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3年一月號
第205期
|
<目次 免費安奉甲午年值年太歲星君啟事 聖訓與金篇 坤道與習氣/奉旨著作 因緣與果報/奉旨著作 體天弘道 大道釋疑 濟世度迷 社會救濟活動 涵養本原護真靈 太上感應篇 張公藝百忍集 孝為中國魂 佛門高僧法語錄 正向激勵/丁乾 打過仗的軍人死後是否會下地獄 殺生果報 佛教思想辭典
|
虛原聖訓 聖筆王生 扶 |
本堂關聖帝君 降 聖筆王生扶 中華民國102年10月17日 詩曰: 無名花朵展丰姿 僻路匆匆掠影失 定靜修行驚歎賞 靛藍紅紫我心知 聖示:吾今日以「修行需要用心、靜心」為題,供世人參悟。 修行需要用心、靜心 昔時有二個人於夜晚時分結伴同行,一個手持一盞明亮的燈籠, 另一個則雙手空無一物,不過無燈之人,卻絲毫都不擔憂,因為 藉著同伴那盞明亮的燈籠,無論是多麼黑暗蜿蜒的道路,都被照 耀得明亮無礙,因此二人一路上有說有笑,心中充滿歡樂。 然而當他們行經交叉路口時,因二人之目的地有異,必 須分道揚鑣,於是手持燈籠之人走他自己的路,缺少燈籠照耀的 大地,頓時就壟罩在一片黑暗之中,分不清楚道路或坡坎,也分 不清楚樹林或深谷。無燈之人一路上摸索前進,吃足苦頭,渾身 傷痕,於是他自怨自哀的哭泣道:「為何昔日我不認真學習如何 製作一盞燈籠呢?我製作自己的燈籠,即使是一盞小得只能容納 一根蠟燭的小燈籠,也比現在眼前一片漆黑來得好……但是 我從來都沒想過這點,我以為每件事情都在掌握中,每件事情都 會很順利,所以有什麼需要呢?路途是明亮的,但是現在……。」 持燈籠者就如同師父,無燈者就如同進入道門之初學者,不懂珍 惜時光,以為人生還很長遠,修行一事毋須操之過急,因此心血 來潮時即精進用功,但更多的時間又都是隨波逐流,渙散停滯, 最終被俗塵洪流吞沒,一旦命終歸陰時,就會像無燈之人處 在黑暗的空間,茫茫不知所措,故修行需要用心,需要恆心,更 需要一顆清淨之心。例如在台疆之草地、路旁、花圃中,皆能見到 一種非常普通的野花--醡漿草花,它不像脫俗不凡的蓮花, 也不像艷麗的玫瑰花,或高雅的蘭花,那麼吸引人,那麼令人著迷 ,令人為之傾倒。而醡漿草花不需要園丁照料,隨處恣意生長, 因此要能留心看見一朵籬笆下開花的醡漿草,需要的是一個 靜心者,一個非常敏銳的意識,否則一般人皆是匆匆擦身而過。 而靜心地看某件事之意思是什麼呢?它的意思是沒有念頭,無念 的看,當一個人處在這無念的狀態下看時,即使是一朵醡漿草花 也會被轉換進入另一個世界,它變成天堂的一朵蓮花,再也不是 地球的一部分,這就是修行:在平凡中發現非凡,在此刻中發現 永恆,在此物中發現整體,進而開悟也。悟勉之。 |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原筆柯生扶
中華民國102年10月5日
仁 仁者,心存慈仁、關愛人人,亦乃是儒家進德修業所嚮往的境界。 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說法不同,其理一也。而世 之人又何以煉就到此境界呢?由日常生活中涵養,從己身著手,依 四正勤精進不懈,日日三省吾身,以致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足以 影響週遭之人也。 心存慈仁好修德,有德者,方能感化、教化人人,然若未能先正善己
身心,又豈能感化、教化人人乎!希多勉力悟行之。 |
本堂中壇元帥 登台 原筆柯生扶 聖示:吾今日以「廉」為題,供世人參研之! 廉 廉者,清明廉潔不取不義之財物,然此理易懂,而行者寡矣。 世之人常有欲求,當擁有了之後,又想要再更多、再更好, 終至因欲望而迷失。俗語有云:「無欲則剛,知足者富」, 即是指降低自身之欲求,而得到心靈之平靜,而廉也是如 此也,勉悟之。
|
『坤道與習氣』 聖筆 王生扶 |
九天玄女 降 中華民國102年8月31日 歲次癸巳年七月廿五日
詩曰:
第四十三章
女子喜刳胎剖形,視其惡露;又喜擿燒男子, 女子喜刳胎剖形,視其惡露,即是指女子喜好揭發他人醜事 ,喜看別人不淨,以此貶低他人而沾沾自喜。 女子喜擿燒男子,令意迴轉,不能自還,即是指女子喜以挑 釁惱害之方式,令男子失去理智無法自我控制,藉此引起男子的 重視。 「君子常思己過,小人喜說人非。」一般人都不認為自己有 過失,或是對自己的過失渾然不覺,因此喜挑剔別人之過錯,說 三道四,然而人無完人,人誰無過?故時時檢點自己的過失尚且 不暇,又豈有閑功夫檢點他人?若喜形人之醜,訐人之私,喜看 別人不淨,不僅會讓他人生起煩惱,也會形成自己生起煩惱、 增長煩惱的因緣,可說是傷人又傷己,對自己不但沒有任何好處, 也會讓別人輕視。因為只有智慧不足之人,才會喜對他人議論滔 滔,正是愚昧之人喜歡愚昧,褻慢之人喜歡褻慢,愚頑之人厭惡 智慧也。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別人之是非善惡,乃是別人 之事,若一個人將別人之是非善惡拿來起煩惱,乃是愚癡之舉, 也會摧毀自己的功德。故《月燈三昧經》有云:「他人之過失, 不可宣說之,如是之行業,得如是果報。」即是此理。一個人不 但不要道人是非,若是有他人至耳邊談論是非,則應不置可否, 不要參與,他人心思不正走錯了路,自己不可盲目跟從,則對方 自退,自己也不會被度走,未來才不會受共業之苦惱。 親目所見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足深信。故言行二端 ,乃君子立身之要務。一個人之行止若能循乎天理,則所行就寡悔 矣;出口若能順人心,則所言就寡尤矣。大凡道高德厚之人,必不 輕率出言;沈機觀變之人,必不輕率出言;謙退守己之人,必不輕 率出言。而會輕率出言者,多是心志浮躁者,其過患亦多也,希 世人能明悟之。 |
九天玄女 降
中華民國102年9月14日 詩曰: 聖示:吾今日降著:「坤道與習氣」 第四十四章 女子喜倡禍導非,人見便欲得女子喜倡禍導非, 人見便欲得 女子喜倡禍導非,人見便欲得女子喜倡禍導非,人見便欲得 ,即是指女子喜挑撥離間,引生禍害,故意表現出種種欲態, 或假塗面首,雕飾姿莊,綺羅花服,或驕弄唇口,邪眄歌笑, 或諮磋吟詠,瞻視轉變,或出胸露手,藏首掩面,或緩步徐行 ,搖姿弄影,或開眼閉目,乍悲乍喜,令男子見之心生淫念, 藉此氣燄高漲,對追求者予取予求。世人之受愚惑,貪著五欲 ,至死不捨,以致後世受無量苦,譬如愚昧之人,貪著果實之 美味而爬上樹採食,卻又流連忘返不肯速下,後遇工人伐其木 ,爬上樹貪食果實之人因為樹木傾倒而從高處墜下,身首毀壞 ,痛苦而亡,真是得時樂少,失時苦多。而女子受五欲之繫縛 層層疊疊,所受之苦害亦甚多也。 昔時有一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者為眾多。 便問佛,何以故?佛言有四因緣故:一者、喜貪珍寶物衣被, 越多越好,多多益善。二者、相嫉妒,貌似相親,心如冤家 。三者、多口舌,多惡言,出言虛誑。四者、作姿態淫多, 以是因緣而多墮地獄。阿羅漢又問:「女人墮餓鬼道者亦多 矣,何以故?」佛言:「女人之性,心多嫉妒,愛人未隨, 便起妒意,以是因緣,多墮餓鬼道中。」 從古至今,女子之欲望幻想沒有多少變化,但卻又因己身 之欲望幻想,而讓自己陷入自己所造的心牢裡痛苦、掙扎,這 些欲望幻想即是:一、生豪貴之家。二、嫁入富貴之家。三 、令丈夫主言從語,言聽計從。四、多有子息。五、在家獨得 由己,他人不得分享。女子有此等可欲之想,自然會想方設法 ,甚至不擇手段獲得,故而生生死死無數劫,都難脫輪迴。 大抵而言,女子心性之弊有嫉妒、妄嗔、罵詈、咒詛、 鎮壓、慳貪、好飾、含毒。故若能不嫉妒、不妄嗔、不罵詈 、不咒詛、不鎮壓、不慳貪、不好飾、不含毒。即可去諸習氣, 三聚淨戒,了知解脫也。(全書完) 又示:時光如白駒過隙,吾降臨虛原堂近二年之日子倏忽 而過,然而吾觀堂上諸賢生依然風塵僕僕,道心堅固,故吾在 此書完功之日特別予以勗勉也,後會有期。
|
『因緣與果報』 聖筆王生扶 |
濟公活佛 降
中華民國102年8月10日 詩曰:
第七章 不離邪淫 死墮畜生 聖示:世之人皆不喜他人殺我傷我,不喜他人偷我盜我, 不喜他人欺我辱我,不喜他人侵我妻我女,我若有所不喜, 他人亦如是不喜 ,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乃是不墮惡趣之戒法,亦是每一個人都應修持之方向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濟佛口唸真言,堂外現出蓮台,師徒二人上了蓮台,快速 飛往目的地。)
惱地說:「為什麼我修行多年,卻總感覺進進退退,似乎沒啥明 顯的進步,依然憂悲惱苦一堆。」故可否請恩師給有心修行之人指點 迷津,以成就道業? 濟佛曰:修行浮浮沉沉、進進退退原因甚多,但其中一項關鍵即 是缺乏真正的出離心,也就是了脫生死的決心。 古語有云:「凡夫轉境不轉心,聖人轉心不轉境。」故出離心並 非是要離開紅塵,放棄一切,也不是要將好吃的當作不好吃,好 聽的當作不好聽,而是要生起斷除貪戀世間之心,因為凡夫處於 逆境時,就心生瞋恚,處於順境時,就心生貪愛,自詡為修行之 人亦不惶多讓,多貪戀自己的福報、貪戀智慧的圓滿、貪戀他人 對自己修持精進之讚歎而不自知,而一個人只要有一絲一毫捨不 得放棄或貪戀,則任憑你如何辛勤修行亦難進入解脫之道。其實 世人要明白,妨礙一個人解脫的不是財富,而是對財富的貪著, 妨礙一個人解脫的也不是因為享受舒適,而是渴望舒適。 王生曰:那要如何真正生起出離心,以斷除貪愛呢? 濟佛曰:出離心的生起,可以「禪觀」之修法而得,而禪觀之 對象主要是觀「不淨」、觀「苦」、觀「空」、觀「無常」、 觀「非我」,若能深入禪觀,即可漸漸生起堅固之出離心,捨 棄貪愛,超脫輪迴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不過恩師說來輕鬆,但要實際有毅力 恆持而修,亦非易事,不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看修行者是否 能堅心按部就班的禪觀了。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 養鴨場。)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看到滿園的鴨子,真是可愛, 牠們有的在戲水嬉戲,有的在休憩納涼,而且白白一片很是 壯觀,不過走入養鴨場裡鴨聲鼎沸,呱呱亂叫,且鴨毛飄飛, 還夾雜一股異味,令人有點想偋住呼吸之念頭,叩問恩師,今日 來此是要訪談養鴨場的人嗎? 濟佛曰:非也,今日乃是要訪談你眼前之鴨子,待為師調其中 一隻鴨子元靈出來,你向牠訪談今世淪入畜生道之緣由即可。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一隻鴨子的元靈隨即被調出,並現出一男子 身形。) 王生曰:先生您好!叨擾您愜意的休閒時光,因為今日濟公活 佛恩師領我奉旨訪遊著書勸化世人,所以恩師萬中選一,此乃 是您的福氣,故可否請您將今世淪落畜生道之因由簡要說出, 讓後人做為警惕,積一些功德。
男子曰:說來真是令人羞愧,我本是一位有福報之人,所以長得 相貌端正、俊俏,又能言善道,不過因我性好漁色,所以雖然已 經娶妻生子,但依然風流在外,交了好幾個女友,更在外生了一 個女兒,可惜好景不常,紙終究包不住火,最後即因東窗事發, 而鬧得夫妻仳離,妻離子散。但我不僅沒有因此得到教訓,反而認 為是自由之身,而變本加厲對數位女子騙財騙色,若有所不從即暗 施迷藥而姦污。罪業最重者乃是我覬覦一位貌美色妍之寡婦,雖然 其身邊帶有三子,但因其亡夫遺留一筆可觀之家產錢財,故我即鼓 起三寸不爛之舌,加以甜言蜜語誘騙,並下藥迷姦而人財兩得。但 也因為錢財得來太容易,於是我即大加揮霍,購買名牌炫耀,或是 吃喝玩樂不事生產,因此短短數年之間,我就將其錢財花費殆盡, 由於錢財已盡,我就開始惡言相向,並常對其母子拳打腳踢,導致 她心含怨恨自殺,不久之後我也在一次意外中死於非命,死狀甚為 悽慘。命終之後魂墮地府,隨即被閻王打入鐵磑地獄受刑,身形每 日被磨得支離破碎,血肉模糊,日日悽慘哀號,受刑完畢再轉生為 菜鴨,現在才是第一世,後面還有四世要受苦,真是令我悔不當初 啊! 王生曰:我記得地藏菩薩本願經有云:「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 。」邪淫的果報乃在畜生道,真是所言不虛。不過一個人如果能 夠守節、寡欲,就不會為情所亂,也不會有第三者之問題,故今 日訪談實可做為自詡風流倜儻之人的警惕! 濟佛曰:然也,世之人常以為無人知曉,故而放縱作惡,卻不知天眼 難逃,故勸世之人宜節福積德,因為一個人若福薄,一享福便消 福,福不足便折壽。而犯邪染者,果報在地獄、畜生道,後生人 間,以餘業故,得二種報:一者、愚痴;二者、妻不貞正。故希 世人不要小覷邪淫之嚴重性而不懂避之也。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男子元靈又重返菜鴨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問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以極快之速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臺。可,吾回。
|
濟公活佛 降
中華民國102年8月24日 詩曰: 聖示:吾今日降著「因緣與果報」 第八章 讒人罔極 死墮蟒蛇
讒言也如塵垢飄覆於肌膚上,初時不覺,久之始見。故一個人 若能聽聞讒言,即能覺知,使譖愬不通,則可遠離禍殃之劫也。 濟佛曰:徒兒隨為師上蓮台,準備出發著書。 王生曰:徒兒遵命!
往目的地。) 王生曰:叩問恩師!徒兒觀世之人一生皆在追求幸福快樂,但常常 所聽所聞卻多是無止境的煩惱痛苦,那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快 樂,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快樂呢? 濟佛曰:世人不論有錢沒錢、有權沒權,都一樣深受煩惱痛苦之害, 因現今之人為名為利,日日奔波忙碌,若謀財不多,爭權不利, 即煩惱痛苦。縱使財裕亨通,權勢大展了,也一樣眉鎖印堂,甚 至煩惱更大。本來一個人成家、立業、生子、安居,就是為了幸 福快樂,但是為什麼五子登科了,心中依然不覺得有得到快樂與 幸福呢?其原因就是「貪著」、「貪戀」之關,對世間的貪著與 貪戀乃是六道輪迴之根,也是一切煩惱、痛苦的來源。世人可以 擁有世間的福報,但是不可以有貪著,不可以有貪戀,有貪著、 貪戀就有輪迴,有輪迴就要感受痛苦,可惜世人終其一生都沒有 明白。其實,執著、煩惱是多餘的,因為不執著、不煩惱,一樣 可以生活,可以工作,而且會生活得更幸福,工作會更圓滿,此 乃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快樂的活法。 故當一個人不「貪著」、不「執念」,擁有一顆自由的心,祥和 、寧靜、自在、無住而住時,就可享有真正的快樂幸福也。 王生曰:叩謝恩師之說明,正是明霞可愛,瞬眼而輒空;流水堪聽, 過耳而不戀。人能以明霞視美色,則業障自輕;人能以流水聽絃 歌,則性靈何害。期望每個人聽了恩師之語後,皆能過著輕安之 日子了。 (師徒二人談論間,蓮台已抵達一蒼翠森林中。) 濟佛曰:目的地已到,徒兒下蓮台。 王生曰:徒兒遵命!下了蓮台,只見周遭林木滴翠,層層疊疊,逶迤 不盡,除了鳥兒呢喃吱啁外,空氣中則充滿著綠野脂香,令人滌 俗忘憂,此時突然聽到一陣窸窣之聲,草叢中現出了一條大蟒蛇 ,差點讓人嚇破膽,恩師!快跑!有蛇。 濟佛曰:哈哈!有為師在,你怕什麼? 王生曰:奇怪!那蛇怎麼不動了?而且看牠體鱗光滑,全身雲豹狀的 大片花斑,瑰麗有如天成,還真漂亮。 濟佛曰:此乃為師特別安排的,而牠也是你今天要訪談之主角,待為 師調其元靈出來,你向牠訪談今世淪入畜生道之緣由即可。 (此時濟佛佛扇往大蟒蛇身上一搧,大蟒蛇之元靈隨即被調出,並 現出一女子身形。) 王生曰:女菩薩您好!適才聽恩師說今日特別安排您來參與著書,想 必您已事先知曉機緣難得,故可否請您將今世淪落蟒蛇身之因由 簡要說出,讓後人做為警惕,以 積善功。 女子曰:我乃前清人氏,生性精明,善觀察,出嫁之後,因夫君是個 做茶食的好手,能做各式各樣的茶點,故即與夫君開了一家餅店 ,由我照管店務。後來鄰近遷來一戶人家,亦是開設餅店,因其 製作之餅外酥裡嫩、蔥香味濃、香而不膩,故生意甚佳,影響我 家餅店生意甚鉅,於是我為了生意競爭而向官府惡意舉報,並且 傳舌讒人,敗其聲譽,詆毀對方女子名節,手段可謂無所不用其 極,最後造成對方妻離子散,遠走他鄉。日後只要有與我們做同 一行生意者,我皆如法泡製,甚至顛倒黑白,陷人入獄,可說作 惡甚多。 除此之外,因我接觸的人多,故所知隱私也繁不勝舉, 然而我總喜在背後妄肆譏評,好言人之惡,令彼此傳聞失實,迭 生家庭風波,害人不淺。後來我即在一次遊湖時,遇翻船事故而 溺斃。命終之後魂墮地府,隨即被閻王打入拔舌地獄受刑,日日 被鬼卒拔舌,或以燒至炙紅之鐵鉤舌,或燒鐵刺咽,真是欲生不 得,欲死不得,痛苦萬分。受刑期滿後再轉生為蟒蛇,而且注定 軀體會生瘡潰瘍而死,真是悔不當初。 王生曰: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終身之福者,多導因於讒言之 來,現今世人常忽略禍從口出之嚴重性,故而造業招愆,實在不 值得,希望今天的例證,能讓世 人得到警惕,不再犯下相同的過 失。 濟佛曰:然也,「讒人似實,巧言如簧,使聽之者惑,視之者昏」, 昔時屈原寫了「天問」又寫了「招魂」,但豈知千麗句,卻不敵 一讒言,即可知讒言之可怕,希世人能以今日例證為鑑也。 (此時濟佛佛扇一搧,女子元靈又重返蟒蛇體內。) 濟佛曰:好了!今日就訪問至此,我們回去吧! 王生曰:徒兒遵命! (此時師徒二人上了蓮台,蓮台往虛原堂飛回) 濟佛曰:虛原堂已到,徒兒下蓮臺。 可,吾回。
|
『大道釋疑』 |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開示:
林生問:佛門為在家弟子受三皈依後,為何即授予須遵守『五戒』而 修,且不得破戒乎? 帝君答:佛門儀軌授三皈依時可同時受一戒、二戒、三戒、四戒或五 戒,或單獨只受三皈依。受五戒後,即應當力守,如因時空障礙 無法受持時,則可以向任何一位法師說明你要捨戒,未來機緣成 熟仍可再重新受戒也。
此『五戒』作為修佛之重要築基乎?
礎,受持五戒近則為人天之因,遠可成聖道之本,故五戒為解脫 之根本也。 林生問:佛門旨修『慈悲與智慧』,以昇華大愛與圓覺,何以對初學 佛弟子即訂定如此嚴格的『五戒』? 帝君答:世人所造種種罪惡,皆不出殺、盜、淫、妄之範圍,而五戒 乃是慈悲與智慧之延伸,若是世間多一人受持五戒,即可為人類 社會減少一分災禍,人人受持五戒,則世界便可成為人間凈土, 故五戒乃是基礎,一點都不嚴苛也。 林生問:儒道等教門,雖未明定『五戒』,但凡修子向道向修,即應 注重五戒以『克己止欲』好修煉心性乎? 帝君答:在儒門而言,本於仁者則不殺,奉於義者則不盜,執於禮者 則不淫,守於信者則不妄,師於智者則不飲酒,故儒家仁、義、 禮、智、信即同佛家五戒,只是名相不同而已。至於道門則有三 戒、五戒、八戒、九戒、十戒、十二戒、廿七戒、七十二戒、一 百八十戒……等,其戒律不遜於佛教,不過,這些戒律之目的都 是一致的,即是修煉心性也。 林生問:凡遵守五戒者,即是常善行『五善業』乎?反之,破五戒者 ,即是常累犯『五惡業』乎? 帝君答:然也,不過守五戒乃是消極行「五善業」,若是能不殺害一 切生命,更能行救人、放生、護生之善;不偷取他人財物,更能 行布施之善;不行邪淫之事,更能勸人遠離邪淫之惡;不虛言妄 語,更能口出蓮花語說法或行讚嘆、讚美之善,則是積極行五善 業,其功更大也。 林生問:諸業以『殺』為首惡,故首戒『不殺生』,未知如何判殺業 之輕重? 帝君答:以被殺者靈性高低,而判殺 業之輕重。例如天地間以人之靈 性最高,而且「人」是未來佛,故殺人亦可能殺佛,因此殺人之 業最重;又如牛、狗、貓……等靈性亦高,若殺之,則其惡業較 之殺害低靈性之生物為重也,然而修行者若有慈悲心,應該對任 何有生命之生物皆不殺,方是真修者也。 林生問:有者禮佛拜神、誦經持咒念佛不輟,亦勤讀經典善書、且或 多或少也造些功德,但卻是葷腥不忌,鷄鴨魚肉照吃,為何就是 戒不了口腹之慾? 帝君答:各人因緣不同之關,其實吃素並無功德,只是不再造新惡業 ,故若能齋素最佳,若無法齋素,可食三淨肉,其他則隨其因緣 可也。
眾生,自能愛惜物命、敬畏生命乎? 帝君答:當然,心存正善則戾氣潛消,慈滿人寰,自能愛惜物命、敬 畏生命也。 林生問:人們皆易受黃金珠寶錢財所誘惑而動貪求偷盜心、或想佔為 己有,此雖未犯有偷盜之實,但已犯貪求、佔有、盜心之過失乎? 帝君答:然也,身雖未行,但心念動即已犯過,只是罪較微也。 林生問:凡看異性、色情書刊、A片或心起淫念,此皆頗影響眼識、耳 識、意識、身識而引生犯邪淫習 氣,若色心不弭,塵染不堪乎? 帝君答:色相本無可愛,轉瞬即逝,但世之人色淫積習,極難根除, 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 沙。若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 迴三塗,必不能出。 林生問:「兩舌、綺語、妄言」,患此開口動舌很簡單,為何引生之 禍害、罪業也最大? 帝君答:因妄語者,對自身而言,法不入心,故也。 林生問:經云:『閒談不論人非』,此句說來容易,似乎也是很少有 人能做得到吧?
不論人非,口出蓮花語也。
卻也列入五戒之惡?
飲酒亂性後,根本戒即難以持守,故酒列五戒之一。 備註:遮戒乃是指為防止世人譏嫌,避免由此引發其他犯罪而制之戒。 林生問:其實生活即是修,所以我們活一輩子,就等於畢一生向修, 然若連『五戒』都戒不掉,那成道成佛難乎、亦遠乎? 帝君答:一棟高樓若是基礎不夠穩固,此樓終究有坍塌之一天,故基 礎五戒都做不到,能再轉生為人就不錯了,談何成佛成道? 林生問:但凡能遵守五戒(五善)者,若要再推及十戒(十善),那 亦同理遵守,故修十善業亦如水到渠成之自然乎? 帝君答:當然,持戒到了一個境界,就能體會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 」之真義,屆時不要說十戒,百戒亦能自然成之。
|
『濟世施方』 |
本堂司命真君 開示:
大德叩稟:何謂「胎神」?父精母血一結合,就有神識進住了嗎? 聖示:胎神即是胎兒的神識。不一定。 叩稟(二):癌症該如何治療?化療就真的不好嗎?完全放棄化療而 只用中醫治療,可治癒嗎? 聖示:腫瘤乃是長期氣血虛虧、氣滯血瘀所致,然而每個人體質寒熱 、虛實、燥濕、因果、心境不同,故難以偏楖全論之。 叩稟(三):歐美國家地大物博,人種高大,社會福利資源進步,會 出生於歐美國家前世造何善因緣? 聖示:當然乃是造福受福報而來,不過歐美國家生活在底層掙扎之眾 生亦是不少,故並非如表面上所見之榮景也。又出生於能精進修 行之環境才是真正的福報,因為物質生活之追求常會讓一個人失 清淨心,故最大的福報乃是有緣修行,不在於生活富裕與否也。 大德叩稟:長痔瘡者與殺業因果有關嗎?外科醫生建議開刀,但無法 保證痊癒後不再復發? 聖示:會長痔瘡,部份是長期生活習慣和飲食之關;部份則為因果之 關,但並非侷限於殺業。一般而言,只要注意飲食,避免刺激性 食物,避免久站、久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可慢慢改善病況。 西醫開刀只是治療病末,根本問題若未解決,仍然會復發也,思 悟之。 叩稟(二):佛教經藏甚多,請開示何本佛經有介紹瑤池金母聖蹟? 很想進一步探討。 聖示:瑤池金母乃道教神祇稱謂,與佛教經典所述不同也。 叩稟(三):現今五大宗教,萬法歸宗源,各度有緣人,可否開示五 大宗教對瑤池金母有何尊稱之聖號? 聖示:五大宗教乃中土所稱,其實世之宗教以基督教信徒最多,伊斯 蘭教次之,印度教再次之,佛教、道教、儒教……等又再次之, 故深究各教尊號並無益於汝之修行也,思悟之。 叩稟(四):在欲界內尚未擺脫輪迴嗎?要功果圓滿才能回理天|是 否為佛教經文所提的「忉利天」? 聖示:在欲界內之天人仍在輪迴之列。又各教經典有許多是後人之解 說,與道教之經典乃是不同系統,故不應混為一談。其實修行是要往心內 求,往自身「行、住、坐、臥」中觀察修正,才能得到修行之利益,基本 觀念了解一些即可,但不要將修行當成學術研究,故吾盼汝未來要 將重心轉向「個人修持」之「法」上探討,對汝之靈性提昇方有 助益也。勉之! 大德叩稟:請示事業,剛接觸業務覺得有恐懼,做起來綁手綁腳,請 問是今年犯太歲的關係嗎?還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恩師:若以汝命而言,較適合從事五行屬木之工作,不過每一工作初 接觸時,必定需要一段時間學習,不論工作從事時間長短,皆是 一種經驗之磨練,對人生都是正面的,故汝可從中再磨練一段時 間較佳也。
|
涵養本原護真靈(十一) 雖然此最上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來地; 若根器鈍者,將如之何?必由下學而上達的工夫,漸次引 入法門可也。 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驗;升一級,自有一級規模 ;亦是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耳。若不知入門下手工夫 ,安能遽達於煉就之地步;若未能盡心,而安能知性;若 未能明心,而安能見性。(待續)
|
修行要訣(承上期) (五)修者修至「明心見性」為第一關,見性後,開般若妙用, 方可除習氣。 (六)以般若凜覺自己-大心:觀世間一切皆平等。正修:觀自己 本體與佛不二。
入正修,否則勞而無功,畢竟退轉,至不退轉時-在淨土宗 曰「阿鞞拔致;在禪宗曰「破參」;在密宗曰「證三昧悉地」。 一切佛法,本無邪正之別,但絕無一法可以普及,人人皆可當機 之理,故不論禪、淨、密,法以當機為正。又求師不可以人情用 事。如藥不對症,即當變計。如修某法多年不見功效,可以修另 一法,至「明心見性」後,回頭再修此法。
|
『太上感應篇』
|
篇文:忠孝友悌 闡繹:由積累而慈物,其善量固廣大矣。然又不可捨本逐末, 當以忠君孝親立其本,兄友弟悌植其基,在朝以引君當道,大法 小廉為大忠;在野以息訟弭盜,完糧省科為大忠。處變必如舜之 底豫,禹之蓋愆,方為大孝。處常必如曾子守身養志,孟子勤學 娛親,方為大孝。兄愛弟曰友,弟敬兄曰悌,無論同母異母,務 要忍讓和諧。於兄弟敦其天倫之樂,尤 要訓閨教閫;令妯娌化其 猜疑之嫌,方為真友真悌。 批示:人品先從倫常上看,此處得則小過不足疵,此處失則眾長 亦無取。離人倫而為言,開口便錯;離人倫而為行,舉足便差。 故太上恐人捨本逐末,示以忠孝友悌。呂祖忠孝誥,除虞舜、 文王、周公、孔子純忠純孝,與武穆,大忠至孝外,共得大忠神 七十二,至孝神三十六,名姓皆人所共知共聞者,均以忠孝證果。
|
『張公藝百忍集』 |
十九、憐祖建設 忠厚待人 公藝向左鄰買一處庄宅,看到其規模宏偉,屋宇輝煌,祖墳 建設非常鞏固,不知不覺流下眼淚,並說:「你家祖宗修造這棟 房屋,可說盡心盡力;建造祖墳,真是非常辛苦。如今一旦賣給 我,恐怕我無法永久享有。」 賣主家族讚歎說:「希望張公買了之後,能永久享有。您真 是有大福氣的人,能買受這些產業。我們不肖,無法繼承祖先的 遺志。」 公藝憐惜他家的祖墳,於是多留一些土地,並禁止閒人踐踏 ,憐憫他家族的老幼,安慰並奉養,對於其晚輩深加教誨,後來 又變成富有。 這是張公藝「憐祖建設,忠厚待人」,為第十九個「忍」。 後人有詩讚歎說: 待人忠厚憫人家, 得業幽冥感德華; 兩利安然成福果,
|
『孝為中國魂』 |
二五、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 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 ,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反去愛別人,於禮不合就叫作「悖德」;或不敬自己的雙親, 反去敬別人,於禮不合就叫作「悖禮」。愛親、敬親是順天 的事;不敬、不愛親是逆天的事。拿順天的事不作,反去學 逆天,教民眾就無從取法則了。若是為民上的,不在於愛親敬親 的美善上去作,反都去在不敬不愛的凶德上去用功,就是僥倖 得為民上,也不能長久的,君子人等決絕不尊貴這種行為的。 註解:悖-是違悖。 凶德-是不好的政令。 得-是得了上位。
|
『佛門高僧法語錄』 |
△我們修苦行,就是要消業障,故對於自己的言行,應多注意, 免得帶業障來,又帶業障走。 △修苦行是除妄念最好的方法,而且當我們修到將苦化為樂時, 自然一切事情就會明明朗朗,無不通曉,而智慧大開。 △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環境,越是能修忍辱,越有境界折 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環境。 △出家就是要在惡劣的環境中修,那些好的、快樂的順境,已經 不必學了。修就是要修這些壞的、惡的,這些逆因緣,會啟發出 我們的智慧與知識,成就我們的忍辱行,讓我們處處無罣礙。 當我們的智慧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煩惱。所以 ,越是會修行的人,越是喜歡在逆境中修。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這忍耐性,修這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萬般 事總要順別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如果再分個我是他 非,煩惱就惹上來了。 △出家就是要修忍辱,若計人我是非,還是屬於世俗生死煩惱的玩味, 不是出家解脫的境界。凡事能行忍辱的人,則智慧漸明,當事一觸, 智慧則通,知道該怎麼做;所謂的智慧如海,便是由忍辱中磨礪出來 ,由此更能引發出神通。一個苦行修圓滿的人,他的心會照出自己自 性的靈光,會照出過去的事情來。
|
『正向激勵
』
文/丁乾 |
從前有個張姓農夫,養了一頭大黑牛,這頭黑牛力氣很大, 能拉重物,是他的得力助手。 有一天,他牽牛路過一個土坡,看到土坡前圍了一群人。在好 奇心的驅使下,張姓農夫也湊過去。只見一個人在人群吆喝道: 「有誰的牛敢跟我的牛比試?能將車拉上山坡者為勝,以財物押賭 ,有沒有敢參加?」 「我的黑牛平時很能載重,不妨試一試。」這人想著便擠進人群大聲 說:「來,我願意參與比賽!」於是兩人都將牛套上車,在車上 裝了很多重物,停在坡下。 張姓農夫手中拿起鞭子,厲聲喝道:「喂!你這彎角的黑牛, 待會兒我會狠狠的抽打你幾下,你一定要拚命把車拉到山坡上。」 黑牛一聽到主人的喝斥,不禁驚慌失色,比賽一開始,牠費盡力氣, 但渾身酸軟,就是無法拉車上坡。 結果,張姓農夫輸了很多財物。那人贏了一局,得意洋洋,繼續 吆喝,激勵別人來與他賭牛。 正當他垂頭喪氣,自認倒楣之際,旁邊有位紳士對他說:「你再 答應他,繼續比賽一場試試看吧!」張姓農夫氣憤地說:「怎敢再比 賽?我這頭笨牛,害我輸了那麼多財物,如再比賽,不把財物輸光才 怪!」 紳士對張姓農夫說:「剛才你在眾人面前喝斥黑牛,黑牛心中 驚悸,所以渾身無力。現在如果再比賽的話,是不是換個方式,對 黑牛說:『你是好大又棒的牛,天生神力,兩隻利角又粗又直,沒 有辦不到的事情。』我想黑牛一定信心百倍,應該有好結果的。」 張姓農夫聽了紳士這一席話,想想也有道理,於是把黑牛全身 洗刷乾淨,頭戴花飾,重新套上車,準備比賽。他大聲對黑牛好言 激勵:「我的黑牛啊!你有象徵力量的又粗又直的牛角!你有天生 的神力!拿出你的威風,把這車重物拉上坡去,我將為你感到無比驕 傲!」 說也奇怪,黑牛好似聽懂,發了一聲低吼,把那車重物逕自拉 上土坡。於是,張姓農夫贏回了三倍的賞金。可知,動物聽到惡語, 尚且失去腳力,何況是萬物之靈呢?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 不可惡語傷人,不可花言巧語騙人,更不應大話欺人,時時存繫善 念,處處主動助人,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鼓舞陷入低潮,瓶頸的人 們,讓他們早日脫離灰暗,邁向正道,才是我們應該力行實踐的。
|
『打過仗的軍人死後是否會下地獄』 文/希熱多吉 |
我的姑爺爺(父親的姑丈)一九四九年解放軍解放南京的時候, 他是一名連長,參加了渡江作戰。因為作戰勇猛,他獲得過很多 勳章。戰爭結束後,他就在南京成家並且轉業工作了。 我的姨丈也生活在南京,他研究易經二十多年,精通八字、 堪輿,也篤信佛教。經常利用給別人算八字、看風水,引導別人 向善學佛。他算八字的精準程度是我見到的最好的。十多年前, 我因受他影響,對八字風水有很多認識,並且因為八字測算的精 準程度而對人生奧秘充滿好奇,由此信受因果,並且開始接觸佛法。 我姨丈因為常年打坐,可以看見很多我們見不到的景象,比如中陰身 等等。我要說的這件事情就是我姨丈親自講給我的,因為我家裡其他 人不怎麼信佛,所以我姨丈也從來不在他們面前說起此事。 我姑爺爺可以說是一個共產黨培養出來的標準布爾什維克, 生前清正廉潔,即便退休以後也從來不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家中 一兒一女從來沾不到他的光。自然,他是根本不信佛的,不但不信 ,當他看到別人拜佛的時候,他還會說別人迷信。他是在幾年前去 世的,去世前後發生的事情讓我對佛法所講述的中陰身階段有了直 接的認識。 我姑爺爺去世前一個月,我姨丈去他家看他,走到院子門口, 便看見很多纏著繃帶的軍人圍在門口,有的穿國軍的軍服,有的穿 解放軍的軍服。我姨丈當時心裡一沉,馬上想到這些人是來找我姑 爺爺的。過了兩日,姑爺爺就因病住進了醫院。到去世的時候,前 後就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他去世的那天夜裡,我姨丈在家裡打坐,因為常年的打坐,他 已經有了一些神通,所以他看到姑爺爺從病床上慢慢起來,觀察到 這個情景的時候,他知道大事不好,老爺子已經走了。這時醫院的 電話打過來,說老人已經去世了。此後的一個星期,我姨丈每天都 看到姑爺爺在她女兒家的門口來回轉悠,姨丈知道他是放心不下 女兒一家。於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和他說佛法,讓他不要留戀 這個世界,好好懺悔以前的殺業,爭取能投生到好的地方。 後來的一些日子,我姨丈在打坐的時候,觀察到姑爺爺在一個 寺院裡拜佛懺悔。再後來就沒有見過他,也不知道姑爺爺投生到什 麼地方了。那些纏著繃帶的國軍士兵都是他當年打死的敵人,而那些 解放軍士兵都是當年和他一起打仗戰死的戰友。這兩類人在他臨終 的時候都來找他了。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冤親債主”。姑爺爺去世 後發生的事情,和佛經上講的中陰階段是吻合的。在頭七裡他徘徊 在生前熟悉的地方,回到家人的身邊。他的善根使他在中陰階段 可以接受我姨丈的引導,拜佛懺悔。雖然我們不知道他最終去了哪 裡,但是總算沒有直接下到地獄道裡。
|
『殺生果報』 文/劉筱珍 |
前幾天我去了雞足山佛塔寺,我在寺院做了幾天義工,天天參 加三時繫念。在這期間,我聽同宿舍的一位佛友給我講了她父親的 殺生果報。 小時候,她家住在農村。那時候農村的狗,都是在外放養的。 她父親很喜歡吃狗肉,所以他在家裡用肉裹上炸藥做誘餌,傍晚 時放在外面。佛友說:「有時,晚上會聽到一聲沉悶的炸藥的響聲 ,父親就會很高興的對我們說:『明天有狗肉吃了。』父親 經常這麼做,我家裡的狗肉很多,吃不完就用鹽腌起來。」 她說:「那些被炸死的狗,樣子非常慘,都是半個腦袋被炸掉, 腦漿流的遍地都是。」她看到也非常害怕,心中也不忍,她對我說: 「唉!那時候我們什麼也不懂,如果知道殺生的果報,無論如何也 不敢做這件事啊!」 後來,她家搬到了城裡。她父親倒是不殺狗了,可是又有了新 的愛好,到河裡去釣泥鰍、釣黃鱔。就這樣,搬到城裡幾年以後, 她父親出了車禍,車九十度翻了,她父親當場死亡,半個腦袋沒 有了,腦漿流了一地,跟被炸死之狗的死狀一模一樣。所以說, 因果報應真實不虛。希望大家一定要戒殺放生,戒殺放生才是真正 的消災免難。我把佛友父親的殺生果報寫出來,一是警醒大家,二 是為她父親懺悔發露,希望她父親早日投生善道,念佛修行,求生淨 土,不退成佛。
|
『佛教思想辭典』 作者:武邑尚邦 譯者:馮振隆 |
有為、無為
有為之為即「為作」、「造作」之意。指現實一切之存在,即由於 種種因與緣之結合而生成存在之現實形態即是「有為」。是則一旦 因與緣分散則存在必歸於消滅,如此因緣之結合與分散而生而滅之 現象稱之有為,有為即無常之謂。因此有為必隨四相而遷流。此時 ,所謂四相即生、住、異、滅之四相之謂。凡物之存在依四相而遷 流者謂之有為,而其存在即稱之為有為法;從而,有為法與無常法同義。 而陷於無常而苦惱之現實,即是有為之世界。 無為即梵語asamskrita之譯,超乎因緣為作或造作之謂,或與因 緣造作毫無關係者之謂。關乎此,相對於有為法為無常而言,無為 法即指常住不變之物。對此佛教可舉真如、法性、法界、涅槃等。 故無為法係與有為法完全相反之物。有為法不僅指為作、造作, 為具體存在之物。即使存在之現象,構成組織之要素或勢力而命 名之物亦屬之。如佛教宗派俱舍宗之七十二法;法相宗之九十四 法等。另則有為法或係指無常之現象世界組織構成之要素,其要 素本身可視之為實在。但以常住不變之要素實在依因緣結合而呈 現現象世界,而現象諸存在是無常,其構成要素如其不是無常, 於佛教之立場,存在即無常,似相違背。故其為要素之實在亦當說 是無常,因而稱有為法為無常法。 無為即遠離人為之謂。所謂無為自然,依其自然將影響及於人人 ,與自然為一體,而有人類生活之平安法喜之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