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5年十一月號 第239期 |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心性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力踐善行/丁乾 因果神魔 人間記事
|
『虛原聖訓』 聖筆 王生 扶 |
本堂孚佑帝君
降
二○一六年八月廿五日
歲次丙申年七月廿三日 詩曰:
楓紅松綠柳絲黃
道有天經理有常
何歎平生多舛誤
只因交友欠思量
聖示:吾今日以「表面的朋友」為題,供世人參悟。
表面的朋友
有四種表面上像朋友的假朋友,哪四種呢?
一、貪得無厭的人。
二、喜歡巴結、阿諛奉承的人。
三、光說不練、誇大其詞的人。
四、揮霍無度的人。
有四種原因,所以說貪得無厭的人是表面上像朋友的假朋友,哪四種原因呢?
一、若有機會,無論是什麼東西(包含錢財、物品)都想從你身上取走。
二、付出的很少,卻想希求很多。
三、不是真正想履行義務,只是因為恐懼而履行義務。
四、想利用你得到好處,才與你親近。 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貪得無厭的人,總是藉機想將你的財物全部拿走,有時用柺的,有時用騙的 ,有時設圈套請君入甕。例如,借錢不還,或合夥做生意卻暗中做假帳甚至捲款而逃;設計加入 老鼠會或出賣你、陷害你,或怕惡事東窗事發而對你做表面功夫,這些都是像朋友的假朋友。
因此,應當遠離這樣的朋友,猶如遠離容易滑落山谷的崎嶇危險道路一樣。
又有四種原因,所以說喜歡巴結、阿諛奉承的人是像朋友的假朋友,哪四種原因呢?
一、反對或阻止善行。
二、對於行惡事加以鼓勵。
三、在面前事事稱讚。
四、在背後卻加以毀謗。 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常常就是一位行為有偏差的人,所以他不喜歡善行, 也會阻止善行,但對於非法或不正當的惡事、休閒活動,反而加以鼓勵恿慫,或在面前事事稱讚
、在背後卻加以毀謗。因此,應當遠離這樣的人,猶如遠離容易滑落山谷的崎嶇危險道路一樣。
又有四種原因,所以說光說不練、誇大其詞的人是像朋友的假朋友,哪四種原因呢?
一、以過去的事奉承討好。
二、以編織未來的事奉承討好。
三、本身不務正業,卻以空虛不實的言語,從你身上獲取利益。
四、對於當下應該擔負的責任,常以災禍為藉口而推託。 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光說不練、誇大其詞的人,動不動就愛談論自己過去的豐功偉績,或喜歡以畫大 餅編織未來的事奉承討好,盡做表面的工夫,或說話不算話,做錯事也不敢承認,對於自己應該承擔的
責任,都會找理由推託。因此,應當遠離這樣的人,猶如遠離容易滑落山谷的崎嶇危險道路一樣。
又有四種原因,所以說揮霍無度的人是像朋友的假朋友,哪四種原因呢?
一、喜歡飲酒又鼓勵飲酒。
二、鼓勵在不適合的時間出現在街道上。
三、鼓勵親近惡朋友。
四、喜歡賭博放逸又鼓勵賭博放逸。 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揮霍無度的人,因為入不敷出,所以喜歡靠投機或賭博來滿足欲望,或呼朋引伴
遊蕩街頭,或結交成酒肉朋友以度日。因此,應當遠離這樣的人,猶如遠離容易滑落山谷的崎嶇危險道路一樣。
|
修持心性篇
寶藏論又云:智有三種。
(一)真智:聖凡不二,情見皆空,了解無物,體用如如。
(二)內智:割斷煩惱,心意寂靜,乃小乘所修。
(三)外智:博覽古今,通達俗事。
以上,我人所修,道通為體,五神通為用,未得體而起用,必致墮落,必招後果,甚可畏也。
道家修者,以發五神通為極則,乃硬壓六識,硬摒習氣,用制伏法,開五神通,根本未空,
遇有力之外境前來,或喜或悲,魔即乘入。如:開天眼無隔,能見諸切己惱怨之事,不覺嗔怒,
遂致墮落。或見男女愛悅之事,不覺情移入胎。因貪嗔癡之根未除,暫時壓伏不起,一旦反動,
不復可制。若能先證法空,後開五通,則諸境前來,無美惡疏情愛喜怒之別,平等自在,無可動搖
,順逆一如矣。此神通乃屬有體有用,名為究竟。否則根本未得,反為神通所誤,故非究竟也。
道家五神通,是用硬功夫修得。佛家五神通,是明心後自然證得。道家得五神通,有用無體,
雖初意在道,後則不覺流入為術,故術而非道。佛家證五神通,先體後用,運術以為道。
道家五神通有退墮,為暫時之得。佛家則無此弊,名究竟得。道家專用五神通,佛家唯不得已時之
。道家視五神通為神奇,佛家視五神通為極平庸。
|
『經典的智慧』 聖筆 王生扶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六年七月九日
歲次丙申年六月初六日
詩曰:只想金錢入阮囊
年年辛苦為誰忙
可憐落土三分命
枉替他人巧做裳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十七章
四果經
對於修行佛法所能夠證得的果位,雖然現今說法紛紜,甚至南轅北轍,但是佛陀親口所說的果位
,在經典中記載甚明。
如《雜阿含》第六一八四果經中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
「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又《雜阿含》第七九七沙門果經中記載:有一次,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
「有沙門法及沙門果,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
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何等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
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癡薄弱。
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又《雜阿含》第八一五布薩經中記載:「……有比丘三結盡,得須陀洹果,不墮惡趣法,決定,正向三
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指解脫)。有比丘三結盡,貪、嗔、癡薄弱,得斯陀含果(一來果)。
有比丘五下分結盡,得阿那含果(不還果),生般涅槃,不復還輪迴生此人間。」
綜合上述經中所言可知,佛教果位有四果,分別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而修達
這四種果位的條件和所得到的福利,分述如下:
一、須陀洹果(初果)
(一)、條件:需斷三結,斷身見結、斷戒禁取見結、斷疑結。(仍有貪嗔)
所謂斷身見結是指,親自洞見身、心是緣生緣滅的,沒有一個「我」存在,因此不再執著五蘊身心中有一個
永恆不變、真實的我。
所謂斷戒禁取見結是指,入流聖者見證了苦集滅道與緣起法,能分辨有益與無益的行為,不再迷信無益於解脫
的宗教儀式、苦行、戒條等。
所謂斷疑結是指,斷除了對佛、法、僧、戒等的一切疑慮,對佛、法、僧等有了堅固不變的信心,不再懷疑
,也就是「淨信不疑」。
(二)、福利:
永遠不會退轉,也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而且決定必然會一直往上修行,最多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投
生(有可能只轉生一或二次),就能證得阿羅漢果,永脫輪迴,故又稱預流果。
二、斯陀含果(二果)
(一)、條件:斷身見結、斷戒禁取見結、斷疑結,貪、嗔薄弱。
(二)、福利:因為還有貪、嗔,所以還要在天上人間往返投生一次,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永脫輪迴,
故又稱一來果。
三、阿那含果(三果)
(一)、條件:斷身見結、斷戒禁取見結、斷疑結、斷貪、斷嗔(又稱斷五下分結)。
(二)、福利:因為已經沒有貪、嗔,所以會直接生於色界淨居天,未來會在天上證得阿羅漢果,永脫輪迴
,故又稱不來果。《雜阿含》第八六八解脫經中記載,阿那含果分為「中般涅槃」、「生般涅槃」、
「有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等五種不還,他們的差別,就在於往生處,與證入
解脫所經歷的時間有所不同。
四、阿羅漢果(四果)
(一)、條件:貪、嗔、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
(二)、福利:永遠脫離輪迴。
又《雜阿含》第九二八經中描述,有眾多的在家優婆塞、優婆夷,證得了初果、二果、三果,而依然正常地過
著家庭的生活,但經中未曾有證阿羅漢果,還繼續過著家庭生活的例子。也就是說,證得阿羅漢果的都是出家
比丘、比丘尼。
因此,若能依循經典中的方法而修,則人人都有機會證果,脫離輪迴也。
編者註:
一、親自洞見是指以禪修方式親身體驗,不是只有理論知道而已。
二、初果斷除了對佛、法、僧、戒等的一切疑慮,其中僧是指四雙八士,而不是指所有剃度出家的人。
所謂四雙八士是指(正走)向初果、證初果、向二果、證二果、向三果、證三果、向四果、證四果之比丘、
比丘尼。
三、優婆塞是指在家男居士,優婆夷是指在家女居士。
四、色界淨居天共有五天(亦稱五那含天,五不還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
|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六年七月十六日
歲次丙申年六月十三日
詩曰:
西郊河畔好興築
他日閑閒作室廬
寫意陽臺宜小坐
輕鬆閱遍白雲書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心念處是指「將注意力放在心,隨著心的變化作觀察」的禪修方法。故《大念處經》中記載心念
處的十六種方法如下:「比丘如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於此,諸比丘!比丘
心貪欲時,如實了知:心貪欲;心無貪欲時,如實了知:心無貪欲。
心嗔恨時,如實了知:心嗔恨;心無嗔恨時,如實了知:心無嗔恨。
心愚癡時,如實了知:心愚癡;心無愚癡時,如實了知:心無愚癡。
心收攝時,如實了知:心收攝;心念奔馳時,如實了知:心念奔馳。
心廣大時,如實了知:心廣大;心念狹小時,如實了知:心念狹小。
心有上時,如實了知:心有上;心無上時,如實了知:心無上。
心專注時,如實了知:心專注;心不專注時,如實了知:心不專注。
心解脫時,如實了知:心解脫;心未解脫時,如實了知:心未解脫。
如是,比丘安住於心,觀照內心;……諸比丘!此即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識。」
而《雜阿含經》記載心念處禪修第二階為:「我學習令心喜悅正在入息;我學習令心喜悅正在出息。」
此階段的「喜」和受念處禪修第一階「覺知喜」有所不同。受念處禪修的「覺知喜」,是尋、伺止息
,進入二禪中,然後由定生喜,也就是來自修行者心的「禪定」而生出的喜悅,此為第一個層次的喜
,是由定生喜,不是由觀生喜。
心念處禪修第二階的「喜」,是屬於慧。因為此階段已經由定增慧,覺性觀照心是無常的,由定生出的喜
悅也是無常、是變異性的,清楚了解身、受、心都是無常的,故而能放下過去的我執、一切苦,如實正觀
而心生法喜,就是令心喜悅。
禪定可以令心喜悅,智慧也可以令心喜悅。但是定的令心喜悅是屬於世間禪定心的喜悅,由於在定中,能
暫時將五蓋(貪、嗔、昏沉、掉悔、疑)覆蓋,所以是暫時性的喜悅。而慧的令心喜悅是徹底摧毀五蓋,捨離
欲望,去除煩惱的喜悅,也就是說,從觀慧所引生起來的令心喜悅,是淨化心靈,究竟斷除煩惱的。
編者註:
心廣大是指色界、無色界心,心念狹小是指欲界心。
心有上是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地的心,心無上是指出世間的道心、果心。
心專注是指得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心不專注是指不得近行定、安止定。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六年八月六日
歲次丙申年七月初四日
窗前半卷半壺茶
庭鳥嘰喳任噪譁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卅六章
心念處禪修第三、四階
《雜阿含經》記載心念處禪修第三階為:「我學習令心平定正在入息,於令心平定入息善學;我學習覺知令
心平定正在出息,於令心平定出息善學。」心念處禪修第四階為:「我學習令心解脫正在入息,於令心解脫入
息善學;我學習令心解脫正在出息,於令心解脫出息善學。」
心念處禪修第一階重點在每一次吸氣和呼氣之間,都必須專注觀察當下心的狀態。
第二階以後開始進入控制階段,故第二階是令心喜悅。
第三階則學習控制心使靜定,因為由定生出的喜悅是無常的,還是會使心揚動,所以要從觀慧來攝心,令心保持平
等安定,也就是心由喜轉為靜定,不再專注喜樂。此階段必須要以禪修所培育的覺觀智慧,回到第一階段從頭來
修觀,如此比較容易觀照不同階段的心的狀態及特性。
達到此境界,想要喜即有喜,想要樂即有樂,想要定即有定,不需要再依靠任何形式的禪定,就能夠在生活當中,
隨心所欲。
第四階是令心清淨,了無一物,解放一切雜念、執著、沾黏,將染著於心中的五蓋,一一摧毀,讓心完全從障礙中
解脫出來。在第四階中要如何將心從障礙中解脫出來呢?就是要讓心從所攀緣的對象中解脫出來,也就是藉由覺性
慧觀的力量,從邪見之無明、恆常、喜樂、執我、貪欲、我慢等各種細微的煩惱中解脫出來。
所以修持此階令心解脫之方法有二:
一、以初禪令心解脫於五蓋,第二禪令心解脫於尋、伺,第三禪令心解脫於喜,第四禪令心解脫於樂。
二、以無常隨觀令心解脫於常想,以苦隨觀令心解脫於樂想,以無我隨觀令心解脫於我想,以厭離隨觀令心解脫於
喜愛,以離欲隨觀令心解脫於欲想,以滅隨觀令心解脫於集(苦因),以捨隨觀令心解脫於執取。
一個人若是只有觀察煩惱,卻不知煩惱的起因,是不能解脫煩惱的。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要了解苦集、苦因,
苦是從何而來?它的助緣是什麼?如此,從因下手,才有辦法究竟斷除煩惱。
|
『大道釋疑』
叩稟「總因三業不淨受輪迴(三)」之有關常識供參(九五)
|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云何『兩舌』?患『兩舌』者,也會給己身添上諸多垢病與過失否?
帝君答:兩舌是指挑撥離間之言語。兩舌乃是害人害己的行為,因為兩舌不僅會
造成他人間的猜忌、誤會、不合與爭鬥,一旦兩舌的惡行被揭發,更會讓自己的
名譽掃地,人人避而遠之。
林生問:以說何『綺語』,或喜書寫色情詞文、艷畫等皆屬造業?
帝君答:綺語是指調戲瑣碎的言語,而『綺語』會因說話的對象而有區別,例如,對
自己的配偶說些煽情的話語,乃是增添夫妻情感之作用,但是若對別人的配偶說出時
,就是犯了綺語。犯綺語者,總給人輕浮、舉止隨便、巧佞好辯之輩的印象,因此無
法得到他人相對的尊重。
林生問:嗜言『綺語』是習氣嗎?又如何才能改掉喜說『綺語』之毛病?
帝君答:一般而言,一個人身、語、意的發生,都非事出無因,而是內心執著很深的東西
,故,綺語乃是依貪、嗔、癡而產生,也可說是一種習氣。如果要改掉喜說『綺語』之毛病
,唯有修行守五戒,方能慢慢改善。
林生問:有者好逞口舌之快,這個中若不慎口德,就不免會言評人我是非、善惡對錯,恐日積
月累將會給己身添加如山高之口業而不覺乎?
帝君答:當然,不過對在家人而言,五戒中的口業,主要是指不妄語戒,而造成妄語須具備四
個條件:一、謊言,二、說謊的意願,三、說謊的行動,四、別人瞭解所說的話。因此,凡事
當三思而後言,以免損人又損己。
林生問:修道最忌憚與最不易控制的住是『口業愆』乎?
帝君答:沒錯,口業可說是不分時間、地點,最容易觸犯的。
林生問:以修達何靜定?或何定慧力時,自能『令心不妄思、而禁絕諸口業』乎?
帝君答:達到初果境界者,就不會再犯殺生、偷盜(不予取)、邪淫、妄語、飲酒等五戒,因此
,也可以說能禁絕諸口業了。
編者註:所謂初果即是指斷身見結、斷戒進取見結、斷疑結(仍有貪、嗔,但較凡夫淡薄)。
林生問:意即心、即我,可謂身心『有我、著我』較重者,就頗易受到『貪、瞋、癡』三毒
之毒害身命與慧命而不覺否?
帝君答:當然,『貪、瞋、癡』三毒之根源,在於誤認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因此,一生為
了滿足「我」的欲望,勞碌煩惱,然而「色」是無常、變異的,「受、想、行、識」也是無常、
變異的,因此,認清實相,才可以不受其害也。
林生問:曷以患『貪、瞋、癡』者最難醫治?
帝君答:因為貪、瞋、癡乃是集所有欲望於一身之故。
林生問:三毒確實難以根除,然每個人所患毛病與輕重不一,若人人都能知所找尋到病因而對症下藥,
應都可獲得漸癒之成效否?
帝君答:當然,凡夫總是隨著習性生活,而自詡為修行者,又絕大多數是停留在信仰、祈福的層次,
對於具有招感性的苦,視而不見;即使知苦又不知如何斷苦,對修道的大綱、內容、方法,一知半解。
因此,修行無力,三毒難以根除。
林生問:在淨靈之過程,若我們能多專注在增長悲智、與昇華知足、感恩與虔誠之心懷,自可避離陷
入三毒之惡習否?
帝君答:若能聞慧、思慧、修慧,自然可以遠離三毒之惡習。
林生問:曷以大多修學者皆易困惑在『三毒、五蘊、六根塵識』之羅網而被緊緊纏縛住?為何卻甚少有
人能清淨身心而掙脫束縛呢?
帝君答:此有二種原因:一、不懂方法,二、雖懂方法但缺乏「實修」,停留在研究名相層次。
林生問:但凡無法止息『貪愛、瞋恚、無明』者,就不免頻生『身、口、意』業,三業不淨,談何解脫
,所以這『輪迴』就是人們劫劫甩不掉的宿命乎?
帝君答:是的,一個人在六根觸六塵時,生起了貪愛,就會執取,再生起「有」,因此生死輪迴不休。
林生問:如何煉就『存誠去妄』?人能秉乎誠而念念存誠、而堅毅此意志力,自能令『心不妄念、口不
妄言、身不妄動』,以去除三業而自若乎?
帝君答:要能存「誠」去「妄」,須先除去「我」,才能克竟其功。然而現今社會五光十色,世人妄
念紛飛難有定靜,因此,可先習「止」(禪定)的功夫,再學「觀」(內觀)的功夫,有了基礎之後,日後
就可從日常生活中培養正念正知,則自然能身、語、意清淨,去除三業而自若。
林生問:人心本真誠,所以凡事都會先為人著想;然修須煉就—『此心於至誠,至誠者無我乎』?
帝君答:《大學》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之意,此種誠乃是忠於
自己,還沒有到達無我的境界。所以,在「誠其意」之後,還必須要「正其心」,也就是要端正心念
,才不會落入俗見。
林生問:希望我們都能以『誠』來勘破身心沒有一個『我』,既無我,自無『身、口、意』三業之作祟
,可永脫無始劫以來受『輪迴』之夢魘乎?
帝君答:『誠』比較接近思慧的層次,因此,還要進一步修慧,如此才能達到目標。
|
『佛教思想辭典』 |
一五四、惡見(dristi)
佛教所說種種煩惱之中,最根本的煩惱有六種。此「六大煩惱」又稱之為「根本煩惱」或
「根本隨眠」等。亦即貪欲、瞋恚、愚痴、憍慢、疑、惡見六種。其中最後一項惡見,係以其他
五種人間感情攸關之煩惱為主以外,屬知性上之煩惱之謂。故又稱之為「見隨眠」或「見濁」。
換言之,對諸諦理以自己染慧之習性予以顛倒推度,亦即對諸法真理,產生謬誤之想法,係
由於眾生之執著所致。所以煩惱即是與「事理相違」之產物。從而,惡見之運作十分銳利,遂使
有情眾生之心受其驅使,而產生「五利使」,亦即五種急性的煩惱,包括身見、邊見、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
茲將此五利使分別說明如次:
一、身見(sat-kaya-dristi):
此亦可稱為「壞身見」、「虛偽身見」、「有身見」、「移轉身見」等。此乃眾生以自我為中心,
用常住普遍之實體而為自我支配,而成我,我所有之執見之謂。有身見與我見相同,但我所有之見
亦即自己之所有,以自己之環境為中心,此乃囿於我所持有之執見而為之想法。
是以身見為我等所有之見。自我係自出生至死亡之自我。一切以自我為中核,從不產生變化而對
自己的環境以我所有而生起執著,此稱之為「有身見」。
雖其自我常作自我之想法,此觀念,於世間本是重要,個人也因此而成立,然則一個人如其囿限
於自我,其本來的「相」(形象)反而會因此而失去,並招來眾生的禍患,此不可不知。
自我為自我之自覺,並不單是以自己獨立為考慮,而是自我仍處在與他人關係之中而存在,亦即自
己之存在係與他人關係互存而立。換言之,自他之區別,係在人際關係中而賴以成立。
眾生為獨立者而相互存在,從而聚集構築社會,此乃今日一般個人的想法。佛教則認為個人之為個
人,其實是存在於社會之中始得顯現。人即是人,並非動物,此乃謬誤之思維。人要活得像人,方稱之
為人。
二、邊見(anta-graha-dristi):
此即指僅偏於一邊者而言。尤者通常指「斷常二見」,亦即人一旦死去即一切歸於無之「斷見」,至尚有殘
留待延續者則屬「常見」。如此執一方之見者稱之為「邊見」。
如再詳而言之,即由色、受、想、行、識五要素(五蘊)而成之人身,總以自我常住支配之我執,以其
所執著「五取蘊」為斷無而執,以常有而執之者,稱之為「執邊見」。
如以此邊見而言,佛教不立靈魂之說應是無稽之談。但佛教並不提靈魂之論。惟如將此邊見之意義擴
而大之,則第一此邊字便具有邊側之意,從這點可以看出「邊見」即是「邊側之見」,有違乎不斷不常佛
教所強調之中道之義。
第二要提的是此邊字具有邊鄙之意。此乃對優越之正見而言,有相違背而不足取之義。尤者,邊亦有後邊
之意。此乃指我見生起之後,對自我之斷常之執著而言`。但勿論如何,「邊」是向單方傾斜之現象,而
其根底是以我見為依歸。
三、邪見(mithya-dristi):
係指與一般想法相左之見而言,但在此付予特別之意義。以總名為別名,惡見乃是邪見,所以身見、邊見均是邪
見。而其所以將一般之稱謂付予特殊之名稱,在於因果否定在佛教教理上被認定為重大過失之故。
鑑乎此,此邪見,於佛教而言確實是根本的錯誤。自古以來,對邪見皆持「撥無因果」之說。撥無即否
定且不予容忍之意。佛教教義之根本是以因果法則為正理,並以正確之因果之理為自覺自行之所依。故謂
善因樂果、惡因苦果便成其為佛教之根本。相反地,如將根本之因果法理全然予以否定,甚至以偶然論將
之推翻,則必使佛教之弘法組織全體破壞,且將人類賴以維繫之正理法則摧毀無餘。因此否定因果,違反
正理的一切見解,謂之邪見。
四、見取見(dristi-paramarsa):
此亦稱之為「持勝見」。此係將非理之見,誤以為是正見而執著之謂。具體而言,前述之有身見、邊見、邪見
三種皆屬於見取見之初見。此三不正見皆認其為正見而執之不捨,謂之取;由於此執之見而使全面所見皆被
誤解,乃是最後之見字之義。
五、戒禁取見(sila-vrata-paramarsa):
此係指將被戒禁者錯認為殊勝者而執著之謂。此取見可分為。「非因計因」與「非道計道」二種。前者為立於
實際正確之因果立場則不成為因為因而執之不捨,亦即不以成就佛道菩提之因為因而執著於錯誤之因之謂。
「非道計道」即指不以涅槃之道為道,竟自以為是而執著不放。此乃一般眾生須加密切注意者。蓋成就
涅槃之道有其正確方法可資依循,如捨此而不由,則衹有自誤而入歧途,自誤誤道耳。
自己若設定自覺成道為目的,則為達此目的必將有其正確之修行方法可循。如將此等正確之立場、方法、
思想以及實踐之意,捨棄一邊而不顧,則終將一事無成。在此其所以將戒禁取見置於惡見之中而解說者,乃是
踏襲佛教之正確之因果論耳。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狠戾自用。
解釋:狠,凶狠。戾,乖戾。狠戾者,心腸凶狠,性情乖張之人。狠戾自用:乃性情凶狠暴戾,
而且又喜歡剛愎自用,自以為是。
說明:凡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事情,就會懂得如何用人,而沒有智慧的人,則是全靠自己來做。
須知愚笨的人,自用尚且不可,更何況是凶狠暴戾而又剛愎自用,那就更糟糕了啊!
佛說:「凶狠暴戾的人,就像惡劣的壞馬一樣,很難加以調服。人若是凶狠暴戾,就很容易固執己見,
自以為是,不肯服人了。因此也就沒有益友和善知識來親近他,更沒有人願意告訴他做人處事的大道理了。
所以一個人會去造惡招怨的原因,沒有比這個更嚴重了啊!」
|
『醒世歌』 |
爭氣
(一)世人因愛兮五行拘
因果報應兮難迴避
坦率面對兮不失控
自依智慧兮化險夷
(二)凡人常爭兮一口氣
身敗名裂兮嘆無已
古聖同爭兮一口氣
精神長存兮撼天地
(三)敬守本心兮則心定
斂抑浮氣兮則氣平
此揭古謂:「君子山獄定,小人絲毫爭。」世人祇為蠅頭小利而爭得汝死我活,身敗名裂
,何不淡泊名利而泰然處之也。
|
『張公藝百忍集』 |
五三、忍辱得福 惡人受報
公藝的田地座落在江、王二姓田地後面,與二人共用河水,江王二人卻昧著良心,
在乾旱時,私下商量,不許公藝放水,並對公藝的僕人說:「如果你家的主人要放水灌溉田地
,必須每年繳納我二人各一石的租穀才可以。」
家人對公藝說起江王二人要租穀的事情,公藝考慮很久,感嘆地說:「人善被人欺,
馬善被人騎,這句話實在很有道理。」
家人就說這河水的灌溉,原本是古例所規定,他們是不能阻止的,如果強要攔止,
就向官府告訴,有何不可呢?
公藝就教示家人說:
讓他強時必有天,爭訟不免喪心田;
不如建鑿池塘水,應用盈餘福保全。
公藝就叫家人另外再挖池塘,引水灌溉,此事就告一段落。
但江王二人日久相處生厭,又遇到乾旱之年,為了河水灌溉爭鬥,互相打傷對方,告到官府
,二人就因此官司打了一年之久,都將田地賣給公藝,二人因而貧窮不堪。
這是張公藝「忍辱得福,惡人受報」,為第五十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心地光明厚,平生得自由;
一團和氣象,本分向天求。
|
『力踐善行』
丁乾 |
我們研學很多真理,卻無法奉行;很多事情我們瞭解需要積極推動,卻停滯不動。
有些時候,不是智慧不足,而是決心不夠。
唐朝文學家白居易,對佛學頗有研究。一次,他聽說有位禪師修為極佳,於是前去請教。
白居易請教禪師:『怎樣才能修行成佛呢?』
禪師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這個道理誰都明白。』白居易皺著眉頭,很不滿意這個答案。
禪師微笑地看著他,說:『誰都明白的道理,又有幾人做得到呢?』
白居易恍然大悟,恭敬地退下了。
因為心存善念而標榜自己是善良的人,是淺薄的。真正的善良是有善念,還能力踐善行,
而且不在乎外在的毀譽與表面的得失。
有位強盜拜訪一位德行深厚的禪師,他跪在禪師面前說:『禪師,我的罪過太大了,很多年
來我一直寢食難安,難以擺脫內心譴責,所以特地來此,請您為我澄清心靈。』
禪師對他說:『你到此可能找錯人了,我的罪孽可能比你更深重。』
強盜說:『我做過很多壞事。』
禪師說:『我曾經做過的壞事,肯定比你還要多。』
強盜又說:『我殺過很多人,只要閉上眼睛,我就能看到他們的慘狀。』
禪師也說:『我也殺過很多人,我不用閉上眼睛,就能看到他們的慘狀。』
強盜說:『我做的一些事情簡直沒有人性。』
禪師回答:『我都不敢去想那些我以前做過沒有人性的事。』
強盜聽禪師這麼說,用一種鄙夷的眼神看了禪師一眼,說:『既然你是這樣的一個人,
為什麼自稱為禪師,還在這裡騙人呢?』
於是他起身,一臉輕鬆地下山了。
等到強盜離去以後,弟子滿臉疑惑的請示禪師:『師父,您為什麼要這樣說?您一生從未殺生。
為什麼要把自己說成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呢?』
禪師說道:『你難道沒有從他的眼神,看到他如釋重負的感覺嗎?還有什麼比讓他棄惡向善
更好的呢?』
可知,真正的善行,必須超乎榮辱,以及具備感同深受的同理心,對突發狀況不驚慌失措,
鎮定以對,不計較個人失,對大眾抱持悲憫慈愛之心,持恆而為,才是我們應該奉行踐復的。
|
『因果神魔』 馮馮居士 |
一九八七年新年元旦後不久的一夜,來了一個越洋電話。
「馮居士!」對方說:「我是R居士,你好嗎?好久沒問候你,老太太好嗎?」
「R居士!您好!您一定是有緊急情況了,長途電話很貴,不必多說客氣話了,有話請直說吧。
是誰病重了?躺在法國醫院病房內的老人,是不是你的師尊?」
「你看到了?」R居士說:「我還沒開口呢,你就都知道了。」
我笑:「你打電話就是要問你師尊的病況如何,是什麼病,能不能醫好,對不對?」
R居士說:「既然你都看到了,你就告訴我吧!我們幾個弟子都在這兒等著聽你的話呢!」
我說:「你們都做最壞的打算吧!令師的內臟全都在流血了,內出血相當嚴重,尤其是肝臟,
又硬化又爆了血管,他的內臟已經臭氣冒出來了,像臭死老鼠,癌症到了這個田地,他又內出血
,又吐血,又痾血……。」
「你說得很對!」R居士說:「師父是吐血與痾血,是臭氣滿房,像臭死老鼠的腐臭,但醫生還
未能肯定他是什麼病,你說是肝臟?那麼,你看我師尊還有沒有救呢?要怎麼樣才救得他?」
「我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救得了他。」我回答:「他已經病入膏肓了呀!」
「請你無論如何設法救救他吧!」她懇求我。
「我沒有那麼大的本事!我不能破因果!」我嘆息:「我真是不能!很對不起了!你們還是請醫
生救他吧!這是Terminal Case(必死之症)呀!」
「我們師父修行五十多年,修得這麼好,怎麼也會病成這樣子呢?」R居士問:「這是不可能的呀!
你從前不是說他修為很好麼?」
「是的,他一向是修得不錯,你問我,他將來有沒有舍利子,我說會有舍利子,但是,這幾年來,
他發生了突變,他的修為崩潰了,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那麼,他將來還有沒有舍利子呢?」
「那就很難說了,」我答:「他體內的舍利都已逐漸溶化,將來能剩餘多少粒,尚屬疑問呢!」
「你真不能救他麼?」
「我只是凡夫俗子啊!我倘若有病,也還自救不了呀!我有什麼本領可以干預別人的因果?」
「他修了一生,修得那麼好,竟會有此下場!」R居士嘆息道:「你說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呢?」
「那你們得問你師尊自己,他心裡有數。」
「我們無論如何一定要救他!」R居士說:「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
「任何代價也不能破因果之環!如果你們硬要干預因果,恐怕是必須代負罪果的。」
R居士的師尊某老法師,已經七十多歲,是一位很知名的密宗高僧,精曉密咒,更精通風
水星相之學。
我不太明白怎麼一位佛教高僧會以看風水為業,這和某地的一位法師掛牌為人算八字批命,
是同樣使我大惑不解的事。佛陀不是告誡弟子不可相信星相占卜麼?
我知道他從看風水結了很多緣,收得一批富豪人物為弟子,他看風水的本事很高,賺了很多錢,
聽說看一看就收數千至數萬元。我也沒對R居士提起這些事,免得她以為我是酸葡萄作祟。
此位老法師買了很多房地產,不過,廟宇卻只有一座。他的弟子數以千計,但是並沒有一個
出家弟子!這是很出乎常情的。
他最喜歡的事就是旅行,常常坐飛機飛來飛去,美國、加拿大、歐洲、台灣、大陸、日本,卻
不是去各地弘法,從來沒聽說過他雲遊講經,似乎他只在本寺講經而已。他的行事都是與一般
比丘不同,資料不多,很難判斷他的任何做為。
此位老法師顯然是從R居士得知我的賤名,他也曾託弟子向我致意,我也託之回報問候,不過,
除此之外並無交往。
從R居士等口中,我得知老法師精通很多密咒,神通廣大,我自問是萬萬不及的,我並沒有什麼修為
,我雖是顯密都學 其實兩樣都未得皮毛,這是實話,怎能與老法師比呢?
R居士的師父住院,雖然我從未見過老法師,連照片亦未見過,但我心中浮現了他的瘦削至皮包骨
的樣子,他的皮膚都變黑了,僵硬了,他的內臟在流血……一切都如在眼前,他的私家病房窗外
有鳳凰木,枝葉映映……。
我的觀察在幾天之後就獲得證實了。眾弟子驚惶不已,公推R居士親來加拿大見我,商量商量。
R居士一下了飛機的次日,就趕來找我。
「馮馮居士,」她說:「你看我們師父的病況完全準確,醫生都已證實了,現在大家弟子要我來求你
救師父,你無論如何不能推辭!」
「我不是說過了嗎?我沒有神通,也沒有法力,又不是醫生」我說:「我又不能破因果,你們是白找
我了,我就是想幫你們師父,也不知該怎麼做呀!」
「我們師父知道你該怎麼做,」R居士說:「這一次也是他自己的意思,他叫我們來求你幫他的,
他說只有你可以幫得到他。」
「他老人家太器重我了,」我搖搖頭說:「他要你持念多少遍密咒?他要我持念『大白傘蓋咒』
是不是?」
「他叫我為他持念五百九十九遍『大悲咒』,」R居士說:「他也希望你為他持念『大白傘蓋咒』
,次數倒沒說。」
我搖搖頭:「沒有用!」
「他說只要你肯念,就有用。」
「世上有能破因果的咒麼?」我苦笑:「就是『大白傘蓋咒』也不能破因果呀!現在只有他自己方能
救他自己,別人是無能為力了。」
「怎麼自救法?」
「把所有多年累積的財產,全部布施給慈善機構,把他那幾千萬元都用於救助貧病,與飢寒交迫的苦
難之人,捐給東華三院的養老院、孤兒院、醫院,或者國際紅十字會,或者佛教慈濟醫院……或者給
天主教的德蕾莎神母去救濟衣索比亞飢民、印度的貧窮病人……都可以,這樣種些善因必會得些善果
,或者可以得到拖延一些時候的生命,甚至會好起來。」
「這恐怕他不肯。」
「到了這個時候還不覺悟嗎?」我說:「他的幾千萬財產,很多都是佛教徒捐獻的,不應該拿出來用於
慈悲的布施嗎?他還留著交給誰?縱然他能成正果,他能帶這些金錢去嗎?他生平就只蓋了一座廟,
並未大力布施做六度萬行的事,並未做到慈悲濟苦度厄,到了現在最後關頭,還不覺悟嗎?對不起,
我在批評你的師父了。」
R居士默然。
「我知道他多年來購置了很多產業,有收不完的租金,有用不盡的利息,但是,他沒用於社會慈善救濟,
他的周圍是一批富豪,大家捧著他到全世界去周遊,住大酒店,享受豪華,雖然他本人吃素,但是,功
不補過呀!你們勸勸他吧!現在行善還來得及。也許會有奇蹟出現呢!」
R居士打了越洋電話去勸大師,可是,大師拒絕了,大師說他有自己的計劃,不用外人來操心。已經不能
進飲食的這位大師,躺在病床上,還在點數鈔票,而且命令弟子們再買一棟樓宇收租,又叫人去辦理
澳洲簽證,他要去旅行,到澳洲住住。
「怎麼辦?」R居士問我:「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是毫無良策。」我說:「密咒都是正法,但是,正法不是用來破因果,更不是用來助邪的!
你師父他老人家空修了五十多年,仍然到頭來自毀在三毒之首的『貪』念上.不肯將四眾善財布施
行善!我們恃神通去念密咒,助他破因果,會招了護法神魔來警告的」
……這件事的後果,讀者必可猜得到,無須我再寫下去。
|
『人間記事』 學誠法師 |
一個師兄早上跟我說,他覺得真的是不可思議,為什麼明明人都會死,一死,在世間經營謀劃的所有的
所謂成就,再大,再豪華、再尊貴,都會過去,都會……。
他說,可是,為什麼,我爸他就是不明白,一把年紀了還在追逐忙碌?難道他不知道自己會死嗎?
這個問題,也是我的感慨啊。因為我爸死的時候,他絕沒有想到會死。但,說死就死了。不會讓你
有絲毫的準備。
前幾天,一個信眾來告訴我,某赫赫有名的超級富豪,得了抑鬱症,他的症狀就是擔心別人搞走他
的財富,非常痛苦。
這個富豪是多少年輕人追逐財富和成功的偶像啊,當然,也曾經是我的偶像。
有一個朋友來看望我,講了他在手術臺上的一次瀕死體驗,他說,那一個瞬間,從下到上,仿佛被
抽空了,忽然間,只有一念間,這一生做的所有的壞事,全都閃現。
他反復強調一念間,那麼多的壞事,就在一念間出現了,而且,全是壞事。
在死亡面前,我們的肉身、想法,經驗、知識、種種的概念以及一切的一切是多麼的脆弱和無耐啊!
我們應該怎麼死呢?不僅要好死,還要死的漂亮,死的精彩。
不過,好像一般情況下大家都會對怎麼才能活的更好感興趣,身體好,事業好,賺錢多,幹活少。
當然,活要活的好,活的好才能死的好,死的好自然活的也會好,一體不二。死要是死不好,活也活不好。
死的不明白,活的怎麼能明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