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問:曷謂「三輪相」? 帝君答:指布施者之相、受施者之相、以及所施物之相,
謂之三輪相。
林生問:又何稱「三輪體空」? 帝君答:布施之後,心中不存布施者之相、受施者之相、
所施物之相,則名為三輪體空。 林生問:人能行三輪體空,是指能做到「不住相布施」
者而言乎?
帝君答:然也,因為布施是「因緣假合」之法,故本無相也。 林生問:既行善布施,為何尚須做到「不住於相、不存於
心」之心境呢? 帝君答:此乃是對一位已經修行達一定程度之實修者而言, 因為世間乃是緣生緣滅的空性現象,因此修行深入者,境
界會隨之提升,故有此言。 林生問:人能布施諸善,乃行大有意義與價值之人生乎?
然為何卻不宜執善念、善行而耿記於心呢? 帝君答:若想完成究竟解脫,當然不可執著善報,否則會因為 執著善報而難以完成究竟解脫。但對一位有心走入善道,還
無法達到不執著善報者而言,則不宜如此苛求。 吾舉一例,昔時,摩訶男因為世尊即將托缽遠行,而憂心 忡忡地問:「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到世尊?」佛告訴摩訶 男:「汝應當修六念處,何等為六?就是憶念佛、憶念法、 憶念僧、憶念戒、憶念施、憶念天事……。」佛陀要摩訶男 常常布施,親手布施,樂於捨心布施,並且時常憶念善行, 如此善念、歡喜心會增長,也會更喜歡布施,未來功德亦會
同步增多。 因為一般人一想起善行,內心就會生出喜樂,此種「喜樂」 就是一種善報,然後再藉這些善報作為基礎,等待因緣具足
,聽聞正法,未來自然就有證果之機會也。
林生問:凡為善而住於相、或執念於心者,則不能稱為真行
「布施波羅蜜」乎? 帝君答:然也。例如,春秋時代,魯國有一法規,魯國人在他 國淪為奴隸,若國內有人能把他們贖回來,就可以領取國家的
賞金。 有一次,子貢贖回一位魯國人,卻不接受國家賞金。孔子 即說:「你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為在外的 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接收了國家的賞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
;而你不肯領取賞金,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 又有一次,子路救起一位溺水者,那人為了感謝子路,就送 了他一頭牛,而且子路也收下。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
會勇於救溺水者了。」 子貢花錢贖人,又不領取賞金,本是一件好事,孔子卻反而批 評,就是子貢為善而住於相;子路救溺水者,又大方收禮,孔子
卻大肆讚揚,就是子路不執念於心也。 林生問:但凡不懂得三輪體空者,就不免會因行善而住相、 而存心乎?或每生妄求、妄執、妄念時,即已不斷在污濁
己性靈體乎? 帝君答:此乃必然之道理,因為住相布施,就會顛倒妄見,
並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而造有漏業,六道中輪轉不止。 林生問:修行人須認識三輪體空之真諦,以免日後處順逆時
而心生所求不遂,反生毀謗造罪之堪虞乎? 帝君答:然也,行善本乃美事一樁,但若不識三輪體空,則行 善只會淪為有所求的條件布施,或是為滿足自己欲望的布施,
因此當所求不遂時,自然會心生怨懟也。 林生問:有者佛性道根深,且畢生行善不輟,德厚功高;待老 邁體衰病侵、或受久疾不癒之折磨;然若不識三輪體空,將不
免頻頻心起為善不蒙天佑之怨天尤人不已乎?
帝君答:然也。 林生問:不識三輪體空、或知而頑愚不信服,此對修學者有
何諸多不宜? 帝君答:不識三輪體空者,雖有心修學,但行事仍以滿足欲 貪為根本,因此煩惱重重,集於諸惡趣,隨業而受身,遍
嚐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無有止盡也。 林生問:唯能真知三輪體空而能做到施恩不望報而自若者
,才是「清淨的布施波羅蜜」乎?
帝君答:可以這麼說。 林生問:修會令此心衍生二種趨向,即「趨無與趨執」, 凡患不空反執者,皆乃緣由「執我」而修乎?此會越修越
坐大自我意識否? 帝君答:然也,執我者會以自我為中心去主宰「非我」, 以滿足「我所」(變成我的所有物),而這就是「無明」
(癡)的展現。 林生問:人無不免受「我」影響而執著,只別於執念之輕重
,由是否易在「人我是非、善惡對錯」起計較而可自我反省乎?
帝君答:當然,修行就是由此而做對治也。 林生問:「我」即私欲、即執著、即污濁己性靈之源頭。人
人皆渴望成道證真,得如何在「去欲去執」下工夫? 帝君答:修止觀(禪定、智慧)、修不淨觀、思維五蘊(色受想 行識)無常、苦、非我,修四不壞淨(念佛、念法、念僧、聖 戒清淨)……都能達到「去欲去執」的功效,只可惜,一般
人都喜愛背誦名相,不想辛苦實修,所以望「證果」而興嘆。 林生問:修旨去私欲,故須牢記「人心死,道心生」,此可 由少私欲著手乎?直待放下一切欲望與執著,無欲無執堪解
脫乎? 帝君答:當然,昔時釋迦牟尼佛都告誡弟子要少事、少務、
少欲,才能進一步進道上升,道理即在此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