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5年二月號 第230期 |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心性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 太上感應篇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關於算命的小故事
|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歲次乙未年十一月初十日 詩曰:
冬日乍晴慶典隆
殿堂曲徑越巒峰
雲深林密大坑處
篆靄清香透九重
聖示:本堂創立至今已歷十九個春秋,在這近七千個日子裡,諸賢生壯心凌雲,胸懷一世豪情,
平日雖然各個塞北江南奔波,但鸞期則塵心盡歇,到堂效勞,部分賢生更從青春壯年,
到如今已華髮蒼顏,堅貞的道心令眾恩師欣慰。
如今本院堂經由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集腋成裘下,在此鍾靈毓秀之地,鳩工啟建完成,
雖然院堂外觀沒有太多繁複裝飾、飛翹重簷,但此處山嵐濛濛停雲靄靄,四周群樹參天,修篁迴繞,
讓虛原堂有若滾滾紅塵中的空谷幽蘭,綻放縷縷道香。
昨、今二日本院堂慶成與二樓聖尊登龕安座,內外一片喜氣洋洋,各界仙佛、賢達祝賀之聲絡繹不絕,
陰陽同歡,令吾心喜慰也。
又示:人之惡,貪第一,而財施建廟,不但可以將自己最貪愛的金錢捨在法界中,又可以建造利益眾生的廟堂,
導人景仰古聖先賢,接受崇功報德精神之感染,而沉思天人之道,可謂一舉數得。而且汲古潤今,韶光難駐,
因此,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要在平凡的人生中做不平凡的修道大事,才能不虛此生,而此正是古語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之理也。
又示:龍潭圓德慈惠堂金母率領諸道友,及呂生文龍堂主、邱生貴花賢伉儷,帶領桃園地區數十位大德蒞臨參贊大典
,並且在本院堂一樓團體誦讚經典,讓梵音妙諦流淌在大殿內外,更加添慶成安座法會光彩,吾在此特別表達感念之意。
又示:田中無極中央南海紫竹寺蔡主事夫人,率領諸賢生蒞堂參贊安座典禮,並致上祝文,祝文朗誦於大殿時,
現出朵朵白蓮花,毫光普照,讓本院堂安座大典增添無上光彩。
又示:由中國儒教會常務監事吳生政服所率領之諸理、監事等,不計路遠迢迢到堂,以及各界賢達紛至沓來,
蒞臨參贊大典,讓本次法會蓬蓽生輝,其餘尚有許多嘉賓名流,吾不便一一書名,但吾感念眾人之虔心也。
又示:聖書「修道基本功」業已繳書天廷,茲敘錄功果如下:
參與締著此部聖書全勤者記一道功。
效勞達四分之三以上者,以全勤論記。
其餘每參與一次以十功記之,但不得超越半道功。
凡參與助印此部聖書者,依祈願酌予照准,爾後陸續印贈者同之。
又示:此次來堂參與二天慶成開光安座法會之賢生與善信大德甚多,吾欣喜眾人向道之心虔敬,
故每人每日特賜一百五十功,二天皆有參與者,除單日記功外再加計五十功(亦即參與一天法會者記一百五十功,
參與二天法會者計三百五十功) ,遠地者再加計功五十,以慰其誠。
又示:二天法會朗朗經聲悠揚流洩,迴盪十方,直透蒼穹,誦經組居功厥偉,故主持者加記功一百二十,組員加計六十功。
又示:香積菩薩們爲了二天的饗宴,從半個月前就已著手規劃籌備,並且料理出道道珍饈,令參加法會者賓主盡歡,
可謂辛勤倍至。故主廚加計二百功,副主廚加記功一百二十,凡有參與廚房炊事者,加記功八十,
贊助食材者除依功過律記功外,加計六十功以勉之。
又示:二日法會至此圓滿成功,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辛苦了,可,吾退。
|
修持心性篇
諸習氣中有六種根性最難去除
此六種人,或已修,或未修,皆無法使之上路。去明心更遠而遠之矣!雖已明心,而量小之根病,不痛切割除,
則習氣萬無下手處,蓋求其一個肯字,已千難萬難,終入二乘道,是以「布施」二字,為難之又難。不捨愛慾,
不能成菩薩;不捨佛見,不能成佛,此又最高之佛習氣。
大凡量小之人,其先必有所執持,而患得之心乃其總因也。患得即自然患失,於未得前則患得,於既得後則患失,
但患者果是何物,必有一目的,是其境也。境執於內,遂成為見,是其心也,法也,倘能轉而空之,則執持之力鬆,
不被所惑,即不動搖,自然而放大,由是小而成大,習之既久,生化為熟,難化為易,勉強化為自然,此對治之總訣也。
用功除習氣,是自己事,非他人事。切勿衡量他人,反以誤己,明根本是一事,除習氣又是一事,不可混為一談,
以為習氣未除,並認其為根本之未明也。佛法無人情一語,是對自己,不是對他人,是除自己毛病,不是廢卻道義,
故於儒學不可不研究。倘人事不盡,離世覓菩提者,定不入六祖之門也。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一五年十二月廿六日
歲次乙未年十一月十六日
聖示:吾賜新入鸞生謝生素鳳詩以勉之。
詩曰:
謝生近道悟修真
素淨端方去妄塵
鳳趾梧桐青靄外
萬般舊事雪埋痕
聖示:謝生素鳳今生命運多舛,但最終能入道修真,此乃是最圓滿的收獲,雖然往事歷歷,
但就讓往事被鵝毛飛雪全部掩埋,重新開始,並且戮力於道程上,未來自有意想不到的結果也。勉之。
|
『經典的智慧』 聖筆 王生扶 |
南海古佛
降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
歲次乙未年九月廿六日
詩曰:
出離五蘊不迷糊
正道勤修啟壯圖
何處深山容小隱
革凡成聖做浮屠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三章
觀經
許多人都有一個疑問,就是佛陀從初轉法輪,鹿野苑度五比丘成為阿羅漢開始,就未聽聞有教導任何人成佛,
此原因到底如何呢?《中阿含》第七十五觀經中記載:
有一次,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有五受陰,那五種呢?所謂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等是。
比丘們!對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不生起,解脫,這稱做如來、應供、等正覺。
如果一位比丘對於色、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就稱做阿羅漢之慧解脫。……比丘們!如來、應供、等正覺,
和阿羅漢之慧解脫,有甚麼差別嗎?……」
佛陀告訴比丘們說:「所謂如來、應供、等正覺,就是未曾聽法(沒有老師教導),就能自己覺悟出法,
能通達於無上的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大眾說法。說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
五力、七覺分、八正道分等法。
比丘們!這稱做如來、應供、等正覺,未得而能得,未利而能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於道。
又能成就諸聲聞弟子,能教授教誡聲聞。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這叫做如來(佛)與阿羅漢之差別。」
由上述經中記載可知,佛陀的確沒有教導任何人成佛,而是教導弟子完成佛道成就阿羅漢果位。
然而,阿羅漢所完成的解脫和佛相同,只是名相差別不同。也就是說,佛沒有老師教導,是自己覺悟出緣起法,
而自證涅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才會被稱為「佛」。而阿羅漢是聽聞佛陀所說的教法,對於色、受、想、行、
識生厭,離欲,滅盡,去修行完成佛道,所以自稱為聲聞弟子,而非佛。
阿羅漢是音譯,簡稱為羅漢,意譯則為應供(受供養)、殺賊(賊指煩惱,即斷除煩惱之意)、無生(不再出生)、
無學(修學圓滿,已經沒有法需要再學)。許多人以訛傳訛,自己又沒有將經典研究透徹,就說阿羅漢是未解脫、
是小乘、是自了漢,其實此乃是曲解史實,一知半解的結果。
甚至有人自稱自己為「佛」者,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其實,在佛世之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裡),
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是不會有第二尊佛出現的,除非他是自創教派(非佛教),那就另當別論了。
編者註:所有的佛都是沒人教導,自己即能開悟,而且其所悟之法都相同,也就是「緣起法」,
故所有的佛果位相等,沒有大小之分。
|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五年十月卅一日
歲次乙未年九月十九日 詩曰:
鴻鵠壯志豈尋常
誓做名流日夜忙
枕上千回新貴夢
人間幾個有名堂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二十章
禪修的前行(六)
正命
所謂「正命」就是指用正當的手段去謀求衣、食、臥具、醫藥,亦即是不要為了生活所需,
從事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酒類等有所相關的職業。
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合乎仁義的方法)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又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即是甚佳的詮釋。
一般而言,凡是不違背法律、道德標準的生計,都屬於正當的職業。但站在修行者的角度而言,還要考量
「因果」問題,因此,像捕魚殺生、屠宰業,或販賣殺生用具等,都要避免。另外從事詐術營利
,或經營賭場、販賣槍械、毒品、酒類飲料,開舞廳、酒廊、情色事業等,都不是正命的工作。
正命的生活,其實均可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決定。因此,若是當前正從事非正命的工作,則可選擇適當時機轉業
,或漸進式的改變。雖然改變初期可能待遇變差,收入減少,生活較「辛苦」一些,但未來卻甚為平安,
至少不會因為工作的關係,而在未來遭受惡業。
若從事於不正當,非正命的工作,雖眼前收入盈千累萬,看似在獲福享受,未來卻極為堪慮。
除此之外,經中對正命也有更深一層的闡述,《雜阿含經》記載:「云何為正命具足?
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入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多出少入。如執秤者,少則增加,
多則減少,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花錢沒有節制,如此生活,就像優曇缽果,沒有種子,不顧其後的愚癡貪欲。
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卻不會善用,當個守財奴,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
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五年十一月十四日
歲次乙未年十月初三日
詩曰:
有願禪修去妄塵
迷途巧遇牧羊人
明師指路心開豁
正念不失入道門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廿一章
禪修的前行(七)
培養正念正知
現今修行人最大的盲點,在於空記名相,卻不懂實踐的方法,因此對於經典中佛陀所說的「如實」知、
「如實」見,根本難以體會箇中妙用。
《雜阿含》經中記載:「若沒有如實知、如實見五受陰(色、受、想、行、識)是因緣生滅法者,都會誤認五受陰
(色、受、想、行、識)是我,是我所有,或我在五受陰(色、受、想、行、識)中,所以會生我執,
且因為執著的緣故所以會生起欲貪,因而引生眾多煩惱痛苦。」
所謂「如實」是指親身體驗,而非僅指字面上的意義。
例如一個「燙」字,對一位小兒而言,不論母親如何千叮嚀萬交代,小兒都是無法體悟實際真意,
甚至可能根本不當一回事。唯有等到某日,小兒被「燙」到了,此時不須任何名相解釋,
他就能真正瞭解什麼是「燙」,而且終身難忘。
對修行者而言,不論其名相記得多少,經典誦了幾部,或儀軌有多麼熟練,只要沒有「如實」知、
「如實」見色、受、想、行、識,則一旦外境發生變化,就會跟著憂悲惱苦,此時,任何名相也都幫不上忙。
那要如何才能達到「如實」知、「如實」見呢?答案是:培養正念正知。
所謂「正念」是指覺知或觀察當下的所緣現象,當下我在想什麼、我在做什麼?當下我擁有什麼?
如此來觀照、覺知自己如何生活,這樣修行時,智慧便能夠生起。也就是說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接觸六塵(色生香味觸法)的當下能夠明明白白,「無明」即不會產生,而後續的「苦」也就滅除了。
所謂「正知」是指正確的知道當下所緣的現象,而沒有偏離,也就是知道自己沒有離開正念。
若以開車為例,加油門、踩剎車、轉動方向盤、觀察車前動靜……等,就是正念;而自己現在在開車,
就是正知。又若以吃飯為例,夾菜、咀嚼、吞嚥……等,就是正念;而自己現在在吃飯,就是正知。
許多人開車不專心開車,吃飯不專心吃飯,工作不專心工作,缺乏正念正知,因此常發生車禍,
或工作做不好,或是腸胃出問題。故一個人若能長養正念和正知,在工作時可說就幾乎不會犯錯,
平日也不會輕易掉入愛、恨的糾葛裡。即使偶而生起煩惱,煩惱也會一閃而過,不留痕跡。
反之,假如一個人正念正知不足,就隨時會成為煩惱的獵物。
|
『大道釋疑』
叩稟「當根塵相對時」之有關常識供參(八六)
|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當我們六根對六塵時,我們都可以當下很清楚的知道、且分別的起作用乎? 帝君答:一般人觀照的功夫皆不足,因此在六根對六塵時,很難「當下」就能夠清楚、警覺,
大都是起了貪嗔癡之後,才事後補救,故有「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名言。
林生問:根塵一照應,即是一種讓我所知的境界乎? 帝君答:然也。透過眼根,就能顯現出形相與顏色;透過耳根就能聽到聲塵;透過鼻根就能聞到香臭;
透過舌根就能嚐到酸甜苦辣;透過身根就能感觸到冷、暖、澀、滑等覺受,如此心識的境界作用就現起也。
林生問:然我們又如何能有『見聞覺知』的作用產生呢? 帝君答:因為眼識之用為見,耳識之用為聞,鼻舌身三識之用為覺,意識之用為知,故只要心識接觸外境,
就會有見聞覺知的作用。「見聞覺知」是建立在「根塵相觸」的因緣條件下所產生,若是離開了因緣,就沒有所謂覺知。
林生問:人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滅、亙古長存,但祂是呈現萬法生滅的有無時,才展現出祂的功能乎?
帝君答:可如此說之,因為離開了「六根與六塵的覺知」,所找到的那個能作用的心,才是「真心」。
林生問:何謂『六塵緣影』? 帝君答: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泛指一個人生活的環境。故『六塵緣影』之意思是說,
一個人因為接觸各種外境,而從各別的相對境緣上,產生貪嗔癡、憂悲惱苦等種種心念。
這心念乃是因為環境而生出來的,不是無因無緣自生的。
林生問:根塵相對,為何『不能不見、不能不聞』?
帝君答:因為只要是身心健康者,當根塵相對時,自然能見能聞。
林生問:若是硬要令眼不見、令耳不聞,此硬壓功夫會導致何大病與礙害?
帝君答:此乃如鴕鳥埋沙之逃避,不但於事無補,也無法進道上昇。
林生問:然若順祂『見聞流轉』,此屬凡夫攀緣之舉否? 帝君答:然也,一位見聞流轉者,當外境發生變動時,其心即隨著外境在舞動,並隨著根塵所產生的妄境在流轉生死。
而其根本原因,則是無法徹底的認清外境是因緣有,是如幻不實所造成。
林生問:根觸塵所應避忌的是不被塵所惑而『被動流轉』否?
帝君答:然也,外境來時任它來,去時任它去,心念始終不離當下,就不會『被動流轉』也。
林生問:根塵相對乃無可避免之行舉,但為何須抱『了了覺知』之心態以應對? 帝君答:因為生活中的六根對六塵乃是生滅的,但「覺性」則是不生不滅,故若能如此不隨塵境轉
,日久功深,就能逐漸息滅染著的習性,而呈現清淨心性,故也。
林生問:除了了覺知,為何還須加『照見』功夫才不被流轉?
帝君答:因為照見是見性,而用觀照、照住的功夫,達到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才能解決問題。
林生問:照見功夫,此難在一『知』字否?
帝君答:可如此言之。
林生問:除知外,尚包括『覺照、證空、不惑、不動』等種種境界在內,非修證則不知否?
帝君答:當然,唯有修證才能遇事不惑,對境不動。
林生問:但凡迷而不覺者,心易隨境轉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道理。
林生問:如何煉就『對境不迷,逢緣不動』,始恪以心轉境乎?
帝君答:修持至「無我」,就能達此境界也。
|
『佛教思想辭典』 |
苦行
在印度,古代輪迴之想法逐漸在人與人之間固定下來,人人便祈願從輪迴而脫卻,以求達致解脫涅槃之境地。
可是,總是事與願違,此現實苦即使在死後,亦然永久持續不停,而且,在不得不承受所謂未來永劫之苦之思惟中
而苦惱之也。為斷絕此般輪迴之苦而施苦行,為祈願死後得以生天享樂耳。
之所以如此,概以現實之苦皆來自前生之果報之觀念,人人便視過去之果所生之苦為積極之苦,
而早日設法加以清算,以求取未來之樂果。持此種想法之人,佛教便稱之為「宿作外道」,蓋此種人認為在
世間只有苦與樂,別無他想,以過去為因,受今日之苦果,故而期待早日修補完了而得樂果。
且說,彼等所修苦行,究竟如何作為而言,經典中則有種種之記載。譬如『涅槃經』等之敘述,
又如『百論』等亦從佛教立場有種種之陳述。茲將之歸納為六種而觀之者,乃自古以來行之者也。
此六種包括:(一)自餓(二)投淵(三)赴火(四)自坐(五)寂默(六)牛狗。
首先,「自餓」係指自身不求飲食,忍受長時間飢餓之苦行之謂。「投淵」係指寒冬時期投入深淵
忍受凍寒之苦行謂之。「赴火」係將身體暴於酷熱之中,忍受熱惱之苦行之謂。「自坐」係指常自裸身,
不論寒暑,坐於屋外,而忍受其苦之苦行謂之。「寂默」即於屍林或墓場生活,口不與他人言,緘默不語,
孤獨堪忍之苦行之謂。「牛狗」即以自身前世,為牛為狗,以草為食,取污物,處牛狗相同之生活,
是以祈願生天而為苦行之修之謂。
修此等種種之苦行,願能解消其苦,以期未來生至只有樂之世界。亦即此種人之人生,只有苦樂兩面,
苦之一面如能消失,他方樂之一面即可留下,故而自身繼續承受痛苦,由之而使苦於焉消失耳。
可是,人之苦之感受,係來自外在之世界不為自己之所思所動。而且其根本在於不能隨自己興之所至為所欲為。
就此點而言,人之苦之根本在於對人之自由之束縛,應莫過於肉體其物,以及肉體之欲望云云。
於是,為克服肉體之欲望而獲得自由,則不外兩種方法可以思考。即培養堅強之精神力以克服肉體之欲望,
抑或讓肉體之欲望本身使其滅亡兩種。修前者修行之道者稱之為「修定主義者」,
修後者之道者則稱之為「苦行主義者」。
釋尊當時,印度正流行上述兩種修行之道,修定主義者眾則以之為依止而奉為「轉變說」。
屬於此流之人,大多為婆羅門教徒。可是苦行主義者眾即立「積集說」,即當時一般所稱之沙門之人。
釋尊在成道以前,傳聞曾參與此二流之修行。亦即曾依Arada即阿邏羅仙人、Udrakarameputra即鬱夫藍弗仙人而修行,
更而入苦行林,歷苦行之修是也。
可是,依彼等而修並不能解除真實之苦,釋尊遂不久以自己獨自之方法而達成修行之目的。
然則何以依彼等之法無法解決真實之苦?其原因之探討雖有種種之思惟,但不論依轉變說或依積集說而言,
皆以身心二元論之立場為基礎,惟者,此二元論似尚有值得商確之問題在焉。
易言之,如採取精神與肉體為二元論之立場,不論將精神加以鍛鍊使其如何強而有力,
又即使將肉體之欲望使之滅亡,而肉體只要存活,苦便無從了卻也。是則真正之解脫只有期待於死後
,別無他法。此即為此等人祈願死後生天之理由。而且相信死後生天,係由於彼等立於輪迴轉生之立場之故也。
可是,釋尊依修定之實行,在精神上已達到高境界,但不認為憑此即能真正克服生死輪迴之苦。
之所以如此,蓋現實上勿論如何達到深度禪定,出定後仍不免生出散亂之心故耳。是則,死後必定應各種禪定
生於天國之保証果如其然與否之疑問,似乎相互矛盾矣。
於是,再次,便修肉體欲望自身使之滅亡之苦行。然而,依此苦行,只會帶來身體之衰弱與死亡,
而以此為果,即有樂之世界之到來之保証,自亦不可得。因此,釋尊便捨棄此兩種修法而採獨自之修法(止觀),
遂依此而發現克服苦之道,稱之為「非苦非樂之中道」。在此意義上,佛教並不採行苦行主義之苦行。
可是,佛教傳入中國、日本之後,曾幾何時,苦行主義之傾向竟在佛教內產生,且有受讚賞之傾向。
有所謂「荒行」即在塞中受瀑布打擊之行之施行,另如天台宗之實行回峰行者然。然而佛教之所以再提出此種之修行,
係視之為「精進波羅蜜」以克服人之懈怠(懶惰之心)耳。此並非因此苦行而期待有樂果之得,此點有加以注意之必要。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陰賊良善
闡繹:良善,馴良好善之人,天地正氣所鍾,神靈呵護,眾人欽仰;對於忠厚善良的好人,
應該要愛護他、推薦他、讚揚他,卻反而陰謀的加以賊害。
說明:陰賊,就是陰謀賊害,乃陰險小人,伏殺機於不露,藏毒害於無形;陽與良善為友,
陰與良善為仇;知譖言難入,賊以甜言;知明刑難加,賊以暗箭。用其心於良善不及防,
並行其計於旁觀不及覺,究之,良善雖受其賊,終無不白之冤,而賊良善者,其罪滔天,永無解免之路。
故事:昔李林甫少時,遇道士對其說:汝名列天仙,如學道,白日昇天,否則二十年宰相命,熟思自決。
三日復命,願為宰相。道士嘆曰:仙才真難得也,五百年始見汝一人,可惜、可惜!
復戒曰:汝為相,當廣行陰德,勿行陰賊,仙職仍有望。
後為相,矯誣枉殺,多害善良。創建一宅,名偃月堂,每陰害人,即入堂構思,計定,便喜悅而出。
後白日見鬼擒拿,七竅流血而死,死後戮屍傾家,三世為娼,七世作牛,永墮水族。
元和六年,惠州雷擊一娼;淳熙元年,漢州雷擊一妓,均朱書於背云:林甫後身,三世娼,七世牛,
雷擊之後,世世生生,永作鱗介於中流。眾皆聚觀,稟官存案。可鑑「陰賊」者,其罪尤加百倍。
夫以天仙根底,只見存心陰賊,遂至萬劫沉淪,無有出期,況下焉者乎!
|
『人生哲理典故續集』 文/馮振隆 |
五、蹈東海而溺斃
內容
Ⅰ.彼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於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
「蹈東海」即「蹈海」之意。即以恥居濁世,一身憤慨竟而投海而死之意。
此「蹈海」一詞所出之典故也。
魯仲連生於齊國。自此以降,方有所謂知識階級出世,即以孔子為其濫觴耳。
是其時也,士者莫不依一己之所學以謀仕宦之途。然者魯仲連雖學富五車,執行魄力尤殊,
廉潔自守而不從俗流。但卻不忍為隱者自居,寧出世而參與世之變革而盡一己之力,但悉以一新邦政之身姿而面世。
在此所揭示乃魯仲連訪趙之典故。屆時,趙以魏將帝秦而趙之宰相平原君則百思不解而未知所措,
魯仲連適時晉見遂獻一計,將魏之使者買通而告之曰:秦之暴君當政為暴虐之國,
或以甘飴或以鞭棍引戰士參與戰爭,逼民為奴,參與勞役,一旦此般暴虐之秦侵入而肆意為帝,
若趙、魏帝秦,得行教於天下,魯仲連將蹈東海而溺斃,不忍為秦百姓。」
Ⅱ.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秦已將趙之首都邯鄲團團包圍而對魏則虎視眈眈欲加操縱掌控之際,魏則一面正在觀察秦國臉色,
即遣派使者往趙提共謀奉秦為帝之求,此時正在訪趙之魯仲連遂代替趙之宰相平原君將魏之使者趕回。
魯仲連即對魏之膽怯畏縮而向魏使強加批判,而提示聯手抵抗秦方為上策之計。終使使者就此恐縮而罷休。
秦一方則臆測趙將瘋狂以死對抗,而觀其郊外情勢似不甚有利,終將其軍隊往後撤退五十里。
正值其時,魏之公子無忌遂假借王命率一隊魏軍發起對秦之攻擊,秦軍於焉鳴金收兵而退矣。
趙因此而獲得脫離危困,即欲賜頒領地與魯仲連以表謝悃,魯卻頑拒而不受。
而曰:「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
言畢而辭,且不再與平原君二度會面。甚至永生不再晤其面,以示回報不求之高風亮節
,令人不勝感佩之至也。
|
『張公藝百忍集』 |
四四、憐人罪苦
官賜匾額
公藝遇到一位姓王的人,此人非常頑固,以代人寫狀紙訴訟為業,經常私自將公藝的善事變成惡事,
捏造事實告諸四方,誣陷公藝不明是非,自行賞罰,違背國家政策,敗壞風俗。
當時有地方長官經過此地,看見此一告白,上面只有公藝的名字,並沒有告白人的具名。
長官查明這乃是一件流言害人的事,於是貼出告示,告諭告白張公藝的人,
可以到縣府來領五百兩的賞金,王某就拿了告白前去呈給縣官。
縣官問:「這張告白是你所寫的嗎?如果是,可以領賞金;
如果不是,你知道作告白的人,也有賞金。」
王某說:「是我所寫。」
縣官說:「如果是你所作,你將筆拿來寫字,比照筆跡。」
經過對照,確是王某的字體,於是將王某鎖禁,一面差人叫公藝前來,公藝隨即來到縣府,卻不知何事?
縣官問:「張公藝你可否將在地方上所做的賞罰之事一一說明?」
公藝說:「請長官明鑑,我在地方上所做的事情太多了,忘記哪些是賞?哪些是罰?
請長官可命人到我所住的鄉里查明。」
隨即叫喚該地的鄰人前來問明,確有其事。縣官命他們退去後,隨即派差役傳喚鄉人到案,
鄉人聞知公藝受到委屈,一天之內呈進一百二十餘張的證詞,都說張公藝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
縣官就賜給公藝一幅匾額,上有「禮讓一方」四個大字,並杖責王某,且在他的三個手指刺字示眾。
公藝隨即請求官長,責打還可,請免除在指上刺字的刑罰。
縣官體念王某家有老父,就免除其鑿指的刑罰,當時王某非常感服公藝,仁德慈讓的作為。
這是張公藝「憐人罪苦,官賜匾額」,為第四十四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排難解紛事實難,善人擊破小人肝;
惟公禮讓和鄰里,請免官刑刺字刊。
|
『不畏艱難 文/丁乾 |
通往成功的道路通常都是艱辛的,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
生活中的挫折苦楚,使人失望消沉;漫漫歲月的辛苦打拼,催人衰老。無論是修行,
抑或是在社會上立足,沒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就難以應付種種磨難。不論路有多險峻,
我們都要從困境掙脫,以意志戰勝阻礙。
唐朝鑑真大師是江蘇揚州人,他飽讀經綸,弘揚佛法,深受當地民眾所尊重。
兩位日本僧人榮叡和普照,久仰鑑真大師的盛名,特地渡海請大師前往日本弘揚佛法,大師欣然應允。
許多弟子勸他不要貿然前往,以免遭遇不測,他說:「為大事也,何惜生命!」
鑑真大師幾次東渡都未能成功,困在海中孤島兩年,並且雙目失明。此時,他越發覺得
弘揚佛法於海外的殷切需要,因此愈挫愈勇,再接再厲。
經過十二年的艱苦嘗試,鑑真大師終於在第六次航行中完成東渡,將博大精深的佛法傳遍日本。
大大提振日本佛學的發展,而鑑真大師之名也在日本廣加流傳。
通常,我們沒有超常的智力,還有諸多缺陷,但這些並不能成為獲致成功的障礙,只要我們多一分
堅持和忍耐,就能度過困境。山洞的開鑿、橋梁的建築、鐵道的鋪設,沒有一個不是靠著堅忍不拔而建成的。
為砥礪自己,往往我們會以偉人的事蹟來鼓舞、打氣,但偉大並不是上天賜予的
。他們所遭遇的困難和艱辛,並非每個人都可以忍受得住,也因此偉人才能得到大家的仰慕與尊敬。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見解,認為偉人是那些具有超常天賦的人才能達到的。的確,
擁有過人的天賦,是成就偉人的重要途徑,像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他們都是天賦異稟的科學家。
但天賦只是他們擁有的條件之一,不可或缺的是,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執著的精神。
女科學家居禮夫人,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從事研究,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因此榮獲諾貝爾獎。
居禮夫人是至今唯一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
盛名遠播的居禮夫人,從不在意自己的光環,他淡泊名利,把獎章給女兒當玩具,自己則全心專注於科學工作。
這樣的行止,著實不易,不僅她有偉大的情懷,更有不畏險阻的堅強信念。
可說,汙泥可以長出蓮花,烘爐可以鍛鍊鋼鐵,困境可以成就偉人。如果困難是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那信念就是排除亂石的利鏟。任何圍牆都會懼怕挖掘者的大錘,只要你的力氣不曾枯竭,
即能徹底推倒,那時所見將是整個晴空。
不畏艱難、奮勇前進。是邁向成功的先決條件,不曾流汗和付出,即難有所成就,
經過努力得到的甜美果實,我們將湧自內心感到振奮和激動。
|
『一位醫生見證的真實因果』 |
我是一名從醫三十年的臨床醫生,也是個在家居士。在我的工作中,遇到過很多奇特的疾病,
用醫療很難治癒,有的時候真是束手無策,自從學佛以後,透過佛法解決了一些醫學難以醫治的疾病
,我今天為大家說的這件事情是我親身經歷的真實故事之一。
這件事情,發生在二○○三年的初春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樣,正在診所裡接待來就診的患者,
突然,推門進來一個大爺,背上還背著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
老人把患者放在床上,氣喘吁吁地說:「王醫師你快救救他吧!」
當我看到這位患者時,他面色蒼白,表情痛苦,不停的打著嗝,有氣無力地說:「醫生……你救……救救我吧!」
老人也說:「這是我的兒子,王○○,今年三十九歲,得了這種怪病,每天不停的打嗝,
不能吃飯也不能喝水,都三天了,王大夫你給他治治吧!」
當時,我把病情問了一下,還給他試試血壓,血壓正常。
我又問他:「你做電腦斷層掃描了嗎?」
他父親說:「我們從醫院出來的,已經做過電腦斷層掃描,也沒看出什麼病,醫院醫生說讓觀察治療,
都三天了,也不見好轉,我們太著急,就來找你了。」
我看了看,這種情況初步印象診斷是「腦梗塞」。我決定用針灸方法給他治療。
當針灸後半小時,他打嗝稍微好了一點,然後試著喝點水,但都嗆出來了。
我看到他痛苦的樣子好可憐,就對他說「你到別的醫院去治吧!我這個小診所,怕把你的病給耽誤了。」
可是他不肯走,他父親說:「我看症狀比以前好點了,我們就在你這治吧!」
於是,我跟他們說:「走不走你們自己決定吧!但我並不希望你們在我這裡治療。」
就在當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
在夢中,天空上有一個很大的網,網的顏色是草綠色的,織網的線有細細的毛。
在這個大網中,有很多鳥在淒慘地哭泣,猶如孩子的哭聲。
其中,有一隻很大的鳥,好像比鴿子還要大一些,長長的尾巴、尖尖的嘴,腦門上有個大紅纓。
它哭著對我說:「你救救我們吧!」
我說:「我怎樣才能救你們呢?」
大鳥說:「你能救我們的!」
當時,我伸出雙手去抓那個大網,但是網中的鳥太多了,很重,大網把我帶了起來,
我覺得我雙腳已經離開了地面,到空中我又掉了下來。這樣好幾次,我都抓不住他們。
當時,網中的鳥都在哭,好淒慘,好可憐。
我對他們說:「我實在沒有辦法救你們啊!」
大鳥哭著對一隻小鳥說:「你離的近,你說吧!」(大鳥在網最上面,小鳥在下面,離我近。)
我看著這隻小鳥,綠腦門,臉上沾了很多網上的細毛毛,眼淚撲簌簌地往下掉,
說:「王醫師,你一定能救我們!」
「我如何救你們啊?我又抓不住這個網,我只能求助於佛門師父,為你們做超拔佛事了。」
我剛說完,空中所有的鳥,全都哭了,哭聲連成一片。
醒了以後,看表是早上四點三十分。我知道是做了一個夢,夢中情景,再次浮現我的眼前。
帶著這樣難過的心情,我該上早課讀佛經了。
我誦完了七遍《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一百零八遍「往生咒」,為可憐的鳥們做了迴向。
然後,我就打電話給安達寺院的師父,把我的夢境給師父敘述了一遍。
師父說,可能你診所有患者是抓鳥的,我和師父說,我已經答應它們給它們做佛事了,
什麼時間你給我安排?師父告訴我,兩天以後吧!
我辦完這件事情,就去上班。一進診所,就看到患者父子已經在診所了,我進了門,
他就對我說,實在太難受了,從這回去後,一直沒停止打嗝(他打嗝時,渾身震顫),實在受不了了。
我問:「你是不是打鳥的?」
他說:「是啊!」
我又問他:「你網鳥的網子,是草綠色細毛毛的嗎?」
他說:「是啊!」
「你網了幾年鳥了?」
「有三年了……」
「你總共打過多少隻鳥了?」
他斷斷續續地回答說:「三年當中,大概六千多隻了……」
我說:「你網過的鳥當中,有腦門上帶紅纓的嗎?」
「有啊!」
「有小鳥綠腦門的嗎?」
他說:「也有啊!」
當時,我說:「你好狠啊!」
他詫異的問我:「你是怎麼知道的?」
我就把我夢中的情景,對他敘述了一遍,說:「你把這些鳥害的好苦啊!你現在得這個病,
就是因果病,醫院醫生怎麼可能治哇!」
他聽說後說:「那我該怎麼辦哪?」
我告訴他,已經與寺院師父聯繫上了,為這些鳥做超拔佛事,這樣,你的病才會治好,
你也不用針灸治療了,你回去吧!
當時,王某不相信我的話,他父親說:「他不信我信,我去寺院。」
於是,我告訴他父親,今天去寺院把超拔牌位先掛上,替他在佛前懺悔。
他父親說:「我現在就去辦!」
話音剛落,王某的打嗝,突然停止了!
當時,大家都非常吃驚。王某說,我感覺好多了。就這樣,我就讓他回去了。
兩天以後,再見到他們,瞭解到,從那天回去後,就一直就沒有再打嗝,還是不能吃飯喝水,但是可以走路了。
然後,我們三個一起去寺院做超拔佛事,他把家裡打鳥用的網、夾子、籠子,
還有沒來及賣的二十多隻鳥,都帶到寺院裡去。當我見到那個綠色網子的時候,跟我夢境中的一模一樣,我真是好難受!
師父把這些用具全部燒掉,為鳥做完了超拔佛事,又把那二十多隻鳥做了「三皈依」後,全部放歸大自然了。
放生的時候,有幾隻鳥在寺院上空依依不捨,盤旋了幾圈才飛走,這真是一場殊勝的超拔佛事啊!
到了中午,師父說,吃了午飯你們再回去吧!
當時,分給我們每個人一個饅頭、一碗菜,王某說,這麼硬的饅頭,我能吃嗎?
我說,你試試吃吧,把饅頭放在湯裡泡著吃下去。
他照著我說的,慢慢地一口一口居然全吃光了,在場的居士全都震驚了,因為他已經五天沒進水和食物了!
大家都為他祝福。在場的居士感歎道:「真是佛法無邊啊!」
吃過飯後,下午,師父為他做了三皈依。當時,他下決心以後再不造殺業了,要棄惡從善,
做一個佛門弟子,好好修行,報答佛恩。
超拔放生後的第三天早上,我被鳥叫聲驚醒。
當我把窗戶打開的時候,兩隻小鳥在我家窗臺上唧唧喳喳叫個不停。我想,一定是我們放生的那些小鳥。
我打開窗戶後,它們也沒飛走,一直在叫。看見他們高興的樣子我說:「你們得救了,好好念佛吧,
來生轉個人身,做個佛弟子,好好修行,離開這輪迴苦海吧!」
之後,我給他們在窗臺上放了一碗水和一些米,兩隻鳥都吃了一些,唧唧喳喳地飛走了。
這就是我最難忘的一件真實經歷。最後我奉勸大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啊,「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
『關於算命的小故事』 |
一天茶飯後和一老人在老家院子裡聊天,順便想起幾個故事。機關算計太聰明,卻不知,人算不如天算!
(一)這是一個真事
老人老家叫十字河,當街原來有個旅店,是他們徐家本宗開的。
曾經有一個夫婦帶一個孩子來住宿。他們一住就不走了,住了一個多月。
當時是夏天。有一天忽然下了暴雨,旅店內有個小糞坑,大概半尺深,被雨水下滿了。
雨過天晴,那夫婦一不留意,孩子自己跑著玩,居然淹死在那個小坑裡了。
而且是臉朝下。如果臉朝上,就不會淹死。
這時,夫婦才說出實情。
原來是一個算命算他們的孩子最近有水災劫,他們就到處躲。到了我們十字河,
發現這裡地勢很高,而且旅店在當街最高處,於是決心住在這裡躲水災。
沒想到還是沒有躲過去。
(二)
他的家鄉有個外號叫黃鼬子的人,當過八路軍。和日本人一次遭遇作戰,雙方都死光了。
就他沒死,但他裝死,因為怕日本人回來紮傷患。
他裝到半夜,忽然來兩個打燈籠的人,一個一個地查看。開始他以為是日本鬼子,不敢動。
查到他,一個人說,他不該死啊,怎麼也死了?另一個說,他裝死的,將來他應該死到水裡。
他才知道是鬼差。
不過後來他打仗很勇敢,因為知道自己打不死。
戰爭結束後,他轉業。上級問他想幹什麼?因為他還算過命聽說有水災劫,因此就申請上山看林子。
想這下可能保險了,誰知一場山洪暴發,連他帶山上的房子一下子沖好幾公里。還是沒躲過去。
唉!生死由命,靠躲,豈能躲過?
|
『放生幫助了我母親』 |
在放生之前,我媽媽的身體每況愈下,不只面容變老,體力也變得很差,每天血壓升高血糖也降不下來,
我常常看著她的臉,感覺她像個九十歲的老人,但事實上她也只是七十幾歲而已。
某日,正巧我為了某些因緣放生求福,因為很擔心我的媽媽,所以在放生之後也立刻將功德迴向
我母親的冤親債主。沒想到有一天晚上夢到我的母親,我母親告訴我,她上輩子為了情殺了三個人……
還將那三個人的屍體糊在牆壁裡面,想說天衣無縫……奈何……所造業不亡。
我正為了我母親造下如此大的殺業感到震驚之時,竟然聽到我背後有人拍手大聲的說:「他們出來了。」
憑空中竟然出現了一名女子,她一出現就跟我說了一句話:「我們願意和解。」
由於我認為我母親造下了瞞天的大業……我也代替我的母親跪下向她求懺悔……當我起身的時候……
那名女子跟其他的冤親債主已經不見了。
從那一天開始我發現我的母親身體越來越好,不僅精神變好……面容也變年輕了,
之前連罵人的力氣都沒有(因為她有血糖過高、心臟方面的疾病),一天到晚躺在床上(據我所知,血糖過高的人都容易昏睡),
現在每次看她大多不在房內而是外出購物,罵起人來也有力氣多了(這一點我朋友也能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