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濟禪師
降
二○一六年五月七日
歲次丙申年四月一日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卅一章
受念處禪修第二階
受念處禪修第一階「覺知喜」,其觀察方法和觀察身念
處的出入息法一樣,不同的就是修受念處的所緣重點在感受
,而不是出入息的呼或吸,也就是說,只要所緣在「喜」的
感覺變化上就可以了。
例如,當喜的感覺越來越明顯時,呼吸也會隨著越來越
細長,此時不需要勉強要去感覺細長難觀察的呼吸,如果一
方面要感覺細長難觀察的呼吸,一方面又要感受微弱喜的感
覺,這樣的修法就是又會回到離不開有尋、有伺(有覺、有觀)
的作用,停留在身念處階段,也容易造成身心疲勞。
《雜阿含經》記載受念處禪修第二階為:「我學習覺知樂正
在入息,我學習覺知樂正在出息。」
修覺知喜到達某個程度時,「樂」受也會隨著增強,
當發現感受到「喜」性粗,「樂」性柔和安樂時,就是要進入
「覺知樂」的階段。然而為什麼要修覺知喜、樂呢?因為修覺
知喜,是要體驗喜受是無常、苦、無我,才不會落入愛染喜,
而落入色界貪欲,修覺知樂,是要體驗樂受是無常、苦、無我
,才不會落入愛染樂,而落入無色界貪欲,影響完成解脫的目的。
例如,即使是小孩子,當他在吃糖果及其它類似的快樂
情況下,他也知道自己感到樂受,但是禪修者對「感受」的
了知與小孩子的了知不同。小孩子對樂受及其它種受的了知,
不能去除有眾生存在的錯誤見解,他會認為「這是父親,這
是母親,這是我,這是他,這是男人,這是女人……。」因
為他不了知究竟名色(身心)法、究竟名色法的因、究竟名色
法及其因是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因此正確的受念處禪修,可以釐清以下的問題與解答:
一、誰在感受?
沒有眾生或人在感受,只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在
運作而已。
二、感受是誰的?
感受不是任何眾生或任何人的,而只是五蘊(色、受、想
、行、識)運作的現象而已。
三、為什麼有感受產生?
感受是透過色、聲、香、味、觸等作為目標,而生起五蘊。
所以只是「受」在感受,沒有一個「我」在感受,也沒有作
者或造者存在。
「喜受」跟「樂受」的最大區別,在於喜受(喜悅)的頻
率比較粗,樂受(安樂)的頻率比較溫柔定靜。喜受就像在沙漠
中看到一處綠洲,內心欣喜無比,樂受就像到達綠洲後,跳
入水裡享受清泉的滋潤。
二者的區別也如同敲鐘一般,一開始敲下去的第一響聲
音比較大,是代表「喜受」,隨之而來的餘音繞樑,頻率振動
雖小,但持恆久遠,就是「樂受」的情況。
在四念處禪修中要特別留意,修持方法重在「觀察」,
而不是在「全神貫注」,因為全神貫注的修法易使身心勞損
,變得疲憊不堪而失去正念,甚至退道。
禪修者會產生全神貫注的現象,就是心中預設立場,
想要得到什麼?想要消滅什麼?想要發現什麼?或想要產
生什麼?例如想看到光,看到佛、菩薩,想要使心平靜,
想要沒有煩惱,想要精神能集中,想要能得到輕安、喜、樂
等心態。
故正確的方法是要用無欲求,無期待,無左右,無控制的
無牽無罣礙心境,如實的面對,悠然自在的觀照即可。不論心
念生起什麼,或是跑到天涯海角,都要及時發現,把心拉回來
保持在當下,確實的覺知,不要試圖想要產生什麼?或憂慮
無法得到什麼?
編者註:專心與全神貫注程度上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