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6年十一月號

                    第251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人間的智慧/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隨緣自在/丁乾

一位比丘的輪迴

性格的背後有因果

我的病人為何得肝腫瘤

三道熱湯改善血壓問題

 

虛原聖訓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玄天上帝   

                

二○一七年八月卅一日

歲次丁酉年七月初十日

詩曰:內斂外揚滿目柔  慈悲喜捨在心頭

      相逢一笑恩仇泯  快意人生對洪流

聖示:吾今日以「修行的障礙」為題,供世人參悟。

      修行的障礙

    許多人在修行一段時間後,會產生一些修行的障礙,讓自己提不起心力來修行,或找藉口不想修行,為什麼?

 

這是「業」在阻擋著一個人。

 

        例如,人人都知道適當運動的好處,但絕大多數的人就是不運動,這就是「業」在阻撓。

     昔時,舍利弗尊者有兩位弟子,其中一位出家以前是鍛金匠,舍利弗教他修白骨觀,另外一位弟子出

家前是洗衣匠,舍利弗教他修數息觀,這兩位弟子雖然精勤禪修卻徒勞無功。這兩位比丘因為過去生的因緣

關係,雖然舍利弗尊者給了他們禪修目標,他們還是無法體證。

      一段時間過後,他們有機會見到佛陀,佛陀將二人禪修業處對調,鍛金匠教他修數息觀,洗衣匠教他

修白骨觀,沒多久他們便證果了。

           有些人會誤解,認為舍利弗尊者的兩位弟子能夠證果,都是因為佛陀的緣故,其實這只是看見事情的表面。

因為,當舍利弗尊者給予他們禪修目標時,他們過去生的不善業正在阻撓他體證。但同時,他們新的善業也在

累積著,直到他們見到佛陀的時候,佛陀有能力看見他們過去生的因,也看到他們今生的善業,佛陀知道時機已

成熟,於是給他們開示,他們就證悟了。

     然而,佛陀已經入滅二千餘年,那現今之人要如何減少不善業障礙修行呢?答案就是修「慈心」。

為什麼需要修慈心呢?因為,一般人的心裡或多或少,都有瞋恚、生氣與不必要的念頭在對抗他人。這類性

 

質的念頭,經由慈心的修習能被減少或被移除,而快樂、舒服、柔軟、平靜則會增加。因此,修行者將會成為一

 

位更柔軟、更舒服的人。

    「慈心」是一種禪修的所緣,它可以訓練一個人以友愛的心對待世間的眾生,包括天人、人、畜生、鬼道、

地獄眾生。

 

      所以,當一個人(不論有無修行)常說:「願一切有情眾生遠離危難,願他們遠離精神上的痛苦,願他們遠離身體

上的痛苦,願他們永遠安祥快樂。」這種強大的慈心,流露出一個人慈愛的感情,就可以減少很多逆緣,未來在修行上

 

,一定可以更加得力。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一七年八月五日

歲次丁酉年八月初四日

聖示:吾賜新入鸞生李生奇燁詩以勉之。

詩曰:

生竭志效賢才 智妙思巧做排

燁神光頻照耀 紅塵九轉上仙臺

 

 『經典的智慧』     

                                                      筆 王生扶

南海古佛 

二○一七年八月五日

歲次丁酉年閏六月十四日

詩曰:

 

辭別故里闖天涯  宦海商途水上花

往日青春豪壯志  終如向晚片彤霞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卅九章   老夫婦

 

       俗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個人不論其宿世福德或根器如何,若是不努力就難有所成就,

 

若是越早開始努力其成就機會就會愈大。因此,不論是努力於世間的事業或是要出世的修行,都應趁早,

 

以免年老力衰時,才徒嘆傷悲。

在《雜阿含》第一一六二經/婆羅門相應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林裡。

        某日清晨,世尊著衣持缽,走入舍衛城中乞食,阿難尊者則跟在世尊的身後。

        當時城中有二位年老的夫妻,年耆根熟,駝背如鉤,瑟縮在巷子中燒垃圾的地方取暖。

        世尊見彼二老夫婦,年老愚痴,駝背如鉤,一起蹲坐在火堆旁,猶如一對老天鵝般,含情相視,

 

於是問阿難尊者是否有看見那對老夫婦?

       阿難回答說「有的,世尊!」

      佛陀對阿難說:

       「這一對老夫婦,如果能在年輕時努力工作賺錢,以他們夙世的善業福報將可成為舍衛城中的首富;

 

如果他們剃除鬚髮出家學道,並精勤修行的話,也能在今生證得阿羅漢果(四果)

        如果能在壯年時努力工作賺錢,可成為舍衛城中第二富有之人;如果他們在壯年剃除鬚髮出家學道,

 

也可證得阿那含果(三果)

        如果能在中年時努力工作賺錢,可成為舍衛城中第三富有之人;如果他們在中年剃除鬚髮出家學道,

 

也可證得斯陀含果(二果)

       如果在老年之際才努力工作賺錢,可成為舍衛城中第四富有之人;如果他們在老年剃除鬚髮出家學道,

 

也可證得須陀洹果(初果)

        可是如今,他們已經年老力衰,又落魄到窮無立錐之地,晚景淒涼,再也沒有多餘的力氣與時間賺大錢,

 

也沒有多餘的力氣與時間可證得任何殊勝的過人法。」

       於是世尊誦偈言:

       「不行梵行故,不得年少財,思惟古昔事,眠地如曲弓。不修於梵行,不得年少財;猶如老鵠鳥,守死於空池。」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部經典在闡述佛法不是宿命論,因此世尊特別以實際所見,對阿難(也是對世人)說法,並以偈語「不趁年輕

 

時修梵行,也不努力賺錢,老來就只能彎曲著身體如弓一般地睡臥在骯髒的地上,或是如老天鵝一樣,死守著乾涸

 

的池子。」白白浪費寶貴的一生來做結論。 

 

南海古佛 

二○一七年八月十九日

歲次丁酉年閏六月廿八日

詩曰:

 

獨謁山門洗妄塵  飛花片片霧沉沉

老僧入定禪堂處  世上相知有幾人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四十章   行經

 

      《易經.繫辭上》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意思是指性質相近的東西常聚集在一起,也就是物以類聚

 

、同類相應之意,就像志趣相投的人會因共同愛好而聚集在一起一樣

 

        因此,一位修行者若是想要遇到良師益友

 

就要先清淨自己的身、口、意,如此才會得遇善知識的提攜和幫助。

        在《雜阿含》第四四七經/行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世人常跟自己習性相近的境界、團體、人群及眾生相應共鳴,相處在一起。

 

甚麼叫做跟自己習性相近的境界、團體、人群及眾生相應共鳴呢?例如起不善之心時,就會與不善之境界、團體、

 

人群及眾生相應共鳴,起善心之時,就會與善之境界、團體、人群及眾生相應共鳴;鄙劣心起時,就會與鄙劣心的

 

境界、團體、人群及眾生相應共鳴,勝美心起時,就會與勝美的境界、團體、人群及眾生相應共鳴。」

       就像尊者憍陳如(首先證道)是上座多聞的長老,與他在一起經行的比丘也都是出家時間已久,修梵行的

 

上座多聞比丘。

       又比如尊者大迦葉(苦行第一)少欲知足,樂於修持頭陀苦行,不畜養多餘的身外之物。與他在一起經行的比丘

 

也都是少欲知足,樂於修持頭陀苦行,不畜養多餘的身外之物。

        尊者舍利弗(智慧第一)具有大智慧,辯才無礙,與他在一起經行的也都是具有大智慧及辯才無礙的比丘。

        尊者大目揵連(神通第一)擁有神通大力,與他在一起經行的也都是擁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阿那律陀尊者(天眼第一)擁有明徹的天眼,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具有明徹天眼的比丘。

       尊者二十億耳(精進第一)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的比丘。

       尊者陀驃平時樂於為僧眾修理供具,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樂於為僧眾修理供具的比丘。

       尊者優波離(持律第一)通達律行,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通達於律行的比丘。

       尊者富樓那(說法第一)辯才無礙,善於說法,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辯才無礙、善於說法的比丘。

       尊者迦旃延(論議第一)通曉法義,善說法相,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通曉法義、善說法相的比丘。

       尊者阿難(多聞第一)博聞強記,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博聞強記的比丘。

       尊者羅侯羅(密行第一)善持律行,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善持律行的比丘。

       提婆達多(佛陀叛徒)習眾惡行,與他一起經行的也都是習眾惡行的比丘。

       這叫做比丘之常與自己習性相近者相應共鳴,一起相處、修行。因此之故,諸比丘們!你們應當要仔細分辨、

 

選擇種種不同的境界、團體、人群及眾生。」

 佛說此經時,諸比丘們,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人間的智慧』  

             聖筆王生扶          

陳希夷仙翁 

二○一七年八月十二日

歲次丁酉年閏六月廿一日

曰:

 

笑傲紅塵靠嘴尖 外加苛刻佇眉間

一生福報隨雲去 往事原來盡似煙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四章   愚魯人,說話尖酸刻薄,既貧窮,必損壽元;聰明子,語言木訥優容,享安康,且膺封誥。

        

白話:

        魯莽又愚昧,說話尖酸刻薄的人,肯定貧窮又短命。而天資聰慧,寡言少語、神態悠然的人,必然一生富貴安康。

明:

        在這世間,有才能、有本事的人,往往是非常謙和。反之,沒才能、沒本事的人,卻往往眼高於頂,嘴巴特別刻薄。

        例如昔時晉朝的謝萬,雖有名動天下的兄長謝安,但器量卻差異甚遠後來,任安西將軍、豫州刺史的哥哥謝奕去世

 

,謝萬即接任西中郎將,兼任豫州刺史。當時,王羲之曾寫信給謝萬,勸他應與士卒們同甘共苦,然而謝萬雖然肩負

 

北伐大任,卻依然表現得高傲豪縱、目中無人,毫不安撫士眾。

        其兄長謝安見此十分憂心,不但親自慰問和勉勵謝萬的部下,更要求謝萬與手下將帥們要多見面、聚餐談話,不可再

 

表現得那麼高傲。然而,當謝萬與眾將聚餐時,卻無一句好話可說,只拿著如意指著眾將說:「諸將皆是勁卒。」

 

(意指你們這些將軍只是比較勇猛的兵、卒而已)因為兵、卒是最低下的軍階,既為將帥,被以兵卒稱呼乃是一種羞辱,

 

故眾將聽後對謝萬的尖酸刻薄更為忿恨。

        結果,北征首戰,士卒與敵軍一接觸即自行潰敗,謝萬亦隻身狼狽逃還,其間部下本打算趁謝萬兵敗時殺了他,只因念及

 

其兄長謝安的德行,才沒有下手。然而謝萬之潰敗卻令豫州各郡落入敵方之手,故謝萬回朝時就被廢為庶人,四十二歲即

 

因病撒手人寰。

        而寡言少語、神態悠然的人,雖然好像不懂說話,但其實寡言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道德經》云:「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意思是說:誠實的話不一定動聽,動聽的話不一定誠實。世間

 

的好人不會花言巧語,能言善辯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聰明的人不一定博學,見多識廣的人不一定真正聰明。

       人生的修行重在於行,而不在於辯。所以孔子在《論語•里仁》中云:「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即是此理也。

 

陳希夷仙翁 

二○一七年八月廿六日

歲次丁酉年七月初五日

曰:

 

繁花易盡化煙塵  茅舍蕭蕭霧影沈

莫道凝寒多苦意  人生福祉是輕貧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十五章   患難中能守者,若讀書,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樂中若忘者,縱低才,豈非金榜青雲之客。

          

白話:

        艱苦患難的時候還能夠堅持道德操守、不隨波逐流的人,如果讀書,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國家的柱石之臣

 

身在富貴,而不沉溺於安樂,有憂患意識的人,這種人縱然才學比較低,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

 

成為國之良才。

明:

       「貧而無怨」和「富而不驕」是人生中最難以突破的兩種境遇,因此,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還能堅持自己的操守,

 

不隨波逐流,不改變自己的意志之人,就絕非泛泛之輩。

       例如,後漢三賢之一的大思想家王充,他年少時家境貧困。其他孩子喜歡惡作劇,王充卻不喜歡戲弄他人當其他

 

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去玩捉迷藏、騎馬打仗,或是到野外爬樹、掩雀捕蟬……,王充卻是努力讀書寫字,而不是跟著大家戲

 

耍貪玩。

        王充平日除了學習儒家經典《論語》、《尚書》,每日諷讀千字外,同時,又不斷修養自己的品德。後來,雖有機會

 

去京師進入太學讀書,但因王充家貧無書,故而常遊逛洛陽市肆,靠著過目不忘的能力,博覽群書,因而精通百家之言論。

        王充由於看到民間言談充斥著迷信忌諱,世傳儒書有許多荒謬之處,因此以道家的天道觀為立論宗旨,主張生死自然

 

、力倡薄葬,並以事實驗證言論,講求理性邏輯思辨的檢驗方法,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寫出了名垂千古的《論衡》一書。

       又世之人都冀求安樂,然而安樂往往是經過許多艱辛困難,才能獲得。所以,有的人取得安樂後,便忘卻以往的艱辛,

 

也忘記了往昔跟他一起打拼的人,甚至,一腳踢開當初共患難的人。如此之人,縱使他得到一時之名利,但也不會維持太久

 

,也難有大出息之日。

        而「安樂中若忘」是指不耽於安樂,隨時存有憂患意識,這樣的人,即使才學低一些,人木訥老實一點,也照樣是

 

國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夠金榜題名,青雲直上。為什麼呢?因為能夠擔當重責大任的人物,都是具有遠見、胸懷大志者

 

,如果又能不被富貴所迷,這就是國家所需的人才。

大道釋疑            

叩稟「一切所遇,皆屬煉性標的」之有關常識供參(一○七)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人世間就是修行的大道場乎?爾人生一世,數拾年之生活起居、行住坐臥、視聽言動,

皆屬列入修行淨靈過程之道考乎?

帝君答:一個人的窮通禍福、成敗得失,絕大部分是因果業力之關,若說道考則太過言重,不過,

 

人生一世,每個人的習性,喜好、貪著不同,而這些都是修行的標的之一。

林生問:我們之『起心動念』、或再微細之念頭,也皆不離道修之範疇乎?或也皆須存『戒慎恐懼』之心

去注意乎?

帝君答:當然,善念會引導一個人造善業,惡念會引導一個人造惡業,例如一個人經常持戒清淨,他就很容易

 

憶起持戒清淨的善業,未來就容易投生天界或人間;一個人經常殺生、偷盜、邪淫、妄語,他就很容易憶起殺

 

生、偷盜、邪淫、妄語的惡業,未來就容易投生四惡道。

林生問:若我們私欲心較重者,恐隨心起個念頭也不容小覷否?

帝君答:然也,私欲心較重者易生起不良的心理狀態、情緒、念頭,這種不良習性會隨著歲月加深、加重,

 

而障礙未來往生善趣之路。

林生問:哪每人每天之『視聽與言行舉止』,更不容忽視去違乎禮、或放逸不拘、或縱慾放肆否?

帝君答:當然。例如現今社會物質生活提升,容易使人隨心所欲地享受欲樂,反而容易使人沉淪,所以,

 

佛陀常說修行要守護好六根,即是此理。

林生問:曷以修行人尤須得特別要求己身能做到『時時念念而永遠守住這一念心呢?』

帝君答:此念心是指「正念」,正念就是專注、覺知於當下,不加以評斷,這種專注可培養出更多正知與智慧,

 

了知當下的實相,不受外境輕易影響,心境得以平和。

    因為若對當下不具備正念,就容易不自覺地做出自己慣性的反射行為,進而造業,造業後又掉悔(後悔)

 

,而輪迴不休。

生問:然我們確實有心想要踐履永遠好好守住這一念心,此得須注意那些要點與困難度?

帝君答:該如何守護「正念」才不至於退失,並且能持續增強呢?這就必須藉助「守護根門」來維護,以避免

 

正念由六根門頭向外散逸。至於六種根門該如何守護?就是心不主動攀緣外在的六塵境界,也不追隨內心的好

 

惡分別。又如果能時常訓練自己的心保持「慚」與「愧」,則言行就會更加謹慎,六種根門就能有所防護,正念就會

 

隨之增強。

林生問:修之焦點,本應把全心神放在『治心制念』上去深下工夫乎?堪期許能不斷臻昇此心於清淨地乎?

帝君答:然也,這是最基礎的方法,就像蓋大樓一樣,一樓沒有完成,二樓就沒辦法蓋之理同也。

林生問:修之道程障礙重重,如『我障、物障、知障』;去不掉我,必固執在我執;落在物相,受物所累;

破不了知障,執著不化矣。此皆有待人人去依正法、正己身心,方可一一去突破此三障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道理,不過,打破我、物、知三障,並非易事,需有真修實煉的功夫,才有機會達成。

林生問:世間事知道愈多、煩惱就多,若樣樣執著,就是患『所知障』否?知道而不煩惱、不執著,即是一位

賢明之智者乎?

帝君答:佛陀教導弟子修行時說道:「五法多所饒益」,也就是說有五種作法對修行有所助益:一、持守淨戒。

 

二、少欲、少事、少務(心念比較容易平息下來)。三、飲食知量。四、初夜(約晚上六~十點)、後夜(約凌晨二~六點)

 

不著睡眠,精勤思惟。五、空閑林中,離諸憒鬧。

    所以,若條件允許,與修行無關的事情,盡量減少參與,修行的進步就會比較快。

    知道而不煩惱、不執著乃是三果以上的程度,即使已證初果、二果的修行人,仍然有貪和嗔,只是執著、煩惱比

 

凡夫要少很多,所以,知道而不煩惱、不執著乃是所有修行者努力的目標。

林生問:迷惑者,雜念多、妄想多,遇事易起分別、執著、對立;覺悟者,身心明醒,心量開闊,無所不容,

絕不起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自可平息一切內亂外擾乎?

帝君答:當然,此乃聖者的境界。

林生問:被尊稱寶王之佛陀世尊,在三昧論述:『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

請對此句稍詳明原由?

帝君答:此句之意為:「一個人被人冤枉,不要總希望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因為申明冤屈,會產生人我分別之心。

 

心存人我,必定會滋生怨恨。」

    世間人遭受誤解乃是常有之事,若事事都要解釋、辯白,則終日無寧靜之時,內心也不快意。凡事只要反思己身

 

,有無過失;有過認錯,無過放下就好。

林生問:經云:『彼逆,乃我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亦請開示此句深義?

帝君答:此乃指順境容易讓修行者迷失,而逆境、惡人往往是成就一位修行者的助力。

林生問:修須煉就此心於『正定』,才能離諸邪念,才能把心安住於一處而不散亂;果煉此心正定如金剛不壞身、

不動性,則即使受紅塵萬丈塵囂之侵擾亦如如不動乎?

帝君答:此是指在禪定之中的情形,若要能不受紅塵所擾,需修持到證果位程度,才能有此境界,因為有禪定者

 

不一定已證果,故此言之。

林生問:修行人須學習念念都想眾生,不知不覺就會把自己給忘了,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們破『我執』最好、

最簡捷的方法否?

帝君答:沒有那麼容易,念念都想眾生是「概念法」,不是「究竟法」,而究竟法才能破我執,因為究竟法只有色

 

(色法),受、想、行(心所法)、識(心法)等五蘊,概念法還有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所以,念念都想眾生

 

是善業,但無法破我執。

林生問:我們所遇到的一切狀況,皆頗影響身心靈之修行與清濁乎?故但看誰能『煉就無住、或放下我相與心中

的一切執念,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乎?』

帝君答:然也。解脫者無身見、戒進取見、疑法、貪、嗔、色愛、無色愛、我慢、掉舉、無明,也就是達到

 

阿羅漢的境界也。

佛教思想辭典

一六九、惡趣(dur gati)

  惡行之結果人人不得不承受之果報稱之為惡趣或惡道。此所謂「趣」或「道」依字面,趣即趣向,道即道路之義。

 

以結果而言,即果報、世界,而究應走向何方,應以自身為主善加斟酌。易言之,承受該果報則不得不走向該世界,

 

是以現在對自己言行之反省極為重要。如此而加以思考,則古代印度人抑或往昔之人之將實在之世界視之為地獄等,

 

站在今日之立場應可以體認。

  譬如地獄係貪欲或瞋恚之中,將自己身心陷入焦慮痛苦之狀,餓鬼則為「吝嗇」之人欲求不滿而呈焦慮之貌。

 

於佛教,將惡趣分為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趣(三惡道)再加上修羅為四惡趣,更而加上人間及天上則成為六趣(六道)

 

云。從此六趣之中,除去修羅則成五惡趣(即五道之謂)。在此似已彰顯人界以至天界皆當惡趣,乃值得吾人加以注意及之。

                               

太上感應篇』

文:傾人取位

 

釋意:陷害別人,以奪取他人的官位。

句註:傾者—傾覆他人之位,以為人失而我可得也;或讒毀詆誹,或諂諛賄賂,不傾其人之位而心不安,

 

己無由取其位而心亦不安。

取位者—不知多積功善,註添祿籍,徒以奸貪詭計,妄希寵榮,毋論其不得也,即或得之,天豈能容乎?且我能傾人,

 

安知人不能傾我而轉相傾奪乎?

說明:功名大小,天已安排了,何用百般機巧;榮休喜,辱休惱,一世清閒直到老。智者隨緣安命,何等清閒安適,

 

所謂君子坦蕩蕩也;傾人以取者,其心險惡憂苦交集,所謂小人長戚戚也。

  世間的一官一職,雖然都有定命,但是做部屬的,只要肯努力斷惡修善,就有機會升官。平常人只要多做善事,

 

也有機會得到官祿;若是為了自己想升官,就不擇手段陷害他人,以奪取他人的官位;然而因果循環,天理昭彰,

 

陷害他人的人,最後還是會被別人陷害的;奪取別人官位的人,最後自己的官位,也會被別人奪走;有者報應之快,

 

幾乎現世就可以報應到己身、兒孫。

 

醒世歌』

 

甘迺迪兮最具宏觀 

 

太空奇計兮月探險

阿姆斯壯兮發豪語 

 

踏月一步兮邁大千

 

  此揭一九六○年甘迺迪總統,以宏觀看法,做出登陸月球之偉大太空計劃,終於將阿姆斯壯送上月球,

 

而在月球所發之豪語。他在月球踏出之一小步,就是人類邁向宇宙之一大步。

  吾等生為現代人,尤應具有宇宙觀,即宏觀。應捨去其自我局限之狹隘井中觀—蛙坐井觀天。

 

張公藝百忍集

 

六五、敬老憐貧 善勸一家

 

  有一天,公藝正在家中教兒子讀書,忽然來了一位年老的乞丐,家人給他一碗飯,就要打發他離開。

  這乞丐很生氣的說:「我久聞張公道德深厚常憐憫貧窮人,我想要討一頓飯吃,討一件衣服穿,

 

為何施給我一碗飯就要叫我走呢?」

  家人也很生氣的說:「我又不是欠你的。」

  此時乞丐就大聲咒,家人就叫僕人拿棍子來打他。公藝聽到有人鬧事,就急忙出來,看見僕人拿棍子正要打人

 

,公藝急忙阻止,問是什麼事情?

  僕人說:「這乞丐討東西還要佔便宜。」

  公藝叱退僕人,看到乞丐是一個上年紀的老人,衣服破爛不堪,兩足流血,又流眼淚,嘴巴亂說話,

 

看到公藝就跪下來,卻默默無言。

  公藝問說:「老先生貴姓?今年幾歲了?」

  乞丐回答說:「我姓龔,今年七十八歲。」

  公藝又問:「你的腳足為何流血?」

  乞丐答說:「被狗咬傷,所以前來向先生討乞衣飯。」

  於是公藝就施一件衣服及一頓飯,乞丐說聲「謝謝」後離去。公藝隨即拿筆寫一篇訓文來教家人說:

  人處貧賤最難當,朝也無方,暮也無方;

  一心只望富人劻,如見爹娘,好似爹娘;

  富人不施又不償,兩眼淚汪,空眼淚汪;

  天地循環有主張,富者一行,貴者一行;

  循環週轉果報藏,要得其長,莫失其長;

  貧討富施積德良,富纔久昌,貴亦久昌;

  幸喜今日未逞強,不惹乎殃,免累乎殃;

  爾等謹記性莫剛,福亦無彊,壽亦無疆。

  說畢,從此家人都知道要敬老憐貧。過了七天,聽人家傳說,龔姓的年老乞丐,到了杜家行乞要飯,前性不改,

 

與人發生衝突,被人打致死,經過官府審理,花了一大筆錢才平息。

  這是張公藝「敬老憐貧,善勸一家」,為第六十五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衣食周貧苦,陰功得便宜;

  教家兼有法,福集禍終移。

隨緣自在

作者:丁乾

      

        我們常對自己說:「凡事順其自然」,也常用來安慰別人。不過當遇到問題,卻未必能做到像說的時候那麼坦然。

 

道理人皆知曉,但是行動時很少有人能做到。

  因為,世間許多事情,如事業、情感、人際網絡等,大家都說應順其自然、不可苛求,但實際上許多人卻緊盯目標追求成功

 

,有不達目的誓不甘休的衝勁。這時候人們就不自覺地被欲望所牽引,一旦開始即永無止境。

        當人們稍有收穫時,欲望便會慫恿、膨脹,讓人們想著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然而當困難超越了自己的實際能力時,

 

人們就會被欲望引入萬丈深淵。

        長此下來,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堪負荷。這時回頭來看,原來自己已經輕忽了生活中各項倫常,以及本應珍惜的快

 

樂和幸福。

  古云:「萬事皆有緣,人生當隨緣。」隨即順其自然,不悲、不怨、不躁、不強求。

所以隨順自然無須執著。對待生活中的坎坷與困難,我們只能順其自然,放鬆自己的心。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當然欣喜

 

,求而不得,也無須憂愁。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哪有煩惱可言?能夠做到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積極的態度去耕耘,以豁達的態度去收穫,這即是

 

隨緣自在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生活中,常有人會有這樣的感慨和迷惑:「為什麼有人會排擠我?」「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我?」

 

「為什麼有的人不理解我?」「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

        如果從隨緣的角度看,不喜歡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

 

緣份是夙世因緣聚合,是自行種下的因,圓成時得到的果報。

  可知,世間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所以當乖舛的事縈繞在我們身邊時,應持隨緣自在的人生態度。隨緣是一種進取的行為

 

,也是聰慧的行為。

        何謂隨?隨,不是跟隨,而是順其自然,凡事不強求;隨,也不是隨便,而是把握機緣,抓住現在;隨,是一種達觀,

 

也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更是人情的練達。

  進一步而言,隨緣不是放棄追求,而是以平靜的心態去面對生活。隨緣是一種智慧,可以讓人在任何環境都擁有恬靜的心態

 

和冷靜的頭腦;隨緣是一種修養,只有飽經人世的滄桑,或者閱盡人情的經驗,才能頓悟人生。

  肉身菩薩慈航法師曾說:「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這種緣起緣滅,順其自然的胸懷令人欽服。人生路上,機會

 

來時應盡全力;機會遠離,就不要再強求。

         所以我們在任何時候,面對任何情境,如果都能做到順其自然,心安自在,隨緣不強求,做好自己應做的事,在時間的長河中,

 

必能適時把握機遇,成就自己的未來。

位比丘的輪迴

 

       我們來講一位緬甸比丘的故事。

       他今生是比丘,在觀緣起的時候,曾經觀過自己的前幾世。

       他觀到他的前三世,當時的緬甸是英國殖民地,他是位女子,是位很漂亮的貴婦人,他看到當時的影像是一位穿

 

白衣服的貴婦人。這個貴女人有個不好的習慣,愛賭馬。當時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有賭馬的習俗,這是種不好的風氣。

        在她臨終的時候賭馬的一幕就出現了,看到賭馬,她的心很高興,結果她死了之後,投生為一匹穆斯林(回教徒)的馬。

        那個穆斯林對這匹馬不好,經常不讓它吃飽,而且還要拉很重的東西,很累很辛苦。但幸好,這位穆斯林就住在一個

 

寺院附近。

       當這匹馬老到快不行時,正好聽見寺院的僧侶們在誦經,說道:「薩度!薩度!薩度!(中文譯為善哉!善哉!)

 

它的心感到很高興,結果今生就投生為緬甸人。

       但是由於他過去的業,他投生為很平庸的人,曾經當過兵。

       由於他過去的業,他很喜歡看那些馬很辛苦地跑,所以他在前一世投生為馬時,也是經常要拉很重的東西,做得很辛苦。

 

今生也是,他當兵時是做下等的兵,經常要背很重的東西,經常要訓練,很累、很疲勞。

       這是他過去賭馬,以其他的眾生勞累、勞碌為樂的緣故,而且他與生俱來不知什麼緣由很恨穆斯林,很討厭那些回教徒,

 

後來他觀察過去世時才知道,原來是他過去被穆斯林虐待。

       這也就是他賭馬,曾經經歷過的事情在他臨終時成熟而使他投生為一匹馬。

性格的背後有因果,缺點的背後是苦難

學誠法師

      

      生活中,很多人經常會不由自主地說出抱怨的話。其實,所有的怨語,不管是自怨自憐,還是抱怨別人,

 

在佛門裡,都被稱為惡語,都屬於嗔心所致。

   常常抱怨的人,實際上是在損害自己的福報。

   抱怨別人,會產生什麼果報呢?

   內心會越來越陰暗。內心陰暗,就會壞事不斷,好事無緣。

   有一些人,當遭遇事業、生活不順之時,他們會抱怨同事,抱怨家庭,甚至抱怨國家,抱怨社會。

 

只有一個人沒有想到去抱怨,那就是自己。

   那麼,怎麼消解抱怨的心理呢?

   多說感恩的話。另外,一定要學會隨喜,用隨喜的心去取代嗔心,取代嫉妒的心。

   有人會這樣想:我也知道這些道理,但就是看不慣這個人。他沒有我努力,方方面面都不如我,憑什麼

 

得到這些不該得到的東西?

   我們看不慣別人,是因為別人的某些語言、行為、性格,讓我們不適應。但是,我們忘了每一個性格的

 

背後都有因果,每一個缺點的背後都是苦難。因為我們沒有慈悲心,面對別人的苦難,我們沒有產生悲心,

 

都是嗔心。

   比如,在一個公司裡,大家在一起,某個人可能能力方面差一點,或者毛病習氣多一點,我們就不願意

 

包容他,甚至排斥他、討厭他,欲除之而後快,其實就是嗔心所致。

   你不知道,他可能家庭很貧困,可能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夠,本來就活得夠苦了,何必再去傷害他?像這樣

 

的情況,更應該給予他更多的愛和關懷。

   一切都是因果。別人今天得到的,是他過去造的善業;你沒有得到,是你過去沒有造這個業。你今天得到了

 

,也不用得意,那是你過去造的善業,現在感果。

   如果想讓未來更好,去嫉妒別人,未來肯定不會好;去隨喜別人,隨喜功德,那麼這份功德你也有,

 

你也造了一份善業,你的未來也會更好。

   佛門認為,隨喜別人,就是造善業,積累福報。

我的病人為何得肝腫瘤

善言

 

       筆者以前開過診所時,見過不少奇難雜症,其中有一案例促使我對人生輪迴報應深信不疑,至今記憶尤新,

 

現寫出來供有興趣者共享。

       於一九九五年七月中旬,我的診所來了一個臉色臘黃、人顯憔悴的某君。

       某君是該市一家頗有名氣的建築設計事務所的老闆兼設計師。據其自述,是肝腫瘤術後複發,用手觸摸其肝部可覺

 

有比龍眼果略大的硬塊。

        經數次治療後,仍未見腫瘤明顯縮小,為了獲得其得病原因,而對某君採用了特殊的催眠療法。

 

       催眠開始後幾分鐘,某君自述,他曾於七歲,在香港家中後院爬樹時,不慎被樹杈戳痛肝部,但很快他又進入

 

了自覺飄浮於空中的狀況,並在光中越過無數山山水水。

       突然他看到一古廟前站著一位年長的和尚,和尚前面有一大隊兵馬,某君就是帶領這大隊兵馬,正披甲戴胄的將軍。

 

從士兵立著的旗幟來看,我想大概是明朝年間。

        當時,他率人馬正準備去進攻附近的一城市,但是廟裡的住持和尚卻百般勸他不要去攻城,這樣殺害無辜會有報應的

 

,但他就是不信不服。

       正在他和和尚理論的時候,一傳令兵飛馬來報,簡述了一下該城的情況後,傳令說馬上出征,他就根本不顧和尚的勸

 

說,仍率所屬兵馬,揚塵而去。

        接著,他看到他們如何衝到城門前,又如何命令士兵們搭雲梯,士兵們又拿著矛和盾等從雲梯爬上攻城等情況。

        但由於守城的敵方軍兵十分驍勇,戰鬥正打得難解難分,突然一支冷箭飛來,射中了他的肝部,穿透他的肚皮,

 

直進入其肝的下部(正是今世某君肝瘤的位置),一時疼痛難忍(這時的某君也覺得該部位有劇痛感)。

        因主帥中箭受了重傷,整個攻城就停了下來,他的人馬全退回駐紮營地,他亦被安置在一頂整潔的帳篷里。

        他臥下不久,一位身穿長灰褂的漢子,背著藥箱在士兵的引領下匆匆走進了帳篷,然後對他施行麻醉,先剪斷長箭

 

的尾端,在創口處敷上藥後才拔出該箭,當時血馬上涌了出來,但在藥物的作用下,很快就給止住了。

       幾天後,整個兵馬就撤退了。他的箭傷好後,一直在朝里為官。到五十七歲那一年,終因箭創發作不治身亡。

       死時自覺自己飄在天花板上,周圍圍繞著柔和的光,看著自己死了的驅體躺在一張漂亮且雕有許多花鳥的油漆

 

大床上,身上蓋著一張淺綠色的毯子,床前跪著一男一女,女的是他那一世的太太,男的是他的兒子,他們在嚎啕

 

大哭,悲傷無比。

        當他自述完這一情景後,還說那以後的幾世都是死於肝部疾病。然後將自覺慢慢進入周圍的光中,在我的提示下

 

,從催眠狀態中醒了過來。

        當他完全清醒後,對我說,他家從父輩開始,就人人信奉基督教,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如果這次不是他本人親眼

 

看見自己前生發生的過程,他絕不相信人生會有輪迴的;他還說,他從這件事中,認識到在人生中,不好的事是真的不

 

能做的。 與歷史上無數的因果報應故事一樣,從這故事中,我們也看到了人作了惡會遭惡報的,一世報不完,還會多世

 

來報,不管是執行者還是命令者。

三道熱湯改善 血壓問題

 

       現代醫學認為高血壓是病,可能有腦中風的危險,需要接受治療,但是中醫卻認為高血壓不是病,它是疾病的結果

 

,疾病才是「因」,但是造成高血壓的病因,除了高血脂、動脈硬化、內分泌失調等之外,其他的病因往往難以檢查

 

出來,所以現代醫學就直接治療這個「果」,使用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方式強迫降壓,務求使得「帳面」看起來漂亮

 

,醫病雙方皆大歡喜。

       但是站在中醫的立場,強迫降壓只是治標,疾病的本質沒有改變,病因仍在,將來還是得面對它的傷害,而且到了

 

疾病爆發的時候,往往也是積重難返,能夠亡羊補牢就不錯了。

陰陽平衡,消除高血壓

       中醫尋求高血壓的病因,往往都是氣血失調所引起,治療上是要整體體質能夠改變,回到陰陽平衡的狀態,病因若消除

 

,高血壓當然就消除了,但因體質改變需花較久的時間,而患者往往用「西藥降壓」的習慣面對中醫治療,要求吃藥就要

 

很快降壓,所以最後就會失去耐性,放棄根本治療之道。

要改善血壓,除了用藥調整體質以外,也需要從生活習慣上做改變,而在飲食上,除了少油、少鹽、不要吃煎炸物、減少蛋

 

白質攝取,還可善用食療來幫忙。

如果有病人向爺爺請教病理原因,他都很詳細地解說,但若問到食療,他總是笑笑不太回答,我猜,他可能是覺得醫生注重

 

的是專業的醫療,食療是輔助,這些就交給「護理人員」吧!而阿嬤跟爺爺是最佳拍檔,阿嬤在抓藥的時候,就會教病人做

 

食療,協助病人利用一些偏方改善體質和病情。我也認為,食療是幫健康打底的工作,只要有效又容易取得,便值得推廣。

 

喝湯一個月,控制血壓

       阿嬤對高血壓病人,最常教他們煮湯。別訝異,阿嬤的三道湯,可以幫助改變體質,讓很多人的高血壓控制良好,

 

只要連續吃一個月以上,很多人的血壓就自然恢復正常呢!

紫菜蔥花湯改善高血壓

紫菜蔥花湯是第一道湯。冬天因寒冷,血管更加收縮,血壓往往較高,光吃降血壓藥,強迫擴張血管,血管的本質沒改

 

善,久而久之還會失去彈性,就算血壓「看似」正常,終究有破裂之虞。

持續喝,改善血管彈性

以前喝紫菜湯,本以為蔥花是調味,後來我才明白,紫菜含有許多可讓血管軟化的物質,蔥則能讓血管緩緩擴張,

 

並促進循環溫暖手腳,效果和藥一樣好,機制卻更加自然。所以,會手腳冰冷的高血壓患者,無分男女、年齡,

 

都很適合喝這道湯。

       唯需注意的是,紫菜的纖維很多,胃腸消化不佳的人,最好多咬幾下,以免肚子脹痛,若腸胃實在不行,也可

 

以只喝湯,因為湯汁是精華。最奇妙的是,有些高血壓病人飯前喝紫菜蔥湯,飯後血壓就會降低,而沒有血管硬化

 

、血壓正常的人喝這道湯,卻不會因此降壓過低。蔥雖然可以降低血壓,但是維持不久,所以建議要常常喝,以

 

持續改善血管彈性。

味噌海帶(芽)湯是第二道湯。

 

       味噌對身體好處多多,還能幫助消化,海帶一樣可以軟化血管,但需注意鹽分不要過高。本道湯還可以加入豆腐

 

,味噌和豆腐都是以黃豆製作的,裡面有很棒的卵磷脂,可以使血管裡面的髒污溶解清除,而達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

芹菜洋蔥蒜頭湯是第三道湯。

 

       芹菜和洋蔥可以降血壓,蒜頭裡含有硫,可以保護肝臟和血管,加強肝臟清除毒素的作用,另外加上荸薺、番茄

 

,都是風味好又健康的食材。

      這三道湯的效果在伯仲之間,大家可以輪著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