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6年三月號

                    第243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人間的智慧/奉旨著作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簡單是快樂泉源/丁乾

關聖帝君列聖諸真感應實錄(下)

真實的六世輪迴

 

虛原聖訓

聖筆 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一七年一月廿一日

 

歲次丙申年十二月廿四日

詩曰:垂釣江邊老耄翁  悠然閒坐沐清風

      功名渾似漁漂子  一樣浮沈水影中

聖示:多少緇流羽士,一生思破紅塵路多少行商富賈,一卷浪花正翻騰

      多少英雄豪傑,天下風雲出我輩多少翰卿墨客,笑對青山萬重天。

      然而,不論是曾經傲視群雄,或是曾經獨占鰲頭,不論是曾經機關算盡,或是曾經半世孤燈

 

,最後終究不免幻滅,也都將獨留青塚向黃昏。所以,如諸賢生般能進道而修者,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今日適逢本堂眾恩師回天述職之日,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能抱持虔誠之心,前來恭送本堂眾恩師,

 

吾心感也。

     

又示:回顧丙申年一年來,本堂在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之護持下,讓堂務能順利推展,諸賢生功積果累,

 

收穫盈倉。然而有少部分賢生,身在道門,有些言行卻背道而馳,平添紛爭與煩惱,令吾感慨萬分。

又示:本堂因地處山區,蚊蟲肆虐,尤其夏日鸞期時諸賢生受台灣鋏蠓(小黑蚊)干擾嚴重,善信大德來堂效勞或參拜

 

,也同受其害,幸而林堂主深具遠見,規劃防蚊紗門安裝,讓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減少被蚊蟲叮咬之苦。

 

除此之外,還有下列幾項優點:

      一、減少諸賢生殺生之業:因為蚊蟲減少後,諸賢生可以減少拍打小黑蚊之舉動,減少殺業,而業力不

 

可思議,諸賢生不可小覷。

      二、減少諸賢生的嗔恨心:當被蚊蟲叮咬之時,內心容易生起嗔恨心,此心雖很細微,但卻是欲界十二

 

不善心之一,而常生不善心,容易障礙道程之上升。

      三、可防止流浪狗進入大殿撒野,防蚊紗門也較具有美觀性。

      四、可減少蚊蟲闖入大殿後,不得其門而出,最後枉死在大殿窗下的悲劇。

      五、可避免蜜蜂、燕子等飛入大殿築巢,減少破壞。

      六、安裝紗門可減少塵埃,提升大殿的整潔性。

      可說此乃一大善舉,故倡議與出資者,除依功過律記功外,吾在此亦特予嘉勉之。

又示:凡今日有到堂恭送眾恩師回天述職者,特賜功三十以勉之,又今日有參與廟堂清屯工作者,

 

再賜功三十以酬獎其勞。

又示:吾先為丁酉年錢母加持可也。

又示:堂上諸恩師雖離情依依,但雲車已待發,故吾在此先預祝諸賢生新春愉快,丁酉年再相逢了。

 

可,吾及眾恩師回天述職矣!吾退。

 『經典的智慧』     

                                                      筆 王生扶

南海古佛  

 二○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歲次丙申年十月二十日

詩曰:

 

世味何如茶味涼  縈迴繚繞尚餘香

唯將善業譜成曲  換取心中日月長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三章   法句經

 

「業」可以依成熟的先後順序而分為四類:一、極重業,二、慣行業,三、近死業,四、已作業。

 

除非一個人造了極重的善業或惡業,要不然「慣行業」一般會在臨終的時候優先成熟,

 

而帶來下一世的結生。

所謂慣行業是指經常造作的善或惡的行為。例如經常到寺院裡服務、供養僧團、樂善好施,

 

或者聽聞佛法、持戒、禪修等等。如果一個人經常行善,就會養成好的習慣,因此在日常生活

 

或行為舉止中,很自然的就會充滿善念和善行。

反之,一個人經常心生歹念,稔惡藏奸,形成壞習慣,於是逞凶肆虐就變成他的思惟和行為模式。

 

這些習慣性造作的行為,在輪迴中形成的潛在力量就叫做慣行業。

《法句經》第一品中記載:

曇彌居士是舍衛城的佛陀信徒。他很有德行,一家人都樂善好施,經常供養、服務僧團,也持戒、禪修。

 

他不僅自己樂善好施、持戒、禪修,還經常和家人、朋友一起佈施、持戒、禪修,造了很多強大的善業。

一天,曇彌居士罹患重病,臥床不起,且自知壽命即將終了。那時他想聽聞佛法,於是吩咐親友到寺院

 

邀請數位比丘來向他說法。正當比丘們正在唱誦《大念處經》時,他看見六天界來了六輛裝飾華麗的

 

巨大馬車,要引領他投生到天界享樂,但曇彌居士不想讓他們干擾自己聞法,於是對天人說:

 

「你們等一下!你們等一下!」

因為曇彌居士即將命終,所以這些天界的影像是他臨終時出現的「趣相」,但其他人都看不見這些景象

 

,所以比丘們以為他要求停止唱誦,於是便停了下來,不久即離去。

待曇彌居士神智較清楚時,發現比丘們都走了,眾兒女卻在哭泣,因此問道:

 

「那些尊者在哪裡呢?」

「他們聽到您說等一下!等一下!於是就停止唱誦並離開了。」

「但我並沒有對尊者們說什麼呀!」

「那您是在和誰說話?」

「從六天界來了六輛裝飾華麗的巨大馬車,天人們要引領我投生到天界享樂

 

,所以我在跟他們說話。」

「哪裡有天界馬車呀?我們都看不見。」

「那有沒有看到我結的花環呢?」

「有的!」

「哪個天界最快樂?」

「兜率天界是最快樂的!」

「那你們拿著花環,發願說:『願它掛在從兜率天界來的馬車上!』然後投擲上去。」

於是兒女們發願後把花環往空中一拋,那串花環落在從兜率天界來的天車上並掛在空中。

 

當時在場的大眾都只見到花環,但看不見那輛車。

曇彌居士說:「你們看見那串花環了嗎?」

「是的,我們看見了!」

「它掛在從兜率天界來的天車上,我要去兜率天界了。如果你們想投生到我跟前,

 

也要像我一樣常常佈施、持戒、禪修,多做福德。」說完便登上那輛天車,滿懷幸福的投生到兜率天界去。

這篇經文批露出,曇彌居士因為經常做佈施、持戒等種種善行,而這些善的「慣行業」

 

在臨終時成熟並帶來果報,因此讓他投生到天界。故世之人若要今生與來世都喜悅,

 

就應當多造作善業,自然未來能往生善趣。

南海古佛 

二○一六年十一月廿六日

歲次丙申年十月廿七日

詩曰:

 

五欲浸淫暮又朝  大江萬里滾銀濤

遠離妄想無他法  守戒清心向日高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四章   阿難經

 

對世俗人而言,持戒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甚至有時候還要遭受「不通人情世故」、「假道學」、

 

「孤僻不合群」、「嚴肅」、「太執著」……的負面評論。然而,對於持戒的功用和利益,經典中

 

記載甚多,如持戒可遠離五種恐怖和怨仇,可以積聚大財富,可得到美好的名聲,不論到何處都無

 

畏無羞,臨終不會迷亂而死,命終後能轉生善趣、天界……等。

在《雜阿含》第一○七三經中記載:

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尊者阿難獨自在一靜處,作這樣的思惟:

「有三種香,會順風而薰,卻不能逆風而薰,那三種呢?就是木根香、木莖香、花果香。那到底有沒有香氣,

 

能夠順風薰,也能逆風薰,或順風、逆風都薰香的呢?」

他作是念之後,於傍晚時分從禪思而出,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旁,稟告佛陀說:

「世尊!我獨自在一靜處,作這樣的思惟:『有三種香順風而薰,不能逆風,那三種呢?就是木根香、

 

木莖香、花果香。那到底有沒有香氣,能夠順風薰,也能逆風薰,或順風、逆風都薰香的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

「如是,如是,有三種香,順風薰,不能逆風,就是木根香、木莖香、花果香。阿難!亦有香氣,能順風薰,

 

逆風薰,順逆風都薰香的。

阿難!能夠順風薰,逆風薰,順風、逆風薰者,是甚麼呢?阿難!有些善男子、善女人,在所居住的城邑

 

、鄉村裡,修習真實的戒法而有所成就,終生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像這樣的善男子

 

、善女人,四面八方,上上下下的善心人士都會稱讚說:『某個地方、某個鄉村的善男子、善女人持戒清淨

 

,成就真實的戒法,終生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阿難!這就是名叫有一種香,

 

順風也能薰,逆風也能薰,順風逆風都能薰。」

本經敘述有不能逆風而薰之香,就是木根香、木莖香、花果香;有順風、逆風、順逆風均能薰之香,

 

就是戒德薰香。一個人若能持戒清淨,則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提心吊膽,緊張不安,因為本身沒

 

有違背自己的良心,所以自然心安。心能安就可以生出「定」,有了「定」,才能培養出「智慧」,

 

所以佛法的三學「戒、定、慧」是有其相當周密的次第。

世人不可小看在家「五戒」,因為「五戒」是一切諸戒的基礎,也是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而且受持

 

五戒清淨,可保證將來一定可以獲得人身。因此,不論是要求得死後生天,或是保有未來的人身,

 

或是增長悟道的資糧,或是修行解脫,都要持戒清淨,將來自能進道上升也。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道濟禪師 

二○一六年十月八日

歲次丙申年九月八日

曰:

 

坐禪習定本無求  清淨身心道自流

一片慈心滋梵眾  海闊天空不再囚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四三章   慈心禪

 

《雜阿含》第二五二經記載,舍利弗之弟優波先那,亦在佛陀座下出家。當時,優波先那住在王舍城一

 

處寒林中的塚間,蛇頭巖下修行。

一日,他在岩窟之內坐禪時,有一隻長約一尺餘的毒蛇,從頭頂上面的石縫間,不偏不倚的墮於其身上,

 

並張口噬咬。不久,優波先那因此毒發而身亡。事後,舍利弗將此不幸消息告訴佛陀,佛陀即教導弟子們

 

「慈心偈」,令諸弟子於樹林、野外禪修時,可免受毒蛇、野獸侵襲。

又佛陀為了眾弟子能在樹林中安心禪修,因此也為他們宣說禪修者修習慈心的重要,與如何修習對一切眾

 

生散發慈心的方法,此方法即記載於《慈經》中

《增支部》記載修行慈心禪的有許多利益,例如:佛陀說:「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

 

、駕御、奠基、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那十一種利益呢?一、睡眠安穩;

 

二、平靜醒來;三、不作惡夢;四、為人所敬愛;五、為非人所敬愛;六、天神守護;七、不為火燒、

 

中毒與刀劍所傷;八、容易入定;九、容顏光彩;十、臨終心不顛倒;十一、臨終時若未能證得阿羅漢

 

,他將投生梵天(色界、無色界)。」

人世間有種種苦難,小則諸事不順、身受病苦,大則遭受天災人禍的傷害,而這些苦難往往是自己所造

 

惡業的果報。因此,透過祝願他人或一切眾生,不但可以培育自心的慈心,也能護衛自己,利於修禪,成就禪道。

禪修者應每日修持慈心禪,簡易的修持法如下所列:

一、願我遠離一切危難,

願我遠離精神上(內心)的痛苦,

願我遠離身體上的痛苦,

願我永遠保持快樂安穩。

二、願我的父母、家人、師長、親戚、朋友、同參道友遠離一切危難,

願他們遠離精神上(內心)的痛苦,

願他們遠離身體上的痛苦,

願他們永遠保持快樂安穩。

三、願此寺(○○寺)的所有出家僧眾、在家居士遠離一切危難,

    願他們遠離精神上(內心)的痛苦,

    願他們遠離身體上的痛苦,

    願他們永遠保持快樂安穩。

四、願此寺(○○寺)的護法大眾遠離一切危難,

    願他們遠離精神上(內心)的痛苦,

    願他們遠離身體上的痛苦,

    願他們永遠保持快樂安穩。

五、願一切眾生遠離一切危難,

    願他們遠離精神上(內心)的痛苦,

    願他們遠離身體上的痛苦,

    願他們永遠保持快樂安穩。

韋馱尊者 

二○一六年十月十五日

歲次丙申年九月十五日

詩曰:

一脈青山帶紫煙  蟄居野地耕福田

悠悠雲岫任舒卷  四部阿含伴入眠

         

聖示:吾今日降為:「禪修的重要」一書作跋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云:「有言教有修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言教有修行,而無果證,

 

名為像法;唯有其言教,無修行無證果,名為末法

佛陀入滅至今雖已二千五百餘年,但佛陀的正法能住世五千年,因此,從教法和修行的角度而言,

 

現在仍為正法時期也就是說,現今還可以修「定」證得禪那,可以修「觀」提升智慧,甚至在

 

今生今世證得聖果,達到涅槃境界。

在這正法五千年當中,第一個千年是可以證悟四無礙解智阿羅漢的時期。也就是在斷除一切煩惱的同時,

 

也證得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辯無礙解。

第二個千年是可以證悟六神通阿羅漢的時期。

第三個千年是可以證得三明阿羅漢的時期,三明就是指宿命明()、天眼明()和漏盡明()

第四個千年就只能證悟純觀阿羅漢。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如果精進修行,還是可以斷除煩惱,但是已經沒有禪那,

 

也不可能證得神通了。

到了第五個千年,世間已無四果阿羅漢,只能夠證得比較低的三個果位,即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

 

三果阿那含,無法完全斷盡煩惱。

在這五千年當中,正法巴利三藏一直都存在。但是經過五千年之後,三藏就會慢慢消失,最後隱沒殆盡。

 

到了那個時候,出家人只是披著袈裟,既無持戒,也不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

所以現在是正法住世的第三千年,也就是尚能證得三明阿羅漢果的時期,故世人當戮力修行,

 

以期斷除煩惱,證得聖果。

值此聖書「禪修的重要」即將付梓之際,吾簡數語以為跋。

 

韋馱尊者跋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丙申年九月十五日

人間的智慧』  

             聖筆王生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二○一六年十月廿二日

歲次丙申年九月廿二日

 

聖示:恭接昊天著書玉詔,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恭接欽差大臣,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不得失儀。

可,吾退。

 

欽差大臣金闕內相太白金星 

詩曰:

 

一雙日月太匆匆  轉眼韶華水逝東

誰肯晨昏思妙語  軒昂矢志覓仙蹤

 

聖示:玉詔宣讀,神人持香恭立接旨。

昊天玉詔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觀現今世人只要一遇不順,即熱衷 於燒香許願,而所求不外乎身體健康

 

,事業順利,財源廣進,鴻圖大展……,甚至心想事成等,然而各寺院、道觀雖然香煙繚繞,功德箱裡塞滿了

 

鈔票,但又有多少人能如願呢?是心不夠誠敬?還是錢布施得不夠?此箇中問題出在哪裡?世人有理性的探討嗎?

世人燒香拜神,往往只是單向索取福報,然而福的真正含義不是索取,而是奉獻!沒有奉獻,哪裡有福報可言呢?

 

上蒼有鑑於此,也為了正本溯源,故特敕命締著聖書一部,題其顏曰:「人間的智慧」,期世之人皆能透過觀念

 

的導正,從因地上下功夫,未來自有善果之報

此部聖書敕請陳希夷仙翁為主著仙師,虛原堂聖筆為主著鸞乩,自丙申年十一月起開著,至書成為止。希神人用命

 

,各盡厥職,書成之日,論功行賞,勿負

朕意,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丙申年九月廿二日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聖示:本堂受上天畀重又接著書玉詔,可以著書不斷,廣化世人,實乃蒼天慈仁,希諸賢生能誠心效勞,

 

不辱聖命,勉之。

大道釋疑            

叩稟把握當下之有關常識供參(九九)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修與能否把握『當下』有何切要大關?俾人人都能知所「把握時間、善處當下」以精進乎

帝君答:因為人生無常,何時死亡難以預知,只要一息不來,就是人天永隔,非同小可,所以修行一定

 

要把握當下精進。例如,在《佛說四十二章經》中記載,佛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

 

對曰:「在數日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佛言:「子未能為道。」

    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佛言:「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

    此段對話即可說是最佳的詮釋也

林生問:有者總漠視『當下』,此有何大不宜?所以,真修者無時無處皆須堅秉『正心不變』、

 

且最忌『心起我念』而入魔、而敗壞道心乎

帝君答當然,一切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執,執取一切都是我、我的、我的自我,所以,無時無處的培育

 

觀智才能跳脫世俗窠臼漠視『當下』乃是心不在焉的修行難有解脫之日

林生問:但凡有心修行,我們都應能學會知所時刻戒慎於觀照『當下』身心狀況之重要乎

帝君答:當然修行不是只有在坐姿而是在行臥之中所以時時刻刻都必須觀照『當下』

林生問然若修而未能時刻觀照『當下』五蘊(身心)之變化者,此有何諸多不宜否?

帝君答:一般人都會說:「我知道什麼是惡,什麼是善。」然而一般人所知道的善惡其實甚為粗略,

 

如果修而未能時刻觀照『當下』五蘊(身心)之變化者,就不會發覺,當你在享受大餐、觀賞電影、

 

欣賞音樂……時,同時也生起了很多貪、嗔、癡的心,留下了很多貪、嗔、癡的不善業,所以『當下』

 

的修行非常重要。

林生問:修旨反璞歸真,理應愈修愈單純乎?唯如此,才能令『身心著眼於當下』,而勤習禪坐

 

以知所放下、以寂靜清澄此心乎

帝君答:然也佛陀教導弟子禪修的前行有:「一、持守淨戒二、少事、少務、少欲,三、飲食知量,

 

四、睡眠適中五、離諸憒鬧。」所以,修行是愈放下愈佳。

編者註:憒鬧是指會令人心智昏亂的處所,如娛樂場所、五彩繽紛的都會區、聲色場所……等。

林生問:人之因緣契合即相應,此亦可說隨順因緣於『當下』乎?一失其機,或停滯不前,猶如一大荒廢乎

帝君答此必須以合乎「中道」為前提,也就是不帶有成見、偏見與主觀,以及不是一味地逃避、掙扎而言。

林生問:隨波逐流、或順流而行,皆因於當下而明乎

帝君答:此難以一概而論因為是相對於無明而言所以不會隨波逐流、或順流而行,

 

而是隨順正法而行。

林生問:未來是幻,所以,修不宜『思惟未來』乎

帝君答:修不宜『思惟未來』,不是因為未來是幻的關係,而是因為未來是由於現在的種種行為所招感,

 

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真理,因此不用思惟未來。否則,喜歡

 

『思惟未來』的人容易落入經中所說「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的操控心態而產生新的貪癡。

 

林生問:過去為鏡,所以,修不宜『思惟過去』乎

帝君答:然也,思惟過去之事對滅苦無益,故也

林生問:人若喜著在思慮上,就很難『著眼於當下』乎

帝君答:當然因為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而每一個心識剎那都是獨立生起的故一心不能二用

 

當一個人『思惟過去』就無法『著眼於當下』;當一個人『著眼於當下』就無法『思惟過去』,故也。

林生問:唯能深體『當下即真』者,才能把『此心安置於當下』,而做你最迫切實修、最具意義、

 

最須精進的事乎

帝君答:然也因為當下就是實相也是修行的業處所在。

林生問:但看孰能契入『無罣無礙』,這是我們真如本性最所冀望之意境乎

帝君答:然也修行解脫的目標就是煩惱的止息一位止息煩惱者自然罣礙之事。

林生問:當我們真能平靜身心時,即能深體『當下是覺、是照、是明、是義……』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道理。

林生問:『覺醒當下,佛就在自身中』乎?將可掘起深之良知良能,力以修身修德,

 

更能濟世救人、利益十方乎

帝君答:應該說『覺醒當下,佛就在自身中』。一個人若是真的覺醒了就是善緣成熟因此

 

必定會盡可能減少塵務而力以修行。

林生問:當一個人用心有多深入,哪其所發乎真愛的『信、願、行』就會產生有多深厚之力量否

帝君答:當然。例如昔時有一位痲瘋病人(因前世毆打聖人的業報)蘇帕普達。隨眾人聽聞佛法,

 

因為過去修行資糧的關係,一聽完佛陀開示,他馬上證到初果,接著開心離開。那時,帝釋想測試他,

 

就化身在他面前,對他說:「你這麼窮,又得了痲瘋病,無人可依靠。我可以去除你的痲瘋病症,

 

送你無數金銀財寶,讓你成為很有錢的人。但是,有一個條件,只要你否定佛法僧,即刻能得到金銀財寶

 

,痲瘋病也能立刻去除。」

  蘇帕普達回答道:「我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窮,我具有聖人所有的七聖財:信、戒行、慚、愧、多聞

 

、慷慨和智慧。」就是最佳之例證。

佛教思想辭典

善知識

  單以『知識』稱之,或以『善友』、『親友』抑或『勝友』譯之。梵語之kalyana即善或巧之意。

 

而mitra即友之意。是則善知識不僅指善友,親友或勝友之意,亦即不僅意謂高尚之德者,而是指能將

 

人導入於佛道而善巧施予教化之殊勝之德者。依『南本涅槃經』卷二十三謂:『自我修行以求自悟之道,

 

進而教人修行以悟佛道者』便是最佳之註解。

  再以『華手經』十所規定有關善知識之條件,善知識應具備之性格列為:「引導眾生入於善法,障其惡法,

 

並使住於正法而教化之」。復者,『釋氏要覽』更將善知識之十德列出如次:「寂靜」、「調伏」、「惑除」、

 

「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等。

  然則於佛教具體而言,則以諸佛為善知識。凡步入佛道者須具菩提心,是以教理上,稱有菩提心方為善知識

 

,而一般常識,則以諸法師為善知識稱之。淨土宗則信者以歷代宗主稱之為善知識。

  但依『阿含經』世尊曾對葛拉瑪人提出修行信任之十大規則如下:

一、不因他人之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之訊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据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予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總之,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之路上,要依『阿含經』

 

(雜七九二)所載為善知識與惡知識做為區辨:

  惡知識:能令未生邪見令生,已生邪見者重生令增廣,未生正見不生,已生正見令退。

  善知識:能令未生邪見不生,已生邪見令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

                               

太上感應篇』

篇文:諂上希旨。

釋意:奉承在上位的長官,以迎合他的意旨。

句註:上者,上屬也,我所承事者皆是。諂者,唯阿容悅,百般獻媚,希圖上人旨意。

說明:例如在下的屬官迎合上司,地方的紳士迎合官府,部屬迎合主管,僕人迎合主人等等,

 

這些都是啊!凡是居上位的人,事事都應當依循道理去做,千萬不可以有所貪圖而自私自利,

 

使人有機可乘,向自己逢迎拍馬;而在下位的人,又怎麼可以去希求不合道理的功名,貪圖不義

 

的錢財呢?應該知道奉承迎合,屈膝諂媚,只是徒然的喪失了自己的良心和人格,和別人結

 

下了無窮的怨業啊!

  凡人有幾分廉恥,便有幾分氣骨,事上之道,固不可亢,卻不可太卑,循我職分將之以敬

 

,便是事上合宜。昔賢云:善處身者,必善處世,不然賊身者也;善處世者,必善處身,

 

不然媚世者也。吾於此而得事上之道焉,諂何為哉?

故事:唐太宗曾經指著一棵樹說:「這棵樹實在是一棵好樹啊!」宇文士及從此就一直不斷

 

的逢人就讚譽這棵樹。

  唐太宗知道了這件事情,就很嚴肅的對宇文士及說道:「魏徵一直在勸我,要遠離奉迎阿諛

 

的佞人,我始終都不知道佞人是什麼樣子?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你就是佞人啊!」宇文士及聽了

 

,立即就上皇上叩頭謝罪!慚愧不已。

世歌』

十二凡事回頭看

舉世多少人 不知這老翁

不是倒騎驢 凡事回頭看

此乃張果老仙人醒世詩。

此揭:張大仙向嗜以驢代步,而每次騎驢,總是倒騎而行。亦即當彼坐上驢背,必也背向驢首而面向驢尾

以觀驢步行所遺之一步一腳印。此乃意涵,「鑑古知今,策勵來茲」之義。古聖曰:「君子之過,如日月

 之蝕,為天下人所共見。」又曾子謂「吾日三省吾身」,吾儕後人當奉之為箴言而銘之左右。

 

張藝百忍集

五七、周濟得顯 義全之賞

  公藝有一位近鄰,名叫汪老,家中貧窮沒有男兒,單生一個女兒,名叫秀貞,已經許配給王金為妻子,

 

到了十六歲還沒有婚嫁,然而母親已經亡故,父親汪老已近六十歲,忽然染病躺臥在床,經過三個月不能下床。

秀貞每天以割草販賣來謀求生計,又要服侍父親,真是慘不可言。

  有一天,來到公藝家賣草,告訴公藝這些情形,一面說一面淚如雨下。

公藝聽了之後,慈悲心油然而生,於是拿了二千文及白米五斗周濟秀貞,並教訓她,要謹慎女人的言行,

 

早晚要向天焚香懺悔,祝告上天減己壽算來增加父親的年歲,神靈必然護佑,諒必使妳父親的病可漸漸轉好。

 

又引前輩古人的實例,教導秀貞要孝順守貞,之後,秀貞灑淚向公藝叩頭離去。

  在秀貞拿錢的時候,旁邊有一個名叫余壽的人,看到秀貞容貌俊秀,隨後跟來,巧言調戲,想要強姦她。

 

殊不知秀貞意志堅貞,大余壽後離去。

  然而余壽不能遂意,狼心卻沒有平息,就到王金的住處,誑言公藝拿錢給秀貞,是要買她的芳心私通

 

。王金聽了之後,就不想和秀貞結婚,另外委託媒人選配對象。

  汪老病癒之後,催促王金趕快完婚,王金出言非常難聽,汪老就將他告到官府,官役將王金拘提到案,

 

問他為何定婚不娶?王金就說,聽余壽說:張公藝以錢財買合汪秀貞,並與她私通的事情。

  官差就將余壽及汪秀貞拘提到案問個清楚,將余壽打四十大板後,才將實情說出。

  秀貞說:「公藝周濟錢財送米糧,教訓我要謹守閨房,焚香祝告上天護佑父親早日康復,並沒有歹意。

 

余壽看到我拿錢,隨後跟來,出言難聽,將奴百般戲弄,奴將割草的鐮刀放在頸上,警告他不得妄動,否則自殺。

余壽見不能遂願才離去。公藝先生是我家的救命恩人,施錢送米救助我父女二人,如果沒有他,我父女二人

 

早不在人間了,他真是大德君子,我父女二人沒齒難忘。」

  審案的縣官聽了之後,勃然大怒,喝令將余壽的舌頭割下來,血流滿地而死。並判王金的父親王正席,

 

聞言不察明,杖打二十大板,於是命官府的人備妥香燭,命令王金與汪秀貞在官府前完成婚禮。

  官府又贈一幅「義全兩家」四大字的匾額公藝,派人立即送去。

  這是張公藝「周濟得顯,義全之賞」,為第五十七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義字合全施,一家得之奇;狂徒除舌本,作鬼亦無辭。

生點滴』

文/丁乾

    有一天夜晚,智通和尚然大叫:「我開悟了!」他這一叫驚動許多僧人,連住持也趕過來。大家一起來

 

到智通的禪房,住持問:「你悟到什麼了?居然大聲嚷嚷,說來聽聽吧!」

  眾僧以為他悟到了高深的佛理,沒想到他卻一本正經地說道:「我日夜苦思,終於悟出了!

 

饅頭原來是小麥做的。」

  眾僧聽完哄堂大笑,「這是什麼開悟呀,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呀!」

  但是住持卻驚異地看著智通,說:「是的,你真的開悟了!」

  智通和尚立刻說道:「師父,現在我不得不告辭了,我要下山雲遊去。」

  眾僧又是一驚,心裡都認為這位師弟實在太傲慢了,悟到「饅頭是小麥做的」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卻敢以此要求下山雲遊,真是目中無人了。

  然而住持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智通已到了下山雲遊的時候,無須挽留他,於是提著斗笠,率領眾僧,

 

送他出寺。到了寺門外,智通和尚接過了住持給他的斗笠,大步離去,沒有任何留戀。

  眾僧都不解地請教住持:「他真的悟到了嗎?」

  住持感嘆道:「智通真是前途光明呀,連『饅頭是小麥做的』都能參透,還有什麼禪意悟不出來的呢?

 

雖然這是眾人皆知,但是有誰能從此處悟出佛理呢?這句話由智通說出,蘊涵著另一種特殊的意義—世間的事理

 

,一通百通啊!」

  世間的事,無論看起來是多麼複雜神秘,其實道理都是簡單的,關鍵在於是否看得透。生活本身是很簡單的

 

,快樂也是如此,是大家把它們想得複雜了,或者人們自己攪亂心緒,感受不到簡單的快樂,更不懂得生活的意味。

  菲律賓《商報》登過一篇文章。作者感嘆她的一位病逝的朋友一生為物所役,終日忙於工作、應酬,竟連孩子

 

念幾年級都不知道,留下了最大的遺憾。文中述,這位朋友為了累積更多財富,享受更奢靡的生活,終於將健康

 

與親情都賠了進去。那棟尚在交付貸款的豪宅,曾經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氣派尚未感受到,他卻已

 

離開了人間。作者問:「這樣汲汲營營追求身外物的人生,到底快樂何在?」

  其實,生活力求簡單,用在人的一生最貼切不過了。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迷裡,還不如過著簡單的生活

 

,舒展身心,享受用物質也買不到的滿足。可知,簡單的生活是快樂的泉源,它為我們省去了欲求不得滿足的煩惱,

 

又為我們開了身心舒暢的快樂空間!

關聖帝君列聖諸真感應實錄()

作者: 愚弟子

弟子開始在網際網路中設立自己的部落格,並每日在臉書(Facebook)中,學習前賢大德代天宣化勸化世人、懺悔業障斷除邪淫、

 

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弘揚聖教利益眾生,以「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孝順父母斷除邪淫為宗旨,並更進一步向諸佛菩薩

 

列聖諸真祈願未來能成謙謙君子成聖成賢,並積極助印《關聖帝君戒淫經》、《文昌帝君戒淫寶訓》、《文昌帝君陰騭文》、

 

《壽康寶鑑》、《現代邪淫因果報應》等善書,並親自大力流通到各寺廟,捐贈圖書館以利益大眾閱讀,傳承諸佛菩薩聖賢的

 

精神,經云:「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弟子在經過斷惡修善懺悔過錯並力行諸善的大徹大悟之後,神蹟又發生了。弟子參加了本年度國家考試公務人員高考二級

 

 (這已是第三次參加高考二級),去年雖然僅差一分,但是經過成績複查還是維持原案,即使能夠在第一試上榜,可以參加

 

第二試口試,但是因為分數並非名列前茅,還是有可能在第二試中落榜。高考二級應考人中全是擁有博碩士學歷的菁英人才

 

,一二百人齊聚一堂同場競試,其壓力之大如排山倒海而來。

    第一天,共同科目國文、公文及作文和英文憲法,難度適中,但是下午自以為最拿手的專業本科,卻讓弟子彷彿踢到鐵板

 

頭撞桌角一般傷透腦筋,思慮阻塞下筆無法流暢,甚至看到有人早早繳卷,失望離場放棄第二天的考試。自己在苦無靈感

 

思慮枯竭下,心裡一直祈求諸佛菩薩列聖諸真顯靈助弟子一臂之力,無法行雲流水下筆答題,心中頗為沉重,深恐此科

 

可能無法拿到高分。第二天,弟子祈願能神力加持護佑,能下筆如神助思慮如泉湧,果然後三科專業本科在諸佛菩薩列

 

聖諸真神助之下,下筆答題時如行雲流水思慮清晰毫無阻礙,完全一改第一天該艱難考科的窘境,期待能拉高並扭轉昨

 

日之頹勢,心裡有著高中金榜的期望。 

    弟子時常到各寺廟參拜祈福,皆以極為虔誠之心參拜,舉凡行天宮、文昌宮、龍山寺、湧蓮寺及住家附近的福德宮,

 

幾乎每週都會去參拜,後來也常去先嗇宮、慈祐宮、奉天宮,受到神威庇佑護佑加持。在第一試筆試放榜前三天,弟子

 

又來到行天宮祈求功名,當日返家午睡時卻在朦朧中看到「天榜」已貼於布告欄中,其中雖有數字但卻是朦朧不清。

 

後來弟子在網路中果真查詢到古時有關「天榜」一事的紀載,但心中對幾日後的放榜還是忐忑不安。

    幾日後放榜日終於來到,弟子一直不敢上網看榜,因為這是一翻兩瞪眼的情況,如果落榜就必須繼續努力下個月的地

 

方特考,明年有機會再來報名應考高考二級;但是如果上榜,自己還真的不知如何是好,終究還是不敢看榜。

    到了中午,有股力量要弟子勇敢去看榜,於是打開國家考試網站查詢榜單,弟子永遠永遠永遠記得(因為很激動所以

 

說三次),當看到榜單中自己的入場證編號在榜單上時,眼淚如泉湧而下不能自已,下跪痛哭感謝上天恩賜諸佛菩薩列

 

聖諸真庇佑護持。想到自己竟然能從數百人中脫穎而出成為頭四名,實在是不可思議。第一時間告知妻子自己上榜的消息

 

,並將榜單傳給她看,以及一直幫忙我們的師兄姐們。榜單上只有四人的入場證號碼,這才恍然大悟因為夢見「天榜」

 

時,午睡並未戴上眼鏡,才看不清楚榜單上的號碼,原來上天慈悲「天榜」已定。

    因為高考二級必須過二關,此次政府機關需用人員缺額原本一名後增列一名共二名,因此第一試筆試必須挑選出缺

 

額的二倍即為四人,在大約三週後進行第二試口試,再加總筆試和口試分數擇優錄取。時至今日,此時弟子已心無

 

罣礙,因為天恩浩蕩上天慈悲恩賜功名,諸佛菩薩列聖諸真如此神威顯赫,弟子能走到此境,早已無得失心,知道

 

「上天都會做最好的安排」,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千算萬算不如天一劃。」。

    當看到成績單發現自己暫列第三名,與第二名相差不到一分,必須在口試中勝出才比較有機會,也查過考選部相關

 

條文規定,歷年榜單紀錄中如果成績優良相差些微,因政府機關亟需用人,典試委員會將增加增額錄取人員。因為分

 

數相差些微,也有可能正額同分(正額錄取同分),或是增額同分(增額錄取同分),都是有可能同登金榜。

    奇怪的是容易焦慮的自己,此次卻一點都不擔心,因為神蹟已如此明顯。弟子還是繼續持頌經文,持續在網路上以

 

「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孝順父母斷除邪淫為宗旨,代天宣化勸化世人、懺悔業障斷除邪淫、廣行陰騭上格蒼

 

穹、弘揚聖教利益眾生,繼續助印流通善書扶弱濟貧,繼續到寺廟捐香祈願能再度脫穎而出,結果在第二試口試前三天

 

,原本四名口試應考者卻剩下三名,自己祈願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皆高中金榜,因為弟子不希望因為自己上榜而

 

導致他人落榜,也不希望自己落榜,弟子祈求神蹟能再次顯現。

    很快的口試的時間到來,太太陪同到考選部國家考場參加口試,盛況猶如歷朝中由皇帝主持殿試。此時心中已無畏無

 

懼與罣礙,只想著未來如何在公門中去修善積德,為利益眾生力行諸善。經過大約一小時的口試過程之後,得知自己名

 

列第二名,原第二名考生因不明原因未參加此次口試,可能是已考上今年國考或是還有更佳工作選擇。而同應考的二位

 

應考人,分別均已考取去年和今年的國考,二人均是積善福德之人,才會有如此之厚福陰德庇蔭。其中,榜首父親獲頒

 

縣、鄉兩地區模範父親殊榮,親自照顧中風失智父母達二十多年,其孝行陰德庇蔭子孫,正如《文昌帝君陰騭文》所云

 

:「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

    在此,祈願有緣大眾要深信因果報應學佛修行,要了解金榜題名並非個人才能,而是所行諸善,獲得上天諸佛菩薩

 

列聖諸真鑑察,才足以獲此功名。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在戒淫經中均勸戒讀書人切不可自視甚高,而肆意造下殺盜淫

 

妄酒五戒、貪嗔癡慢疑五毒諸惡事而不自知,被削去功名福德而不當下懺悔斷惡修善大徹大悟,因而導致終生貧病交

 

加人生慘澹。衷心祈願大眾能參透而不要和弟子一樣在人生中兜了一大圈枉走彎路。如今自己能斷惡修善懺悔業障斷

 

除邪淫,祈願代天宣化勸化世人、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弘揚聖教利益眾生,未來祈願當謙謙君子成聖成賢,天恩浩蕩

 

上天慈悲諸佛菩薩列聖諸真庇佑,正如《文昌帝君陰騭文》所云:「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弟子多年來受到上天諸佛菩薩列聖諸真的加持,多年來從順利完成碩博士學位,並在國內多所國立大學擔任專兼

 

任教授、博士後研究員,後來得以在如此艱難的國家考試中金榜題名,然而以弟子資質駑鈍愚昧不明,實在是不可

 

能達成之奇蹟,這完全是承蒙天恩浩蕩上天慈悲,諸佛菩薩列聖諸真垂憐恩賜,才有如此之神蹟降臨在弟子身上,

 

一切都是上天的慈悲恩賜,弟子有幸獲得上天恩賜護佑深恐無法回報,惟有立下誓願,在餘生中代天宣化勸化世人

 

、懺悔業障斷除邪淫、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弘揚聖教利益眾生,以回報上天慈悲諸佛菩薩列聖諸真的護佑,感恩上

 

天諸佛菩薩列聖諸真、開漳聖王、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孚佑帝君、朱衣帝君、魁斗星君、司命灶君、王靈官天君、

 

岳飛恩主、關聖太子、周倉恩師的庇佑護持。

天恩浩蕩 上天慈悲

諸佛菩薩列聖諸真護祐加持

弟子永生永世難忘銘記在心

                                                愚弟子 懺悔 叩謝上申

真實的六世輪迴

瑪欣德尊者 開示

在緬甸帕奧禪林有一位十戒女,在修完止禪獲得深厚的定力之後,她開始按照禪林業處導師的指示

 

,修習觀禪及佛法觀智。

由於她過去世禪修波羅密比較深厚,不久她就證得第一種觀智——名色分別智。接著,業處導師指示

 

她觀照自己的過去世,以便培育及證得第二種觀智——緣攝受智。

帕奧禪林要求那些進入觀禪的禪修者,一般要觀照最少五個過去世、五個未來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

 

了更清晰及準確的瞭解緣起法。於是,這位十戒女遵從業處老師的教導,精勤不懈地觀照緣起、修習觀禪。

她今世是一位相貌較醜的十戒女,其原因來自她的第一個過去世脾氣不好,經常生氣。

她在第一個過去世是一位南傳比丘長老,因為有些名氣所以供養較多,這也導致了他的高慢及脾氣。

 

這位長老平時持戒較嚴格,妄念也不多,並且修過止禪獲得了禪定力,只是沒有進入過觀名色法、

 

緣起等的觀禪訓練。

當這位長老臨命終時,一個供養佛塔鮮花的佈施善業被成熟,導致他今世投生為人。然而,由於臨死時

 

他突然貪愛女人生命的存在,所以令到他今世成為一名女子,在因緣成熟時,於南傳佛教出家成了現

 

在的十戒女。

為什麼第一個過去世是一位南傳比丘長老呢?

當這名十戒女繼續觀察她的過去生時,她發現自己的第二個過去世,是某村一位貧窮漁民的女兒。

由於家庭貧困,她無法做過多的佈施善業,但她卻經常去到寺院裡聞法、服務、禮敬三寶等。

 

內心中也非常渴望成為男眾,過那種出家比丘們的清淨生活。由於這些善業及意願,導致她死後

 

成為男子,並於因緣成熟時成為比丘長老。

她的第三個過去世是一條龍,生活在某深海的底部。之所以會成為畜生道的生命,來自她遙遠過

 

去世殺生惡業的成熟。

當她觀察自己的第四個過去世時,發現自己生活在可怕的地獄之中。這是一條異常黝黑的河流

 

,骯髒與惡臭並存;河流兩岸是如刀劍一般的樹葉,眾生走過必定會刺得血肉模糊。她便在這樣

 

的惡劣環境裡飽受煎熬,受苦受難了數千年至萬年。

她的第五個過去世還是生活在地獄裡,這是一個四週都充滿著火焰的大地獄。正如諸多佛經中

 

所描述的那樣,眾生們在這裡被烈火煎烤、痛不欲生。整個地獄裡都是爆焰,幾乎找不到沒有火焰的地方。

她從這個大地獄受盡折磨一萬多年後(此萬年比人類的萬年多數倍),又進入某個小地獄受苦受難。

 

佛經裡提到八大地獄的四方各有四個小地獄,因此共有一百三十六個地獄。

八大地獄是: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燃燒地獄、大燃燒地獄、

 

阿鼻地獄,其中的痛苦是一個比一個更劇烈難受。

在地獄裡的眾生從投生至死亡的期間裡,必須不斷地遭受自己的惡業之果,完全沒有休息的機會

 

。那些痛苦都被這位十戒女,在觀察自己的過去世時真實地體會到。

為什麼她近二個過去世都生活在地獄裡?原來她的第六個過去世,是一位經常捕魚殺生的漁民。

在那一世中,由於不斷地傷害、殺害魚類生命,造下許多殺生惡業,導致他死後接連二世投生在地獄,

 

飽受劇烈的痛苦。乃至自地獄中出來,依然被投生在惡趣裡的畜生道,成為一條海底的龍。

 

聽寫於瑪欣德尊者《新加坡講經系列》錄音

 

 編者註:在上座部佛教流傳地區(目前多指東南亞地區),認為比丘尼的傳承早已經中斷,因此

 

,在上座部佛教流傳地區的出家女子,稱為十戒女,亦即持守十戒的女子,而不能稱為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