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5年一月號

第229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心性篇

經典的智慧/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原始經典集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修學端靠自己/丁乾

我的親戚是一位和尚轉世

電魚十八歲的兒子被電死

我不想傷害你

借屍還陽故事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本堂岳武穆王                    

 

二○一五年十月廿八日

歲次乙未年九月十六日

詩曰:

無良惡語嘴邊說  句句傷人愁苦多

舌燦蓮花頻鼓勵  漣漪泛泛潤心窩

 

聖示:吾今日以「口頭功德」為題,供世人參悟。

 

      口頭功德

 

  昔時有一田姓耆老,其住家左邊有一間空屋,夜裡常常有狐狸精在屋裡作祟,滋擾不堪。

 

田姓耆老曾親自禳祝,用盡各種方法,都不能將狐精驅除。

 

  後來,聽說鄰村有位名叫孫永的相士,精通易數,能驅邪降妖。於是就派僕人去

 

邀請他來家中占卜驅邪。

 

  因為路程之關係,當孫永相士抵達時,天色己晚,田姓耆老就安排他住宿在那間有狐精作祟

 

的空屋裡。

 

  夜深人靜後,田姓耆老派僕人去觀察動靜。未久,那個僕人回稟道:今夜狐精不吵鬧,

 

我聽得狐精作人語道:這位孫相士是有道德的人,天神都很欽敬他。今夜孫相士住宿在此間

 

,我們不可侵犯!說完這幾句話,就寂然沒有聲息了。

  田姓耆老聽完了僕人的這段報告,心中已有幾分明白。

 

  第二天,就請孫相士帶眷屬來常住在那屋裡。夜間又派僕人去察探,僕人回報說:  

 

狐精又作人語道:現在孫相士常住此處了,我們應當迅速遠避才好。』」從此,

 

這屋裡的狐患,就平息下來。

  後來,田姓耆老將兩次所聽得的狐語,去問孫相士:你平生究竟有何種德行,

 

竟能感動異類?

 

  孫相士沉思了好一會兒,回答道:我自以命相薄技,僅能糊口,沒有什麼功德建樹!

 

我平日只是替人算命相面,占卜休咎時,因機乘便,常常勸人以改過遷善,挽回定數;

 

對於貌應夭亡之人,就勸他戒殺放生,常存慈心,以延壽限;對於時運蹇薄的人,

 

勸他扶危濟困,廣積陰德,以邀福祉;對於運正亨通的人,就勸他惜福散財,廣行佈施,

 

以保長泰;對於命中無子的人,就勸他戒淫節欲,修德行善,以求子嗣。

  我隨機勸導,志專利人,每以誠懇的態度,婉轉的語調,將命由天定,禍福自招

 

的道理,勸人修心補相。能夠接受我的勸告,從此回心修善,終於轉禍為福,

 

而得長壽的人,也很不少。

 

  我這樣改蹇命為吉命的借術勸人,已有三十年了。狐語所指,大約就是我這點不費

 

一文錢的口頭功德吧!其實這種功德,何人不能做,何必是我才能做呢?可惜他人不肯做罷了。

 

  田姓耆老聽完後,感慨、讚歎地說:先生能以命相小術,誠心勸人,歷久不倦,

 

終得上感天帝,下格異類!我現在才知道:金錢權位,遠不及存心利人的功德。

 

我很悔恨當初在為官時,不能廣修濟世利人的功德,將很好的機會,白白的辜負了。

 

到如今只落得為異類所揶揄,真是慚愧極了!

後來,孫永相士活到八十歲。有兩個兒子,都中了舉人,很受人尊敬。

 

這正是其父口舌勸人的余慶。故,世之人應當時時口吐蓮花,多積口頭功德,日後自有善報也。

本堂司禮神 登台

聖筆王生扶

二○一五年十一月七日

歲次乙未年九月廿六日

 

聖示:奉本堂主席關聖帝君聖諭:茲派任涂生修因,與洪生健元

為鐘鼓生,職司鸞期鳴鐘畫鼓職務,希二位賢生能各盡厥職,並

為自己未來增添更多福報也,此示

諸習氣中有六種根性最難去除

  一曰量小,為貪中之最微細堅固習氣,量小於財,尚易救,量小於學問為尤難,由此嫉忌心、

 

爭勝心、嗔心、疑人心,皆隨比量而起,其所不肯承當者,亦量小習氣之根也。

  二曰膽小,以心量小,則膽亦小,凡拘守心、井心、河心、疑心、退縮心,亦皆隨比量而起矣。

  三曰知足,不求進取,以所望本心,得此已足,仍由量小而來,於是習於善者,所作有相功德,

亦不肯再棄,明知成佛乃最大之業,我竟無意尋求,不知財可知足,此則無滿足也,豈可止而不進,

若以為足,則驕慢心、保守心、輕他心,又隨比量而起,所謂焦芽敗種者也。

  四曰老頹,老者未必頹,然自以為此生無望,不覺意氣頹唐,或有一世所創事業,由艱難中來,

安肯忘卻,於是知足心、膽小心、以及面子心、功德心,念念不忘,其根終由於量小,而福亦隨薄,

不可救藥者也。

  五曰先入,由先入之見為主,牢不可破,且一切不入,自以為定力堅固,而知足心、膽小心,

又根於量小而起矣。

  六曰俗見,其人平日思想,惟隨世俗衣食住滿足為念,一聞此道,或不屑研究,或恐他人譏為

腐化而誤其生活,寧遠而避之,或隨人誹謗以為時髦,此亦量小為根,而怕上當心、驕慢心、

自是心、疑心、嗔心,皆隨比量而起矣。

  『經典的智慧』     

                                                      筆 王生扶

南海古佛 

                                       

二○一五年十月廿四日

歲次乙未年九月十二日

詩曰:瀟瀟夜色野茫茫  摯愛遠離憶斷腸

      無奈曇花開未久  人間世事盡無常

 

聖示:吾今日降著:「經典的智慧」

 

第二章   愛生經

 

  一般人認為生起「愛」的時候,跟隨而來的就會是甜蜜和喜樂,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中記載:

有一位在家居士,獨生一子,故而疼愛異常。一日,兒子突然命終,因此令他錯愕愁憂,大受打擊

 

,導致整日茶不思飯不想的,並經常到塚墓前啼哭。

  有一天,佛陀見他魂不守舍的樣子,便問他是何原因?

  在家居士於是將他痛失獨子的事,一五一十地向佛陀訴說。

  佛陀聽了,即告訴在家居士說:「如是,梵志!如愛生時,便會生愁戚、

 

啼哭、憂苦、煩惋、懊惱的。」

  在家居士反駁道:「怎麼這樣說呢?佛陀!當知!如愛生起時,便會生喜心之快樂啊!」

 

然後不滿地從坐位上站起來,搖頭而去。

  在家居士離開後,遠看有一群村民正在門前賭博,內心即暗忖著:「老千計狀元才,

 

賭博人應該比較聰明,我來請他們評評理。」

  結果,那群賭徒都同意在家居士的看法:「如愛生起時,便會生喜心之快樂。」

 

在家居士聽了後,便滿意的點頭而去。

  不久,此事被輾轉廣傳,還傳進了波斯匿王的耳裡。但波斯匿王內心卻質疑佛陀的教說,

 

於是去問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聽完後回答波斯匿王說:「如是,大王!如是,大王!如愛生時,便會生愁戚、

 

啼哭、憂苦、煩惋、懊惱的。」

波斯匿王說:「佛陀是你的老師,你當然就跟著附和。」

末利皇后回答說:「大王!若您不相信,可以自己去問,或派人去問啊!」

於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鴦伽」者,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那利鴦伽說:「我問你,如果有一個人,其母命終,或是父、兄、姊、妹、兒子、

 

太太去世了,是不是會哀痛悲傷呢?由此可知,如愛生時,便會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往昔,有一少婦回娘家,娘家親族硬要逼她改嫁,丈夫知道後,不願妻子被奪,因此,

 

殺了妻子然後自殺。那利鴦伽!由此事故可知,如愛生時,便會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那利鴦伽聞佛所說,善受持誦,並且回王宮稟報波斯匿王,證實了末利皇后的說法。

同一時間,末利皇后問波斯匿王說:「大王!您愛您的兒子鞞留羅嗎?」

答曰:「實在很愛他。」

末利皇后又問:「大王!如果鞞留羅有什麼意外的話,您會怎麼樣?」

答曰:「如果鞞留羅有什麼意外的話,我必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末利皇后說:「由此可知,如愛生時,便會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同樣的,大王愛尸利阿荼大臣,愛坐騎大象,愛女兒婆夷利,愛妃子雨日蓋,

 

愛拘薩羅國及佔領的加尸國,也愛我。如果我們其中之一有了無常變化,

 

您便會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

波斯匿王說:「甚奇!甚奇!世尊能說此法,從今日起,因此事之故,

 

世尊即是我的師父,我就是他的弟子了。」

因為「愛」是變異的,是無常的,因此,不論是愛自己或愛他人、愛物品

 

,一旦所愛的對象發生變化,痛苦就會跟著而來,故「有愛就有痛苦」,

 

乃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而愛生經中眾人與佛陀的問答,也正好驗證了此真理。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道濟禪師 

二○一五年十月三日

歲次乙未年八月廿一日

詩曰:思惟正向望西樓 獨坐憑欄不見愁

      牆外曉鶯啼韻律 窗前桂柳滿園柔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十八章   禪修的前行()  正思惟(正志)

 

世尊說修行不離二法一法是對內要正思惟,另一法是對外要跟隨善知識(修行的專家)

 

阿含經中記載:「什麼是正思惟呢?無欲貪的意念、無嗔恚的意念、無加害的意念,是謂正思惟。」

一般人日常的思惟,多是充滿著名聞利養的妄想妄念,然後為了要滿足妄想妄念,

 

進而造下身、口、意等惡行

所謂正思惟就是指,當一個人具足正見後,日後所想所念,都要離開一切惡法、執著、空想,

 

時時當下思惟世間無常、苦、無我等法義,以斷除貪欲、瞋心,保持沒有害人之心,而完成智慧解脫。

正思惟是在思惟「法」、「法義」、「法次法向」,也就是「法」的內容、定義、好處。

 

故禪修者若能養成不斷思惟法義的習慣,遇到貪嗔癡愛時,只要一經正思惟,就容易調伏欲貪。

 

他日不論遇到任何事,都可熟能生巧的運用「法」,而將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例如缺乏正思惟「無常」習慣的人,總會說:「我現在還年輕,等老了以後再來修行

 

此即是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可以一生平安、無病無痛,未來「必定」老當益壯,

 

卻無視於一個人的年紀愈大身體會愈差,不可能年事愈高反而身體愈好的殘酷現實

缺乏正思惟的人,也常會濫用法義,而將法義與世俗觀念混為一談。例如當某甲對自己好時,

 

就說某甲「很慈悲」;當某乙對自己不好時,就說某乙「不慈悲」,此即是不夠瞭解慈悲法義所造成。

其實「慈悲」與世俗之關心、愛心、善心是不同的。慈悲的定義是「慈予樂,悲拔苦」。

 

予樂拔苦就是能夠讓對方過得真正自在的快樂;拔除憂愁、悲傷、煩惱、痛苦。也就是說親近對方,

 

教導對方正法,教導對方改變過去錯誤的觀念,教導對方如何離開憂愁、悲傷、煩惱、痛苦,

 

指導對方正見的教義,修行方法、證果的次第,如此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不是「符合你的意向」

 

之人就是慈悲,「不符合你的意向」之人就是不慈悲的世俗觀念也。

道濟禪師 

二○一五年十月十七日

歲次乙未年九月初五日

詩曰:張口一出快過風  聲聲入耳震心中

      休說千古人間事  怠日荒時一場空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十九章   禪修的前行()  正語

 

所謂正語即是指正當的言語」,也就是純真而且有益的話。

正語可分「世間正語」與「出世間正語」。經中記載所謂「世間正語」是指:遠離妄語(謊話)

 

兩舌(挑撥)、惡口(粗話)、綺語(花言巧語),是名正語。

除此之外,有心修行至脫離輪迴的人,也不要浪費時間談論與修行、證道果無關的話語

 

例如:「國王之論、盜賊之論、大臣之論、軍隊之論、怖畏之論、戰爭之論、食物之論、

 

飲料之論、衣服之論、臥具之論、花環之論、氣味之論、鄰里之論、車乘之論、村落之論、

 

城鎮之論、國土之論、女人之論、英雄之論、街道之論、水井之論、祖靈之論、世界起源之論

 

、海洋起源之論、如是有無之論等。

因為對修行者而言,這些言論容易造成身心的「放逸」,是屬於「不善」的說話習慣。

「出世間正語」則是指:「布施之論、持戒之論、正定之論、智慧之論解脫之論

 

解脫知見之論漸損之論不作聚眾之論少欲之論知足之論無欲之論斷之論

 

滅之論坐禪之論緣起之論。」這些言論可以令人內心柔和,持續精進於道程上,

 

免除色、受、想、行、識等之矇蔽。

俗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一句讚美、鼓勵、安慰的好話,

 

可以讓人如沐春風,衷心銘感;說一句諷刺、譏笑、中傷的壞話,卻會讓人喪志打擊,

 

如身陷冰冷寒冬中。因此,即使語言的表達包裝華麗,但是卻傷害了對方,

 

讓對方生起煩惱,生出邪見、邪思,那就不是好語言,也不是正語。

尤其是對一位修行者而言,更要把握已經聽聞正法的難得機會,珍惜有限人生,行住坐臥

 

、言談舉止,都要在生活中與修行相契相印,時時口吐蓮花,如此自然可以道業提升,

 

邁向解脫之路也。

大道釋疑            

                                叩稟莫陷入傲慢與欲望的奴隸」之有關常識供參(八五)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聖示:

林生問:當一個人『我識』增升時,何以『貢高、我慢』亦會相形增升

帝君答:因為『我識』增升時,就有『你我』、『比較』的心態出現,若見對方不如自己,

 

就自鳴得意,盛氣凌人;或二人能力相當,也自以為勝過對方;或即使對方勝過自己,

 

也自以為勝過對方。而這一切都是誤認色、受、想、行、識是我,是我所有,我可以主宰所產生也。

林生問:即使修行人也會患前項同樣之毛病嗎?曷以患而不覺

帝君答:只要是尚未證得阿羅漢(四果)以上之人,都會有此現象。這並不是患而不覺,而是後知後覺之關

 

,也就是事後才驚覺犯了此毛病,不過卻因為修行功力不足,所以一犯再犯。因此,修行不可一日懈怠

 

,否則浮浮沉沉,要證得道果難矣。

林生問:『優越感』與『平等心』有何差異

帝君答:優越感「有我」,平等心「無我」

林生問:修而不斷增長「優越感」者,將也會趣向金錢、名利權位等欲望而執著不放否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理也。

林生問:當自我優越意識熾盛不止時,勢必一直坐大自己,以致陷入目中無人、

 

唯我獨尊而執己是人非之心態乎?

帝君答:此即是人之愚癡所在,吾舉經典中之記載說明,就可棒喝「自我優越意識熾盛」之人。

 

《勝經》中云:「身體由骨和腱連接而成,粘上膜和肉,裹上皮。

    身體裡裝滿腸、胃、肝、膀胱、心、肺、腎和脾。

    還有鼻涕、唾液、汗液、槳液、血液、潤滑液、膽汁和脂肪。

    從它的九竅中,經常有污穢流出:眼屎從眼中流出,耳屎從耳中流出。

    鼻涕從鼻中流出,從口中有時吐出膽汁,有時吐出痰,汗液從身體排出。

    具有雙足的身體需要照看,它污穢不潔,氣味難聞,充滿各種腐臭,到處流淌液汁。

    它的頭顱充滿窟窿,裡邊裝著腦子,傻瓜出於無知,才認為它是好東西。

    當身體一旦倒斃,浮腫發青,就會被扔在墳場,親人們不再照看。

    狗、豺、狐狸、蛆蟲、烏鴉、兀鷹和其他生物都來吃它。

    具有這樣的身體,還要自以為了不起,蔑視他人,這種人只能是瞎子(看不到真相的人)。」

    故只有具備智慧的人,理解身體,明白真相,才不會有我尊你卑、我美你醜、

 

我高你低、我是你非……的世俗凡夫念頭。

林生問:人身份之受差別對待,如分階級高低、尊卑、貴賤、富貧等,這全是心著

 

貢高傲慢的人所造就出來否

帝君答:不完全是如此,因為貢高傲慢的人鄙視他人、貶低他人,而有些人則是

 

自己鄙視自己、貶低自己

林生問:而這個傲慢的心,正是為世界產生更多的『差別、對立』之根源乎

帝君答:現代社會與世界乃是由政治強人、軍事強人、經濟強人、文化強人、技術專家所控制,

 

這些人常以自己的傲慢心、貪、嗔、癡與我執,去支配、擺佈周遭的人、事、物,

 

因此『差別、對立』俯拾即是,難以根除也。

林生問:而這個傲慢的心,正折磨著自己、正煩惱著自己而引生諸多痛苦與無明乎

帝君答:當然,傲慢者喜為所欲為,因此經常會造成其周遭有情的受壓迫與痛苦,同時,

 

也滋養自己的貪、嗔、癡與我執,連自己都常覺得不得寧靜。

林生問:有者易陷入『傲慢與欲望的奴隸』而不自覺,此屬宿世習性重之關、或受諸外力誘惑使然

帝君答:二者互為狼狽而成。

林生問:陷入『我識、傲慢、欲望』,亦有其輕重,然為何卻也那麼難以自拔

帝君答:因為『我識、傲慢、欲望』除了與宿世習性有相關外,加上從小到大的薰習,社會氛圍,

 

再再都是增強欲望的動力,因此除非精進修行,否則無人可以從其泥淖中掙脫。

林生問:每個人所執著的欲望各不相同,執著即心結,自己的心結自己解─誰也幫不上忙否

帝君答:當然,眾生無始以來種種習慣的力量強大,不易扭轉,故佛陀說修行當「自依止,法依止」

 

,譯為白話就是:「依靠觀察自己的身心而修證佛法,依靠正法的教導而修證佛法,不必外求。」即是此理。

林生問:曷言『看淡自己是般若』?有『我』即是苦乎

帝君答:因為有『我』,就會有各種貪、嗔、癡,當無法滿足時,就會生出種種苦,故也。

林生問:一個人若真能捨棄傲慢之心,是否『痛苦與煩惱』就跟隨著馬上消失

帝君答:若能捨棄傲慢之心而且達到「無我」境界,當然就沒有痛苦與煩惱了

林生問:有羞恥之心、且勇於反省自己的人,才是一位上求佛智的修道人乎

帝君答:然也,因為修道人若有慚有愧,便會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會習其信;若有其信,

 

便會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會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會習護諸根、護戒、不悔、

 

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也。

林生問:塵世間一切的人情物事、恩愛、名利等,皆屬緣生緣滅、皆虛幻不實、皆不可得,

 

所以唯有『拋棄一切的執著-堪期解脫』乎

帝君答:當然,「諸行無常」,既是無常,最後都是「不可得」,所以沒什麼可以執著的

 

佛教思想辭典

施主(danapatidatri

 

施主,梵語有二:datri為「施者」;danapati為「布施之主」,皆施主之謂也。音譯為「檀越」。

 

原來施主係指施予僧團金品,參與維持僧團之人謂之也。今日,對寺院寄贈金品,為維持寺院而協力之

 

信者之所以稱之為施主,當屬於出諸此種想法。尤者,寄贈佛塔或燈籠或銅鐘等儀式所必需之供品之

 

人稱之為願主,亦當如是也。願主乃發願主也。比寄贈者,又加上自己之菩提祈願之施與之意涵在焉。

依此含義,後來辦葬儀或法事之主人之所以稱為施主,係由此轉化而來。當然,此施主之施,即布施,

 

惠施之意,並非出於憐愍或同情而施與他者,而其真意在於除去自己之執著心,而所謂布施即能施(施者)

 

、所施(受施者)、施物(施與物品)三者皆空而視之,乃明明白白之事也。

『原始經典集』

譯者:郭良鋆

神與世尊的對話

神靈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許多神和人思索吉祥。企求幸福,請你告訴我:什麼是最高的吉祥?

世尊回答說:

不與愚者交往,而與智者交往,崇敬值得崇敬者,這是最高的吉祥。

住在合適的地方,前生積有功德,正確理解自我,這是最高的吉祥。

學問淵博,技能高超,訓練有素,富有教養,善於辭令,這是最高的吉祥。

侍奉父母,愛護妻兒,做事有條不紊,這是最高的吉祥。

施捨,依法生活,愛護親屬,行為無可指責,這是最高的吉祥。

斷絕罪惡,節制飲酒,努力遵行正法,這是最高的吉祥。

恭敬,謙遜,知足,感恩,適時聽法,這是最高的吉祥。

忍耐,文雅,與沙門交往,適時討論正法,這是最高的吉祥。

苦行,梵行,洞悉聖諦,實現涅磐,這是最高的吉祥。

思想不因接觸世事而動搖,擺脫憂愁,不染塵垢,安穩寧靜,這是最高的吉祥。

做到這些的人,無論在哪兒都不可戰勝,無論去哪裡都安全,他們的吉祥是最高的。

『太上感應篇』

 

篇文:忍作殘害。

闡繹:殘,殘酷也。害,毒害也。忍,滿腔殺機,毫無慈和之意。

 

作,作也。忍作殘害,忍心去作傷人害物的事情。

 

說明:此句是專門就物命上來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而有人卻是心懷殘忍,作出殘害物命的勾當。

 

殘害物命是惡事裡面最重大的,而且動機更是出於殘忍的話,那麼這樣的任意所至,就毫無一絲毫

 

惻隱憐憫之心了!諸善的根本,就在於慈心,諸惡的根本,則在於殘忍;所以去掉殘忍而存慈心,

 

就是聖賢仙人、諸佛菩薩修行的功夫所在。

忍字乃根以惡能來,長平坑害四十萬人命,不過欲顯善戰之能;來俊臣定百脈,突地吼等刑,

 

不過欲顯折獄之能;庖丁解數千牛,不過欲顯刀之能。

 

嘉言:黃魯直先生曾經做了一首偈頌說:「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唐朝仙人呂仙祖也說過一首偈:「汝欲延生聽我語,凡事惺惺須恕己;汝欲延生須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

 

他若死時你救他,你若死時天救你;延生生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故事:許真君是晉朝汝南人,從小就喜歡打獵。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隻小鹿,卻見到母鹿不斷的用

 

舌頭去舔小鹿的傷口,似乎有著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許真君就用刀剖開母鹿的胸腹,

 

卻發現母鹿的肝腸寸斷,他大為感動而悔恨不已;於是就折毀弓箭,發誓永遠不再打獵了。

許真君後來被薦舉為孝廉,做旌陽縣的縣令,因為有感於晉朝的朝政紊亂,於是就棄官歸隱,

 

追隨吳猛學道;在晉孝武帝太康二年,於洪州西山得道成真;因為常常顯靈濟世,宋帝就追封他為

 

神功妙濟真君,簡稱為許真君,或是稱為許旌陽。

 

                        『醒世歌
文/馮振隆

六  上善若水

 

內容

 

()水比君子兮似德焉 

 

所及者生兮似仁然

曲折循理兮似義也 

 

赴仞不懼兮似勇健

 

()垢入淨出兮似善化 

 

量儲必平兮正不誇

 

含污納垢兮忍厥偉 

 

偏與無私兮德聖法

 

()孔子觀水兮逸興饒 

 

上揭諸譬兮謂之道

道家老子兮尤讚歎 

 

上善若水兮庶几道

 

()印度恆河兮聖河稱 

 

跳河洗身兮塵垢淨

祈求換來兮來日好 

 

換骨脫胎兮了此生

 

此揭載孔子、老子對水之禮讚。上善若水,庶幾於道。

 

水之德,君子之德也,汝可參而悟之可也。

張公藝百忍集

四三正直受誣  謗者受報

 

公藝的近鄰有一座寺廟,所供奉的神明非常靈驗,每年的春秋二季的祈謝祭典,

 

以及禱雨祈晴,有求必應,公藝都一律料理,絲毫都不馬虎。

 

其中有一位姓周的人,每到獻會的時期,懷疑公藝侵佔公款,

 

於是私下糾集眾人喧鬧,想要奪取經理的權利。

 

公藝聽到這些話之後,就要將經理的工作交給他,當夜夢見神明告訴他說:

 

「我們神明得以長期享受香果供拜,都是因你的光明正大,也是你的管理虔誠所致,

 

如果他人想要奪取經理之位,實在是想要藉神明的名氣,暗中侵吞財產,

 

囑咐你要忍耐堅持,神明一定展現靈驗,你就自己觀看吧!」

 

公藝醒來之後,說:「神明沒有不靈驗的,因誠心感應就會顯靈,一點也不假啊!」

 

於是公藝和周某對質,向眾人面前向神明盟誓,仍然經理廟務,此時正是三月份,

 

到了五月二十日,周某因過河被水淹死,其水是由廟所發出。

 

此時公藝對人說:「毀壞他人成功是斷然不可以的,誹謗他人是非的人,會招禍惹身。」

 

這是張公藝「正直受誣,謗者受報」,為第四十三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神合人心地,虛心聖有靈;

誹謗無他妙,報應使人聽。

 

修學端靠自己

作者:丁乾

百丈禪師一生就只收了兩個徒弟,其中無界禪師是他的最後一個弟子。

 

無界禪師通曉三藏,修為極佳,甚受百丈禪師器重。

 

在無界禪師三十歲時,百丈禪師圓寂了,無界禪師依照師父的遺言前往師兄靈佑禪師處繼續修學。

 

無界到達後的第三天,靈佑禪師對無界說:「百丈先師在世時時常稱讚你的才學,說你舉一反三,

 

問十答百,我也十分佩服。我現在想問你未出生前的光景,你隨便說一句,讓我預測一下你的未來。」

 

無界想:隨便說,到底說甚麼呢?想了好半天,結果冒然說出幾句,但都被靈佑禪師否定了。

 

無界這時有點心急:「還是請師兄為我釋明吧!」

 

靈佑禪師搖了搖頭說:「這怎麼可以呢?如果我告訴你答案的話,那是我的不是你的,

 

你的未來就預測失準了。我告訴了你,你將來一定後悔,甚至會埋怨我。」

 

無界羞愧地回到自己的禪房,想了一夜也沒有想出答案。他想自己的修為實在差遠了。

 

第二天一大早,無界告別了靈佑師兄,說:「今生不再學佛法,就做個長期行腳的吃飯僧好了,

 

免得勞心役神,道業未見增長。」

 

無界一路南下,風塵僕僕來到南陽,看到慧忠國師的遺跡,便留在這裡,一邊耕種,一邊悟禪,

 

有一天,他正在割除雜草,隨手扔出一塊碎石,石頭恰巧打在竹竿上,發出清脆的聲音。

 

無界突然知道了當年的答案。他立刻回到房中沐浴焚香,向著靈佑禪師的方向遙遙叩拜,

 

非常感激地說道:「感謝師兄的遠見,幸虧您當時沒有對我說,才有今日的開悟。」

 

的確,只有自己能夠超越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聰明、才智、專長,我們要善於挖掘和利用,

 

讓生命發揮到最大的價值,生活中我們需要別人的協助,但是更需要自己持恆的努力和賡續的開拓。

 

所以,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自己的體驗最重要,每經歷一次的苦楚和困挫,內心的抗壓能力增強,

 

逐漸學習「看破」和「放下」,心中無罣無礙,相對的對佛法道妙的汲取,更能專注而融入其中,

 

當然法喜充溢、愉悅滿懷了。尤其,目睹一個景象、一個動作,有時會有石破天驚、豁然開朗的感覺,

 

霎那間開悟,而感恩過去的淬礪和考驗,這都是自己確實走過,不畏荊棘遍布,而得到的甜美果實。

 

我們能不奮勉精進、大步向前嗎?

 

我的親戚是一位和尚轉世

    今天想寫一下我家的轉世人,希望能讓世人知道六道輪迴真實不虛。

    我母親是一名藏族,她像所有藏族母親一樣是一位佛教徒。

    話說上月我侄子到我家來(侄子叫維瑪仁真,是我親二姐的小兒子)。因我和我姐目前

 

居住在不同的省份,我們很多年沒見面,在晚上飯後閒聊時我侄子講出一件事,太神奇的事情。

    他有一子今年十一歲,這孩子奇怪獨特的是,生下來回到家後這孩子晚上就哭不停,

 

天天如此,這樣持續了三天,家裡人急了就送去醫院檢查,檢查結果是一切正常。

    最後家人去寺廟問問活佛,活佛說這小孩只能小孩奶奶和她媽媽抱,別的人不能抱他,

 

要他們帶乾淨點,這孩子以後有人會來認的。全家人儘量照做,只要有別人碰了小孩晚上這孩子就會哭鬧一晚。

    孩子三歲左右,因為家裡在草原,草原上每年夏季的時候遊牧民族都會外出放牧,

 

他們家裡的牧場在國道二一三線,夏季旅遊人多,車來車往,可是這小孩每次都

 

指著一輛黑色的普桑(大陸國產車的一種)車尾哭。

    他說那是他的爸爸,為什麼不來認他、他很傷心,可這輛車上的人沒人認識,他說是他爸爸。

 

家裡人也沒在意想是小孩子鬧著玩,可接下來更神奇的事發生了。

    有一天,侄子家裡來了一位客人,大家和客人聊天時,小孩進來了,他叫出了客人的名字,

 

家裡人很奇怪,因為他們是第一次見面。接著他告訴客人說:「我是你的鄰居○○○的兒子,

 

你不認識我了嗎?我現在投生在這裡了」。

    我二姐問我家客人:「你有這個鄰居嗎?」客人說:「有」。

 

我二姐他們決定去寺院問問活佛,看看是怎麼回事。

    我們家客人回去後和朋友在飯店吃飯講到這一傳奇事情,剛好鄰桌的就是那一開車之人,

 

那人聽到後回到家裡與家人商量決定去寺院問問。

    兩家人分別找兩個不同寺院活佛,兩個活佛回答都一樣,是他前生並且可以和前生相認。

    前面忘記介紹了,小孩子的前生家和現在的家戶口屬於一個鎮,但在草原上兩家居住地相隔就很遠。

 

有一天孩子的奶奶帶他去寺廟看望他大伯,他大伯很小就皈依佛門寺廟學佛,是一位出家僧人。

    當他們走到塔前,小孩告訴奶奶說:「你先去大伯那裡,我看到我那個前世爸爸在轉經,

 

我在這裡等他看他是否認我。」不久小孩翹著嘴很傷心,告訴奶奶說:「我對他笑他都不認我,

 

我爸爸不要我了」。說完傷心的哭了。

    在轉經相遇未認這事後大慨半年,有一天那爸爸遇到小孩子的奶奶就是我二姐,

 

問起這事說我們現在想認這小孩子可以嗎?我二姐說可以啊!兩家選了一個好日子,

 

小孩那爸來接小孩,小孩家裡準備了豐富的午飯,可小孩一見面就跳起來吊在那爸爸的脖子上,

 

親熱得很,並急切的說:「我們回家,不吃飯了」。

    去他家後他認識所有的親人,還有一位元老頭子問他認識嗎?他說:「你是我朋友」,

 

並說出名字,小孩問他爸:「我帶的那個小和尚呢?」他爸說因他前生去世了,

 

他帶的那個弟子就還俗了(這小孩前生是寺院裡和尚,當時寺院還沒有佛學院,

 

只能由師父帶徒弟,他當時帶了一個小徒弟)。

    兩小孩在兩家的愛護下,長到五、六歲時,更奇特的事發生了。

 

小孩子經常一個人大聲喊:「我不當和尚」,並告訴她媽媽和奶奶門口有兩個和尚在

 

叫他當和尚去(不知道這是什麼菩薩),他說:「難道你們看不見那兩個人嗎?

 

我說不當,那兩個人就走了。」從此她媽媽不敢一個人和他在一起。

    事隔兩、三月,小孩病了,對很多食物過敏,家人又去寺院,活佛算卦說小孩子必須當和尚。

 

小孩子七歲時正式出家學佛,現在已經跳班和大他三歲的孩子學經,從他當了和尚後他再

 

沒有看見那兩位和尚。當時問他是怎麼來到投胎在這個家庭的,他說現在這爸爸打麻將回家他就跟過來了。

    孩子現在越來越大了,他很少說起前生的事情,小孩目前還在寺院學習,

 

當地人都知道這神奇的輪迴。因為這件事讓我相信輪迴的存在,希望大家善修今生,善待輪迴!

 

願以此功德迴向給一切如母有情眾生,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電魚年僅十八歲的兒子被電死

二○○三年三月,我被分配到○○供電所工作。

在供電所的後山裡,有一個叫白龍潭的村子,村子只有二十餘戶人家。

 

村子前面有一個龍潭,長年出水,因此有一個十畝左右的池塘,水塘裡養了很多魚。

老念是村裡的電工,凡是來了客人,老念就會拉一根電線,電線頭栓一個圓形的鐵圈,

 

鐵圈用一根十公尺左右的幹竹竿綁著,放到池塘裡電魚。

被電到的魚都漂到了水面上,然後就把魚撈上來,有時還用買來的皮艇划著到池塘中心電魚。

 

捕魚速度非常的快,不到半小時,就撈了十多公斤。

每次我到他們那裡,他就說去電魚來吃。我警告他說,電魚非常危險,不能做。

 

可是老念說,沒事的,我經常幹的,沒有問題。

勸不住他,就真想看看他是如何做的,於是親自參加過一次電魚。後來我在醫院檢查尿酸高,

 

不能吃魚,我再去的時候,他就再也沒有提電魚了。

記得是二○○七年的春耕播種季節,他在外地打工的兒子,剛剛十八歲

 

,回家幫忙插秧,用水泵抽水,由於水泵漏電,導致水田裡都帶電了,兒子就被電死了。

他來找我說,問我們公司這個事是不是要負責任?我說,你們村子,我們公司只負責

 

管到變壓器那裡,有產權分界管理協定,走法律程式,我們公司也不承擔責任,

 

後來他也就自認倒楣。

當時我不知道是因果報應的事,從二○一一年我得了一場大病後,到圓通寺裡結緣了

 

《認識佛教》等書籍後,開始信佛了。漸漸地開始癡迷佛教,有空就看就讀佛經,

 

心經較短,我五歲的孩子都能背了。

學了佛後,我忽然想起這件事,老念的兒子被電死了,應該就是他喜歡電魚造成的吧!

 

因果報應,真的逃不出因果,但願人人相信因果,從身、語、意上種善因,不種惡因,都得好的福報。

我不想傷害你,儘管我已被你所傷

Torero Munera 在鬥牛賽中場時,因良心苛責而情緒崩潰,當時正在激戰中,

 

他忽然意識到─是他自己不斷­地去導引、挑動根本是天性溫和的牲畜來攻擊他,

 

他其實就是這場比賽中,貪婪狂熱且嗜戰­的一方。

Torero說:「這牛臉上的表情告訴我,這仗只是我自己要打的,即使牠­

 

已先被其他騎馬鬥牛士刺傷而痛苦,但牠也沒有攻擊我。」

 

Torero Munera:「忽然間,我從這公牛的眼底,看到和所有動物都一樣的純真與無辜,

 

牠看著我,對我懇求著,就像是對公益的哀號,深深地沉入我心底,當時我好比是一位告解者,

 

我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坦白地懺悔了,是希望……他能獲得寬恕,我那時真是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糟透了!」

這張不可思議的照片,記下了鬥牛士Torero Munera鬥牛終結的那一刻。

Torero Munera變成一位素食者,並將為「終止鬥牛傳統」而奮戰。

 

唐山農村真實的借屍還陽故事

                   

故事發生在河北省唐山市潘立營家。

(一)

一九四二年,潘立營及其父親、妻子一家三口舉家搬至姑家居住。

農曆七月的一天,潘立營妻子楊鳳仙忽然覺得想娘家了,於是去娘家探望。

 

探望後在返回婆家的途中,經過附近的亂葬崗時,突然跌倒在地,昏迷不醒,

 

被本村在附近幹活的人抬回婆家,經多次呼喚仍不醒人事。

眼看沒有希望了,只好把她抬到死人拍子上,蓋上紙被,準備辦理後事。

當家人正在辦喪事之時,楊鳳仙突然又緩過氣來。

當她睜開眼後,卻對周圍的人一個也不認識了。看看四周,驚奇地說:

 

「我這是在哪兒呀?」她一摸自己的頭髮,說:「我的辮子呢?」

 

看看身上也不像自己,腳也很大。她氣得直打自己的腳。

起來一照鏡子說:「這也不是我呀,我怎麼變得這麼醜了?」別人問她:

 

「你是誰呀?哪兒的人?」她告訴別人說,她是船莊人,叫小雲,爸爸叫周老昆,

 

還有哥哥等等。她一定要回船莊去,並催促給家裡人捎信。楊鳳仙娘家的人聞訊趕來,她也都不認識了。

在場的人都以為,她是摔迷糊了,胡說八道。可是她不斷催促趕緊給船莊人捎信,

 

還說,要是見不著船莊家裡人,就不活著了。

楊鳳仙的公公沒有辦法,他為了找到船莊的人,便拿鑼到新集大街上邊敲邊喊:

 

「我兒媳昏死又活過來了,她說是船莊人,叫小雲,她爸叫周老昆。」

 

這時恰巧碰到小雲的堂兄周景增到新集趕集,他聽到姑娘的名字正是自己的堂妹,

 

堂妹一個多月前病故,今天正是『五七』(去世後三十五天),覺得很奇怪,

 

便隨敲鑼人一起到家裡去看。

為了探聽真假,周景增裝作買豬的人,在豬圈旁假裝看豬,正好被楊鳳仙隔窗看見了,

 

就喊:「二哥,你可來了!」周景增回頭一看,見這個媳婦約二十歲,但個子不矮,

 

身段五大三粗,短髮。我那妹妹苗條俊俏,長長的辮子,這哪像我的妹妹?

 

他一邊想著,一邊進了屋子,說:「你認錯人了吧?」楊鳳仙說:「這還能認錯?

 

你的煙袋口袋還是我做的呢。」說著就一定要跟她二哥回家。

 

周景增說:「等我回去讓你爸接你來吧。」

當晚,楊鳳仙堅決不與潘立營同住,說她還是閨女呢。

 (二)

說起周小雲,還真是確有其人。她家住在船莊村,這是一個坐落在灤河西畔的村莊。

 

她父親周老昆家,在本村是一個大家族,所生一兒三女。兒子早年病故,長女、次女均已出嫁,

 

三女小雲,尚在閨中。小雲還有周景祥、周景增兩個堂兄,都在一起生活,並未分家。

單說這個周小雲,生得聰明伶俐,苗條俊秀,辮子長長的,全家人對她都視為掌上明珠。

 

然而事不如願,小雲得了婦女病,竟在二十一歲時病故。當時因天氣炎熱,只好將其匆匆埋葬

 

,全家正處於極度悲痛之中。

『五七』祭日這天,周景增去新集,下午回到家中,把他在新集遇到的怪事向全家人詳細訴說一遍。

 

大家都感到新奇,似信非信,懷疑是附體或冒充。但周老昆思女心切,決心探個究竟。

次日他約了兩個與自己年歲、個頭相仿的人一同到潘立營家,進屋時把自己夾在兩人中間來試探。

 

當他剛一進屋,楊鳳仙就認出來了,說:「爸來了?」她爸說:「你沒認錯人?」

 

她哭著說:「自己的爸爸,還能認錯?你穿的兜肚和鞋還都是我做的呢。」

 

她立即要跟爸爸回家。她爸說:「等下次拉驢來接你吧!」

 

楊鳳仙說:「再來把彩兒(小雲的侄兒,當時十一歲)也帶來,我很想他。」

周老昆回家後,全家人經再次計議,認為不像附體或冒充。

 

最後決定由周老昆、景祥、景增、彩兒四人並借一頭驢去接。

 

到潘家後,彩兒在院子裡同幾個小孩玩耍,其他人進了屋。

 

楊鳳仙看見彩兒後,一下把他拽到懷裡。

當他們把楊鳳仙接回船莊剛進村口時,周老昆藉口還驢故意走在後面,

 

其他人也都在楊鳳仙之後,以再次試探。

可是她到了自家門口,就直接進了大門。

楊鳳仙看到她媽媽等家裡人,就流下了眼淚,可是家裡人都用奇異的眼神看著這位陌生人。

 

她就說:「你們看我不像,我就是小雲,我都認得你們。」

 

在家裡小雲過去使用的東西和穿的衣服在哪裡放,她還全都記得。

這件奇聞迅速傳遍全村,村裡的人都來看她,來的人叫什麼名字,怎麼稱呼她都知道。

(三)

在家人問到她「借屍還陽」的經過時,她感慨地說:「唉!就像做夢一樣!」

「我恍恍惚惚好像被兩個小鬼把我從家中拉走,到一個像大廳似的地方,

 

有一個當官模樣的人說兩個小鬼叫錯了人,還說:『這個姑娘是吃齋敬佛的人,

 

她還有六十多年的陽壽呢。』又說:『她的肉身已經不行了,你倆領去找替身,借屍還陽。』

兩個小鬼領我找替身的過程中,我看到我大姐在一排房子前用花撐著繡花呢!

 

本村一個叫方殿柱的善良人手裡拿著帳本好像管賬呢!還看到附近村一個惡霸(隱去村名、姓名)

 

手腳都被釘在牆上,慘叫之聲不斷。後來,又走到一個地方,有個叫孟婆的老奶奶,

 

在桌子上放三大碗水,當時我渴得很厲害,端起來就喝,剛喝了一口,孟婆就把碗奪過去了,

 

說:『別喝了,再喝連娘家人都不認得了。』」

「在找替身時,兩個小鬼還請了土地公幫忙。我不相信自己的肉身已壞,一定讓他們帶我去看,

 

他們沒辦法,就帶我到墳地去看,我看到自己的肉身,就親自去搖撼,最後看確實不行了,

 

才同意去找替身。他們帶我先後找了三個人:頭一個看見很大,第二個又太小,

 

第三個不如自己長的苗條,仍不太滿意。有個小鬼說:『再找就沒時間了。』

 

於是一個小鬼把我拍了一下,又拍了一下那個替身,伸著巴掌把我向替身一吹,我就進了那個人的身體…」

(四)

楊鳳仙在船莊娘家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周潘兩家又給潘立營他倆重新舉行了婚禮。

 

婚後,與船莊、乾柴峪兩個娘家都來往不斷。

因她在陰間看到了善惡有報的事實,一生仍吃齋行善,並勸周圍的人要修好積德。

 

她經常說:「遠修兒女近修身。」

後來,她生了三個女兒,一生平安,直到二○○六年八十六歲時壽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