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6年二月號 第242期 |
<目次> 聖訓暨金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翻案 太上感應篇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尊重本性/丁乾 關聖帝君列聖諸真感應實錄(上)
|
『虛原聖訓』 聖筆 王生 扶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一六年十二月廿四日
歲次丙申年十一月廿六日
詩曰:
尺波電謝二十年
聖務蒸蒸勝以前
俯仰幾時回少壯
珍惜寸隙覓青蓮 聖示:世之人都想「離苦得樂」,然而離苦得樂的入門法是什麼呢?答案就是「持戒」
,因為持戒可以停止一切惡因,亦即不會造下諸惡,不造諸惡,即可減少惡果,
讓身心都能得到安樂。
眾生因為多欲,所以煩惱綿延,受苦難盡。一個人如果不持戒,就會欲念叢生,
行為難以自主。因此,在家人若能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五戒,
自然可以息災納福,享受輕安的生活。
今日法會,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接受各界聖神仙佛的靈光洗禮,無形中清淨身心,滌除塵污
,可謂受益匪淺也。
又示:聖書「禪修的重要」業已繳書天廷,茲敘錄功果如下:
參與締著此部聖書全勤者記一道功。
效勞達四分之三以上者,以全勤論記。
其餘每參與一次以十功記之,但不得超越半道功。
凡參與助印此部聖書者,依祈願酌予照准,爾後陸續印贈者同之。
又示:莊重之法會業已圓滿成功,茲敘功如下:
主事―百五十功。
副主事―百二十功。
參與之鸞生―百功。
凡今日參與盛會者―各記功五十。遠地者加計功三十,以慰其誠。
又示:今日法會朗朗經聲迴盪十方,直透蒼穹,誦經組居功厥偉,主持者加記功六十,
組員加計三十功。
又示:香積菩薩們為了今日的饗宴,從規劃菜單到食材採買、份量拿捏,花費不少心思,
再加上料理台上的忙碌,可謂辛勤倍至。故今日主廚加計百功,副主廚加記功六十,
凡有參與廚房炊事者,加記功三十,贊助食材者除依功過律記功外,加計三十功以勉之。
可,諸賢生辛苦了,今日著書、濟事暫停一次。吾退。
|
『經典的智慧』 聖筆 王生扶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六年十一月五日
歲次丙申年十月初六日
詩曰:
聞人說法貫昔今
流水行雲情又殷
若是所言離正法
如何彼岸指迷津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一章
過患經
修行第一要務是「親近善知識」,但在親近善知識之前,不要盲目依附著大師的名氣,
而是應該先多方了解認識,否則,一旦建立深厚的師徒之情,就很容易落入「依人不依法」的窠臼。
《雜阿含》第八三七過患經中記載,世尊告訴諸比丘:「若以人為信仰對象的話,會生五種過患。
第一個過患,當所追隨信奉的人,因為他的所作所為違背了戒律,被眾人所遺棄。
這個盲目的追隨者就會這樣想:『此是我師,是我所敬重的人,而眾僧卻遺棄他,
我以後再也不要進入這間塔寺。』假如不再親近塔寺的話,就不能恭敬眾僧,不恭敬眾僧的話
,就無法得聞正法。不學習正法的話,就會退轉、失去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
第二個過患,當所追隨信奉的人,因為他的所作所為違背了戒律,卻又不接受僧團的舉罪,
而被逐出僧團。這個盲目的追隨者就會這樣想:『此是我師,是我所敬重的人,而眾僧卻舉罪他
,我以後再也不要進入這間塔寺。』假如不再親近塔寺的話,就不能恭敬眾僧,不恭敬眾僧的話
,就無法得聞正法。不學習正法的話,就會退轉、失去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
第三個過患,當所追隨信奉的人,持衣缽到外地去參學、教化的話,則這個盲目的追隨者就會這樣想:
『我的師父不在僧團裡,他既然不在,我就沒有學習效法的對象,所以我就不必再進入這間塔寺學法了
。』假如不再親近塔寺的話,就不能恭敬眾僧,不恭敬眾僧的話,就無法得聞正法。不學習正法的話
,就會退轉、失去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
第四個過患,當所追隨信奉的人,已捨戒還俗。這個盲目的追隨者就會這樣想:『那些法一定是有問題的
,我的師父已捨戒還俗,我也不要再進入這間塔寺學法了。』假如不再親近塔寺的話,就不能恭敬眾僧,
不恭敬眾僧的話,就無法得聞正法。不學習正法的話,就會退轉、失去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
第五個過患,當所追隨信奉的人,身壞命終時,這個盲目的追隨者就會這樣想:『我的師父已經命終,
我就沒有學習效法的對象,所以我就不必再進入這間塔寺學法了。』假如不再親近塔寺的話,就不能恭敬
眾僧,不恭敬眾僧的話,就無法得聞正法。不學習正法的話,就會退轉、失去善法,不得久住於正法中。
因此之故,諸比丘們!當如是學:『我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法不壞淨、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從經典上所記載可知,如果敬信人,當此人有違期望而犯戒,或是做出不合乎道德的事情時,則景仰者
的信心會退失或退道,因此應該信奉佛陀、正法、僧團、戒律,才不會讓「感性遮蔽了理性,信仰障礙
了事實」,離正法愈來愈遠。
編者註:根據《阿含經》諸多經文,「皈依僧」是皈依「聖僧眾」,而不是指皈依單一個人,如此才能有
對三寶生出淨信,不會受單一個人的破戒或不良行為而動搖,成就四不壞淨。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六年十一月十二日
歲次丙申年十月十三日
詩曰:
畜生道裡善難行
弱肉強食論負贏
荒野叢林求一命 心驚膽顫到天明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廿二章
律藏大品
世人想像力豐富,因此民間妖狐傳說甚多,例如被民間百姓供奉的「五大仙」(稱為狐仙的狐狸、
稱為黃仙的黃鼠狼、稱為白仙的刺蝟、稱為柳仙的蛇和稱為灰仙的老鼠),在傳說中,牠們可以透過
修煉或吸收日月精華或人氣,而修練成仙。
也有些民間傳說,狐狸精可以入定,甚至可以變成人形。然而,畜生道到底能不能證得禪那呢?
《律藏•大品》第一○八篇中記載:
那時候,有一條龍對自己投生為龍身感到悲嘆、羞恥、嫌惡。當時,此龍心生思念:「我要怎麼樣才
能擺脫龍身,早日重獲人身呢?」接著,此龍又心生思念:「那些在佛陀座下出家的聲聞弟子,
是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說真實、持戒,而擁有善法者。我若到那些出家人處出家、修行,
應該能夠脫離龍身,速得人性。」
於是,那條龍變化成一位少年,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也歡喜的讓他出家,然後受具足戒。
這條龍出家後,與一位比丘住在邊隅精舍。有一天,比丘在凌晨天還沒有亮時,就起身於戶外經行。
那條龍認為同住的比丘已經離開,因此放心地躺在床上睡著,結果牠現出了原形。牠是一條巨龍,
身體充滿了整間精舍,並蜷曲著身體,一部分還伸出窗外。
同住的比丘經行回來,欲開門進入精舍時,看見有龍身遍滿精舍,還蜷曲伸出窗外,嚇得驚聲大叫。
其他比丘聽到大叫聲,跑過來問其原因。當時,他們的吵雜聲把龍驚醒,龍立刻變回人形並坐在自
己的座位上。
那些比丘問說:「你到底是誰?」
「尊者們,我是龍。」
「你為什麼會現出原形?」於是龍把緣由告訴了他們。
諸比丘將此事告訴世尊。世尊依此因緣,集會眾比丘並告知那條龍說:「你們龍在這正法、律中是不能
增長的。龍啊,離開吧!若你能在每半個月的十四日、十五日和八日持守齋戒,這樣你將能擺脫龍身,
早日重獲人身。」那條龍聽到世尊說牠在這正法、律中不能增長,苦惱悲嘆、嚎啕大哭而去。
於是,世尊對比丘們說:「諸比丘!有兩種情況龍會現出原形:和同類交配時,以及放心地睡著時。
諸比丘,畜生未受具足戒時,不得受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當驅趕之。」
龍能夠變化並非因為擁有神通,而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就像世間動物擁有有別於人類的視力、聽力、
感應能力,也不能叫神通,而是牠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又例如天神能夠在空中飛行、變化自在,知道
自己的過去世等,這些也不是神通,而是他們的「果報通」,也就是與生俱來的能力。
因為畜生道眾生無法生起「廣大心」,也不能生起「出世間心」,因此,牠們在畜生道裡,終其一生都
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這也就是佛陀把一切畜生排除在僧團之外的原因。
雖然天神可以證得聖道聖果,但是天神也不被允許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或比丘尼,只有人類才可以出家
和受具足戒。因此,一切佛陀都出現在人間,一切僧團也都出現在人間,而不會出現在天上。故,
世人當珍惜身為人的機緣,並且戮力修行,以期能擺脫輪迴,止息煩惱。
編者註:廣大心是指十五種色界心和十二種無色界心,無法生起這二界的心,代表無法證得禪定。
|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六年九月廿四日
歲次丙申年八月廿四日
修行道上莫沉吟
似箭韶光不復臨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四一章
法念處禪修第一至四階
《雜阿含經》記載法念處禪修第一階為:「觀察無常入息,於觀察無常入息善學;觀察無常出息,
於觀察無常出息善學。」此階所謂觀無常乃是指觀察「五蘊身心」無常,為什麼?因為它們一直在壞滅。
所以此階必須一一清楚觀照發生在自己身、心上的感官覺受,它們的特性是相生相續,是剎那生剎那滅的。
一、觀察色蘊(身)
觀察色(身體)的從無到有,從生到老死的變化,及觀察身體的一舉一動,可說時時刻刻都在
「生、住、異、滅」。
二、觀察受蘊
在禪修時所體驗生起的喜(受)是無常,樂(受)也是無常,由喜和樂支配身的情況亦是無常。
三、觀察想、行、識蘊
觀察隨著心念變化的各種型態都是無常,也就是覺觀受(受蘊)如何生、住、異、滅,如何相續「想蘊」
,想蘊又如何生、住、異、滅,「行蘊」、「識蘊」如何生、住、異、滅。
《雜阿含經》記載法念處禪修第二階為:「觀察斷貪入息,於觀察斷貪入息善學;觀察斷貪出息,
於觀察斷貪出息善學。」此階是依第一階觀無常而成就的,因為觀見無常、苦、無我之後,就會遠離
貪著慾望。所以說觀無常是斷貪的因,斷貪是觀無常的果,如果沒有觀見無常就要觀斷貪,此乃是落
入理論名相,無法如實知如實見的。
《雜阿含經》記載法念處禪修第三階為:「觀察無欲入息,於觀察無欲入息善學;觀察無欲出息,
於觀察無欲出息善學。」當禪修者了解無常、斷貪之後,就會觀見到煩惱痛苦都消滅殆盡,也就是說
,體證了無常就會斷貪,貪欲斷除就是無欲,煩惱與痛苦皆隨之消滅了。
《雜阿含經》記載法念處禪修第四階為:「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
出息善學。」滅(捨棄)什麼呢?就是在自己的一吸一呼之間,觀見捨棄一切貪、嗔、癡執著欲念的情境
,煩惱滅盡了,生死輪迴也斷滅了。
世人總在尋尋覓覓能夠解脫生死的方法,卻忽略佛陀入滅前的遺教:「以戒為師,依四念處為住」,
也就是說修行的前提要先持戒,然後依四念處的次第方法修行的遺教,反而發展出令人眼花撩亂的
八萬四千法門,甚至自詡青(自己)出於藍(佛陀)勝於藍,生出難以想像的傲慢,當然就會離解脫愈來愈遠。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六年十月一日
歲次丙申年九月一日
日夜經行道業昌
身心清淨壽而康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四二章
經行(行禪)
一個人的生活包含行、住、坐、臥等動作的交替變化,因此修行也離不開行、住、坐、臥四種威儀,
若是禪修者修行的方法只有坐姿,那就會與現實生活脫節,無法融入生活中修行。
《雜阿含經》記載許多有關經行的場所、利益、時間與實踐方法,茲分述如下:
一、
經行的意義
織布機或編織物上的直線,稱為「經」。故,「經行」就是如編織物的縱線般行走。
二、經行的場所
《雜阿含經》記載:「爾時,世尊出房露地經行。」、「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
「時,有眾多比丘出房外林中經行。」……。經中大多數所記載的經行場地,是戶外「空曠之處」。
但是若環境不許可,在室內有適合的場所亦可做經行。
三、經行的長度
經行步道的長度無一定的規範,而是必須視環境而定,因此,十步、三十步、五十步皆可。若對初學者而言
,二十步是比較適合的長度。
四、經行的利益
《增支部》記載︰「經行有五種效益。哪五種?(一)耐遠行;(二)堪精勤;(三)少病;(四)吃喝、嚼嘗後,
幫助消化;(五)由經行的操練而久住於定。」
五、經行的時間
佛陀時代的弟子除了中夜(晚上十點至凌晨二點)睡眠之外,在白晝、初夜及後夜,都藉由「經行」與「禪坐」
,淨除五蓋。而一次經行的時間,以不少於三十分鐘為原則。
六、經行的實踐方法
(一)直行;(二)不疾速;(三)不急、不緩;(四)身正直、不搖擺;(五)不過度低頭;(六)收攝六根,
只注意眼前約一公尺半之處。
坐禪過久容易造成昏沉或產生身體的疼痛、不適,因此每靜坐四十至九十分鐘後,可起座改為經行,
以此交替練習。
初學者可在安靜的步道上或房間內練習,因為初學者心較散亂,五蓋又強而有力,因此容易失去正念
,如果將經行速度放慢,或將走路的過程以分解動作進行,這樣比較容易做觀察。待未來熟練之後
,就可以和平常一樣自然的行走,並且一心專注保持在當下,正念清楚地覺知每一個姿勢動作的變化。
在經行時,要覺知於腳和腿的動作,右腳開始起步時,覺知「抬起」,移動時,覺知「移動」,放下時,
覺知「放下」。而且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變化過程,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判斷。
左腳也是一樣如此。
走到盡頭時必須轉身並朝反方向走,一般在還差兩三步時,會察覺到想要轉身的意念。走完最後一步,
真正要轉身時,注意「轉身」,一隻腳抬起時,注意「抬起、轉彎、放下」,另一隻腳也是如此。
然後起步走回去時,注意「抬起、移動、放下」。
經行時若有禁不住的誘惑,而眼睛餘光「飄忽」時,應立刻覺察「想要看」或「飄忽」,然後將正念移回到
腳的動作上面。日常生活或因環境關係不方便慢行時,可以只簡單地注意「左右、左右」、「生滅、生滅」即可。
經行的重點不在於分幾個步驟觀察,而在於是否能覺照當下身心現象的變化。如此,禪修者就可從經行中
,清楚的經驗到,每一個行走只是身、心(五蘊)互依互緣,所產生出來的作用而已,沒有一個我在內,
因而體會到無常,並進一步經驗到身、心對六塵境生起貪染的禍患,因此生起離欲之心。
|
『大道釋疑』
叩稟「找回佛性智慧」之有關常識供參(九八)
|
林生問:經云:『人人本具足佛性智慧乎』?
帝君答:可如此說之,因為若是因緣成熟,每個人就具足佛性智慧,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林生問:如今我們要如何才能找回迷失已久的本心佛性、原本的真面目乎?
帝君答:唯修行一途。
林生問:凡夫迷昧,困惑在個性與習氣所拘縛,故總令心隨境轉而實難以歸一念之清淨乎?
帝君答:是的,凡夫心中生起情緒時,因為個性與習氣之關,都會先尋找對象,是誰罵我?
是誰嘲笑我?是誰陷害我?是誰打我?因此,總是心隨境轉,心中並隨之升起煩惱,而煩惱就是造業
,故而難以歸一念之清淨。
林生問:修行人是否唯有多在禪修、實修以上『看開一切,心空無物』之目標去用心,
堪期找回本真如佛性與智慧乎?
帝君答:當然,例如一位窮人看到富人,說:「我又不靠他,他算得了什麼!」此即是「我慢」,
根源來自於「貪」,如果沒有實際禪修,難以破除,反而會洋洋得意,認為「我靠自己的勞力賺錢
,他也沒有多了不起!」陷入貪與癡的泥淖中,而不自知。
林生問:何言『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帝君答:此句話的意思是指有智慧的人,不會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動搖。例如某甲咒罵毀謗
某乙一分鐘,一分鐘過後,咒罵毀謗的聲音即使已經消失,但某乙的苦受卻可以延續一天、一年、十年
……不等,為什麼呢?因為某乙執著這個「受」是我、是我的,所以它不會消失,故言『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林生問:有者既修行多年不等,似乎未能有所增長『智慧』,何因?
帝君答:此問題大部分出在沒有定力,或是定力不足,所以,難以增長堅定穩固的智慧。
林生問:然若『法不入心』,恐亦難臻此心於真開悟乎?
帝君答:當然,例如喝咖啡時,感受到咖啡的美味,誤認為是「我」在感受,其實那是「受」在感受
,也就是說心流中有個受的「心所」在感受一切。如果『法不入心』者,會認為有個「你、我、他」
在感受,這就是「顛倒想」,無法開悟。
林生問:如何觀人之品格與德行,而可明鑑其人是否真開悟了?
帝君答:很難,因為一般人沒有這種能力鑑定。不過一位開悟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斷身見
(共有二十種),即不再把五蘊(色、受、想、行、識)當作是我。二、斷戒禁取見,即斷除對苦行
、或實行儀式,能夠趣向解脫的錯誤見解。三、斷疑,即斷除對佛、法、僧的懷疑,也就是對佛
、法、僧的信心是堅定的、不動搖的。所以,世人可以從這些方向試著辨別之。
林生問:但凡心中常有事者,必受人情物事紛擾不歇,哪其『智慧就會被蒙蔽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道理。
林生問:修而知書達禮,且能依正法而信受奉行不輟者,將可煉就此心於『無執無住』乎?
智慧亦自然會如泉湧般的被釋放出來否?
帝君答:當然,例如一位女性早上起床後,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攬鏡自賞,她欣賞自己美貌的那一刻
,生起了貪根心(十二不善心之一)。如果她是一位有修之人,就會瞭解美貌只是因為過去善業產生的果報
,於是緊接著會警惕自己,「啊!不可沉迷於自己的美貌,因為沉迷於自己的美貌是貪根心。」然後,
她會正確的思惟:「這個漂亮的美貌是無常的,一個月後、一年後、十年後,終將會改變。」當她如此思惟時
,心中馬上生起善心(欲界八大善心之一),因此,未來仍會受到善心善報。
林生問:修『戒、定、慧』以達何虛心與明覺,堪期顯現出如聖佛菩薩之智慧?
帝君答:需斷除十結:身見結、戒禁取見結、疑結、貪、嗔、色愛、無色愛、我慢、掉舉、無明。
林生問:世人六識深植難除,總因『我執重而易心起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而造身口意三業不休,』
是否『無我就休』?
帝君答:然也,「我」是一切愛恨情仇和爭戰的根源,若人人都能徹悟「無我」,世界就和平安定了。
林生問:萬法由心造,若能修清淨,斷除一切心念,則無妄想、無一切境界乎?
帝君答:當然。其實世人不需自我要求太高,若是能夠持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清淨,就有說不盡的善報。例如,昔時有位獵人,造下很多殺生業,當時有一位比丘時常教他
要守五戒(尤其是不殺生戒),他說他做不到。比丘說:「那你至少可以在晚上持守不殺生戒。」
幸運的是他做到了。獵人死後投生餓鬼道飽受痛苦,但是因為晚上他持不殺生戒的善業,所以晚上
他可以享樂,就是甚佳的案例。
林生問:經云:『一念無事,眾生即佛』。可鑑一念清淨、無牽無罣,即刻開悟,開悟的眾生即是『佛』乎?
帝君答:此語應修正為『一念自悟,眾生即佛』,才比較正確,因為佛是自覺者,無人教導而深悟緣起法。
如果是經過教導而開悟,皆屬聲聞弟子,分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四種果位,不能稱為佛。
林生問:佛入心,此心即佛心、明心,哪智慧焉有不隨身心乎?
帝君答:此言雖無誤,但大多數人並不懂什麼是「佛入心」,要達到佛入心,必須瞭解佛陀的功德,
才知道如何見賢思齊。佛陀有九個名號:應供(應當予以供養)、等正覺(無人教導而自覺)、
明行足(智慧與德行兼顧)、善逝(善斷煩惱)、世間解(完全洞悉這個由蘊、入、界,交織而成的世間真相)
、無上士調御丈夫(最佳調教者)、天人師(諸天與人類的導師)、佛陀(自覺覺他的聖者)、世尊(世間至尊)
。懂得佛陀的功德,隨念佛陀的功德,未來才能帶著佛陀的智慧,隨身心而安住也。
|
『佛教思想辭典』 |
虛空藏菩薩(Akasagarbha-bodhisattva)
古梵文將Akasagarbha-bodhisattva一詞之音譯為「阿迦捨薩婆菩薩」、或為「誐誐曩彥惹」者亦有之。
漢譯則亦有「虛空孕」之譯。
此菩薩不但如虛空一般不遭破壞,以其擁有殊勝之力故稱為虛空 ,又其擁有巨大寶倉,而將其倉內所有之物施與眾生
,卻乃自我受持而不虞匱乏,此謂之「藏」。基於此,此菩薩從眾生之所欲而施與,饒益廣大眾生與樂,此其所以尊奉為
「虛空藏」或「虛空孕」之稱號。
換言之,虛空一如慈悲無限,施與人人本具之福德與智慧,授與人人以福德,授與人人以智慧。由於向虛空藏祈願
,可獲得福德與智慧,是以虛空藏信仰,香火鼎盛。
密教之曼茶羅,則以之為胎藏界之虛空藏院之中尊而奉祀之。此菩薩具有福智二德之性格,此皆示現於其形像之上。
蓋頭戴五智之寶冠,身纏瓔珞,右手持智慧之寶劍,左手持表示福德之蓮花,於蓮花之上則飾有如意寶珠。 |
『翻案』 |
一指禪(景德傳燈錄卷11)
有個尼姑名叫實際,戴著斗笠來拜訪俱胝和尚。
實際:(拿著錫杖繞俱胝三圈,說了三次)「說對了,我就把斗笠摘下來。」
俱胝:(三次都無言以對)
實際:(就要離去)
俱胝:「天色太晚了,留下來過一夜吧!」
實際:「說對了,我就留宿。」
俱胝:(又無言以對)
實際:(離開以後)
俱胝:(慨歎)「枉費我為男兒身,卻沒有大丈夫的氣概!」
(準備棄庵出去參學)
山神:(當夜告知)「不須離開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你說法。」
果然過了十天,天龍和尚來到庵裡。
俱胝:(敬禮迎接,陳述前事)
天龍:(豎起一根指頭來開示他)
俱胝:(當下大悟。從此,凡是有人來參學,就只是舉起一根手指頭來,不再提起其他的事。)
一指童子(指月錄卷3)
俱胝和尚有個打菜的童子。
某甲:「和尚!你的侍童也會佛法,就跟您一樣,人家有問題,總是豎起一根指頭來答覆問話者。」
俱胝:(袖裡暗藏一把利刀)「小胝!聽說你也會佛法,是不是?」
童子:「是啊!」
俱胝:「如何是佛?」
童子:(豎起一指)
俱胝:(快刀削斷一指)
童子:「唉喲!」(血流不止,哀嚎而出)
俱胝:「小胝!」
童子:(回首)
俱胝:「如何是佛?」
童子:(舉手不見指頭,豁然大悟)
【拘提俱胝】
居士乙:「大師你好!我是公元二○○二年間的台灣居士某乙,我帶著心理諮商專家某丙,
跨越時空來看你。」
俱胝:(豎起一指)
某丙:(出示警徽,拿起手銬掛在他的指頭上)
居士乙:「你不能跟他演默劇,你要先宣讀他的權力。」
某丙:「以下的談話將被當作呈堂證供,你有權保持緘默。」
俱胝:「我招誰惹誰了?我犯了哪一條王法?要受你拘提。」
某丙:「你違反家庭暴力防治法,小胝視你如父,你竟涉嫌以暴力傷害小胝。」
居士乙:「不對啦!俱胝又不是小胝的父親,也沒辦認養手續,家暴法不適用。」
俱胝:「說得是!說得是!」
某丙:「你違反兒童福利法,涉嫌凌虐小胝。」
居士乙:「古人成年來得早,小胝十二歲了,還算兒童嗎?」
俱胝:「說得是!說得是!」
某丙:「你違反少年福利法,涉嫌傷害小胝。」
居士乙:「大師!你看這個名目好嗎?」
俱胝:「三字經上說:『苟不教,性乃遷。教不嚴,師之惰。』師父對弟子嚴加管教,
即使體罰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何傷害可言?」
某丙:「老師體罰學生尚且違法,更何況『削指』是屬於重傷害的公訴罪,並非告訴乃論。」
俱胝:「別拿二○○二年的台灣法律來這而說說唱唱好嗎?」
居士乙:「即使是二五○○年前所制定的佛門戒律,也絕不容許比丘打、殺沙彌。」
俱胝:「小胝又沒有剃度,不算是沙彌。」
某丙:「大師!更有力的答辯是,你根本就不能算是『比丘』,何用持戒!?」
居士乙:「說得是!說得是!明明是罪大惡極的大師,卻沒有適當的法條拘提他。」
俱胝:「你們奈何不了我的!」
某丙:「大師!你知道嗎?一個從小離開父母的小孩,心理上原本就充滿著畏縮、恐懼。
好不容易來到了你的門下,當你是父親、老師,把你看做英雄、偶像,一味地模仿著你的
一言一行,你卻只許自己放火(模仿天龍和尚豎一指),卻不許小胝點燈(模仿你,就斷他一指),
你的殘暴完全辜負了小胝的敬愛之情。這不只毀了他的手指,你的暴力已經讓小胝的人格發展和
人生價值觀,完全被扭曲了。你以為小胝是氣不過才殺人的嗎?他根本不在乎那根被你削掉的手指
,他還義正嚴辭地認為自己跟你一樣,是在『自悟悟人、自覺覺他』呢!」
居士乙:「大師!你真的是『自誤誤人、自絕絕他』啊!你雖然逃過了法律和戒律的制裁,
但終究逃不過良心和業力的譴責。世間如果真有『一指禪功』的話,迦葉尊者又何必大費周章地結集聖典?」
俱胝:(放下一指,手銬落地。)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虐下取功 解釋:下者,下屬也,我所統轄者皆是。虐下者,或置諸死地,或肆其威刑?或廢其才力,或破其財產,
只圖一己功,可邀重賞,遂草管人命而不惜,塗炭生靈而不顧。 說明:蠟燭遇到黑夜,則成就宅破除黑暗的功勞;船得到水的浮力,則成就它載送貨物的功勞。大抵只要水到渠成,
功勞自然而然的就能夠顯現出來,根本就不需要去取得功勞啊! 然若有貪圖一時之加爵陞官,如做將軍的,放縱他的軍隊去搶去殺;做官的,妄自增加糧稅勞役; 做法官的,加重犯人的罪刑而圖利等。然而這些都是用百姓的民脂民膏來換取個人功名的行為,功勞就算得到了 ,也不過是升官而已,但是災禍卻是隨之而來,而且不只是殺身之禍啊!人雖然再笨,也不至於如此啊! 我們不妨看看古人,例如宋朝的大將曹彬,攻下江南的時候,不殺一個人。漢朝的汲黯,為了救飢荒, 就假傳聖旨打開糧倉,因此而救活了幾萬個飢民。漢朝的于定國,擔任廷尉審案的時候,百姓就是被判了罪
,也沒有感到自己被冤枉的。在當時來講,他們何嘗不是國家的第一功臣啊!
|
『人生哲理典故』
|
十二、衣錦還鄉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
所謂「衣錦返鄉」一詞即出之於此典故也。意即一個人離井背鄉,在外創業有成,而成大富大貴而不歸故鄉者
,則此人與衣錦而步夜道以行何異焉。錦衣之穿乃人見人人讚歎之意,不為人所見則失其光彩矣!此典故「衣錦返鄉」
一言,乃項羽在權勢登峰造極之時所發之豪語耳。
時也,項羽攻入咸陽城,心持大念頭,一為誅殺秦降王子嬰,二為毀秦陵掠奪金銀財寶,三為奸婬擄掠美女,
四火燒阿房宮,其熊熊烈火連燒三月不減,將瓊樓玉宇宮殿化成灰燼,雖年湮代理,歷二千餘載,於今不見秦始皇,
卻見宮殿大柱之殘骸猶存,悲夫!痛哉!
史上所稱關中者,即咸陽之地。東以幽谷關、南以武關、西以散關、北以蕭關為界,四周有山河為隔,
適於防守之地。尤者土地肥饒,物產豐隆,置都於此以霸天下,無二選也。
俗謂「阿房出,蜀山禿。」蓋見阿房宮之建,砍盡蜀山全山之林以建而成之者,其瑰麗堂皇,世上無比耳。
項羽口出「衣錦還鄉」之言時,目睹火焚阿房宮之燒殘燼跡,心中豈不生所為已是殘忍悲慘至極,令人惋惜!
而僅盼早年其幼時所觀秦始皇之威壯行列而如法炫耀之歟!
楚敗、漢勝,天下已成定局之際,漢王遂將項羽之十大罪狀(上述四罪包括在內)臚列於史冊,以警示於世人。
當今之世,萬里長城今猶在,卻不見秦始皇之陵丘焉。
|
『張藝百忍集』 |
五六、受冤不白 賊人受罰
有一天,公藝正在趕場時,看見路旁睡了一個人,當從旁邊經過的時候,此人正好驚醒,
抬頭一看,就上前拉住公藝。
公藝問說:「為何要阻攔我?」
這人答說:「你趁我醉臥時,拿走我的錢。」
於是將公藝肩上的一串一千文的錢拿去,兩人因而爭鬧不休。正巧有一人經過,便問其中的原故,
兩人各說明情況,此人提議一同上街,請場保來處理。
於是兩人就一同來找場保,場保先問酒醉的人說:「你的錢有多少?」
回答說:「我家有九人,生活困難,特別到舅爺家中借一千文,想要去買食品,當我醉臥路旁時,
不料此人私自拿了我的錢。」
場保問:「你的錢是什麼樣的串子?」
回答說:「是麻串子。」
場保拿起錢一看,果然是麻串子,場保說:「串子雖然沒錯,也不能證明是你的,
我素知公藝先生是一位君子。」
公藝說:「我雖不敢稱為君子,但也知道見利思義的道理,他強要誣賴我,我可立誓證明我的清白,
我想起《陰騭文》上說:『濟人之急,得其宜也。』」
場保說:「先生是一位明理知所進退的人,您就自己看著辦吧!」
公藝就問遺失錢財者的姓名,他回答說:「我叫做袁長安。」
公藝問說:「你除了遺失錢財以外,還有其它的東西嗎?」
長安答說:「沒有其它東西了。」
公藝說:「我在眾人的面前將錢還給你。」
眾人都說, 哪有這個道理?叫公藝對天立誓,不可將錢輕易給他,如果是忍讓給他
,反而墮入偷竊的罪名。
公藝說:「有勞諸位的明訓,我的心意已決定,人雖侮辱我,諒必上天不會侮辱我。各位要憐憫長安
,他家有九口,生活困苦,如果家人知道他醉酒遺失錢財,想必然會爭鬥不和,恐怕會生出意外之事,
我將錢給他,以成全他一家的和好。」
眾人都說:「公藝真是仁德的君子啊!」袁長安拿了錢不說一句話就離去了。
公藝說:「我拿錢要去買豬,不料又買不成了。」眾人都笑一笑後一哄而散。
到了第二場,有兩個人在街上相打,來到場保前理論,其中一人名叫郭七,另一人名叫楊寶。
郭七說:「在前場和楊寶同行,看到路旁有一個醉漢睡覺,身邊放了一串錢,楊某私自拿走,說要和我平分
,哪知他拿走就不分了,還說是他撿到的,所以和他爭鬧。」
場保大怒說:「你們這兩個狗子,合夥偷了他人錢財,還貽累了張公藝,平白賠了這些錢,
都是你們偷盜所引起。」
於是叫人將二人綑綁起來,一面叫人找來張公藝。來人到了公藝家,將場保已拿住盜錢的盜賊
的事情告訴他,請他速去。
|
『尊重本性』 作者:丁乾 |
世間的繁冗事務,使我們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心性,每一次的呈現都多了一點修飾,每一次的語言都少了
一分真實。習慣於偽裝,總以為這樣就可以贏得更多,過得更好,但是回首過去,那些希望得到的,
仍然是渴盼著,唯獨改變了是自己的本性。
文喜禪師有一次去五臺台朝拜,到達前,晚上在一茅屋住宿,茅屋裡住著另外一位老翁。
文喜請教老翁:「此間道場情形如何?」
老翁回答道:「龍蛇混雜,凡聖交參。」
文喜禪師接著問:「住眾多少?」
老翁回答:「前三三,後三三。」
文喜禪師第二天起來,茅屋不見了,只見文殊菩薩騎著獅子步入雲中,文喜禪師自悔有眼不識菩薩,
白白錯過。
文喜禪師後來參訪仰山高僧時開悟,安心住下來擔任煮飯的工作。一天他從飯鍋蒸汽上又見文殊菩薩現身,
便舉鏟打去,還說:「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今日惑亂我不得了。」
文殊菩薩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
有時我們總把眼光放在外面的世界,追逐於自己所想的美好事務,常常忽視了自己的本性,在利欲的誘惑
迷失了目己。所以才終日心外求法,導致患得患失。如果能了悟自己的本性,堅守自己的心靈沃土,
又何必自悔自惱呢?
富貴的人仍有不足的煩惱,貧賤的人卻有知足的喜悅。乞兒的朱元璋變成了皇帝,皇帝的溥儀變成了平民,
四季交錯,風雲不定。一幅曾獲世界大賽金獎的漫畫畫出了極深的意涵:第一幅是兩個魚缸裡對望的魚,
第二幅是兩個魚缸裡的魚相互躍進對方的魚缸,第三幅和第一幅一模一樣,換了魚缸的魚又對望著。
我們常常羨慕和追求別人的成就,卻忘了尊重自己的本性,一受到外界誘惑即隨波逐流,其實,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優勢和潛力,能夠充分發揮出來,你也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風雲人物。
王羲之的伯父王導的朋友太尉郗鑒,想為女兒擇婿。當他知道丞相王導家的子弟個個出眾,
於是請門客到王家選婿。王家子弟知道之後,一個個精心修飾,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看似在讀書,
心卻飛出九霄雲外。只有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完全不同,他仍像平常一樣,聚精會神地寫字,
天雖不熱,他卻隨興解開上衣,露出肚皮,一邊寫字一邊無拘無束地吃著饅頭。當門客回去把這些
情形如實告知太尉時,太尉立即決定擇中不拘小節的王羲之。太尉認為王羲之是一個敢發露真性情的人
,他尊重本性,不會因外物的誘惑而屈從盲動,這樣的人可成大器。
可知,尊重本性的人才不至於迷失了自己,也一定能清晰地看清自己要走的路。
|
『關聖帝君列聖諸真感應實錄』 作者:愚弟子 |
昔日古時,有袁了凡遇雲谷禪師而大徹大悟改變命運,留下勸世之作《了凡四訓》供後世修身立命之方;
有俞淨意遇司命灶君而痛改前非斷惡修善,留下警世之作《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供後世斷惡修善之法;時至今日
,愚弟子受淨空法師薰陶,關聖帝君、文昌帝君、開漳聖王、諸佛菩薩列聖諸真的諄諄教誨,懺悔業障斷除邪淫
,學習了凡與淨意前賢斷惡修善改變命運,畢生代天宣化勸化世人、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弘揚聖教利益眾生,
祈願成為謙謙君子以成聖成賢為目標,今日心有所感願將感應實錄供大眾引以為鑑。
人世間一晃五十年,雖讀聖賢書受儒釋道教,卻一再怠惰修行學佛之作為,終日渾渾噩噩不知不覺,
而不知懺悔貪瞋癡諸惡業,沉淪墮落而多行不義,身心靈俱疲卻無法脫胎換骨,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
驀然回首過去不堪的人生,對於過去未能及時回頭斷惡修善懺悔改過而痛心疾首,先父先母病痛無法化解
,自己自身難保遑論以功德庇蔭,父母妻兒子女無故蒙受牽累,內心萬分痛苦不願也不捨。人世間浮沉數十年,
卻不知自己身受冤親債主牽絆,也不了解業障隨身語意所繫而有善惡起伏,庸庸碌碌活在貪嗔癡慢疑五毒之下
,不知也未守殺盜淫妄酒五戒於凡塵中。
諸佛菩薩列聖諸真在弟子決心斷惡修善懺悔業障之際,就無時無刻的護佑弟子,深恐再次受到無明牽引誘惑
而再次墮落於萬惡深淵,弟子資質駑鈍愚昧不明,天恩浩蕩諸佛菩薩列聖諸真護持之恩,感動涕淋無法形容。
弟子發願將受到關聖帝君、文昌帝君、開漳聖王諸佛菩薩列聖諸真的感應,傳承給後世子孫以及有緣大眾
,祈願大眾能看到弟子的懺悔歷程,引以為鑑當下及時回頭斷惡修善為時不晚,不僅可以改變命運福慧雙修,
更可以成為諸佛菩薩列聖諸真聖賢的弟子。佛弟子的重責大任,即代天宣化勸化世人、弘揚佛法利益眾生、
懺悔業障斷除邪淫、廣行陰騭上格蒼穹,挽救眾生於痛苦罪惡深淵。
當年,弟子在虛度四十不惑之年,業障纏身身語意不淨諸惡奉行,鮮少力行善事利益大眾,尚在進修博士學位
引起同事妒忌之心,人際處事不夠圓融,受小人暗害無力抵擋,反以怨恨報復之心,而導致官司纏身,被迫離開
工作崗位。在前途茫茫無所適從之際,前往行天宮祈請關聖帝君開示,三允筊抽中靈籤起頭句「四十年前需報應...
...」,猶如帝君在弟子面前訓示,頓時震驚感動不已,機緣成熟在每日早晚獻香時開始持頌《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
,並祈求官司平息。
受到關聖帝君的庇佑加持,原本處於劣勢的訴訟居然平息安然無事,妻子在官司宣判前三天,夢見神明向她說了
句「○○○無罪」(○○○為弟子姓名) ,三天後弟子獲判無罪,這是第一次關聖帝君給予弟子的感應,令弟子內心
有了轉變。諸佛菩薩列聖諸真不僅是勸人為善力行善事,更是要自身由內而外徹地改變斷惡修善,而非只為一時的順利而已。
不久之後,弟子在關聖帝君護持下順利通過艱難的博士學位資格考試(當時十人僅有一二人通過,由本校和他校
教授共同閱卷評分,及格分數七十分),也通過博士學位計畫,更以90多分的創紀錄高分通過學位論文口試(歷年口
試成績多在80多分),更榮獲當年度傑出博士論文獎的殊榮,實在是令人難以置信。
但令人最難以相信的是在博士學位論文口試前三天,接獲國立臺灣大學的來電邀請弟子過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三天後博士學位論文口試結束,就直接到臺大任職,這是上天恩澤的顯化。弟子和太太都深信這是關聖帝君在冥冥之
中的護持庇佑。之後又有不可思議的神蹟陸續出現。
弟子先父先母不幸相繼往生,有生以來第一次體會到肝腸寸斷痛心疾首的痛苦,後悔未能及時孝順父母,心痛之餘寫
下《勸孝文》「勸告為人子女者,請聽我一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為人子女應趁父母還在世時,
竭盡所能盡孝行善,讓自己和父母學佛修行,改變命運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如此才是大孝!否則,再多自責悔恨也喚
不回只徒留遺憾!願諸君共勉!」。
在先父先母七七日內,弟子誦唸《地藏菩薩本願經》數百部迴向給他們,從誦唸一部約二小時到後來約四十分鐘
,此時雖經濟拮据但為了增添父母功德以及七七之後去處,弟子竭盡心力所能力行諸善積累功德,從塑佛金身助建
寺廟助印善書扶弱濟貧參加法會,全家茹素三皈依誦經念佛作七,將父親所遺留的輪椅、紙尿褲、醫療用品捐贈慈善
機構,全部都是祈求先父母能往生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師兄修佛法具天眼告知弟子,先父母已在西方勿罣礙
勿掛念。或許是弟子所為孝行皆為了先父母,諸佛菩薩列聖諸真時時鑑察紀錄,果然又有不可思議的神蹟出現。
在處理完畢先父母的後事,弟子接獲國立師範大學的面談通知,告知弟子是數十人之中挑選出來的數位人選之一,
必須到該校接受面談以及發表論文,經過緊張激烈的面談與發表論文,數日後該校通知弟子已獲教評會錄取須前往報
到任職,弟子和太太對於能從難以通過的博士學位資格考試,到博士畢業之後任職博士後研究員、兼任助理教授,
如今能成為國立師範大學的專任助理教授根本是奇蹟也是神蹟,這是弟子夢寐以求的職務。
後來,校方告知因少子女化編制面臨縮編之虞,明年可能無法給我們專任聘約,頓時弟子和其他新聘老師彷彿從雲
端掉落,大家都希望以最佳的教學服務研究表現獲得學校延續專任聘約。但是事與願違,專任聘約期滿後,我們幾位從
專任教師變成兼任教師,雖然還在學校教學,但是薪資短少大半以上,交通加上餐點差不多占了每月鐘點費的三分之一,
但是為了追求理想只有繼續當追夢人。
年復一年,當理想逐漸成為夢想,勢必終究要向命運低頭,凡夫俗子在尚未斷惡修善力行善事之前,是無法扭轉命運
的箝制改變命運。在經過和妻子深思熟慮討論之後,決定投入國家考試應考之路。原本,對於國家考試的認知是簡單而
容易上榜,舉凡周遭的學長、同學、親戚都有因參加國考上榜的現任公務人員,而自己曾任職大學教師,妄想著以自身
學識才能何難之有?更何況國考考科大多是自己的專業本科,而且還當過國立師範大學專任教授任教過這些科目,對於
國考胸有成足,所以起初準備根本不積極不紮實時間上也不充裕,只憑藉以往的專業知識,隨意翻閱歷屆考古題就去應考。
結果顯而易見,名落孫山與金榜無緣。
考完每次國考,粗估分數都自以為很有機會上榜,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經過一次二次三次的落榜之後,才發現要考
上國考難如登天,遠比起碩博士研究所考試還要艱難。在失落感與不服輸的心情之下,查閱了許多上榜考生的艱辛應考之
路,歸納分析他們準備應考苦讀的心路歷程、習性及特質,得知上榜者每日至少利用八到十小時甚至更久的時間在拼命苦
讀,不僅記憶背誦而且還邏輯歸納,上榜者中女生多過男生,幾乎呈現七比三或八比二。此時弟子這才明白,要與眾多
拼命苦讀的學子,年紀幾乎少於自己將近二十歲的年輕人同場競試,根本沒有勝算把握,唯有勤於吸收新知加上邏輯分
析歸納思考方有可為。
弟子在其間幾乎報名參加過所有符合考試資格的國家考試,舉凡高考二級、三級、地方特考三級、普考等,但是考
了數次結果都是名落孫山,有一二次和錄取標準僅差些微分數,申請複查結果也是維持原來成績無法更改結果。弟子心
中不由得懷疑自己是否與國考無緣,不適合走公務人員這條路,前途茫茫之下而興起改行的落魄想法。太太給予即時棒
喝,唯有辛勤努力去準備應考,虔誠地向諸佛菩薩列聖諸真祈求,才會有開花結果的一天,而非自暴自棄遑論改變命運!
幾年下來,弟子持誦經文已達二三千部,誦唸《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也已六七百部,看到「中華桃園明聖經推廣
學會」所編輯《桃園明聖持頌應驗篇》中所述之靈驗實錄,以及行天宮信眾見證,對於國考卻一直尚未如願,不知何時
才能實現《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中所云:「書生看此經,不久步青雲。」?可能是自己持頌的次數、虔誠的心意尚未充足。
在某次機緣下,無意中看到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勸戒讀書人戒除邪淫的故事實錄,猶如當頭棒喝有了更深的體認與
覺悟。舉凡歷朝歷代高中金榜魚躍龍門,其本身或祖上累世皆行諸善事累積陰德,或廣行陰騭上格蒼芎,或正義凜然戒
除邪淫,鬼神均予以詳實考核鑑察,諸佛菩薩列聖諸真加持護佑恩賜,才有魁星踢斗、獨占鰲頭及魚耀龍門之榮耀,
這一切都並非僥倖而得來,完全是廣行陰騭力行善事所為。
看到此時,弟子才恍然大悟,看到關聖帝君戒淫經、文昌帝君戒淫寶訓,深感自己的身語意皆不淨,自己此生此
世脾氣毛病習氣甚多,遑論過去累世業障,不僅未除而且還造下瞞天諸惡罪過,不要說想要擁有金榜題名魚耀龍門之
榮耀,如再執迷不悟如此下去極可能貧病相伴終老一生,如不及時回頭當下斷惡修善懺悔業障斷除邪淫,向諸佛菩薩列
聖諸真立下誓願,此生此世如再犯諸惡,當墮入地獄不得超生,並祈願當個好人、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好老師,
時時諄諄教誨自己必須不貳過,以諸佛菩薩列聖諸真為師,以因果報應故事實錄為鑑。所謂「天道禍淫不加悔罪之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浪子回頭金不換。」。
弟子受到關聖帝君、文昌帝君冥冥之中的感召,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轉變。弟子誦唸過《地藏經》、《無量壽經》
、《阿彌陀經》、《金剛經》及《心經》,而一直以來每日持頌《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文昌帝君陰騭文》,無
形中逐漸受到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的正氣凜然精神薰陶,弟子看到《壽康寶鑑》中歷朝歷代真實的故事實例,自行編
製成《戒除邪淫因果報應故事實錄》,希望用來作為警惕世人的明燈,藉以彌補自身所犯之諸惡業及罪過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