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7年一月號 第253期 |
<目次> 聖訓暨金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人間的智慧/奉旨著作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點燈祈福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健康養生/武國忠 克服缺陷/丁乾 香港小姐的轉世 沒有修行的和尚 蠎蛇轉世為人
|
『虛原聖訓』 聖筆 王生 扶 |
本堂司命真君
降
二○一七年十月廿六日
歲次丁酉年九月初七日
詩曰:樓下街頭賣菜翁
一聲蘿蔔一聲蔥
收攤盤腿修禪定
不再人生一場空
聖示:吾今日以「在家修行」為題,供世人參悟。
在家修行 世間人接觸宗教一段時間之後,常會出現一種心態:就是既想解脫又想享受人間五欲。
因此,佛陀為無法出家的在家居士,提供了兩全其美的方法。
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於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有一位年輕的婆羅門,名叫鬱闍迦,來詣佛所,禮拜佛足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 「世尊!在家居士,有那些方法,才能讓自己這一生安穩,這一生快樂,又有那些方法,可以使自己
的下輩子安穩,下輩子快樂呢?」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
有四種方法,可以讓自己這一生安穩,這一生快樂:
一、努力具足: 不要幻想一夜致富,或眼高手低,好吃懶做,而應該勤奮工作,靠自己的能力維持生活,
例如從事耕種、教職、做買賣、受雇工作、當公務員……等。
二、守護具足: 適當儲蓄,保管好自己的錢財,不要隨意揮霍、玩樂,胡亂投資,染上賭癮、毒癮,
或輕易被詐騙,恣意讓名牌掏空荷包。
三、善智識具足: 交往正直、誠信、有智慧、有善心的朋友,因為當自己有困難時,這種朋友會開導、鼓勵、幫助我們。
對於酒肉朋友,或是愛坑矇拐騙,吃喝嫖賭的人應當遠離。
四、正命具足:
從事正當的工作謀生賺錢,不要從事需要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的工作,並且量力為出的花用所賺的錢財。
佛陀又告訴婆羅門說:
有四種方法,可以讓自己的下輩子安穩,下輩子快樂:
一、正信具足:
對於佛陀、正法、僧伽有堅定的信仰,並且擁有正確的見解,不隨便迷信,也不要受邪教的迷惑動搖。
二、持戒具足: 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持守五戒的人,有慚愧心,不會作惡事, 因此心中坦蕩蕩,內心寧靜安樂,不用每天擔心所作惡行有一天會東窗事發,受人唾罵或受法律制裁。
而且持守五戒者,即使今生沒有解脫或升天,下一生也不會墮入三惡道,至少還可以得到人身。
三、布施具足: 離開慳垢之心,常行布施的善行,最好可以親手施與,以喜樂之心捨施,以平等之心行佈施,
尤其是對寺院、出家僧人的布施,更要善加把握機會,因為如此可以增加無量的福報資量。
四、智慧具足: 一位在家居士要常常聽聞佛法,在有限的時間和饋鬧的環境中,也要如實修行禪定和觀禪,
對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確實了然於胸。 佛陀所提出的這些作法,都是在一般人的能力範圍之內,不需要求神、算命,也不需要透過繁文縟節的
宗教儀式,可說既中肯又實在,世人只要一一實行,不但這一生安樂,連下一生也能確保安穩快樂。 |
『經典的智慧』 聖筆 王生扶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七年九月三十日
歲次丁酉年八月十一日
詩曰:心迷何以識天書
浪死虛生兀自哭
短短人生塵務繞
為誰憔悴為誰孤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四三章
大業分別經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觀念眾所周知,但因果業力的實際運作卻是非常的複雜 ,即使是有神通力的修行者,也不一定能看得清楚、完整,因果業力更非世人所想像的單純,
也不是一定能立即因緣成熟而受果報。所以修行者應多深研「緣起」的法則,才不會落入迷信的窠臼。
在《中阿含》第一七一經/大業分別經中記載: 有一次,外道出家人哺羅陀子,向尊者三彌提說,佛陀曾當面教授他:「身、口二業是空虛無用的, 唯有意業(心理行為)才是真實的。或者有一種禪定,比丘如果入其禪定的話,就無所覺(不會有所感於
其他的事物)。」
三彌提乃斥其為誣謗,並不是佛言。尊者大周那聽後,盡告阿難, 並一同前往問佛。
佛陀對阿難尊者說(業報有四種情形):
「阿難! (1)或有一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此人不離惡、不善護自已的身口意,
身壞命終,反而轉生善趣、天界中。
阿難! (2)或有一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有正見,此人離惡、善護自已的身口意,
身壞命終,卻轉生惡趣、地獄中。
阿難! (3)或有一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此人不離惡、不善護自已的身口意,
身壞命終,轉生惡趣、地獄中。
阿難! (4)或有一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有正見,此人離惡、善護自已的身口意,
身壞命終,轉生善趣、天界中。
(1)阿難!若有一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此人不離惡、不善護自已的身口意, 身壞命終,反而轉生善趣、天界中者,若有修得天眼的沙門、婆羅門,看見而生起念:『確實沒有惡業,
沒有惡行的果報,為什麼?因為是我親眼所見。』 (2)阿難!若有一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乃至有正見,此人離惡、善護自已的身口意,
身壞命終,反而轉生惡趣、地獄中者,若有修得天眼的沙門、婆羅門,看見而生起念:『確實沒有善業,
沒有善行的果報,為什麼?因為是我親眼所見。』
……(略)……
阿難!若有天眼的沙門、婆羅門這麼說:『確實沒有惡業,沒有惡行的果報。』這樣,我不同意他的說法。
若他這麼說:『我看見此人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者,我看見此人不離惡、不善護
自已的身口意,身壞命終,轉生至善趣、天界中。』這樣,我同意他的說法。
但,若他這麼說:『確實,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者,身壞命終後,全部都會轉生
到善趣、天界。』這樣,我不同意他的說法。 若他這麼說:『凡與我見解相同的就是正見,凡與我見解不同者,他們的智慧就是錯誤的。』
這樣,我也不同意他的說法。 凡他只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發現之處剛毅地,極力固執地說:『這才是真實的,
其它都是虛妄的。』這樣,我也不同意他的說法。
為什麼呢?阿難!因為,如來知道那個人是不如法的。
……(略)…… 阿難!若有一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乃至邪見,此人不離惡、不善護自已的身口意,
身壞命終,反而在現世中轉生善趣、天界中。(有如下原因)
(1)或復因未來世才會受報的緣故,所以他不以此因、不以此緣(指惡因緣)之故,身壞命終
,轉生善處天界中。 (2)或復宿世曾經作過善業,應受生於善趣的善報尚未享盡,他以此因、以此緣(指善因緣)之故
,身壞命終,轉生善處天界中。 (3)或復臨死時生出善心(造臨死善業),心所都與正見相應,他以此因、以此緣(指臨死善業)之故
,身壞命終,轉生善處天界中。
……(略)……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敘述有的人遠離十惡業,死後或生天界,或生地獄的,也有的人不離十惡業,死後或生天界, 或生地獄的。這是因為因果業報很復雜,並不是一般人有能力完全辨別清楚的,所以不能以看到表象
,就驟下論斷,否則就容易出現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的謬誤。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七年十月七日
歲次丁酉年八月十八日
詩曰:梧桐落葉報知秋
打坐觀禪樂忘憂
欲獲豐實深道果
當前奮進不容休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四四章
慳經
在歷史的恆河上,家財萬貫者如過江之鯽,然而有些人因為生性慳吝,對自己、對別人都一毛不拔
,因此,雖然很富有,但所過的生活卻與窮人無異,乃是名符其實「貧窮的財主」。這是因為心理偏差,
所以過著偏離「中道」的生活。
其實享用福報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譬如佛陀也曾接受許多美食、精舍的供養,那麼錯在哪裡呢?關鍵就在於
是否有「貪執」、「黏著」的心。
在《雜阿含》第一二三二經/慳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波斯匿王來拜見佛陀,稽首佛足後,退坐在一旁,對佛陀說:
「世尊!此舍衛國有一位長者,名叫摩訶男。為多財的巨富,積藏黃金八百萬金,
白銀珍寶更是不可計數。
世尊!摩訶男長者有這麼多的財富,然而卻吃粗碎的米,食豆羹(粗劣食品),食腐敗之薑,穿著粗布之
衣、單皮革的靴,乘坐羸敗之車,戴樹葉做的帽子。且從未曾聽聞他供養佈施給出家人、婆羅門,也
不憫恤貧苦、行路困頓,及諸乞丐者。
自己都是閉門吃飯,避免出家人、婆羅門,窮人、路人,和諸乞丐等人看到。」
佛陀告訴波斯匿王說:「這種人並不是正道之士。得到財富,自已不受用(得不到利益),也不知供養父母
,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憐恤僕人,布施給有德性之人。同時更不知隨時供養出家人、婆羅門,種植
福田,崇向勝處,長受安樂,未來得轉生天界等事。
得到財富,而不知廣用,獲取最大利益。大王!就好像在曠野的湖池裡,雖聚滿水,但是卻沒有人受用,
取來沐浴、飲用,就會在湖澤中煎熬消盡。像這樣愚癡的凡夫,得到財富,不會廣於受用,發揮最大利益
,就如同那池水被浪費一樣。
大王!有一種善男子,得到財富後,能夠快樂的受用(得到利益),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家用,扶助宗親眷
屬,憐恤僕人,佈施給有德性之人。也能時時供養出家人、婆羅門,種植福田,崇向勝處,未來得轉生天界。 得到財富後,能廣受用,就能加倍發揮利益。譬如說,大王!在聚落城牆的遠處,有一個池水,澄淨清涼,
樹林蔭覆,可以讓一個人、眾人、甚至禽獸享受快樂。如是善男子得到財富後,能夠自供快樂,供養父母,
乃至種植福田,而廣收最大利益。」
……(略)……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在此經中佛陀將人的財富譬喻為池水,是無常、總有消失的一天。若得到財富後,不知自己適當享用,善加布施,
累積未來修行的福報資糧,就完全是浪費資源,也得不到福報的利益。
那要如何利用今生的福報來修行,創造未來生天、解脫的善因呢?方法就是要懂得正確的迴向。當一個人做了任
何善事,就誦讀下列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以此功德,為作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享功德分。
如此,未來世受善報時,就會將財富布施於寺院、廣行善德,再增添福德資量。若是沒有迴向時,
未來世受善報就有可能將財富用於花天酒地,或是吃喝嫖賭,增添造惡業的機會,而墮入三惡道。
編者註:佛陀時代「摩訶男」是菜市場名,此經中的摩訶男與另一位持戒、愛布施的學佛居士摩訶
男是不同一人。
|
『人間的智慧』 聖筆王生扶 |
陳希夷仙翁
降
二○一七年十月廿八日
歲次丁酉年九月初九日
詩曰:隴中小道露沾泥
霧漫峰巒溢紫霓
大肚寬仁如碧水
從容淡定養心脾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八章
處事遲而不急,大器晚成;
見機決而能藏,高才早發。
白話:
遇到問題能夠從容鎮靜、不急不躁,這種人往往大器晚成。臨事能夠當機立斷,又不急於顯露,
這種人往往才能高且年輕就得志。
說明:
「處事遲而不急」是指遇到事情能沉著從容,謀定而後動,以留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與餘地。「遲而不急」
不是慢吞吞或做事慢半拍,而是指有定力、有學養、有人生體悟的智慧,否則遇事就躁動不安,自己先亂
了方寸,自處且不暇,如何能夠治事呢?
例如歷史上記載的漢王劉邦,為人謙沖求全,知人善任,沉著鎮靜,所以遇事能忍辱負重,加上擁有蕭何、
張良、韓信、陳平等人協助,最後能轉劣為勝,一統天下。反觀楚國貴族出身的項羽,雖然其性情爽朗,
用兵神勇,是令人見之即畏懼三分的英雄豪傑,但其脾氣暴躁,目中無人,優柔寡斷,具有典型「不耐煩
、愛詭辯、無毅力」的個性,因此,最後的霸主不屬於他。
《易經•繫辭》云:「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意思是說:禍亂之所以發生,是以言語做為途徑。君主出言不慎就會失去臣子
,臣子出言不慎就會惹禍上身,機密大事不慎洩漏就會造成危害。故君子謹慎守密而不隨意出言。」
所以臨事能夠當機立斷,又不急於顯露者,這種人往往才能高且年輕就得志。
例如在正史上記載的周瑜是「聰明秀出為之英,膽略過人為之雄」,加上其為人之道德高尚,可以說是一
位有德、有才、又有風度和朝氣的人。論其風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將,比那些粗莽武夫更優雅高致,
是一個風雅超群的人物,而且他能舉賢薦能,謙禮忠君,性度恢弘,又能在弱冠時為開國的東吳立下
汗馬功勞;在赤壁力挽狂瀾立下頭功,所以能夠年紀輕輕就得志風發,即是甚佳之例子。
|
陳希夷仙翁
降
二○一七年十一月四日
歲次丁酉年九月十六日
詩曰:流光易逝不商量
對鏡噓嗟眼目茫
又是一年霜露重
人生幾度過重陽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九章
有能吝教,己無成子亦無成;見過隱規,身可托家亦可托。
白話:
有能力而不肯教人,這種人未來不但沒有成就,子女也不會有成就。見到別人的過失,能夠暗中規勸
,給人留面子,這種人心存厚道,可以身家相托。
說明:
《論語》中記載,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有心求學,
即使只準備極薄的一束乾肉上門作為拜師的禮物,我從沒有不教導他的。」因為這種教學熱誠,
所以孔子的學說能夠源遠流長,甚至子孫輩出數千年。
「自私」是人的本性,因此造成許多技藝,有者只傳兒子,或是傳媳不傳女,或不傳外姓、外族等
,因而讓許多傳統技藝因為拼圖總是缺一塊,而日漸沒落甚至失傳。其實,絕大多數的技藝都會有一
、二個關鍵竅門,或是技術,如果為人師者能夠毫不保留的教導,就可減少弟子或學生很長的摸索時
間,最後可以多人受益,或是發揚光大,造福人群,這才是真正成就自己的行為。
以因果而言,自己懂的東西去教導別人,故意還要留一手,怕對方將來超過他,損及自己的利益,
而這就是造下愚痴的因。尤其過去不肯法布施,愚痴的果報更重。所以有能力而不肯教人,這種人
未來不但沒有成就,子女也因共業而不會有所成就。例如許多名家的後代大都無名,聰明絕頂的父
母卻生出低能子女……等,都是有原因的。
「見過隱規」是不要在別人面前或大庭廣眾下規勸,而是暗中規勸,為什麼?因為在大庭廣眾面前
批評指責別人,會讓他下不了台,儘管你說的很有道理,但大部分人修養不足會難以接受,甚至適
得其反。而暗中規勸能讓人留有餘地,給人留面子,這種作法雖然對方未必感激,但是至少他不會
怨恨你,是宅心仁厚的表現,而厚道存心者是有道義的,所以,即使身家都託付給他,也能讓人安心無慮。
|
『大道釋疑』
叩稟「惟悟惟覺,始恪放下(二)」之有關常識供參(一○九)
|
林生問:我們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視聽與言行舉止等,其實一切因緣都跟未來果報有密切關係乎? 帝君答:佛陀在《增支部》說:「諸比丘,我說思即是業。因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因為有 了思(動機、意志),才會有身體的行動、語言的表達、心念的思惟等,所以每一種『有意願』的 行為,都會產生果報。但無意的、無念的、無心的行為不會構成業力因果。 林生問:在修行團體中,但凡涉嫌『破和合僧、排擠同修』,上天戒律甚嚴厲,
皆難逃避因緣果報之懲罰否?
帝君答:當然,要生出很強大的「不善心」,才會造下此業,一個人造了不善業,他必將要承受由此帶來的苦果。
林生問:有能力的時候,要常行好事;無能力的時候,要常存好心。雖簡單兩句話,
卻也是不容忽略之放下修為否?
帝君答:當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人都能朗朗上口,但只要沒有實修,就會像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簡單兩句話,只要碰上一個人的貪嗔癡,就會被當成耳邊風一樣。
林生問:曷言:『世間最珍貴的善舉,是結緣』? 帝君答:不是,世間最珍貴的善舉,是禪修。 林生問:其實人與人之間那份的善緣很重要,我們付出給人人之關愛,自然人人對我們也會
回饋友愛與受尊敬? 帝君答:當然,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友愛,一個人如果想要得到別人的友愛與尊敬, 首先就得打從心底友愛每個人,尊敬每個人,平等對待每一個人,這也是「愛人者,人恆愛之; 敬人者,人恆敬之」的真諦。 林生問:『善解、知足、感恩、包容』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學習具備的事,亦才能常行放下,
才能不斷昇華己心性於清淨地乎? 帝君答:這些雖然是世俗的修養,但對修行亦有增上的助益。 林生問:本來人人佛性同等,皆有大慈無量心懷,偏偏就是我們眾生會受貪染著相而頻起無明,
所以就會生出了很多的惡念來,此甚敗壞修行否?當如何對治堪見效? 帝君答:當然會有影響。此可用培養善業之方式來漸進對治,例如布施、持戒、禪修、恭敬、
服務、分享或迴向功德、隨喜(他人的)功德、聞法、弘法及正直己見(把自己的正見建立起來)。 林生問:『慈悲愛人者,就會以佛心看人,哪周遭遍地人人皆是佛;怨恨疑人者,以鬼心、
惡心看人,則周遭人人都是惡人、鬼蜮。』可鑑成佛為鬼,全由己心所造就出來否? 帝君答:不論是欲界、色界或無色界,都是由心領導著各界,而此三界眾生的出生也是心的反映。 因此,心惡就會行惡,最後投生惡道,而嚮往於欲樂就導致出生在欲界,修禪定就會提升出生在 色界或無色界。 林生問:修道學佛講做人做事,是從『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開始,從內心開始修正。』
所以叫修行、也叫修心乎? 帝君答:然也。一個人的心如果被誤導,就會帶來很大的傷害,甚至傷害別人,所以,可以透過 四正勤來修心。所謂四正勤,分別是:1.未生之惡令不生,2.已生之惡令斷滅,3.未生之善令生,
4.已生之善令增長廣大。
林生問:佛教的修行法門,就是要發展空性的智慧,才能升起『包容心、慈悲心、關懷心』,
並消除一切的『煩惱、無明』乎?
帝君答:佛教的修行法門,是要發展破除無明、愛欲的智慧,根據十二因緣法,無明緣生行(無明生起
了行為),包括意業、口業、身業的行為。而與無明相應的是愛欲,所以無明與愛欲是煩惱的根源, 欲止息煩惱,必須從此二者下手。 林生問:修須把身心世界一切塵染都放下,不容有一絲毫『欲望、分別、執著』,
因清淨心中是一塵不染乎? 帝君答:若以四果阿羅漢與佛的境界而言,的確如此,這也是所有修行者的終極目標。
林生問:開悟後所獲得的:是『己心已能看破一切而放下一切、而能包容一切乎』? 帝君答:開悟證果有不同層次的差別,若能看破一切而放下一切、而能包容一切,則是四果阿羅漢 與佛的境界,而初果和二果聖人還有貪執心,遇不如意事仍會生氣,只是機率很小,其貪嗔之心與 凡夫比較也是微不足道。三果聖人則已完全去除貪嗔,與欲界不再相應,但仍有色愛、無色愛, 所以會轉生色界天,最後在天上證四果。 林生問: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之心乎? 帝君答:放下是指放下執著、黏著,如此心就不會隨著外境而轉,而達到心無所住, 才是真正的放下。 林生問:我們既要修道證道,就一定要知道與絕對要做到時刻的放空『身心』,否則我們將永遠
也無法煉就此心契入清淨境(寂靜涅槃)乎? 帝君答:放空『身心』只是沉澱心境的一種方式,若要修道證道,還是需要依照持戒、修禪定、 培養出世間智慧,才能契入涅槃之道。
林生問:能夠做到完全放下的人—『是具有智慧的人、是自在的人、是解脫的人乎?』
帝君答:當然,說起來容易,現在的世間有幾人能達到這種境界?
|
『佛教思想辭典』 |
一七三、聖天
聖天又稱「大聖天」,全名為「大聖歡喜自在天」(Maharya—nandi—kesvara)
。又作「歡喜自在天」、「歡喜天」。音譯為「難提自在天」、略作「天尊」。原為印度濕婆神(siva)
之別稱,佛教則稱「俄那缽底」(Ganapati),其乃濕婆神與婆羅和底(Paravati
或作烏摩Uma)之子。俄那缽底從「障礙」之意言,有「障礙他者之事業」之意義;從「排礙」
之意言,有「具排除障礙之力者」之意義。故名「毘那夜迦」(vinayaka),乃障礙或排礙
之義。其形象為「雙身」(dvi—deha)、「長腹」(lambo—dara)、「長耳」
(lambakarna)、「一牙」(eka—danstra),故或有以其形象稱之者。
此聖天為佛法之守護神而受重視。茲依善無畏譯出之『大聖歡喜雙身大自在天毘那夜迦王歸依念誦
供養法』,將聖天之特色列舉如次:
「大聖自在天係摩醯首羅大自在天王(Mahesvara),娶烏摩女(Uma)」為婦而生之者,
生有三千子,左有一千五百。毘那夜迦王(Vinayaka)為第一,行諸惡事。領有十萬七千之諸
多毘那夜迦之類。右有一千五百。扇那夜迦持善天為第一,修一切善利。領有十七萬八千之諸多福伎善
持之眾。此扇那夜迦王乃觀音之化身。為調和毘那夜迦王之惡行,而生為同一類之兄弟夫婦,以同體相
擁而示現」。
因此大聖歡喜自在天即雙身之天。其所以具雙身之理由為示現調和之故。惟者,佛教之根本係調和
以達世界和平為目的。如以自我成佛之觀點而言,對此具有雙方之歡喜天應就思想上加以思考之。
關於雙身相擁之聖天,『阿娑縛抄』圖像集有如次之說明。有所謂毘那夜迦山或稱象頭山或障礙山,
在此山之中,有甚多毘那夜迦居住其間,成為無數之眷屬而修為成聖者,即名為歡喜,皆承大自在天之命
,隨逐眾生、奪其人氣,并伺機障礙眾生所營。此時觀世音菩薩了知毘那夜迦之企圖,為救眾生,排除其
障礙,乃大發慈悲心而為毘那夜迦王之婦,為降伏彼而化為女身,出現於毘那夜迦王之前。王見之而起欲心
,欲擁抱之而不得。觀音勸之向善信佛。
爾後,毘那夜迦王歸依佛教而得袈裟,從此發誓守護佛法,對佛教之修行人不敢加以迫害。『阿娑縛抄』
之編者謂如此教化之深意在於以婦女身行教化,亦即現婦女身而說法之謂。
由以上典故得知,此觀喜天以雙身之形示現相擁之姿,乃調和之姿之具體示現。
然者歡喜天之形像,並不限於雙身相抱之形,亦有單身者。就單身之像而言,亦與雙身同具象頭人身,
臉略朝左方、鼻向外面。右牙折斷,臂有四臂六臂八臂等不同。其手持物有斧、棒、牙、索、劍、輪等,
亦有金剛杵、荷葉、蘿蔔等不同。
雙身之形像,為夫婦二天相抱站立之像。女天之臉貼於男天之右肩,男天之臉則貼附於女天之左肩
,彼此互觀對方之背。女天頭上以華鬘為結,男天則無。兩者同是露出足踵,手足柔軟端正十分。男天著
赤色袈裟,女天手足皆飾有瓔珞之環,兩腳足尖踏於男天足尖之上。兩天之身皆白膚色,皆穿赤色之裙
,互以兩手合抱於腰之上,以此姿勢示現「六處愛」。亦即一、以鼻各觸背愛,二、以腰合愛,
三、以手抱腰愛,四、以腹合愛,五、二足踏愛,六、著赤色裙表敬愛等。
綜之,如上所述,聖天一則障礙之意,他則排礙之意。其所以如此,前為婆羅門神時為惡鬼神,即魔王
;後來皈依於佛而成為人界之守護神。
在日本,以聖天最著者有生駒山之寶山寺、東京待乳山之本龍院之聖天。
前面所提印度俄那夏(Ganesa)乃濕婆神(Siva)與其妃波羅和底(Paravati)
所生之子,智勇雙全,為知慧與文學之保護神。意即大自在天眷屬之將。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貶正排賢
釋意:貶謫正直的官吏,到邊遠的地方;排擠賢良的同僚,使他失去官位。
句註:貶—抑其爵也。排—黜其位也。正人賢人—皆天地靈氣所鍾,大則為國家楨幹,
小亦為州邵棟樑,理宜尊崇之、拔擢之,卻反為貶謫之、排譴之,此存何居心哉!
說明:正人君子、賢良之士都是國家的棟樑,所以應當要重用他們,這樣朝廷中才能人才濟濟,
國內國外也都會知道而有所畏懼警惕。
若是因為妒嫉他們的才能節操,和自己不同道,就想盡辦法排擠他們,放逐、貶謫他們到邊遠的地區
,這種妨害賢良、毒害國家的罪孽,實在是對國家人民造成太大的禍害啊!
明朝顏茂猷說:「凡是排擠、貶謫賢良的人,和包容賢良的人,原來相差並不遠,只是因為被「我見」所影響。
例如有聽到賢人的名聲,對他非常的仰慕;等他到了面前,對他便有一兩件事情忍耐不過,積久之後,便成了仇恨。
故包容關係較遠的賢人比較容易,包容身邊的賢人則比較困難;包容的時間長則比較困難,
這是什麼原因呢?
因為彼此的氣,互相的抵衝,而彼此的才能也互相抵觸了。彼此的名聲,在互相的排擠下,造成彼此的
影響互相的打擊的緣故啊!而且這些賢人也未必都能夠做到了平等心、無我相的地步;所以在彼此交
往久了之後,就看見對方的短處了;以往仰慕對方的德行,現在則認為是錯敬了對方;今天嫉妒的賢
人,反而覺得自己的心中是沒有偏差的,其實這就是自己心量夠容下賢人君子啊!
所以有君子相遇,而最後卻弄得友目成仇,毛病就是出在這裡。必須平日就要有克己忍辱的功夫,
不為名、不著相,實實在在的為國為民;對於一切的毀謗讚歎絲亳都不放在心上,這樣才能為子孫
和百姓造福的。」
故事:唐朝的盧杞,很討厭顏真卿,一直想把顏真卿趕出朝廷。當時剛巧李希烈叛變,盧杞就向皇上奏道
:「臣想只要得到一位儒雅的重臣,為李希烈分析叛變的福禍,就可以不用勞動軍隊,而使得李希烈臣服朝廷。」
顏真卿乃是三朝的舊臣,忠心正直,剛烈果決,而且名重海內,大家都佩服他,所以臣想他是最恰當的人選了!」
皇上因此同意盧杞的建議,下詔派遣顏真卿代表朝廷去安撫李希烈。後來李希烈想要留下顏真卿當他的宰相,
顏真卿抵死不從,因而為國殉難。所以這件事,實在是盧杞所造成的。後來李懷光向皇上奏報:
「盧杞殘害忠良,奸臣誤國。」盧杞因此就被貶官流放新州,而且就死在新州。
|
『醒世歌』 |
痛苦為師
(一)
痛苦為師兮試金石視為友朋兮作導師
感恩之心兮勇面對鍛煉心志兮應及時
(二)
逆境反成兮教練最 磨心勵志兮樂無畏
苟能難關兮關關過智慧力增兮枷鎖解
(三)
世人業力兮所牽絆 境遇順逆兮占各半
順境當知兮慶善積逆來起瞋兮受苦煎
(四)
挫折不斷兮逢逆境 應把挫折兮當晨鐘
自我反省兮將惡轉功夫日久兮迎新生
此揭示:吾人如不能平息海浪,則何不學著乘浪而行。汝請參悟之可也。
|
『張公藝百忍集』 |
六七、引人為善 果有善報
公藝有一位朋友,名叫汪芝蘭,想要放棄從醫的事業,改行以殺豬為業,前來向公藝借錢作為資本。
公藝說:「借錢要做活命生意就可以,借錢要做活生意就可以,借錢要做殺生事業就不可以。」
芝蘭說:「世上宰殺生物的人不少,難道只有我一個人嗎?」
公藝說:「宰殺生物的人固然很多,能獲善報的有幾個人呢?我只看到黃方殺豬,此時家業還富足
,然而黃方殺豬和世上一般人不同,他每年都將殺豬的數目記錄下來,在中元節時,不惜花費建立道場
作超生法會,上疏表替牠們超生。現今的屠夫,有誰肯立志懺悔呢?」
芝蘭說:「但豬羊由人來餵食,對人類沒有功勞。而且每年家家戶戶都有殺生,難道只有我一個人
負罪責嗎?」
公藝說:「雖然家家戶戶都殺生,然而必是在節日或有特殊原因,比如祭祀天地,以享祀神明,
才看到殺生,生靈也是要靠神明超度。假如在父母過生日的時候,必要虔誠祭祀神明或宴請賓客,
應該用素齋或四果來禮敬,以增加父母的福壽才是合理;如果是父母喪亡,也最好不要殺生才好。
先聖曾經說:『人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莫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這是循環真道理;
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求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芝蘭說:「謹遵教言,我原本是醫生,由於欠缺資金,所以才想改行。」
公藝說:「世間富貴總由天,欲求富貴在心田,時時依循本分和天理,必然會獲得富貴,
免受困苦的煎熬,您的醫業是前生所注定,要勤習脈理,仔細研究良方,憑著陰功來感動上天
,自然會有好結果。
醫生必須以人命為重,有錢人要醫治,沒有錢的人也要醫治,才不會受到貪利的誘惑。
我願意借給您幾千文錢,給您購買藥材去發展醫業,以後凡是來求醫的人,不論錢多錢少,
就是貧窮無錢的病人,也要幫他看病給藥,這種功德是很大的,以後必然富貴。」
芝蘭說:「永遠聽受張公的指教。」當面謝過公藝後回家去了,之後,一律依據公藝所教的方法施行
,不久果然富貴,而且有一個兒子登科。
這是張公藝「引人為善,果有善報」,為第六十七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戒殺全牲不等閑,惟公指破暗幽闢;
度人以德不須費,口裡陰功任往還。
|
一天少吃一餐也是養生之道 |
現今生活方式改變了,用腦力工作的人越來越多,相對用體力勞動的人減少了,人們的體力
消耗越來越小,而心神的消耗越來越大,煩惱變多,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於是造成一個陰盛陽虛的體質。
我們如何改變這種體質呢?首先要在飲食上應變。
一日三餐,是很久前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很多疾病的原因是:吃多了。例如糖尿病多半是由於長期的
飲食不規律,胃部過於膨脹,壓迫位於胃下方的胰臟,把胰臟壓得麻痹了,導致胰島素分泌失調;
心腦血管疾病也是由於人體攝取過多脂肪、膽固醇,淤塞了血管;肥胖,是因為吃多了不能消化;
過瘦,其實也是因為吃多了,把本來就很弱的脾胃吃到怠工、罷工,不能充分地吸收能量。
過去的人節衣縮食,甚至餓一餐飽一頓,但這並不影響他們的健康;而我們現在的人,則好久沒有嘗
過飢餓的滋味,蘇東坡有一句養生名言:「已飢方食,未飽先止」。
但現代人飲食的觀念則是「未飢先食,未渴先飲,一日三餐,定點定時。」這樣就失去天生的
餓感和渴感。這其實是很多疾病的根源,也使身體喪失應有的免疫力。
一天少吃一餐療法如何應變呢?有人說應該「辟穀」,就是「絕食」,這不太合乎現實。
辟穀是那些修行的人做的事情,要求標準很高,實行起來不容易。尤其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
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那麼大,煩惱那麼多,能量消耗大,即使絕食一天,也受不了。所以對於我的
病人,我會建議實行「一餐療法」,現代人不需要一日三餐,只吃一頓或兩頓,無論是營養
是能量,都已足夠。
一天只吃兩餐,不吃晚餐
其實,現代人運動量少,即使是在繁忙的工作日,一天吃兩餐,能量也完全夠用。那麼哪頓不吃呢?
只能晚餐不吃,而千萬不能早餐不吃!早餐一般都在辰時(早晨七∼九點),此時氣血流注於胃經,
是進食的最佳時機。俄羅斯有句諺語說:「早餐留給自己,午餐與朋友共享,晚餐留給敵人」。
我們把留給敵人的這一餐免掉了,空著肚子睡覺,好讓晚上我們身體休息的時候,腸胃不至於加班。
到了第二天一早起床時,我們會感覺到一種健康的飢餓感,這時,又是辰時,胃經值班,飲食入肚,
如魚得水!這種方案易於操作,可以天天持續,也可以隔幾天一次,隨心而定。
如果說某種藥能一成不變地治某種病,那肯定是騙人的;說某種方法、某種生活方式,能一成不變地養生
,也是謬論。外界一切都在變化,人是活的,所以也要隨著外界的變化而變化。老虎只能逮住沒來得及
逃跑的動物,老鷹只能抓住那些不能臨機應變的小鳥,同樣,疾病只能逮住那些來不及逃跑、
來不及應變的人。
醫學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應變,養生之道就是應變之道。
|
克服缺陷
|
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從古至今,再偉大或成功的人,他的人生都會有缺陷
,所謂圓滿的人生大都是我們的想像。人生的共通點,就在於它的不可預知和不圓滿。
當瞭解人生處處有殘缺,我們儘量避免遺憾的同時,也應學會接受自己並不圓滿的人生。留下遺憾是
為了讓我們學會珍惜已有的一切,顯露殘缺是讓我們學會豁達地面對不完美的一生。
美國羅斯福總統,小時候是一位非常膽小脆弱的學生,在學校裡,他總是露出一種驚懼、不安的表情。
他呼吸時就如同喘氣一般,如果被點名起來背誦課文或回答問題,他立即雙腿發抖,嘴唇也顫動不已,回
答問題更是語帶含糊、吞吞吐吐,然後喪氣地坐下。
雖然有生理方面的缺陷,但他卻具有堅毅的奮鬥精神,事實上,他的缺陷促使他更加勤勉和努力。
透過演講,他學會了如何利用假聲,來掩飾他那眾人皆知的齙牙,以及他那打樁工人的姿態。
他沒有洪亮的聲音,也沒有威嚴的儀態,更無動人的辭令,然而在當時,他卻是最有魅力的演說家之一。
羅斯福沒有在缺陷面前退縮和消沉,在瞭解自我缺陷的同時,更加努力在困境中前進。他沒有因缺憾而氣餒
,而是昂然奮起,克服自己的缺陷,從而登上名人行列。
在世界上,完美無瑕的人是不存在的。很多時候,缺陷可以激發人的潛力,而潛力可以推進無窮的力量。
很多知名人士都有嚴重的缺陷,像霍金的盧伽雷氏症、貝多芬的耳聾、張海迪的高位截癱……,但他們都有著
清醒認知自我的頭腦,以及和命運搏鬥的精神和勇氣。正因為這些缺陷,他們才擁有超出常人的力量和戰勝困
難的勇氣,缺陷使他們的形象顯得更加高超。
一位盲人向法師哭訴:「我什麼都看不見,感覺活著太痛苦了!」
法師答道:「是嗎?和下肢癱瘓者相比,你能行走;和啞巴相比,你能說話;和聾子相比,你能聽見聲音。
而且,你的耳朵比常人更靈敏,這也是另一種優勢。」
雖然每個人都想擁有圓滿的人生,但是,世間卻無絕對的圓滿人生。正如南宋方嶽的詩中所云:「不如意事常
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正因為有了生命那些缺陷和遺憾,才能讓人更加體味人生百態,更加珍惜現在的擁有。
總之,要勇於面對自己的缺陷,面對人生的不圓滿,敢於向自己的缺陷挑戰。只要堅定信念,相信自己,
認清自己的方向,成功一定是屬於我們的。
|
香港小姐的轉世
空雲居士 |
六月十九那天,我和眾同修來到海林禪寺,在華嚴殿前的空地上,整理供台,擺上蒲團,
為開法會做準備。住持法師領大家誦經,念佛,持咒,然後大迴向。法師又領著我們唱三寶歌,
歌聲在山谷中久久回蕩,唱的大家法喜充滿。
寺院有隻小黑狗,叫金龍,和法師形影不離,開法會,誦經都跟著,還專門給它準備個墊子,
聽經聞法,法師摸著小黑狗,講起它的來歷。
幾年前,法師去深圳弘法,有一次法師出門,遇見一個人,要把一隻小狗扔到垃圾桶裡,小狗太小了
,只有手掌大,法師平時最喜歡放生,哪能容忍這種棄命行為,立刻帶回房間養了起來,說也奇怪,
當天法師就接到建廟款二十萬。救一物命,立刻就有回報,法師就說,這條狗是有福報的人投的胎。
法師過兩天要去國外,就委託深圳的居士養些日子。
這個居士條件挺好,家裡有兩條名犬,同時把這隻小黑狗照顧的很好。但是,過了一星期,小狗生病了
,從眉毛處開始掉毛,居士給法師打電話,要再買一條名貴的狗,這隻病狗就不管了,法師不同意,
讓居士善待這隻狗,並給予治療。
等法師回來後,狗渾身的毛都掉光了,身上起疙瘩,滿身都是疹子,皮膚爛了,裡面都是蟲子,
吐得也是蟲子,拉得大便裡也是蟲子。去寵物醫院,什麼藥都用了,就是不管用。
法師說,這是它前世的業障現前,前世她是個女孩子,十八歲參加香港選美比賽,從此有了福報,
專門結交豪門闊少,與他們個個有染,生活奢侈豪華,出門名車接送,過著高級交際花的日子。
淫蕩最損福報,奪她的壽命。後來得了重病,年齡不大就去世了,投胎成這條狗。它身上的這些蟲子
,就是和她有染的那些男人的精液,轉世成畜生依然受果報。
法師慈悲,到處尋醫問藥,有個香港居士,推薦一種藥,一小瓶七千元,法師毫不猶豫買下,
天天給小狗扎針,小狗從此好起來,長了一身黑毛,緞子般的黑亮。我想,一定是法師每天加持迴向,
小狗才撿回條命。
後來,小狗眼睛也生病了,法師還是慈悲,去醫院先後做了兩次手術。法師出門都帶著它,
弟子條件都好,出門都是好車接送,小狗自然也是一樣的待遇,居士都買貴的寵物食品給它吃。
法師說,香港小姐還有餘福,今生在畜生道繼續享福。能和出家人一起生活在寺院,聽經聞法
,這隻狗的福報真是很大。
人富貴了,更應該珍惜,有錢要去造福社會,福報和眾生一起享,那福報生生世世享受不盡,
相反,盡去造種種惡,貪圖享受。福報很快享盡,福報銀行沒錢了,就去三惡道報到了,
美麗的香港小姐,轉世投狗胎,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
沒有修行的和尚
法增法師 |
我在馬來西亞曾經遇過一個和尚,他是趕經懺的,死的時候才五十一歲,他的兩個腿都鋸掉了,糖尿病,
很胖,坐在輪椅上,脾氣壞得不得了,沒有修嘛,不懂得修嘛,他只是穿了袈裟,人家以為他就是師父,
要受人家恭敬,怎麼樣才叫師父?你要懂得修,會證果會說法,才叫師父,不是說拿了戒穿了袈裟就是師父,
不是這樣的。
結果他要死的時候,他住在佛教會,那些理事都怕他,都給他罵得怕,他說:「師父,你有什麼吩咐沒有?」
他說:「我想吃雞飯。」你看吃素的,結果他們就去買一包雞飯給他吃,吃完他就死了,他在馬來西亞留的錢
大概有二、三十萬(約二百萬台幣),都是趕經懺的錢,結果全部留給佛教會,他也沒有其他人。
他小小的房間後來就鬧鬼,就是他,因為他執著於他的那些東西,他的房子裡有勞力士的金手錶,
給我的那個徒弟拿去,結果那個徒弟現在還俗了,也沒有用,亂七八糟的。還有東北吉林的人參,
一條好幾千塊錢的,也給那個徒弟拿去了。我從那一天就看出那個徒弟是沒有用的,他問我:
「師父,可以拿嗎?」他真的拿去了,結果我就對那個徒弟再沒有信心,因為我看出這個人沒有用,
他也不要學。
後來就鬧鬼,佛教會不能處理,剛好我去那邊,他們說:「師父,幫幫忙,我們這裡鬧鬼」,
我說:「好吧﹗」他們也知道是這個和尚,我說:「你們把他房子裡的東西全部清掉,可以賣的就賣,
可以送的就送,全部弄清了,然後我自己去睡在那個房間」,那個鬼晚上就來了,我看見他來就說:
「你不是和尚嗎?」結果他頭低低的,
我說:「你和尚怎麼會做了鬼?你肯定是不清淨的和尚,我說你要不要皈依?」
結果他就跪下去了,就給他皈依,給他皈依完就給他五戒,然後他就走掉了。走掉我又繼續睡,
睡一陣子他又出現給我看,這一次是另外一個身體,泰國人的身體,皮膚黑黑的,他去泰國轉世了,
男的,他又來禮敬我一下,有點感激,他就走掉了,去投胎了,後來就沒有鬼了,沒事了,所以和尚不能貪錢(不能拿錢)。
|
蟒蛇轉世為人 |
我的一位同門師兄(居士),經歷有傳奇色彩,亦人到中年,頗有名氣,修行精進,弘揚佛法更是嘔心瀝血。
而其身軀高大,威猛彪悍,五官尤其有異相,隱隱有蛇形。若偶現怒色,威狠昭昭然,人皆敬畏。
早先曾聽這位師兄說過,他的前世就是上師的弟子,上師也告訴過他,因之亦讓他任護法角色。
經常與這位師兄交流,令我受益不少。某日,師兄于無意中告訴我,他前世雖然是一位修行者,
但前前世卻是一條蟒蛇,蟒蛇的前世是海豹,他能清楚記得做海豹時與北極熊搏鬥的情景……。
由於他前世是修行者,使他在幾歲的時候就知道密宗的許多儀軌,認識許多的法器,甚至還知道許多的禁忌
,比如,弟子不能踩上師的影子……。
他目前已經能知道自己前三世,前面第二世是蟒蛇,由於特殊因緣,使他有幸由蟒蛇轉世為人,
並皈依佛門修行。但由於做蟒蛇時活的時間很長,使他今生還保留了蟒蛇的許多習氣,比如,
從小到大特別愛吃雞(一見到雞就興奮);每年冬天,他的雙手還會脫皮三次。通過多年修行,
他的五官凶戾之氣已大減。
師兄對世間名聞利養已無多大興趣,無論美食、美色,他都能不動心,尤其是,原來特別愛吃肉的他
,竟然已經開始吃長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