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4年七月號
第223期
|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心性篇 修道基本功/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基金 點燈祈福 太上感應篇 醒世歌/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心懷謙卑/丁乾 我的因果故事
檸檬水
此生不斷來世複增 |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
本堂司命真君 降
二○一五年五月八日 歲次乙未年三月廿日
詩曰:菩提樹下問前因 修道奈何無好音 跟錯老師修錯法 再修萬載枉費心
聖示:吾今日以「聖人的特徵」為題,供世人參悟。
聖人的特徵
一個人修行最怕跟錯師父修錯法,因為許多人在道場進進出出許多年頭,卻仍然習氣依舊
心煩意亂,啥也沒修到,卻只學到供養師父。所以,對一位尚在修學而無他心神通的修行者,
判斷跟隨的師父,是否修行正法,是否為一位修行有成的聖人,就非常重要。
有人認為,只有解脫者才能辨別解脫者,只有佛陀才能知道佛陀。但其實一般人都可以透過從
眼睛看、耳朵聽兩方面,來觀察、驗證、辨別確認出來。因為一位修達證果的全然正覺者,其言行
必然無任何污穢;
必然不會時而明淨,時而雜染的間雜情形;
必然是一向潔淨,而非暫時的潔淨;
必然無自滿傲慢之類的過失顯露,不論是出了名之前或之後;
必然是自然流露正行,而不是因為顧忌、害怕什麼才自制;
必然因內心全然斷除欲貪而展現離五欲,不論是與僧團共住或獨住;
必然不會鄙視嫌棄任何他所教導的學生,不論他修的好不好。
除了眼見、耳聞的觀察驗證之外,還要再進一步當面詢問,以確認以上諸點。
一位全然正覺的聖人,面對以上諸點的當面詢問,必然會一一予以肯定的回答,
因為這些都已經成為聖人的風範與特質,雖然聖人並不會特別地去展露它。
一位有心修道的修學者,應親近能這樣說法的老師:
一、對「法」能以由淺入深之方式教導弟子;
二、跟他學習的弟子會越來越受人尊敬;
三、能以善惡對比呈現的完整方式教導;
四、使弟子得以從明確的教導中,生起對正法的現證慧,達成證果,乃至於解脫。
任何人只要能根據以上所講的各點來觀察驗證,就能堅固地建立對聖人和正法的淨信,
不為其他人所動搖也。
|
本堂福德正神 登台
聖示:吾今日以『福』為題,供世人參研之!
福者乃是世之人所冀求,然因不明真理,故所求常違己所願,世人當知福乃是自己所培
,而非無中生有,福乃是依因果定律而有,故當問自己種下了善因,或是惡因,何況現今眾
生多惡善寡,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神人又何以賜福?是故眾生應勤修己德,莫造新殃,
如此終會有自得福果之時,勉行之!
|
本堂孚佑帝君 登台
聖示:吾今日以真修為題,供世人參研之。
俗有云: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此乃大多數之修行現況,其因乃是不明真理
,言多而行寡,並常注意他人之缺失,基於種種因素,以致於成就者如牛角般稀少,
其實修子應當有正確之認知,探究自身缺失,由粗而細漸次改過,並依四正勤精進,
以達內心之圓滿,希世人勉行之!
|
修持心性篇-為何悟道很重要(上)
常聽人言:參禪是上根利智的人才能參,其實是自貶了。佛性是人人本具,利根者悟性較高
,鈍根者需多方引導,從心性下功夫,怎可說根器淺的人不能參呢?虛雲大師云:「所謂正法
、末法,不是法末,是人莫。」
禪宗主張悟後起修,不管用何法門,只要修到能所兩忘見「道」了,就有「道」可修。
至此只破分別我執,法執則看悟之程度來決定。俱生我執要到第八地才破,俱生法執則
到破最後一念生相無明時才全破。因在阿賴耶識裡與生俱來的習氣種子還在,當境界現
前時,習氣還是會纏到境界上。雖然功夫可以做到在境界現前時不理會境界,但只用觀
照的力量是不夠的,身根空不了,一定要修禪定,修到四禪(捨念清境地)才能對身根
毫無感受。(待續)
|
『修道基本功』 聖筆 王生扶 |
張果老仙翁 降
二○一五年四月廿五日 歲次乙未年三月初七日
詩曰:曲徑幽幽綻野花 白雲深處是吾家 浮名褪去身心爽 世味何妨薄似紗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卅一章 融生活
生活不會影響修行,修行也不會影響生活;工作不會耽誤修行,修行也不會耽誤工作。
然而現今絕大多數的人卻把修行和日常生活分開,例如:現在是我修行的時間,現在是我打坐
的時間,現在是我誦經的時間,現在是我拜佛的時間,現在是我工作的時間,現在是我休息
的時間,現在是我運動的時間,現在是我吃飯的時間……,一個人若仍然停留在此種狀態,
則此人就還不算是真正有修行的人,更遑論要達到解脫的境界。
曾經有一位大學教授問師父:「世間的學問是做加法,越做越多;而修行是做減法,要不斷
的放下、放下。是不是很矛盾?」師父答言:「你誤解了修行真實義,修行所謂的放下是放下
執著、妄想、放下貪心、瞋心、攀緣心、主宰欲……,不是放棄世間的一切。」因此,真正的
修行不是只在深山中,也不是只在廟堂裡,而是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如此才能
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許多人整日打坐、念佛,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個性、
心態沒有任何改變,甚至還多了一分貢高我慢,如此決不是真正的修行。
就以掃地而言,有人面對一大片落葉,覺得掃地真是苦不堪言,今天掃完,明天又滿地落葉
,明天掃完,後天又落葉繽紛,沒完沒了。卻不知落葉歸落葉,掃地歸掃地,掃地時專注於掃地
,專注於掃帚的移動,就是一種「禪」的訓練,也就是「工作禪」的一種。如此,洗碗亦同,
洗碗時專注於洗碗的動作,不但碗洗得乾淨,又不會打破碗。開車亦同,開車時專注於開車的
每一個動作,清楚明白正在開車,如此不但不會發生車禍,更能享受開車的樂趣。
擴而充之,讀書亦同,工作亦同,走路亦同,運動亦同,吃飯、喝茶亦同,洗澡、大小便亦同
……。這樣自然就可以體悟莊子所言:道在螻蟻,道在稊稗,道在瓦甓,道在屎溺的真義。
修行不是上班,因為有上班就有下班,實際上修行是生活的一環,也只有融於生活,未來修行
才能真正獲益也。
|
張果老仙翁 降
二○一五年五月九日 歲次乙未年三月廿一日
詩曰:為善作福不怕多 發心量力莫蹉跎 涓滴轉向解脫道 他日神仙羨幾何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卅二章 轉解脫
為善作福乃是修行人的基本工作,但是單純的積累福德並無法解脫,因為生死長遠,
再多再深的福報也不夠用,因此要將點滴福報皆善用於有益生死的解脫上,才是正確之途。
吾舉一例為證,昔時,波斯匿王曾於王宮外,搭建一座講堂,懸掛繒幡繒蓋,莊飾得極為殊妙
,並與朝中大臣一起發心供養佛陀三個月。在一次飲食供養後,波斯匿王對佛陀說:「世尊!
我曾聽世尊言:布施畜生之食,能獲福百倍,布施犯戒人之食,能獲福千倍,布施持戒人之食
,能獲福萬倍,布施給斷欲仙人之食,能獲福億倍,而布施向須陀洹者難以計算,更何況是須
陀洹以上的聖者。我今日供養了世尊及眾比丘僧,因此,所獲得的福報與功德,應當是難以計
算的。今日,我已經算是功德圓滿了。」
佛陀聽了即對波斯匿王說:「大王!不可作如是言!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麼能說已經功德
圓滿了呢?為何說作福不嫌多呢?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
在久遠劫以前,有一位名叫『善明』的國王,太子名叫『燈光』。而燈光太子長得端正無比,
後來出家修道成佛,並且陸續度化了八十億眾成阿羅漢。
鄰國有一名叫『地主』的國王,在『燈光』太子成佛後,迎請他入宮親自供養,並且發願盡形
壽供養如來及八十億眾的阿羅漢。
地主大王未曾懈廢地供養了燈光如來七萬年。
燈光如來入滅後,地主大王又建了許多廟寺,持續供養其他阿羅漢,直到他們一一入滅,並且
也為這些阿羅漢的舍利建塔廟供養,這樣又過了七萬年,直到燈光如來所傳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別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時,我七萬年供養如來,七萬年供養舍利,
只想將此功德,都求在於生死當中去獲此福佑,而不求解脫。大王!你知道嗎?當時所作的福德,
到現在已經全部耗盡,毫釐不存了。為何如此呢?正是因為,生死輪迴長遠得難以計算。
所以,大王!不要說:今天我作福已經功德圓滿,你應當說:我現在身、口、意所作的眾行,
均為求解脫,不求在於生死中享受福業。這樣,便能在於長夜中安穩無量。」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這番教說,不由得毛骨悚然地恐懼起來。一時悲泣交集後,向佛陀頂禮,
承認自己的無知。說:「世尊!我真是太愚笨了,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我以五體投地之禮
,痛改前非。以後,我不會再那樣說了,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
世尊告訴他說:「善哉!善哉!大王!你能懺悔前非,改往修來!我現在納受你的悔過,
不可再那樣說了。」
由此實例即可知,作福是不嫌多的,但是不論福德多深多廣,都要將福德轉向解脫之路
,如此才是修道最終的目的也。
|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五年三月廿八日 歲次乙未年二月初九日
詩曰:晨曦穿霧映蓬窗 茅舍聽風懶理霜 彈指年華應把握 禪修入定養佛光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六章 世間禪
禪定分為世間禪定與出世間禪定,現今世間流行的禪,多屬於世間禪定。
所謂世間禪定,簡而言之就是「精神集中」的訓練,也可說是一種「專注禪定」,
此種禪定乃是訓練一個人的精神集中在固定一個所緣上(一心專注一個定點),
但是沒有運用到觀察身、受、心、法,觀察五蘊的妙諦。
不過雖然如此,世間禪定達到一個境界之後,依然可以讓修行者離欲,惡不善法,
保持清清醒醒有覺有觀,讓內心得到一般的平靜、輕安和喜樂,此種平靜、輕安和
喜樂是世間任何一種快樂都不能比擬的。
例如許多道場教導禪修,多是引導學員數息、觀心,引導學員將心安住在不執著中,
什麼都不要想,不要分別,心是明明清清的,是空的……,也就是無想無念的功夫。
此種無想無念之禪定,能暫時壓制粗大、浮躁的分別念頭,讓修行者沉迷其中,一旦
「入定」就會不想「出定」,但是此種禪定只是暫時的作用,無法根治相續中的貪心、
嗔心、痴心等煩惱,當「出定」之後,仍然會落入自我的情緒反應,被「我執」所引生
的煩惱束縛。故安住在世間禪中,即使達到四禪八定的境界,依然無法從三界中解脫。
不過有專注才會有定,假如沒有專注就沒有定,然而沒有起心動念或無想無念的禪定
,卻是枯木禪、石頭禪,無法解脫。世間禪定追求無想無念的定境,這種主宰欲也是
貪的一種,因此完成的定境就會依定境的愛染程度達到欲界定、色界定或無色界定。
如果是修一般動態或靜態專注的定,就不是修四念處內觀,培養正念正知的出世間
智慧禪定。因為修世間禪定,是偏向於修深定,這種禪定反而會妨礙內觀智慧的開啟
,如此要完成正定達到心解脫就難矣。
|
道濟禪師 降
二○一五年四月十八日 歲次乙未年二月三十日
詩曰:遠處音聲入小樓 蟲兒靜夜借歌喉 深宵獨自遣塵事 一盞清茗散蹙愁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七章 出世間禪
佛陀所教導之「出世間禪定」是具足戒、定、慧,依正念、正智、止觀並行而成的
「正定」,與一般傳統只是一心「專注」於一個定點的世間禪定不同。
《雜阿含四六四經》記載:尊者阿難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
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
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
,得諸解脫界。」
由經典所述即可知,修禪定的重點在於止、觀俱修,因為「修止」可以得「定」,但「修觀」
才能得「慧」,故要得到諸解脫界的關鍵是在於「內觀」禪修。內觀禪修就是清楚、覺醒地,
觀照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或是感受、想像等意念的生起和消滅。也就是要時時保持覺醒,
清楚地觀照身心變化的過程,才能獲得透視身心實相的智慧。
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但可培養出穩定的往內觀察能力,體驗五蘊生滅是無常的,
更進而能超越身心的範疇,自證涅槃實相,在六根對六塵的生活當中,內心不會被外境所轉
,因此面對人生的起伏時,更能豁然自在。
修行必是以五蘊為主,離開五蘊就不是內觀,故雜阿含經所云「出世間禪定」之初禪是觀察五蘊
,二禪也是觀察五蘊,三禪也是觀察五蘊。出世間禪定與世間禪定的差別,在於出世間禪定有和
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因為出世間禪定有思惟苦,思惟苦集,所以會厭離苦,修滅苦之道
進而能達到離欲,滅盡,解脫。但是世間禪定乃在於實踐人天善道,雖然可以享受三界和世間福報
,但最終仍然受到輪迴之束縛也。
|
『大道釋疑』 叩稟「常能遣慾心自靜」之有關常識供參(七九)
|
林生問:道修者何以一定要把此心修契『清靜』之境地?不清靜則難去欲以淨靈否?
帝君答:修行要有能「即時」覺察問題(貪嗔癡)的功夫,才能把握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而即時覺察,
需要有敏銳的覺察力,敏銳的覺察力來自於專注。專注,就是注意力的集中,就是此心達『清靜』境地之
「定」。而定與慧,是修行成功的兩大支柱,有了「定」才能去欲淨靈生「慧」,故可如此言之。
林生問:有者習氣重、執性強,總固執己見而我行我素,何能化其執念?
帝君答:如實的觀察無我、無我所,就可以破我執、我見、我所。而要觀察無我、無我所,
乃是從五蘊(色受想行識)觀察起的,例如以觀察受蘊(情緒)而言,就可知道受蘊(情緒)會生會滅
,當觀到最後的時候,會發現受蘊(情緒)根本沒有實體,它背後只有其因緣生滅的東西,
如此深深地觀察五蘊(色受想行識),才有辦法打破我執、我見,化去執念。
林生問:『自心不靜,難尋靜乎』?
帝君答:覺察能力是除愁憂、斷煩惱、證涅槃的過程方法,若自心不靜,則難以生出覺察能力
,沒有覺察能力,又如何得靜乎?
林生問:若總易讓心起了、心動了,哪『唸經、坐禪』亦無用否?
帝君答:修行乃是漸進的功夫,無法一蹴可幾,而一位尚未達到聖人境界的修行者,會心起
、心動,乃是自然的現象,不能因此而氣餒。許多人雖自詡平日有唸經、坐禪,但若與沒有
唸經、坐禪的時間相比,比例就顯得很微小,如此大部分時間都在顛倒妄想中,要能有所大
成就,不啻是緣木求魚,因此要學習如何在每分每秒中,皆處在禪修的狀態裡,如此方有解脫之日。
林生問:曷以『不能以念止念』?
帝君答:因此乃有為法,只徒使念念充斥腦海中,而無有休止之日,故應以「觀」止念,
如此方能追根究柢,了悟問題之所在,從根本解決問題。
林生問:欲習『心靜』,唯有常自我要求在『克己止欲』去力下工夫乎?
帝君答:然也,人性中,有著強大自我感受的愛染,這會是引發向下沈淪之惡行的;人性中,
又有著能反省檢討,自我改正的思惟能力,這是能引發向上昇華之善行的,而『克己止欲』
正是減少自我感的愛染發展,就是欲習心靜、向善、向上,向於解脫的修行了。
林生問:然要做到『遣欲、止欲』之困難在何?
帝君答:除了出家修行者以外,以目前一般在家修行者而言,「環境」是一個最主要的因素,
因為身處五光十色的社會,有事業、家庭、子女、人際……等的不斷干擾,故要做到『遣欲
、止欲』,實乃困難重重,然而若能夠時時清心寡慾,常保韜光養晦,仍然會有進步的。
林生問:要習『神清』,得須常藉沉澱至使心不動,則『神自清澄』乎?
帝君答:當然,此乃互為因果關係的。
林生問:然要做到『澄心』之困難在何?
帝君答:因為世間人的欲望是很少能滿足的,即使珍寶如雨般的下,欲望仍然無法滿足,
故要學習調伏欲貪,從色、受、想、行、識五蘊處來調伏欲貪。如此,不但能夠當生得安樂
,死後也能生在人天善處。
林生問:但凡靜不下此心者,也就難以『開悟』?難有『智慧』乎?
帝君答:然也,沒有靜就沒有定,沒有定就生不出智慧,故也。
林生問:經云『真常之道,悟者之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然欲悟入『清靜』大不易乎?
帝君答:其實成就解脫並沒有時間表,什麼時候具足了梵行,就什麼時候悟入『清靜』。
林生問:如何煉就『湛然常寂』之心境?此句已幾臻無心之心境乎?
帝君答:樂於寂靜,乃是修行者的一大特色,而這種境界與禪定的修習,或是平日對自己心念
覺察與反省的鍛鍊有關。
林生問:我們要從修行中先『探尋自心、了解自心』,只有自己才能讓自己的心『清靜』下來乎?
帝君答:當然,修行要從觀察五蘊著手,五蘊中「色、受、想、行、識」的「色」就是身,
「受、想、行、識」就是心,故修行也是從觀察、探尋、了解自己的身、心著手,才能徹底
止息煩惱,獲得清靜的身心。 |
『佛教思想辭典』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乃梵語anuttarasamyaksambodhi之音譯,自古以來,出現多種之譯語,諸如,「無上正等覺」
、「無上等正覺」、「無上正徧知」、「無上正徧道」等,而玄奘以後,依順古不翻之原則,
而取其音譯為「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等。即佛之悟已達一切究竟圓滿之境界之謂。
亦即佛之殊勝無上智慧之名,簡言之,即悟之智慧,亦即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
如再以逐字分解而譯之,「阿」譯為「無」,「耨多羅」譯為「上」,「三」譯為「正」,
「藐」譯為「等」,「菩提」譯為「正覺」,合攏來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於自證
,則智慧圓滿無上,於利他則功德圓滿無上之義;「正等」即正者不偏,等是平等,亦即自覺之後
,毫不自私而力行利他之謂。「正覺」即正者不邪,覺者不迷,亦即正確的覺悟,正智之謂也。
總之,無論現在、過去、未來的三世諸佛,在因地中莫不依般若勝妙門修行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圓滿佛果。
|
『太上感應篇』 |
說明「眾邪遠之」:一切福祿,皆由上天正神掌管,善人既有福祿隨身,而眾邪自不敢近。
眾邪者,一切邪魔也。諺云:一正壓百邪,況善人乎!經云:悟則歸正,迷則入邪,迷悟之分
,只在念之動與不動耳。總之,邪正是不兩立的,正所在的地方,自然邪就不能容了。譬如太陽
一出來,則冰雪自然就會融化。李吉甫說:「神明喜歡正直,一個人若是能夠守住正直,就會得
到神明的保佑;而妖魔鬼怪是不能夠勝過一個有德行的人;但是如果失去了德行,則妖魔鬼怪就
會興盛了啊!」這也是自然的道理。
《故事》明朝的時候,有位名叫景清的讀書人,他參加會試經過淳化縣的時候,就借宿在當地的一
個家庭中;而這家主人的女兒被妖魔鬼怪附了身,景清當晚借宿在他家中;說也奇怪,那天晚上妖
怪竟然沒來。景清離開之後,妖怪則又來了。這個女孩就問妖怪說:「為甚麼你昨晚沒來呢?」
妖怪說:「我是因為迴避景秀才,所以才沒來啊!」女兒就把這事告訴了父親,父親立刻就去追
趕景清;景清就寫了「景清在此」四個字,叫她父親貼在門口,妖怪從此以後就不敢再來了。
景清為人十分的正直忠烈,到今天還為人們所景仰。
|
『醒世歌 』 作者:馮振隆 |
三、生命之別名
(一)生命別名兮互助焉 羅斯欽倡兮此箴言
勸人尋求兮社會觀 人己幸福兮互牽連
註 羅斯欽Ruskin
(二)愛默生作兮詮釋謂 有人斯而兮有職業
不是農人兮人務農 不是商人兮人商為
註 愛默生Emerson
(三)緣起緣定兮相遇識 緣聚緣散兮任時至
恩愛怨恨兮繫一念 助人自助兮成全己
(四)聖人之治兮在無為 凡庶開創兮成有為
利己利人兮兼立德 個中自活兮失無為
(五)人有善念兮天必從 發心修持兮佛感動
若能己利兮造公利 樂善真心兮道可證
(六)仁愛施眾兮己無失 天申以福兮得倍數
忠孝節義兮應發揚 挽救頹風兮共濟時
(七)君子之本兮愫位行 誠心正意兮忠本性
功名利祿兮如雲煙 忘我利他兮出紅塵
(八)人生自古兮誰無死 好景幸福兮終結束
紅顏老去兮英雄白 珍惜生命兮爭永恆
此揭示生命為互助之真義。人不能獨立存活於世。唯賴自助他助,此人間方克繁榮昌盛,
永享太平。
所謂生命實乃因緣聚合而成。孔子曰:「不知生,焉知死。」世人總覺何所從來,何所從去,
皆茫茫然耳。然則所謂:「君子之本愫位行。」在人生有生之年,畢竟七情皆備,人人若能秉持
一己之忠,篤行踐履,依各自之角色及不同之使命,演出高明,則如此以忠作為人處世待人之圭臬
以行而了其俗緣,即不虛此生矣。
|
『張公藝百忍集』 |
孝親行善 孝行大彰
有一天,公藝外出回到家中,看到母親面帶憂愁,急忙跪下叩問慈母:
「為了何事面帶憂愁呢?」
母親責備說:「我以前費盡心力,辛苦湊合銀錢,你現在卻浪費去行善事,
如此恐怕會造成以後的貧窮。」
公藝隨即叩頭告訴說:「母親教導兒子要愛惜金錢,我蒙受母親的善教;母親教導兒子必定要行善事
,是為兒子學習的好方法。孩兒怎不知道母親積錢的辛苦呢?孩兒現在將用心賺來的錢行善,
唯恐母親年老用不完,將錢用來行善事,實在是希望增長母親的壽命,孩兒如因此而遭致貧窮,
絕對不會怨悔,希望母親寬心,不要為兒子操心。上天怎不會保佑善人的兒子,反而讓他遭受窮困呢?」
母親知道公藝是真心行善,經常督責公藝,是在試驗他行善是否真誠。公藝時常流著眼淚勸諫母親說:
「孩兒縱然餓死也不改變行善的心願。」
之後,他的母親賢名遠播,公藝的孝行也大彰了。
這是張公藝「孝親行善,孝行大彰」,為第三十七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罔極親恩重,尤宜報在先;
惟公行善事,兩大感週全。
|
『心懷謙卑』 作者:丁乾 |
一個人如果愩高我慢,他就察覺不到自己的缺失,不願繼續學習,原地踏步走,當然停滯不前愈感膚淺了。
一個人若能時刻保持謙虛的態度,才有進步的動能。
低調謙卑,顯示的是一種涵養修為的境界、一種禮讓的風度、一種擴大的胸襟、一種寵辱不驚的情懷。
虛懷若谷的人,總能以平常心面對喧囂的世界。同樣的,在為人處世上也不會表現出驕縱、狂妄,
而是讓自己的舉止言行融於常人,始終把自己視為社會上尋常的一員。這不僅是一種做人的標準,
也是蘊含藝術的柔美。
漢武帝時,有位俠士名叫郭解,在洛陽一帶極負盛名。有一次,洛陽陳同與謝鎮結怨而心煩,
多次請託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出來調解,對方就是嚴詞拒絕。後來他找到郭解,央求他出面化解這段恩怨。
郭解應允居中協調之後,親自登門拜訪謝鎮,盡其所能以理說服,好不容易使謝鎮同意和解。
可是他並沒有就此打住,等到一切協商圓滿後,郭解對謝鎮說:「這件事,聽聞過去有許多當地富
有名望的人士調解過,只是未能得到雙方認可而無法達成協議。這次我很幸運,你也給足面子,
讓我能順利協商化解此事。我在感謝之餘,也感到憂心,畢竟我是外鄉人,在本地仕紳出面不能解決
問題的情況下,由我這個外地人來完成和解,難免會使本地名望人士感到難堪。」
接著,他進一步說:「這件事為求圓滿,有利於類此事件的後續化解,請你再幫忙,從表面上要做到
讓人以為我出面仍無法全盤解決。等我明天離開此地,本地仕紳還會上門,你要做足面子給他們,
感謝他們調解此事順利解決了。拜託!」
郭解以謙卑之心,將自己的姿態放低,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心甘情願地將和解的成果奉送給其他有
名望的人,其氣度宏偉、胸襟開闊,實在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當我們事業有成或在某個領域得到特殊成就時,一定不能得意忘形,甚至盛氣凌人,應該保持
一種平和的心境。愈加謙遜,愈能受到他人尊重。因為,常有一些初入社會年青朋友,憑著機運,
在某一行業嶄露頭角,財利豐厚時,人品就走了樣。目中無人、高傲驕縱,以為金錢而贏得一切。
殊不知,友情、聲譽、格調卻已悄悄流失了,留下的僅剩一身市儈氣息。
因此,要讓我們的心更加開闊,就需時時清理自己的內心,不讓自大傲慢充塞我們的心靈,
勿使浮躁不安擾亂我們清淨的本心。謙卑處世,就是以一顆從容豁達的心順應外在環境的變遷
,卻沉浸在如如不動的境界裡。共勉之! |
『我的因果故事』 |
一九九七年前後,我母親請了觀世音菩薩瓷像到家裡供養。從此,我開始跟母親一起念佛、
念《大悲咒》。此後,無論學業和事業多麼繁忙,我始終將佛號當作自己的命根子,一有時間就念佛,
不知不覺地增長了智慧和福報。
一、一袋銀錢三世緣
生死輪迴的片斷隨著我的修習而漸漸展開,那是一幅並不美麗的畫卷,由於累世悭貪盜竊的惡業,
我的每個前世幾乎都是貧窮的!
這次先說我最近的前生。
二○○四年,我在一次念經打坐中,眼前自然浮現出我的前生以及與親屬結緣的原因。
我前世的某一輩子,是一個家徒四壁的年輕樵夫,以打柴為生,供養老母。後來母親重病,
但我無錢給母親治病,整天憂心忡忡。 有一天,我挑著木桶去河裡打水。望著水裡的倒影,想著母親的病痛,自恨身為堂堂男子漢卻
一點沒用,無法醫治慈母之病,心裡很難過,絕望的淚水簌簌掉落在清澈的河水裡,竟不知是淚流
成河,還是河流成淚。
河裡都有河神,此河神府邸有水族哨兵,每天看我來河邊打水。這一次,水族哨兵發現我的淚珠和著
我的心願,敲擊在河面上,傳到河水的深處。可見,我們的願力和心力是多麼強大而又不可思議啊!
水族哨兵感知到我的苦衷和心願後,就開始萌發善念:「希望我能夠有一筆錢,來幫助這個可憐而孝順
的小伙子!可惜我現在也沒錢啊!」水族哨兵也開始憂慮起來。
不久,河神的朋友黃衣仙姑來到水府拜訪河神。黃衣仙姑在她的神廟裡面受人香火,為人消災解難。
那時正好有個潑辣的農村婦女在黃衣仙姑廟許願,先供養給她銀錢,放在一個由棗紅色粗布做成的錢袋子
裡面。仙姑收了銀錢,去看望河神,進門的時候,隨手賞賜給了水族哨兵。水族哨兵喜出望外,對仙姑感
激不迭,然後將銀錢救濟給年輕樵夫─前世的我。
這一天,我又去河邊打水,突然發現,河邊上赫然放著一個棗紅色粗布錢袋子。我衝過去,一把攫在手裡。
人窮志短啊,可我太需要錢啦!
那就幫幫我吧!於是我就默默發誓:我暫且借用一下這筆錢給我母親治好病,來世我一定像對待我母親一
樣去報答這個錢袋子的主人!
願力不可思議,真是心想事成啊!若干世的輪迴後,水族門兵果然做了我今生的母親,黃衣仙姑成了我的
小姨,而那個對黃衣仙姑許願供養的潑辣農婦,今世成為我小姨的族親。兩家因為宅基地糾紛,屢屢牽連我
小姨,使她深陷其中;而我母親,由於前世對黃衣仙姑的感恩,總想找機會報答她,所以現在我母親為了我
小姨的事情甘願奔波操勞,不辭疲倦。
而我自己做為黃衣仙姑的受益者,今生為小姨的事也是義不容辭,代寫民事訴狀,代辦公證,打抱不平,
代為念佛迴向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今生的母親,她的前世都不是女人,一直是行軍打仗的將官或士兵,與部隊有緣。
之所以輪迴成女人,而且身體不好,也是因果報應─她在前世某一世中作過駐守邊疆的青年將官,年輕人精力
旺盛,無處發洩,就拿弓箭射擊草原上的小動物為樂。他還愛慕虛榮,所穿的盔甲必定要擦得锃亮,猩紅色的
大氅必須要穿嶄新的。
由於上述河邊的因緣,以及虛榮心和獵殺動物的果報,青年將官在今生作了我的母親,受到多病的果報,
身體不好,屢屢鬧病。奇怪的是,犯病時非要人用腳踩她的腿、背,或者捶打她的後背、肩頭。她頭疼起來
,非要人用拳頭或者自己拿細銅管狠狠敲擊自己的頭,那樣才會舒服些!
唉!殺生者得疾病和短命的果報,因果報應一絲不差啊!但由於我母親某前世為士兵時,對一座白玉觀世音
菩薩像生極大的歡喜心,所以今生她首先請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瓷像,並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真是萬幸!
二、幾世為僧愧無成
前生某一世中,我是一個僧人。寺院外的大樹上有只老鳥,羽毛凋零,孤苦無依。我很可憐它,喂養它。
風雨交加的日子,我就把它置於我的庇護之下,它拉在我身上糞便,我也不嫌污穢。
今生,鳥兒成為了我的姑姑。她十七歲即開始照看我和姐姐。我三歲起,姑姑就看護我。我調皮得尿床
(不好意思),但她也從不嫌棄和打罵我!我幼年多病,姑姑比我父母還著急。看到我病痛,她自己常常痛哭。
姑姑就是我童年的保護神。與其說是姑姑,不如說是個小媽媽!
,生死輪迴真實不虛。真可謂:一旦無常至,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生生死死的輪迴,
既可怕又可悲,真是看破輪迴驚破膽,參透人情傷透心啊!
|
『檸檬水』 |
一、將檸檬切片放入密閉的容器中,放入蜂蜜,加入涼水使得淹沒檸檬片,蓋好容器,放入冰箱。
隔天拿出兩片泡水即可~這樣可以把檸檬中豐富的VC激發出來~~一個檸檬能喝一個星期左右。
常喝能減少黑斑、雀斑發生的機率,讓肌膚美白水噹當哦!
二、熱的檸檬水救你一輩子! 檸檬水抗癌比化療強一萬倍!檸檬∼只殺癌細胞,切二~三薄片檸檬放在杯子
╱容器裡,並加入熱水,它會變成「鹼性水」,每天飲用,對誰都有好處,熱檸檬水能釋放一種苦澀
抗癌物質,這是在醫藥領域有效治療癌症的最新進展。
三、檸檬是一個用來殺死癌細胞的神奇產品,它比化療強一萬倍。它的口感是愉快的,而且它並不產生
像化療一樣的毒副作用。它對囊腫及腫瘤產生影響。這種植物被證明能夠補救所有類型的症,比世界上
通常應用在化療方面的化療藥物阿黴素產品好一萬倍,它減慢癌細胞的生長。但更令人吃驚的是:
用檸檬提取物這種類型的治療,只會破壞惡性腫瘤細胞,它不影響健康的細胞。
四、檸檬水=血液循環+鈣,有空就自己弄點檸檬水來喝喝,一顆檸檬要加一千西西或二千西西的水,
依個人喜好的酸度,自己調配!能不加糖就不要加糖,養生又美容!
檸檬汁的好處:檸檬具有高度鹼性,被認為是很好的治療所有疾病的藥,止咳、化痰、生津健脾,
且對於人體的血液循環以及鈣質的吸引有相當大的幫助,其豐富的維他命C,不但能夠預防癌症、
降低膽固醇、食物中毒,消除疲勞,增加免疫力,延緩老化,保持肌膚彈性,並且克服糖尿病、
高血壓、貧血、感冒、骨質疏鬆症。
五、檸檬汁內的檸檬酸和檸檬多酚,均能有效預防深靜脈栓塞,調整血液循環,減低血凝塊的機會
。血壓太高時,它可以調節血壓,它能抗抑鬱、抗應激和神經功能障礙。
六、檸檬具有抗氧化功效的水溶性維他命C類的食物,因此一天一杯檸檬汁有助於保持記憶力,
且對身體無任何副作用,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的健康食品。
七、改善骨質疏鬆: 檸檬中的檸檬酸能使鈣易深化並能螯合鈣,可大大提高人體對鈣的吸收率,
增加人體骨密度,進而預防骨質疏鬆症。缺乏鈣質是導致骨質疏鬆症原因之一,而預防骨質疏鬆症
第一步是先從改善飲食生活開始,就是常吃含維他命C豐富的檸檬、柚橘類水果。基於檸檬對人體
的血液循環以及鈣質的吸引,非常有幫助。此外檸檬汁中的檸檬酸還有抗腸炎菌、沙門氏菌、
腸道出血性大腸菌等食物中毒菌效果,能減少人體內疲勞物質乳酸產生。
八、達到美容減重效果: 檸檬可說是女性的水果,因它能安胎,故稱「宜母子」。它又能美顏、
減重,因其檸檬酸能去斑、防止色素沉著,內服外塗均有效果。檸檬本身就是美容妙品,
可以促進胃裡蛋白分解砪的分泌,增加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建議多喝檸檬水。
九、這一點最重要,喝完檸檬要漱口,再過一陣子最好刷牙,以免檸檬侵蝕牙齒,最好用吸管吸食喔!
否則牙齒會敗光,絕對要留意。
|
『此生不斷,來世複增』 |
二○○六年初發生的事情,來解釋“此生不斷,來世複增”
有一位居士黎某,其夫姓肖,有子肖笑,年十三歲。肖笑自來到人間,眼睛視力極差,僅為零點一
,讀書戴特殊眼鏡仍要幾乎貼在書上才看得見字,而且雙眼球亂動不止。醫院診斷為先天性虹膜全缺損,
但眼球震顫原因不明。肖笑雖視力差,若被人欺,卻勇敢自尊,打起架來,出拳迅速,常打在同學的
面門上,每每傷及他人眼睛,父母經常為此被老師叫到學校。
還有更讓黎某煩惱的是,肖笑自懂事起就跟父親不睦,父親也不喜歡他,兩人哪怕躺在一張床上睡覺也
會吵鬧不止。兒子如在外打架惹禍,回家必然會被父親教訓兩下。每當此時,肖笑便會惡狠狠地說
:「等我長大了,再找你算帳!」
黎居士賢慧善良,雖敬夫愛子,卻在中間無能為力,天天煩惱不盡。有一天她看到了《現代因果實錄》這本書,
經過執著的尋找,最終在電話中向我求助,講了上述之苦惱。
我說:「孩子出手即打對方的臉,這是他爸爸教他的,而且你先生和孩子特別愛看武打的影視光碟。」
她驚訝地連聲說:「對對對!」
於是他們全家乘火車來跟我見面,我給他們講了下邊的故事:
明代,有一對習武夫婦,身邊無子,收一愛徒為義子,視若己出。師父教其絕技鷹爪功,專取敵人的雙目
。後徒兒效命于類似「錦衣衛」的組織,專門替主子暗殺不同政見者,使許多人失去雙眼,生不如死。
故招來武林共憤,設計將其抓獲。重刑逼問其師姓名,可饒其不死。後該徒兒終在酷刑下說出了師父的姓名
,被廢了武功重傷雙目,總算留住了性命。
師父師母依仗武功高強,逃脫追殺,隱居山林。師父已知是徒兒供出了自己,憤恨不已,師母雖勸卻不能平
。他們的徒兒傷勢雖愈,但雙眼視力極弱,幾經努力尋到師父師母,卻被嗔恨難平的師父以毒藥害死。
徒兒死後在地獄受無量苦,從地獄出來作眼鏡蛇,報盡得生人間。他視力極差,是在受餘報。師父師母幾
經輪迴也來人間。因業力牽引,孽緣相聚,過去的徒兒成了今生的兒子。然宿怨難平,才有了現在的情景。
打架往人臉上打,傷人的眼睛,全是前世惡習的延伸。若今生不能懺悔化解怨恨,來生父子會在畜生道相遇,
互相啖食,再想還人身,萬劫難複。
肖笑聽後深信不疑。問我該如何滅罪。我說:「現在你是做兒子的,與父親對打對罵,還發願長大報復。
不聽母勸,已造背逆父母罪,如不知罪懺悔,今世一生受苦無盡,將來死後即入無間地獄。」肖笑說:
「我已知道錯了,應該怎麼樣懺悔?」我指著他爸爸對他說:「生你養你的父親就在你面前,你自己說,
以怎樣的方式向你爸爸認錯並請求他原諒才能表示真誠?」肖笑說:「跪下說。」我說:「那你還等什麼?」
這孩子真乖,立即雙膝跪在父親面前說:「爸爸我以前不懂道理,跟你打架,讓你生氣,我錯了。
請你原諒我,打今兒起,我一定做個聽話的好孩子。」
在場的人都被這孩子的真誠感動了,報以掌聲鼓勵。可是這位做爸爸的,卻在那裡扭捏不自在,
也不言語。很明顯,他怨氣未消。
見此情景我對肖笑和大家說:「肖笑能當眾懺悔,無罪不滅。今後只要真誠改過,不再記恨父親,
與父親的『債務』就一筆勾銷了,而且還應在家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好好學習不再跟同學打架,
若被別人打罵,只遮擋不還手,這是在了你過去生的業。今後每天利用或早或晚的時間,佛前供一杯水
,跪念《大悲咒》七至二十一遍,臨睡前用大悲水擦洗雙眼,雙眼視力慢慢也會變好。
當然吃素念咒才能得到《大悲咒》無障礙的加持。今後每天誦七至二十一遍《大悲咒》,你會越來越聰明
,將來賺錢了,要常放生,以後身體健康無大病,還能長壽。你只要好好修行,等今生罪業一了,
將來必能往生極樂世界。我說的你信嗎?」肖笑說:「信。」此時的肖笑,仍然跪在爸爸面前。
我又對他爸爸說:「我剛才已對你講了前世因緣。武功是你教給徒弟的,他才造下了那麼多的罪業,
他供出你,是被刑所逼。你不但不知懺悔,反而將徒弟毒死,此仇此恨,若換作你,你會不會心有怨恨?
今生是你太太的佛緣和誠心,在佛力的加持下,你才能有此機會明瞭宿世的恩怨。而你不但不知感謝佛恩
、妻恩,反而對跪在你面前誠心懺悔的孩子無動於衷。現在兒子的罪業已消,你若不知懺悔自己,
我可要讓你的兒子站起來了。今後當你業報現前時,可不要後悔。」
此時,這位爸爸可能是聽明白了,儘管不是太情願,還是說了一句「我也有不對的地方」,
伸手把兒子拉了起來。見此情形,眾人報以讚歎的掌聲。
第二天,黎居士打來電話高興地說:「一上火車,兒子就和爸爸坐在了一張椅子上。」前世的故事及今生
的習慣,成了他們一家三口說笑開心的話題,我由衷地為他們高興。最近有居士告訴我,肖笑已考上了中學
,學習成績名列全校第二,也不跟同學打架了,父子關係已變得很好。我聽後深感欣慰,感恩佛法,
救度無量的信眾離苦得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