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濟禪師 

二○一六年四月廿三日

歲次丙申年三月十六日

詩曰:

 

蝶戀梢頭添朵紅  翩翩飛舞過牆東

參禪靜坐前庭院  沐浴春光萬綹風

 

聖示:吾今日降著:「禪修的重要」

 

第三十章   受念處禪修第一階

 

       一個人的貪欲、嗔恨、執著,是經由觸(接觸)落入受

 

(感受)產生出來,所以佛陀說修行就是在斷諸「受」,由此

 

即可知,受念處在修行中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大念處經》記載:「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

 

觀受如受呢?在此,諸比丘,感到樂受時比丘了知:『我感

 

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

 

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

        一般眾生若沒有接受四念處的觀察訓練,缺乏覺察力

 

,當眼、耳、鼻、舌、身、意,觸受到外境的色、聲、香、

 

味、觸、法時,會馬上落入自我主觀意識中,若是喜歡的就

 

生起貪愛、執著,若是不喜歡的就生起嗔恨。例如,看到別

 

人住豪宅、開名車、穿名牌、生活優渥,就心生貪欲,甚至

 

偷拐搶騙惡行樣樣都來。因此若是能訓練自己看只是看到,

 

聽只是聽到,不要落入我看到、我聽到的分別感受,不要

 

被感受欺騙、拉走,如此就可以減少造身口意三業,生活

 

也就容易過得輕安愉快。

       又《雜阿含經》記載受念處禪修第一階為:「我學習覺知

 

喜正在入息,我學習覺知喜正在出息。」

       觀察受念處四個階段,是以受(感受、感覺),來取代第

 

一段四階身體的呼吸,及觀察身、身體的舉動,也就是將自

 

己的感受當作觀察的對象。「觀受念處」的「受」有分粗和細

 

的受,粗的感受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六塵

 

後,引發的感受;細的感受是指禪定裡喜和樂的感受。因此

 

受念處禪修第一階,是以初禪中的喜、樂,作為修持目標。

      《中部》毘陀羅大經記載:「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

 

有尋、有伺,離而生喜、樂,這被稱為初禪。初禪有五支,

 

入初禪的比丘存在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離」並不是「斷」,而是指發現欲望、妄想生起時

 

,修行者有那種力量立刻遠離。故「離欲」就是指遠離妄

 

想雜念和五欲(色、聲、香、味、觸),也就是根、塵、識三

 

事和合生「觸」,所生的喜歡、不喜歡之五蘊運作。

      「離惡不善法」就是遠離五蓋(貪、嗔、昏沉、掉舉、

 

),如此。才能專心修禪

       「有尋、有伺」又稱有覺、有觀。尋是找的意思,也

 

就是找一個可以把散亂的心穩定下來的目標,如同飄盪的船

 

,找一個可以把船穩定下來的柱子。伺就是覺得這個目標、

 

柱子穩當可靠,因此就固定在這個目標上,一心一意的用功。

       也就是說「尋」禪支是指還沒進入門之前的階段,正在

 

尋覓著安穩身心的方法;而「伺」禪支就是已經入門了,修

 

行者的身心已經安穩妥當,能夠平靜的覺知呼吸,得以守息

 

伺禪了。故禪修階修都是依循著尋、伺二個階段來穩定身心

 

,前面身念處的四個階段就是屬於尋、伺二階。

      「由離生喜、樂」是指修行者進入了受念處第一階的時候

 

,由於遠離欲界的干擾,加上內心放鬆、穩定下來,漸漸的身

 

體自然生起了()喜、樂禪支,如此一心一意的用功就是具

 

足初禪。

        所以喜是從二方面而產生:一、喜是從根觸塵而來,沒

 

有離開眼、耳、鼻、舌、身、意、觸境生出,也就是從感覺

 

所產生的心理滿足。二、持續訓練呼吸法,到了呼吸很微細

 

,身體很放鬆,煩惱、妄想、妄念暫時都消除時,就會產

 

生喜悅。

        當喜、樂感受生起而且遍怖、洋溢全身時,其喜、樂程

 

度就猶如吃了提煉過一百次的精純奶油,或者像用一千桶涼

 

水沖涼來退除高燒一樣。

       內心生出法喜時,大約可分為幾種現象:

一、短暫輕微的法喜。

二、明顯的法喜:比短暫輕微的法喜強而又明顯。

三、局部喜受:從身體的某個部位感受到強大的衝勁喜受。

四、全身振奮喜受:輕飄飄的,感覺自己好像漂浮在半空中。

五、遍滿全身法喜:輕盈、溫和、好像沒有我,法喜充滿

 

全身的每一個毛細孔。

      「心一境性」是指進入內在的寧靜和心意的專一

       禪修中當喜悅生起時,不要執取也不要試著去排斥,

 

因為不管是苦受、樂受或不苦不樂受,就是要把握住「

 

觀受是受的要訣,感受生起時,只要單純的觀察就好

 

,不要進一步落入想、行、識的陷阱,因為任何感受都

 

是無常、苦、無我的,然後馬上回來覺知著呼吸,這就

 

是受念處的修行。

        初禪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由粗到

 

細然後到微細階段。當覺「尋、伺」是粗、是干擾,就會

 

自動離開尋伺而入(喜禪支)二禪,捨離喜禪支就入(樂禪支

 

)三禪,捨離樂禪支,就是進入(內淨一心)四禪。初禪到四

 

禪是屬於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屬於無色界。要離開欲界才

 

能進入色界,離開色界才能進入無色界。

 

編者註:

 

法喜是遠離煩惱的喜悅,與凡夫依自我感受的滿足所生之喜不同。