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101年月號     185期

 

 

 

 

<目次>

虛原聖訓

自然之道/奉旨著作

靈語現真/奉旨著作

坤道與習氣/奉旨著作

佛教思想辭典/馮振隆 著

大道釋疑

濟世施方

點燈祈福

體天弘道

社會救濟活動專欄

堪忍夙昔典型 /馮振隆 著

悟理澄心

以行善傳世/丁乾

心(三十三)/堂主

參透人生便是禪/夏華

一位母親的懺悔/王文霞

幸福課-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本社資料室

弘道基金啟事

濟世施方簡介

樂助建館基金檔案明細表

各項贊助功德

健康常識-認識諾麗的療效

 

 

 

 

    

虛原聖訓                  筆王生 扶

 

 

湘子仙翁 降
                                                                                                中華民國101年3月16日
                                                                                               歲次壬辰年二月廿四日


詩曰:

古聖傳丹樂賦詩 從來至理少人知

爐中素火能相續 方可飛昇任騁馳


聖示:吾今日以「丹藥」為題,供世人參理。

丹 藥   

  藥有不同之顏色、氣路和味道,它們分別走不同之經脈,對

不同的內臟具有各不同之功能性。

  人體肉身中的內臟皆有其獨立之生物場、獨立之記憶和獨立

之情緒,故有「喜傷心、悲傷腎、憂傷肺、怒傷肝、壓抑傷脾」

之說法,流傳至今。

  心臟之生物場呈現的是紅光,肺臟之生物場呈現的是白光,

肝臟之生物場呈現的是綠光,胃之生物場呈現的是黃光,腎臟之

生物場呈現的是紫光,故中醫即依此推理,當舌呈紅苔時即為心

火,舌呈紫苔時即為腎火,舌呈綠苔時即為肝火,舌呈黃苔時即

為胃火,舌呈白苔時即為肺火。

  同理推之,中醫於治療疾病時,即有白色之食物補肺,紅色

之食物補心,黃色之食物補胃,綠色之食物補肝,紫黑色之食物

補腎之療法,例如吃紫米、黑米對應的是腎,吃紅甜椒對應的是

心,吃芹菜對應的是肝......等。

  因腎開竅於「耳」,故若有耳鳴現象即是腎臟有疾;肝開竅

於「目」,故若眼球發黃現象即是肝功能異常;胃開竅於「口」

,胃若有火,口就生瘡,若一個人之胃有疾,就會有口臭現象;

肺開竅於「鼻」,當一個人鼻塞、鼻敏感、流鼻涕時,即是有肺

疾問題,此皆有其表裡之關係存在。

  依道家學說觀點言之,動、植物和物質可依「金、木、水、

火、土」五行來區分,五行皆全者為動物,缺一行者為植物,只

具有三行者為物質。以植物為例,植物中百分之七十至九十是水

分,故有水;木是纖維,故有木;植物乃生命場,故有金;植物

之醣和蛋白能發酵,能產生熱量,故有火;因木剋土,故植物是

五行中缺一行。而人體有五行,植物有四行,由於植物是最接近

人類的,故人吃植物最無害,用植物來提煉成藥品,亦是最理想

的。

  金、木、水、火、土皆是物質,物質是五行中占三行,如金

剋木,土生金,故金中無土、無木,但含有水與火。許多西藥是

從三行中培養提煉出來之化學產品,它對人體雖有緊急之搶救作

用,然而三行與五行較不接近,故副作用亦多。

  對人體而言,最佳之藥為「丹藥」,此藥即是世人常言之

精、氣、神。

  「精」是體內之精華,人之血液、唾液、精液、乳汁等分泌

物,皆是體內之精華。「氣」乃是指腎氣。「神」乃是氣進入腦

中之光能。精、氣、神合為一體,就是「丹」。所謂煉丹,即是

將吃入身體中之食物煉成精,再將精昇華為氣,氣入腦後便成光

能,就是神。

  各種光凝聚在一起結成固體塊,道家稱之為「丹」,故

「丹」是能量高度集中之結晶體,此種能量可提升靈性智慧,淨

化靈性光輝,因此道家所言之煉丹即是煉功,亦可說是煉藥也。

  煉丹方式眾多,如「吐納方法、煉小周天、大周天、辟

谷」......等,世人若能從中學習煉丹之法,並且體悟箇中之妙,

自然身心和諧平靜,智慧更上層樓,靈性飛昇指日可待也。
 

 

 

  念觀音咒說 本社資料室 提供

  此咒是觀音菩薩微妙心印,若人書寫「六字大明咒」者,
 

即同書寫「三藏法寶」;若人得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諷誦

「七軸靈文」。

  久念能開智慧門;能救百難苦;三世業冤,悉皆清淨;一切

罪障,盡得消除;解脫生死,安樂法身。然而念咒亦有密訣,故

第一聲中而「唵」之,乃以呼吾身毘盧遮那佛也。

第二聲東而「嘛」之,乃以呼吾身不動尊佛也。

第三聲南而「呢」之,乃以呼吾身寶生佛也。

第四聲西而「唄」之,乃以呼吾身無量壽佛也。

第五聲北而「咪」之,乃以呼吾身不空成就佛也。

第六聲復上返於喉而作「吽」音者,乃以呼吾身大勢至金剛也。

久則五𡦈歸元,即成就不可思議功德而證圓通也。
 

自然之道                 筆王生 扶

 

藍采和仙翁 降

中華民國101年1月14日

歲次辛卯年十二月廿一日

詩曰:

四野風清柳自搖 修心悟道最逍遙

梅花凋謝餘香在 湧雪鋪霜滿曲橋

聖示:吾今日降著:「自然之道」。

第三五章 靈魂之弱點-恐懼性

  人之靈體會有先天之恐懼心理,就是因為它很弱,怕驚嚇!怕不

良之靈體侵入其體內而無法自主。

  例如一個稚子若被一個陌生人盯著看,他就會心生畏懼,不知所

措,然後悄悄退縮趁機走開。又若是一個人在夜黑風高的僻壤小徑

上,突然聽見背後有人大喝一聲,此舉就足以將其嚇得渾身發抖,靈

魂顫動,六神無主,心緒不平穩。

  靈魂體一旦不穩定,人之身體和靈魂就會出差錯,判斷事物就會

不準確,運勢也會不佳,甚至身體容易生病,因為一個人的肉身內皆

有一個靈魂體,一旦靈魂體離開了肉身而散開,生命就不存在了,故

世之人所聽聞一個人活活被嚇死,就是此理。

  又例如一個時常偷盜之人,大多會罹患心臟、肝臟和神經系統方

面之疾病,此種之人就醫時,醫生常會判斷其為睡眠不足而開立安眠

藥處方讓其服用,但卻無法治癒,此乃是沒有找到病因對症下藥之

關,因為其病因,乃在其為人時常行偷盜之舉,總是會提心吊膽,故
 

心臟、肝臟、神經系統時常處於緊蹦狀態之關。

  如何才能使靈魂穩定不慌神呢?首先要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讓

靈魂體增加理性認識和道德觀念,一個人若循規蹈矩,做事不違背良

心,行為舉止合乎道德,心就會穩定下來,一個人若是居心不良,時

常做奸犯科,表面上雖然是很鎮定,但其實他的內心是恐懼、慌張
 

,疑神疑鬼,心緒不平穩的,縱然是一位十惡不赦之人作惡時,其心

情也是起伏劇烈、不平穩的。

  要想擺脫先天的恐懼心理,就不要有惡念頭,莫為非作歹,因為

這些壞事、惡念頭會讓一個人之恐懼感增強,靈性之慌張加大,讓其

整日處在害怕之煎熬中,即便是已沒有了肉身,靈也是會存在於驚嚇

之中,故世之人當懂得「修心」,因為修心就是安心、定心,是以
 

德為本,如此心緒自然能平靜詳和,靈性也才能逐漸提升也。

 

藍采和仙翁 降

中華民國101年1月28日

歲次壬辰年正月初六日

詩曰:

念非歸是剩空身 眄睞娑婆假作真

自古傑雄皆有死 唯留墓塚草長深

聖示:吾今日降著:「自然之道」。

第三六章 靈魂之弱點-罪惡性

  世之人皆有「善和愛」的一面,也同時兼有「惡和恨」的一

面,除了已證悟大道之人,世間沒有絕對之善和愛,也沒有絕對

之惡和恨,善與愛、惡與恨皆是一個人之兩種心性展現,當一個

人在判斷一件事情、或決定一種作法時,兩種心性往往會同時出

現,阻擾其心神和判斷,此種現象即是一般世人所言之「心神不

一」、「天人交戰」、「神魔交戰」。

  在心魔交戰的過程中,會消耗不少靈魂體正面的能量,若是

罪惡之意識戰勝,靈魂體就會被惡慾控制而自動設定犯罪程序,

並且主導其神經系統,產生一種特殊的刺激「感受」,此種刺激

感受會讓一個人上癮,然而經過一段時日之後,他又會覺得疲乏

和無味,因此惡魔又戰勝其靈魂體,令其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新的

刺激需求,造成週而復始的犯錯,故一個人的靈魂體一旦中了

毒,就很難再改變回來。

  例如有無數之竊盜犯,當其每偷成功一次,內心就會產生無

比的刺激和興奮,雖然其心中明瞭,如此挺而走險的偷盜必有栽

跟頭之一日,並且琅璫入獄,名譽掃地,因此這些人多
 

會在內心深處暗暗立誓要金盆洗手,不再偷盜,然而經過一段時

日之後,惡慾之魔會再度降服其靈魂體,令其偷盜之慾念強烈而

澎湃,並且持續刺激著他,於是他又會再度行偷盜之舉,直至其

被逮捕歸案,身陷囹圄為止。

  這些過程會產生「加害者」和「被害者」,有些被害者心中

之恨念甚強,故會同時在靈魂深處設定報復之心念,待惡緣成熟

時,二人會因緣際會、冤家碰頭,以了卻夙緣。

  世之人的靈魂體皆有許多缺點習氣,然而一位沒有修行之人

不懂得觀照之工夫,不會適時修改、糾正,久而久之,這些缺

點、習氣就會污染靈魂體,並導致靈魂體漸漸偏履邪徑,故而因

果循環一世、又一世的輪迴,無有止境也。

註解:

  眄睞-眷戀不捨。

  塚 -墳墓。

  囹圄-監牢、監獄。

  琅璫-刑具。

 

靈語現真           筆王生 扶


八卦祖師伏羲大帝 降           


中華民國100年10月29日

歲次辛卯年年十月初三日


詩曰:嵐煙裊裊過溪橋。雪裡吟香逸興饒。

   歲月潛移歸妙境。心頭無礙任逍遙。


聖示:吾今日降為:「靈語現真」一書作跋。

  

  以俗觀道,道亦是俗;以道觀俗,俗即是道。因為人去百

年,有貧有富,有貴有賤,有榮有辱,有閑有苦,然若一息不

來,則萬事皆休,故若以道之角度觀之,一切皆悉混然為一,何

來貧富?何來貴賤?何來榮辱?何來長短?何來得失?何來生

死?

  然而人生並非「數點扁舟向斜陽」那般詩意、簡單、直觀。

人生也無法避開風俗塵世,故所謂生活離凡者,非身離也,言心

地也,身若喻為藕根,則心就似蓮花,根在泥中而花在虛空矣!

故悟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聖境也。

  「過了一年無一年,過了一日無一日。」修行之人須能耐得

住無為和寂寞,因為入聖之道,須苦志多年,積功累行,故所
 

謂生活離凡世,即是要世人能看穿俗世之假而能修真悟道,如此

修至妙處,則道義自明,疑迷自通也。

  今南天直轄虛原堂奉旨締著「靈語現真」聖書,篇篇精妙,

揭露了許多修真證果之歷程,世人若能細細品味,自然心光洋

溢,去妄心,淡俗情,未來神居仙鄉之地,性在玉清之境皆非難

事也。簡數語,以為跋。

八卦祖師伏羲大帝跋於 無極禪化院‧南天虛原堂

天運辛卯年十月初三日

 

坤道與習氣                 筆王生 扶

 

九天玄女 降

                                                                                                   中華民國101年2月4日
                                                                                                   歲次壬辰年正月十三日


詩曰:

倩女娉婷性順和 毋需衣袂勝嫦娥

蓮花出水才三尺 不比松竹遜半格

聖示:吾今日降著:「坤道與習氣」。

第三章 女子喜著珠寶繒綵之衣

  女子喜著珠寶繒綵之衣,乃是指一般女子喜好追求時尚,穿

著漂亮華麗之衣服。

  神農時代即有「耕而食,織而衣」之景況,易«繫辭»

云:「黃帝、堯、舜垂裳而天下治」,詩經«鄭風、豐»亦有述

及蠶桑或絲綢之語:「裳錦褧裳,衣錦褧衣」。其實衣服最初之

功用,乃是用來蔽體禦寒,但隨著人類文明之進步,政治風雲之

激蕩,和社會疾速之發展,衣服已漸漸跳脫實用之唯一目的,其

功用亦漸趨複雜。

  現今服飾琳琅滿目,樣式簇新,變化萬千,然而世人卻常為

穿何種衣服而煩惱,翻開坊間流行時尚雜誌,名牌衣物爭奇鬥

艷,絢麗爛漫,讓世之女子禁不住誘惑而紛紛傚尤,並執著於服

飾,於是女子們會花費不少之時間關心服飾流行訊息,也會想方

設法增加收入,以購買自己心儀之衣服,平時也會常思忖要穿哪

一類之衣服才會時髦有型、與眾不同,亦會時常流連於鏡子前,

再三端詳裝扮,但當其於衣櫃前面對琳琅滿目之服飾時,又總

覺得缺少一件。

  因為對衣服之執著,對於日新月異的服飾資訊,就會佔據其

大部分的思維空間,其實衣服穿著好看與否?乃是甚為主觀性

的,故一個人之穿著只要端莊合宜、雍容大度,配以適當之談吐

和應對進退,莫給人有邋遢、精神萎靡之感,即是合乎生活禮儀

也。

  老子有云:「吾之大患在吾有身。」列子亦有先知灼見云:

「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

謂之生、謂之死;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世之人活著

時,盡為溫飽而奔波,其衣食之計皆因有身,若肉身敗壞時,衣

食又有何用呢?

  世之人因為執身為我,因此,有的人因相貌平平而煩惱,有

的人因為沒有玲瓏有緻之身材而煩惱,有的人因為沒有華衣美服

可穿著而煩惱,既有煩惱,則心不得安寧、心不得自在,此皆乃

自尋者也。

 

九天玄女 降

                                                                                                   中華民國101年3月10日
                                                                                                   歲次壬辰年二月十八日

詩曰:

紅顏照水水嬌羞 款款風情勝去秋

菩薩何需親點化 蒼山野廟掃俗憂

聖示:吾今日降著:「坤道與習氣」。

第四章 女子喜嫈嫇細視,

敷脂粉以迷惑丈夫

女子喜嫈嫇細視,乃是指一般女子喜歡學習少婦,故做羞怯姿

態,並以瞇眼媚態看人;女子喜敷脂粉以迷惑丈夫,乃是指一般

女子喜歡以化妝外表迷惑異性。許多女子為了展現女人之魅力,

時而會瞇眼以展媚態,時而會嘟嘴以現可愛,總是夢想自己能成

為男人貪戀,女人嫉妒的對象,其實一個對外相執著之人,就會

有外相之妄想;就如對權力執著之人,就會有權力之妄想;對財

富執著之人,會有財富之妄想,對科學執著之人,會有科學之妄

想;對名譽執著之人,會對虛名有妄想;對愛情有執著之人,會

有愛情之妄想;對藝術有執著之人,會有藝術之妄想,所以每一

個人皆有自己的執著,每一個人皆有自己的妄想,每個人都生活

在自己的妄想天地中。

  為了成就個人的執著妄想,許多人就會因而造下輕重不一之

業力,故眾生被夙世習性迷惑而流轉生死,時而轉世為男,時而

轉世為女,甚至有時為人,有時墮入畜生道,有時生在富貴家

庭、但相貌不好,有時雖然生得俊俏美麗、卻又很貧窮,這些夙

世習性所造成之業力,不但會障礙修行之菩提聖道,還會讓一個

人生生死死、無有休止,就像一汪清水被攪動得混濁不堪一般。

  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執著妄想,不能證得。如

來智慧德相,不因男女外表相貌不同而有分別;修行有成與否?

乃是根性與身心因緣之不同。故修行要從內心觀照,「只看自

己,不看別人」,斷除煩惱習性,並且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

殃,方能得解脫之樂。

  全唐文«送從兄詩序»,有云:「聞善不慕,與聾聵同;見

善不敬,與昏鼓言同;知善不言,與囂暗同。」世人之五根,若

能遠離名利之欲求,斷除對肉身貪戀、歡喜之心,切實修行,不

被外境所拘,不被內心所縛,則自能如滴水溶於大海,不再存有

個體意念而超然「解脫」也。

又示:上週鸞期,諸賢生為吾祝嘏,吾心領也。

 

 

佛教思想辭典

作者:武邑尚邦

譯者:馮振隆

 

  涅槃

  「涅槃」於中國譯為「滅、滅度、寂滅、寂靜、不生」

等。原字Parinirvana則譯為圓寂、大圓寂等。

  涅槃一詞一般而言有證、悟、覺之義,nirvana則有「吹

息」、「吹息狀態」之意,亦即將煩惱之火予以吹熄之狀態

之謂。其所以譯為滅、寂滅或寂靜,其理在此。是以由人之

本能生起精神之顛倒夢想之寂滅狀態,稱之為涅槃寂靜。

  雖然涅槃原本是釋尊證悟之義,自不待言。然就涅槃而

產生種種意義,應是於釋尊於八十歲入滅之後。茲舉其有代

表性者如次:

(一)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之分者。

(二)灰身滅智與身心都滅。

(三)善與淨之極致。

(四)達無苦之境界。

  所謂有餘涅槃即指釋尊於卅五歲成道至八十歲入滅之間

之悟之情形。是以餘是以身體存在時之悟與入滅後之悟而為

區別。

  就佛弟子之觀點,釋尊在入滅後,一切輪迴轉生之苦即

告完全解脫。以上述方向加以探究所得之悟,即灰身滅智,

身心都滅。灰身滅智即身燒成灰而智消滅之狀態之謂。身

心都滅即指精神與肉體一切均歸於無之謂。亦即一種虛無之

謂。

  釋尊謂一切無常、苦、無我,不僅自我對現實加以否

定,尤者在如實現實之中,卻自我了悟解決之道之故。從而

有「無住處涅槃」之謂。亦即無明止息而得智慧之謂。在人

間欲望、愛等淨化後悟之世界,即一切束縛離盡,而得完全

之自由。是以涅槃即為一定之世界,但並不常住於此,且不

以生死,或生之為喜,死之為悲,一切以思維當下之活動,

在使人人了悟佛道之真理。是則涅槃並非單指煩惱之火吹息

之消極之世界,而是將煩惱之力加以轉化成具體之慈悲心而

作用之積極之世界。其轉化之根本就是智慧之完成。其所以

稱菩薩與涅槃為二轉依之妙果,其理在此。

  易言之,涅槃依字面而言,即煩惱不以煩惱而作用,而

是煩惱之障轉化為涅槃之境地,智慧之障轉化為正智之作用

之謂,此稱之為「菩提」。是則悟即以涅槃之寂靜與菩提
 

之智慧之活動為內容而言。是以涅槃之德為「常、樂、我

淨」四德,亦即永遠不變之「常」,無苦即「樂」,自由無

拘束者「我」,不受煩惱而無污者謂之「淨」。再依「阿含

經」(新四九八)云:「云何為涅槃?涅槃者,貪欲永盡

,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盤」。所

謂「貪、嗔、癡」即三毒之謂;三毒永盡,就不再顛倒夢

想,即可達「涅槃」之境界。

 

           『大道釋疑
 

本堂副主席孚佑帝君 降

林生問:人之心,亦正亦邪乎?

恩師答:人之心無正無邪,因為心之本性為「直心」,亦即率

性、純真之心,良知良能之心,沒有絲毫人心意識之心,故世人

常言幼童「天真無邪」,即是指幼童「誠直無偽」、「沒有邪曲

妄想」之意,而此即原本之心也。

林生問:易患正邪不定者,皆屬易受引蔽與習染之關否?

恩師答:然也。世人之心常會被客塵妄想所覆,故起煩惱、妄

想,而妄念一起,心神則遷移,神若遷移,心則無主,六賊順此

而擾亂心田,甚至偏邪不正,「直心」就會變成「眾生心」也。

林生問:既易受引蔽、習染,所以須藉「修行」,以力求斷

惡修善一途否?

恩師答:然也。俗語有云:「金無赤足、人無完人」、「賦其

長,必具其短」。世人藉修行可以去除「塵勞、妄想、迷昧」等

障覆,並調伏「貪、嗔、癡」,一旦「身、口、意」三業皆達到

清淨,就能念念無欺、事事無欺,也就能回復「直心」之境界。

備註:K黃金、號稱為純金,但其實只有99.99%,所以有「金

無赤足」之俗語。

林生問:修可藉萬法以清淨己心靈,然修萬法萬善,其實旨

在使心歸「正」否?

恩師答:然也。喜、怒、哀、懼、愛、惡、慾等皆是人心所共通

之現象,一旦疏於自察,任其左右行為,便會使心思失其端正,

故大學有云:「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

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

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

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即是此意也。

林生問:修不離正心,由正心以昇華大正、至正,只一

「正」字,就足以藉正心以證道、成佛否?

恩師答:「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

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故

修學之人,必先正其心,然後以誠其意;若心不正,而意亦不

誠,意若不誠,妄念百端,則離道遠矣。

林生問:每一字義,若能悟徹其真諦,理理相通,而都可藉

字義達到無限潛能之力量否?

恩師答:可如此言之。

林生問:道修旨清淨性靈,所以應是越修越沒有自我意識而

純淨心思、寡念慮否?

恩師答:若是具有正見、正念,又能依正法真修實煉,就能發掘

出自性,而這個自性乃是自然的真實狀態,非男非女、沒有自

我,自然越修心思越純淨、念慮越寡也。

林生問:然何以會造成愈修愈坐大自我意識而「執著」不堪

呢?

恩師答:魔、道本在一線之間,一位學道之人若「五蘊不空、四

相不忘」,則其「人我是非」之念必定會出現偏執,「慢心」亦

會愈來愈重,自我意識當然隨之坐大。

林生問:或也會產生諸多對立,或愈修而脾氣愈大是何因?

恩師答:修行乃是一種長期「觀照」之工夫,此種「觀照」乃是

「向內看,看自己念頭之變化、情緒之起伏、身體之反應」等,

惟如此才能明覺「空」性、明覺「無常」、明覺「無我」,然而

大多數修行者並無一步一腳印的下工夫,反而將此「觀照」工夫

針對他人,故眼裡所見皆是他人的過失、缺點,不合己意之言論

行為,皆是犯了其大忌,自然形成你錯我對,脾氣毛病絲毫不減

也。

林生問:宮堂寺廟是修者共處同修地,凡不懂修「六和敬」

以處事待人者,此對其修行精進有何阻滯?

恩師答:六和敬簡言之為「外同他善」、「內自謙卑」,亦即是

在自己的「身、口、意、持戒、見解、利益」等六項事情上修持

和睦無爭。不懂修「六和敬」以處事待人,輕者造己身過失,重

者斷人慧命,修行者不可不慎。

林生問:道之修,不空反執,此修法錯在那裏?

恩師答:此非修法之錯,乃是修行之人執表象而修,只重形式、

儀軌,並未確實在「心意」上下工夫所致。

林生問:人們皆以認真心態向道向修,何以也會越修越複雜

其心境而引生煩惱、憂苦身心呢?

恩師答:主在於「放不下」、「看不開」,甚多人修道,「執」

念不減,是非之心常存,名利之心不改,自然「憂、悲、惱、

苦」纏縛身心。

林生問:修須嚴謹秉「正心」以修學,一生偏邪,差之毫

釐,謬以千里否?

恩師答:當然。一艘向東航行之船隻,只要航向偏了半度,經過

數月航行之後,其差何止千里。

林生問:為何只一「心態」之關,可掌控修之成敗?

恩師答:「心態」只占其中一部份,因為修行成敗關鍵主要在於

是否得「正法」而修。

 

                

            濟世施方

 

本堂司命真君開示:

彭信女叩稟(一):叩求恩主開示在道修上之優缺點?如何精

進?(馬來西亞)

聖示:汝心慈念善,不太與人計較,靈光透出了白豪光,希能再

更上層樓。然汝慧性只開發一小部分,若有閒暇時,汝可研讀經

典以悟其中之奧理,可讓汝靈性更清明也。勉行之!

叩稟(二):功過如何?

聖示:功多於過。

叩稟(三):身體有哪些需注意的地方?

聖示:汝腎臟系統較弱,宜注意腎臟平日之保養。

叩稟(四):近日常夢見亡母及亡兄,未知過往親人是否有事要

交代我嗎?

聖示:乃是希望汝能造善功迴向給他們之意。

謝信女叩稟(一):結婚後,長期有心想與婆婆結善緣,然百般

好,但婆婆不領情,所以總是無法取得婆婆歡心與信任!

如何改善此關係?(馬來西亞)

聖示:汝能盡到為人媳婦之責任即可,並要注意不能惡言相向,

如此則能消汝業力,可得後福也。

叩稟(二):目前已懷孕,精神狀況不佳,該如何改善?有否沖

煞?

聖示:汝並無沖煞,乃是長期精神處於高壓力下所造成,汝可多

持誦「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可

助汝心神安寧也。

吳信士叩稟:蒙聖示,「姻緣屬中上,須互相關懷得永續

之。」此須待加強那方面才圓滿?

聖示:即是應多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真心的關懷,說話甜一些,

脾氣不要太拗,有空多陪陪對方,增添一些浪漫的小技巧,有助

維繫雙方情感也。

阮信女叩稟:我是越南人,來台作看護工作已八年之久,最

近坐骨神經痛,不知有無冤欠討報?

聖示:非冤欠討報,乃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之故。

王信士叩稟(一):目前認識鍾姓女友(個性倔強,雖沒錢,卻

直想要出國留學,不想結婚)。請開示可否結成良緣?或

該如何處理這段感情?如果錯過此段緣,何時方有正緣?

聖示:汝二人緣屬中上,然感情之事需汝二人平心靜氣研商較

妥,若果真難有共識,分手亦是一項選擇。如這段感情無疾而

終,二年後尚有良緣出現也。

叩稟(二):目前在某廠上班,工作不順利、考績差、也不太受

老闆喜歡。為何有嚴重倦怠感?可換其他單位上班否?

聖示:汝之職業倦怠來自工作沒有成就感,職場人際不良有關,

是否換至其他單位上班,汝可自行評估,因為好壞參半也。

李信女叩稟:曾得知我有夙世累劫之嬰靈牽纏干擾,請開示

我和嬰靈是何虧欠?

聖示:嬰靈只會在當世中牽纏干擾,不會有夙世累劫之情況發

生。汝若有疑問,可查問汝所得知的訊息來源之處。

呂信女叩稟:近來左手掌有麻痺現象,眼睛有飛蚊症,是否

為因果冤欠問題?如何治解?

聖示:汝之飛蚊症與因果無關,乃眼球內玻璃體較混濁之關,若

非黑點數量異常增高,尚無大礙。又汝左手掌之麻痺現象,與氣

脈不順有關,汝可做平甩手功,可改善也。

邱信士叩稟(一):與羅姓女友(略)之情緣及前世因果?

聖示:汝二人善緣,因果待機。

叩稟(二):叩求開示身體健康狀況?

聖示:汝自我要求高,腦神經較弱,宜樂觀、開朗過生活,俗聖

兼顧。

宋信女叩稟(一):請開示如何修學?

聖示:汝為人聰明、人緣佳、重承諾,但因自尊心強,故主觀意

識亦強,有時處理事情會偏於獨斷。汝適合從佛門「止觀或內

觀」修學法修之,此可培養汝內省觀察工夫,並淡化外塵之執

念,提升靈性層次。

叩稟(二):先母宋邱○妹,亡於(略),享陽壽八六歲,叩問

在陰情形?

聖示:已由濟公活佛接引修行。

 

            堪忍夙昔典型』                     

文/馮振隆


十七、貧富之道

貧富之道,莫之奪予,而巧者有餘,拙者不足。

-貨殖列傳

  貧富之差究竟何由而生,誠為人生值得探討之一大課題。

  人之所以致富,係由他人賜與錢財之故;而人之所以患貧,

係自身擁有之錢財被他人奪去之故也。此不失為一種解釋。惟

者,果如其然,則人之依賴性、抑或人之憎恨心,當隨即由是
 

而生焉。

  蓋貧富全憑一己之所為,所謂事在人為,斯乃此種思維之立

基之所在。

  誠如所言,人之所以致富,係由他人賜與錢財所致,而人之

所以患窮,則恰為其反,然則貧富之差絕非由於賜與或被剝奪所

致耳。

  然則究以何為是。所謂貧與富之差,端視一己之善巧,抑或

一己之愚拙以為斷耳。如其自己對錢財在經濟上之運用十分善

巧,則所謂謀財有道,必致富焉;反之,如其運用手法拙劣,則

必虧失而致貧窮矣。是以務請牢記:人生是抉擇,千萬不可馬虎

行事。

  姜太公望治齊有成,國富民強,悉歸功於其經濟政策之善巧

故也。嗣後,齊國國力衰頹之際,管仲為相,遂推行其經濟再建

之良策有成,而將齊桓公推為「春秋五霸」之一之首席,管仲也

因而一舉成名,永垂青史,其理並無二致焉。

  是以依賴於人,憎恨於人之傾向,皆應將之扭舵轉向,並加

以深深躬行自省之也。

  平實而論,人生一生何來貧與富差距之有?貧富之分也豈不

皆繫於其人一心之念耳。遺教經云:「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

足之人,雖貧而富。」乃此之謂也。

  尤者,孔子讚歎顏回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

堪其懮,回也不改樂。」斯乃顏回樂道安貧,雖居陋巷簞食,且

堪其懮而怡然自得,亦即「忍而不視其為忍」,卻反以自怡之心

樂受之。此實已臻乎修忍行之最高境界矣!

 

            『悟理澄心              


二一、庸德庸行 和平之基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只一個庸德庸

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釋意:

  暗處運用計謀,怪異的習慣,奇特的行為,奇異的技倆,這

四種行為,都不是處世之常道,結果必遭致怨恨而生禍患。還是

守著平庸的德行,對事混沌包容,則可以得到長久的和平。

白話注釋:

  在世間有言行奇怪的人,不知作了多少令人害怕之事,他們

為了使人家知道他們的非凡,而想要揚名於世,當然是很多的。

可是從古至今,又有幾人可以安合渡世保全了性命的呢?所以說

言行怪習樣異,都是涉世禍根的所在,只有道德才是全身保家最

好的方策。人在混沌時期無為無事,當然就無傷人性,所以太古

時期的人大都很長命。到了後來,人的智慧進步了,與外界接觸

更多了,於是煩惱加添,終於減低壽命。因此只有與世無爭

,免招人忌不討人厭,這才是明哲保身之道。

句注:

禍胎-禍胎是禍患發生的基礎與禍根之意相同。

混沌-此處是善惡未分原始的德性。

 

以行善傳世

作者:丁乾

 

  五代後周時期的竇禹鈞,學識豐富,以詞曲聞名於當世,

他為官升至右諫議大夫,掌理諫諍以及議論的職務。竇禹鈞做人

敦厚樸實,慷慨樂於幫助他人。

  他幼年時就喪父,事奉母親非常孝順,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子

嗣。有一天夢見死去的祖父說:「你命中無子,而且壽命短,應

及早行善......」竇禹鈞夢醒後牢記在心中,不敢忘卻,從此發願

行善。

  曾經有一位家僕,竊取他二萬錢,深怕被發現,於是寫了一

張券契,「販賣此女,償還積欠金錢。」掛在自家小女兒手上,

從此離開竇府遠走高飛。竇禹鈞憐憫這個小女孩,燒掉券契,將

她撫養長大成人,又為她選好對象備妥嫁妝,完成婚配事宜。

  凡是家族親戚遭逢喪事,家貧無力處理,竇禹鈞都加以資

助協助完成安葬事宜;得知有遺孤貧困無力嫁娶的人,也幫忙他

們完成婚嫁,許多貧困朋友及四方賢達人士,他都給予關注和奧

援。

  竇禹鈞將每年的收入核計後,扣除留作夏冬兩次祭祀及基

本生活開銷外,其餘都用在濟人急難。又建造書院數十間,聚集

書籍幾千卷,聘請宿儒擔任教師,凡是家貧有志求學的人,上課

一切免費並提供膳宿,使其安心就讀,因此栽培許多學子榮登金

榜,成為國家棟樑。

  後來竇禹鈞又夢見祖父說:「上天因你勤積陰德,增延你

的壽命三十六年,賜你五個兒子,各個飛黃騰達,將來得以善

終,並位列洞天真人。」

  由於竇禹鈞更加勤行善事,他的五個兒子相繼榮登進士第

,成為朝廷要員,八個孫子也都顯貴。

  人類雖為萬物之靈,然而夙世所造作的惡業,來到人間,必

須償還。因此,在漫長的人生歲月當中,頻頻遭遇不同的挫折、

挑戰與困境,諸如身體違和、病痛不斷;心情鬱悶、難展歡顏;

家庭失和、時起風波;謀職不順、收入低微;人際不佳、處處障

礙丶等,導致心生不滿、情緒控管失衡,想到的都是負面、悲

觀、消極,久了,惡性循環,不願突破,人生當然灰暗而乖舛。

  其實,我們一生本是試煉,最重要的,應以「正向、樂觀、

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各項事務,衍生的問題都有方法可以對治,

力行善事,改造命運。疾病纏身的,多放生及接受醫療疹治,病

況會有起色;為憂鬱症所苦者,走入社會參與志工,廣結善緣,

勤於助人,症狀必能改善;家庭不安者,助印經書、賑濟孤寡窮

困,經年累月而行,家道日漸興旺;功名不顯,求職屢遭退件

者,多助建寺廟及雕塑仙佛金身,事業順遂可期。可知,力踐

善行,是我們不退的志業,更要影響他人共同來做,尤其身處運

勢低迷的人們,能改變思維,勇敢踏出去,必能如竇禹鈞般,持

續行善,前程鴻顯。

 

 

『心(三十三)』

林哲三-        

 

「修行旨淨盡己心靈之塵垢」。

  我們都要明白修道學佛的目的,乃是為了滌淨「心靈」的

塵垢,唯有把污濁心靈之塵染徹底清除乾淨,才能恢復「本心」

明澈光芒,才能朗照、溫暖周遭,才能激發出己身無限潛能的愛

心,俾予去關懷、去度化周遭的人群,以致於更廣泛去濟度、

去做解救眾生的工作,唯如此才能綻放出生命之價值,而這就是

我們「終此一生」的使命。

「若不知時時觀照自己的念頭、時時護持本心,所修皆無

益。」在修之道程,我們既那麼有心修學「解脫煩惱」之道,

且亦都能長期在「內聖外王」力下工夫,亦皆知所用心觀照

以「持戒」;聞法、思惟、禪定、誦經等以昇華「慈悲與智慧」

而不遺餘力、而不辭辛勞!更知所或多或少而樂於出錢出力,以

造功弭業、或廣積福德資糧等。可謂一切之用心與精進,莫不藉

精進以明道;藉明道之力量,以洗滌己心靈於清淨之心境。然未

臻寂靜過程中,大多往往只是一時的誠心與明理,故常心呈起起

伏伏而難以篤定心性如不動金剛,何因?乃礙在不懂應時刻觀

照自己的念頭,不知應時刻護持我們這顆純真的心,以致常令諸

「習氣、煩惱、執念」等之毛病湧上心頭,而頻頻顯現在「起心

動念」上而不知停歇。請問常諸念叢生者,是否頗易污濁己心

靈?哪此之修是否不淨反增污濁呢?此修有益嗎?而這就是由

「起心動念」所惹的禍呀!這也是現今大多修行者所易患難改之

通病。

  「若不能把經義契入心性,不懂清淨本心為何物?所修

皆枉然。」修旨藉「離心、捨棄、放下」以清淨本心佛性之

現,然若我們修行幾年、幾十年過去了,卻一直患在「難離、難

捨、難放下」而不自覺,甚者始終無法做到有所淨靈之成效,由

此淨靈之不力,足可證明我們都是患在只勤誦經典,卻無法把經

義契入心性、或都是患在尚「不識本心」使然,既未能深識本

心,自無以清淨本心,故所修亦徒勞無功、亦屬枉然耳。

  「了悟本心空然無一塵,但令心行合一堪入真。」修學

者首要針對「本心」去深下工夫,直到真能「深深徹悟本心」,

並須「牢牢記住本心」,更絕不可有須臾離道離心。不染不惑堪

醒覺,持心於醒覺狀態者才能開悟,唯開悟後堪稱得上修行,亦

堪可謂真正踏入佛、道門門檻內,因開悟後本心清澈、智慧流

露,就可徹底激發內在具足之仁心,仁者「惟道是從」矣。

  「秉無欲則清清則靜,靜則明明則入真以煉就。」,蓋

修而入真,真心者融溶於道,融於道者契道矣,久煉道心於真

純,不著不執,心本空空一無所障,將可達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合一」者,即宇宙中有我,我之中有宇宙,我與宇宙、與

天地是同一個體,即是能與天地同參也,如斯回歸無極逍遙仙鄉

指日可待也。共勉之!

 

          『 參透人生便是禪』

文/夏華
 

 

  佛說,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

  人生路上,一路走來,我有許多難解的問題,關乎心靈,涉

及思想,讓我困惑不已。隨著人生境遇的不斷改變,禪意盈心,

我有了心得。

  什麼是禪?禪是佛教禪宗的一種修行方法。參禪悟道,需要

人生的大智慧。禪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真善美的至高境界。

  一直以來,我頑固地認為,修身養性固然不錯,但我絕不可

能達到不恨不怨的豁達境界。試想,人生路上,遭遇坎坷,怎麼

會不怨天尤人?生命裡,被人傷害,為什麼不去還以顏色,以牙

還牙?向敵人示弱,為對手鼓掌,這樣的人生豈不是一種懦弱行

為?難道好人就是軟弱可欺的嗎?

  一直很欣賞這四句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
 

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意思是說,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棵覺

悟的智慧樹,每個人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

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遮蔽了光明的本性。直到有

一天,讀到以下四句偈語,一顆心才突然感悟,原來煩惱都是自

己尋找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

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台。本來無一

物,怎會染上塵埃?這之後,人生所有的難題便都迎刃而解。當

心靈變得博大,空靈無物,猶如倒空了的杯子,恬惔安靜。那禪

精要義,就如奔流的溪水,溫暖地流淌,滋潤著我的心田。
 

讓我的心靈原野郁郁蔥蔥。

  在偈語妙諦中參透禪機,在禪意玄機中覺悟人生。正所謂,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王者

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佛說原來怨是親。縱使別人怨恨我們,我們也要拿他們當自

己的親人,都要感謝他。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他人製造的種種人

生磨難,我們的心就無從提高。心寧靜,以致遠。人行走於四

方,奔波於名利之間。人活著應該是努力讓心靈升華,把現實中

的名利看淡一些,更值得關心的,應該是你自己的心。人的心

靈,若能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捨心,愛憎

心,得失心,那麼,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

天堂。天下無物不美,但要有一顆欣賞美的心。

  紅塵中,許多人喪失了甘於平淡的樸實的心,不再珍惜和感

激真摯的收獲與擁有,不再有一顆豐盈的心。豈知,擁有一顆平

常心才能將功名利祿看淡,將勝負成敗看透,將毀譽得失看破,

才能獲得禪宗所說的「平常心」。

  佛說,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

水,鐵樹開花遍地春。水往低處流,雲往天上飄,一切都自然和

諧地發生,這就是平常心。擁有一顆平常心,人生如行雲流水,

便是禪悟的心得。

  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便是

禪。

 

 

一位母親的懺悔

文/王文霞

 

  我是一個不孝順父母的人,經常跟父母頂嘴,父母教我做的

事我不做,不讓我做的我一定要做,因此也給我的人生埋下了苦

澀的種子。而且從小長大,我的脾氣很怪,經常會無名火起,很

愛罵人,還和別人打架,男生也不怕,還以自己厲害沒人敢欺負

而暗暗竊喜,現在想想都是這些習性讓我受苦受難啊!

  我真心的懺悔,我給父母磕頭,希望父母親在天之靈有知,

原諒不孝的女兒!此時此刻多希望父母健在,我能親口對他們

說;那種感覺很悲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
 

!只有無限悔恨的淚水陪著我丶就因為我做女兒時不孝順,我後

來做妻子,做母親,做媳婦都做的不好。我的丈夫很好,他是個

大孝子,為人和善,我覺得自己很有福氣有這麼個老公,他總是

讓著我,並經常跟我講道理,告訴我女人一定要溫柔。我聽不進

去,覺得他封建迷信。

  我好強的性格讓我不盡母親的責任,從孩子四歲的時候就出

去做買賣,因為我要比別人生活的好,我要讓家人都生活富裕起

來,每天回來很累也沒有多大耐心對孩子,最主要是根本沒意識

到這樣對孩子是不對的。我像一個男人一樣,做著不是自己本分

的事情樂此不疲,還以為自己為這個家做了很大的貢獻。

  就這樣的想法讓我更加變本加厲,自以為是,傲慢,聽不進

去任何人的話,我行我素,對婆婆和婆婆家的人都不好,整天桃

三揀四,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對的,就我是好人,對自己的

弟妹們也是喜歡管教,不理會別人的感受。

  後來也不聽人勸執意離了婚,對我的丈夫和女兒造成了很大

的傷害。為此我女兒不想結婚,害怕生孩子,怕孩子會跟她一樣

受到傷害,因為對我有這個心結,她也遇到很大挫折,心靈上受

到很大的創傷,有三年時間不怎麼理我這個媽媽,打電話的態度

非常的生硬,我當時覺得這個女兒真不孝順,從來沒想過自己的

過錯,覺得別人都欠我的似的!

  但是前夫一直都教育女兒要孝順我,從來都是在女兒面前說

我的優點,說我是很愛女兒的,在他爸爸不斷這樣的教導下女兒

對我的態度有一點點轉變了,到去年聽說我生病也沒人照顧就把

我接到她家裡來,女婿對我就更好,我回想著這些,淚流滿面,

我感恩我的前夫教育這麼好的女兒,「都是我不好,害了你,害

了女兒」。

  我想想,自己真正傷害的全是身邊最親的人,現在前夫已經

再婚,多想自己沒離婚啊,我就有機會去重新做好,哎丶人呢,

真是自己作惡,要自作自受!只能在心裡為前夫祈禱,祝福他健

康長壽,好運常伴!我在佛前發願以後再也不傷害別人了,我要

痛改前非,從新做人!

  我真感覺到父母榜樣的力量太大了,所以我也想對天下的父

母們說,我們如果想讓孩子好,想改變孩子,要先從我們自己做

起,因為我們是樹根,子孫是樹枝樹葉,我們樹根做的好,樹枝

樹葉自然會枝繁葉茂。

  我作為母親也想對天下的母親說,母親是最豐富的,一個家

有個好妻子,她會旺夫,旺子,母親如果改變了,會旺三代,所

以母親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為兒女,為後代做個好榜樣,我相

信什麼時候都來得及,以前我不懂父母的德行會對子女有這麼大

的影響,但我現在懂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讓我們為人父母

的,積點福德留給子孫後代吧!過去的經歷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好

的警戒,從現在開始我要做一個有利於家庭,有利於別人,有利

於社會的人!不僅積福德留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更要為更多人造

福,全心全意為他人服務!

 

 

幸福課-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本社資料室 提供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

王牌課«經濟學導論»。而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

講師,名叫塔爾賓-夏哈爾,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

  許多學生向學校反應,這兩門課「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美國主流媒體爭相報導,包括«波士頓全球報»«紐約時

»,以及CNN、CB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夏哈爾教

授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

的最終目標。

  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

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

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

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

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所以,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

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

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

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夏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

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夏哈爾還為學生

簡化出若干條小貼紙:

1.從你內心的熱情:

  選擇做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不要只是為了輕

鬆而選擇,或選擇只是別人認為你應該做的事。

2.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快捷方式,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

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3.接受自己全然為人:

  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

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

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4.有規律地鍛煉:

  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

次只要强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5.睡眠:

  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

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

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6.慷慨:

  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

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

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

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7.勇敢:

  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雖然心中恐懼,仍依然向前。

8.表達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

  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

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你

的「至高財富-幸福感」一定會不斷上升!

 

認識諾麗的療效
                                       文/賴郁容     

 

內分泌系統之旅

  (續前)知道諾麗對細胞壁接受器有很好的功效,那麼你大概

可以猜得出來,諾麗對荷爾蒙不平衡可以有怎樣的幫助了。我很

興奮的告訴你,諾麗對第二型糖尿病具有非常好的療效!第二型

糖尿病是因「抗拒胰島素」引起的。所謂「抗拒胰島素」就是接

受器對胰島素的回應不敏銳,或是沒有反應;反應器可能被鎖定

成為不運作的形式。諾麗可以幫助接受器恢復作用,不只使血醣

降低,甚至使血醣保持正常,因此病人可以完全痊癒!諾麗使身

體可以正常代謝醣類!你不覺得很興奮嗎?最新的研究報告指

出,長期第二型糖尿病與大幅變動的血醣質有密切關係。

  所有藥物治療目的,就是要盡可能控制並規律血醣。一般治

療方法包括控制飲食、減輕體重、補充鉻和胰島素;但是除了對

某些人減輕體重,可以治療糖尿病之外,幾乎沒有任何方法可以

使糖尿病斷根。就技術層面而言,我想諾麗汁也無法完全治療糖

尿病,因當我的病人停止服用諾麗汁時,血醣最後又會上升。但

是當他們攝取足夠的諾麗汁後,血醣又會恢復正常。我不知道還

有什麼藥,對第二型糖尿病能如此有效。我認為,諾麗汁還可以

預防許多糖尿病的後遺症,如眼盲、腎衰竭、四肢麻痺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