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4年十一月號 第227期
|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心性篇 修道基本功/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養生主 秦失不哭泣 不畏失敗/丁乾 放生之牛預知時至 用好你的富緣 把福報節約來修行 殺生的報應 因果報應實例/果卿
|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
本堂司命真君 降
二○一五年八月廿八日 歲次乙未年七月十五日
詩曰:人生短促似雲煙 修善積德種好緣
剩雪殘冬皆看盡 四分財富樂心田
聖示:吾今日以「快樂布施」為題,供世人參悟。
快樂布施
布施是一件利人利己之事,因為布施可以去除自己的「慳貪」,長養慈悲心,並且種福得福。
但是布施除了要有智慧外,也不應以「求福報」的心態布施,否則容易產生反效果。吾舉一實例說明:
有一位經營外銷事業甚為成功的老闆,在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把握了機會,賺進不少財富。而老闆娘
則心性慈仁,樂善好施,也常對先生說:「布施愈多,福報就愈多。」因此,有一年其先生即布施了
一千萬元。然而不幸的是,隔年景氣卻開始下滑,公司經營也出現危機,最後因為資金周轉不靈,
造成公司倒閉。夫妻二人則為了當初布施一千萬元之事,吵得不可開交,最終也離婚收場而勞燕分飛。
其實,布施有布施之因、緣、果,做生意成功有做生意成功之因、緣、果,若是不明布施之真諦,
有時候,布施不但得不到快樂,反而會引生煩惱。故自古世尊即提出財富四分法之概念,如此不但
可以內外兼顧,也可以讓個人、家庭生活美滿,安詳和樂。世尊提出之財富四分法為:
一、一分作為個人及家庭之生活費用。
二、一分作為儲蓄,以備不時之需。
三、一分作為事業,或是購置房產、田產,及子女教育等費用。
四、一分中的一半作為投資費用,另一半作為布施費用。
一個人若能依此財富四分法而行,則不但可以布施行善,累積福德,也不會產生財富危機,
影響家庭生活。
若是已退休沒有收入,又必須靠子女奉養的長者,也是一樣。要以生活無虞為優先,並且存一些
錢備用,有所結餘再拿出來布施。不可將子女奉養的錢財,透支布施,或是全部拿去布施。
否則不但布施時,心有所顧忌,也會讓親子之間產生爭執,引生出一連串的煩惱。
布施要先「自利」,有能力再「利人」,如此,未來只要一想到過去的布施,內心就會升起快樂
和安詳感,這樣,才是中道、長遠且適當的布施也。
|
修持心性篇
在定中有無覺知
虛雲老和尚對戒塵法師提出「在定中有無覺知」的問題做了以下的開示:
「禪宗這一法,原不以定為究竟,只求明心見性。若是真疑現前,其心自然清淨。
由於疑情不斷,所以不是無知;也因沒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雖然沒有妄想之知,
但就是一支針掉在地上,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繞著我走幾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
,不起分別而已。雖然不起分別,因為有疑情在,功用不斷,所以不是枯定。雖然不是枯定,
這亦只不過是功用路途中事,並非就是究竟的。所以在過去這九天定中,我只覺得好像一彈
指間就過去了,如果我一生分別心,便會出定了。參禪辦道之人,必須將此疑情,疑至極處,
一旦因緣時至,打破疑團,磨著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無生阿!」
|
『修道基本功』 聖筆 王生扶 |
雷聲普化天尊 降 二○一五年八月廿九日 歲次乙未年七月十六日
詩曰:獨坐松林聽野泉 清風拂面怡蒼顏 傾杯忘卻紅塵事 不管人間年又年
聖示:吾今日降為:「修道基本功」一書作跋
跋
昔時有一瞽者,居住在以黃金為牆垣,琉璃瑪瑙為地基的華屋,雖然他日日生活在黃金、
珍寶圍繞的宅門,但卻因為目盲,因此無法感受到一絲房屋的珍貴。對一位凡夫而言,
若是沒有修道,就會像盲人住黃金屋,卻誤認為與土階茅屋一樣,而無法體悟人身的珍貴。
然而許多人進入修行的殿堂後,在修法時,雖然能夠理解字面上的道理,但是卻沒辦法得到體悟
,習氣一來,脾氣照發,貪愛依舊。原因就在於單純從聽聞而明白真理後,多停留在「猜想」和
「思維」的階段,沒有將修行與生活結合應用。而自己誤認為的所謂「道行」增長,其實是經由
想像或臆測而來,並非具備了修行真功夫。
因此,修道並非只是誦經、持咒、拜佛,而是要從修行的基礎:戒律開始,追求身、口、意清淨
,然後才能定、慧雙修,斷除煩惱。今南天虛原堂奉旨締著的「修道基本功」聖書,列出了一般
修道者易犯的毛病習氣,藉以提醒修道者能從中精進、提升。世之人若能由此真修實煉,
慢慢轉化自己的習氣,則未來自能步入超凡入聖之境界也。簡為跋。
雷聲普化天尊跋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乙未年七月十六日
|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一五年九月十二日 歲次乙未年七月三十日
聖示:恭接昊天著書玉詔,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恭接欽差大臣,
其餘神人排班候駕,不得失儀。
可,吾退。
欽差大臣金闕內相太白金星 降
詩曰:虛原殿外秋風颺 橫嶺嵐煙顯瑞祥
玉詔展讀宣聖意 新書締著續流長
聖示:玉詔宣讀,神人持香恭立接旨。
昊天玉詔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朕居尊而鑒卑,無時不以蒼生是念。觀現今世間雖俗網牽人,但慧覺常存,居塵不染塵者亦多,
而殷殷慕道者,總想從經典中參悟生死,斷除煩惱,此舉無疑正是邁入解脫的皇皇大道。
然而現今世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常因未能掌握法理的精髓,僅在旁枝末節上用功,
或是因錯行路徑,而如虛空尋跡,披水覓路,蹉跎了寶貴的人生。上蒼有鑑於此,
故特敕命締著聖書一部,題其顏曰:「經典的智慧」,期世之人皆能透過經典正確的指導,
而海闊天空,導正方向,進德修業。因為傳世之經典乃是聖人的智慧集結,也是修道方法
的宣說,世人若是能從中探求,依循修持法則,融會於日常生活情境中,如此,必能夠從
實踐當中,逐步完成解脫之道。
此部聖書商請南海古佛為主著仙師,虛原堂聖筆為主著鸞乩,自乙未年八月十四日起開著
,至書成為止。希神人用命,各盡厥職,書成之日,論功行賞,勿負
朕意,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乙未年七月三十日
可,吾回天繳旨。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聖示:本堂受上天畀重續接著書玉詔,以期淨化人心、普化世間於不輟,乃歸功於諸賢生護持不懈
,誠心感天之故。希諸賢生能秉持初心,效勞聖務,以完成使命也,勉之。
|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五年七月廿五日 歲次乙未年六月初十日 詩曰:躑躅蓽路去尋根 往內觀察破我身
塵世興亡憑過眼 無常了悟識清真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十四章 四念處禪修的要領--內觀
內觀是由「毗婆舍那」一詞翻譯而來,原意是「洞見」、「看清楚」、「專注深入的觀看」
之意思,若從字面上解釋,內觀就是往「內」去「觀」察身心的實相。所以內觀的意旨主
在開啟觀察的智慧,如實知見五蘊身心(色、受、想、行、識)現象的真實本質,也就是了
知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來完成戒、定、慧三學中的慧學。
內觀有數個重要的觀念:
一、在時間上:不是觀過去,也不是觀未來,而是觀現前的當下。
二、在對象上:不是觀玄妙的幻象,也不是觀身心之外,而是觀五蘊身心
當下的存在與變化之過程。
三、實際體驗:不是經由信仰的接受,也不是以自我的成見,或經由想像、
臆測、自我暗示理解,而是實際的去直接觀察。
四、旁觀默照,不迎不拒:把自己抽離出來,以旁觀者的立場觀察。
一般人如果沒有培養內觀,開啟「觀察」的智慧,就無法發現到煩惱的緣起所在,
當然也就無從徹底解決煩惱痛苦。例如修身業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亂性,身業最粗糙最容易發覺,也是修行的第一關,第一關如果做不好,
修第二關的口業,第三關的意業(心行)就更難,因此沒有內觀能力的人是很難改變習性的
。若是有內觀的智慧就可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時時檢查自己的行為及習性是否正確
,若有不當就立刻回到當下的正念中,這樣就能徹底地改掉錯誤的行為及不好的習性。
更重要的是,透過內觀可以破除「我」執,因為內觀可以清楚地覺察到,人的每一個
動作都是不斷的生滅,人的身心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要素組合而成,
根本沒有永恆不變的「自我」存在。因此,唯有透過內觀的訓練,培養正觀的智慧,
才能開啟「無我」智,破除對身心的愛染,徹底淨化內心,達到心解脫。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五年八月廿二日 歲次乙未年七月初九日
詩曰:一窗弦月照籬旁 懺悔前愆感慨長 颯颯竹風掠耳過 除貪去妄愜心房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十五章 禪修的前行(一) 懺悔業障
昔時有一位婦人犯了姦淫罪,按照摩西律法,婦人必須用石頭砸死,當時在耶路撒冷的宗教徒
就質問耶穌,婦人應該如何處置?耶穌說:「你們之中誰沒有罪的,可以先向她扔石頭。」
耶穌說完後,不論是年長者或年輕人,每個人都放下石頭,低頭默默地離去。
其實,人都會犯錯,但若能即時認錯,又能生起懺悔心者,就可以得到內心的清淨,
修行也才能生起「正定」。因為一個人生起懺悔心時,就同時具備了「正見」。
當一位禪修者建立了正確的觀念 (正見),就會在生活行為中時時提醒自己(正思維),
身、口、意行為必須要符合正見,因此就會正語、正業、正命;有了正語、正業、
正命,內心就不會因為犯了錯誤而不安,所以他才會正精進於正念,正精進於正念才會完成正定。
若以字面上解釋,「懺」就是慚愧,慚愧以前所犯的錯事,「悔」就是悔過,
未來不要再犯同樣的過錯。一個人只要做過惡行(或善行),除了在做的當下得到果報外,
遇到適當的助緣,念頭還會再生出來,並且產生佈畏心。因為一般人欲望重,
所以平時無法覺察到,但是透過禪修之後,內心越趨清靜,就愈會發掘出過去的微細罪。
因此,一位禪修者若沒有懺悔業障,在禪修的關鍵時刻,犯錯記憶就會不自主的出現,而影響禪修的安定。
但是要讓懺悔產生效果,必需有一套完整的方法,此方法為:一、生厭,二、離欲,三、滅盡。
所謂生厭即是厭離過去的錯誤行為,因為錯誤的行為是引起煩惱的禍患,
因此首要步驟是生厭。接下來是離欲,也就是「斷緣」,因為淡泊欲望、離欲,
可以斷除憂悲惱苦之惡緣。第三步驟是滅盡,所謂滅盡即是如實的了悟五蘊
(色受想行識)是無常,是苦、空、非我,既然是無常,過去做錯的我,跟現在的
我不一樣,過去做錯的我是「無明」的,而現在我是「明」的,是一位全新的個體,
如此不斷培養正念,未來就不會產生無止盡的後悔、懊惱了。
|
『大道釋疑』 「叩稟「修旨清淨本心」之有關常識供參(八三)
|
林生問:請詮釋『清淨本心』之真諦與要義?
帝君答:本心的反意詞即是意識心;而清淨本心的反意詞即是迷失本心,故清淨本心就是修
持至無貪心、無嗔心、無煩惱心、無忌妒心、無人、無我……的境界,一個人若能念住清淨
本心,即能得到自在也。 林生問:論道修,可謂『全在清淨本心下工夫』乎?
帝君答:然也,「禪心江上月,何處覓幽元」,一念清淨即有一分智慧;念念清淨即有無窮智慧。
一個人修行無法生出智慧,就是被我執障礙住,因此,道修需在清淨本心上下工夫。
林生問:由見人之表象或言行舉止等,則可端倪其淨靈之修為否?
帝君答:當然,身、口、意行為本是息息相關,例如一位有德相(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
「德相」)的人,不論是在行儀、說話或是意念上,都能令他人感受到其修為功夫也。
林生問:有者修行已數年、數十年不等,然曷以始終難達有所淨靈之成效呢?
帝君答:停留在嘴上修之關。現今絕大多數的修行者,不懂修行的內容,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次第,只停留在一般的修身養性上,因此一旦外境變異,自己的世俗習氣就爆發出來,
令人傻眼也。
林生問:但凡心著妄、或總易諸妄叢生者,也就頗難淨心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的道理,明心者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境時,能無住而生心
,也就是僅止覺知而無妄想相隨。而心著妄者,不但隨外境變化,心隨起伏,無法淨心,
更會增加造有漏業,輪迴無期也。
林生問:有者『我識、我執』較重,是否亦較難淨心乎?
帝君答:然也。
林生問:或易患『妄想、分別、執著』者,皆較難淨心否?
帝君答:當然,理理相通也。
林生問:凡無法真正『靜心』者,即使畢一生修行,鞏亦達不到較清淨本心之層次否?
帝君答:此乃修行上必須完成的基礎,因為一個人要能覺察、觀照世間實相,才能去除我執,
而要能覺察、觀照世間實相前,必須先靜心修習禪定功夫,故有了『靜心』的基礎,
方能更上層樓清淨本心也。
林生問:又以心呈何怪異偏邪行徑者,也就根本無從談淨心乎?
帝君答:此指與一般持守戒律,正見修行之法門,顯得異樣而格格不入者言之。
林生問:我們既要修學清淨本心,就必須先從『澈悟本心』去不斷深下工夫乎?
帝君答:然也,所謂澈悟,並不是向外悟到了什麼大道理,而是徹底認識假我、無我。
林生問:若『不識透自本心、見自本性』,此對修道、學法有益否?
帝君答:世人因為受到貪、瞋、癡諸毒的侵擾,而讓本性受到蒙蔽,然而貪、瞋、癡不是外來的,
而是自生的。例如有人厭惡榴槤的味道,但有人卻視榴槤為人間美味,榴槤本身沒有好惡,
而是因人而生出對榴槤有好惡心。故若識透了本心,修道、學法自然一日千里也。
林生問:『當假我愈努力,真我就愈陷愈深』乎?
帝君答:執假我愈重,當然就離真我愈遠。
林生問:心有邪念,『煩惱』即來乎?
帝君答:心有邪念,若付諸行動,就會造罪造業,引生煩惱。因為一般人若是心如所願時,
就會生起貪,不如所願時,就會生起嗔,故而煩惱牽纏不已也。
林生問:心存正念,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與無明』乎?
帝君答:心存正念、正知時,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當下,因此沒有煩惱與無明存在的空間,
對一位實修者而言,乃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
林生問:然若能堪破『正念、邪念』而不執,才能進入『清淨無為的究竟涅槃』乎?
帝君答:然也,涅槃乃是澈底斷盡貪、嗔、癡三毒,人心從此不受物役之境界,也是斷盡
一切執著者,方能達到的層次也。
|
『佛教思想辭典』 |
波羅蜜(paramita)
波羅蜜係梵語paramita之音譯,全譯為「波羅蜜多」或「播囉彌多」;漢譯為究竟、
到彼岸、度無極、事究竟、度等,係菩薩所修最重要之行。
就其意義而言,雖有多種之解釋,以其字的結構而言,param即彼岸之義,ita即
到達之義,亦即以過去受動分詞之女性形而釋paramita,或有以parami即到
彼岸之義,ta即狀態之義而釋paramita,抑或paramit再加a而為解釋者。
但勿論如何,此語譯為「到達彼岸之狀態」之義,應毋庸議。漢譯之為「事究竟」
、「度無極」即此義。現代語將它說成「完成」而用之亦可。
然則波羅蜜為菩薩大行實踐修行德目之總稱,因行之意味較濃。就此點而言,
「到達彼岸之狀態」則較偏重於果為中心之意味。是以自古以來,便有下列之拆
字解析。此字乃由parama而成之抽象名詞,其意義為「最高修行之集成」。
此於真諦(四九九∼五六九)之『俱舍釋論』有如下之記載:「復次波羅摩
者謂菩薩最上品故。是彼正行名波羅美,是彼正行聚名波羅美多。互不相離故。」
是以波羅蜜有因行與果德兩面之示義,不得不加以注意及之。所以涅槃四德為常
、樂、我、淨而有常波羅蜜乃至淨波羅蜜之稱謂。再者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即以布施波羅蜜乃至智慧波羅蜜而稱之亦然。
總之,波羅蜜於果德與因行兩面皆可通用。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
闡繹:如果有人違反道義而動了惡念;違背天理而做了惡事。
說明:從這一節到「死亦及之」是太上列舉作惡招禍的細目;這兩句話是作惡的總綱領
,也是做惡之人的起頭,和前面所說的「是道則進」兩句,正好相反。
古人說:「人的性情就像水一樣,要用規矩禮法來作為隄防。隄防若是築的不夠堅固
,最後必定崩潰,水就會到處的奔騰流竄,氾濫成災了。人的性情若是不加以約束
控制的話,則必定會肆無忌憚,違法亂紀,天下大亂啊!所以要去除煩惱情欲,
止息妄心,禁止做惡,停止邪行,就得要一刻也不可以忘記禮法規矩啊!」
故事:索靖虛為人非常的好學上進,他所居住地方的州郡長官,對他的學問品德
非常的仰慕,經常的致函邀請索靖虛到官府赴宴;但是索靖虛都沒有接受。
當時的太守名叫陰澹,曾經親自到索靖虛的家中拜訪,與他相談甚歡,竟然忘記
了回家的時間。太守陰澹在與索靖虛談話之後,感歎的說道:「一般世俗觀念
所認為的富貴,並不是本性中的富貴;所以眼睛就喜歡拼命的向外看好的顏色,
耳朵喜歡沉溺在音聲之中;而索先生卻和世俗的觀念正好相反;俗人喜歡追逐
感官的享受,沉迷在聲光的刺激之中;而索先生的身體雖然居住在這個塵世
之間,但是他的心,卻是棲息安住在道義和天理之上,怎麼會因為外在的境界
和遭遇而動了他的心呢?要知道索先生對於道義和天理認識的非常深入清楚,
所以他的為人處世就能自然而然的守住道義和依循天理了。」
|
『醒世歌 5 心向光明』 作者:馮振隆 |
內容
(一)馬其頓國兮王腓力 喜獲名駒兮馬一匹
名謂標塞兮拉法斯 馳驅千里兮猛無比
(二)王令騎士兮以試騎 個個馬蹦兮人落地
唯獨太子兮請駕馭 畢竟伯樂兮知玄機
(三)馬觀自影兮心自畏 彼近馬首兮先撫慰
再上馬身兮向日馳 此亞歷山兮大帝也
(四)發揚人性兮向光明 哥德臨終兮警世音
此為世最兮高準繩 令人景仰兮仰之云
此揭馬其頓國王子試騎千里馬,上馬向日馳騁之典故。
此王子心向光明終焉締造羅馬大帝國,乃亞歷山大大帝是也。
|
『張公藝百忍集』 |
勸人子弟 改邪歸正
有一天,公藝前往鄰村討債,在途中遇到一位書生,其面貌不凡,卻在娼妓家遊樂。
公藝就招呼這位書生前來,問他的姓名,這位書生回答說:「小生姓楊名碧,小字是朝陞。」
公藝說:「你的老師是誰?」
楊生回答說:「是光裕的李老師。」
公藝問:「每天都上什麼功課?」
楊生答說:「有關詩詞等文章。」
公藝問:「有講解《孝經》、《陰騭文》嗎?」
楊生答說:「沒有。」
公藝說:「不講解怎知道什麼是善、惡呢?」
楊生問:「什麼叫做善、惡?」
公藝信口歌詠說:
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為先;失足淫人婦,自是罪彌天;富貴轉貧賤,狂妄昧心田;
文帝遏慾訓,始學務宜宣;未行防失足,已行性早遷;世人宜勉力,遠避色魔緣;
先惡而後善,頭上有青天;是人孰無過,改之為聖賢;見婦思亡婦,遍體是蛆鑽;
花容如姐妹,玉貌己女看;似花嚴加省,何怕色連顛;守身終大德,立志如石堅;
一片冰心朗,世外學神仙。
詠畢,楊生叩頭拜謝,發誓不再走邪路,隨即和公藝離開娼妓家。不料娼妓做
不到生意,就指著公藝亂罵,公藝只當作沒聽到。
之後,楊碧開始修身養性,勤讀聖賢書籍,上京參加考試及第,回家時先到
公藝家中叩謝,說是過去承蒙張先生的指點迷途,才有今日光榮的成就。
這是張公藝「勸人子弟,改邪歸正」,為第四十一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憐人有子免為非,一片婆心作指揮;
受教日新除舊惡,名題金榜拜恩暉。
|
『養生主 秦失不哭泣』 作者:虛極子 |
老子死了,秦失(老子的友人)去弔喪。哭了幾聲就走了。他的學生見了問道:
『老師不是你的朋友嗎?」秦失道:『是的。』弟子道:『那麼你來弔他,
應當表示悲傷。怎麼這般,就成了嗎?」秦失道:『這樣就可以了。剛開始我以
爲哭的都是他的親人呢,現在方才曉得不盡是他的親人,乃是些弔客。
當我進去弔的時候,看見有老年人在哭,像父母在哭兒子一般,有年靑的人在哭
,像兒子在哭母親一般。他們會聚在一塊哭,必定是情不自禁的。不說話,
不期而然的說出話來;不哭泣,不期而然的哭了出來。這乃是違反天理,
背棄人情,忘了他們所受於天的本性。這個古來稱做:「遁天之刑」-
違反自然之理,被世俗的情感所束縛,像被了刑戮一樣。老子該來的時候來,
應時而生;該走的時候走。安心順時而順應變化,所以我不必為他悲傷。
若能安於時機的進展,順著自然的變化,把死生「置於度外」,悲苦喜樂更
不能入於胸中了。這個古來稱做:「帝之懸解」-人被生死的煩惱困住,
像被倒懸弔著一般痛苦。若能忘去生死,不為情感所動,就像被天帝解放了一樣。
感想:老子之死,只是形體的死亡,不是精神的死亡。秦失明白這道理,
所以不為老子悲傷。兩千多年來,老子遺留的經典和修真的法訣,讓歷代的
仙真修行悟道成仙不計其數,至今仍深深影響道門弟子。
|
『不畏失敗』 作者:丁乾 |
人生當中,成功與失敗總是如影隨形,每個人都會經歷失敗,但過一段時間再仔細思量,
就會發現可怕的並非是失敗本身,而是遭遇失敗後未能悉心檢討,導致之後又重蹈覆轍。
愛迪生做了一千多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當我們遭受失敗時,不妨想想這些偉大的科學家,
讓自己擁有一顆禁得住錘煉的心。因為,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畏懼失敗,在困境面前退縮的心。
法國法布爾十九歲時從師範學院畢業,擔任小學老師。他透過自修,一步步由初中老師、
高中老師,最後升到大學講師。這期間,法布爾一邊教書,一邊研學化學知識。他有一個
努力方向,就是把用作染料的茜草色素的主要成分—茜素純化提煉出來。
經過一再實驗,成果相當顯著,他和印染廠的工人們,都盼望他的研究能夠正式投入生產。
當研究成功後,他卻得知人工茜素已經合製成功,這即顯示法布爾的天然茜素純化技術,
已無任何價值。
多年研究與實驗的辛苦,瞬間付之流水,對法布爾而言,的確是很大的打擊。經過一段
時間沉澱,法布爾才從失落的情緒中恢復過來,決定換一個研究方向,開始著手進行
科學知識的推廣。在八十七歲高齡時,法布爾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昆蟲記》的最後一卷。
法布爾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物理學士、數學學士、自然科學學士及博士學位。
《昆蟲記》的成功,給他帶來了「昆蟲界的荷馬」的美名,他本人也因為此書而聲名
遠播普獲稱譽。
失敗是一種令人痛苦的經驗,而且刻骨銘心。無論是甚麼人,縱使位居權貴,在人生路上
均會經歷過失敗。可說,失敗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以何種態度面對失敗,是否有決心
接受挑戰。如果因為一時的失敗便一蹶不振,即使徹底的失敗,不再有昂然奮起的機會。
當我們面對失敗時,不必抱怨,怨天尤人沒有用處。因為,勤勞自然時間比他人多,
耐苦自然成功比他人大。我們能做的就是磨煉自己的心性,踏實地做自己的事。因為,
跌倒會讓我們擁有不可多得的收穫,而在跌倒後勇敢地站起來,成功依然會到來。
其實,科學家都是歷經多次實驗才有所成;企業家創業,也是累積許多失敗的經驗才
峰迴路轉。把失敗當成人生必修的功課之一,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就會發現,
所有失敗的經歷,都會帶來成長中高度的激勵,繼續努力,成功就不遠了。
|
『放生之牛預知時至』 |
一九八○年,一頭大公牛性情暴躁,不喜歡被人羈勒,以致牛鼻裂斷無法栓住它。
主人覺得無用,於是準備賣給牛肉加工廠。此時放牛的牧童得知後就對牛說:
「你將要被賣給食品廠屠殺了,我以後再也見不到你了。」牛聽到這句話後,
立刻跪下,淚水涔涔而下。
此時此刻大牛用絕望和哀求的目光盯著牧童,向牧童磕頭示意,似乎在說救救我,
我不要被屠殺。頓時,牧童被這種場景給嚇住了。牧童回家後告之其父母,
父母懷疑就來到大牛跟前觀看,果然看到它向他們下跪哀求的樣子。
村裡人知道後都跑來觀看,大牛看到眾人的到來,同時也感覺到希望來了,
於是就逐一向眾人落淚跪求,眾人都被此牛的這一舉動感動了,即動了惻隱之心,
於是大夥集資將這頭牛買下,並決定將其送到寺廟放生。
寺廟當時已有八頭牛了,此牛來後,群牛似乎都受到這頭牛的約束,再也不蹂踐莊稼,
而且每天出去吃草都是牠帶隊去帶隊回來。
寺廟有很多耕地需要耕種,牠都特別懂事幫忙田頭師父耕種田地。此牛放生後這消息
很快傳遍開來,只要有信徒來寺廟燒香拜佛的人都要去看看此牛,大牛每見善信來寺
均懂得禮拜叩謝。而大牛也更喜歡天天在寺廟聽經禮佛。從這時起附近地區就很少人吃牛肉了。
一九九三年農曆九月的一天,此牛預知自己的危亡之日已到,於是托夢給牧童說:
「我的日子已經不長了,希望能見你最後一面。」
第二天,牧童對昨晚的夢尋思著,並決定到寺廟去看看大牛,當他來到寺廟,
大牛此時已經生病了,寺中僧眾預先已經在海會塔旁挖一洞穴,牧童看到此種場景
心中非常悲痛,於是決定在寺裡小住幾天看看,果然在農曆九月十三日的早晨,
此牛感到很疲憊,於是自起慢步,走至海會塔旁預先挖好的洞穴臥倒,寺裡僧眾齊集
為它說法助念至上午十點鐘往生。
至今在華嚴寺仍留有放生牛事蹟碑文。
|
『用好你的富緣』 嘎瑪仁波切
|
我有一位朋友,三十多歲在國內富豪榜上就有名了,他曾經認為全世界就他是最強的,
他是最聰明、最有能力的,你們幾萬名員工就是靠我吃飯,我對國家每年貢獻稅務是多少
,國家應該感恩我,父母沒有我之前沒有那麼好地方住,吃住穿全歸我管,他們都應該
感恩我,所有人都要感恩他。
一天突然生了怪病,屬於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的疑難雜症,在病床上躺了一個多月,
昏迷了七天,是不可能有藥治的。
沒想到第七天早上做了個夢─山上有一個小廟,有一老一小兩個和尚。有一天,
老和尚帶小和尚下山化緣,小和尚看到山下的村莊太好了,就想留下來,一會兒
一回頭,老和尚最後是把他拽到山上,他還是念念不忘山下村莊那些吃、喝、住
,……然後就這樣醒來。
這一下他徹底變了,看到誰都感恩─「是你們給了我這樣的福報。」然後跟我講:
「我以為我多有能耐,原來是供奉了一輩子觀音的福報,沒有想到和尚沒有當成,
眷念紅塵反而投胎到這裡來。原來我供奉觀音,只是投胎讓我做一個有錢人,
前世念念不忘的部分現在都已經成為事實了。」
|
『把福報節約來修行』 福安 |
有道友問:自己從事股票業多年,感覺不務正業,但生活逼迫,卻也無法放手。不知如何。
這就扯到對錢的看法的問題。其實,許多東西都要明白第一因。就像寺院叢林中吃飯,
要心存五觀。第一觀,就是觀彼來處,計功多少。就是說,這米飯來自哪裡?
花費了多少工夫。
要農民種田,收割,然後還要去殼,要煮飯給你吃。當年六祖在東山時,每天工作量
就是幫廚房舂米,就是去殼。
像現在許多大叢林,雲居山,雲門寺,天臺山,寺院都保留自己的田,自己種田自己吃。
這有什麼作用,就是告訴你,他是怎麼來的。知道他是怎麼來的,花費多少心血,
你才能去尊重他。我感覺城市人浪費多了,就是缺少這個艱苦的教育。浪費現象很嚴重。
就像金錢,不要賭博,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想一本萬利。只要是老實賺錢,
都是培養福報。要是想著,我拿些錢,去炒股,一上漲,就來個好幾萬。
坐著就等著有錢進來。要知道啊!這些都是在炒自己的福報啊!
一個東西來的太容易了,人就不會去珍惜它,包括金錢。小孩不知道東西怎麼來的,
他就不珍惜。這就糟糕了。糟蹋的都是自己的福報啊!花的是別人的錢,用的是自己福報。
包括在修行上。比如講到建寺問題,古德說了,寺院以舊為莊嚴。
舊有兩個特點,第一,古樸,第二,他有歷史感。
說到寺院,叢林廟是最好的。我去過許多叢林廟,鼓山,雲居山,雞足山。
殿堂很大,但住的地方是很狹小,都是大通鋪,條件仍然保持艱苦。
修行就是要去受苦,不是去享受福報。我們都要知道,我們的福報要用來修行,
不是用來享受。
城市人其實不缺錢,但每天都很忙,幾乎沒空念經。為什麼呢?他每天很努力
的培養福報,但都是用在享受上了。享受是無止盡的,要什麼樣才有盡頭?
沒有的。我們不要只懂享受,要學會艱苦一些。
佛源禪師常講起虛雲老和尚。有次虛雲老和尚生病,腳上出蘚,佛源禪師那時是
侍者,年紀還小,就給他買了明丸給他治腳病。老和尚就問了,說這個明丸多少錢。
佛源禪師說,兩毛錢。老和尚說,兩毛錢不是錢,這都是齋主來培福的,你有多少福報?
這就是虛雲老和尚的風格。
後來佛源老和尚,做什麼事,都很節省。要修行,不能忘記了老祖宗的做事風格。
在佈施上,我常勸人,有錢人要多佈施,廟要蓋,路要修,靠的都是有錢人帶頭,
他們功德很大。經濟不好的,就少佈施,算添磚加瓦。但無論有錢沒錢,都沒有資格浪費。
沒錢人都要珍惜福報,不能浪費。不要愛面子,浪費許多福報。能增加帶開水,
就不要去買水買飲料,衣服穿的舒服就好。修行人要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像迦葉尊者,
他穿糞掃衣,但他修行的功德,連國王對他都非常恭敬。
所以要修行,這個觀彼來處,是很好的修行方法。錢是怎麼來的?你去觀一觀。
人是怎麼來世界上的,你也去觀一觀。能做人不容易啊!觀了就知道,父母功德大如天。
|
『殺生的報應』 隱名 |
我是一個被蕁麻疹困擾了二十幾年的人,直到五、六年前才斷根。
每到夏末秋初是發作得最厲害的時候,最嚴重時還必須用我的手撥開眼皮才能看到前方。
去看西醫時,西醫總是開類固醇給我吃,而類固醇又有兩個星期的使用期限,
停藥以後不用說又開始復發,可以說是有藥吃到沒藥,痛苦萬分。
如果有人得過蕁麻疹,就知道蕁麻疹發作起來是很難受的,全身都是紅疹紅斑看起來很嚇人
,抓到痛苦不堪,尤其我又是長滿全身……。就這樣,反反覆覆西醫、中醫看了十幾年,
把這種皮膚的問題當成病,從來不曾想過這是因果病。
有一天,我在因緣的引領下看到一本佛書,書中提及佛弟子應每天誠心懺悔身口意三業,
由於當時我學佛並未非常深入,也不認為所罹患的病是因果病,可是由於好奇心使然,
仍然興起一股想要了解蕁麻疹發作的原因。所以當時就立刻至佛堂靜坐並誦念大悲咒四
十九遍,誠心向觀世音菩薩祈禱,以便知道因果。
很神奇的是,當我誦念大悲咒到大約二十幾遍的時候,眼前忽然看到一堆紅蟲,數量有
幾千隻,令我心中一驚,忽然想起小時候所造的殺業。
我在讀小學時由於是雙薪家庭,每天回到家都沒人,由於心中害怕 (小朋友都會彼此
宣傳家中有鬼),所以我都特別繞一段路拖個將近一個小時才回家,直到家中有人為止
我才敢進家門。
有一天繞到台南市後甲國中前面的一條馬路,發現路上有許多紅色蟲子爬來爬去,
我很好奇的拿一片葉子碰碰他們,沒有想到他們立刻就捲成一團。
由於我覺得很好玩,於是就拿出削鉛筆的刀片,把那些紅蟲的身體割斷,一隻紅蟲往往割成
五、六段直到他們死了為止,一點都沒有體會到那些爬蟲被割的痛苦。
就這樣過了一、二年,我把割紅蟲這件事情當成每天下課的娛樂,不但每天殺生,
還約我的同學一起來參加割蟲大賽,看看誰割得多,現在想起來……才知道自己造下漫天的殺業。
直到有一天,我發現那條將近一公里的馬路上再也找不到半隻紅蟲,因為都被我殺光了
,我才意興闌珊的……停止這段殺業。
報應來得非常快,三年之後,我的頭皮開始長蕁麻疹,當時我還不知道那是蕁麻疹,
以為是蚊子飛進我的頭皮叮了我兩下。自此以後,蕁麻疹就年年發作,嚴重的時候
不僅頭皮、臉上、脖子、全身、大腿……都是紅斑,讓我其癢無比,不知該怎麼辦?
西醫、中醫看透透,就是無法斷根,每年暑假後開學,就是蕁麻疹發作最嚴重的時候
,有時還不敢出門,因為怕被人笑,可以說是痛苦萬分。
直到五、六年前,由於誦念大悲咒而知道自己所造的殺業,在懺悔之餘,發願誦經持咒
迴向這些生靈,並在法會時超度這些自己曾經殺害的動物。就在大約念誦普門品三、
四百遍的時候,聞到一股味道極濃的薄荷味加持我的全身,自此以後蕁麻疹就斷根,從此沒有再復發。
|
『因果報應實例』 果卿 |
施耐庵寫的傳世名著《水滸傳》,因此書讚揚邪惡,提倡犯上作亂,對殺盜淫妄描寫如畫,
致其「子孫啞者三世」。晚年又被關進天牢,受盡折磨,百病纏身。後被流放,生活拮据,
吐血而亡。
另明末清初的大才子金聖歎,能文善詩,但常曲解佛經。因批註《水滸傳》、《西廂記》,
誨淫、誨盜、誨造反,後來受到一案件牽連被斬首。這都是不明佛法,才禍由心為,
可惜滿腹才學,不但害了自己,又貽禍後世子孫。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一書中寫道:「戊子春,余為人題《蕃騎射獵圖》曰:
『白草粘天野獸肥,彎弧愛爾馬如飛。何當快飲黃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圍。』是年八月
,竟從軍於西域。」此文是說:紀曉嵐在戊子年(一七六八年)的春天,為朋友的一幅
《蕃騎射獵圖》上題了如上一首詩。想不到就在這一年的八月,他竟被革職發配到烏魯木齊服役。
題了一首打獵、飲羊血、美化殺生的詩句也是要遭報應的,因為這些文字會令眾生產生
殺生是很美好的錯覺。此事提示我們,「勿以惡小而為之」,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著書立說影響百年,人人謹言慎行才是。
當代社會人們的道德底線越來越薄弱,許多書籍、雜誌都靠情色、兇殺來吸引人,
卻不知道這會導致非常嚴重的果報。
如美國頭號黃色雜誌《好色客》的創辦人弗林特在一九七八年就被人槍擊,雖然撿回了
一條命,卻至今仍然癱瘓;國內有位寫作不良小說的所謂美女作家,在新作出版之際墜
樓摔傷,脊椎骨折險些癱瘓,昏迷了二十五天,自述「天天都被埋在一條長長的不見
盡頭的黑暗隧道裡……」,這都是傳播不良思想、誨淫誨盜的現世果報,後世果報更是苦不堪言。
千萬不要介紹別人去哪裡吃某某雞某某鴨某某肉、海鮮等名吃名菜及名酒名煙,
因為這都是在教人造惡業。眾生若因你的錯誤引導做了錯事、受到種種苦報,
你也一定難逃因果規律的重罰,後果比你親自做錯事還要嚴重。
大家還記得給萬寶路(Marlboro)香煙做廣告的那幾個「牛仔」嗎?從上世紀五○年代起
,他們所成功塑造的騎著馬、抽著煙、粗獷、瀟灑的西部牛仔形象,在美國被評為最具
影響力的虛構人物,使許多人包括許多青少年對萬寶路趨之若鶩,為煙草公司創造了巨額利潤。
而他們自己呢?一九七六年英國沙美士電視台曾採訪了其中六位「牛仔」,他們年紀輕輕
就得了肺癌與肺氣腫等病,並在此後幾年內相繼離世─他們令那麼多人包括許多青少年
顛倒地認為吸煙是一種時髦的美事,最終損害了健康,得上了種種疾病(肺病居多),
害己害他,怎麼可能保持健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