譬如造惡業者
墜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趣;守五戒而以人間生活為願者則生於人間世界;至造業者
則可生於天上界。惟者,果報有依業因之性質而定其限界,一定期間已過,依其世界之業
因而轉生於別的世界。
所以將此輪迴之業因加以切斷即可出離六道,而不再出生於苦的世界。並且如有意進
入悟的世界則可依佛陀之教說而修行,以斷除迷苦之根本即煩惱。
不過大乘佛教以為只是自悟並不是真正之悟,而強調利他以完成自利。易言之,
真實之自悟在乎護他、利他,并救度迷的眾生入悟才是。
如此能以救護眾生而入悟之道,自己能自利自護而入悟者,既能護他(利他)
且自護(自利)。
是以就此而言,不可以僅安住於悟的世界,也要在迷的世界以度眾生入悟,
此乃自悟者悟道之完成,即為梵行已立,不受後有,亦即不再受生死輪迴之拘束
,即「不住生死」,或不受涅槃之束綁,即「不住涅槃」之謂。即所謂真實之大
澈大悟所主張、所強調之「住處涅槃」。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訕謗聖賢。
釋義:對於古聖先賢,不能夠恭敬地崇奉,競敢任意地譭謗。
說明:有兩種人喜歡戲侮譭謗聖賢,一種是因為自己的愚癡,不知道聖賢偉大的教化,
對世間有深遠的影響,這種人就像躲在甕裡面從甕口看天,卻埋怨天空為什麼那麼小。
另外一種是世智辯聰的人,仗著自己的聰明辯才,煽動蠱惑他人譭謗聖賢,這種人就像
是在水中捉月亮一樣,徒勞無功;而聖賢是不會因為他們的煽動蠱惑別人譭謗,
而受到任何影響。
儒、釋、道三教都是正法,同為千萬年來一切有靈性的有情生命的眼目,也是真理的準繩。
為什麼那麼地愚癡,去譭謗聖賢,造下來生墮入地獄的惡因呢?
至於經典、書籍和字紙,乃是聖賢的精神所寄託,作賤經典、書籍和字紙的人
,與訕謗聖賢的罪過相同啊!
|
『人生哲理典故』 |
奇貨可居∼此奇貨可居∼
「奇貨可居」一詞乃出之于此典故,乃特在此標出以供參之也。凡自地掘出之物入其
手嘗視之為奇貨而珍藏之是其原意。故作為商場之用語。然者,戰國時代之大商人呂不韋
以人為商品作譬而言奇貨可居乃此詞之所以流通於世之濫觴也。
呂不韋者,陽翟大商人也。嘗週遊列國,販賤賣貴,故而大獲其利,家財千金。
彼有朝一日前往趙國行商,獲悉秦國將子楚送往趙國為人質之事。子楚乃秦太子安
國加之側室所生。
安國君有子二十餘人,當時子楚之母夏姬失寵于安國君,是故以子楚為人質而送交于趙。
然於此期間,趙猶多次遭秦國攻擊,以致趙不甚優遇子楚。
其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行商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乃往見子楚說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為太子,竊聞國君寵幸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
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
今也呂不韋好殆總得設法使計使華陽夫人得子,不韋因而央託華陽夫人之姊說夫人曰:
「吾聞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今夫人事太子甚愛而無子,夫在則重尊,夫百歲之後
,所子者為王,終不失勢,所謂一言而萬世之利也。今子楚賢,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
夫人誠於此時拔以之為適,夫人則竟世有寵於秦矣。」
華陽聞之,深以為然,承太子閒,從容言子楚質於趙者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
乃因向安國君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宮,不幸無子,願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託妾身。」
安國君遂許之,乃與夫人刻王符,約以為適嗣。並請呂不韋傅之。子楚從此名譽益盛於諸侯。
此乃呂不韋架橋以度之手法,使子楚登上皇太子之位,而自身亦大獲其利,蒙上提拔,
此即以子楚為奇貨而譬喻之典故也。
|
『張公藝百忍集』 |
公藝有一位外鄰,名叫楊廉,考上秀才之後,連續十次會試不中,心中自想,一定是行為有過失的關係。
有一天,專程前來叩問公藝,有關改過遷善的方法。
公藝說:「請將您的行為據實告知。」
楊廉說:「我自小讀書,曾犯有口過,說人長短,侮慢聖賢及師長。經常自恃文才厭棄朋友,
私自取財,不惜字紙。事奉父母不誠敬,與兄弟計較利益。見到他人父母姊妹就打比喻取笑人,
見到美色就起淫心。驕縱奢侈,對衣物食用太過浪費,隨意殺害生靈。唆使他人訴訟,阻止他人行善。
我真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枉費我讀聖賢書,於今回想起來,真是後悔不及,這是我心中的實話,
希望先生能賜教,改過遷善的方法。」
公藝說:「讀書人犯此病的不少,楊君既然知道錯了,想要改過以挽回天意,實在是大幸啊!
古聖曾經說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正是此意。世人走在迷途的很多,一生糊塗過日子,
未能覺悟,醉生夢死。如果楊君想要痛改前非,必須先從五倫的基礎做起,接著誦讀《感應篇》、
《陰騭篇》、《覺世經》,依其中所述的方法去做。從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而久之,
必會獲得吉慶,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了。
佛經說:『一世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楊君既然知道過錯,可將以前所做的壞事,編集成冊來勸導人
,不難將罪過懺除。改過要有『破釜沉舟』的精神,有如聖人所說:『死而後已。』就是了。」
楊廉謝過公藝的指教之後,辭別回家,依法修持三年之久,每逢考試就參加,後來中試晉為吏部侍郎
,這印證了楊廉改過向善,回頭是岸的效果。
這是張公藝「勸人改過,導人以善」,為第七十六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以德培人厚,明心一點舟;
洋詳如發育,吏部侍郎班。
|
因材施教 作者:丁乾 |
每位父母應該了解子女的潛力,孩子將來才能依他自己的方式,在最好的時機達成願望。
每個人都有天分,具備潛能。在學校成績較差的學童,或許天生對機械很在行,
或是位優秀的廚師。
因此,了解子女的專長和性向,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應多留心子女的天賦與才能,鼓勵子
女為社會謀福利,實現自我理想,依據孩子的心性,培養訓練日後謀生的專長。
有關佛陀的本生軼事中,有一則啟發性的故事。
世尊曾是位有名的老師,他傳授知識,指導一些領悟力較高的學生。當時幾乎沒有高等
學校,教學績效良好的老師習慣短期留宿一些學生,分別教授藝術、語言及其他重要科目。
授課以道德修養和宗教知識為主,並傳授如何成為一個律己守法的公民。
世尊觀察到一位學生,讀書不得要領,他只關心日後就業問題,世尊為此感到憂心,
卻不給學生任何壓力,相反的,另行設計一套方法期使學生能夠具備謀生技能。
有一天,世尊召喚這學生來到辦公室,和氣的告訴他已學有所成,此刻應是他自行創
業或投入職場的最佳時機,隨之,世尊教導他一個有力的口訣,以備不時之需。學生感謝
老師傳授,滿懷希望及信心,拜別了老師。
他認真工作,並潛心練習老師所傳授的口訣,這口訣會隨著不同的狀況,而有不同的涵意。
有天晚上,他睡在屋外,聽到附近有人挖地的震動聲。他驚訝地醒來,開始背誦口訣,
誦詞是:「挖呀挖!你究意為何而挖?」聽到這聲音,挖洞的人立即丟掉工具趕快逃走了。
他覺察到屋外的異樣,起身出去查看究竟,卻意外發現一個金幣盒。原來,小偷將前晚
偷來的金幣埋在土裡,剛才正想把埋藏的錢挖出來,一聽到誦念聲嚇得魂不附體拔腿就跑了
,年輕人很幸運擁有這些金幣。
國王耳聞這位年輕人有一套殊勝的口訣,一吟誦即可趕走盜賊,於是聘請他擔任貼身護衛。
年輕人受到激勵,勤奮地堅守工作崗位。國王要求年輕人傳授口訣,以應不時之需,
年輕人爽快告知,國王謹記在心。
後來,軍中有位將領欲行刺國王,篡奪王位,他收買了理髮師,責令他為國王刮鬍子時趁機割斷
喉嚨。翌日,理髮師帶著工具欲替國王刮鬍子,他先用石頭磨利刮鬍刀,國王恰巧吟誦口訣:
「磨呀磨!我知道你為何磨刀。」
理髮師嚇了一跳,雙腿發抖,跪地求饒,並說出實情。國王馬上將這位將領判處死刑
,並調升年輕人接替。
可知,父母師長若能盡心了解孩子的性向及潛在天賦,因材施教,要培養孩子成為良善、
正直公民並非難事。父母切忌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在他們身上,而應該給予鼓勵與支持,
孩子自然能夠發揮才能,展現最大的潛力。
|
『輪迴轉生 |
二○○八年三月十六日,臺灣的措嘉師父在拜見白瑪程列
活佛時,恭詢其父之轉生。
活佛言:「你父親死時眷念一個親人,已墮入惡道。」
措嘉師回想父親非常孝順故問:「是我奶奶嗎?」
活佛言:「不是。」
又念其父母甚是恩愛,故問:「是我母親嗎?」
活佛言:「不是。」
「是我哥哥嗎?」
活佛言:「不是,所掛念者乃是一親眷。」
「是我哥的幼子嗎?」
活佛言:「不是,乃十六、七歲之女子。」措嘉師竭力回憶,但想不出是誰。
活佛又說:「你家門前有一條路,路對面有一個院子,院中有片小樹林。
實際是否如此?」
措嘉師說:「老家的確如此。」
活佛說:「你父親已於該樹林中生為一鳥。」
措嘉師此時忽然想到自己的妹妹,
就問:「我父親眷念的人是我妹妹嗎?」
活佛言:「是的。」
「我妹妹現年二十八歲,父親死時我妹妹正是十六、七歲,但我只想到妹妹現
在的年齡。哎呀,沒想到我父親捨不得的人是妹妹。」
之後,措嘉師為父親做了超度法事。
|
生前執著
死後也難解脫 |
四五歲時,我遇見過一次神,此後若干年,雖影影綽綽有過數次常人見不到的朦朧印象
,卻因未看清楚,也只當自己眼花了,沒太當回事,直到十歲左右時,又發生了一件奇事,
因為看得清清楚楚,印象深刻,至今仍記得清清楚楚。
時間大約在一九五五年前後,社裡(記不清是初級社還是高級社)要辦托兒所、
敬老院、產院等,我母親被抽出來學接生,住到產院裡去了。
所謂產院,實際是一家地主的院子,地主家老兩口都去世了,獨生女也嫁了人,
家裡再沒人,空出來的院子便做了社裡的產院。我和姐姐都上學,放學後也跟母親住。
一天夜裡,月亮很亮,照在窗上,那時鄉下還沒有玻璃,窗上糊的白紙,不透光,
卻透亮,屋裡都亮亮的。
不知怎麼,我醒了,剛一睜眼,就見腳下靠牆的地方有兩個黑影一閃,很快分開,
向兩邊牆角處黑暗裡躲了。我有點心跳,卻懷疑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就屏著氣,
悄悄地半閉著眼,睜一點小縫兒看著。
等了一陣,右邊的小人兒出來了,試探著走了幾步,又站住,能看清是個男的;
左邊的小人兒見沒事,也悄悄過來了,能看清是個女的,頭上包著那時流行的四方巾,
對角一折,成三角形系在頭上,腦後還有個圍巾尖。
兩人身量都不高,頂多也就二尺,男的比女的還稍高點。雖然個頭都似一兩歲的小孩
,卻顯然是成年人的像狀,絕不是孩子。兩人都很小心,試試探探走一步,停停,
見睡的人沒動靜,才再走一步。
看樣子他們也挺緊張,隨時準備逃,準備往黑暗裡躲藏。兩人從我被子兩邊過來
,女的走我姐姐身旁彎腰看我姐臉;男的走到我肩膀旁,先站著看女的那邊
,後也彎腰查看我的臉。他們先往上走時,我一直在眼縫兒裡看著,心雖跳,
但還能撐得住,到他彎腰往我臉上瞅時,我再也撐不住了,「媽─ ─!」
一聲叫,急忙用被子蒙了頭。
那一聲把母親和姐姐都驚醒了,母親忙問我怎麼了,我只在被子裡抖,直覺得那
傢伙還在往我被子裡鑽,來不及解釋,只一個勁地喊:「點燈!點燈!媽快點燈!」
那時沒有電燈,只有煤油燈。
燈點著了,母親又問,我卻怕嚇著母親,不敢說,只撒謊說我要尿尿。母親讓我去尿
,我看看地下,煤油燈只有黃豆大點火苗,地下仍黑洞洞,那裡敢下去。母親催了幾次,
我又說尿尿沒了。母親要吹燈,我害怕,便不讓吹。母親覺出我的異樣,問到底咋了
,我就是不說,只問:「我和我姐姐不在時,你想我們嗎?」一句話未完,眼淚便水
一樣下來了。因為我認定了,那鬼是來拉我和姐的,我和我姐怕是死定了。
因為怕嚇著母親,便沒有再說什麼,母親吹了燈睡了,我卻用被子蒙著頭直到天亮
。天亮後才覺得不那麼害怕了,試試身體各處,似乎和先前沒什麼兩樣,找不到馬上要
死的徵兆,才懷疑起來,想自己未必就一定死。
過了些天,一切都似乎正常,心情才漸漸平靜下來。母親還記著這事,慢慢問我,
我才把自己的所見告訴了母親。
說到那兩個黑影兒的形狀,母親說,正是那家地主老兩口,說他們死時,穿的就是
那麼個樣子。母親給我寬心,說老兩口是來看他們的房子的,不是來拉我的,我不會死。
我便覺不好意思,同時卻奇怪,我並沒有見過老兩口死時的樣子,看來這世上真的有鬼魂。
|
「封疆大吏如何躲過了生死大劫?
作者:洪熙 |
清朝雍正年間,有一位封疆大吏叫方觀承。因一位總兵遲誤軍機,他為此受到牽連。
按照軍法,他應當被斬,但最終,他獲得皇帝的赦免,躲過了這場生死大劫。
方觀承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因為《南山集》一案受到牽連,充軍邊塞黑龍江。
方觀承和他的哥哥因為年齡幼小,被免於流放。他們寄居在南京的清涼山寺,
由僧人接濟他們。兄弟二人每年都要步行跋涉千里,來往於黑龍江和南京之間,
到塞外探望父親,早年的生活異常艱辛。
西湖卜卦接連應驗
有一年,方觀承到達杭州西湖,他看到幾十個人圍著算命先生央求算卦。
算命先生無意中瞥了一下方觀承,就忽然離開卦桌,走出來向他作揖說:
「哎呀!貴人到了!」方觀承以為算命先生在捉弄他,於是一本正經地說:
「先生,我又不算卦,您別取笑我了!」
算命先生仔細看他的相貌,說:「先生,這兒不是說話的地方。」他收起算命的家什
,請方觀承到小廟裡坐談。算命先生說:「我闖蕩江湖幾十年,看了多少面相,
從沒有看走眼。」
算命先生看到他臉上官星已經透亮,於是為他詳細地說道,哪年他會做官,
哪年又會升任總督。只是有一樣可惜,就是他不能善終。算命先生送給他二十兩銀子,
建議他趕快進京,以順應機緣。
方觀承不知他的姓名,也不知將來如何報答他。算命先生不肯說出自己的名字,
只是說:「他日,您當陝甘總督時,如果有總兵遲誤軍機當斬,拜託您千萬留意拯救
,這就算報答我吧。」
方觀承北上之路幾經挫折,先是行李被盜,後來又凍倒在白河的古寺外,
幸得僧人相救才活下來。後來方觀承來到北京東華門以為人測字謀生。
一天,恰好平郡王福彭的轎子經過東華門,他隔窗看到招牌上的字,覺得書法不錯,
就請方觀承跟著他到王府當書記員,成為王府的一個幕僚。因他書法出色,王府的對
聯帖子都由方觀承書寫。
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平郡王福彭擔任定邊大將軍,奉命出征準噶爾,
方觀承作為謀士跟隨平郡王一起出征。後來,雍正皇帝臨幸平郡王王府,偶然看到一
幅對聯,就問是誰的手筆?平郡王說:「是我府上的一個謀士,名叫方觀承。」
雍正帝當即召見他,命他擔任內閣中書,相當於在現代的國務院任職。
後來的發展,還真應驗了算命先生的話。得益於皇帝的知遇之恩,不到十年的時間,
方觀承就升到了封疆大吏,出任陝甘總督。方觀承顯貴後,派人到白河修繕古寺以報答
僧人的救濟之恩。
行善救人化解災難
就在方觀承擔任陝甘總督時,果然某總兵因遲誤軍機當斬。方觀承想起算命先生的話,
為了報恩,他極力為總兵求情。事後,他才知道這位總兵就是算命先生的兒子。
當時,算命先生預言他不能善終,為此方觀承經常擔心自己難逃大劫。等到他擔任直隸總督時
,他請教算命先生躲過大劫的辦法。算命先生說:「向來定數難違。除非你做了天大的好事,
拯救了千萬人的性命,您若能感動上天,才有可能化解這場災難。」
方觀承就想如何能救下那麼多人呢?於是,他翻遍卷宗,發現直隸的上報稱:每年流民死在
路上就多達數百起。於是,他就想著設立留養局,專門救濟這些流民。方觀承拿定主意,
就準備動手實施。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算命先生看到他,就作揖恭喜:「大人滿面紅光,一定是做了無比大的
功德,不僅可以免遭刑戮,後代子孫也會顯貴。」方觀承也很吃驚,他只是剛決定,還沒正式實
行呢,福報就已經跟上了。由他設立的留養局,拯救了很多孤苦無依的百姓。
之後有一年,陝甘軍營發生事變,兩個巡撫、一個將軍都被正法,按軍法方觀承也應被連坐
處死。皇帝特意下旨,赦免了他。
在方觀承早年坎坷的一生中,他因別人的善渡過了艱難的時刻,又因自己的善行躲過了生死
大劫。他拯救別人的性命時,冥冥之中,上天也在挽救著他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