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3年月號

 

第210期

 

 

<目次

 

聖訓暨金篇

修行要訣

修道基本功/奉旨著作

因緣與果報/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賜詩

大道釋疑

濟世度迷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譯

社會救濟活動

太上感應篇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張公藝百忍集

佛門高僧法語錄

平常心處事/丁乾

要想真正富貴就多做善書/演諧

念佛人頭上放光/陽光師姐

世事你有時無法評斷對錯/林美蓮

打獵猝死//慚愧人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本堂岳武穆王                  

                                  中華民國103423

                                  歲次甲午年三月廿四日

 

詩曰:無運無財又奈何。營營終日夢南柯。

 至心懺悔除諸業。歲月滄桑自少磨

 

聖示:吾今日以「懺悔是修行的開始」為題,供世人參悟。

     

      懺悔是修行的開始

 

二十餘年前,有一位經營殺生行業之男子,為圖生計而日日殺生,一生所屠宰之牲口可

 

說難以計數,雖然其賺了不少錢財,但因殺業甚重,故中年即罹患肝癌。於生病住院期

 

間,每分每秒皆忍受千刀萬剮的痛楚,最後不敵病魔而撒手人寰。

 

待其不治身亡之後,家人即到佛寺為他做超度法事,並請法師誦經。做完了四七,家人

 

碰到一靈通之人,就問他:我們父親是不是已得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了?」

 

靈通者說:沒有!」家人納悶的問:「怎麼會這樣?不是有做法事了嗎?靈通者說

 

沒有用!我看見他仍在刀山受罪,因為他自己沒有懺悔,他自己不念佛,無法接受

 

佛力接引,雖然佛力是無邊的,但是也要他發心向善,肯懺悔、肯接受佛力才行!

 

尚書太甲篇》云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即是此理。

 

人出生於世,即帶有夙世的業力,因業力招來果報,加上此生迭造新業,故而生生死死,

 

長墮輪迴,不得出離。《增一阿含經》云:「人作極惡行,悔過轉微薄,日悔無懈怠,

 

罪根永已拔。」因此,一個人不論過去生修證如何今生只要輪迴人間,開始修行,懺

 

悔就是入門第一道功課。

 

六祖壇經懺悔品》云:「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然而現今凡夫愚迷,只知

 

懺其以前所犯過愆,卻不知悔其日後再犯之過錯,以不悔故,前罪不減,後過又生,所

 

以雖然常常懺悔,又常常再犯,因此不見其效,依舊痛苦煩惱。

 

又有些人表面上懺悔,內心卻未真正懺悔,例如有些賭徒以剁手指之方式,表達懺悔改

 

過的決心,最後又禁不起誘惑再玩一把,如此離心求懺悔等於緣木求魚終不可得。

 

因為本無罪,只不過是的工具罷了,心若不戒賭,縱然把十隻手指

 

全剁光,也無法得到懺悔的目的。故罪由心起,也必定須從懺悔,方能達其功。

 

「世間只有聰明的人,才會認錯,有智慧的人,才會懺悔。」而懺悔的效果,主要取決於

 

懺悔時心力的強弱,故若能以至誠之心求懺悔,加上拜佛佛力加持,必能改變命運,除障

 

生善也,勉悟之。

 

 

修行要訣(承上期)

 

示要訣:

 

一、凡夫與佛,本體不二,只是不明因果,故覺在後,覺在果地,並有始終不覺者,

 

只要一覺,即是彼岸,故宜用一字訣曰:「阿」,言心有所起時,此在因地動念,常

 

常先自凜覺,想我今入如是因,將來必得如是果,則恐懼而勿入矣。久久純熟,不至誤入。

 

二、把此心如在通衢大道,一切形形色色,了了見聞,過而不留,與我無染,此便是「佛境」。

 

三、常與自己脾氣奮鬥,情為「我愛」,轉而疏之。見為「我執」,解而空之。

 

世間無論千萬諸大事,都抵不過一個「死」。千萬個死,還抵不過我一「修」。

 

而千萬個修,又抵不過我一「覺」。覺則「心空」,此是最上「福德」。

 

當知眾苦只緣不覺,極樂無過於「明心」。唯能慎心勿忘,令心念念在「覺」,

 

即「念念在佛,念念修」,必定「成佛」。

 

本堂福德正神 登台

 

聖示:吾今日以執著為題,供世人參研之!

 

  世間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分別、執著、妄想不能得證,眾生心念有執即諸法不通

 

,如水流被阻不得暢通,世間乃是因緣聚合,五蘊本空,蓋因顛倒妄想影響心念,是故眾生當

 

破除我執而空五蘊,當一人心隱而道心顯,猶如自性即可自現也,思悟之!

 

  『修道基本功』     聖筆 王生扶

張果老仙翁 

                                      二○一四年二月廿二日

                                      歲次甲午年正月廿三日

 

曰:困苦窮勞前世因。無須多怨遠疏親

浮生若夢不留戀。樂道安貧見觀音。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五章   耐窮困

 

一般人當身處窮困又沒有修道時,就常會產生「怨天尤人」之現象,例如怨天為何

 

不助我?為何手足與我疏離?為何我沒有顯赫的家世背景?為何我的機遇不好?

 

或是做丈夫的埋怨妻子,做妻子的埋怨丈夫;做子女的埋怨父母,做父母的又埋怨

 

子女,甚至已經修道拜佛了,仍然內心不平,常暗忖為何仙佛菩薩只照顧有錢人,

 

而我卻一樣一貧如洗?完全不知檢討自己,不修福、不積德,或一無所長,懶散成性。

 

一個人如果常「貧苦多怨」,心、口皆有埋怨別人的念頭、言辭,則不但於事無補,

 

反而會因此「橫結惡緣」,錯失翻身的機緣。因此古聖賢哲知曉天地至理,能夠「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以「安貧樂道」作為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之道。

 

夫修真之道,與世法相反,原欲棄富貴而就貧賤,去奢華而守恬淡。若受不住窮困,

 

遇饑寒而生煩惱,值艱難而起無明,便是饑渴之害為心害,養其小者為小人,認假棄真

 

,與道相隔,何時能進道岸呢?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回歸田園生活,都是為了實踐

 

安貧樂道的生活;多少高官厚爵最後辭官歸故里,也是為了不願昧著良心爭權奪利,回歸

 

民間,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

 

故處於物質豐饒的現今時代,若能體會此等清閒自在,放曠於自然的人生滋味,自然心

 

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身心安住,充實而滿足。因此對修道者而言,平日要受得了困苦

 

,耐得了飢寒,隨緣度日,絕不以窮困小事,忘卻性命大事,如此「少一分物欲,就會多

 

一分發心;少一分佔有,就會多一分慈悲」也。

 

 

張果老仙翁 

                                      二○一四年三月八日

                                      歲次甲午年二月八日

 

曰:自矜自是不知謙。方入教門想作仙

闊論高談陳奧義。滿胸氣傲道生偏。

 

聖示:吾今日降著:「修道基本功」

 

第六章除傲慢

 

司馬遷曾評論韓信,言其若學道謙讓,不自誇己之功勞,不恃己之才能,

 

不將盛德顯露於外,則其對於漢家之功勳,可比周召太公之成就,也不會

 

因其顯赫功勳惹來殺生之禍,由此歷史典故即可知傲氣之大患。

 

傲慢對修道者之傷害遠甚於一般人,有些自詡為修道之人,心高氣傲,懂得

 

幾句祖師文義,記些丹經子書,即拘泥於文字,執著於名相,高談闊論,目空

 

四海,或仗著自己略有才學,而妄猜私議,自解經意,甚至謬執己見,不肯低頭

 

,將錯就錯。

 

也有許多修道者看到別人外相拙劣,自己道貌岸然,就覺得別人沒有善根;看到別

 

人大啖葷食,自己素齋,就覺得別人業障深重;看到別人犯戒,就覺得自己戒律清淨

 

;看到別人嬉戲玩樂,自己在聽經聞法,就覺得很精進,別人在墮落,自己很有一副

 

修行人的架式。凡此,其病即在於氣傲自足之關。

 

故學道者,先要虛心下氣,自卑自小,不滿不盈,只見己短,不見己長,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方能感動師父指點,良友勸勉,成為真正有志之士。

 

傲慢者,其毒害不輸三毒貪嗔癡,因為貪嗔癡三毒雖毒,但透過修行終有淡薄休止之日

 

,唯獨傲氣我慢一毒,生在人道時即輕慢其他人,生在鬼道時即輕慢其他鬼,生在畜道

 

時即輕慢其他畜,不論其居於何處,皆能處處生慢。

 

吾舉一實例為證,昔時釋迦牟尼佛之堂弟提婆達多,跟隨佛陀出家做比丘,在出家十二

 

年中善心修行:讀經、誦經、問疑、受法、坐禪,因而受到僧俗二眾崇仰,但他心中的

 

傲慢熾盛,自認與佛陀同為釋迦族,因此就要求取世尊而代之,被佛陀嚴拒後,即心生

 

嫌恨,而接連犯下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重業,而墮入無間地獄。故修道者

 

知克服驕氣,力戒傲氣,低下身子,否則,傲慢滿胸,目中無人,妄想明道,難矣。

 

因緣與果報』 

          聖筆王生扶

濟公活佛降

                                         二○一四年一月十八日

                                         歲次癸巳年十二月十八日

 

詩曰:鎖鍊無形縛色身。人生無奈向黃昏。

三千白髮皆憔悴。字字推來訴怨深。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十七章  帶業轉世  人生漸凍

 

聖示:仙佛如天上之月亮,其聖影雖可出現在千江萬水中,然只限於澄澈潔淨之水,

 

若是污濁之江水則無法得見,故世人念佛,當內心明淨,行十善業,方能與仙佛心印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前些時日發生一位憤世嫉俗者,恣意以改造槍枝開槍濫射情事,

 

當他被捕之後被探究原因,才發現是因為他有仇富心態造成。現在的社會上,因貧富

 

差距加大,似乎不少人有這種心態,不知恩師如何看待此現象?

 

濟佛曰:此現象出現除了因為一些有錢人招搖比富、故意炫富之外,與自己不懂得

 

「知足少欲」有絕對關係。許多仇富者表面上敵視有錢人,但心裡又想巴結有錢人,

 

因此造成心理不平衡,其實一個人若是靠正命、正當經營而得到財富並不是罪惡,

 

而是其福報之關。

 

又所謂「知足少欲」乃是指內心沒有太多的慾望,並且滿足於現狀,有三分福報

 

就享三分福報;有五分福報就享五分福報,有足夠的福報就住豪宅,沒這個福報

 

就住平房,故「知足少欲」並非要穿得寒酸破爛,住在無法遮風避雨的房子,而

 

是不論你現在處於什麼身份地位,什麼物質條件,當下都能夠知足圓滿。

 

然而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缺這個,少那個,「好要更好,多要更多」,這就是不

 

知足,不少欲,若是一個人真正知足了、少欲了,心地就清淨,功德福德就圓滿,

 

此即印證了修行「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之真理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知足少欲」說來容易,但要落實於生活中就非易事,不過若

 

是堅持「難行能行」,就一定會有成就的。

 

濟佛曰:然也。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醫院。)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隨著恩師的腳步,閃開人群,穿過一個迴廊,就進入一間

 

病房內,病房內有二張病床,躺了二位病患,但裡面卻鴉雀無聲,有些奇怪。

 

濟佛曰:他們皆是漸凍人,今日我們來訪問一號病床之女性病患,作為警世例證。

 

待為師調出其元靈,你訪問她便知分曉。

 

    (此時只見濟佛以佛扇往病患頭上一搧,即將女子元靈調出,女子一見濟佛隨即跪地磕頭。)

 

王生曰:女菩薩叨擾了,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您

 

躺在病床上,全身無法動彈,只剩一雙眼睛活靈活現,不知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可否請

 

您簡要敘述原因,做為著書案例。

 

    (女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女子曰:嗚嗚嗚!我真命苦,我是於數年前有一次於工作中,突然覺得腳麻麻的站不起

 

來,經過同事的協助後,才慢慢舒緩症狀,但是後來症狀愈來愈明顯,經求醫問診之後,

 

被醫生診斷為「運動神經元疾病」,也就是俗稱的「漸凍人」。醫生說此症會全身慢慢無

 

力、萎縮、癱瘓,最後只剩下腦部能作用,然後心臟衰竭而亡。當時聽了簡直如晴天霹靂

 

一般,雖然我有努力尋求治療,但最後隨著病情逐漸惡化,還是全身癱瘓,現在只剩下眼

 

睛可以活動,不過我雖然全身癱瘓,但皮膚仍能感到溫熱,且頭腦清晰,所以平常只能靠

 

眨眼和眼珠轉動,然後外勞再輔以注音板和數字板拼音,和家人朋友溝通,我的身體就像

 

「被釘在病床上」一樣,無法動彈,但思緒又與常人無異,所以感到特別痛苦,我也不知

 

道為什麼自己會得到這種病,嗚嗚嗚…!

 

濟佛曰:妳前世為一男子,靠打獵維生,殺生難以計數。其實在妳打獵過程中,有許多動

 

物沒有當場死亡,而是拖著受傷的身體掩藏起來,但最後仍因傷勢之關,經過數日或數月

 

在苟延殘喘中,痛苦而亡。另外妳亦曾放火燒山,讓生靈塗炭,因此殺業深重,命終之後

 

墮入刀山劍樹地獄,受盡無數刑罰後再轉世此生受報償還業債,盼妳能在有生之日,心中

 

不間斷念佛,以消部分業力,早日脫離痛苦。在此吾亦盼世之人,要心存慈念,莫再殺生

 

,否則殺業之報皆甚重,不是捐幾個錢就能消去怨恨的,因為有些被殺者什麼都不要,只

 

要你一命抵一命也。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女子之元靈又重返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濟公活佛降

                                         二○一四年二月十五日

                                         歲次甲午年正月十六日

 

詩曰:愚昧疏狂愛忿爭。辟言妄語癡迷增。

謗僧謗法無邊罪。大海深淵扇貝生。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十八章  謗法謗僧  轉生貝類

 

聖示:憂悲惱苦總是跟隨著邪惡的思想和行動,就如同馬車的輪子總是跟隨在馬的

 

腳後跟一般,故世人若能常持善正的思想和行動,則吉祥快樂就會如影隨形,亦步

 

亦趨,令人清淨自在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念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飛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數日前徒兒出於關心,問一位師兄擺攤生意近況如何?

 

他說有好一點,但是隔壁攤賣炸雞排的生意更火紅,四個人從早忙到晚,難得有休

 

息的時間,收入甚豐,徒兒隨即好言安慰,說對方做殺生、販賣眾生肉的生意,生

 

意愈好,未來累積的惡業力愈大,待「業力」大於「福報」時,就會受惡果報折磨

 

了,不知如此說法正確否?

 

濟佛曰:沒錯!以各行業別而言,殺業生意乃是輕鬆又容易賺錢的行業,但從事殺

 

業或販賣眾生肉而得來之財乃是不義之財,故也容易破財,尤其是容易發生意外或

 

罹患重病,因為「殺業必受因緣果報。」吾舉一實例:有一人在小鎮上開鹵龍蝦小

 

餐館,因生意興隆而日進斗金,羨煞不少人,但後來此人罹患皮膚癌,雙腿潰爛,

 

皮膚就像被龍蝦用螯夾夾爛一般,其雖花費巨資治療,但也難以治癒,因為此乃是

 

因果病之故。因此世人當知今日你殺我,來生必定我食你,而且殺業太重者,不容

 

易走上修行之路,可說是貪小失大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殺生的行業,罪業深重,希望世人能以此為鑑,發心戒殺

 

,以免招受惡報。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沒入海中,但師徒二人衣裳卻未沾濕。)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蔚藍海景與瑰麗的海底世界,

 

四周充滿了五彩繽紛的魚兒、豔麗的珊瑚,和各式各樣不知名的水族生物,就好像

 

身處在一個超大的水族箱裡一般,叩問恩師,今日是要訪談誰呢?

 

濟佛曰:就是你眼前的眾多扇貝,待為師調出一位扇貝元靈,你訪問他便知分曉。

 

    (此時只見濟佛以佛扇往扇貝一搧,即將扇貝元靈調出,現出一四十出頭的男子。)

 

王生曰:先生您好,因為今日濟公活佛恩師奉旨領我訪遊著書勸化世人,而我看您的

 

外貌並非窮凶惡極之人,卻投生到海裡做貝殼類之旁生,不知其中因由為何,可否請

 

您簡要敘述原因,做為著書案例。

 

    (男子經濟公活佛點化後,即娓娓道出)

 

男子曰:我現在轉生扇貝已經是第十二次了,而我會轉生為貝類旁生,主因在我生為人

 

時,不信佛法,毀謗僧眾,只要看到出家人就會咒罵他們不事生產,整日無所事事,只

 

會貪圖供養,是米蟲……,因此我拒絕聽聞佛法,更發誓不要聽聞佛法,也時時誹謗佛

 

法,我的這些作為除了自己受害之外,還斷了許多人聞法修行的慧命,造下無邊罪業,

 

所以命終之後就轉生為扇貝,平常就附著在淺海岩石或沙質海底生活。我們貝類旁生最

 

大的特點就是一旦遇到其它的生物,就會將自己死命的關閉在殼子裡面,不聽、不看、不

 

聞外面的事物和聲音,就像我拒絕聽聞佛法一樣。除此之外,未來轉生水族果報結束後

 

,還要墮入地獄受刑,真是苦啊!

 

濟佛曰:不信佛法,毀謗僧眾,輕者受無舌瘡口、盲聾瘖啞報,重者失去人身,轉為畜

 

生、水族、化生之果報,而且造口業毀謗僧尼,其人命終必墮無間地獄,非但自己遺害

 

無量身,又牽引無量眾生,故世人切莫自害害人,回頭是岸啊!

 

王生曰:恩師所言甚是,許多人「過了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再回頭已百年身

 

,所以不論是說話或做事情,都要謹慎、感恩。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之元靈又重返扇貝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談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台。

 

可,吾回。

大道釋疑            

                  叩稟「不識法執,越修越執法」之有關常識供參(六 六)

一、何謂「法執」?

 

恩師:所謂法執者,即是不明白五蘊(色、受、想、行、識)之法,乃是因緣而生,

 

如幻如化,空無自性,而執著為實有者。

 

二、法無自性,凡執一切法為實有者,皆屬虛妄乎?

 

恩師:然也,一切諸法,無非因緣而生,既然法屬因緣,便無自性,即所謂之性空

 

例如人是細胞因緣所成,若實有人,應該離開細胞還有人的存在,但事實卻不然,因為沒

 

有細胞則沒有人之理同也。

 

三、人們若總執意一切法都有實在的體用而不去離,此對修有何大礙?

 

恩師:說一切法者,乃是依世俗言說假立,因此一切法無非緣起,一切法無非幻有,

 

一切法無非性空,一切法無非寂滅,故金剛經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然而

 

凡夫卻執法為實我體,於虛妄體,重執虛妄,形成所知障,障礙菩提,落入生死流轉之泥淖。

 

四、眾生迷惑,不明諸法本空,妄於「我身及一切法」,總認為二執為實有,何改其執?

 

恩師:可以修「觀」之法破之

 

五、凡執著一法,而執己是彼非,患此「法見」,難成大器乎?

 

恩師:當然,患「法見」者,不能了達一切事物皆是隨著因緣條件之變化而變化,

 

正如固體的冰可隨溫度變化溶成水,水又可隨溫度變化化為水蒸氣,因此障蔽了本

 

具的智慧光明,難證菩提。

 

六、在世間凡屬有所作為之事,是否皆難歸於真性之如如不動?

 

恩師:不全然如此,因為究竟法需方便法輔之故也。

 

七、修全在心性用工夫,故修學者,唯求己以制心、煉心、淨心乎?

 

恩師:然也,一切世法皆因心而生滅,滅心則契道,縱心則危身,故修道即是修心

 

,而無心、定心、息心、制心、正心、淨心、虛心,即是修心七要也。

 

八、學法,非是「求法」乎?

 

恩師:然也,求法不等於學法,世人常將二者混淆,因此雖然聽聞了「法」,

 

卻又疏於薰習,故而得不到「法」的利益,其實原始佛教時代的佛弟子,不

 

講「學佛」,而是講「學法」、「修法」即是此理也。

 

九、有者但知求佛、求法、求僧,性屬依賴,忘卻自求、自修、自證,

 

此執依賴心態之修法有何不宜?

 

恩師:修行需要自己虛心努力,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是無法求助外力速成的,

 

一個人內在的問題也需要自己來解決,現實需要自己來面對,成佛更是需要自己

 

來修行與驗證,故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

 

如來。」即可知其中之理也。

 

十、若以依賴於法,故必求最高無上之法與師,以冀速成,執此修學有誤否?

 

恩師:世人習氣深重,若要改變習氣,去除執著、無明,若不痛下數年、十數年、

 

甚至數十年之時間,根本難以撼動,故修行若希冀速成法,要「即刻開悟」、

 

「即身成佛」等一步登天之法,反而容易產生退道心,煩惱日增,偏離正道也。

 

十一渴求最高無上法,遂生種種分別,而門戶之見起焉,此修亦必障礙重重乎

 

師:當然,許多修行人熱衷追求最高無上法,或大手印、大威德、大圓滿,要拜

 

大活佛、大法師、大和尚,以為如此就可以得到大證悟,然而這些人最終多流於四

 

處追逐,靜不下心來實修,而難有所成也。

 

十二、貪求於法,以多取勝,不能一門深入,此修難成否?

 

恩師:修行能否有成不在於「法」多,或是否能一門深入,而在於所修之

 

能否了生死也

 

十三、修不於心上悟,乃於法悟,即是輕心重法,忘於本心乎?

 

恩師:然也,修行人不於心上悟,雖戮力修行,終難印心而有所成也。

 

十四、真修者,知所但契本心,不用求法,心即是法乎?

 

恩師:世間只有「佛」才有如此覺性,而一般修行者仍需藉「法」修心也。

 

十五、萬法唯心造,然何能使萬法「離心」而不受法擾、法執、法縛,如斯堪期

 

「清淨本心」乎?

 

恩師:佛、法、僧三寶中,無「法」則不能覺悟真理,但覺悟之後,即可破除「

 

我、法」二執,捨法而不受法縛也。

 

濟世施方

大德叩稟:已經有受五戒,自己也沒有吃肉,但家人愛吃葷,

 

可否買肉、煮肉給家人吃?

 

聖示:買肉、煮肉行為乃殺生所延續之輕罪,雖非直接殺生,但亦屬共業。

 

叩稟():受五戒而犯邪淫,與未受五戒而犯邪淫有何不同?

 

聖示:犯邪淫屬性罪,性罪即指不論有受戒或無受戒,只要構成犯邪淫即有罪

 

,不是有受戒犯邪淫有罪,無受戒而犯邪淫即無罪,故名性罪。

 

但有受五戒而犯邪淫,果報還盡,得人身會繼續善根延續而學佛;無受五戒而犯

 

邪淫,果報盡時,八識田中無種下受戒種子,無有佛法善根,故無緣親近三寶,

 

隨順業力牽制漂流,是故受五戒而犯邪淫與無受五戒犯邪淫,其意義與果報有天淵之別也。

 

叩稟():為何「人道」是六道中最佳修行之處?

 

聖示:因為人道有苦有樂,容易了知世間無常,而覺悟人生宇宙真相,其餘五道,

 

則善根不易成熟,因為不是受大樂即是受大苦聚之報,或感召三塗,因此人道乃

 

六道中最佳修行之處。

 

大德叩稟:很想修行,但不知為何道心總提不起來,該怎麼辦?

 

聖示:此乃業障現前之關,而讓你提不起道心修行,汝可先修懺悔法門,如八十八

 

佛大懺悔文,如此可以日日拜佛,日日消業,日後在道程上就會較順利也。

 

大德叩稟:在生理期期間,是否可上廟堂禮佛上香?

 

聖示:無妨,只要身心保持潔淨即可。

 

大德叩稟:父親往生,多久時間以內超度有效果?

 

聖示:七七四十九天內最佳。地藏經云:『亡者七七日內,如癡如聾,或在諸司,

 

辯論業果,審定之後,據業受生,未測之間,千萬愁苦,何況墮於諸惡趣等。是

 

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骨肉眷屬,與造福力救拔,過是

 

日後,隨業受報。』即是最佳印證。

 

佛教思想辭典

(承上期)

 

換言之,我之為我自身而言,則我亦是空。惟者,空之為我,與空之為他人之關

 

係顯現時,才有我是我,他是他,而得以相互存在。由此可言,空本為有,有本

 

為空云云。此乃佛教根本立場之所在。

 

  然而於佛教歷史而言,空之義未必以本來之義,經常同樣一定被接受。

 

譬如,對數學有深造之人則認定零即零本來之義,無可非議;但其他無此造

 

詣者,則簡單地認為零即「虛無」。亦即空即空無,以之為有之相對無而認

 

定之者,亦所在多有。此不過是持有見者之相對即無見,別無他想。一言

 

以蔽之,此乃空之所執思惟,謂之空執。而以此秉受空之者,謂之「但空」。

 

尤有進者,為不離棄空執,而以此為零而加以檳斥之,使不受任何拘限之立場

 

以言空者,謂之「不但空」。如此之空,皆不受任何拘限之立場之放棄之立場,

 

則謂之「無所得空」。

 

  由上述可知,空之一字有多種之涵義而沿用之。但為追究其義,則有諸多之

 

解說。譬如人人常以為各自持有常住不變之某實體,對之,則為顯現人之無我,

 

便有所謂「人空」、「生空」(即眾生空)、「我空」。而為顯現一切之諸存在,

 

尤其形造自己環境之所有存在為無我,便謂之「法空」。亦即「我、法皆空」之所

 

謂「俱空」。又者,依此意義而稱之者有「內空」、「外空」、「內外空」、

 

「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

 

「無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諸法空」、「不可得空」、

 

「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等「十八空」,皆可見諸於經典。

 

  另依諸法皆空之理而觀照者,稱之為「空觀」。此外,自古以來,尚有所謂

 

「析空觀」與「體空觀」。其中,析空觀係指依分析而知而觀之;於人而言,則

 

將五蘊分開分析而知自性等之無我以觀之。易言之,人有精神與物質兩面。精神

 

之作用則有受(感受)、想(分別)、行(意志)、識(意識)與物質,即肉體

 

之色,此五種之集合體所構成,故無所謂之我。因緣匯整,物即賴以成立,因緣一

 

旦散盡,則要素各自分解,固定之自我便化為無矣。其次體空觀則不以分析,而以

 

自身為全體之空而觀之。所謂空為諸法實相,即此之謂也。

 

  總而言之,以上所陳,一切本來空,而如其然捲入於關係之中時,固持其自身本

 

身存在之意義與價值之想法,則於現代而言,確實有其充分反省之必要。

 

『太上感應篇』

篇文:樂人之善

 

闡繹:人之凶,固宜憫;人之善,尤宜樂。人之善亦有二,有善良之善,賢德是也

 

;樂則有誘掖獎勸,欽仰尊崇之意。有善功之善,美事是也;樂則有委曲成全,

 

贊襄維持之意。人們皆知為善最樂,然不知樂人之善,尤為至樂。

 

批示:蓋善者古今公用至寶,斯人同出一源之極樂國也。善既同源,無論智愚聖凡、

 

遐邇親疏,不啻一家骨肉,有何彼此之分?有何猜嫌之見?是以古人傾蓋言歡,樂莫

 

大焉!特以善性迷,則至寶喪失,苦海無邊;善性悟,則至寶渾全,極樂長享。

 

  樂善者有堅其心志,弗令退轉之意,不止欣慕而已。凡聞人善言,唯恐傳佈之不廣

 

;見人善行,唯恐進取之不力。始進者引之,久行者固之,力弱者勉之,心疑者豁之;

 

順利以導之,敘古以證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人之善有未竟者,吾為之終焉;人之善有被抑者,吾為之護焉;人之善有未發者,

 

吾為之達焉。如是而曰:「樂善」真樂善者也。始知一人之善,善無幾焉;樂人之善,

 

善始廣焉。故曰:樂,莫大乎與人為善,語極親切有味。整篇將「樂善根由,樂善好處」

 

,說得情深博大,消人無限驕吝,化人無限刻薄,擴人無限褊心。

 

                        『人生哲理典故

以小敵大束手就擒

∼小敵之堅,大敵之禽也∼

  

  小敵不論何其堅銳強勁,終成大敵捉捕之對象而遭悲慘之命運,

 

此乃小題之釋意者也。

 

  此乃漢之大將軍衛青於西元前一二三年六回討伐匈奴之典故。其麾下右將軍蘇建

 

率兵卒僅三千餘騎逢單于之主力軍而單獨應戰,兩軍交戰相持僅一日餘,漢軍即告全

 

軍覆沒,蓋兵力懸殊故耳。右將軍蘇建自忖其軍全滅,身陷窘境,進退維谷,不得已

 

乃自歸大將軍。大將軍遂就蘇建捨軍之罪詢諸都軍長等,「建當如何處置?」或謂

 

「自大將軍出兵,未曾處斬副將。今也建捨軍自歸,可斬以明將軍之威。」或謂:

 

「不然。兵法有云:『小敵之堅,大敵之禽(擒)也。』今建所率不過數千兵區區

 

小數,以敵擋單于數萬之主力大軍且力戰一日有餘,而告兵敗軍亡,猶不敢有二心,

 

不降而自歸。如將此忠貞不二之副將自歸而斬之,則今後何人還敢不降而歸者也。

 

故而不當斬之。」以上乃兩方互相對立之意見表示。

 

  前者乃墨守陳規之一般見解,令苦心焦慮之衛青大將軍陷於困境而不知所措。

 

遂曰:青承天子之寵暨姻親關係之幸,而得以肺腑之心待罪軍中而仕,殊不患無威,

 

而所說我可斬建藉以明威,甚感有違臣意。縱使身在境外臣有權當斬將,仍不敢以臣

 

之尊寵而自擅專權誅將於境外,且容歸京稟告天子,由天子自裁之可也。於是以見

 

「為人臣者不敢專權,不亦可乎?」軍吏乃皆曰:「善」。

 

  終其結局,蘇建得免於死罪而被貶為庶民以了此案。

 

 

『張公藝百忍集』

二四、遇人分爭 作書勸和

 

  有一天,公藝去趕場,在途中遇到二人互相叫罵,公藝問其原因?

 

其中有一人姓高,另一人姓趙,兩人都說合夥做生意已經七年了,帳目沒有算清楚。

 

  公藝問帳簿現在何處?兩人各自提出帳簿,請求公藝詳細計算,

 

兩本帳目互相對照相抵,結果趙某不服氣,說公藝有私偏,口出惡言

 

亂罵之後離去。

 

  公藝回到家中,詳細思考一下,想要成全二人,使能合好如初,

 

於是寫了一篇『忍氣詞』,叫人交給趙某。

 

  此時趙某正和朋友七人在一起飲茶談話,就將書信掀開來讀說:

 

修詞不為別一事,特勸高趙你二位;前日街前帳未清,險些爭鬧要失義;

 

遇我不才方勸阻,將帳算明休猜忌;不意趙兄怒目回,勞我修詞復致意;

 

良朋守信真君子,取財以義終為利;貿易絲忽要公平,賺錢折本留心地;

 

二人命大又時高,七年買賣家足備;賺錢定要憑天理,不可因循招罪累;

 

積錢無非為兒孫,苶德栽培討憂氣;全義全仁為上策,才算明人長久計;

 

只圖利賄惱神靈,自負愆尤多不遂;自古害人終害己,天神正直公平議;

 

聽吾勸解貴於和,以全朋友斷金誼;莫謂俚言義理粗,聽之遵行萬寶聚。

 

  讀畢,在場的人都同聲贊歎說:「張公藝先生,真是明白道德的人。」

 

大家一齊同意出錢將此篇文章刊載,凡做生意的人都送一張,以做為規範。

 

  高趙二人準備酒席,共同迎請公藝來,向他賠罪,永遠照他的話去做。

 

  這是張公藝「遇人分爭,作書勸和」,為第二十四個「忍」。

 

人有詩贊歎說:

 

種種陰功累,造道不非常;

 

仁恩垂雨露,利便達穹蒼。

 

               

佛門高僧法語錄

                                                                                                                        

△念佛有很多障礙、妄想,念一句都不簡單。

 

△我們皆是帶業來的,故病苦多,少殺生,多念佛,就會消我們的業。

 

△什麼是粗衣淡飯?不是不吃飯,而是吃得飽,不是吃得好;穿得暖,

 

能遮身,不是穿得好;睡得足,有精神就好了,不要貪睡,睡多易昏沈。

 

△修行要福慧雙修,修到老時,福慧具足,則人家自然恭敬你。

 

△去我相我執,才會開智慧,不去貪嗔癡,智慧不開;什麼事都怕怕的,

 

也不會開智慧。

 

△人命無常,一口氣不來,人生就完了,趕快勇猛精進,莫放逸,

 

多念佛是當務之急。

 

△修行談何容易,要想當一個修行人,不是那麼簡單,現在我們只能說做

 

苦工苦修而已,我們貪嗔癡慢疑未斷,現在只是磨練我們的心志,等斷

 

了這些,那才入道。

 

△現在食、衣、住皆不欠缺,但我們不可去貪它、著它,只要過得去就好了

 

,不能說東西多,就拼命地吃,這就是貪念。也不能故意吃得少,餓肚子,

 

依自己食量而定,吃飽就好了,不去分別好吃不好吃。貪一枝草,都要再

 

來輪迴,佛要多念一點才好。

 

△說人的是非,本身就是一種惡念,如果我們不去分別,我們的心自然

 

就會安定下來。

 
                

平常心處事

                                                            文/丁乾

 

曾會學士與珊禪師是多年好友,有一次學士外出,偶然遇到雪竇禪師,

 

於是他就寫了封介紹信給雪竇禪師,請他去靈隱寺找珊禪師。雪竇禪師欣然

 

接受,然後辭別繼續雲遊去了。

 

過了三年,曾會學士因有公事,來到靈隱寺,他突然想起曾介紹過雪竇禪師來

 

這裡,於是請教珊禪師:「雪竇禪師現在怎麼樣了?」

 

珊禪師疑惑地說:「沒有這位禪師在此呀!」

 

曾會學士說:「怎麼可能沒有此位僧人?我親自介紹他來的!」

 

珊禪師十分為難,派人在寺中上千僧眾尋找,可是一個上午遍尋,

 

仍然找不到。

 

曾會學士說:「你還記得拿我介紹信的那位僧人嗎?」

 

珊禪師搖搖頭:「沒有啊!我從來沒有收到過你寫的介紹信。」

 

珊禪師目睹學士急欲找這個人,便和學士一起去找,可是找遍每個地方,

 

就是不見雪竇禪師的蹤影。直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在一間破舊柴房的角落

 

裡,找到正在打坐的雪竇禪師。

 

曾會學士高興地喊道:「雪竇禪師!」

 

雪竇禪師看到是曾會學士,十分驚喜,他與珊禪師各自作禮。珊禪師一

 

見雪竇禪師,就看出他將來一定在修學上會有所成就。

 

各自寒暄了一陣,曾會學士問道:「三年前我親筆寫的介紹信,是否遺失

 

了?為什麼不給珊禪師看呢?竟然住在這樣惡劣的環境!」

 

雪竇禪師從衣袖裡,取出原封未動的介紹信給曾會學士,說道:「我只是一

 

位雲遊的僧人,沒有什麼渴求,想想不需請人介紹。」

 

雪竇禪師在物慾之前,保持最純真的自我,也在這種平靜與坦然中,成就了

 

有意義的人生價值。在雲竇禪師心中,自己只是一名雲遊僧,無欲無求。

 

禪師掙脫世俗的訪惑,拋卻名利的紛擾,雖沒沒無聞卻修行有成。

 

面對人生,我們要選擇閒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的心境,選擇一種從容自在

 

的人生態度,既要正視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做到寵辱不驚,也要正確定位自

 

己的人生,做到自在隨意。即以平常心面對事務,就是不管時空如何變化,

 

不論人情如何轉變,始終心情平靜,不為瑣事費盡心思,不去勾心鬥角,

 

每一天都活得輕鬆自在,時時都像過節一樣精神奕奕。

 
                『要想真正富貴就多做善書

                               文/演諧

 

我出生在一個農村中等的家庭,我卻能夠很幸運的考上鄰縣一所著名的

 

省立中學,初中畢業後,能夠考上一所師專,畢業後在小學服務兩年,

 

以後又順利的考上師範大學,畢業後在初中教學一年,以後服兵役,又

 

當了一年的預官。服完兵役後,又考進師範大學的研究所,畢業拿到

 

學位後,便到一所國立大專院校服務,擔任講師的職務。

 

兩年後,又被國科會選派至美國考察進修,拿到另一個學位後,便回校服務

 

。這時,學校又立即讓我升為副教授,三年後,又很順利的升為教授。

 

    這時,我才三十五歲,是我服務的學校中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坦白說,當時是相當的風光。我在學業方面與工作方面能夠如此的順暢,

 

除了上天的保佑和運氣不錯之外,若根據因果的道理,我想應該歸功於

 

我父母的積德和師長的栽培。因為,我覺得我的父親雖然脾氣並不是很

 

好,然而,心地卻很善良。

 

聽我年長的兄姊說,他經常拿米或金錢給村中特別貧苦的人家,有時這些人

 

家有急難需要救助,家父知道後,儘管自己並不富裕,卻也常常將身上所有

 

的錢都送給了對方,因此對方常常感動得含著眼淚,甚至跪在地上向家父道謝。

 

此外,家父也非常熱心公益事業,不僅經常捐款給學校、寺廟,而且,為了村

 

民在通往鄰近城市(斗六市)的曠野中,如果不巧遇到大風雨時能夠有一個良

 

好的遮避場所,家父就發動募款,在這條道路的途中,設置了一個寬廣堅固的

 

「五里亭」,這件事對於當時大都只靠走路(僅有少數以自行車代步)的村民

 

而言,不啻是一樁盛事,因此也得到許多村民的稱贊和感戴。

 

此外,筆者的家母,也是村中人人稱道的賢慧女性,她曾經捐了許多錢,

 

請人在村上重要的路口和街道上裝設了十幾盞的日光燈,使入夜後一向一片

 

漆黑的村路大放光明。因此,她的慈悲善良和熱心公益的事跡,也可以說是有口皆碑。

 

我想,可能是由於家父家母的行善積德,我們家中的三個兄弟和三個姊妹,

 

後來個個都還不錯,不僅都受到很好的教育,而且,長大後在社會上的表現,

 

也都還差強人意(分別當教師、醫生、教授等等)。

 

因此,我衷心的感謝家父家母過去辛苦的養育,並替我們種了那麼多的福田,

 

才讓我們有今天的一切。

 

『 念佛人頭上放光 光明中有阿彌陀佛』

                                                        陽光師姐

 

有一位法師到美國去弘法,當法會結束之後,有一個美國人向這位法師自我介紹說

 

:他是學神通的,所以他有某一種神通,能夠看出凡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

 

,口中都會吐出光明。誠心念佛的人,他吐出的光明非常之大,大到能夠把整個地

 

球包起來;不是誠心念佛的人,他口中的光明是「噗」一下、「噗」一下,很微弱

 

。這個美國人因為這樣,就說:「我看到了這種殊勝的境界,所以才來學佛的。」

 

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裡面,就有專門的章節,列出「念佛必定會放光」的十幾

 

件故事做證明。由這些證明就可以曉得,我們開懷暢念的每一聲佛號所顯現的光明,

 

是不是都包滿了整個地球?

 

明朝萬曆年間的蓮池大師,淨土宗的第八祖。蓮池大師還沒出家的時候,是姓沈,

 

在家時就有學佛、念佛。有一日,他的隔壁有一老人過世,他的子孫為他牽亡,

 

牽亡的時候,仙婆替亡者說話。他覺得很稀奇,蓮池大師還沒出家的時候叫沈居士,

 

他也去聽那個人替亡者說話。他站在旁邊,後來想到:「我是念佛的人,現在我沒有

 

念佛,這樣不好。」自己的心隨時就提起正念,心中在默念阿彌陀佛,繼續在念佛。

 

他一念佛,那位仙婆就說了:

 

    「像沈先生這樣用功,這樣修行,就不必煩惱不會作佛,將來一定能夠成佛!」

 

    沈居士聽到,嚇了說:    「我默默地站在這裡,你怎麼會知道我有修行?」

 

    仙婆就說:「有啊!我知道現在你在念佛。」

 

    「你怎麼知道我在念佛?」

 

    仙婆說:「你心裡一念阿彌陀佛,你的頭上就放出光明來。光明中就有一尊阿彌

 

陀佛站在那裡,非常慈悲,光明燦爛。所以我知道你心中在念佛。」

 

    由此可見,我們凡是念佛,我們頭上就放光,頭上就有一尊阿彌陀佛在那裡,

 

時時加持我們。正氣足的人頭上也有光,但比不上念佛之人頭上發的光。所以有人

 

說晚上走路,一個人走會怕的時候,就認真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不會怕。

 

若一念阿彌陀佛,頭上就放光,光明中有阿彌陀佛,所有的邪魔鬼怪都會遠離,

 

就不會傷害你,所以念佛現在就得到廣大受用,頭上時時放光,佛時時在頭上

 

來加持,這是非常難得。

 

 

『 世事,你有時無法去評斷對或錯』

                                           林美蓮

 

十九世紀中期,因糧食欠收,愛爾蘭鬧起了饑荒,五年內有一百萬人被活活餓死。

 

為了尋條活路,許多饑腸轆轆的窮人主動找到基爾拉什船長,表示希望船長收容自己

 

做奴隸,唯一的條件便是懇求他把自己運到美洲,在那邊尋口飯吃。

 

    每個奴隸賣到美洲能賺一百愛爾蘭鎊,而一條船足足可以運載五百人,來回一趟

 

至少能賺五萬愛爾蘭鎊,精明的基爾拉什船長覺得這生意值得做,於是張貼出布告

 

公開徵集願意賣身為奴的窮人。

 

    短短一週,就有五萬名窮人報了名。

 

在豐厚利潤的驅使下,基爾拉什船長不分晝夜地駕船在大西洋上劈波斬浪,

 

將一批又一批的窮人運送到美國波士頓,賺取了不計其數的鈔票。 

 
    
當時駕船橫跨大西洋十分艱辛,且風險相當大,可是基爾拉什船長乘人之危的做法

 

,還是受到了一批有識之士的批判。

 

    當地極負名望的喬治教士更是難抑心中的憤怒,執筆寫下一封長達六十八頁

 

的控訴信,向當地警察局痛訴了基爾拉什販賣奴隸牟取暴利的可恥行為,要求嚴懲他。

 

警察局被喬治教士的仁義之辭深深打動,同時也對基爾拉什的罪惡行徑恨之入骨,

 

於是連夜將他羈押歸案,打入了大牢。

 

    哪料次日,數百名忍饑挨餓的窮人聚集在碼頭等待去美國,可是一上午過去了

 

,也沒見著基爾拉什船長的影子,這才知道是喬治教士的一封長信將他送進了監獄。

 

    於是大伙氣急敗壞地找到喬治,訓斥他多管閒事,斷了他們的活路。

 

喬治望著憤怒的窮人,疑惑地問:「船長是要把你們運到美國當奴隸掙黑心錢,

 

我阻止他難道錯了麼?」

 

    眾人責罵道:「沒有船長,我們就沒了生路,你罪大惡極!難道你這個愚蠢

 

的傢伙能供我們吃飯嗎?」

 

喬治這才意識到,雖然基爾拉什所做的事並不仁義,但畢竟是給生無所盼的窮人

 

帶來了希望,而自己將船長送進了監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斬斷了他們求生的希望。

 

    面對食不果腹的窮人,喬治無奈地作出決定,把教會存儲的糧食無償供應給他們

 

。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需要救濟的窮人越來越多,教會的糧食很快就顆粒不剩了。

 

    望著這些被餓壞了的窮人,喬治別無他法,只得再次來到警察局,請求釋放基

 

爾拉什,但他卻被告知,基爾拉什意識到自己罪孽深重,已經上吊自殺了。

 

    數千名窮人守在教會門前等飯吃,這可怎麼辦?喬治教士陷入到無盡的愁

 

苦之中。

 

  深夜,教會門外傳來窮人們撕心裂肺的哀號聲,喬治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

 

甚至大過了基爾拉什所犯的罪孽。經過一夜的反思,他決定脫下教士服換上船長服

 

,然後高薪聘請了六位精通駕船的壯漢,登上了基爾拉什留下的那條蒸汽船。

 

    窮人們瘋狂地湧上船,喬治船長卻吩咐壯漢守在入口處,向窮人挨個收取

 

十愛爾蘭鎊的費用。對於無力支付的窮人,他允許他們打下欠條先行登船,

 

日後再返還。

 

    有個窮人不理解這位檢舉基爾拉什的教士竟然駕船也要收錢,納悶地問:

 

「你不是自詡高尚嗎?怎麼還要我們付錢呢?」喬治搖了搖頭,無奈地回答:

 

「輪船要順利抵達目的地,就需要花錢買燃料和雇船員呀!」

 

    喬治改行做船長三十年,曾往返大西洋八十餘次,運送了近五萬名難民到

 

美國。他把窮人支付的錢都用在輪船的運轉和船員的工錢上,未留下一分錢給

 

兒女。他因此深得當時人們的擁戴,被尊稱為愛爾蘭船長。

 

    這位船長在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我平生遇到過兩個極端的人,一個是眼

 

裡盡是金錢的基爾拉什船長,另一個是腦中裝滿慈善的喬治教士,他們所犯下的

 

錯都不值得原諒。」

 

    很多良好的願望,如果單純用金錢或是道德衡量,最後的結果往往背道而馳

 

。而真正值得推崇的做法是,既非貪婪的算計,亦非對純粹的道德的維護,而是

 

理所應得的利益與力所能及的道義之完美統一。

 

正念正語:

 

    喬治曾是極負名望的傳教士,但被人們擁戴的卻是愛爾蘭船長。

 

    愛爾蘭船長三十年的付出,絲毫不求回報,只為幫助那些苦難的人們。

 

    喬治幹著船長的活,卻完成了傳教士的使命。

 

    此故事再次告訴我們:心對了,一切都對了。

 

    基爾拉什船長,只求賺錢,而愛爾蘭船長只想幫助苦難的人們,

 

所以可以持續三十年,受萬民擁戴。

 

『打獵猝死』

                                           慚愧人

 

 

我的表哥自小聰明伶俐,是大姨媽的長子,家裡長子為貴,因為全家人都很疼

 

愛他。他自小跟我姨丈學習了打獵,而且槍法很準,幾乎百發百中。

 

表哥長到二十歲時,已經出落得一表人才,又是四鄉八裡的「神槍手」,

 

每次上山打獵,回來的時候必定滿載而歸,野雞、野豬、麂子等,被表哥打

 

死的野生動物不計其數。山裡一些人家認為表哥是難得的人才,也有很多姑

 

娘暗暗喜歡表哥,因此說媒者絡繹不絕。那一年,正當家裡為表哥張羅了一

 

門婚事,要準備下聘禮的時候,表哥卻出事了。

 

那是一個沒有任何預兆的午後,姨媽開始生火做飯,表哥突然提了獵槍走出家

 

門,對姨媽說:「媽,好幾天沒吃野味了,我去打幾個獵物回來!」說完出

 

門後,一直到深夜都沒回來。當晚全家人漫山遍野去找表哥,但無奈夜黑風

 

高沒找到。

 

第二天,當村裡人在山裡一棵樹下發現表哥時,昔日活蹦亂跳的表哥已經死了

 

,他歪倒在樹下,那桿他用了幾年的獵槍就靠在旁邊,屍體經過一夜的山風吹

 

拂早已僵硬了。家裡人聞訊趕來,把表哥的屍體抬回去,又找了醫生來家裡看

 

,但一直沒有找到死亡原因,身上也沒有任何傷口,最後醫生粗略認定為表哥

 

是心臟之疾猝死。

 

表哥死後,姨媽一家傷痛欲絕,姨媽的精神幾乎崩潰了,常常叨念著表哥的

 

名字,半夜也會被噩夢驚醒。那一帶的老人們說,表哥可能是打獵打多了,

 

得了報應。當時不大相信這種說法,現在回想起來,可不是嗎?

 

《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說:「若遇畋獵恣情者,說驚狂喪命報。」

 

表哥雖然年紀輕輕,但殺生無數,所以青年夭折。世間現在還在以打獵和

 

屠殺動物為職業者,不得不汲取教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