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名                 
大道釋疑(卷七)
主 著 仙 師 孚佑帝君
主 著 鸞 乩 聖筆

編者的話(談:道就在自己的心中)

  經云:「天命之性,論其本源;氣質之性,論其稟受;

天命之性無不善,氣質之性有不善。」

  吾人若心性偏於剛強者,其脾氣膽氣漸大,也就頗易令

心趣向功利主義、易判亂犯上、喜爭強鬥勝,以致於狂妄

自大、唯我獨尊,恐始終執迷而自以為是、而難自以察覺

矣!凡患此蒙蔽者將如影隨形而易招災傷刑剋,也因而將

受人人所不齒、不滿、不平、指責、唾棄。

  身心本唯危,因人之身心極易受「酒色財氣、恩愛名

利權勢等」所誘惑、所深深影響著,當一個人「我識、我

執」一直呈顯傲慢坐大時,哪其一起心動念就會執著在

「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起計較、爭論、指責、記恨、

積怨,患此瞋心慾惑者,身心靈已被無形魔力緊緊束縛住

,實乃修最難掙脫與放下之課題。執念重者,無視鸞堂戒

規首項「尊師重道,過失相勸,和睦相處」;更無視印光

大師開示偈首句「無論出家在家必須上敬下和」。

修首重人倫,所以我們務必在「待人處事」上學會中庸

之道,如斯剛柔並濟,不違逆大道圓覺方為宜。

  經云:「修行唯心體解,信受奉行如教,道源本

在自心,悟則智慧湧泉。」我們修行就是為了要覺悟

佛陀祂所體會到的道理,再由這念心來反觀自性,來

找出我們內心這念真如佛性,亦唯藉這念心來體解,

若不用心去體會,則永遠也無法去與覺悟的境界會合。  

芸芸眾生迷失者多,只因我們一念無明生煩惱、生貪瞋癡

、沾染無邊塵沙惑,所以我們現在就要再重新回歸本性,

哪就要有方法、要信受奉行、要如教修行,我們才有可

能回歸道源。其實道源本具,道就在我們人人內心中,

否則你要何處去尋覓呢?

  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

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我們若能覺悟,這個智慧

就有如泉水一般的湧出而不歇,也就不受一切塵欲疑惑起

無明。心量大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起仁善了,

人人都能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爾這個心是真心

、是佛心,仙佛的心量就是如此,若我們尚無此胸襟,代

表我們離仙佛之距離還很遠。只要有心持戒修善,即可迎

頭趕上然若去不了執念依然得承受無明煩惱纏縛之痛

苦。仙佛慈悲,嘉勉十方眾弟子曰:「道心不滅,神佛不

棄。」牢記此八字,來作為我們相互共勉之!

                                                             編者林生 合掌頂禮

目      錄

編者的話(談:道就在自己的心中)

一、不破物我道難成

二、人總易執在人我是非善惡

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四、修學的法要觀念

五、唯能持戒修行堪證菩提

六、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七、凡所有相皆虛妄

八、重視信受奉行

九、真如實相本清淨,不修永沉淪

十、佛法平等,普被一切

十一、現今之人,成道者稀

十二、住為纏縛、無住為解脫

結語

 

附      記
 
     歡迎助印—以廣泛度化眾生修旨去「欲」以淨靈

,故唯有專注在「少私寡欲」去力下工夫,果能

鍥而不捨,始恪契入「割捨、捨棄、放下」之心境。

讓「此心」不存著一物、一執念。當一切皆離心—

「無心」則契空、契道矣。

  「大道釋疑」期期刊載,由林生針對修學時弊

與所易患諸種種無明、習氣與煩惱障礙住之問題

叩稟,經聖筆正鸞乩生王生精確之傳真聖意,足

可啟蒙、充實修學者對大道真詮之熟稔而昇華心靈

之趨靜、靜而悟、悟而清、清而明、明而定,

定而入真;定而正心性於不動如金剛。

回上頁
組織簡介 弘道委員 神像介紹 賑災濟貧 扶鸞經文 扶鸞聖書
虛原雜誌 好文集錦 鸞務紀實 助印善書 本院院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