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1年十二月號     192期

 

 

 

<目次>

十六週年慶暨自然之道繳書天廷一天法會程序

虛原聖訓

自然之道/奉旨著作

坤道與習氣/奉旨著作

犠牲的精神與價值/宋居士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 著

孝為中國魂

大道釋疑

體天弘道

濟世施方

點燈祈福

佛門高僧法語錄

人生哲理典故/馮振隆 著

悟理澄心

社會救濟活動專欄

堅強毅力/丁乾

心(三十九)/堂主

修改觀念修正行為/禪境

樹大懼空/何國全

冬令救濟活動

樂助建廟基金檔案明細

各項贊助功德

健康常識

    

      『虛原聖訓            筆 柯生 扶

 

 伏 以

世態淳風須揚化

諄諄聯語度迷津

  欲希正道

  須結善緣

  欣 逢

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虛原雜誌社十六週年院堂堂慶暨

『自然之道』單行本繳書天廷,今奉

聖諭,謹訂於壬辰年十一月十七日舉行十六週年院堂堂慶及
 

繳書天廷一天法會,謹具疏文,香花茶果,聊表堂慶及繳書之

忱。

詩 曰

十六週年堂慶歡。虛原道場揚仙旛。

神威顯赫恩長在。一杵鐘聲度四方。

又 詩

仙翁領命著良篇。卷卷嘔心度海天。

奧義了然開悟性。紅塵俗事化清煙。

又 詩

聖意咀嚼印梵心。好書問世度迷津。

如潮往事終流水。修善培德內外新。

又 詩

史冊雲煙萬里長。奇聞軼事奈思量。

秦皇漢武今安在?殘照西樓三兩牆。

又 詩

黃粱一夢少人明。付梓聖書導正行。

百轉千回歸故里。躬修不輟自清靈。

又 詩

堂慶繳書典禮隆。普傳聖意挽頹風。

篇篇文粹如明鏡。用作津梁化大同。

   荷 蒙

天眷,用作津樑,普化蒼生,宏開覺路,

   恭申意者

為協助代天宣化,樂助印贈『自然之道』諸大德,各呈文疏,

祈求事項,伏願准予照請,謹將葵悃

   冒 瀆

天威,果蒙呵護,得遂禎祥

   伏 願

覺路宏開,慈雲廣被。凡在四時八節之中,總仗萬全之庇。

  謹 呈

藍采和仙翁        聖座前

南天虛原堂主席關聖帝君  聖座前

無極禪化院院尊 太上道祖 院前

南天文衡聖帝       殿前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御前

天母至尊無極皇母大天尊  懿前

   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堂 主:林哲三

     副堂主:劉明文、曾良雄

         鍾肇明、鄭金發

         陳炎輝、洪助誠

         王耀賢、白力如

   虛原雜誌社

     社 長:王居士

暨眾鸞下生及地方善信人等焚香百拜

天運壬辰年十一月十七日

 

本堂司命真君 登台

原筆柯生 扶

中華民國101年9月15日

歲次壬辰年七月三十日


聖示:吾今日以『節儉』為題,供世人參悟。

節 儉  

  節儉乃是生活上的美德,是惜福的舉止,更是造福的契

機,因為節儉可捨去不必要的浪費,而多餘的就可以用來幫助

更困苦的眾生。

  俗云:『飯吃八分飽,留二分去幫助別人』,即是此理。

多關照生命有欠缺之弱勢,幫助別人,福慧就在無形中添加,

期許自己能成為自己之貴人;也成為家人、朋友、乃至一切
 

有情眾生之貴人。

  當知『施比受有福』,用知足、感恩的心來看待自己所擁

有的一切。能知福、惜福、再造福,這都是從『節儉』中體悟

出來的。勉之!

 

濟公活佛 降

中華民國101年9月22日

歲次壬辰年八月初七日

聖示:老衲今日以『自在』為題,與眾生結緣。

自 在  

  『自在』二字淺白易懂,卻少有人做到,此即是心無罣

礙,只是眾生放不下的事物太多,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一

顆心背負這麼多東西,生活會覺得輕鬆嗎?不如學學老衲把人
 

心化成道,不帶攀緣,放下執著,如道之兩翼,逍遙直

上。

  太上道德經有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

致無為。』當捨棄不必要的負擔,心就更加自在。
 

濟公活佛 降

中華民國101年9月29日

歲次壬辰年八月十四日

聖示:老衲今日以『開創』為題,供世人參研。

開 創  

  開創乃是從無到有,一步一腳印的完成計劃之實現,然而

開創是有風險的,因為沒有前人的經驗,所以在開創的過程就

充滿不確定性的變數與挫折。

  道務的拓展也是如此,道務的拓展須要去開創,讓更多的

人能與道接觸,進而了解、學習之,以致進道、修道,然而這

需要眾修子集思廣益,努力護持,才能將大道普傳,度回更多

原靈回天,思悟之。

可,吾回。

 

煆煉新乩初習所扶鸞文

本堂孚佑帝君 登台

中華民國101年7月11日

歲次壬辰年五月廿三日


聖示:吾今日以『信任』為題,供世人參悟。

信 任  

  人言謂之信,人無信不立,故言必行,行必果,說到做

到,才能有信。若能力不足,無法完成,就不可輕易承諾於

人。

  人生在世,總會有失敗與成功的時候,失敗並不可恥,可

恥的是一錯再錯,不知改進。上上之人,犯錯易改;中、下之

人,知錯難改。所以難以超脫苦海,是故,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

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所以,修行立願為先,懺悔過錯,依四正勤精進,每日三

省吾身,自能淨化夙世不好的習氣。思悟之!

『談道萬萬千, 唯只一『靜』耳,

 蓋靜則無欲, 無欲則無擾,

 一切魔念無以亂方寸。』

 

『訪宣平宮醒覺堂謁聖』

林堂主、蘇明輝、吳玉真等一行前往埔里珠格山朝聖-宣平宮

醒覺堂謁聖、參鸞。  

善天寺佛母 降

壬辰年九月廿二日

詩一:一念動三千 止觀歸自然

   日常生活事 件件道心連

詩二:鸞教本隨緣 強求違自然

   無常諸妙法 念正即神仙


話:吾詩示『虛原堂』各鸞生究之,餘事由陳主委(新傳)及

相關人員協助之可也。

又詩:世事無常態 行仁聚太和

   匡時期共勉 佈道學彌陀

又詩:道廢招災禍 心迷亦著魔


   為人存正念 化劫聚祥和

 

鶴修居聖堂       鶴筆 扶

天官武財神 降

壬辰年九月廿四日

聖示:晴林綠大地生

   做哲理自要求

   鍊三次再三次

   心空無自修定

   事統領元帥印



   極老母降金指

   生妙法化大千

   定靜坐顯元性

   千化萬掌元盤

   生追隨老元主



   天堂印鎮虛空

   官主扶徒原靈

   武林下滿高手

   財哲理處處通

   神三次要主定



   非常時期靜觀心

   靜生智慧方向明

   幼苗生長本是慢

   主要父母兄弟情

   處處關心要導引

   並非人人出生會

   學習成長有人點

   快速成長飛馬跑

   師徒緣份兄弟情

   個個都是母娘靈

   盡心盡力得交流

   多多關心乩手生

   助乩可以方向行

   乩靈熟手展才華

   處處芬芳得認同

 

自然之道        筆王生 扶

中華民國101年8月15日

歲次壬辰年六月廿八日


南華真人莊周 降

詩曰:

繁華褪盡始得閑 黃卷青燈伴枕眠

史海𥅽沈多少事 風騷不過百十年


聖示:吾今日降為『自然之道』一書作跋。

 

  『道』是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亦是事物之規律,

雖然道之大如天,其廣如地,其重如石,其輕如羽,然而民之

所以知者寡矣。故昔時有許多貴為皇帝者,在享盡榮華富貴

之後,亦會想方設法尋找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結果必然是竹

籃打水一場空,因為積際必盡,高際必墮,聚際必散,生際必

死,此即是『道』也。

  宇宙間所有物質本就是渾元一體(太極)中造化出來的,

故道在天下,為萬物之宗,流潤無窮,猶川谷之於江海。古

云:『在道中,就不在劫中。』世之人若能以天為宗,以德為

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者,即是聖人。能以仁為恩,以義為

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薰然慈仁者,即是君子。能不累於

俗,不飾於物,不苛於人,不忮於眾,則天下自然安寧也。

  人生的道路坎坷跌蕩,解脫的津梁蜿蜒崎嶇,然而『道雖

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今南天虛原堂奉旨著作

『自然之道』聖書,以淺顯易懂之方式詮釋至理,世之人當更

易契入真理而一窺其堂奧也,簡數語以為跋。

 南華真人莊周跋於 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壬辰年六月廿八日
 

丹經梵典口訣𢣷

本社資料室

『成仙作聖之要,入道立德之門。』

其十六:

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其十七:

頓悟心原開寶藏,隱顯靈蹤現真相,

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

其十八:

應無所住生其心,廓徹圓明處處真,

直下頂門開正眼,大千沙界現全身。

其十九:

若得心空苦便無,有何生死有何拘,

一朝脫下胎州襖,作個逍遙大丈夫。

其二十:

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

真心明澈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坤道與習氣    筆王生 扶

九天玄女 降

中華民國101年9月12日

歲次壬辰年七月廿七日


詩曰:

西窗雁過古今同 道道霞光抹碧穹

如若修得真本性 富貧貴賤掌心中

聖示:吾今日降著:『坤道與習氣』。

第十七章 女子以貧妬富,以賤訕貴

  女子以貧妬富,以賤訕貴-即是指有些女子處於貧賤時就

嫉妒富貴之人,身份地位低時就刻意訕笑挖苦高位者。其實人

之貧富、貴賤、美醜、智慧等,皆是由於過去所造之惡業、

善業所顯現而來,若是一個人不明因果定律而又貧妒富、賤訕

貴,則生生世世將惡性循環難以出苦。

  世之女子為何有的長得面目姣好美麗動人,卻又貧苦、出

身卑賤呢?此乃是由於其過去世性情溫柔,雖有人說她是非,

但她並不會瞋怒,且能忍讓。不過因其生性善妒,看見別人

得到財富、受敬仰,就生妒忌,常自傲慢,也不喜布施,吝於

助人,故受貌美卻貧窮之果報。

  世之女子為何有的長得端莊美麗、清秀,又多財富且福德

高貴呢?此乃是由於其過去世性情溫柔,又能忍讓,人說她

非,毫不計較,亦不瞋怒,且樂善好施,慷慨仁慈,廣行善事

,言行謙遜有禮,對別人不生嫉妒之心,而且對他人之善行,

時常隨喜讚歎,故能得相貌莊嚴美麗及富貴之果報。

  世之女子為何有的長得面貌醜陋,而且窮苦卑賤呢?此乃

是由於其過去世性情暴躁,容易發怒,有人稍微說她不是,就

心懷怨恨,氣憤憎惡;同時又慳貪不肯布施修福,不願助人,

生性善妒,故得長相醜陋又貧窮之果報。

  世之女子為何有的長得面貌醜陋,但卻大富大貴呢?此乃

是由於其過去世性情暴躁,嗔恨心重,易生怨恨憎惡之心,可

是她卻能樂善好施,救濟貧困,常助人困苦,對他人之善行

,時常隨喜讚歎,故此世得富貴之果報。

  故世之女子今生若能培養溫柔之性情、忍讓謙遜、不生嫉

妒心,並且能夠隨喜讚歎他人善行之美德,昇華心靈詳和謐

靜,則自能相貌由醜轉美,由貧窮轉為富貴之命也。

句註:訕-毀謗。 

訕笑-譏笑。 

妒-同妬字。嫉妒、妒婦。

讚歎-讚美。比喻十分的讚賞。

 

九天玄女 降

中華民國101年9月25日

歲次壬辰年八月初十日


詩曰:

利害衝突怨自深 爾虞我詐少純真

奈何法滿三千界 猶是紅塵一住身


聖示:吾今日降著:『坤道與習氣』。

第十八章 女子以賢自著,惡與他人; 以功自與,專己自

可,名他人功

  女子以賢自著,惡與他人:即是指有些女子以賢者自居的

驕慢心態,將好事攬為己身,惡事推給他人。女子以功自與,

專己自可,名他人功:即是指有些女子居功逶過,標榜自己,

將他人的功勞占為己有。

  觀現今甚多人有心修行卻為何無法成功?不能證悟呢?其

實主要就是歸因於福德或是智慧不足,而其中福德資糧尤為重

要,因為有了福德,便能遣除一切違緣、一切道障。作為凡

夫,應該盡量多種善根、多結善緣,並從內心深處真心懺悔過

往之失,未來方能改變相續、改變命運,否則如是因、如是

果,誰造誰受,自作必自受。故真正的修行人,必定是懷慈悲

菩提,隨時隨地皆謙虛謹慎、恭敬上、中、下所有之人。

釋迦牟尼佛曾於葷腥經提及:

粗暴,魯莽、背後罵人,背叛朋友,冷酷,驕傲,吝嗇,不肯

向任何人施捨。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恚怒,迷醉,固執,偏頗,欺誑,妒嫉,吹牛,驕傲自大,與

惡人交往。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毀滅生命,殺,砍,捆,偷盜,說謊,行騙,欺詐,虛偽,與

他人之妻同居。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放縱愛慾,貪食美味,沾染污垢,信奉虛無,不公正,難順

應。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那些卑鄙的人在世上作惡,他們品行惡劣,負債累累,造謠毀

謗,弄虛作假。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那些人在世上對眾生肆無忌憚,取人之物卻又傷人之身,邪

惡,殘忍,粗暴,無禮。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那些人貪婪,充滿殺機,經常作惡,因此,他們死後走向黑

暗,頭朝下墜入地獄。葷腥是這些,而不是食肉。

  由此葷腥經所言,世之人若能細細思量,必能打破許多僵

化的思維,而對本章所言另有一番體悟也。

 

犠牲的精神與價值

                         宋居士

 

  我們人類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文化和文明,乃是由於在這世

上活過的人,能盡人的責任與義務的居多。世上固然不乏自私

自利的人,但也多得是能夠『捨己耘人』的人。而一個人為什

麼竟能放棄一己的私利,犧牲一己的私益,寧願自己有所損

失,惟冀對於別人、對於同胞、對於社會和國家有所裨益,此

其中的原因何在?顯然是值得我們深思細察的。

  說來,探討這個問題,其實也很單純。由於關鍵所在,只

無非是在於人生的價值上面。只要我們想到人生的價值,想要

追尋人生的價值,就會了然於胸。因為一個人如果自私自利

,在表面上雖然好像佔盡了便宜,但是卻也使他的人格趨於低

卑。這種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私欲旺盛之徒,終其一生,對社

會、對國家、對人類來說,只是有損無益,有害無利,不用

說,他的人生是毫無價值之可言的。

  生而為人,總會認為自己是戛戛乎超越在一切眾生之上;

但是,更須進一步明瞭的,自係其所以優越的條件何在?一言

以蔽之,無非是因為人具有為人所獨具的德性。而就德性本

身來說,如果一個人缺少犧牲的精神,縱使其他的德性都很完

備,其實也算不了什麼。因為犧牲的精神才是人類最崇高偉大

的情操,只有先有了它,一個人才能把其他的德性發揚光大,

從而始恪無愧萬物之靈之稱。

  而當前人類世界的種種問題之存在,顯然就是出於對這一

崇高情操的忽視,有以致之。所以,如何正確的、有效的、高

度的發揮此一崇高的精神,實在是值得我們探討與掌握的。

  要知道人之一生,在生活行為上,大別起來,無非是兩個

範疇:一是取,一是予。人生不斷取之於國家、社會與人群,

也自必應該對社會、國家、人群有所貢獻、效力。所以,人必

須理智清明,時刻想到這點,才能無忝所生,也就是要竭力袪

除自私之心,擴充其為公的悃誠,多作有裨公眾利益的打算,

才是做人做事的正道。

  蓋天地間一切偉大的情操與事業,特殊的功勳,非有賴於

貴盡天地人之無私犧牲精神,斷不能望其有成。我們民族救星

先總統 蔣公的最後遺墨:『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

於度外。』寥寥十四字,實將人的崇高性質發揮到了極致,固

係曠代聖哲之胸襟的寫照,對於我們這一代孤臣孽子的啟發作

用,亦巨大之至。我們既生而為此時此地的炎黃子孫,便不能

不負起歷史的空前使命,而貫徹之道,首先就是要對犧牲精神

有明確的認識,殆無疑義。

『關聖帝君曰:人生在世貴盡忠 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

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 節義等事,其心已死,

身雖在世,是謂偷生。』

 

 

佛教思想辭典

作者:武邑尚邦

譯者:馮振隆

 

  愛 結   

  『愛』乃貪愛之意-對『色、聲、香、味、觸』五種為對

象而生貪著、愛樂,以致無法脫離而出之謂。『結』則為結縛

之義,即綁結綑住之意,另作『煩惱』之別名。

  亦即由於貪心而喪失己身心之自由,以致形成被欲之對象

所綑綁,而此貪愛之煩惱,稱之為『愛結』、亦稱『愛刺』。

 

                『孝為中國魂』
  

  四、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

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

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白話:本段乃說『順心教民』,所以能達到恭敬的目的。孔夫

子說,君子用道德去愛人,所以用孝道去教化人,不必家家都

到了,也不是非得調查他天天所行之事,才能教化民眾的孝道

呢!教孝的道理,是用自己的孝道教化人,教天下為人子的都

知道孝順他們的父親,所以就是恭敬天下的為人父的理。用自

己的悌道,教天下為人弟的都知道恭敬他們的哥哥,所以就是

恭敬天下的人兄長的理。用自己的臣道,教天下為人臣的都知

道盡忠事奉他的君王,所以就是恭敬天下的為人君的理,這就

是推己及人的意思,盡其恭敬的人在於一身,效仿恭敬的人遍

滿天下,因為這恭敬是人人天性生成的,一經感動便發現了,

這就是順天下至德的效驗。

五、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

孝之事親終矣!

白話:父母生前的事奉,是盡其親愛恭敬的心;到了死後的事

奉,盡其悲哀憂戚的禮,心禮俱盡,民眾人生的孝道根本可說

是都盡到了,生養死葬的大義都齊全了,孝子事親的道理到這

時,可稱得是圓滿終結了。
 

           『大道釋疑
 

林生問:在因緣四層次(正見、因緣、空、般若)中,以凡

的程度所能了解的因緣,就是『正見』否?

恩師答:能解『正見』真實意者,已非凡夫,因為許多修行者

連『正見』是什麼都說不出所以然。

林生問:若我們連『正見』都還未具備,也就常常易患對世間

持顛倒的看法,此等等無明最阻礙道程之進修否?

恩師答:然也。具備『正見』乃是修行之基本,方向才不會偏

差,然而要如何方能得正見呢?即是要『親近善士、聽聞正

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親近善士、聽聞正法乃是『聞

慧』;內正思惟即是對所聞的正法『如理作意』,此乃是『思

慧』;法次法向即是依一定的次序與步驟,以『離欲、滅貪、

四念住』等方向修持,即可成就『修慧』,而修慧正是邁向

『無漏慧』-即證初果之階段也。

林生問:一般人經由各種學識、經驗,也就易了解世間許多癡

迷、愚妄的因緣否?

恩師答:世間學識、經驗與解說乃是二回事,甚多高知識份子

甚至比山村野夫更癡迷、愚妄,故世間學識、經驗可作為謀生

之工具,然而若欲解開世間癡迷與煩惱則需經由修習『法』才

能達成目的。

林生問:在入世法的因緣,我們都應洞悉人的生老病死過程。

就因能察覺諸苦之因,而不得不藉修以『出離』此岸乎?

恩師答:尚未聽聞正法之人,其一生生活總是充滿不安和恐

懼,例如擔憂失去財富、名聲,擔憂生離死別,擔憂生病或遭

逢意外,故若能修習正法,就可斷除貪愛,開啟智慧,『心』

出離此岸,不再生死流轉。

林生問:亦唯『知苦因而離』者,堪能藉醒覺而依法滌盡心性

於清淨,以得到『解脫』之因緣乎?

恩師答:凡夫心中充滿憂愁、悲傷、煩惱之苦,但他不知道苦

從何來?是來自於何因?所以一生都在憂、悲、惱、苦中度

過,並招感未來的生老病死,故若能修習正法,自然知苦因而

離,走上解脫之道路也。

林生問:我們既生為人身之寶貴,就須了悟這入世法的因緣,

俾把握良機以修回天界乎?

恩師答:然也。«阿含經»裡有一則海龜喻云:『人身難得,猶

如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也。

林生問:以阿羅漢的程度能了解出世法,能夠勘破五蘊皆空,

離知所障,更知所把心靈提昇到更高一層次之境界乎?

恩師答:阿羅漢乃是達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之涅槃狀態,其境界等同『佛』,已是修行之

最高境界也。

林生問:能知萬事萬物無對待,知六道眾生相互而生者,此已

懂得因緣的真境乎?

恩師答:然也,佛法所言即是一定要符合緣起緣滅之自然法

則,若明緣起緣滅的自然法則之法義,就是真悟也。

林生問:空,是菩薩的階段,但凡能以空為因為緣,自然就能

知成萬事乎?

恩師答:一切事物皆是依賴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起,因緣條件發

生了變化,事物也就產生變化;如果因緣條件消失了,事物也

就不存在了。因為這些事物皆是『緣起』的,故萬事萬物為

『空』,知『空』悟『空』自然就能知成萬事。

林生問:修入空境,是否內外都不存心,任心蕩然無住而如

如?

恩師答:空性是萬事萬物的本來真實面目,明悟空性即是明悟

『緣起』、透知『真如』,故修入空境可任心蕩然無住而如如

也。

林生問:般若是聖佛的層次,是已證悟了自性般若之後,本體

與現象不二的境界乎?

恩師答:然也。

林生問:在般若境界裏,既沒有入世法與出世法的界限,也泯

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跡,任因緣自來自去,一切皆自然和合

圓滿乎?

恩師答:然也。般若乃是明見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故

一切皆自然和合圓滿也。

林生問:隨心之所遊,任神之所馳,遊心馳神之渾然忘我皆隨

己般若之顯乎?

恩師答:然也。

林生問:心無內無外、無忘無不忘的境界,乃最高層次的『般

若因緣』乎?

恩師答:可如此言之。

林生問:唯能正確的認識因緣,體認般若定慧,不拘泥世相,

不執滯於人我者,堪能澄淨本心而證入聖真,而成佛菩薩乎?

恩師答:然也。一個人在現世中若尚有欲貪未斷的因,無論是

善或是惡之欲貪,『因』未斷,未來遇到適當的助緣,就會由

那個助緣來形成另外一個因緣也。

 

                

            濟世施方

 

本堂司命真君 開示:

余信士叩稟(一):前蒙聖示,可攜帶『山海鎮』至行天宮過爐後

掛置於家宅陽台牆上之『財、本』位上,可擋對樓煞氣現象。

然現掛置近四年之久,可續掛否?

聖示:汝可再重新過爐較佳。

叩稟(二):使用『山海鎮』以掛置多久就得再處理?

聖示:未經開光之山海鎮,可每年定期過爐較佳。過爐時在主

爐上以順時針方向繞三圈,並說出姓名、地址,以及要請託神

明之事情,並在回家後挑選農民曆上的吉日、於吉時安放在正

確的位置上即可。

叩稟(三):凡遇節日在廚房持香,向內祭拜地基主呼請飲食,如

何知其是否已享用?

聖示:心誠則宜。

叩稟(四):為家宅『地基主』或『土地神』造功參加虛原堂弘道

會員,若持恆不斷,對彼等有何助益?又對前者升遷後職稱是

什麼?

聖示:(一)有助其靈清,提升靈魂層次。(二)無法以偏蓋全論

之。

叩稟(五):蒙恩主賜『行車符、平安符』等,待過一年後是否可

在家宅附近大廟或一般福德正神金爐前叩稟一番後焚化之?

聖示:無妨、方便即可。

叩稟(六):鎮宅神符貼於門楣上方一年後,若再求得同符(新

符)欲貼置時,須將舊符撕下或直接依附於舊符再貼上即可?

又貼符需擇吉日良辰否?

聖示:須將舊符撕下再貼新符。貼符可選擇農曆上之開光、祈

福、納財等吉課安置。

羅信女叩稟(一):祈請恩主開示我兒○○每次參加國考都差一點

而未上榜,是否有公職命?

聖示:其福德尚不足,強求無益,然而人之福德乃是依其在世

之行為而增刪,故若能行善立功,約五年之時間有希望也。

叩稟(二):請賜我兒(姓名、生辰-略)良緣?

聖示:緣有其定,且此與汝子之個性有關,但吾可牽線之。

陳信士叩稟(一):近來為何運途不佳?是否有顯現之冤欠?

需何處理?

聖示:汝今年病符星入運,身體會受影響,並非是冤欠之事。

叩稟(二):妻劉○○(生辰略),近來膝蓋處受傷為何因?

是否冤欠之關、嚴重否?

聖示:此為夙世殺業之關,非單一性殺業,故血光之災破後即

可安。

宜信士叩稟(一):人生極苦,為何我尚要再當人修?是否有

何天命或命當磨苦報?

聖示:有業即會轉人身,故汝乃與一般人同之,不用追求因果

真相,因為知曉對汝亦無助益也。

叩稟(二):今生功過和善惡報之情形?

聖示:過尚存也,宜再勉之!汝今生為人乃是還償,但債本會

越還越輕,故不需憂心也。

 

『七情六欲,如果不到無心田地, 很難制服。』

 

               不欺暗室
 

暗室者,無定位、無定名也。

時而道路獨行,則以天地為暗室;

時而閒居獨處,則以方寸為暗室;

時而昏夜交接,則以無聞無見為暗室;

時而妻妾言歡,則以易狎易褻為暗室;

時而處宦海寶藏之場,則以陰貪名利、潛行鑽營為暗室;

時而處宴樂煙花之地,則以隱嗜酒色、背地淫酗為暗室。

欺有自欺與欺人之別:

自欺:有自知不可,以為己所獨知,而昧心以行之者是自欺

也。

欺人:有因人不及知,以為可以瞞人,而肆意以行之者是欺人

也。

欺暗室者,無論自欺欺人,實所以欺神也,即所以欺天也,即

所以自減其壽算也。

 

                                    佛門高僧法語錄
 

△每天訓練沒貪念,不亂說話,講話講佛法,求生西方。世俗

的種子已夠多,不要再講這些俗話是非。

△如果有一個人修成就了,那麼其他人也會得到福蔭,而且人

人都會起勇猛心向他學習。所以既然每個人都想修行,有緣聚

在一起共修,就應該彼此互相提攜勉勵;否則是非、嫉妒

、愚癡心起,不但會擾亂眾人的『道心』,自己也不能安定修

行。

△出家衣服非人人穿得起,唯有福氣的人穿得到。

△出家飯是不容易吃的,若要吃得穩當好好修行,否則將失去

這飯碗。

△要得到父母同意而出家,那是不可能的事,父母親眷都是希

望我們和他們一樣,走那條生死的路。既然我們也知道要圖報

親恩,就應該出家走『了脫生死』的路,把父母引度過來,免

其受『生死輪迴』苦,令他們得到解脫安樂,這才是真正地盡

到孝道。如果要以世俗的方式來還盡孝道,那是不可能的;我

們在這娑婆世界,一代一代所走的路,都不離其轍,而結果也

走不出生死輪迴。

△來出家是大孝,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度生生世世的

父母,不只是現出父母,連以前很多世的父母也要度。

△有些人說:吃齋人說吃齋話,若所有人都出家,那這社會怎

麼辦?假若人人都出家,我們皆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不是

更好嗎?

△參學是在參自心-參我們的煩惱心、煩悶心、對人善惡是非

的分別心,參我們對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別、不起煩惱,得無煩

惱心、無罣礙心,是心參。』

△在台灣沒地方參,所以要自己參自己。善知識在哪裡?在

心。

△傳某師將請假下山參學,老和尚在客堂對傳某師開示說:要

出去參學,可以去參別的寺裡的住持、當家、庫頭等這幾位執

事人修行的方法。但是現在的出家人,多攀親攀戚的俗家樣,

沒有出家人辭親割愛的氣魄;又多爭名爭利的名聞利養心,沒

有出家人息心淡利的道風。

△現在承天寺,來的人什麼樣子都有,但鬧中取靜,才是真修

行;有的人還跑去大馬路旁修行,甚至車子開過去,他也沒有

感覺。

△參是要參壞的,不要以為受了打擊,覺得他是壞人;他是我

們的善知識,就是把我的頭砍掉,我也要度他。參人之壞、來

修改自己。

△修行一定要在大叢林人多的地方,這樣才會磨練出好的人

才;若是一、二個人,三、四個人在一起,就沒有磨練的機會

了。

 

       人生哲理典故                   

 

 

一、道者一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聞道即佛家所謂達到彼

岸,亦即達到明心見性境界之謂。釋言之,某人如有緣在早晨

能達明心見性之境地,則此人即使暮死往生亦無虛度此生,而
 

終生無憾矣!

  然者何謂之道?依此字拆解之,道字從『首』下從『

』即走,合而成首途之意。吾人生於世,天天所作,日以繼

月,不論養家活口,處事待人,倘若皆能循道以行而不乖離,

則此人必將成為至德表現之最,而且其心自性光明,必為人中

最吉之人,為天下人神所讚歎者也。

  孟子曰:『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大丈夫。』

  至如史懷哲(Albert Sthweifzer)所言:『文化真正之本質究極

是倫理道德耳。其根本理念著眼於人生之尊重與人格之價值

焉。』

  世界級宗教有五,惟皆同一源而合一理,殊途同歸,以道

為尊。

佛曰: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道曰:修心煉性,抱元守一。

儒曰:存心養性,執中貫一。

耶曰:洗心移性,默禱親一。

回曰:堅心定性,清真返一。

  一者道也。五教雖分別各民族因緣而教化,但其本旨不離

大道真理,而旨在尋求當下正覺,回歸本性為正道耳。

茲容在此賦詩一首聊表心儀如次:

  五教雖殊因緣教

  宗旨不離如是道

  本體本心唯心傳

  萬宗一理拯世道

 

            『悟理澄心              

二八、春風育物 朔雪殺生

  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

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釋意:

  心胸寬大溫厚的人,好像春風一樣,禽獸草木都受他的和

暖之氣吹育,而欣欣向榮。反之心胸狹窄刻薄成性的人,好像

是冬天的北風寒雪一樣,萬物遭到這陰寒之氣,都將被肅殺

而死,為人處世,亦復如此,總宜溫厚待人,方能生機無窮。

白話注釋:

  心胸廣大而人情厚重的人,如同春風薰化萬物,所接觸者

都是生機,其所感應者都是和和之氣。其人如冬日之可愛人都

願意與他相近。反之性情殘暴多疑的人,如同秋霜,草木接

之未有不枝枯葉落者,這樣的人還有那個人敢接近他呢?所以

待人接物,應寬大厚重,才會有一些生機。

句註:

煦育-溫暖和育表示春日之光。



『人只要不以『我』存心,

 就不會總受『我執』所影響著

 既『無我』,也就沒有一切

 苦厄加諸於身心之問題矣!』

 

堅強毅力

作者:丁乾

 

  一位剛自大學畢業投入職場工作的年輕女子,滿腹牢騷地

向父親抱怨工作的煩瑣和生活的艱難。

  父親是一位著名的廚師,他平靜地聽完女兒的抱怨後,微

微一笑,把女兒帶進了廚房。父親往三個尺寸相同的鍋裡倒進

了一樣的水,然後將一根胡蘿蔔放進了第一只鍋裡,一個雞

蛋放進了第二只鍋裡,一把咖啡豆放進第三只鍋裡。

  女兒站在一旁,滿臉狐疑望著父親,猜不透他的用意。

  二十分鐘後,父親關掉火源,請女兒拿來兩個盤子和一個

杯子。父親將煮好的胡蘿蔔和雞蛋分別放進兩個盤子裡,然後

將煮好的咖啡倒進了杯子。他指著盤子說:『妳不妨碰觸它

們,看看起了什麼變化。』

  女兒拿起一把叉子碰觸胡蘿蔔,發現胡蘿蔔已經變軟了。

她又拿起雞蛋,感覺到蛋殼的堅硬,她在桌子上把蛋殼敲破,

仔細用手摸了裡面的蛋白。然後她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裡

面的咖啡。

  做完這些事之後,女兒開始回答父親的問題:『這個盤子

裡是一根已經變得很軟的胡蘿蔔,另一個盤子裡是一個殼很

硬、蛋白也已凝固的雞蛋,杯子裡則是香味濃郁、口感很好的

咖啡。』說完,她不解地問父親:『敬愛的爸爸,您為什麼問

我這麼簡單的問題?』

  父親嚴肅地看著女兒,說:『你看見這三樣的東西,是在

一樣大的鍋裡、一樣多的水裡、一樣大的火和用一樣多的時間

煮過的。可是它們的反應卻迥然不同,胡蘿蔔生的時候是硬

的,煮完後卻變軟了,甚至快爛了;生雞蛋是極為脆弱,蛋殼

一碰就碎裂,可是煮後連蛋白都變硬了;咖啡豆沒煮之前也是

硬的,雖然煮後就變軟了,然而它的香氣和味道卻溶入水裡,

變成可口的咖啡。』

  此時,女兒受到啟發,不過仍然無法體悟父親深切的意

涵。父親接著說:『面對生活與職場的各項挑戰與煎熬,妳是

要像胡蘿蔔一樣,變得軟弱無力,還是像雞蛋一般,變硬又變

強,或者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損而不改變志向,無論環境多惡

劣,都向四周散發出香氣,用正向、積極、美好的氛圍感染周

遭所有的人?簡而言之,妳應該成為生活或工作的強者,永不

低頭,傳遞大愛,讓一切變得更美好。』

  的確,生活態度主宰我們一生,我們時時以助人為本,處

處存繫慈悲心念,任考不倒,遇謗不辯,踐履佛行事業,無悔

無怨,如鋼鐵般的堅定意志,必能如咖啡香氣四溢,普受廣
 

大人群喜歡,願意親近而接納它。


『修之障,究其因,可謂

 全屬受一個『我』所困惑住。』

 

 

『心(三十九)』

文/林哲三        

 

  『迷者謂眾生』所謂『眾生』-乃皆屬沉淪在六道輪迴而

不知醒覺之迷靈、之生死流轉不定的種子。所以,我們當體悟

『人身之難得、之可貴』而知所把握向道向修,以期『反璞歸

真、返本還原。』

  『塵寰欲界乃一大羅網,緊緊束縛住著慾之迷靈;唯輕

清者上浮於天。』身處塵凡,孰能無欲?然當我們在未能深邃

人倫與綱常維德等人生真諦時,皆頗易讓本心受到五濁惡世之

沾染,若畢生而不去迷入覺,其結果,終將淪落在六道生死輪

迴,世世代代,出離無期。

『唯能了悟『人心惟危』者,堪知所時存戒慎恐懼之心,

以防患心靈受污染。』蓋『人心』者-識心也、私慾之心也、

善惡之心也、亦即是觸及外境而極易生發之『妄心』也。既

有妄心,則驚其神、著萬物、生貪求,也就易被物欲所陷溺

矣、也就易為私見所固執掩蔽矣、也就易隨著諸塵染而生出諸

種種心機矣,以致引生無邊煩惱與妄想,令人憂苦身心靈不堪

矣!故唯知『人心惟危』者,堪能潔身自愛,以摒去一切內亂

與外擾,以免受一失足而抱憾終身。

  『秉精誠專注以實踐『六波羅蜜』,堪期度達彼岸。』

六波羅蜜亦稱六度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般若』。我們當如何藉修學以證得『六波羅蜜』?以下乃世尊

佛陀所開示:

一、『布施』:若有眾生『能捨酒肉不食,能捨財物不貪,能

捨恩愛不戀,能捨諸惡不作,能捨人我不爭。』-名得布施波

羅蜜。

二、『持戒』:若有眾生『能持佛戒,能習佛儀,能降六賊,

能斷邪非。』-名得持戒波羅蜜。

三、『忍辱』:若有眾生『能受人虧,能忍人罵,非來正對,

逆來順受,都無怨恨,反加度脫。』-名得忍辱波羅蜜。

四、『精進』:若有眾生『能學如來十二部經,受持讀誦,書

寫講說,未通務通,未證務證。』-名得精進波羅蜜。

五、『禪定』:若有眾生『能斷殊緣,能止妄念,能除昏散,

能習禪定,定力如山,魔擾不亂。』名得禪定波羅蜜。

六、『般若』:若有眾生『能破無明,能空諸相,能通理法,

能決是非,言言的當,字字無差。』-名得般若波羅蜜。

  由上列六項之闡述,每項所記載之修學要義,這是我們一

定要用心力去突破、去做到的。又每日可藉靜坐、或藉靜心以

反觀內心自性、反省過去、慎思現在、警惕未來,即可做到止

諸惡、行眾善。冀望人人皆可學得『六波羅蜜』,果能俱『六

波羅蜜』者-『名出生死,名到彼岸,名超三界,名登十

地。』斯乃成佛證聖之境界,亦是修行人之堅持。共勉之。

 

          『 修改觀念,修正行為』

文/禪境
 

 

  『修行』這個名詞感覺非常嚴肅,它應該可輕鬆的詮釋-

修改自己的觀念,修正自己的行為。

  在傳統的習俗,填鴨式的教育與社會功利的價值觀丶等等

因素,許多似是而非的概念,使生活常陷入『兩難』的掙扎,

讓生命面對更多複雜的抉擇。

  老師告訴我們,人要為別人而活,不錯!孩子將得到父母

讚賞努力讀書-壓力無窮;父母一切都是為孩子,期望能出人

頭地-擔憂掛慮;『愛情是永恆的』,『願下輩子能再結為

夫妻』,電視上常出現這些對白,錯誤的示範。當愛情有了問

題,大部分人是-痛不欲生;夫妻在死之關頭-難分難捨,要

走的人-徬徨無助,活著的人-情何以堪。為了別人,我們去

關心、愛護、付出,卻讓煩惱留給自己,痛苦永存心中。

  孩子要照父母的方式才會成長?父母期望孩子能有作為,

自己忘了目前的自己,『永恆』對愛情是一種安慰,鼓勵之

語,試問我們能指出什麼是『永恆不變的』?當我們一初生,

死亡就在等待我們,但沒有人願意面對,敢去承認這『事實』

,當明白它,去修改它,就是修行。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培養出在語言、動作、做人、

處事等,固定的模式,而難以察覺,而它可能是在『更久』以

前就存在的。我們都希望別人『聽我的話』、『滿我的意』

、『願我的望』、『足我的欲』,每個人都期望別人,誰又是

別人?難以改變的行為,傷害自己亦當傷害別人,我們想去改

變別人,忘了要『改變自己』,修正它,這就是修行。

  師父常說:『觀念養成行為,行為造成結果』,而在我們

的觀念中,有太多負面、不當、偏差,甚而偏激,所以大部分

的人,都在徬徨、不安、固執、罣礙、憂愁、痛苦......就這樣

過了一生。修改的是觀念,應該常閱讀『聖賢書』,稱聖、誇

賢、留住的觀念應該是值得學習的,而從生活中,去檢視自己

的慣性,不斷的修正它,用你覺得『最自然』、『無壓力』的

方式,再試問自己修改、修正後自己快樂嗎?別人是否因為自

己的改變亦受影響?對了!這就是修行。

  外表是修養的表現,內心是修行的呈現,內外是身心一

體,『出世』、『入世』是方便說,『沒有入,何來出』,

『無出無入』明白說:我們都活在境中,現象千變萬化,

內心始終如一,是真修行。

 

 

大懼空

文/何國全

 

  公園裡古樹參天,綠蔭蔽日,是個鬆弛心情的好地方。一

天傍晚,和太太放慢了生活的腳步,到公園散散心,聽一聽蟲

鳴鳥啼,抓一把清涼意。在享受輕風拂面的時刻,卻發現一

棵大樹不知什麼時候倒了下來。遠遠望去,榦粗葉茂,何以無

端端地連根拔起了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趨前探個究

竟。

  原來它的問題在於它的根一一被白蟻蛀蝕了。

  若要推倒這一棵直徑大約半公尺的大樹,單靠人力,恐怕

還辦不到,但這些小得不起眼的白蟻,卻齊心合力,把它給弄

倒了。這使我聯想到『滴水之柔,不見其威,日久穿石』的

真理。同樣的,一個人也許身材魁梧,或衣著光鮮,但內心若

充滿了貪瞋痴,被潛伏的惡念佔據了善根,品德就會慢慢地被

咀嚼為粉末。

  人浮於事,在面對種種誘惑的時候,最容易背棄心志,把

道德的衡量置於腦後,而發起了損人利己的念頭。就以我的工

作而言,常面對『疾病纏身』的病人,訴說做了很多新科技

的檢驗,吃了大把昂貴的藥物,甚至道聽塗說地向神明鬼怪祈

求了偏方,病情仍毫無起色,轉而向我求醫。面對這些因追逐

物質生活,壓力重重而引致腰酸背痛的病人,我常得大費唇

舌。

  醫者也應憑著專業的醫術給予周詳(未必是最先進精密)

的檢驗,憑著醫德給予適合(未必是最昂貴)的藥物。進行了

一連串不符合醫學病理的檢驗,那只會是一宗又一宗沒有靈

性的『交易』。動輒就要為病人開胸剖腹藉以謀財的貪念,僅

會賺來不義之財。

  一個小惡念,一時的縱容,就等於讓一隻小白蟻鑽進了慧

心。如果被蛀蝕了只是一枝樹啊,及早發現,尚有截枝保樹之

法。怕只怕被傲慢蒙蔽了覺性,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白

蟻迅速繁殖,爬滿了心頭,轉而蔓延全身,儼如末期癌症,病

入膏肓了。屆時,人不也像樹一樣,啪啦一聲就倒了下來?這

不但失去了原有遮蔭和綠化大地的功能,還壓壞了周圍的花

樹。

  所謂:『人貴有格,樹貴有根。』眾生依法修行,皆為發

掘生命裡優良的本質。莫以惡小而為之,小錯失德,大過傾

國,故此心智和紀律,皆不可鬆懈,免得善根遭受腐蝕而行差

踏錯,造業聚怨,傷害自己又殃及無辜,禍害無窮。

  人靠心好,樹靠根牢。假如把人生比喻為一棵樹,就該以

修行和智慧為養分,開出賞心悅目,吐露芬芳的花朵,再結下

讓人歡喜心的果實。而我,是一棵既不吐露花香又不能結果

的樹,只好默默地進行光合作用,盼為路人遮蔭納涼了。

 

認識諾麗的療效

                                                    資訊提供/賴郁容

 

劑量(慎用未經過無污染檢驗的諾麗)

  (續前)這就像是治療貧血一樣;一開始必須大量服用鐵

劑,好轉之後就不用大量服用了。

  此外,我很早就發現諾麗對舒緩壓力很有幫助。所以,當

你特 別有壓力時,如失眠、食慾不好、酗酒、或依賴其它藥

物時,可以多服用一些諾麗。

  我希望你記住,當我們不舒服時,肝臟的負荷就會加重。

為使身體常保健康並遠離藥物,你一定要從生病以及治療的過

程中學得教訓。

可能的副作用和解毒的副作用

  諾麗可能的副作用和解毒的副作用包括以下兩種。第一

種也是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好轉反應』,也有人將它說成是

解毒反應。大約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會出現這樣反應,反應可

能很強烈,有時後能會非常不舒服。但是許多人不太會有任何

感覺。還好的是,好轉反應可由服用諾麗的劑量來控制。如果

你的好轉反應太強,承受不住,只要減低諾麗的劑量就可以,

通常改為一天一湯匙。等到你覺得好多了,就再繼續逐漸增加

服用的量。我保證,諾麗一定可以幫助你改善病情。只要記

住,必要時隨時改變服用的劑量,不可斷續服用諾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