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4年月號

 

第220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心性篇

修道基本功/奉旨著作

因緣與果報/奉旨著作

禪修的重要/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基金

點燈祈福

太上感應篇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熱愛生命/丁乾

 

 

媽媽在九華山遇到觀音

 

三塊大洋

 

 

 

 

 

 

 

 

 

 

 

 

 

 

 

 

 

 

 

 

造殺業的悲慘現報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登台

 

                                            二○一五年二月十二日

                                    歲次甲午年十二月廿四日

 

詩曰:方將勵志滿胸填。倏爾匆匆又舊年。

 

             峻嶺青山不見老。諸生精進莫休眠。

 

聖示:時光如電,一年又盡,今日適逢本堂眾恩師回天述職之日,諸賢生與善信大德能抱持虔誠之心,

 

前來恭送本堂眾恩師,吾心感也。回顧甲午年一年來,本堂在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之護持下,

 

堂務、建廟井然有序地相容並進,諸賢生功積果累,收穫盈倉也。

 

又示:年初吾曉諭堂內諸賢生定靜之心大都不足,故平日應訂出靜坐功課,但有真正聽入耳並實修者不

 

多,諸賢生應知時間不會等人,因此切莫放逸懈怠,未來才能自主也。

 

又示:本堂新建殿宇,雖然沒有重簷飛翹的華麗,但也氣勢飛宏,外貌壯觀,陳理事長炎輝、王總幹事耀賢

 

、林堂主哲三可謂披肝瀝膽,不恤勞瘁,讓第一期建設能夠排除各種困難,而順風駛船,依計畫進行,功果不貲也。

 

又示:凡今日有到堂恭送眾恩師回天述職者,特賜功三十以勉之,又今日有參與廟堂清屯工作和廚房炊事者

 

,再賜功二十以酬獎其勞。

 

又示:吾先為乙未年太歲楊仙星君開光可也。

 

又示:堂上諸恩師雖離情依依,但雲車已待發,故吾在此先預祝諸賢生新春愉快,乙未年再相逢了。

 

可,吾及眾恩師回天述職矣!吾退。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 

 

                                                二○一五年二月廿八日

                                        歲次乙未年一月初十日

 

詩曰:乙未東風養慧根。暖陽照水稻香村。

           

             飄零落葉泥中化,更護花繁爛漫春。

 

聖示:舊歲杳然而終,嶄新的一年又衣袂飄揚降臨,而本堂眾恩師也從南天帶著滿滿的稱譽回鑾。

 

因為甲午年本堂在弘揚聖業上,迭受褒揚;在殿宇建設上,亦時受嘉勉,讓本堂神人同享榮勳。

 

盼乙未年諸賢生與眾善信大德,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如此不但可提升道果,在俗塵的生活與工作

 

上,也能化殃解劫,順利增福也。

 

又示: 今日來堂迎迓本堂眾恩師回鑾之賢生與善信大德甚多,吾欣喜眾人向道之心虔敬,

 

故每人特賜功三十以勉之。

 

又示:去歲諸賢生之功過簿上,有著神速的增幅,尤其是在建廟工程上出錢出力者,功果與日俱

 

增更是明顯,因為建廟機緣難逢,而且建廟衍生之功,就如同一盞燭光,能夠點亮百千萬盞蠟燭

 

,將黑暗的空間,照耀得如同白晝,令人不會迷失,故可功果如駿馬絕塵般躍昇。

 

又示:生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無法由自己主宰和掌握,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想要這樣或想不要那樣

 

,故要及時下功夫修行,以完成生命最高的成就。

 

又示:太歲乙未年,五穀雖然和穗,但經濟上卻仍不太樂觀,故凡事要能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才是有智慧之生活也。

 又示:本堂即將搬遷新址,為使聖務持續普化,特派任劉副堂主明文為內監鸞,於鸞期時負責內堂工

作調度與監察;另派任鄭副堂主金發為外監鸞,於鸞期時負責外堂工作調度與招待;另派任於生忠雄為

茶菓生,於鸞期時負責茶菓事宜。

 又示:新的一年,吾敕化靈水,以助諸賢生淨靈健身、靈光煥彩可也。

 可,有請道濟禪師著書,吾退。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中華民國103年11月22日

                                      甲午年十月初一日

 

聖示:吾今日以行善不為人知為題,供世人參研之!

  善良者,人之本性,只因後天薰染而有差異,為善者,神清氣爽,蓋因行善後於無形中會有所反饋,

 

使人氣場較佳,而默默行善耕耘不隨口炫耀者,其反饋更鉅,因上天公正無私,故於無形處增添較多,

 

此兩者之差異,端看世人如何用智慧看待之!

 

可,吾退!

修學的法要和觀念

 

  可簡略分為初學者和已在修行中者之觀念:初學者-了解為何要學佛及意義目的。

 

  不可眾云亦云盲從,該依本身因緣條件找尋適合相應之法門修行,要以證到法義實相為要。

 

修行中者-(一)行證解要之最,如初修不能真直入無為法,最後亦要由有為法導入無為法;才是究竟。

 

(二)沒能放下分別、執著,就是『所知障』及『煩惱障』未破。

 

(三)真正的大愛是菩提心發,而非發菩提心。

 

(四)盡人事,不求回報;善待眾緣,悟無所得;一念不生,無憂、悲、苦、惱。

 

  『修道基本功』     

                                                      筆 王生扶

張果老仙翁 

                                        二○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歲次甲午年十月廿九日

 

詩曰:根塵相觸人人知。妙妙玄玄必有失。

 

            覺醒修行實地踏。自依依法免愚痴。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二十五章  不玄虛

 

修行的目的在於解決自己的身心煩惱與痛苦,而三教聖人所教導離苦之法,皆以真心實用為貴,

 

而不以玄虛作事。《中阿含經》尊者鬘童子問佛:「世間是常、無常?世間有邊、無邊?如來

 

死後有還是無?……」這些問題,佛陀總是不予回答,而稱為「無記」,因為修行是要解決煩

 

惱,脫離生死輪迴,趣向涅槃。而十四無記與煩惱的止息無關,也無法幫助修行者擺脫貪、

 

瞋、癡的桎梏,與其浪費生命在這些閒談上,不如精進學習能止息煩惱苦迫的正法。

 

《論語•先進篇》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曰:

 

「敢問死。」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由此可知孔子對死後問題的態度。若非因緣特殊

 

,佛陀平日亦不喜談論死後之事,因為談論死後的話題,對苦的止息沒有什麼幫助。死後之事

 

對修行者而言並不重要,因為未來是建立在現今的行為上,現今若沒有煩惱,死後就不會有煩惱

 

;現在憂悲惱苦一籮筐,死後要得到清淨沒有煩惱乃是不可能之事。

 

《雜阿含三一九經》記載:「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佛言:

 

你所謂的一切法,云何名一切?佛告訴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

 

、身觸、意法,是名一切。假使還有人說:『此非一切,沙門瞿曇(佛陀出家前的俗名)所說的一

 

切是不足的,我今捨棄瞿曇的說法,另外建立不同的一切』的話。他也許只有空談,問他云何名

 

一切?他也是不知,只會徒然讓人增加疑惑而已。」故釋迦牟尼迦所說的「一切法」並不是沒有

 

際限的萬事萬物,或是玄玄妙妙一般人無法經驗到的事物,而是指只有能被世人的眼、耳、鼻、

 

舌、身、意六種感官,經驗、體會、認知到的事物,才是「法」的範圍。

 

離開了解決六根對六塵煩惱的論談,就是《箭喻經》中所指的「不可說者,則不說」。浪費精力

 

於探索這些玄虛,虛度年華,其結果,就會正如佛陀所說的:「彼愚癡人竟不得知,於其中間,

 

而命終也。」之可憐也。

 

張果老仙翁 

                                        二○一五年一月初十日

 

                                        歲次甲午年十一月廿日

 

詩曰:人間萬物豈恆常。往事回頭感慨長。

     

             不住將來及過去。心閒笑看碧雲忙。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二十六章  重當下

 

許多人一旦踏入修行之門,就喜歡探究過去、未來之事,而忽略了修行重於當下。

 

例如渴望得知前生之事:我過去世是在天界還是在人界?我過去世是善人還是惡人,

 

我過去世是富有還是貧窮?我過去世是樂善好施還是一毛不拔?我過去世是平步青雲還

 

是窮途潦倒?我過去世是男人還是女人?我過去世作何等業生活?我到底轉生了幾次?

 

我是不是帶天命而來?……。

 

也會渴望得知未來之事:我能活得長壽嗎?我死後會往哪裡去呢?我未來世能解脫嗎?

 

我未來世能轉生天界嗎?我未來世能轉生富貴之家嗎?我未來世能繼續修行嗎?我未來

 

世能平安嗎?……甚至關心眾生從什麼地方來呢?死後又會往那裡去呢?

 

如果是一位多聞修行的聖弟子,經過薰習,自然知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

 

此滅故彼滅」的真理,也就是說,他知道討論前生之事對滅苦無益,而一個人死後的一切現象,

 

也都是由現在活在人間的種種行為所招感,故不用想未來,因為未來也不是透過幻想就可以得到或達成。

 

《雜阿含經》中也記載:廢棄無益的諍論,不要沒事就談論王事、賊事、鬥戰事、飲食事、

 

男女事、何者大力、何者大富……,可以這樣說,對於無關如實知見苦從何來、如何滅苦的

 

論說或思惟,無需浪費生命去討論,而應該要常思惟苦從何來、如何滅苦?進一步完成當下

 

觀察正法,則只要今生斷除了無明,未來的輪迴也就斷除。

 

其實正確的修行法則,主要就是建立在當下的生活上,若一個人平日不被凡俗的見解所繫縛,

 

不被自我的主觀所繫縛,平日訓練自己能如實正觀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空,非我,

 

非我所,不必妄想,不要攀緣,則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息滅,就是解脫之日也

 

禪修的重要            

聖筆王生扶

鬥戰勝佛 

                                      二○一四年十一月八日

                               歲次甲午年閏九月十六日

 

詩曰:春江水暖鴨先知。聞後不修半是癡。

 

作客紅塵才瞬眼。榮華富貴盡亡失。

           

聖示:吾今日降為:「禪修的重要」一書作序

     

 

 

現今世界科學發達,物質豐裕,對外尋求享受與成就,已成為人人競逐的目標,然而正因為如此,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身心瞭解的程度,反變得極其有限,因此內心一直都處在散亂的狀

 

態中而不自知。

 

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然而自無始以來,一般人的心習慣了散亂,總是不停地四處投射,

 

故而雜念紛飛,擾苦不安。因此若是能藉由正確的禪修方法以調身、調心,不但可以減少煩惱雜念

 

,降低內外壓力,發掘身心的最高智能,而改善人生、健全人生,甚至可以隨著禪修力量的加深,

 

讓人身心和悅、輕安舒適,安住在不起執著,不起妄念的修行境界,一生受益。

 

《圓覺經》云「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一個人修行若光悟卻不實修就會成為頑空,而禪修可

 

以藉由精神專注的「止」,和五蘊正觀的法門,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助益修行者培養正念、

 

正知,保持內心不受染污,達到正定、清淨、覺悟、明心的境界,如此不只可以自利,未來更可以

 

影響他人而利他也。簡為序。

 

鬥戰勝佛序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甲午年閏九月十六日

 

文殊菩薩 

                                      二○一四年十一月廿二日

                              歲次甲午年十月初一日

 

詩曰:無愛無貪入涅槃。不迎不拒顯非凡。

 

身心安住明知見。念念在茲少慮煩。

           

聖示:吾今日降為:「禪修的重要」一書作序

     

 

世人喜歡研究「法」,喜歡談論「法」,甚至喜歡辯論「法」,但是卻不知如實的去體驗「法」

 

,從自己的身心中認識真正的「法」。就好像一位在荒山之中非常口渴的人,看到一道甘泉,欣喜

 

之餘,開始研究甘泉的來源,甘泉經過的路徑,甘泉變化的狀況,甘泉的流向,泉水的清澈度,

 

卻不知欲解決口渴之苦,乃是曲膝俯身,掬泉而飲,反而執意將甘泉化為形而上玄辯的討論,

 

直至渴死仍不罷休。

 

一個人能否解脫,完全在於是否向內反省觀照自身,而不在於名相、地位,也不在於知識或修行時

 

間長短。而現今之人資質才智並不比古人差,雖得沾化雨於諸經論,穿梭往來於眾道場中,卻又躑

 

躅於「法」的外相,企求實質的福報大於解脫,甚至隱伏隨心所願,萬事如意的凡夫思想,滿腦子

 

妄想(企求未來)妄念(追憶過去),漂流於輪迴漩渦難以自拔。

 

其實禪修並不難,禪修也不神祕,禪修是修行人如實知見「法」的重要過程,其內容只是透過內觀

 

,如實知見無常、苦、無我的真相,因此,若是能依循正法的次第而修,解脫之門叩之即開,人人

 

都可以證果,人人都可以解脫也。簡為序。

 

文殊菩薩序於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甲午年十月初一日

 

道濟禪師 

                                        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

                                        歲次甲午年十一月廿二日

 

詩曰:熄滅貪嗔癡慢疑。修行禪那最相宜。

 

            止觀雙運除貪愛。契入涅槃自可期。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一章  何謂禪

 

二千五百年前的古老印度,就非常風行禪修,而禪定甚深之修行者,亦多不勝數,

 

待佛法傳到東土後,「禪」就成為修行者啟發內心智慧的必經之路。《圓覺經》云:

 

「無礙清淨慧,皆依禪定生。」即知修行之法,無一門不是以禪定為基礎的,而要熄滅

 

貪、嗔、癡,除了禪修之外,便沒有其他修行的方法。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意譯為「棄惡」、「靜慮」、「思維修」之意。昔時佛陀欲入

 

滅前,阿難尊者問佛:「佛滅度以後,我們以何為師?以何為住?」佛即告訴阿難:「以戒為師

 

,以四念處為住。」故佛所教導的修行法門是要先「棄惡」,守身、口、意德行之戒律,將心

 

安靜下來,然後「思維修」四念處,以四念處為安住。

 

因為一般眾生總是妄想、妄念紛飛,其心如猿,其意如馬,整日攀緣,念念散亂,無有止息。

 

而禪是「止觀」功夫,修止可以得「定」,修觀可以生「慧」。「止」是精神專一的訓練,

 

待功夫逐漸純熟後,即可在自己打妄想或生起無明時,就能隨即把心收攝回來。在有了精神專

 

一的基礎後,再進階內「觀」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做四念處修行。如此止觀雙運

 

,於日常生活裡無形中就進入禪的修行。

 

人之所以有「苦」,就是因為有煩惱;而煩惱之所以發生,則是因為智慧沒有開發。故若能修習禪那

 

,攝心專注於一境,再透過「觀」禪培育正觀智慧,對五蘊、六入有正確的認識與了解,以正念、

 

正智如實知見苦、空、非我、非我所,即可降伏凡夫散亂顛倒之心,對治煩惱,由痴轉智,化迷為

 

悟,得到「正定」,最後就能徹底熄滅「苦」,脫離生、老、病、死輪迴而證悟涅槃。

 

大道釋疑            

                 

叩稟「一念起瞋,殃墮無間」之有關常識供參(七 六)

一、何謂『瞋』?

 

恩師:生氣、發怒之意。此乃因為一般人「我見」的習性太重,以致無法掌控情緒,遇到違逆心意之事、

 

物,自我情緒反應就會很強烈所造成。

 

二、娑婆世界,為人不堪忍,必起瞋心乎?

 

恩師:然也,不論是眼睛看到醜惡不堪的,或是耳朵聽到不悅、逆心之言,或是鼻子聞到臭穢,

 

或是舌嚐到酸辣苦,或是身受病苦傷害,或是想起痛苦不堪的記憶,所產生的感受,都非常迅速,

 

若不堪忍,不知苦、空、非我、非我所之真理者,就會馬上生起瞋恚心,煩惱痛苦也。

 

三、佛家把『貪、瞋、癡』稱為三毒,但其中以患『瞋』最為嚴重乎?

 

恩師:不是,以「貪」最為嚴重,因為貪是瞋的根,無根就不會有枝葉,而所有的殺、盜、淫、

 

妄皆因「貪愛」而衍生出來,此若靜靜思維,當可明白其中之道理。

 

四、一切人生之苦,大多是以『瞋恚』為性乎?

 

恩師:人生之苦可概分為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這些苦因貪

 

、瞋、癡各相依相緣,所以都有關係也。

 

五、俗云『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觀秉性較暴躁、且易發脾氣者,即使有修,亦難改其

 

瞋恚之習氣否?

 

恩師:改變習氣需要時間,只要未達三果聖人果位以上,都仍會有瞋恚心,雖然有些人修養較好

 

,但遇逆心之事依然會怒火中燒,故唯有依正法修行,方能去除惡習也。

 

六、何言『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恩師:因為一個人若缺乏正確的觀念,便容易對別人動怒;又因為對別人動怒的緣故,

 

便容易口出惡言傷人;又因為惡口傷人的緣故,別人便會說他的壞話,使他名聲掃地,

 

甚至惡名昭彰。如此善友遠離,人緣變差,各種障礙就會接踵而來,引生煩惱痛苦也。

 

七、經云:『瞋恚生地獄』。何因?

 

恩師:瞋恚者內心污穢,瞋恚者面貌變醜,不知義、不曉法,眠臥苦不安,惡名散四方,

 

故瞋恚多習、多行,不但自害、害他、自他俱害,即此因緣,未來將生地獄中。

 

八、經云:『一念起瞋,殃墮無間。』起一瞋念,太可怕乎!怎會引伸如此嚴重之禍害?

 

恩師:由貪愛生起的瞋心,小則個人造惡業,大則引起世間戰亂,造成生靈塗炭,其影響不可小覷

 

,也難以預估之關。

 

九、經云:『寧起百千貪念,不起一瞋恚。』怎起一瞋恚,尤甚於百千貪念呢?

 

恩師:此句主要是說明貪有分善貪與惡貪二種,寧起百千貪念是指貪善法,貪修行,而非惡貪,

 

否則無法契理。因為一個人會起瞋念乃是起因不合我意、不如我意,而會生起不合我意、不如我意

 

,乃是起因心生「貪愛」之關,故貪是枝幹,瞋是葉片,若無枝幹,就無葉片,因此沒有貪就不

 

會有瞋,此理應當釐清。

 

十、瞋心不滅,涅槃無期乎?

 

恩師:然也,瞋心不滅代表欲貪尚存,欲貪不除,瞋心就不會滅除,既然還有貪,要談達到涅槃乃

 

是不可能之事。由此亦可知,人之修行要先滅瞋,因為瞋比貪容易去除,瞋就像外衣,貪就像內衣

 

,要脫掉內衣之前,必先行脫掉外衣,如此依次第而修,較易成功也。

 

十一、『星火可燎原』,故功德林再廣大,也經不起一把無明瞋火否?

 

恩師:此乃是一種比喻之語。

 

十二、六度之『忍辱度瞋恚』,此句是如何調伏暴躁、瞋怒之心性?

 

恩師: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忍之境,忍辱是指內心能安忍他人的侮辱惱害或自身所遭受的苦境,

 

因此,不論是遇順境或逆境,心能不隨外境所轉,能安住實相,如此即可調伏瞋怒之心性。

 

十三、人因『忍辱』而抑制瞋恚惱恨,雖抑制住瞋,然若依然是以抑制痛苦來承受的,

 

既會傷到心,故忍辱亦非煉心於究竟之上乘否?

 

恩師:忍辱非究竟之道,就如以石頭壓草一般,石頭一移開,小草又會不斷地冒出來,甚至未來反

 

彈更大。故究竟之道乃是能內觀世間一切,為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於行住坐臥中漸漸修

 

習,自然可以得到斬草除根之效果也。

 

十四、我們若能知所打開心境,以心轉境,而無視(不在意)一切加諸於身心之狀況,既不影響

 

身心,自無動於衷而何忍之來乎?

 

恩師:然也,修習正見,便能控制、調伏自己的情緒,不輕易對別人發怒;因不對別人發怒,所說的話

 

便對人有益、使人樂於接受;又因所說的話對人有益、使人樂於接受,別人都會稱讚他,使他美名流布。

 

同樣地,修習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便能控制、調伏自己的情緒,不需用

 

忍辱之方式壓抑,而得到心不起漣漪之效果。

 

十五、修唯能不斷針對清淨此心下工夫,及至『心無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淨。』

 

如斯自不受一切干擾乎?

 

恩師:然也,現今社會五光十色,功利主義盛行,要想過著清靜的生活,唯有少事、少欲,才能超脫也。

 

佛教思想辭典

法輪(dharma cakra

 

法(dharma)係指佛所說之教法,輪(cakra 原即謂戰場所用戰場所用戰車之意。法輪即佛之教法在

 

全印度擴張席捲所有印度人,有如戰車在戰場之發動者然。此種佛法之傳佈,即如真理之戰車之轉動

 

謂之『轉法輪』。復者,法乃佛陀之說法,佛之說法有摧毀眾生之惡之勢,正如同輪王之輪寶足以摧

 

毀山岳嚴石。法既是輪寶,故亦可謂之『法輪』。尤者,佛之說法不僅針對一人,而是馬不停蹄,

 

由一處而他處,輾轉展開,故比之為車輪亦即法輪之謂。

 

  如上所述,法輪係指佛陀教法之方式,即以車輪之形而表示。此乃佛陀教法之象徵,但古來,亦即佛

 

陀自身之象徵。蓋依輪寶之描繪,以示佛陀之存在可見。今日以此常作為佛教之象徵而用輪寶,蓋佛教以

 

佛陀之法為中心之故。今日印度使用新國旗,於其中央配上法輪,以示時至今日佛陀之精神猶然存在。

 

太上感應篇

篇文:所謂善人

 

闡繹:把前面所說的善,都能夠奉行的,才叫做『善人』。善人者,超凡入聖之階梯,易俗移風之師範也。

 

說明:從這裡『所謂善人』,一直到『神仙可冀』,是講善人的福報盛大,而且絕對不會不靈驗。要知道

 

名副其實的善人,開始就能夠是非分明,不會弄錯,而且智勇雙全,最後到達了『人我兩忘』的境界,

 

待人處世既慈悲又寬恕;況且他的立心用意,待己待人,絲毫都不會違背了天性和人情,就算是堯、

 

舜、周公、孔子復生,也是和這個道理一樣的啊!而所謂的善人,就是以天心的好善而遠惡;而人心

 

要怎樣才能做到有善而無惡呢?因為人們常常忽略了自己的習氣和毛病,以致於失掉了最初的天心。

 

所以人應當要善則精進,有惡則悔改,這樣或才可以做到了有善無惡的境界啊!《故事》明朝江西

 

鄒子尹,是一位非常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

 

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

 

。鄒子尹病死之後,來到閻王面前,心裡很不服氣;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

 

冊子一打開,就有『名利』兩個大字。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故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面,

 

就是記在『利』字下面,鄒子尹這時候才覺得慚愧服氣。他死後復甦告訴別人說:『請你們幫助我徧

 

告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

 

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後,再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唐

 

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的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則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麼

 

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居間請託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的

 

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他就犯了偶然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的時候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

 

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人生哲理典故』

作者:馮振隆

云何天道,是也非也∼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俗謂:『正義必勝』又謂:『為惡榮名。』然究以何者合乎天地自然之道。天道係公正無私,

 

故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自古皆如此提倡。果其如此,則何以清廉之士伯夷與叔齊竟餓死於

 

首陽山,而孔子之弟子顏回也屢簞食糟粕不厭而卒早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反之,盗跖日

 

殺無辜,膾人肝而餺之,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而悠悠壽終,是遵何德哉?

 

  且說盜跖其人即柳下惠之弟也。為天下大盜,暴戾而行為睢惡。默口而行義,雖其名聲如日月,

 

然不為君子所重者,非禮義中之人也。蓋其行為搶人牛馬,刧奪婦女,不顧父母,不祭祖祀。所經

 

之地,萬民受苦耳。

 

  一時,孔子欲勸其惡,趣往見盜跖而與之論辯。跖其人心思如湧泉,念如旋風,猛不可敵。

 

順他則善待之,違其意則口出侮人。柳下惠勸其勿枉費唇舌,孔子卻執意一會。終其會合,孔子

 

急步而離,面色蒼白,仰天嘆喟:『吾自作孽去撩虎頭,捋虎鬂,庶幾乎亡於虎口。』

 

  此乃孔子與會盜跖之一段插曲。

 

  或有人謂,時至近世有人專犯忌諱,卻終身享受逸樂,富裕累世不絕。

 

  惟者左傳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儒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佛則倡三世因果,揭示『禍福無門自作自受,他人無可取代』。亦即所謂『天理昭昭,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絲毫不爽。』乃天理也。

 

  光明童子因緣經云:『一切眾生所作業,縱經百刧亦不亡,因緣際會於一時,果報隨應自當受。』

 

  涅槃經云:『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爽。』

 

  又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而雲棲大師云:

 

『男女修來前世因,種子盡是隔年留,世人只說天無眼,只因來早與來遲。』

 

  上所揭示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為至義之人,孔子讚之曰,求仁得仁矣。至顏回早夭而亡,

 

但其一生願貧如富,賤如貴,堅忍如常。終也儒宗奉祀為復聖,此概見上天大道之尊嚴,仁義行於

 

其中矣,至天道是邪非邪,則昭然若揭焉。

 

                        『張公藝百忍集

三四、陰騭憐人 胡氏答禮

 

有一天,公藝在趕場途中,看到一位婦人攜帶一個男孩正在流淚痛哭,當時公藝就上前問說:

 

『奶奶為何在此悲傷痛哭呢?』

 

婦人擦著眼淚回答說:『我有難以啟齒的事情,先生就回吧!』

 

公藝說:『天地間有難事,希望聽您說說看。』

 

婦人看到公藝好意關心,就請他坐在路旁,一一地哭訴說:

 

不怕羞慚訴一言,客官請聽要耐煩;我父有名封貢士,將奴適配胡奉騫;

 

于歸三載尊翁逝,晚姑心狠不可言;丈夫生兒纔歲半,京都開選會魁元;

 

一去會試六載半,渺無音信回太原;繼母磨我黃蓮苦,慘我撫兒菜根餐;

 

身今八歲未曾滿,殊知今日要分離;晚姑計毒令我死,敢惜微軀作賤人;

 

私釣一夥無聊棍,要將我嫁別為婚;幸我娘家隨來僕,私聽商量對我言;

 

今夜要來把我搶,今晨母子乃私奔;逃此無方生計較,看看要把命來傾;

 

丟我傷心兒一個,閻王殿上把冤伸。

 

哭畢,就以頭撞向石頭,公藝急忙制止說:『我可以救您,不可以輕生。』接著又問說

 

:『聽您說話,一定讀過詩書。』

 

婦人回答說:『在父母家中曾讀過十一年的書,我的名字叫封連英。』

 

公藝說:『妳娘家離此地有多遠?妳的父母兄弟還在嗎?』

 

婦人說:『娘家離此有九十里路,父母兄弟全都不在人間了,只有一位親叔名叫封仕舉,是秀才,

 

聽說在關王廟附設書墊當教師,離此地約有四十里路。』

 

公藝說:『妳可暫時前往他那裡躲避。』

 

婦人說:『我的腳小難以行走,肚子又饑餓,懇請恩公能救救我。』

 

公藝說:『我雇一頂轎,送妳母子二人到封仕舉館中暫時居住。』

 

婦人說:『請恩公留下芳名,日後當結草回報。』

 

公藝就將自己的姓名報給婦人,並雇一頂轎送她母子離去。婦人辭別公藝,並感恩地說:

 

『今蒙恩公大德,真是沒齒難忘。』

 

此時公藝也不急著趕場,即時回家,寫了一封信,並準備二千文錢,叫人迅速送給

 

胡媽收訖,不可有誤。

 

此人將書信及錢當面交給胡媽點交清楚,馬上回來。胡媽接到書信及錢之後,

 

找人打開書信念說:

 

愚兒胡奉騫,跪稟慈親前;叼承祖宗德,會試及科聯;

 

朝廷公事大,羈身未得還;修書知母意,教訓我妻賢;

 

來春回母命,領旨奉朝宣;書言難盡表,懇母赦兒愆。

 

念畢,胡媽大驚說:『以為我兒子已死,渺無音信,不知他已當官,完了!完了!

 

我將他的妻子再嫁給別人,得了三錠銀子,約好今晚來接人,我將媳婦拘禁在東樓上。』

 

於是上樓去看,媳婦已經不在,只見窗外安有雲梯,就叫僕人問說:『大娘到哪裡去了?』

 

僕人回答說:『一大早母子二就出門去了。』此時僕人又說:『楊大爺乘馬來了。』

 

這時胡媽驚慌地說:『真是逼死我了。』於是拿著書信來見楊大爺,楊大爺看畢,索回原銀,

 

胡媽就將原銀交給他。

 

楊五爺說:『枉費我的力氣。』於是呼喚眾兄弟,將胡媽押回梁山,供他們玩樂。可憐楊媽年將

 

近五十歲,被眾嘍囉捉回山上去了。可見天理昭彰,害人終是害己。

 

到了明年春天三月時,果然胡奉騫傳捷報,家中狀元奉旨回家,報佳音的人已到,封仕舉聽到之後

 

,隨即送封連英母子回家。

 

奉騫回到家中,聞知這一件事情,就親自到張家答謝。

 

這是張公藝『陰騭憐人,胡氏答禮』,為第三十四個『忍』。

 

後人有詩嘲笑胡媽說:

 

無良設計笑人家,天理循環報不差;

 

節婦到頭人打救,老婆自己作琵琶。

 

 

『熱愛生命』

作者:丁乾

 

一位叫傑克.麥得錫的美國人,從年青時期就開始畏懼死亡,到四十歲時,他不斷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假如我就要死了,我會後悔嗎?

 

  他回顧了自己的前半生,他為自己的軟弱而痛哭,他是十分的膽小,他從小就怕黑暗、怕高山、怕大海

 

、怕荒野、怕孤單、怕失敗、怕死亡……,他似乎對什麼事務都感到恐懼,他想自己如果就這樣在害怕中結束

 

自己的一生,他實在心有不甘。

 

  難道人生不過是一個不斷害怕的漫長過程,在身後只能留下一連串的恐懼嗎?於是,他改變了想法,

 

熱愛一切。當下他做出決定,放棄了優渥的工作,身上不帶一分錢開始旅行,他從加州出發,橫越美國,

 

目的地是美國東岸北卡羅萊納的恐怖角。

 

  這個什麼都怕的男人竟然成功了,一路上他笑臉迎人,什麼事都做,熱愛所碰觸的一切,經過漫長的旅程

 

後,他終於抵達恐怖角。

 

  恐怖角到了,但這裡並不恐怖。原來這名稱是一個探險家取的,本來稱Cape faire,後來卻被寫為Cape Fear

 

該地被稱為恐怖角,只是一個失誤,他終於明白:最大的失誤不是恐懼死亡,而是害怕生命的流逝。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歷程,一個人如果連死都不怕,對他而言,生命還有什麼可怕的呢?一個人如果連生命

 

都害怕,生活當中還有什麼不感到害怕的呢?

 

  對生命曾經大加讚美的歌德,也患有死亡恐懼症,他對『死』這個字十分忌諱。當他不得不用到這個字時

 

,他也會找別的字來代替。然而,歌德對生命卻有異乎尋常的熱愛。他曾感慨地說:『人活到七十五歲,有

 

時難免想到死亡。我想到死亡時,心裡倒是十分平靜,因為我相信我們的生命是不可毀滅的,會在來世延續

 

下去,生命就像太陽一樣,我們以為看見它消失了,但事實上,並沒有消失,它仍繼續在放射光芒。』

 

  一八三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歌德在躺椅上睡著了,在臨終前,他叫道:『光明,再一點光明!』這句話

 

被當作臨終遺言,被沿用至今。

 

  其實,能存活於世上,就是極大的福報。由於夙世業報的顯現,我們會遭遇到很多的困挫和打擊,

 

但絕不能灰心喪志,困在死胡同裡,甚至自我放逐、一蹶不振。反而要珍惜生命的可貴,以有用的身軀,

 

服務人群為黑暗角落,帶來光明;遵行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的傳統規範,作社會行事之標竿;一言一行都

 

能影響他人步履修行之路,去惡從善,蔚為儒雅風氣,重視生命的價值,將生命潛能發揮到極至,

 

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媽媽在九華山遇到觀世音菩薩 』 

/貝貝米奇

                                              

 相信去過九華山的人都知道九華山有多麼陡和高, 一九八幾年的時候九華山可沒有索道和好走的

 

臺階,都是馬石條鋪的路,比較滑,有的是多少年的歷代師傅們在石頭上鑿的路,窄又陡。今天我

 

要說的是一九八幾年的農曆九月十九日,具體哪一年媽媽記不住了,反正當時我大概六七歲吧,

 

日子是特意挑的,所以媽媽還記得。

 

 媽媽和朋友相約去九華山朝拜地藏王菩薩,一行人從祇園寺開始朝拜,在媽媽的心裡這就是第一

 

大雄寶殿了,然後往第二大雄寶殿進發。就在那個大雄寶殿的後面,有一條路是通往百歲宮的,

 

媽媽一行人走到此路的時候,路邊有一位奶奶(不是特別老的),穿著青布褂子,很清爽的一

 

位老人家,拉住我媽媽的手說:「這位大姐,今天我和你一起上去拜行不行啊?」媽媽不假思

 

索的就答應了。

 

於是媽媽就牽著這位奶奶爬上百歲宮朝拜無瑕菩薩。到了百歲宮,媽媽準備牽著奶奶進去拜菩薩,

 

奶奶說我不進去,你替我把每個燈裡倒上香油,我在外邊坐著等你。媽媽就按部就班的倒了香油

 

,燒完香禮拜好菩薩,準備順著路往大天臺方向朝拜,這時候奶奶突然說走不動了,媽媽還傻呼

 

呼的問道:「那怎麼辦啊?」奶奶說你背我去,媽媽也不假思索的噢了一聲應下了。

 

 那可是上下十八里路啊!於是媽媽就一個一個廟背著那位老奶奶朝上拜,同樣的,每到一個廟

 

,奶奶都沒進去拜菩薩,都是我媽媽進去拜,倒香油。在路上媽媽心想:「這位奶奶怎麼不拜菩

 

薩呢?那來幹什麼?」這時候感覺背上突然很重,本想放下來歇歇,又怕把奶奶滾下山去,於是

 

又堅持背,這時候背又輕鬆了。

 

就這樣終於到了拜經台,媽媽心想這下奶奶該進去拜了吧!可是奶奶還是沒進去拜。接下來就是

 

要爬最陡最高的大天臺了,臺階的坡度非常陡,媽媽勸奶奶別上去了,讓奶奶坐在那裡等她下

 

來,再背她下山,奶奶卻不同意,說:「到九華山不到大天臺,不就是白來了嗎?」媽媽想想

 

也是,於是媽媽又背著奶奶爬上大天臺了。到了大天臺奶奶還依舊沒有進去拜,媽媽心想:

 

「奶奶啊!你再不拜不就白來了嘛!」可是任憑媽媽怎麼說,奶奶就是不進去拜,無奈媽媽

 

只好自己進去拜了。

 

 接下來就是媽媽把奶奶一步一步的又背下山,背到遇見奶奶的第二大雄寶殿,到香客們下榻

 

的居所住下,媽媽把奶奶背到床邊放下休息了片刻,媽媽對奶奶說:「您老明年還來噢!

 

我們還一起上山!」奶奶卻用不客氣的話回答說:「你還以為你年年都碰得到我啊,就這一次!」

 

媽媽心想這位奶奶真是怪人,但也沒生氣,於是又說:「奶奶,我們帶你吃飯去吧,

 

馬上廟裡要吃飯了。」奶奶說:「你去吧,我累了,在這休息。」於是媽媽一行人就

 

去吃飯了,回來的時候,媽媽順便還打好洗腳水,準備給奶奶泡泡腳,端到香房一看,

 

怎麼沒人啊?於是又到處找,所有人都說沒看見有這樣的奶奶,這時候有一位八十幾歲

 

的爺爺告訴媽媽別找了,說:「你以為你背的是人阿?那是菩薩,這些年輕人都爬不動

 

,你還背個人上大天臺呢,你背個人試試看!」媽媽才恍然大悟,難道真是觀音菩薩考驗我?

 

 後來回來以後,媽媽到小廟裡問菩薩,當天是不是遇見觀音菩薩了,菩薩說是的!

 

三塊大洋

/雲上湛藍

  

   記錄一篇因果故事,是發生在我身邊一位學佛的師兄家裡的真人真事。這位王師兄住在懷遠,現年七十一歲

 

,學佛非常精進,我叫她“王老師”。她家兄弟姊妹六個,最大的現在已經九十一歲,她在家裡排行老小。

 

非常稀罕的是,她家裡兄弟姊妹現在都健在。 

 

    前兩天去懷遠踏青,順便到這位師兄家裡叨擾一番。聊著聊著,就講到了學佛,也就講到了因果,王老師就

 

給我們講了以下這件發生在她家的真實的事情。也就是這件事的發生,讓她從小對因果不虛的道理深信不疑,

 

避免走很多彎路,隨喜她。 

 

    事情是這樣的,王老師的父親家境殷實,是那個年代的地主,有一天晚上,他做夢,清晰夢見一位穿著白

 

肚兜的人來找他,說一定要給他還欠他的三塊大洋,他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遠方叔叔,借錢許久,一直沒還

 

,伸手接錢過來,突然想到這人已經過世幾年,一下子從夢中驚醒。 

 

    這時家裡的伙計跑來敲門,說家裡的老馬下了小馬駒,讓東家去看看。她父親披衣出去一看,馬圈裡一匹

 

小馬駒臥在那裡,從肚皮到脖子都是白色的,大夥正七嘴八舌說這馬長得奇怪的,脖子一圈的白毛像系圍了

 

圍裙一樣。她父親心裡一驚,就吩咐夥計們,好好照看這匹馬,不要它幹活,給好草好料吃。這匹馬在夥計

 

們靜心照料下,很快膘肥體壯,但是夥計們就是很納悶,東家就是不讓它幹活,搞不懂。過了幾年,馬死了

 

,王老師的父親就讓夥計把馬拉出去找個地方埋了。這下夥計們私下了就議論開了,這東家咋了?又不讓馬

 

幹活,死了還要埋掉?那養牠做什麼?感念平日里東家對他們不薄,於是幾個人私下里做主,把馬殺了,

 

剝皮去賣。吃飯時候,夥計喜滋滋跑來告訴她父親,這馬皮賺錢了。說完遞錢給東家,她父親一看,不多

 

不少,正好三塊大洋。 

 

    經歷了這個事情,王老師的父親常常對他的兒女講因果不虛。我有幸從王老師那裡親耳聽聞了此事

 

,發願把它記錄下來,若有見聞者,悉升起因果正見。

 

 

                

造殺業的悲慘現報

                                                         

 

一位師兄說起他在杭州火車站碰到一位乞討者的故事。

 

   那次他在杭州城站火車站車廳外的長椅上閑坐著,等一位朋友。身邊有一個走路

 

一瘸一瘸的要飯的人,正好閑著,就跟他嘮起來。他說他原來是個小老闆,有妻兒老小。

 

遭了報應了,才淪落到這一步。

 

他是山東臨沂人,一九七七年生的,三十餘歲,小時候讀了幾年書。他父親是做建築木工的

 

,後來改行賣豬肉,先是替別人賣,後面自己殺豬。十多歲的時候,他就幫助父親殺豬賣肉

 

,幹了十四年。後來改殺牛,又改殺雞。那些年娶了老婆,生了孩子,家境算是挺好的。

 

再後來他和老婆去開狗肉火鍋店,殺狗賣狗肉。殺了六年,家中專門有個房子用來殺狗的。

 

有一些狗很兇,會咬人。他收到狗,就先用棍子打斷狗的腿。這些年打斷過多少狗腿,數也數不清了。

 

 這樣四、五年下來,漸漸的感覺腿有點不好了,時常蹲下去,就不容易起來,走路有時候會打晃

 

。到了二○○八年的一天,早上睡醒後,就起不了身,雙腿半癱瘓了。為此四處求醫,把家裡的所

 

有積蓄,都花了進去,腿還是沒治好。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這日子過不下去,老婆就要離婚。他傷心歸傷心,也沒有辦法,

 

只得讓她領著孩子離開。他父親很短壽,早早的過世,母親改嫁,妹妹也嫁人了。現在落到這步田地,

 

妹妹不願意管他。病疼纏身,孤苦零丁,他時常一個人流眼淚。

 

 因為腿疼,連帶著腰從後面痛到前面,沒有一天晚上睡過好覺,太遭罪了。拄著拐杖還勉強能走一走

 

,沒用拐杖連跪都跪不下去。

 

 到了二○○九年七月,家裡僅剩的一點錢全花光了,等著沒飯吃。這時別無選擇,只得拄著拐杖,

 

四處行乞。去過南京、蚌埠,現在到了杭州,有時候在火車站,有時在鬧市區,主要乞討和撿可樂瓶

 

子、廢紙等度日,晚上在火車站的角落裡找個地方窩著,露宿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