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4年月號

 

第217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心性篇

修道基本功/奉旨著作

因緣與果報/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大道釋疑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點燈祈福

太上感應篇

社會救濟活動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把握現在/丁乾

白豬轉世為人

女兒得癲癇原來是討債

仁義禮智信對五臟的影響

一位禪師臨終前的懺悔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本堂文昌帝君                    

                                        二○一四年十月廿二日

                                 

                                 歲次甲午年九月廿九日

 

詩曰:責人莫可盡情言。善護身行過好年。

 

處事須留餘地在。心安無事枕石眠。

 

聖示:吾今日以「網路虛擬˙因果不虛」為題,供世人參悟。

     

網路虛擬˙因果不虛

 

道家言修煉,儒家講修養,《大學》云:「自天下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故人立於世,首先需要培養個人品行的修養。

 

以佛、道五戒而言,殺生、偷盜、邪淫較不容易犯。但妄語、綺語、兩舌、惡口等四種口業

 

卻很容易犯,甚至常不知不覺中就會脫口而犯。

 

尤其現今網路發達,許多人在沒有完全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就輕率地在網路上隨著群眾附和,

 

或是批評、謾罵,甚至誹謗。一個人在網路上所發表的言論、文章,透過網路的傳播,可能

 

就會有十、百人看到,甚至萬、千人看到,很多人可能也會人云亦云,跟著你造下惡業,或

 

者因為看到你的言論,而生起貪嗔癡,跟著憂悲惱苦。其影響深廣又久遠,世人想想,未來的

 

果報會是多麼可怕。

 

網路雖然是虛擬的,但因果不虛,如果誹謗的是聖者,那將來就是在地獄感受無量痛苦的果報。

 

其實從世俗做人的角度來言,隨意批評他人,或惡意誹謗,都是有悖於個人修養原則,甚至是

 

不道德的。尤其人心本是難測,親眼所見都未必是事實,何況未見其人其事者,又怎知真相呢

 

?因此莫可盲目地議論、評價他人,否則如此很容易毀壞自己的功德,消盡自己的善根,而斷

 

送慧命,對己對人都無益處。

 

責人而不責己,名為掛榜聖賢。一般凡夫的通病是別人的過失纖毫都能觀察到,而自己過失雖

 

大如高山也視而不見,因此面對世上的種種人物、現象,都應該先以清淨心觀照,千萬不可急

 

於下結論,更不要隨意發出批評。

 

反過來說,若是在網路上讚嘆修行,弘揚正法,發表善言善行,或是結合資源救急濟貧,

 

讓人人見賢思齊,則不但社會更增添安和樂利,自己也能得到好的果報也。

 

本堂關聖帝君 登台

 

聖示:吾今日以修行在平常為題,供世人參研之!

 

修者,修改、改過之意,行者、實踐、落實之謂也。簡言之,修行即是修正己身不好之習氣,

 

而世之人常有謬誤之觀念,修行即是出家,或是常親近道場即是修行,而實際並非如此,一位有

 

真修實煉之人必定將道落實於生活之中,不離三綱五常、四維八德,時時反觀己身缺失,日日

 

更上層樓,吾以此說明即是希望世之人能明白事理,方不致道齡愈長,反而離道愈遠,思悟之!

 

可,吾退!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聖示:吾今日以反觀自心為題,供世人參研之!

 

  眾生皆有上天賦與之靈明真我,蓋因沉溺於塵世,使得自身的清淨本性染上塵埃,神仙本是

 

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又世之人易被外相所迷,故不得見其真偽,而攀緣其中使心清淨不得,

 

故應時時反觀己心,如抽絲剝繭捨棄障礙,並觀察內心如何被牽引,時時反觀提醒,久久自能不

 

被塵凡假象所惑,勉之!

 

可!吾退!

 

修持心性篇

 

佛法要在大乘法裡、在現實人生中去轉

 

    因為所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一切虛幻不實在的境界,都是從真心本性裡所呈現的,

 

故「真就在假中呈現,因此要轉到真心本性,不能用小乘的觀念(斷滅法)來轉。」

 

    世間一切境界都在我們現前的心清楚明白,這對真心本性而說,不但生滅無常的現象界是境界,

 

連現前這個能覺知的意識也是境界,都還是意識心。因此明心見性了,可以在真心本性中依性起用,

 

用方便法接引眾生體證真心本性,但千萬不能誤導眾生,讓眾生以為方便法和第二月就是究竟了。

 

  『修道基本功』     

                                                      筆 王生扶

張果老仙翁 

                                          二○一四年九月二十日

                                   歲次甲午年八月廿七日

 

詩曰:在家修道重人倫。淨業三福第一門。

      父不失慈子有孝。甘貧守分掃埃塵。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十九章  盡人倫

 

     「聖賢但求無過處,神仙不外盡人倫」,世間人種膚色雖各有異,風俗習慣不盡相同,

 

但「人倫」卻是放諸四海而皆準者。不論是古代或現代,不論是黃種人、白種人或黑人,

 

不論是住南半球或北半球,不論是住寒帶、溫帶或熱帶,不論是信仰道教、佛教或基督教,

 

不論是穆斯林或天主教徒,對人倫的道德與良知,都如出一轍,皆視為天性,故古賢有云:

 

「人倫睦,則天道順。」《漢書》亦云:「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

 

例如昔時曹榮本是宋朝將官,攜全家投降了金國。其子曹寧乃是北國中一員勇將,使一桿烏纓

 

鐵桿槍,驍勇無比,力敵萬夫,一朝得知身世,義不容辭歸附在岳飛帳下。曹榮趕到宋軍陣前

 

,被曹寧一槍刺死。岳飛道:「哪有子殺父之理?豈非人倫大變!本帥不敢相留,任從他往。」

 

曹寧心想:「曹寧不能早遇元帥教訓,以至不忠不孝,還有何顏見人!」遂拔出腰間的佩刀,自

 

刎而死,即知人倫大道,古今皆同。

 

何謂人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一個人事父母有孝,對

 

長上恭敬,對兄長有悌,對主人能忠實,交朋友能誠信,如此即合天道,合天道,道修自成,故

 

《觀無量壽佛經》有云:「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

 

十善業。」若有人不孝父母,輕慢師長,不順孝道,是人若稱言能修慈心,能修十善者一無是處

 

,是障道因緣,福德盡墮惡趣。

在家修道,乃半聖半凡,然而只要是在家,便離開不了人倫。而修五倫,無非是把人的本性和佛

 

心,在人倫中做出來。故不論佛、道或經典所云,皆是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

 

慮,進一步則度己度人,口勸身率,讓他們也能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因此在家修道,應當要從

 

人倫修起。

 

張果老仙翁 

                                          二○一四年十月四日

                                  歲次甲午年九月十一日

 

詩曰:柴米油鹽醬醋茶。閒來舊事話桑麻。

      居家修道心澄澈。造就仙家映碧華。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二十章  顧營生

 

     昔時有一少年問佛:「世尊,一個人當行幾法,可得現法安樂呢?」

 

佛告訴少年:「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樂。何等為四?一、方便具足,二、守護具足

 

,三、善知識具足,四、正命具足。

 

所謂方便具足,即是指一個人運用種種方式以自營生,例如種田、做生意買賣,或進入政府

 

機關做事,或以書疏算畫而自食其力,是名方便具足。

 

所謂守護具足,即是指一個人所擁有之金錢、麥穀、財產,是自食其力,如法而得,能極守護

 

,不令王、賊、水、火奪漂沒喪失,及諸災患所毀壞,是名守護具足。

 

所謂善知識具足,即是指一個人行事合於戒律、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未生憂苦能令不生

 

,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知識具足。

 

所謂正命具足,即是指一個人對所擁有之錢財量入為出,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不要入

 

不敷出。就好像是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若是一個人收入少又花錢不知節制

 

,以此不顧其往後的生活,乃是愚癡貪欲的凡夫。若是一個人財物豐厚,卻當守財奴,不能善加

 

運用錢財,也是愚癡之人。是故,一個人對所擁有之錢財能善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如是,完成此四法成就,就可得到現法安、現法樂。」

 

在家修道兼顧經營生活,又能積集守護,從事正當之職業,現世即可得安樂之人生。而若是能對於

 

「道」得信敬心,持守戒律,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親布施,樂修行捨,等心行施

 

依修行次第實修,則不但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更可以得後世安樂也。

 

因緣與果報』 

          聖筆王生扶

濟公活佛降

                                         二○一四年八月十六日

                                  歲次甲午年七月廿一日

 

詩曰:遙遠山村油點燈  昏黃四壁度平生

身居困境貧如洗  果報原來不減增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三十章  一生慳吝  所求違願

 

聖示:不論在家或出家修行,沒有福報都會很苦,尤其是許多在家修行者,一旦接觸修行

 

,就覺得工作、家庭都可以不要,認為家庭是累贅,上班沒意義,若是以此心態修行,必

 

然世俗福報與修行難以兼顧,要想有所大成就,則難矣。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觀世間有人自稱為佛,或稱自己是佛菩薩轉世,此是否有不如法的地方?

 

濟佛曰:依佛法而言,每一大劫有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有二十小劫,現今娑婆

 

世界為住劫(中劫)之第九小劫,因釋迦摩尼佛曾發願要在五濁惡世中成佛,而一世界只有一佛,

 

釋迦摩尼佛授記的未來佛是彌勒佛,故若現有自稱自己為佛者,實乃打大妄語也。就以觀音、

 

普賢、文殊等菩薩而言,其久遠劫早已成佛,但卻以菩薩稱號而非以佛稱號助釋迦牟尼佛廣度

 

眾生,即是一世界無二佛之道理。

 

    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也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因為

 

若是身分一揭露,即須立刻入滅。故《楞嚴經》云:「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

 

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

 

末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即是明證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依恩師所言,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絕對不會揭露身分,身分一揭露,

 

須立刻入滅,若身分揭露仍四處吸金,就是招搖撞騙,而非諸佛菩薩應現吧!

 

濟佛曰:然也。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偏鄉。)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到一對年約四、五十歲的男女,和二位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

 

正在小麥農地上,好像正在休息,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他們嗎?

 

濟佛曰:然也,待為師將男主人之元靈調出,你訪問他為何會一生窮困,請他說明以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男子昏昏欲睡,元靈隨即被調出。)

 

王生曰:大菩薩你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我看你剛剛工作勞累

 

,好不容易休息片刻,而從你歷經風霜的外相來看,似乎過得不太好,恩師說您一生窮困,不知

 

是何因由造成,可否簡略說明,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其實是一位偏鄉代課老師,和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家中有四畝薄山地田,田裡種有小麥

 

和玉米,雖然收成不佳,卻是家庭賴以度日的基礎。因為代課老師薪水微薄,要讓一家溫飽、

 

小孩上學讀書,可說經濟非常拮据。我一生獻身鄉村教育,桃李無數,但也清貧一生,尤其前年

 

我大女兒上大學後,學費和生活費更壓得我夫妻倆喘不過氣。我常想,我一生不偷不搶,教育學童

 

,為什麼依然家徒四壁,一貧如洗?

 

    剛剛經濟公活佛點化後,我才知道是業力之關。因為我前生是一位吝嗇貪財之人,即使家中府庫充

 

盈,卻仍覺得不夠多,因此為了聚斂財產,我攀附權貴、苛刻下人,無所不用其極地積聚財富,只

 

要有觸及我一點利益之事,皆避之唯恐不及,舉凡對地方公益或貧困、乞討者,都拒他們於千里之

 

外,甚至臨命終時,仍不甘心一生的錢財無法帶走,因此今生轉世為人,受前世吝嗇不肯施捨之

 

惡,而遭受所求違願之報。

 

濟佛曰:修財布施得財富之果報,吝財不捨得貧窮之果報,正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世間有許多

 

聰明之人,卻窮困潦倒,即是有修法布施,卻不修財布施,而造成一生物質生活貧乏,希世人能明

 

悟果報之原理,三施並行,未來才不會後悔也。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濟公活佛降

                                         二○一四年八月三十日

                                 歲次甲午年八月初六日

 

詩曰:明日清風酒半壺  流金歲月指尖浮

            出家了道經文悟  方是紅塵大丈夫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三十一章  貪圖供養 畜道來還

 

聖示:世人養身方式五花八門,卻不知養身最重要的是在於養心,而所謂養心就是六根清淨

 

,因為六根若清淨,則精、氣、神飽滿,色身康健,內心平靜,如此即是最佳養生方法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曾聽一出家師父說,一天若能拜佛三百拜,對身體助益甚大,

 

但因內容簡略,不夠完全,故可否請恩師能說明拜佛的好處,讓人人樂於拜佛?

 

濟佛曰:其實佛不需要人拜,但因為拜佛的好處甚多,所以人需要拜佛,至於拜佛的好處

 

,吾略述如下:

 

    一、促進身體健康:拜佛可活絡筋脈,強化腰腎、內臟,增加肺活量,矯正脊椎,增進血液

 

循環,改善貧血,消除腰酸背痛……等,利益甚大。

 

    二、減輕失眠症狀:拜佛可以平衡上下半身的氣血,對治現代人缺乏運動,大量動腦所造成

 

「虛火上升」的毛病,增進睡眠品質。

 

    三、拜佛可增加大腦活動,打開心量,開啟智慧,讓全身全心都清淨光明。

 

    四、消除我慢,減輕我執:拜佛可以無形中降伏內在的慢心,培養恭敬謙卑的心。

 

    五、相好莊嚴:佛的相是最好的相,心中有佛、拜佛,則相貌會變得更莊嚴美好。

 

    六、消冤解業:拜佛的宗旨在懺悔業障,若能日日拜佛懺悔,冤親債主也會被感動而和解的。

 

    其實拜佛好處還有更多,吾僅略述幾點,供世人參悟之。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徒兒在家天天禮拜八十八佛大懺悔文,一佛一跪拜,少則一次,

 

時間充裕時則早、晚各拜一次,即使在寒風凜冽的隆冬,也是拜得大汗淋漓,身心舒暢,

 

不但消業又健康,真是一舉數得。

 

濟佛曰:當然,徒兒是真實的受益者,自然能體會箇中的滋味。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西藏。)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見一片草原,前方有一座寺廟,以及幾位喇嘛,此時眼前

 

出現一隻黑色藏獒,外相威猛,卻搖著尾巴來到面前,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誰呢?

 

濟佛曰:就是你眼前的藏獒,待為師將其元靈調出,你訪問他為何會轉生藏獒,請他說明以

 

做為世人之警惕。

 

    (此時濟佛以佛扇一搧,藏獒之元靈隨即被調出,並現出家人相。)

 

王生曰:阿彌陀佛,大菩薩你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

 

您肉身是藏獒,元靈卻顯現出家人之相,不知是何因由,可否簡略說明,作為著書案例,積一些功德。

 

喇嘛曰:慚愧!慚愧!我前生於十六歲懵懂少年時,就被父母送到寺廟裡出家當小喇嘛,喇嘛是

 

藏語,在藏傳佛教中它和「和尚」是一樣的意思。

 

    一般而言,出家是捨去功名富貴,棄妻室兒女,就如捨敝履、棄枷鎖般,跳出紅塵,擺脫束縛

 

,故古人有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也。」然而我因少年出家,食宿都由寺院提

 

供,每個月還可以領到一些零用錢,因此不知什麼是功名富貴,也不知什麼是妻室兒女。

 

    雖然我已出家,過著單調的僧侶生活,但世俗習氣仍然很重,尤其是看待錢財甚重,不但沒有斷

 

煩惱,也無法說法利益眾生,反而為貪圖供養,迭出妄語,犯偷盜業,且一生都沒有醒悟,因此命

 

終魂墮地獄受刑,受刑一段時間後就轉世為藏獒了。

 

濟佛曰:出家人不能經營事業,而接受施主的供養,享用十方布施之財,若沒有好好修行,貪戀眾

 

生供養,渾渾噩噩度日,來世就只好披毛戴甲還了,有心出家者豈不慎哉!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喇嘛之元靈又重返藏獒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大道釋疑            

                 

叩稟「觀心一法,最為省要」之有關常識供參(七三)

 

林生問:何謂『觀心』?

 

帝君答:觀心就是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心念的實相、本質,進而了解妄念如何生?

 

如何滅?讓受矇蔽的心清淨無染,遠離痛苦的折磨。

 

林生問:其實修行第一首要,即是須切行『觀心』,亦唯藉觀心者始能確實達到『清淨本心』

 

之成效乎?

 

帝君答:然也,因為人的一舉一動,為善、作惡,皆先發於心,其後方現之於身、口,故心者

 

,眾行之本,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故有「狂心

 

若歇,歇即菩提」之語。

 

林生問:修道學佛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故『最為省要』乎?

 

帝君答:此乃概括性的說法,因為心念甚為細微、快速,若無基礎修行則難以契入,故修行當從

 

粗至細,從細至細微,漸進修起,方能有成。故觀心之前,應先修觀身,因為身的動作較粗糙

 

,一般人都較容易體察,待觀身能如實知見後,再進階至觀()受,觀()受有如實知見後,再

 

上升至觀心,如此起心動念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遠離煩惱,得到解脫也。

 

林生問:何以一法能攝諸法?

 

帝君答:因為心為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之故。其實世間一切宗教、哲學,世間或出

 

世間的學問,無非是「治心之學」而已,故孟子講治心之學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

 

已矣!」即是此理。

 

林生問: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帝君答:因為觀心能如實知、如實見,地、水、火、風四大,和色、受、想、行、識五蘊,

 

為無常、苦、空、非我之故。

 

編者按:如實知、如實見是指經過自己修行親身體驗,而非看書或聽別人說,用推理來瞭解。

 

林生問:萬法由心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乎?

 

帝君答:釋迦牟尼佛所云「一切法」,是指十二入處,亦即是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

 

意法此十二種名目,而此十二入處能被人的六種感官經驗充分掌握及認知到,而非不能經驗的臆

 

想上,故亦可說能了心,則萬法俱備。

 

林生問:若不能了心而修,既費功、且無益乎?

 

帝君答:當然,因為不能了心而修,即是知見不正,知見不正就會懵懵懂懂、迷迷糊糊,

 

找不到方向,要修有所成則難矣。

 

林生問:一切善惡皆由自心生,故離心外求,一無是處乎?

 

帝君答:修行不是向身、心之外覓功夫,而是觀當下五蘊身心的存在與變化,亦即是不必遠求,

 

只觀我們當下的身心狀況,覺知心念的本質是一個接一個不斷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是無常、

 

不永恆的,因此,離五蘊身心而外求,當然一無是處。

 

林生問:眾生悉有佛性,無奈大都總深受五蘊如烏雲般覆蓋住,是以去不了五蘊者,鞏皆難覓回

 

本心佛性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理,因為五蘊覆蓋就會有「我」和「我所擁有」之妄念,有了此等妄念,

 

則對各種人事物就想「欲令如是,不欲令如是」,若順己意時就生貪,當逆己意時就生嗔,

 

如此自然難覓回本心佛性。

 

林生問:芸芸眾生亦無不受『無明』覆蓋,故破不了無明,也就無從『解脫輪迴』乎?

 

帝君答:然也,人因為『無明』覆蓋,認假為真,因此有一股強而有力的渴愛之習性,求生、

 

求存、求再生,因此輪迴不休,無有止境。

 

林生問:一切諸善,以覺為根,亦惟『覺根』常起者,將可頻頻多造功立德乎?

 

帝君答:覺者破我執、法執,並以自己的經驗教導他人,雖言功德無量,但不言功、不言德也。

 

林生問:有心修行者,惟能知所時時『觀照自心』,即可去除心中攀緣、妄念、無明、煩惱等,

 

以『洗滌一切習氣、塵染』乎?

 

帝君答:當然,人的貪嗔痴無非是從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門頭進進出出,時時經由觀

 

察自己的身、受、心、法下手來攝心,自然「覺」的能力步步提升,最後斷除貪嗔痴等習氣、

 

塵染,此就像一杯搖動的濁水,隨著杯子的搖動,而汙濁不明,但若將杯子靜止,就會恢復清

 

澈明淨的本來面目一般。

 

林生問:惟多修心性法門,以期早日『明心見性』乎?

 

帝君答:當然,明心見性不難,只要能正確的依正法而次第修行,精勤不斷地從觀察、分析下手

 

,深觀苦、無常、無我、緣起等人人具有的現象,自然如拔草連根而除一般,一步一步邁向開悟。

 

林生問:惟多行菩提悲願,堪期『證道成佛』乎?

 

帝君答:此乃最理想之願舉也。

 

林生問:本心原本清淨,所以但能凝聚守心神、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顯現乎?

 

帝君答:然也,心攝一切法,心也是一切惑之根本,若能觀照證空,即可調伏欲貪,可得心解脫

 

,而心解脫即是涅槃也。

 

佛教思想辭典

彼岸(paramita

 

  彼岸係梵語paramita一語之譯。其音譯則成『波羅蜜多』。詳而言之即『到彼岸』之意,

 

以煩惱或業為中流,生死之世界則稱之為『此岸』,而相對之涅槃之世界即稱之為『彼岸』。

 

佛教所學者,即依靠著智慧,並以禪定之舟為航而從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稱之為『到彼岸』

 

,依乎此,以事之達成為比喻之場合亦有之。多以『彼岸會』之簡稱而用之也。

 

太上感應篇

篇文:受辱不怨

 

闡繹:受辱者,欺凌怒罵,無端加我也;不怨者,無一毫瞋恨心、慍怒色也。

 

君子處世,務求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縱辱我者,令我萬分難處,亦當涵容順受

 

,則人心廣大,天神喜悅,自然辱轉為寵,怨轉為恩,不惟養己之恢宏大度,並化人之

 

凶暴橫行,必如此存心,方是大福德器量。

 

批示:經云:何者為健?忍辱最健。道德經云:剛強者,死之徒;柔辱者,生之徒。

 

與其亡身及親,何若犯而不校。

 

昔賢云:人之凌我,與其能爭,不如能容:人之侮我,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不能化其凶暴橫行,僅受而不怨,仍是己之德量不橫。

 

『人生哲理典故』

作者:馮振隆

分我一杯羹

 

~必欲烹而翁,則必分我一杯羹~

 

  楚漢之戰久久相持不下,造成天下紛攘,民不聊生。在此期間,項羽與漢王之虛虛實實互相爭吵

 

,以言語聞智者屢,在此謹揭示其中口白一則,藉以浮彫窺出項羽與劉邦兩者性格之差異焉。

 

  於廣武之地,兩軍對峙而成膠著狀態之際,處於焦急之一方,乃項羽也。項羽其人暴躁成性,

 

缺乏耐力與理智,遂將納為人質之劉之父太公推置於俎台之上,威脅漢王曰:『漢軍若不即刻投降

 

,吾即烹太公。』一戰之敗既以殺對方之父以為籌碼,誠屬蠻族之行,卑劣之流也。漢王即對曰:

 

『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有一緣締約為兄弟之誼,則太公為吾翁,亦即汝翁。汝必烹翁遂其願

 

,則有幸請分我一杯羹。』

 

  項羽聞之更是忿懟填胸,亟思殺之,以洩其心中之憤。正其時也出面勸阻者乃項伯者也。

 

項伯謂項羽曰:『方今天下未定,未來局勢不可知,且為天下民所託之主豈可不在乎家。今,

 

將太公殺之,誠也百害而無一益,益增禍害耳。』項王遂從之。

 

                        『張公藝百忍集

三一、善詞勸黃 戒殺放生

 

  公藝的近鄰,有一位姓黃的人,習慣以禽鳥為食,又能打鎗。有一天,正打鵲鳥回來,

 

在路上遇到公藝,公藝就請他坐在一旁,並向他勸說:

 

一般物命係天心,資與世間報時辰;四時八節聲聲應,春夏秋冬各顯形;

 

農工商賈知時務,走獸飛禽共一情;未討人間衣與食,春餓冬寒有誰親;

 

抱崽猶如人做活,求食好似負柴薪;隱來隱去防人見,又恐人謀用網繩;

 

失防誤入牢籠計,夫妻母子痛哀呻;母鵲一死形影隻,公鵲若亡打單身;

 

彼山哀呻此山轉,不思飲食物同人;仁義禮智信物曉,五德雞鳴乃司晨;

 

上天好生諸物命,傷胎破卵墮沉淪;或是少年減壽算,或是一生受苦貧;

 

世間多少傷生報,發富發貴為何因;諸佛菩薩原因看,那個時身不慈仁;

 

勸你回頭改業罷,莫將玉體入迷津。

 

說畢,黃某叩頭感謝說:『很感謝張公的指教,真是沒世不忘。』回家後就將鵲鳥全部放生

 

,燒燬所有的捕鳥器具,並焚香向佛祖立誓,永遠不再傷害生靈。之後再買活物放生以贖罪,

 

從此改變捕獵的行業,後來成家立業大為發達。

 

這是張公藝『善詞勸黃,戒殺放生』,為第三十一個『忍』。

 

後人有詩贊歎說:

 

大人愛物喜天心,感格三曹神聖欽;

 

苦口勸人回正道,揚名虎嘯又龍吟。

 

 

『把握現在』

作者:丁乾

 

有一位青年希望能夠早日悟道,發下誓言要到深山中苦修,盼藉由山川靈毓之氣,洗滌自己內

 

心的污濁,讓自己心靈層次能夠提升。

 

  有一天,年青人在山林中行走,邊走邊思考剛剛讀過經文的意涵。突然間,他聞到一股腥味,

 

猛一抬頭,前面的山路上,跑出一隻吊睛白額的猛虎,正要撲上前來。

 

  年青人大吃一驚,連忙轉身快速奔跑,情急之下,似乎跑得特別地快。那隻老虎在後緊追著,

 

年青人愈跑愈快,眼看就可以脫離猛虎的威脅了。

 

  年青人沒有想到自己只顧拼命奔跑,完全沒有看清周圍的環境。跑著跑著,他竟然跑到一處懸崖上。

 

年青人仍不放棄最後一線希望,他快步衝向懸崖邊,往下望去,心中想著,懸崖底下若是深淵,自己冒著

 

危險縱身一跳,或許還可以僥倖逃離虎口。

 

  懸崖底下果然是一道極深的山澗,只不過,水中隱隱約約還露出幾段像枯木的東西,漂浮在山澗裡。

 

年青人定神一看,那些枯木竟然是一大群鱷魚。

 

  正當他思索著該如何度過眼前狀況的同時,猛虎已經追到。牠奮力往前一撲,年青人沒有退路了,

 

只能往山澗一跳,手中穩穩地抓著懸崖邊垂下的一條掛藤,就這樣讓自己凌空懸吊在崖邊。

 

  年青人希望憑著自己的臂力,或許還可以支撐一會兒,等到老虎失去耐心離去,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這時候,懸崖邊不知從那裡冒出一黑一白的兩隻老鼠,竟不約而同地啃食起年青人手握的那條樹藤,

 

眼看兩隻老鼠再啃上幾下,樹藤即將斷了,年青人也將落入鱷魚的口中。

 

  年青人望著那兩隻老鼠,心中有所醒悟:這兩隻老鼠豈不象徵白天與黑夜,不斷地在啃食人們生命的

 

剩餘時光;而老虎與鱷魚,則是自己一直不願去坦然面對的恐懼。在這緊急的時刻,年青人終於領悟到生

 

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把握住現在。於是他用盡剩餘的力氣,抓住樹藤奮勇攀爬,終於登上懸崖,

 

而老虎已遠離,但樹藤剛好斷裂,年青人深深地抽了一口氣。

 

  的確,很多人一輩子都活在虛無漂渺中,不是悔恨過去的所作所為,不然就是對未來勾勒超出自己能

 

力的美景,可說眼高手低,不務實際,顯而易見的就是怨聲載道與失敗連連,生活當然過得不愉快。其實

 

,能夠緊握現在,活在當下最重要,有何理想、有什麼計劃,即刻付諸費施,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

 

絕不停歇,再大的險阻與難關,奮勇邁進,才是人生的真義。

 

               

白豬轉世為人屠夫立地成佛』 

 

坪陽鄉譜頭寨有個吳姓男孩,前世是一頭白豬,轉世投胎為人後,因尚能準確地認出曾經

 

殺死它的屠夫容某而在當地轟動一時,屠夫容某因此發誓今生今世不再殺生。

 

原來,吳姓男孩與屠夫容某是同一個村子裡的人,小男孩一歲多時,家人帶他到村裡去玩

 

,每次只要碰見屠夫容某,小男孩就要拚命地哭叫、掙扎,每次都這樣,家裡人也不知道個

 

所以然。小男孩長到兩、三歲時,每當看見有人在地裡採豬菜,他都要告誡他們,哪種菜太

 

苦,哪種菜太辣,採多了,吃不下等等一些話。弄得大人們直好笑,說他小小男孩能懂啥事。

 

    這個時候的小男孩在村裡更加害怕見到屠夫容某。每每見到容某,他就老遠都會拚命往家

 

裡跑去,每次都這樣。久而久之,村裡人感到這裡肯定有蹊蹺,便試著問小男孩是何原因?

 

哪料,小男孩說出了一個驚人的大秘密。

 

原來,他前世就是他外公家裡養的一頭大白豬。還說,那天,屠夫容某帶著一個人來買豬,

 

白豬見不妙,拚命地往外跑,一直跑到他家背後的山地上,還是被容某等人追上來抓住,

 

抬去他們家給殺賣了。

 

這可是個爆炸新聞。村裡人一傳十,十傳百。小男孩是白豬轉世的事就這樣傳開了。從此,

 

人們見到小男孩乾脆不叫其名而直呼「小白豬」了。這個名字就這樣一直叫到現在。

 

    記者找到了這個男孩的母親陸居桃。

 

    記者:「他是什麼時候講前世事情的?」

 

    陸居桃:「他一歲多。」

 

    記者:「剛開始說話的時候?」

 

    陸居桃:「剛開始說點點話的時候。」

 

    記者:「他怎麼說?」

 

    陸居桃:「他講他是豬。人家在外面摘豬菜,他就說你不要拿這種菜,這種菜不好吃,

 

家問他,他就說他是白豬。」

 

女兒得癲癇原來是討債

 

 

末學有一個善良賢惠的妻子,有一個漂亮聰明的女兒。家裡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小家庭。

    兩年前夏季的一天,一個平凡普通的日子。噩夢從天而降!正在玩耍的女兒怪

 

叫一聲,頭偏向了一邊。初時以為與邪祟有關,遍訪當地有名的神婆,燒紙畫符

 

,毫無作用。後來去了當地醫院,醫生檢查完畢,神色凝重的告訴我們,趕緊去

 

大醫院。懷著忐忑的心情,去了大城市的大醫院。檢查結果出來,如晴天霹靂。

 

是癲癇!儘管去時有充足的思想準備,做好種種打算。當接到這個結果時,還是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從此,妻子常常哭到半夜!

 

    因為聽說治療此病的藥物,對人的腦子及身體,傷害很大,且根本無法根除。

 

所以自始至終,我們也沒有用過藥物。而是(把心思)用在尋找偏方上。

 

    有一次,當地一個很有名的老先生,告訴了我們一個偏方。說是用某物(為避免

 

造業,暫隱其名!),活活燉湯,連肉帶湯,給患者吃了,有奇效。出了門,末學

 

很堅決地說,即使女兒沒有了,我們也不會去害他命。我們承受此痛苦,皆因殺業

 

所致。放生尚且不及,怎能再造殺業!那個時候,末學已開始學佛。我們決心用佛

 

法來改變我們一家人的命運。

 

    我們決定,聽從印光大師的話: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懺悔往昔罪業,斷惡修善

 

。因為白天還有工作,每天早晨,我們往往天不亮就出發,去解救生命。從此,風裡雨

 

裡。從此,雪裡霧裡!我們一天不落,風雨無阻。在我們的影響下,很多人開始吃素

 

,很多人開始念佛。

 

    末學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了凡四訓》。當我們有些動搖的時候,便一遍遍看這本書

 

。末學也學了凡先生,在佛菩薩前發願,為了女兒,放生三百次。其實發願的時候,

 

我們已經放生數百次。

 

     有一次,末學在夢裡,夢到女兒告訴我們,還欠她○○萬。醒來之後,跟妻子商議,

 

決定一次性還她○○萬。如果此夢是真,債還清也就好了。如果不是真,也為女兒消了

 

業障,絕對沒有害處。女兒如果病不好,有再多的錢,又有何用!我們馬上取出○○萬

 

,來了一次大放生。

 

    奇蹟果然出現了!就在我們發的願,還差三十餘次的時候,女兒好了!歷經近千個日

 

日夜夜,歷經近千次放生!我們用一顆真誠、慈悲之心,創造了醫學奇蹟。

 

                

仁義禮智信對五臟的影響( 三)

                                                            中醫學博士彭鑫

 

五常的第五個方面就是「信」。「信」對應的五行是土,對應的方位是中,對應的四

 

季是長夏(從立秋到秋分這段時間),對應的五臟是脾胃。

 

「信」就是誠信,信義。一個人如果特別誠實守信,不欺不詐,做任何事都誠意正心

 

,言必信行必果,而且都不埋怨別人,更不會斤斤計較,那他這股正氣就可以養護脾

 

胃,這樣的人脾胃功能乃至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就好。

 

反之亦然,一個人要是奸姦詐詐,不誠不信,或者說即便不奸不詐,但卻特別愛埋怨人

 

,總是有怨氣,處處斤斤計較,那他的脾胃和整個消化系統功能就會受影響。宋代大

 

理學家程頤說過:「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先聖老子更是早就教誨世人:「人無

 

信不立,國無信則衰。」你看看,一個國家要是缺失了信用,就會衰敗下來,何況我們

 

一個人呢? 

 

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雖然沒有故意幹過不誠不信的事,但我以前特別愛埋怨、

 

愛牢騷、愛計較,這個習氣非常重。直到學習傳統文化、也就是讀博士的最後一年才改過

 

來。那時,導師給我安排的工作量特別大,我的師姐師弟都沒有跨專業作課題,只有我

 

跨專業作課題,還要去醫院作細胞培養和維生素培養,還要去買各種各樣的培養基,等於

 

說從民工一直到工程師這一系列的大活小活我全包。當時我就特別有怨氣,就天天埋怨我

 

的導師,接著我的脾胃乃至整個消化系統就出了問題:胃脘脹滿,腹瀉便溏,面黃肌瘦,

 

渾身一點力氣都沒有。 

 

後來我遇到一位老師,他就點我說:「怨、恨、惱、怒、煩,這些情緒很傷身體,而埋怨

 

直接傷脾胃,你現在有病就是怨氣太重,你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於是我就反省自己,

 

反省後我認識到導師給我的任務重這是對我的關愛,因為只有有了這樣的壓力,我才能

 

鍛煉自己,我把這些任務完成後,能增加好多知識。當我認識到這些之後,我就痛下決

 

心一定要改正,我再也不埋怨導師了,在幹導師交給的那些活時,也有行動力了。 

 

很快,我的脾胃和消化系統的病就好了。後來我的博士論文答辯,專家全部通過,而且是

 

優秀,這都是導師對我嚴格要求的結果。

 

還有我治療過的一個患者也是這樣,整天埋怨這埋怨那,嚴重失眠,還自殺過一次,心情

 

從來沒有好過。我就勸他把煩惱減少,從此不要再埋怨別人,同時我建議他幹重活,什麼

 

活累就讓他幹什麼活,還讓他走路鍛煉。

 

我對他說,你主動給鄰居家打水,把你鄰居家的水全包了,另外,你一天能走多少路就走

 

多少路,直到走不動為止。於是他就按我說的去做,首先把心態調整好,從此不再埋怨了

 

,開始一天只能走二里路,後來越走越遠。為什麼讓他這樣做呢?因為人只要心態一調整

 

過來,四肢再一活動,氣血就通暢,脾胃就強健,因為脾主四肢嘛。脾胃一強健,吃飯就

 

香,睡眠也好,就是能吃能睡。這個患者後來就完全康復了。

 

                『一位禪師臨終前的懺悔告白』 

                                                                                                                       

 

那個禪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禪坐中面對死亡,參悟死亡。

 

作為好友,臨終前我經常去看他,聆聽他的教誨。我每去,他總在端坐,消瘦的

 

臉上帶著微笑。我們坐下聊天,他說:「我一生被虛名所誤。雖然外面看著風光

 

,出了書,有人跟著我學佛,可我知道,自己並沒有真正開悟,也沒有明心見性,

 

現在想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說得很誠懇。我說:「古來宗師,不是也有臨終

 

開悟得道的麼?」他說:「那是大修行,放下萬緣,一靈炯炯,不是我這種聰慧的小

 

根器,我一生太聰明,太有才,太有情,因此有太多的放不下。」

 

我又問:「那你最近如何用功?我每次來,你都在禪坐,我不忍心打擾你,在外面念

 

佛,為你祈禱。」 禪者淡然一笑,說:「謝謝。生死大事,何時死,乃至來生何處投

 

胎,我還是知道的。」我說:「這就是大修行啊,你都知道你何時死,投胎何處,你

 

還沒開悟?」禪者有點赧然,說:「這只是功夫,與開悟沒關係,更與明心見性沒關係

 

。我出生到三歲,就能記憶投胎的因緣,長大後學佛來求證這因緣。我此生很早就知

 

道自己『生從何來』,一生的修行只為完成『死向何去』,現在能知道死期,不過是

 

預知時至而已,不過還是那句老話:『再入輪迴做眾生』,我的內心已經沒有對死亡

 

的恐怖,這點粗淺修行離得道或開悟或見性還遠著呢。」

 

 「那你最近如何用功?」 禪者說:「一心懺悔那些業障,從內心淨化。我是一個將

 

死之人,要在臨死前,把內心清理乾淨,這幾月我一直在懺悔。懺悔我造的業,懺悔

 

我做過的錯事,懺悔自己沒能真正盡孝,懺悔自己曾經傷害過朋友、親人,懺悔曾經

 

說了很多妄語,在修行上,未得言得,未正言證,自負輕狂;懺悔自己曾經口是心非

 

,說了不少是非,惹了不少麻煩,給他人帶來了不少傷害;懺悔我對愛過我的女人帶

 

來的心靈上的傷害;懺悔自己的無知對同修帶來的誤導……。」禪者說了那麼多可懺悔

 

的事情,說時還會流淚。

   他要我找來一個大鐵盆,要我幫他把平生的文稿搬來,足足有一公尺高,要我當著他

 

的面燒了。幫他燒?我不忍心,說:「這可是你一生的心血啊,多少出版社找你要書稿

 

,為何要燒?不是很好嗎?我不幹。」他說:「你不燒,那我自己燒。這些沒有價值的

 

東西,不燒何用?我沒有得道,那些知解宗徒的文字,到頭來都是魔障,我自己是清楚

 

的。燒了書稿,以免貽誤後學,以免增我罪過。沒有真正明心見性,所談所說盡是野狐

 

禪啊,你想讓我墮落地獄嗎?」他沉靜地說:「我一生說法講經,辯論是非,因為沒有

 

得道,沒有見性,說了妄語和見地不正的話,

 

報應在身,得病在口腔、食道、胃。」他的臉越來越消瘦,因為坐禪,精神尚好。

 

我和他一本一本地燒他的作品,包括他的日記,不少還是用毛筆寫的,字跡工整。大冬天

 

,我們以書稿取暖。看著他的淡定與超然,我很感動,也想,我死前,要像他一樣,燒儘

 

自己所有的日記、文稿,不留那些雜碎,乾乾淨淨,毫無牽掛地離開。我來過多次,禪師

 

都說在懺悔業障,懺悔過惡,他對我說:「口業最難懺悔,這一生中,我講經說法,口出妄

 

語,說人是非,口業大如山岳。」他嘆口氣說:「儘管口業深重,我還是要懺悔清淨了再

 

死。看來,我比預期的日子要晚死一月,這一個月專門懺悔口業。修道學佛的人,口頭禪也

 

造業啊,何況我口業不淨,說是非,爭曲直,談邪見,不知這一個月能否懺悔清淨。等我懺

 

悔清淨了,就是我要走的日子。」

 

作為多年亦師亦友的人,我還是難過,問他:「你要走了,有什麼話作為對我最後的忠告?

 

」 禪者說:「我知道你的未來之路,但不能說破,說破 就是害你。未來的路在你心中,

 

你如果能在夜裡靜坐內觀,也會知道的。我這一生的經驗,能告訴你的,就是:沒有得道

 

、沒有開悟見性前決不為師,為師就害人,誤人子弟即誤人性命,果報嚴重,我的報應就

 

在你眼前,所以,決不好為人師;其二,你開悟見性,還要保持修行,修出更大的本領後

 

再出來弘揚佛法,即便你有了弟子,記住,不要接受他人供養,決不剝削弟子,江湖上的

 

事情我見多了,很多老師把弟子當僕人馬仔使喚,那個罪過很重;其三,不要輕視任何

 

不懂佛道的人,哪怕他們見解幼稚、錯謬,都不能笑人,我這一生笑了很多見解錯謬的

 

人,結果自己遭到報應,每一個沒有開悟的人都是未來佛,一旦開悟就是大師,你怎能嘲

 

笑大師?最近一月所懺悔的,就是我曾經輕視過他人;其四,你以後去參訪他人,哪怕外

 

道宗師,也不要帶著成見去參訪,不要比較誰高誰低,人間有無數菩薩化身教誨,外道中何

 

嘗沒有菩薩教化?不要帶分別心和成見,你一心聆聽,內觀,內智自生,生而不住。

 

我過去好辯論,好爭鬥,口誅筆伐,結果自己得了咽喉癌、食道癌,罪孽深重啊。」他說

 

著眼淚流下來了,是懺悔的淚,是悟達的淚,也是教誨的淚。

 

一個月後,他說:「我要走了,還是投生西北吧!西北窮一點,但人厚道,佛道的根源甚深

 

,不像江南人,拿佛道賺錢,也不像東北人,骨子裡並不敬佛。我就投生西北,咱哥倆有緣

 

,三十年後,還能再見,那時你是大哥,我是小弟,你可要幫我。」我們都笑了。我說:「

 

我向你學禪時不上進,你踢過我,那時該我踢你囉。」他說:「踢狠點,爭取在你一踢之下

 

,我當場開悟。」 他真的在認定的那天坐化,肉體火化。

 

那個禪者不求人間的五福,只求大道。他最後一次顯露神異,預言了我未來的居處。我相信

 

,總有一天,我會在茫茫人海遇見他的,不論是否認出他,我們總會有緣遇見,盡未來際,

 

會遇見他,在那個了無分別的本地風光裡會回遇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