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6年四月號

                    第244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人間的智慧/奉旨著作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保有堅定的意念/丁乾

一位上座部佛教禪修者五世輪迴的經歷

命好不好看哪裡

 

虛原聖訓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二○一七年二月四日

歲次丁酉年一月八日

 

曰:金雞唱曉慶新年  瑞氣氤氳繞宇簷

      踏破千山無覓處  虛原道場續前緣

 

示:猴年遠遁,雄雞引唱,成功者為名利雙收的一年而慶幸失意者為誖誤良機的一年而追悔

 

,然而,不論高興也好懊悔也罷!流逝的歲月都不會改變它的軌跡。所以,面對新的一年

 

好好規劃把握,才不會讓寶貴的光陰被肆意揮霍

      此次本堂眾恩師回天述職,深獲母娘嘉許本堂在道務普化上的貢獻,因為本堂著作不少

 

法理與實修兼備的鸞書,對真心修行者,助益匪淺,而這些良善的效應,未來會更加明顯,

 

影響也會更深遠。

 

又示:吾觀本堂諸賢生定靜功夫普遍不足,故,新的一年,諸賢生應多在禪定修持上下功夫

 

莊子云:「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意思是說,心境安詳虛靜的人,就能發出自然的光芒,

 

而生出深邃的智慧。所以,為了自己的道程著想,當督促自己,精進而修,才不會虛度人生。

又示:今日來堂迎迓本堂眾恩師回鑾之賢生與善信大德甚多,吾欣喜眾人向道之心虔敬

,故每人特賜功三十以勉之。

又示:新的一年,吾以數語勉勵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

 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口德給自己。

 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肚量給自己。

 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內涵給自己。

 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深斂給自己。

 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謙讓給自己。

 得理不必搶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寬和給自己。

  有勢不可使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退路給自己。

  有福不可享盡,留三分餘地給對方,留些未來給自己。

 

又示:吾敕化「好事花生」,予今日虔誠到堂參鸞者食用,有助諸賢生清靈去濁也。

可,有請南海古佛著書,吾退。

 『經典的智慧』     

                                                      筆 王生扶

南海古佛 

二○一六年十二月十日

歲次丙申年十一月十二日

詩曰:綾羅綢緞罩俗身  兒女成群憒鬧氛

      若是遵得四證淨  依然凡聖擁祥禎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五章   達瑪第諾經

 

凡夫輪迴生死無有止境,即使一時一地之間,有殊勝的因緣修行,也每每因為所遇的善知識(師父)功夫不足

 

,或受到環境影響,或自己缺乏判斷力,或實踐力不足……等,而迷失或退墮。也可能因為壽命終了,

 

導致終其一生,修行沒有結果,因此,證得須陀洹果(初果),就是修行者最重要的保障。

因為證得須陀洹果(初果)之後,絕對不會退轉,也不會再墮入三惡趣(地獄道、鬼道、畜生道)

 

未來最多從天上、人間轉生七次,就必定證得阿羅漢果,達到涅槃解脫。而且證得初果之後的人間生活

 

,也不會影響家庭和樂。

在《相應部》相應五三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

那時,優婆塞達瑪第諾與五百位優婆塞去見世尊,禮敬世尊後,坐在一旁。達瑪第諾優婆塞對世尊這麼說:

「世尊!為了對我們在漫漫長夜中能夠得到利益與安樂,請世尊教誡我們,請世尊訓誡我們。」

世尊說:「達瑪第諾!你們應當要這樣學習:『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記住,那些如來所說

 

之意義深奧、遠離世間苦惱而與空性相應的經典。』達瑪第諾!你們應當要這樣學習。」

達瑪第諾說:「世尊!這對於居住在兒女成群、嘻笑憒鬧的家庭裡,穿著輕軟華麗的衣服,

 

享受著迦尸的檀香,配戴著花縵、塗香料、噴香水,享用著金銀錢財的我們,是不容易的。

 

請世尊為持守五戒的我們,教導更上的法門。」

世尊說:「達瑪第諾!那麼,在這裡,你們應該這麼學習:對於佛具備不動搖的信念(不壞淨)

 

『像這樣,那位世尊是應供養、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人天師、

 

佛陀、世尊。』

「對於法,具備不動搖的信念(不壞淨):『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此時此地即可親見,當下就可以

 

遠離種種身心熾熱的燃燒。法沒有時效限制—不論什麼時代,都可以通達涅槃。法需要親自觀察

 

檢驗,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對於僧伽,具備不動搖的信念(不壞淨):『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正直、真實、完善的方法

 

修習。向須陀洹道,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得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得阿那含果;向阿羅

 

漢道,得阿羅漢果。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應該佈施、禮遇、供養、尊重,這是

 

世間無上的福田。』

「他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不毀壞、不缺斷、不玷污、不雜染,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

 

戒為智者所讚嘆,持戒者不執取世間的貪愛,戒可以循序導向於禪定。達瑪第諾!你們應該這麼學。」

達瑪第諾說:「凡世尊所教導的四項須陀洹(初果)之法,我們都具備了,我們符合那些法,

 

我們在有生之年將永遠保持此法。」

世尊說:「達瑪第諾!你們很幸運啊!達瑪第諾!你們很有福氣啊!達瑪第諾!你們當可記說

 

為須陀洹果(初果)。」

此經記載,達瑪第諾是一位持守五戒的在家居士,因為具備了對佛、法、僧、戒四個堅定而不可

 

動搖的特質,也就是「四不壞淨」,所以佛陀授記其為須陀洹果(初果)。雖然他過著優渥的在家生

 

活,但因貪、嗔、癡減弱,而且已經進入道果法流,所以不會放逸,仍然可以一方面享受過去善業

 

帶來的福報生活,一方面過著隨順法流的禪思生活。

南海古佛 

二○一六年十二月卅一日

歲次丙申年十二月初三日

詩曰:人生苦短志難酬  對鏡問君多少愁

         歲歲花開同萬古  不如養靜守白頭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六章   毘陀羅小經

 

證得須陀洹果(初果)的條件需斷除三結,即斷除身見結、斷除戒禁取見結、斷除疑結。

 

那麼!身見結到底有幾種呢?

在《中部》四十四經的毘陀羅小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栗鼠飼養處的竹林中。

那時,毘舍佉優婆夷去見法樂比丘尼。抵達後,向法樂比丘尼問訊,接著退坐一旁。

 

在一旁坐好後,毘舍佉問法樂比丘尼:

「聖尼!被稱為『有身,有身』,聖尼!世尊說的『有身』是指什麼呢?」

「毘舍佉學友!世尊說的『有身』是指五取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

 

行取蘊、識取蘊。」

毘舍佉優婆夷歡喜、隨喜法樂比丘尼所說後,更進一步問法樂比丘尼問題:

……

「又,聖尼!怎樣有有身見呢?」

「毘舍佉學友!不多聞的愚癡凡夫因為不肯親近善知識,故而不知聖法,

 

不能善加運用聖法,

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

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

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

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毘舍佉學友!這樣有有身見。」

「又,聖尼!怎樣沒有有身見呢?」

「毘舍佉學友!多聞聖弟子若親近善知識,則知聖法,善御聖法,就

不會認為色是我,或我擁有色,或色在我中,或我在色中;

不會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在受中;

不會認為想是我,或我擁有想,或想在我中,或我在想中;

不會認為行是我,或我擁有行,或行在我中,或我在行中;

不會認為識是我,或我擁有識,或識在我中,或我在識中,

毘舍佉學友!這樣沒有有身見。」

……

法樂比丘尼是「分別義趣,廣說分部」第一的比丘尼,也是一位阿羅漢。而毘舍佉在七歲時

 

因聽佛說法而當下證得初果,可謂女居士的模範,她享有「布施第一」的美名,譬如她曾經

 

為佛陀及僧團斥資興建一座寬廣又雅緻的修行講堂,後人稱此講堂為鹿子母講堂。

由本經記載可知,法樂比丘尼所說的身見共有二十種。就以「色」而言,世俗的觀念(世俗諦)

 

稱為身體,在究竟諦上稱做色蘊。色蘊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如果認為色蘊(身體)

 

是我的話,就會產生執著;只要產生了執著,一旦色蘊(身體)起變化,就會感到痛苦。所以為

 

了去掉執著、解脫痛苦,就要時時觀身體為無常、苦、無我。不管身體起了什麼變化,是樂還是

 

苦,都要如實觀無常、苦、無我。

受蘊也是一樣,只是變化得更快。所以佛陀說:「只有苦存在,沒有受苦者。」世人可能很納悶

 

,如果說「沒有一個我在輪迴,那是誰在體驗果報呢?」因為果報包含樂與苦,而體驗樂與苦的

 

是受的作用,所以是「受蘊」在體驗果報。錯誤的認為受是我,或我擁有受,或受在我中,或我

 

在受中都是有身見。故,一個人如果能夠突破有身見,則離初果就不遠矣!

人間的智慧』  

             聖筆王生扶          

韓湘子仙翁 

二○一六年十二月十七日

歲次丙申年十一月十九日

詩曰:

 

青蔥碧野正闌珊  石上擁衾望遠川

自品清茗勝美酒  塵勞滌蕩豁心安

 

聖示:吾今日降為:「人間的智慧」一書作序

      

 

清朝康熙年間,張英位於安徽桐城的老家,與鄰居吳家為宅基之事發生爭執,因兩家宅地皆是祖上基業

 

,時間又久遠,故對於宅界誰也不肯相讓。此後,雖然雙方為此興訟,但因二方都是名門望族、

 

官位顯赫,縣官遲遲不敢輕率了斷。於是張家人千里稍書到京城求救。時任大學士的張英,

 

收書後批詩寄歸,批詩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得書,豁然開朗,遂撤讓三尺,吳氏得知原委後,感其義氣,亦退讓三尺,而締造了膾炙人口的

 

「六尺巷」佳話。

在喧囂的紅塵中,爭名逐利,一味的執著,不知放手者,最後多是落得「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的結局。

 

翻開歷史,多少顯赫一時,風光無比的權貴,只知進不知退,而身罹慘禍,殃及子孫者,更比比皆是。

 

因此,若能事事留有餘地,常常做退一步之想,謙讓寬容,和光同塵,則必能游刃有餘,從容自在。

古人的智慧,經過千百年的累積,而留下許多名言。這些名言,不是撫慰失意者的虛辭,也不是隱士們

 

的自我釋懷,而是實實在在的做人處事之智慧。例如:利不過貪、名不過求、怒不過度、喜不過望、

 

逸不過安、勞不過累、食不過飽、衣不過暖、住不過寬、行不過快……等,世人若能一一檢視力行,

 

則必將能減少敗落毀亡之災厄。

今值南天虛原堂「人間的智慧」一書即將開著之際,吾簡數語以為序。

 

韓湘子仙翁序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丙申年十一月十九日

陳希夷仙翁 

二○一七年一月七日

歲次丙申年十二月十日

詩曰:

經營買賣不多求  誠信慎言少怨尤

暗室問心無愧色  一生福祿水長流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一章   出納不公平,難得兒孫長育;語言多反復,應知心腹無依。

 

白話:

 買賣出納不公平,凡事愛占人便宜者,將來會出敗家子,因此難以得到兒女長期的孝養;

說話不算數,沒有誠信的人,不會有知心可做依靠的朋友。

說明:

昔時以斗、秤作為買賣交易的度量工具,現在雖已進入工商業社會,許多商品在出廠之時即已分類

 

、分級、分量包裝,但部分散裝物品,仍會使用斗、秤當面交易。

《弟子規》云「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意思是說,和他人有財物上的往來

 

,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財物給與他人,應該慷慨多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則應少取一些。

 

可是如果出納不公平,偷斤減兩,是倒過來,他是取多給少,也就是從別人之處獲利的多,給別人的少。

除了偷斤減兩之外有些不良商人哄抬價格,或成分不實,或劣品當上等品賣,或為了賣相添加

 

有害人體物質,或興建房屋偷工減料……等,存心欺詐坑人。這種居心是佔人家一分的便宜,

 

卻損了自己二分的福德,因為此舉容易招致火劫而失去財產,或是子孫多病、夭亡,或是子孫

 

有樣學樣,錢財有進無出,因而對父母長輩寒慳相待,難以得到兒女長期的孝養。

而語言多反覆,就是講說話反反覆覆,或人前說一套,人後做一套,沒有誠信。一個沒有誠信的人

 

事主必定不忠,事親一定不孝,交朋友也必定不講道義。俗云「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個沒有誠信的人,最終會露出狐狸尾巴,他的果報當然就是沒有人願意再信任他,因此,

 

沒有相知朋友,更不會有推心置腹的朋友

例如,昔時濟陽有位富商,乘船過河時因船遇暗流而沉沒,他大聲呼救。有位漁夫聞聲而至,

 

富商急忙喊:你若救我,就給你一百兩金子。但富商獲救後卻不認賬,只給漁夫十兩金子。

 

漁夫怪他不守信,富商回說:你一個打魚的,一生掙不了幾個錢,得了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

 

漁夫只得怏怏不悅而去。

巧合的是,富商後來搭船又再次於原地翻船落水。有人欲救,那位曾被他欺騙的漁夫說:

 

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因此漁夫先搶救其他人,待富商被救起時,已經溺斃,

 

就是說話沒有誠信而因小失大的最佳例證。

大道釋疑            

叩稟「修證三昧,掃淨蓋障」之有關常識供參(一○○

  

林生問:云何:『三昧』

帝君答:三昧是佛陀時代巴利語的音譯意譯是指正定禪定其過程是經由持戒心生隨喜

 

歡悅身輕安覺受到樂循序導向於達到三昧定。

林生問:道者地也,何以必修證『三昧』

帝君答:因為具備觀禪的能力才能透視五蘊的無常無我最終得以解脫。然而要具備

 

觀禪的能力前提是要有基本的禪定功夫尤其是處在現今社會交通發達各種聲光娛樂媒體

 

電子資訊等環境下人心躁動不安因此更需要修持禪定三昧。

林生問:修行人最難去除者『習氣、煩惱』乎?欲去習氣煩惱者,就得先將己身各種『業障』除淨否

帝君答:世人輪迴百千萬億年所積累的業力比山還要高比海還要深因此要除淨業障可說是天方夜譚

 

否則如佛陀之大福報大智慧者在入涅槃前仍然受著腰痛(曾為大力士折斷對手的腰之業力)

 

必須借助甚深禪定以減輕痛苦以及嚴重的腸胃炎折磨……等一般凡夫談何容易除淨業障。

    所以佛陀要弟子修行一旦證得阿羅漢缺少了惡緣業力就無法生出作用或是雖受業力干擾

 

身受苦但心卻能不受苦而當色身壞滅(無餘涅槃)就是業障永淨之時。

林生問:但凡要去除『業障』,就必依『般若為之掃蕩乎?』

帝君答:業障無法去除但可以因善業或是修行而促使惡緣不致產生就可減少業障之干擾也。

林生問明心不可得,親見實相後,始可住於『般若』乎?

帝君答:當然,因為親見實相是一種經驗,既是經驗,就能永誌不忘。若只是從書本中了知理論,

 

當遇外境變化時,很容易就退轉。

林生問可否舉例『親見實相』?

帝君答:佛法的親見實相,多指親見五蘊的無常、苦、無我。

      因為最粗的法是「色法」,所以一般是從「色法」開始著手。當一個人修得基本禪定功夫之後

 

,就可利用禪定之光觀察身體的組合,從器官觀察到最小細胞,而每一個最小細胞至少有八個色法:

 

地、水、火、風、色、香、味、食素,再觀察此八種色法,和色法與色法之空間,就可親見無常、無我的真相。

林生問『蓋障』者何?在修途上有那些蓋障?

帝君答:「蓋」為佛教術語,是煩惱的異名之一,因為蓋能夠使心煩惱,障礙智慧,讓禪定無法發起

 

,無法得到解脫,而得其名。蓋主要分為五類,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懷疑五者,又被稱為五蓋。

林生問何言非『般若』無以掃淨一切『蓋障』?

帝君答:此只是概括性的說法,因為五蓋有五蓋的對治方法,例如,要克服貪欲蓋,可用修行不淨觀、

 

四界分別觀、無常觀、守護六根門、適量的飲食和適當的言談等法門,要克服瞋恚、睡眠、掉悔

 

、懷疑,也有其適宜的對治法門。

林生問:曷以『睡眠』也列入一大煩惱呢

帝君答:因為眠能令人心志昏暗、身體軟弱無力,遮蓋心性,影響禪修之故。

林生問:又『掉悔』也是一大煩惱嗎

帝君答:掉悔是指心神搖擺不定,對過去已做或未做的事情悔恨,因為心生掉悔時難以禪修

 

,因此是一大煩惱

林生問:但凡見境起惑而退轉者,都無法淨空『三昧』乎

帝君答:見境起惑而退轉者是功夫不足之關。

林生問:或因『憎愛』之心未除、一切不能平等,亦難修證『三昧』乎

帝君答:修得三昧禪定功夫者不一定貪愛瞋恨愚痴之心淨除例如昔時提婆達多

 

三昧禪定功夫高深神通了得但為了爭奪僧團領導權可以預謀殺佛分裂僧團即是實證。

      三昧禪定功夫不是佛教獨有世界各種宗教都有禪定高深者但欲證果必須進一步修持觀禪

 

才能解脫也。

林生問:修以求悟,故必『證得三昧,親見實相』乎

帝君答:當然,證得三昧親見實相的基礎,親見實相則是澈悟無我的基礎澈悟無我才能

 

解脫自在因此各有其關聯性。

林生問:得煉心性達何安住、或何正定,堪稱『證得三昧』

帝君答:必須達到五種自在功夫

    一、入定自在:能在任何想入定的時間入定。

    二、住定自在:能隨自己意願住定多久。

    三、出定自在:能在想出定時就出定。

    四、轉向自在:能自在的轉向任何禪定。

    五、觀察自在:能辨識目前在何禪定中,及當下心行。

林生問:悟後正修,亦唯藉般若妙智慧之力量以滌盡『蓋障』乎

帝君答:智慧就是「明」也正是去除一切惡法的根本力量。

佛教思想辭典

一六○、結界(simabandha)

  simabandha一字亦有譯為「斷界」者。本來為護持僧伽所定之規則,減少僧伽所屬之比丘或

 

比丘尼所犯過失而給予一定之界限之謂。

    「結界」一詞,其意義在設定一個範圍,於一個界為結,「斷界」則為制限之設定使與制定外切割之謂。

  以如此目的而為結界則分成「攝僧界」、「攝衣界」與「攝食界」三種。

    首先,攝僧界係將人攝限於同一處使不犯別眾之過失為慮而為之,故稱為結界。

  易言之,本來闡浮提之僧眾不得不聚集於一處而舉行重大之行事(布薩等),由於地域過於遼闊,

 

集合不易,故而限定於一定之地域,僅以在所限定之地域內之人,允許從事布薩等行事。

    如此情況為結界之決定方法,有以村落,有以修行之場所如阿蘭若處,或依遊行乞食之方便,

 

亦即所謂依自然條件而限定地域為結界,以及依作法而限定之結界之情形。

  次者,攝衣界係將衣攝限於所屬之人而消除離宿之過所為之結界。

    大體上,比丘、比丘尼不得離三衣而生活。可是大衣(僧伽梨衣)甚重,是以遠行時攜帶困難之時,

 

遂以一定地域為限以為結界,於此結界,離衣而宿予以通融之謂。

  其次,攝食界即以食物之貯藏庫為結界。即為使僧員不犯自己在其住所烹煮食物之過失所為之結界。

  以上所述乃律典就結界所述之大要,餘者譬如密教等為舉行修法而劃定一定之界限為結界,

 

其中有不讓魔障入侵而為之情況亦有之。

    照此定義,則要修行佛道,對女性一方有危險之故,為不致造成其修行之障礙而以一山為結界地之例亦有之。

    自古以來,為女人禁制之山,在日本有比叡山、高野山等,又至今仍殘留問題之大山等皆屬此類之結界耳。

  如此而釋之,則結界之意義便逐漸擴大而作解釋,譬如為區分本堂中僧侶與在俗信眾之座席而設定結界

 

,又者,內陣與外陣之區分,外陣中場所之區隔,為如此之區隔所設之木柵便稱之為結界。

    一般於真宗在外陣設下結界,據說始於本願寺第十世證如上人之時。至於木柵乙節,又稱之為「矢來」。

                               

太上感應篇』

篇文:受恩不感。

釋意:受到人家的恩惠,不但不思感恩圖報,竟然還忘恩負義。

說明:諺曰:得人點水之恩,須當湧泉而報。然曰報恩,力或有足與不足,而感恩必在於心,

 

不能報且並不知感,真負義之人,天地鬼神所共憤者也,其尚有好結局乎?

  太上慈悲,不責人以不報,而責人以不感,殆誅心之論矣!在施恩者,原無望報之心,

 

又何計人之感與不感?然而受恩者,究不可忘也。

  古時候的人,就是受到別人布施一餐飯的恩惠,也必定會回報的;縱然是沒有能力回報,

 

也一定是銘記感激在心,念念都不敢忘記啊!

    知度論說:「受到別人的恩惠,而不知道要感恩圖報,這種人簡直連畜牲都不如啊!」

 

這句話講得實在是太貼切了!

    然而恩惠當中,有所謂大恩的有四種:一是天地的大恩。二是父母的大恩。三是國家的大恩。

 

四是師長的大恩。

    或是有人糊里糊塗的過了一生,對上面所說的四種大恩根本就未報,而對於私恩小惠的報答,

 

卻是感到沾沾自喜,這就是所謂的捨本逐末,並不是報恩啊!

世歌』

痿人不忘起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

  手足痿痺不良於行之人,總思有朝一日能起而行,一如常人焉。其渴盼之情,非痴人說夢,萬倍於期許焉。

其渴盼之情,非痴人說夢,萬倍於期許焉。  

    目盲貽鏡猶不良於視之人,亦思有朝一日能視而見,一如常人,其渴盼重見光明之情,亦倍萬常人焉。

    由此足見不論痿人抑或盲人,由於身障缺所生之苦惱,何其千鈞之重,便知其衷心願望之所在矣!

  韓王信乃戰國時代韓襄王之側室之孫。沛公攻陽城,得信,以為韓將,將其兵從沛公入武關,

不久沛公自立為漢王,乃立信為韓王。

  爾後,匈奴冒頓入侵,將信重重包圍。信乃數度遣密使入尋求和解,漢發兵救之。

漢王疑信數使入胡有二心,派人責讓韓信。

    信遂陷於進退維谷兩難之際,自忖如歸漢恐被誅殺,祇好決心降伏匈奴,而與匈奴共謀攻漢,合擊太原。

  漢使將軍紫武擊之,並送信以書曰:「陛下寬仁,諸侯雖有叛亡而復歸,復故位,不誅也。

大王所知,今王以敗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歸!」

    韓王覆信曰:「今僕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貸蠻夷,僕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

勢不可耳。」遂不顧晚節之不保而戰之也。

  俗云為人臣者,理當公忠體國,鞠躬盡瘁而無憾,所謂忠乃八德之首也。忠字即以一刀自口刺入心中

,勇而無懼,死而無憾之謂也。蘇軾詩云:「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此乃忠魂義膽之真諦是也。

 

張藝百忍集

五八、俚言勸人夫妻和睦

 

  公藝有一位鄰居,名叫楊廉,太太吳氏,兩人時常發生口角,爭吵之後,還將家中器皿亂打損壞。

 

楊父委託公藝代為勸戒,公藝也答應了。

  有一天,楊廉來到張家,想向公藝借書,公藝向他說:「別的書沒有好處,我有一篇訓夫婦的俚言

 

,讀了之後,有很大的好處。」

  楊廉接過之後,讀說:

  妻緣乃是前生定,夫和妻順休爭論;

  一世修來同舟渡,二世修成為夫妻;

  夫莫嫌妻容貌醜,醜婦能賢多發富;

  妻勿嫌夫家道貧,貧富循環有定數;

  各體二家父母心,周男嫁女殊辛苦;

  只期娶媳圖養老,香煙繼續根本固;

  撫女出閣願佳名,只望百年多看顧;

  殊知夫婦竟不和,暗時吵把氣傲;

  夫見妻身便黑臉,妻見夫容多厭惡;

  搭家弄伙不成人,夫妻反目多貽誤;

  只論爭強意氣傲,不怕二家親怒;

  朋友欲交多怕你,背地長短難辨訴;

  古有梁鴻孟光賢,齊眉舉案芳名著;

  雞有五德用目看,雄雌覓食還相護;

  頑人不識理和情,不如雞禽無羞惡;

  為夫要和妻子情,為妻要順夫內助;

  夫言不義休開口,妻語無情捫舌住;

  既往言語不可追,以前過事不算數;

  切忌睠罵爹和娘,誰無父母不稱怒;

  先進後進皆如此,前輩後輩遲一步;

  聽我俗言回頭想,革故鼎新由義路;

  夫婦和而家道成,天地和而雨澤布;

  和順二字值千金,勤儉同心家必富;

  夫婦和順把孝成,後裔繁昌天眷顧。

  楊廉讀畢,滿臉通紅,拜謝公藝的恩賜,將俚言帶回家,唸給太太聽,

 

從此夫婦和睦,勤儉持家,之後,家產豐富。

  這是張公藝「俚言勸人,夫妻和睦」,為第五十八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和情多化境,善誘感人賢;

  如天如地妙,覆地德無偏。

保有堅定的意念

文/丁乾

 

  為人處世,有自己的想法和原則,至為重要。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判斷,也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才能在生活中保持自我的本色,活出獨特的價值。

  有一個人突然在大街上狂奔,另外一個人看到了,也跟著跑,結果整條街的人都跟著跑,場面極為壯觀,

 

不瞭解的人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

    除了第一個人,大家並不清楚自己奔跑的真正原因,僅僅因為第一個人的跑出,就帶動了其他人的跟進。

  這種現象稱之為「羊群效應」,指出了人們的從眾心理。可知,人活於世須養成是非觀念,不可人云亦云,

 

因為今日的苟且,會養成日後的散漫,世間各種事情,其實都有跡可循,凡事都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要盲目從眾,

 

才不會被事務的假象所迷惑,從而看清事務的本質。

  東漢王充的《論衡》,在當時被稱為邪說,但他堅持自己的觀點毫不動搖。如果王充沒有堅定的意念,

 

固定自己的理論,不被他人的議論所擊到,恐怕就沒有這本書的存在了。

  王充有一位朋友很怕鬼,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

    一天晚上,天候陰冷,又下著大雨,朋友懼怕萬分,就來找王充壯膽。王充對他說:「自從開天闢地以來,

 

不知道死了多少人,現在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還少。要是人死後都成為鬼,那麼路上一步就有一個鬼了。

 

人要是能看見鬼,應該見到幾百幾千個,滿屋子都是,豈能只見到一兩個呢?再說,人也是萬物之一,

 

萬物消亡不能成為鬼,怎麼單單是人死了變成鬼呢?人之所以覺得世上有鬼,是因為已罹患疾病。

 

人生病了,精神不濟,心懷恐懼,就好像看見鬼出來了。」

    朋友聽了,甚覺有理,就把心放下了。

  這個時候,一陣雷聲轟轟作響,外面人喊道:「有人被雷劈死了。」王充跑出去,只見人們圍成一圈,

 

議論紛紛:「這個人一定惡貫滿盈,否則怎會受到天神的懲處呢?」

    王充擠進人群,蹲下身子,觀察了一番,說道:「這個人頭髮燒焦,皮膚焚毀,發出一股糊味,

 

這正是被火燒死的跡象,雷不過是一種天火,引燃罷了。」

    聽了王充的解釋,大家都覺得他言之有理。

  世事紛冗,並非每件事情的真相我們都知道。這時,沒有判斷力,很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甚至上當受騙。

 

因此,一個人一旦失去自主能力,就迷失了方向,下一步就是失去自我。

  總之,凡事要堅持獨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見,這是保持自我獨立性的必要條件,尤其,在人云亦云中

 

,保持堅定的意念,有自己的判斷和想法,縱使眾人皆醉我獨醒,才能在紛繁混雜的環境中,

 

保有泰然自若的愉悅氛圍。

一位上座部佛教禪修者五世輪迴的經歷

來自:密法之光

 

在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期間,當時緬甸上座部佛教的帕奧禪林來了一個以色列的猶太人。

 

在幾乎一個星期之內就可以證得禪那,然後他又很精進的修行,不久之後他就修完了名色法,

 

進入了修緣起法的階段。

然後,他就觀照他的過去世,當他觀照過去世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的過去世真是很令人震憾,

 

又很令人嘆息。

 他觀照他的過去前五世時,那個時候他投生在印度,而且正好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

在那一世當中他出家成為了佛教比丘,而且在那一世他就擁有了四禪八定,也修得了五神通,

 

同時他的觀智也修到了行舍智。

在那一世當中,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證得聖道及四沙門聖果。

 這說明,在這世界上,智者可以通過佛陀所教的止、禪,了知自己的過去世的因與緣。

  在緬甸的帕奧禪林,禪修者被導師們指導,觀察自己的前五世,這個前面五個過去世,

 

有時的時間跨度很長、有時則跨度短。

 他的前五世情況如下:

一、二五○○年前投生在釋迦牟尼佛的身邊,這是他看見的前第五世。

二、死後投生在色界天,這是他看見的前第四世。

三、在色界天死後,他投生在斯里蘭卡,這是他看見的前第三世。

四、於在斯里蘭卡死後,他投生在人間的中東地區,這是他看見的前第二世。

五、由於在中東參加戰爭殺了人,他投生在地獄,這是他看見的前第一世。即他現在的今世,

 

是從上一世的地獄中來。

六、由於過去世的善業,他只在地獄里待了一千多年,便於現在的今世,投生於以色列的一

 

個猶太人家庭,是個外道(基督教)家庭。

 在釋迦牟尼佛身邊的那一世,他就擁有了四禪八定,也修得了五神通,同時他的觀智也修

 

到了行舍智。在那一世當中,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輕而易舉地證得聖道及四沙門聖果。

然而,由於他看到佛陀的種種功德跟相貌莊嚴,他的心很傾向於想要在未來成佛,於是他

 

就發了個願,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佛陀。他把他的想法去問佛陀,然而佛陀沒有給他授記,

 

只是說:「你可以自己決定。」 

我們可以看這位禪修者,這位比丘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具足了種種被授記的條件,

 

例如他投生為人,投生為男人,他是一個出家者,他相信因果,他擁有八定五神通,

 

他的觀智修到了行舍智,他也有很強的意願想要成佛。

但也許佛陀看到後來他的一些事情,所以沒有給他授記。在那一世去世之後,

 

由於他精通各種禪那,他死後就投生在梵天界。

 他投生到色界梵天後,他就思維,我要行菩薩道,我要成為菩薩,我要當利益眾生

 

,然而在天界這麼快樂的地方,是不容易成就菩薩道的,也不容易圓滿巴拉密。

 

於是他就提前縮短他的生命,再投生到人間。

當他投生到人間的時候,人間大概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他投生在斯里蘭卡國,因為從他看到的影​​

 

,應該是斯里蘭卡那裡的影像。這個時候,正是斯里蘭卡作為《巴利三藏》研修中心的繁榮時期。

 那個時候的佛教僧團還很興盛,僧人們的威儀也很好,而且在那個年代,還有四果阿羅漢聖者存在。

那一世他也很早就出家,然後透過背誦經典通達了三藏。他的佛法學識非常好,然而有一次,

 

他在道心跟果心方面,就這個問題跟一位阿羅漢聖者發生了爭執,就是意見不同。

 

那位四果聖者是透過他自己的經驗、他的實證認為是這樣,但這一位比丘認為,在經典裡是這樣記載的,

 

所以他就否定。

 由於那個時候他還是一位凡夫,所以他橫蠻的對待那個阿羅漢聖者,甚至誹謗他。

 

但是幸好,他這種惡業沒有在那一世成熟。

當這位比庫在臨命終時,也還幸好思維自己有持戒,有精進修行。但是很不幸,那時候他又冒出曾堅持

 

那種觀點的念頭,在他臨終時生起,結果就這一種錯誤的見解,成為他投生下一世的障礙業。

他的持戒清靜雖然是一種善業,但由於理解有誤,所以誹謗了那個阿羅漢聖者,

 

導致他投生於一個外道家庭–中東地區的回教。

 於中東地區的那一生,由於他前世持戒的功德,他投生在一個很富貴的家庭,很有錢。

 

後來他參加了征戰,也被升為將軍。

從他在前一世當中所看到的影像,他看到了屍體、戰場、騎著駱駝、拿著彎刀,他的頭上包著白布

 

,所以他就推斷,那個應該是屬於中東的。

當時他征戰,後來在戰爭中被炸死。在戰死的時候,他臨終時看到的業相,就是流出來的血。

 

那個時候他懷著嗔恨心,想著英勇要為聖戰而犧牲,那樣的結果,他就墮入到地獄去了。

 就在地獄裡邊,經過一段時間後,由於他過去世的那些善業成熟,使他很快的又從地獄裡再投生到人。

 

但即使這樣,他也從我們的時間上,推測應該又過了一千多年。

他雖在今世投生於一個猶太人的家庭,但由於過去世持戒、禪修的關係,所以他在年輕的時候,

 

就接觸到一些東方的禪修體系。

 他一個人先跑到泰國那裡,去參訪很多的阿姜、名師,也跟很多的泰國阿姜學習,但是他並不滿意

 

,又聽說緬甸的禪法很興盛,於是他又到了緬甸。

在緬甸,他又對其它禪法並沒有滿意,最後他到了帕奧禪林。由於他過去世的修行資量,

 

他很快就擁有了禪那,在有了定力之後他再去觀照名色法,然後修習緣起法才了解到,

 

原來他的過去世是這麼樣的。

他有很強的禪修資糧,但由於在修行當中對佛法知見有一些錯誤,所以變成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結果他在最近二世,都投生到一個外道的家庭裡。

 由於這個事,是發生在一九九六年,距今已十三年了,這個西方人是否已證初果,我們不得而知

 

。但我們可以知道,即使是想成為一個菩薩,也是無限難的。因為他自己都是一個無明的凡夫

 

,又如何去度到別人成為聖者?菩薩生生世世在累積波羅蜜。只有當菩薩的波羅蜜已經成熟成為

 

一個佛陀之後,他才能去度人成為聖者。 

命好不好看哪裡?嘴

 

一般人最容易犯的是口業。人一輩子缺德事不會天天做,但是缺德的話,難聽的話,

 

不正經的話可能會天天說。

 日積月累,福報都從這張嘴裡跑光了,所以,說話沒口德的人,這輩子也是坎坎坷坷很淒涼的。

 我身邊就有一個例子,我鎮上一個小伙子,三十多歲,長的也算英俊,但是至今一事無成,

 

要工作沒工作,要事業沒事業,同齡人的孩子都上小學了,他呢!至今無妻無子老光棍一個

 

,穿著邋遢,有時一連幾日臉都不洗,身上髒兮兮的跟流浪漢一樣,誰好言相勸也聽不進去

 

,在說就瞪著眼睛跟你吵。

 做點小買賣吧!也是不思進取,胸無大志,就知道吃吃喝喝。

別人賺錢他賠錢,打他接手生意以來就沒盈利過,幾年下來賠的錢加利息壓得全家人喘不過氣

 

,家境日漸沒落。竟然到了要藉親戚家房證抵押高息借錢才能經營下去,他的六十歲老母親也

 

無奈回來幫他打理生意。他身邊一起玩大的小伙伴也瞧不起他離他遠遠的。

 表面一看這個小伙子也不壞,為啥就是不爭氣?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這個小伙子口德很不好,

 

也許上社會早的緣故,身上沾染了不少壞的習氣,此人從小說話就咋咋呼呼的,沒一個穩重的樣子

 

,不尊長輩,不敬神佛,喝起酒來更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

 嘴有多賤,命就有多賤。

 所以我明白了,這樣的一個人,福報早就從他那張嘴跑光了。嘴有多賤,命就有多賤。為什麼婚姻

 

不順至今打光棍?表面看是有種種原因,在因果上看就是他沒有福報,根本託不住婚姻。因為只有

 

福報一樣的人才會生活到一起,沒有福報的人是不會遇到好姻緣的。有一點福氣的女人都不會跟

 

他生活在一起。

 這個小伙子為什麼做生意賠的稀里嘩啦?還是因為沒有福報,有福報才能賺錢。他的福報早就折損

 

的差不多了,這樣怎麼會賺錢呢。如果他不能痛定思痛幡然悔悟,他晚年的境遇會更加淒涼。

 福報早就從他那張嘴跑光了。

 口德對任何人都是這樣,許多福報都是通過嘴巴給損了。有的人說,我什麼壞事都沒有做啊!

 

要知道,這個口業不好,損福報是很厲害的。

 古人講的,言由心生。如果嘴巴一直講不好的話,說別人是非,以及說一些詛咒的話,這樣子損

 

福報很快。不僅是說是非,哪怕說我們長輩的不好的話,這也是損福報。

有些女人很喜歡抱怨丈夫,說丈夫這不好那也不好,吵起架來連對方父母、祖宗八輩都敢罵,

 

什麼難聽說什麼。這樣造口業是很嚴重的。這樣家境只會越來越窮,因為福報都被你罵光了。

 

所以這個口業關,一定要注意。

 嘴巴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

 嘴巴要留德,不要尖酸刻薄,這樣子就能留住福報。為什麼嘴巴能損福報呢。要知道,福報是緣起法

 

,是因緣和合的,也是一種能量場的體現。

 比如說,你去寺院做義工,你掃地的動作給你帶來福報,還是擦桌子的動作給你帶來福報?

 

都不是的,是心念給你帶來福報。我們發出利益眾生的心,去掃地,去整理衛生,和眾生結歡喜緣。

 

這個心念發射出去,感應了宇宙的慈悲正能量,這時就得到正能量的加持,就創造了福報的緣起。

 

福報是這麼產生的。

 怨天尤人,損福就很快。

 那損掉福報的,也是用心去損的。心中趨向自私,趨向抱怨,趨向嫉妒,慳貪,浪費。

 

這時就損掉福報啦。

 福報也是用心,然後配合行動來損的。人怨天尤人,不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直抱怨,

 

又通過嘴巴來喋喋不休。這時損福報就很快了。這也是薄命人,好比林黛玉,伶牙俐齒,

 

這樣不好,福報就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