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六祖惠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提示,
若有不甚透徹心性真諦者,恐修之乏力、亦乏益乎?
帝君答:沒有那麼嚴重,因為在實修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進展或體悟。
林生問:此四句簡明扼要,人人一看便知道,然知道歸知道,若只知字意卻不行,既未真修,
怎能令心性恆持清淨呢?既不用此心,已完全失去成佛之作用乎?
帝君答:此乃現今修行人的通病。因為知道正法實修方法的人,本來就不多,所以有明師難遇之說,
加上一般人忙碌於名利,或好逸惡勞,或喜走捷徑,不肯安心拾級而修,所以,即使知道修行有很多好處
,最後卻依然故我,以凡夫之身結束一生。
其實,修福報需要投資時間與錢財,修功德只需要投資時間來修心,但二者的成果卻天壤懸隔,然而,
絕大部分的人都熱衷於修福報,對修心卻推三擋四,所以輪迴無有止境也。
林生問:修須能徹底做到心行合一堪竟功,然若無法使心常恆持清淨者,也就難臻明心乎?
可鑑欲臻入『明心見性』之心境,亦實不易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的道理,就如同種植稻米的過程,也要經過選種、播種、育苗、犁田、插秧、
施肥、除草、灌溉、收割……等步驟。修行者若能按照持戒、修禪(定)、修慧(內觀)的方法實修
,一定會有所成就,只是現今之人,能做到持守五戒的都寥寥無幾,還談什麼禪定、智慧?
林生問:得煉達何心境,才能使心性止於靜、止於定、止於清淨、自在、而不隨意亂動心性乎?
帝君答:須修持到破身見、破戒禁取見、破疑、去貪欲、去嗔恚、除色界愛、除無色界愛、
去我慢、降伏掉舉、去無明等十項結縛。
林生問:道途平坦亦崎嶇,然紅塵俗世亦深藏不少善知識,故亦不乏有究心而孜孜不倦於勤修不怠乎?
帝君答:然也,這些人大多低調、喜歡離俗塵而修,不喜歡攀緣、論是非。
林生問:自性本天真、寂靜,然得臻何心境始能容一切加諸於身心之諸般考驗而不動性?
帝君答:簡而言之是達到「無我」的境界。
林生問:當見一切人事物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乎?
帝君答:可以這麼說。
林生問:真修者應於見到任何人、或任何時遇,對於他人是非善惡都視如不見(喻同有大忿怒、
大恐懼、大憂患、大好樂都能不動搖),這才是真正的自性不動搖乎?
帝君答:當然,不過這需要累積多世的福德資糧,才能修得,不是一蹴可幾的。例如以「大恐懼」
而言,不論任何時、地,任何危難,即使會有生命危險,也都不會心生恐懼,這已經是四果阿羅漢
,才能達到的境界。
林生問:有者修定之時,連身子也不曾移動一下,但當開口之時,便總喜歡道他人好壞、長短、是非,
何以卻與真理背道而馳?
帝君答:一般而言,這種極端情形不會發生,因為能修「定」的人,多少也會知道修「慧」,
只是層次上有所不同。
例如,有一位在家居士修習禪定數十年,他以「佛隨念」念「佛陀」的方式禪修,獲得深厚的定力,
但黏著定力而不自知。十年前他不幸罹患骨癌與淋巴癌末期,他才發覺自己還是會發脾氣,未得究竟。
在醫生放棄救治的情況下,他接受道場比丘教導,修習「不淨觀」,觀察名、色,開發智慧,雖然病
還沒好,但心已自在,且生存至今十餘年。
「禪定」屬於實修,真正有實修經驗的人,不會喜歡道他人好壞、長短、是非。但是只修名相的人,
則與凡夫無異,愛道人是非、長短乃是正常現象。
編者註:「佛隨念」是修習禪定的四十種所緣之一。
林生問:有者持經、念咒時諸般定靜、有禮、待不讀經念咒而開口、處事、待人之時,卻不懂恭虔
、尊敬禮數,完全變一個十足迷昧、全無修涵一般,此屬多重性格、或居何心態使然?
帝君答:一般而言,這種現象很常見,因為許多人持經、念咒是為了有所求,有者求身體,有者求事業
、家庭、子女……等,「求」屬於貪,是不善心所之一,所以不會因此變得更有修養、更有謙卑,
反而容易有恃無恐,認為我有持經、念咒,仙佛就應該保佑我,卻不知反省自己德行夠不夠,
因此,會有偏差言行出現。
許多人追求誦經功德,但其實經典是仙佛說法的內容,所以,正確的經典應用,第一步是要讀經(聞慧),
第二步瞭解經意(思慧),第三步依經內方式實修(修慧),才能真正受益。就像修車技師養成過程,第一步是要
研讀有關車輛的構造、原理、零件……等(聞),第二步融會貫通(思),第三步實際拆裝修理訓練(修),
才能成為一位專業的技師,如果他只是每天唱誦車輛的構造、原理、零件……等
,那永遠都學不會車輛修理的。
林生問:人會違戒律、或患諸惡業,莫不由起私欲而衍生貪愛、執取而來乎?
帝君答:大體而言,是如此沒錯,所以佛陀入滅前說:「以戒為師」,就是要世人以戒律為老師,
以戒律為引導,才不會造惡因得惡果。
不過,有些人犯戒不是出於貪愛,例如,有人被蟒蛇攻擊纏縛,持戒者為了救人不得已而殺了蛇
,則救人有救人的功德,但殺蛇一樣違犯殺生戒,只是善惡比例不能等同視之。
林生問:人性本清淨,皆由心起諸慾而迷惑,於是妄想、邪念生焉,讓念波斷續不歇,
才將本來如如自性層層覆蓋住乎?
帝君答:然也,所以要透過修行,方能身心自在。其實,修行的目的不是在減少身體的痛苦,
而是減少內心的苦,因為內心的苦比身體上的苦更嚴重。
林生問:人若不起妄想、或動不動就起分別對立之種種執念,則本來真如佛性自然清清淨淨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道理。
林生問:道德經云:『慾望愈多,煩惱愈重,後患也愈難收拾;不如清心寡慾,簡單純樸,
反而能回復到原來的智慧與真性乎?』
帝君答:然也,慾望就像鹹水,愈喝口愈渴,愈渴愈想喝,當慾望滿足後,它還是會一再出現,
而且一次比一次強勁,最後無法收拾。
林生問:人之寶貴,貴在人人本俱有一顆永不生滅毀壞之真如佛性。人人唯有藉修行而能及時滌淨塵垢,
使心燈早日恢復光亮、展現大慈大智大愛而無止盡乎?
帝君答:人之寶貴,貴在得人身時,因為娑婆世界是最佳修行道場,所以,只要依正法而修,
自然有機會證得最高之道果。
其實,一個人會想要布施,想要持戒,想要坐禪,想要經行,想要去寺院,是因為過去世已經做
過無數無數次,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不需要人強迫。所以,如果還沒有這種習慣的人,
這一生就要精進培養,為解脫鋪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