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夷仙翁 

 

二○一八年七月廿八日

歲次戊戌年六月十六日

詩曰:

 

風光背後總堪驚  絕壁高峰豈有平

飛燕伯勞已遠去  一廂春月照空庭

 

聖示:吾今日降著:「人間的智慧」

 

第卅四章   無事失措倉皇,光如閃電;

 有難怡然不動,安若泰山。

          

白話:

  小事都會倉皇失措的人,福祿微薄,就如電

 

光雷火般一瞬即逝;而遇難能夠臨危不亂的人,

 

能享有如山嶽四海的福祿。

 說明:

  不夠穩重,小事都會慌張失措的人,即使偶然

 

有一點好的成績,也會稍縱即逝,無法持久享有。

  例如元朝末年的張士誠,本以撐船販賣私鹽

 

為業。當時,官府賦稅勞役很重,民怨沸騰,適

 

逢各處起兵反元者眾,不甘受官府和地方豪強欺

 

壓的張士誠,乘勢率弟兄起義。他招徠貧苦鹽丁

 

和無業遊民,攻下三十六處鹽場,並自立為「誠王

 

」,國號大周。

  但張士誠生性疑心重,沒有一定的主見,遇事

 

則斤斤計較,怕冒險吃虧出差錯。待朱元璋一舉

 

擊潰陳友諒後,隨即揮師東向,打敗張士誠,

 

最後被朱元璋命人亂棍打死。

  而一個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能臨危不亂,

 

鎮定自若的人,則可以扭轉局勢,得到大福報。

  例如謝安與孫綽等人曾划船到海上遊玩,正當

 

他們玩得興高采烈之時,天氣突然起了變化,海風

 

推著海浪陣陣翻湧,遊船在波濤中顛簸不定。大家

 

都害怕起來,只有謝安鎮定自若,照常吟詩唱歌。

       謝安臨危不懼的氣慨,不僅體現在自然風浪之中

 

,在政治風浪中也是這樣。有一次,宰相桓溫想推

 

翻晉室,爭奪王權,發覺謝安和王坦之是最大絆腳

 

石。因此擺設盛宴,大宴朝中官員,並且埋伏了武

 

士,想利用這個機會,殺掉謝安和王坦之。

  風聞消息的謝、王二人,到了桓溫府上之後,

 

王坦之嚇的膽戰心驚、汗流浹背,衣服都濕透了,

 

他雙手直打哆嗦,連記事本也倒著拿。

       而謝安則十分鎮靜,到了廳堂,他從容自在地坐

 

上席位,對桓溫說:「我聽說護衛國家的將領,都有

 

自己的職責和道德,應該把兵力部署在邊境上嚴守疆

 

土,建功立業,沒想到您怎麼從牆壁後面向別人捅

 

刀子呢?」

        桓溫笑著回答說:「沒辦法,我是逼不得已

 

的啊!。」

        接著,謝安與桓溫在輕鬆的氣氛中,對國事

 

相談甚久,桓溫因為謝安心胸寬闊而膽怯,就立

 

刻撤去伏兵。

  謝安這種驟然臨之而不驚的大丈夫氣概,即是

 

「有難怡然不動」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