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濟禪師
降
二○一六年十月一日
歲次丙申年九月一日
日夜經行道業昌 身心清淨壽而康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四二章
經行(行禪)
一個人的生活包含行、住、坐、臥等動作的交替變化,
因此修行也離不開行、住、坐、臥四種威儀,若是禪修者修
行的方法只有坐姿,那就會與現實生活脫節,無法融入生活
中修行。
《雜阿含經》記載許多有關經行的場所、利益、時間與
實踐方法,茲分述如下:
一、 經行的意義
織布機或編織物上的直線,稱為「經」。故,「經行」
就是如編織物的縱線般行走。
二、經行的場所
《雜阿含經》記載:「爾時,世尊出房露地經行。」、
「爾時,尊者阿難於園門外經行。」、「時,有眾多比丘出
房外林中經行。」……。經中大多數所記載的經行場地,
是户外「空曠之處」。但是若環境不許可,在室內有適合
的場所亦可做經行。
三、經行的長度
經行步道的長度無一定的規範,而是必須視環境而定,
因此,十步、三十步、五十步皆可。若對初學者而言,二十
步是比較適合的長度。
四、經行的利益
《增支部》記載︰「經行有五種效益。哪五種?
(一)耐遠行;(二)堪精勤;(三)少病;(四)吃喝、嚼嘗後,
幫助消化;(五)由經行的操練而久住於定。」
五、經行的時間
佛陀時代的弟子除了中夜(晚上十點至凌晨二點)睡眠之外
,在白晝、初夜及後夜,都藉由「經行」與「禪坐」,
淨除五蓋。而一次經行的時間,以不少於三十分鐘為原則。
六、經行的實踐方法
(一)直行;(二)不疾速;(三)不急、不緩;(四)身正直、
不搖擺;(五)不過度低頭;(六)收攝六根,只注意眼前約一
公尺半之處。
坐禪過久容易造成昏沉或產生身體的疼痛、不適,因
此每靜坐四十至九十分鐘後,可起座改為經行,以此交
替練習。
初學者可在安靜的步道上或房間內練習,因為初學者
心較散亂,五蓋又強而有力,因此容易失去正念,如果將經
行速度放慢,或將走路的過程以分解動作進行,這樣比較容
易做觀察。待未來熟練之後,就可以和平常一樣自然的行走
,並且一心專注保持在當下,正念清楚地覺知每一個姿勢動
作的變化。
在經行時,要覺知於腳和腿的動作,右腳開始起步時
,覺知「抬起」,移動時,覺知「移動」,放下時,覺知
「放下」。而且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變化過程,不要做
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判斷。左腳也是一樣如此。
走到盡頭時必須轉身並朝反方向走,一般在還差兩三步時
,會察覺到想要轉身的意念。走完最後一步,真正要轉身時,
注意「轉身」,一隻腳抬起時,注意「抬起、轉彎、放下」
,另一隻腳也是如此。然後起步走回去時,注意「抬起、移
動、放下」。
經行時若有禁不住的誘惑,而眼睛餘光「飄忽」時,
應立刻覺察「想要看」或「飄忽」,然後將正念移回到腳的
動作上面。日常生活或因環境關係不方便慢行時,可以只簡
單地注意「左右、左右」、「生滅、生滅」即可。
經行的重點不在於分幾個步驟觀察,而在於是否能覺照當
下身心現象的變化。如此,禪修者就可從經行中,清楚的經驗
到,每一個行走只是身、心(五蘊)互依互緣,所產生出來的
作用而已,沒有一個我在內,因而體會到無常,並進一步經驗
到身、心對六塵境生起貪染的禍患,因此生起離欲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